蒸汽注入管道输油新技术

蒸汽注入管道输油新技术

一、A NEW TECHNIQUE OF OIL TRANSPORTATION IN PIPELINE BY STEAM INJECTION(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1](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安琦[2](2018)在《关于《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交通百科知识》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笔者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选择了翻译项目,以《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交通百科知识》为文本进行了中朝翻译工作。此作品是一本关于交通的百科知识书籍,内容涉及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路交通,航空交通以及管道交通等多方面领域。此书籍由延边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目前尚无朝鲜语译本。此书的字数约9万字。笔者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共翻译约8万字的原文,译文的总字数约10万字。本翻译实践报告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此次翻译项目的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市面上缺少朝鲜语的交通类书籍,因此笔者选择了此文本进行翻译。第二章介绍了原作者与作品内容;在第三章阐述了对原文进行的分析以及译前的准备工作,例如仔细阅读了此作品,大量查找与书中内容相关的书籍等,并且了解书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文本类型等;此次翻译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单词的翻译,所以在第四章中介绍了专业术语、略词、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在第五章中介绍了如何翻译复合句中的并列复合句和多层次复合句。举多个例子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所运用的翻译方法。此部分也是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的重中之重。在最后第六章的结语中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点。笔者在此次翻译事件中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并且运用所学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翻译任务。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要通过多加学习、多加实践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宁野[3](2017)在《萨北开发区聚驱油井清防蜡技术现场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聚合物驱替在我国大多数油藏规模化开展,由于驱替方式的改变,导致采出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了质的改变,尤其是随采出液见聚浓度逐年上升,清防蜡困难的影响日益严重。分析油井的结蜡成因与影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蜡是原油开采中的必然产物,由于开采过程中,埋深程度不同会有一定程度的温差与压差,这必然使得原油中的轻质低碳链组分不断溢出,最后结晶并且大量聚集,堵塞管径。水驱与聚合物驱最显着的区别是由于驱替液的浓粘程度不同,聚合物驱导致油井结蜡周期大幅度缩短,如果沿用水驱的采出井清蜡周期,将无法配合聚合物驱的生产情势,终将对采出程度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不能继续应用水驱条件下的清防蜡措施。新型高效的清防蜡技术的现场试验研究变得愈发重要,也日渐成为石油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萨北开发区为例,针对聚合物驱油井结蜡的实际情况有效分析并开展现场试验。1)对采油C厂与采油E厂开展试验区对比实验,分析方案实施效果,有的放矢的对比多方法的工艺适应性。2)对比分析聚合物驱与水驱条件下采出液与蜡质样本。3)总结油井结蜡规律,分析结蜡影响因素。4)对井筒蜡蜡沉积剖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产量、含水及时间条件下,随着含聚浓度的上升,结蜡厚度也随之增加,结蜡位置也相应下移,结蜡状况更为严重。5)研发DPW型聚驱降粘防蜡剂和旋转式冲击机械刮蜡器,并开展其适应性分析。

温文华[4](2016)在《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特殊的资源禀赋,其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维持城市在区域内的经济地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港口城市虽然数量很少,但却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13年GDP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8个为沿海港口城市,6个为内河港口城市。“以港兴市,港城共荣”已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港口城市发展规律的一致总结,“以港立市”、“以港兴市”、“以港强市”也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港口城市制定其发展战略的基础。但是,从全国港口城市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有些港口并未能够对城市发挥出战略制定者所预期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港口与城市未能实现协调、同步的发展,阻碍了港口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特别对于土地、岸线资源稀缺的港口城市,迫切需要探究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规律或机理。本文第1章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关于港口与城市经济关系、航运中心演化、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港口与城市空间布局演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章,通过对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典型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港城协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我国港城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第3章,基于自组织理论及协同学原理构建港城协同演化及协同度模型,并利用2003年~2012年这9大港口城市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和城市GDP的历史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港城发展的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第4章,建立国际航运中心自组织演化的Logisti c模型,阐述国际航运中心演化过程的混沌性。第5章,构建了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因果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深圳为例研究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及路径,结果表明船舶大型化对深圳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广州南沙深水港的竞争对深圳市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第6章,首先在考虑港口土地、岸线资源占用的前提下,构建了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因果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从集装箱港口生产运行流程出发,上构建集装箱港口低碳绿色化发展目标。第7章,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大多数港口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于方涌[5](2015)在《天然气管道带压注胶卡具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陕京线,崖港线,涩宁兰,西气东输、西气东输线三线,陕京二线,冀宁线和忠武线等重要管道已经完成,使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然而,随着输气管道的连续运行,管线本身将会因为内外各种因素遭到破坏,尤其是在一般山区地带,由于地质条件差,特别是石方段,防腐绝缘层在运行过程中较易破损、老化,或是人为破坏、工艺改造导致输气管线腐蚀而发生穿孔或由于焊接质量等原因致使天然气微量泄漏,进而危及到上下游天然气生产活动和社会安定。研发一款结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满足不停输带压作业的天然气管道注胶卡具迫在眉睫。通过先期大量资料的收集、多次理论的讨论、然气管道注胶卡具总体设计、反复进行模拟试验、不断寻求改进、调整最适合的方案,最终研制出天然气管道压力注胶装置,主要由一个密封腔泄压系统,夹具,封堵注胶系统组成,管线不停输封堵的实现共分4个阶段:卡具组装——卡具安装——注胶操作——钢罩焊接。适用于天然气管道支、干线爆管、穿孔等泄漏事故抢险工作(只要天然气管道泄漏处变形不严重时均可采用),可实现天然气管道不停输带压(04.5MPa)堵漏。在研发过程中主要克服以下几项困难:(1)卡具的结构要求合理,操作轻便,但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满足注胶过程中高压的情况下不变形,防止造成密封圈失效,使整个卡具泄漏。(2)卡具与天然气输送管线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密封不泄露的空腔,以及密封材料及形状的选择,使密封空腔更具安全性,让带压气体顺利从泄压系统排出。(3)注胶卡具的注胶孔必须是内螺纹的,这样在注胶孔符合要求数量和分布的情况下,胶体注射能够在密封腔内完全均匀分布的,使堵漏管道操作简单、省时省力。(4)卡具应该做成分体式,又容易安装、组装成为一体,方便于远距离运输、仓库存放以及现场快速安装。(5)注胶系统的确定,以及注胶压力和胶的选择,使注入的胶体和天然气管线及卡具充分粘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天然气管道带压注胶卡具的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1)如果不采用带压堵漏卡具,而采用漏点上、下游阀室关阀,然后放空、置换气体、进行换管作业,一方面造成两阀室间所有天然气的放空损失,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污染;另一方面,进行放空、置换气体、换管作业耗时比较长,对下游用户长时间的断气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会比较大。(2)如果采用不停输带压封堵技术,那也要先对漏点做好防护措施,保证封堵三通、旁通三通、平衡管短节的焊接安全,同时预制旁通管线,再进行开孔作业、封堵作业、换管作业、恢复管线的正常运行。完成这样一次带压封堵作业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且投资比较大,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较大。(3)采用不停输带压堵漏卡具进行抢险,堵漏迅速、耗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少,既可以大大减少事故损失又可以保障下游的民用气和工业生产用气安全,避免了对下游用户长时间的断气造成的负面影响。

张雁翱[6](2014)在《关于陕北原油输送工艺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的不断发展,原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从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怎样能够将原油安全、高效、环保、节能的运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之诞生了管道运输行业,但是实际中管道运输虽然输量大、安全、环保、高效,但是由于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影响,给管道运输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通过对陕北地区原油相关性质、输送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近年来的运行参数、突发事件等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出原油在陕北地区正常输送允许的温降范围、各管段压力流量范围、特殊天气情况下的输油方案,大大降低了管线凝管概率。温降由于受到外输排量、管径等因素影响,陕北地区原油每公里温降在0.11-0.26℃之间,每小时温降在0.39-0.93℃/之间。通过对不同季节原油进出站温度的统计分析,结合原油自身凝点,选择出了启停加热炉的时间,有效降低了管输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一般在5月中旬陆续停用加热炉,10月下旬陆续启用加热炉。通过对加注减阻剂和机泵并联情况下的输油量、耗电量、加剂量进行分析,计算出了输送每吨原油的管输成本,加注减阻剂时每吨油输油成本在7.87元至8.15元之间,并泵时每吨油的输送成本在2.87元左右,为提高管输效率、降低管输成本提供了依据。

王海梅[7](2014)在《某重质原油长输管道工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优质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储量丰富的重质原油资源受到各国重视。管道输送是重质原油的主要运输手段,相应的输送工艺技术也得到研究和发展,旨在使输油管道更加安全、经济。本文对国内外重质原油的管道输送工艺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工程实践,对某2000万t/a的重质原油管道输送工艺进行了设计研究。首先,对管输原油进行了油品物性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了各项物性参数,并重点分析了其流变性。其次,根据油品性质对输油管道进行了工艺方案设计,考虑到工程的经济利益,通过对比各方案包括管道基础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在内的费用现值,确定了最优管道设计工艺方案。在确定输送工艺方案后,对管道可能发生水击超压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无水击保护措施和采取水击保护措施后管道沿线各点的压力变化情况,制定了合理的水击超前保护程序。本文对停输再启动工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对管道停输3天的温降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再启动所需压力。Merry16原油的物性分析结果为:该原油具有高含胶质、沥青质,高含硫,低凝点、低含蜡的特点,属于高含硫重质原油,在20~60℃温度范围内为牛顿流体,拟合后的黏温方程为1gμ=3.7729-0.0293T。输油管道的最优工艺方案为:管径Φ914×10.3mm,常温裸管输送工艺。管道系统的水击模拟结果表明,首站故障引起的水击不会使管道超压,在采取关闭末站的超前保护措施后,应在17小时内恢复输送;末站故障引起的水击会使管道发生超压危险,需要采取首站停泵,关闭首站阀门的保护措施。管道系统的停输再启动工况模拟结果表明管道可以安全停输3天,停输3天后以1500m3/h的流量重新启动时,最大启动压力为1.72MPa,可以实现安全平稳启动。

赵月[8](2014)在《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人为因素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增长,尤其是石油能源的消耗量,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由于石油能源需求量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导致能源问题的发生,影响国家的稳定及发展;为了有效地稳定石油的供求关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时地消除能源危机,建立必要的石油储备体系势在必行。现代的石油储备形式基本有地上储罐油库、地下储油库和地下水封式储油库等几种,经过综合性能的分析得出: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对于石油的储备具有节省资源和资金、耗材少、安全性较高等诸多优点,是当今形势下石油储备的最好形式。石油储备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而石油库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石油库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安全管理的特点,分析出影响其安全运行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的不安全状态。本文研究了人为因素管理上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地下水封储油洞库进行了事故的致因理论分析,得出人为因素在该类型油库安全运行过程中为主要的事故致因因素,然后通过引入SHEL模型的理论知识,总结有关行业成功应用SHEL模型进行人为因素管理的经验,分析了SHEL模型应用于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人为因素管理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研究内容;2.分析了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安全运营的过程,并在SHEL模型中提出了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在各个界面上要素的含义和理解,并且对应了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安全运行过程的人为因素的具体内容;3.建立了基于SHEL模型的地下水封储油洞库的人为因素管理信息,具体给出了在SHEL模型中以人为因素为中心的界面的匹配关系标准,最后提出了SHEL模型建立基础上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即实施作业许可制度和营造良好安全氛围。本研究对于人为因素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在长期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正确实施作业许可制度及人员行为的记录,加上长期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可以找出人为因素与其他因素界面的不匹配状态,及时发现人为因素不安全状态,并按照人为因素界面匹配标准进行人为因素管理,保证人员行为的正确和有效性,实现人为因素积极且有效的管理,防止人为因素事故。

李春伟[9](2014)在《输油管道节能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输油管道的管理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阐述了节能对国家以及企业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几种输油管道节能措施。从输油设备单体泵和加热炉的节能技术到输油系统工艺的节能技术。其中主要介绍了泵和加热炉的节能意义、如何改进泵和加热炉的输油水平,泵和加热炉的改造问题以及几种改进方法的优缺点。在输油生产工艺中介绍了从“泵到泵”的密闭输油工艺、先炉后泵的加热输油工艺、原油热处理输送工艺、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工艺以及原油添加减阻剂输送工艺等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对原油运用添加降凝剂、减阻剂、以及热处理等技术对管道输油降能降耗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可观。同时,分析了几种工艺的优缺点,举例说明了几种输油工艺在现实管道中的应用和取得的效果。最后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输油管网的优化运行,对输油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我国的原油储运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高黏易凝原油管输研究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役管道的工艺改造,设计和运行中的大部分问题仍靠工作经验来解决。管道的运行管理和主要输送设备的有效利用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管道输送的节能降耗方面,应进一步引进国外技术。

段树国[10](2013)在《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区。实施多年的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新疆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资源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新疆自身跨越式发展和国家重要资源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新疆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重化工业态势明显,新疆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资源产业。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促使新疆必须转变传统资源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因此,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对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国家重要资源能源基地建设,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论文在对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概念和理论深入阐述的前提下,结合新疆资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疆未来的发展需要和资源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将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而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思路。首先,对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进行定性分析、对新疆资源产业状况和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其次,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并对2003-2010年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结果分析。再次,借鉴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并结合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以及对新疆重点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结果与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为例、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明确提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保障措施。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对相关概念、理论的阐述,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了依据,并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研究非常必要,同时,新疆当前的发展现实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了把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更为必要,通过对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石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可以形成完整的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第二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研究(1)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实基础的定性分析表明,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面临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具备一定的发展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劣势和困难的挑战。(2)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2-2006和2006-2010时段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新疆资源产业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结构状况较好,但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新疆资源型产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竞争力的行业由资源开采业转向资源加工业。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提升新疆资源型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表明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很有意义。(3)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定量结果表明,2003-2010年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不平稳,且发展水平较低。其中,2003-2006年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大幅度的波动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但2008-2010年增势明显趋缓,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各构成分量的指数变动,定量的揭示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劣势和困难。第三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即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以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为例,对国外的三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二家企业的相应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2)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0年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呈明显的波动上涨趋势;发展初期绩效水平较低,这一时段绩效指数最高值为0.77,说明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不高。2003-2007年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呈明显的波动上涨趋势,至2007年绩效指数达到最高值0.84,之后绩效指数下降,说明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并不稳定,可持续性不强。分指数方面,这二个产业的资源效率指数和环境效率指数提升空间非常有限,进一步的提升需要依靠创新科技和管理水平;经济社会效率指数偏低,限制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提升。第四部分: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及结论。(1)借鉴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文章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指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和四大成因。(2)具体提出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是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二是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并分别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构建出适合新疆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3)具体提出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和制度保障为内容的综合性措施,以实现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最后,对文章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整理、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二、A NEW TECHNIQUE OF OIL TRANSPORTATION IN PIPELINE BY STEAM INJE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TECHNIQUE OF OIL TRANSPORTATION IN PIPELINE BY STEAM INJE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流通基础理论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关于《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交通百科知识》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3)萨北开发区聚驱油井清防蜡技术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常规热洗工艺适应性分析
    2.1 试验区概况
        2.1.1 采油C厂试验区
        2.1.2 采油E厂试验区
    2.2 采油C厂方案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2.3 常规热洗工艺适应性分析
        2.3.1 蜡熔温度实验
        2.3.2 热洗过程中泵吸入口温度的理论计算
        2.3.3 现场井温测试
    2.4 采油E厂方案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2.4.1 高压蒸汽热洗试验
        2.4.2 声波降粘防蜡试验
        2.4.3 化学降粘防蜡试验
第三章 聚驱与水驱采出液及蜡质对比分析
    3.1 聚驱不同受效阶段原油性质变化特征
    3.2 聚驱与水驱蜡质的对比分析
    3.3 结蜡规律及影响因素模拟实验
    3.4 井筒蜡沉积剖面的数值模拟
第四章 DPW型聚驱降粘防蜡剂的开发及试验情况
    4.1 DPW型聚驱降粘防蜡剂的开发
    4.2 加药效果分析
    4.3 加药方式的摸索和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聚驱电泵井清防蜡技术试验情况
    5.1 三防(防蜡、防腐、防垢)油管试验情况
    5.2 新型旋转冲击式机械刮蜡器试验情况
    5.3 超声波+电热清蜡技术现场试验情况
    5.4 小结
第六章 经济评价
    6.1 采油C厂试验区经济效益分析
    6.2 采油E厂试验区经济效益分析
    6.3 试验区整体经济效益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港口与城市经济关系研究
        1.2.2 航运中心演化研究
        1.2.3 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2.4 港城空间联系研究
        1.2.5 港口与城市环境关系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港口与城市发展关系分析
    2.1 港城关系及其协同发展
        2.1.1 港城关系
        2.1.2 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
    2.2 国内外典型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1 伦敦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2 新加坡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3 香港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4 上海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5 深圳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3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我国港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2.3.1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3.2 我国港城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港城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3.1 港城复合系统内涵及演化分析
        3.1.1 港城复合系统构成
        3.1.2 港城复合系统的演化分析
    3.2 确定港城复合系统演化的序参量
        3.2.1 港城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3.2.2 港城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
    3.3 港城复合系统协发展研究
        3.3.1 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建立
        3.3.2 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3.4 港城协同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4.1 Panel Data模型的选取
        3.4.2 模型检验
        3.4.3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航运中心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演化机理
    4.1 国际航运中心成因及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条件分析
        4.1.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4.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国际航运中心系统演化分析
        4.2.1 国际航运中心系统演化的自组织特性
        4.2.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国际航运中心演化模型
        4.2.3 国际航运中心的混沌性分析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仿真研究
    5.1 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历程及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5.1.1 船舶大型化发展历程
        5.1.2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5.2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5.2.2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
        5.2.3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流图构建
        5.2.4 船舶大型化与深圳经济发展系统方程建立
    5.3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5.3.1 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
        5.3.2 模型仿真
        5.3.3 政策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港口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及空间演化机理
        6.1.1 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
        6.1.2 港口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考虑土地资源占用的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分析
        6.2.1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结构与特征
        6.2.2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分析
        6.2.3 港口空间-城市经济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构建
        6.2.4 实证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6.3 低碳绿色港口的构建
        6.3.1 集装箱港口生产运行流程
        6.3.2 低碳绿色集装箱港口建设的影响因素
        6.3.3 低碳绿色集装箱港口的构建目标
        6.3.4 集装箱港口低碳绿色化改进对策及政策保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拓展高端港航物流产业
        7.2.2 充分预留港口资源,迎接船舶大型化
        7.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调整港口服务功能结构
        7.2.4 构建低碳绿色港口,促进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5)天然气管道带压注胶卡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系统总体设计
    1.1 常用不停输带压封堵抢修
        1.1.1 准备工作
        1.1.2 临时旁通线的建立
        1.1.3 对事故管段进行封堵
        1.1.4 放空、置换作业
        1.1.5 更换损坏管段
        1.1.6 置换充压
        1.1.7 解除封堵
        1.1.8 安装堵塞作业
        1.1.9 拆除旁通管线
        1.1.10 抢修恢复
    1.2 注胶卡具工作原理说明和结构图
        1.2.1 注胶卡具工作原理
        1.2.2 注胶卡具结构图
    1.3 关键技术
    1.4 预期效果
第二章 调研试验情况及方案制定
    2.1 注胶卡具结构设计及试验
        2.1.1 密封胶条结构型式的确定
        2.1.2 卡具壁厚(强度)、螺栓的确定
        2.1.3 注胶卡具螺栓强度校核
        2.1.4 卡具密封结构的试验
        2.1.5 卡具注胶系统的选型
    2.2 方案的制定
第三章 注胶卡具的施工过程
    3.1 施工组织
    3.2 卡具组装
    3.3 卡具安装、调整作业
    3.4 注胶操作
    3.5 钢罩焊接
    3.6 技术要点
    3.7 注意事项
第四章 卡具研究的历程
第五章 注胶卡具抢险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5.1 注胶卡具抢险的风险
        5.1.1 人员风险
        5.1.2 环境风险
        5.1.3 其他方面风险
    5.2 注胶卡具堵漏风险的控制措施
        5.2.1 应急准备
        5.2.2 应急设备
        5.2.3 人员风险控制措施
        5.2.4 操作要求
第六章 注胶卡具适用范围及经济效益分析
    6.1 注胶卡具使用范围
    6.2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关于陕北原油输送工艺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输油管道的简介
    1.2 管道输送研究现状
        1.2.1 添加化学添加剂输送
        1.2.2 稠油输送工艺的发展
        1.2.3 原油低输量输送技术
        1.2.4 常温输送
        1.2.5 国内技术现状分析
    1.3 原油性质简介
    1.4 吴起至延炼段输油管线简介
    1.5 管道运行中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题目来源与研究背景
        1.7.1 题目来源
        1.7.2 研究背景
    1.8 基本思路及主要工作任务
        1.8.1 基本思路
        1.8.2 主要任务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油密度的测定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步骤
        2.1.3 注意事项
        2.1.4 数据处理
    2.2 原油中蜡、胶质、沥青质测定
        2.2.1 实验方法
        2.2.2 仪器和试剂
        2.2.3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2.2.4 实验步骤
        2.2.5 计算
    2.3 原油凝点的测定
        2.3.1 测定方法
        2.3.2 实验仪器
        2.3.3 前期准备工作
        2.3.4 实验步骤
    2.4 原油粘度的测定
        2.4.1 测定方法
        2.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4.3 实验前期准备
        2.4.4 实验步骤
第三章 影响吴延线原油输送的因素分析
    3.1 吴延线气候条件
    3.2 吴延线线路沿途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3.3 吴延线线路沿途地表植被
    3.4 吴延线线路沿线水文地质
    3.5 吴延线线路公路穿越
    3.6 吴延线线路河流(冲沟)穿越
    3.7 吴延线线路河流(冲沟)跨越
第四章 陕北地区原油性质分析
    4.1 原油性质
    4.2 原油组成
    4.3 原油密度
    4.4 原油物性
    4.5 原油粘度
第五章 原油输送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5.1 管道水击分析
        5.1.1 水击事故源
        5.1.2 水击分析
    5.2 管道凝管事故分析
    5.3 油罐冒顶跑油事故分析
    5.4 管线泄漏事故分析
第六章 吴延线输送工艺的优化
    6.1 吴延线目前输送工艺及设备
        6.1.1 输送工艺
        6.1.2 设备配置情况
        6.1.3 沿途温降计算
    6.2 根据参数对比、严防管线结蜡
    6.3 根据油源情况、合理调配输油工艺
    6.4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调配外输温度
        6.4.1 合理安排启停加热炉
        6.4.2 输油量与燃料使用对比情况
        6.4.3 加热方式调控后效果展示
        6.4.4 加热方式调控后节约成本概算
    6.5 合理安排加剂输送、有效降低管输成本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某重质原油长输管道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项目背景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项目简介
    1.2 国内外重质原油管道输送工艺现状
    1.3 本文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重质原油油品性质研究
    2.1 重质原油油品物性分析
        2.1.1 原油物性测定方法
        2.1.2 测定结果分析
    2.2 重质原油流变性研究
        2.2.1 流变性实验
        2.2.2 MERRY16原油的流变特性
        2.2.3 黏温曲线及黏温方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质原油长输管道工艺方案优选
    3.1 设计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
        3.1.1 基础设计数据
        3.1.2 设计依据
    3.2 工艺方案设计与计算
        3.2.1 常温输送方案
        3.2.2 加热输送方案
        3.2.3 工艺计算反常规律分析
    3.3 线路用管
        3.3.1 输油管道线路用管类型选择
        3.3.2 管材选择
        3.3.3 强度校核
        3.3.4 稳定性校核
    3.4 设备选型
        3.4.1 泵的选型
        3.4.2 加热炉选型
    3.5 最佳工艺方案优选
        3.5.1 可比工程投资
        3.5.2 运行费用现值
        3.5.3 可比费用现值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油管道系统动态分析研究
    4.1 动态水击分析研究
        4.1.1 水击保护的目的和保护方法
        4.1.2 水击过程理论分析及建模
        4.1.3 首站故障水击分析
        4.1.4 末站故障水击分析
    4.2 停输再启动工况分析研究
        4.2.1 输油管道系统停输再启动模型
        4.2.2 输油管道系统停输温度分布规律研究
        4.2.3 停输再启动过程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人为因素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1.2.2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发展和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第2章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事故致因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地质概况
        2.1.2 洞库库区基本概况
        2.1.3 洞库运行概况
    2.2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危险性分析
        2.2.1 预先危险性分析
        2.2.2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分区管理
        2.2.3 危险性分析
    2.3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事故致因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人为因素研究和 SHEL 模型理论分析
    3.1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管理特点及其重点
    3.2 人为因素相关研究模型
        3.2.1 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模型
        3.2.2 Reason 模型
        3.2.3 SHEL 模型
        3.2.4 自愿报告信息分析模型
    3.3 人为因素管理状况
    3.4 SHEL 模型研究内容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 SHEL 模型的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人为因素管理研究
    4.1 SHEL 模型人为因素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4.2 基于 SHEL 模型的人为因素管理内容研究
    4.3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人为因素管理界面信息的建立
        4.3.1 L-S 界面
        4.3.2 L-H 界面
        4.3.3 L-E 界面
        4.3.4 L-L 界面
    4.4 人为因素管理措施
        4.4.1 实施作业许可制度
        4.4.2 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输油管道节能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输油管道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世界输油管道技术现状
        1.1.2 世界输油管道技术发展趋势
        1.1.3 我国输油管道技术基本现状
        1.1.4 国内外技术现状分析
    1.2 输油管道节能的研究内容
        1.2.1 输油泵和加热炉的节能技术
        1.2.2 输油系统工艺的节能技术
        1.2.3 输油管网的优化
    1.3 输油管道节能的意义
第二章 输油泵节能技术
    2.1 输油泵的基础知识
        2.1.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2.1.2 离心泵的分类
        2.1.3 离心泵的特性参数
    2.2 合理选用泵的设计参数
    2.3 对现有输油泵选用合适的调节、调速方式
        2.3.1 输油泵(离心泵)的调节方式
        2.3.2 调节离心泵的转速
    2.4 采用高效泵
    2.5 输油泵的节能经济运行
第三章 加热炉节能技术
    3.1 加热炉的基础知识
    3.2 加热炉节能技术
        3.2.1 加热炉热损失
        3.2.2 加热炉节能技术
    3.3 加热炉运行控制与节能
        3.3.1 加热炉运行控制的节能特点
        3.3.2 加热炉节能控制系统
第四章 输油工艺节能技术
    4.1 先炉后泵的加热输油工艺
    4.2 从“泵到泵”的密闭输油工艺
    4.3 原油热处理输送工艺
        4.3.1 原油热处理特性
        4.3.2 原油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应用
    4.4 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工艺
    4.5 原油添加减阻剂输送工艺
        4.5.1 减阻剂的减阻机理
        4.5.2 减阻剂在输油管道中的应用
第五章 输油管道的优化运行
    5.1 输油泵机组的优化组合
    5.2 输油泵站运行方案的优化
    5.3 输油管网优化运行技术
    5.4 低输量管道的间歇运行
    5.5 管道节能与泵站节能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新疆研究动态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产业
        2.1.2 清洁生产
        2.1.3 循环经济
        2.1.4 资源产业循环经济
    2.2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重点的界定
        2.3.1 界定的必要性
        2.3.2 界定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新疆发展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3.1.1 区位和交通条件
        3.1.2 经济基础
        3.1.3 资源环境基础
        3.1.4 人才基础
        3.1.5 制度基础
        3.1.6 社会基础
    3.2 新疆资源产业发展状况
        3.2.1 新疆资源产业的总体状况
        3.2.2 新疆资源产业竞争力分析
        3.2.3 新疆石油产业状况
        3.2.4 新疆煤炭产业状况
    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3.3.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3.3.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3.3.4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四章 国内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4.1 国外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4.1.1 美国休斯敦模式
        4.1.2 德国鲁尔模式
        4.1.3 加拿大模式
    4.2 国内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4.2.1 镇海炼化循环经济发展
        4.2.2 同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
    4.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借鉴
第五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5.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构建的目的
        5.1.2 构建的原则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方法
        5.2.1 熵值法的选取依据
        5.2.2 数据处理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5.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5.3.2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5.3.3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总体状况
        5.3.4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准则层指数分析
第六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6.1.1 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
        6.1.2 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6.1.3 发展初期较大的资金需求和成本压力
        6.1.4 复杂利益关系的困扰
    6.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6.2.1 新疆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
        6.2.2 社会基础不稳定、贫困问题突出
        6.2.3 观念较落后、认识有误区
        6.2.4 制度不匹配、创新不足
第七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
    7.1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7.1.1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资源能源基地
        7.1.2 实现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7.1.3 实现新疆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2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7.2.1 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升级
        7.2.2 新建资源产业的科学规划发展
    7.3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7.3.1 新疆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7.3.2 新疆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第八章 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
        8.1.1 完善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
        8.1.2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8.1.3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8.2 人才保障
        8.2.1 完善人才开发体系
        8.2.2 重视人才的成长和使用
    8.3 科技保障
        8.3.1 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
        8.3.2 建立健全科技应用体系
    8.4 制度保障
        8.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8.4.2 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8.4.3 完善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A NEW TECHNIQUE OF OIL TRANSPORTATION IN PIPELINE BY STEAM INJE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2]关于《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交通百科知识》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王安琦. 延边大学, 2018(01)
  • [3]萨北开发区聚驱油井清防蜡技术现场试验研究[D]. 宁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机理研究[D]. 温文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5]天然气管道带压注胶卡具应用研究[D]. 于方涌.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2)
  • [6]关于陕北原油输送工艺的分析研究[D]. 张雁翱.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7]某重质原油长输管道工艺设计研究[D]. 王海梅.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8]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人为因素管理的研究[D]. 赵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输油管道节能工艺技术研究[D]. 李春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7)
  • [10]新疆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 段树国. 石河子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蒸汽注入管道输油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