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证机制

NGN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证机制

一、面向NGN的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高险峰,谢俊,李亭,任振宇,沈坤花[1](2021)在《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采用无线宽带多网融合技术、干扰抑制方法、业务QoS保障方法、安全保密技术,在通信机制上既能做到5G与4G兼容,支持网络优选,还能做到运营商公网与4G电力无线专网的融合。方案在保证传输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安全传输。

叶海纳[2](2015)在《单小区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基于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承载能力与覆盖规模不断提升,人们对无线业务的使用频率与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追求更高的数据速率、更宽的通信频带、更密集的无线覆盖的同时,无线通信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间的不和谐因素也日趋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巨大的能源消耗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同时,无线通信的用户多是能量受限的终端设备,无线通信使用率的快速增长与发展相对缓慢的电池、电源技术导致终端侧的用户体验出现“电池瓶颈”。因此,本着节约电能方面的经济支出、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延长用户的有效通信时间,通过优化能量效率的链路级传输技术提高能量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线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功率分配、频谱分配、用户调度和接入控制,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是优化频谱效率的,而频谱效率与能量效率是一种折中的关系。如何权衡能量效率与QoS (Quality of Service)需求是无线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现有优化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存在的缺陷包括:没有考虑上行系统能量效率优化特性,算法设计还有提升系统能量效率的空间;没有基于能量效率的接入控制算法应对单小区网络用户峰值业务量超过网络承载能力的场景;没有考虑不同业务类型的特性差异对能量效率的需求与影响。作为上述问题的探讨,本文面向单小区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场景,以优化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为主题,以能量效率与QoS需求的权衡为主线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面向单小区多用户场景,建立上行链路功率与子信道分配问题的最优化数学模型,优化的目标是最大化系统中所有用户能量效率的算术和,同时保证所有用户的最小数据速率要求。此模型的优化函数考虑上行链路用户间的独立性,因为无论是用户的发送功率,还是用户可获得的吞吐量或能量效率都是独立的。所建立的最优化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使用穷举法计算复杂度高。因此,我们提出低复杂度的功率与子信道分配算法。该算法是保证用户最小数据速率需求与最大化系统能量效率的折中的有效手段。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现有上行链路能效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案,所提的算法在保证用户的数据速率需求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系统能量效率。2)面向用户峰值业务量超过网络可承载业务量的网络模型,将能量效率拓展到接入控制模块,进一步增强能量效率。提出基于能量效率的接入控制的新准则,通过该准则,为系统建立能量效率与用户公平性的折中。同时,设计计算复杂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联合接入控制和资源分配算法,在尽可能多的服务网络中用户的情况下优化能量效率。在仿真结果中分析最小数据速率需求、电路功率、用户优先级等参数对能量效率的影响。3)面向多业务类型的场景,将应用层的业务特征差异引入优化能量效率的研究范畴。建立下行链路基于能效效用函数最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基于能量效率的效用函数的新概念:单位能量消耗所获得的用户满意度,并对模型最优解的必要条件进行理论证明。基于数学理论将原分数优化问题转化为等效的凸优化问题的思想,设计基于能效效用函数的功率和子信道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基于效用函数的分配算法相比,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能效效用值以及能量效率。

程超[3](2014)在《面向物联网的定位系统链路选择与分配》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技术和产业模式,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中,并于2010年正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的《ITU Internet re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可以总结出物联网所体现的两层基本涵义:目前的三大网络,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是物联网实现和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在三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用户应用终端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技术能够使物体智能化。其中,物联网定位系统的链路选择与分配负责网络信息的发现、采集、处理、控制和维护,是物联网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很多都是尚未攻克的难题,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成为了研究热点。物联网定位系统的关键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特点,每一项关键技术都亟待突破和解决。本文针对物联网定位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典型定位系统节点定位问题、普适定位系统链路选择问题、精准定位系统链路分配问题,提出了若干创新性思想及解决方案。本文的创新点及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物联网典型定位系统中节点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距离加权与跳段算法选择的遗传优化定位算法。该算法包括三个创新点:用基于误差与距离的权值处理锚节点的平均每跳距离来确定未知节点的平均每跳距离;根据判断的位置关系选择适合的跳段距离计算方法来确定未知节点与锚节点间的跳段距离;用改进的遗传算法优化未知节点坐标来确定未知节点坐标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该定位算法的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算法,达到了减小节点定位误差、提高定位算法精度的目的。2.针对物联网普适定位系统中现有链路选择算法存在能量消耗不均衡、部分节点能量降低速率过快、链路选择不灵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能量均衡的混合链路选择算法。该算法通过对系统内节点各自的功能进行设置,使节点在能够执行原有选择策略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改进后邻居表中信息分组转发的方向,并在选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分组传输范围、节点剩余能量等相应的参量,根据不同的节点状况选用适当的处理方式。通过这种策略,减少系统中网络无益分组及转发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的选择节点剩余能量相对较高、转发次数相对较少的链路作为最终的最优链路,增加节点在网络中的利用率及运行时间。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降低节点能量损耗与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有明显的效果。3.针对物联网普适定位系统中链路选择需要满足多限制条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约束条件反馈的QoS链路选择算法。利用无线通信广播特性,将多约束服务质量路由问题转化成在满足链路长度、带宽、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费用等约束条件下寻找最小代价的问题。建立了物联网多跳自主链路模型并定义了目标能量函数,利用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的并行思想将多项约束条件转换为求一多项式极值问题。该算法在不改变系统链路选择策略的前提下,避免了选择大量参数的问题,实现了链路自动选择,满足了通信实时快速的要求。4.针对物联网精准定位系统中对辐射功率的限制以及不同用户在不同子载波上衰落各不相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速率的多用户动态链路资源分配算法。算法分为三步:首先,根据用户的数据速率要求及信道状态信息,提出了分步实现子载波分配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案;然后,在比特分配过程中,针对用户速率要求,提出了一种快速的比特分配方案;最后,为了进一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提出了分簇实现子载波比特分配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用户的速率要求,使比特分配更加快速,而且保证了用户之间的公平性,使载波分配更加合理,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性能。本文通过对节点定位、链路选择与链路分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从多个角度解决了物联网环境下定位系统链路通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曹远龙[4](2014)在《面向智慧服务的传输控制协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来互联网将是以异构多接入网络共存,具有感知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能力,为终端用户提供智慧协同和公平友好的网络服务的新型智慧协同网络。互联网服务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两类:内容服务和传输服务。其中,内容服务可理解为向终端用户提供的某种具体的数据资源(如视频、语音等);而传输服务一般为终端用户在获取和管理网络资源过程中网络所能提供的传输能力(如带宽、时延和抖动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以内容丰富(Content-Rich)的流媒体为典型的内容服务将成为未来异构移动互联网中的核心应用。另一方面,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网络接口用户终端的大规模应用,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多个网络接口和网络接入技术进行多路径数据传输。然而,现有基于窗口的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难以满足未来互联网智慧协同和友好性传输需求。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融合多接口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拟在在未来新型互联网体系中的数据传输领域开展前沿工作,以未来互联网中核心内容服务流媒体服务为驱动源,以实现智慧传输服务为主要目标,对多路传输机制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抽象和总结当前多路径传输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适合未来互联网流媒体下满足用户需求的智慧传输服务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最终实现未来新型智慧协同互联网下对用户提供智慧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提出有益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未来多路径传输机制在实际网络中部署的性能考虑,设计了一个近似真实的网络仿真拓扑,验证和分析了网络背景流对并行多路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基于网络背景流特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背景流感知的并行多路重传机制;设计了一种基于链路状态感知的快速重传触发机制。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多路径友好性传输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研究中多宿异构网络仿真环境的搭建提供了依据。(2)提出了面向TCP友好的并行多路传输控制机制,其目标在于:a)实现并行多路传输数据流对传统TCP流的公平性;b)实现并行多路传输过程中各路径的负载均衡;c)提高数据传输,尤其是内容丰富的流媒体数据传输的性能;d)提出绿色节能并行多路传输传输建议。这部分内容对未来绿色友好多路传输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以及并行多路径传输机制在未来互联网的广泛部署提供了参考。(3)分析了现有基于简单路径失效探测机制和基于传输层网络参数的多路径机制在路径切换策略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内协议栈跨层联动的异构路径切换机制。建立了基于传输层与MAC层跨层联动的路径质量感知模型;改进了当前多路径机制中的路径传输效能评估和切换机制;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拥塞感知的智慧自适应流媒体传输策略。这部分工作为后续面向智慧服务的跨层优化传输控制机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4)在对当前并行多路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包失序和接收缓存阻塞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QoS感知的并行多路带宽聚合方案。该方案主要功能在于感知传输层QoS、MAC层QoS以及路径稳定度信息,建立智慧自适应并行多路传输的模型切换和带宽聚合机制。设计了一种适合并行多路传输模型切换的路径拥塞窗口预测和恢复机制,提高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并行多路数据传输性能以及用户对流媒体服务的体验质量。(5)针对当前多路径传输方案在节点智慧协同方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端智慧协同的多路传输控制策略,其主要目的在于:a)实现基于接收端协同决策的速率控制和路径管理;b)均衡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负载开销;c)提高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多路径数据传输性能。这部分内容为未来新型互联网中多节点智慧协同传输机制的建立提供有益的解决思路。

陈存香[5](2014)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及路由协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探索领域的拓展,信息获取、存储、传送和利用正逐步深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物联网实现了物理世界和逻辑世界之间的信息交互。集信息感知、信息传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物联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联网的搭建和运行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量有限性是制约WSN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高效的能量使用和管理策略是WSN体系设计和协议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物联网应用为背景,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及预研项目,主要研究了WSN体系架构、能耗模型、覆盖控制技术、路由协议等关键技术,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对现有节点体系架构和网络体系架构进行分类总结,结合协同感知体系架构和基于海量数据的体系架构,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体系架构,其中包括物理体系架构及逻辑体系架构。同时对节点能耗模型及网络能耗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能量评估模型,为能量高效的协议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层次需求的差异化覆盖控制算法(Efficient Coverage Controlwith Modified PSO,ECCMP)。算法采用基于网络最低能耗模型进行子集划分的方式将网络逐步分解。子集内不同层次的节点通过采用节点状态转移策略、退避延迟策略、基于交叉变异算子的微粒群算法动态优化网络的覆盖性能。差异化覆盖策略为WSN在保证低能耗的前提下提高网络覆盖性能和感知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一种能量高效的网格化路由协议(Grid-based Energy Efficient RoutingProtocol,GEERP)。协议中将网络节点根据功用不同划分在不同级别网格中,二级网格内的节点通过引入选举概率、能量因子和距离因子优化簇的形成,一级网格通过引入距离因子和数据包传送量因子构建网络路由,并根据因子的变化适时选择网络路由。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GEERP具有良好的节能特性,并均衡了网络能耗。提出了一种自适应6LoWPAN路由协议(Adaptive Hierarchical Routing over6LoWPAN,AHiLow)。协议通过设定压缩报头字段确定路由类型。网间路由通过特定压缩字段的指向完成WSN与IPv6网络的路由信息交互。网内路由通过能量阈值、路由转发策略和路由修复策略来保证数据的传输质量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该协议提高了网络的能量利用率,完善了WSN与外部网络的交互能力,提高了网络的抗毁能力。

姜开元[6](2014)在《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具有鲜明技术特点的无线接入技术不断涌现。不同无线接入技术诞生于不同的应用背景,为适应不同的业务类型和用户需求而设计,并沿着各自的技术路线向前演进。随着无线网络影响范围的日益增大,某些地域可能会被多种无线网络同时覆盖,形成异构无线网络,并且其中一些网络在性能上具有互补性。在终端方面,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业务需求,集成多种无线接口的移动终端已成发展的主流。因此,通过融合的异构无线网络共同为用户提供无线服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通过整合无线网络的资源,实现对无线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系统资源使用效率,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异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中接入控制、负载均衡和切换管理三种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深入研究。利用多目标优化、模糊数学、多属性决策、马尔科夫过程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接入控制、负载均衡和切换判决算法,提高无线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改善用户的服务体验。在接入控制方面,针对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代价的接入控制分析模型。该模型以不同地理位置的接入代价为依据,对异构无线网络覆盖区域进行划分,能够细致地描述蜂窝小区内部的系统性能。作为无线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接入控制一方面需要满足新用户的接入请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接入位置;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网络中正在服务中的用户,保证其业务的连续性和服务体验,从而提高网络整体的服务能力。针对彼此矛盾的优化目标,本文在为用户选择接入网络时,从用户与网络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接入控制算法,将接入控制过程转化为帕累托优化过程,在保证系统吞吐量达到最优的条件下,将新呼叫阻塞率维持在系统要求范围内,并减少了服务用户的切换数量。在负载均衡方面,首先针对用户的运动状态对网络负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到了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负载转移后,对网络负载所产生的作用。之后,根据不同网络服务用户的状态,将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负载状态转化为一个马尔科夫过程,并证明了该马尔科夫过程的遍历性与极限状态的存在性。为保证系统时时刻刻都能够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应缩短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时间,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负载均衡算法,使得不同网络间的负载可以得到快速均衡。在切换管理方面,针对业务的多样性以及用户使用偏好等因素,将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切换问题转化为多属性决策问题。针对层次分析法中判决矩阵一致性难以保证和权重向量求解困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该算法针对各种判决属性在决策结果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比较,可以与决策者判断较好地保持一致,从而可为用户选择最优的切换位置。针对不同网络间频繁切换引起的乒乓效应问题,结合用户的运动状态和不同接入位置的负载状态,设计了一种可变时长的定时器,在定时器时长内,对参与判决的属性进行评估。消除了大量的无效切换,提升了切换效率与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

曹雪松[7](2010)在《面向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具有复杂而敏感的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需求(如网络资源共享、运行实时、交互透明等),QoS服务保障成为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基础网络架构的情况下进行以满足各种QoS需求为目的服务控制(如资源调度、容灾恢复、QoS感知等),因此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仍存在共享资源分配不公平,容灾恢复时间过长,动态网络QoS检测不灵敏等问题,对于承载分布式多媒体业务未能达到期望的服务质量,因此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研究仍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安应急联网平台建设”(No.20063003109-2)和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新一代IP监控系统平台”(No.2006D90104005)资助下,对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和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技术展开研究。本文针对共享资源分配不公平,容灾恢复时间过长,动态网络QoS检测不灵敏等问题,首先研究覆盖服务网络的经典理论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快速QoS重路由算法和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QoS需求变化动态感知的方法,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以视频监控应用为背景,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容量视频监控系统的体系模型设计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开发和建设了一系列城市联网视频监控项目,在视频监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本文在理论算法、应用方案方面具有如下贡献和创新:(1)覆盖网络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目前的负载均衡QoS路由在路由选择过程中无法排除局部负载较重的繁忙节点和链路,导致服务成功率降低,负载波动率增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该方法引入表征路径瓶颈程度的资源公平系数,依据代价模型建立新的负载均衡效用函数,并采用自适应的系统负荷状态加权方法修正QoS约束项权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可降低瓶颈区域出现的概率,与RBLCP、PBSP算法相比平均提高1%-5%的QoS服务成功率(QSSR),降低2%-8%的资源负载饱和度的波动率(RLCD、RNCD)。这对于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业务的持续开展、吞吐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2)覆盖网络快速QoS重路由算法目前的覆盖网络QoS重路由在备选路由选择过程中未考虑路由重构延迟代价对恢复效率的影响,造成服务恢复时间过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覆盖网络快速QoS重路由算法,该算法引入路径重建时的时延约束作为备选路径的选择条件,有利于选出恢复速度快的备选路径,通过扩展失效区域,将选出单一的备选路径过程转化为选出备选路径的集合,可提高选出高质量备选路径的成功概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有效提高路由恢复时间效率,与CSR及PSR算法相比平均降低5%-8%的恢复延迟时间(RD),提高5%的路径修复成功率(RSR)。这对于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业务的容错能力、自恢复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3)覆盖网络QoS需求变化动态感知的方法目前的覆盖网络QoS感知路由静态阈值感知方法无法反映出实际环境中各种QoS指标(带宽、延时、丢包率等)的波动特性,从而导致检测准确度下降,误检测率上升。本文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QoS需求变化动态感知的方法,通过自学习的样本训练原则建立统一的评价模型体系,屏蔽了参数间的差异性,可适应不同QoS性能参数的监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出连续性的QoS性能异常情况,并避免突发样本异常的误检测。实际网络环境下测试表明,该算法能够检测出92%以上的异常情况,并使误检测率控制在6%以内。这对于准确掌握网络环境的实时动态变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以助于实施对症的QoS调度策略。(4)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视频监控体系模型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采用一体化的单层服务网络模型,将高服务质量需求的多媒体业务和低服务质量需求的普通数据业务混合管理,缺乏可分级的QoS服务调度机制,无法满足海量异构监控业务接入时的服务质量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监控体系模型,将单层架构扩展为面向服务的双层体系结构,通过在应用层建立虚拟的多媒体覆盖服务资源网络,部署QoS服务路由协议,解决了监控业务中多媒体服务保障的问题。“平安城市”等实际监控项目的应用效果证明了该体系模型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从应用层的角度探索高效可靠的QoS控制策略,为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科学设计提供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电视、IPTV等实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最后还给出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周明[8](2014)在《物联网应用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学习了物联网相关的概念和技术,研究与分析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特点,从物联网应用角度总结了物联网应用的特点和当前应用的现状,从技术层面介绍了物联网协议和相关组织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下一步对物联网的架构研究提供帮助。本文还研究了物联网应用所使用的几种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基于语义的物联网服务框架、基于语义标注的服务发现、基于本体的动态服务模型与推理、物联网组合业务及QoS、智能中间件ISMW的设计与实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成果:1)研究和分析了语义网在物联网应用中的作用,提出物联网本体的三层服务模型,基于语义网和Web服务技术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物联网服务语义标注和服务发现算法,解决了基于用户需求的语义自动化标注、分类、服务发现物联网服务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服务的大规模应用,该技术可以将物联网采集的大量数据和物联网服务,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从而实现物联网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处理。2)研究基于本体对物联网的上下文进行建模,基于语义网技术,提出了物联网动态环境上下文感知的动态服务模型,实现领域内上下文知识的建模、获取、共享与推理,为物联网服务提供基础支持。3)为提高物联网的服务质量,研究分析了物联网组合业务的QoS需求和传感器网络的QoS需求,基于Web服务组合技术,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组合服务的分解和计算QoS指标的方法,与传统的整数规划和遗传算法相比,提高了物联网组合服务的QoS的计算速度。综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物联网的智能中间件ISMW框架结构,介绍了ISMW智能中间件的实现环境,推理模块和知识库的实现方式,Web组合技术的应用,QoS相关技术的实现。ISMW除了具有传统中间件的功能,还根据物联网和语义网的特点,增加了本体知识库和推理相关内容和方法,有利于物联网数据的分类、共享、重用。

曾文英[9](2011)在《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移动环境下的各种业务应用已经日趋广泛。伴随而来的是移动应用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信息呈指数式的增长,它带来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的新技术需求,因此,有关面向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有线网络中的分布式存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带宽稳定、可持续服务、可扩展和高性能节点等都比较稳定的应用环境;但它在面对移动环境的异构性、分布性、高维性、动态性带来的移动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由于移动环境的多源性、多宿性、自治性、上下文感知性和环境依存性,且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具有集中与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借助移动Agent技术、移动数据库、分布式网络、跨层协作、网格计算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来构建移动环境存储管理与服务系统。另外,随着各种网络互通和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移动环境下设备与网格和云计算系统协作可以构建海量、持久、无限可扩展的存储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市场前景巨大,并且良好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将会为移动应用的运行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基础。因此,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移动环境下的移动网格体系结构与资源选择方法、移动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结构模型、移动数据库技术、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和移动环境下的存储服务QoS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创新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移动网格结构模型(MGAM,Mobile Grid Architecture Model)和移动网格资源管理算法(MGRMA,Mobile Grid Resource Management Algorithms)。首先提出了一种结合移动计算和网格计算、支持移动环境存储服务的移动网格结构模型,其次,对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和形式化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和相关的移动网格资源协作算法,最后给出了移动网格的原型和应用实例,并进行了模拟测试和性能分析。2.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分布式存储服务的系统结构模型(SDSSAM,Self-Adaptive Distributed Storage Service Architecture Model),SDSSAM是一种结合移动计算的跨层协作式存储结构模型。首先描述了SDSSAM的各层次的功能;其次提出了SDSSAM结构中的跨层协作方式;最后给出了SDSSAM的分布式存储协作服务和自适应存储等算法。研究表明SDSSAM具有自适应、移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自组织的特点,是一种具备了灵活性、自主性、协作性和群体智能的移动存储系统结构。3.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MDMA,Mobile Data Management Architecture)和存储管理方法(SMS,Storage Management Solution)。移动数据库是移动分布式环境数据组织和存储的最有效的方式,为移动业务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移动应用一般基于移动数据库而实现。针对移动环境的特点,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和存储管理方法;其次研究了移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预取与复制、缓存同步、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广播机制等多种关键技术,为移动环境下数据存储与管理相结合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HSSWMN,Hierarchical Storage System over Wireless Mesh Network)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HSSWMN)模型,并对其存储模型、存取算法、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研究了HSSWMN的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搜索与查找服务、注册与注销,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容错机制、数据安全、复制与缓存机制和拓扑重构等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时延、吞吐量、误码率等进行了模拟测试,并对HSSWMN存储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性能分析。5.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跨层模型(QCLMSS,QoS Cross Layer Model of Storage Services)和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QASS,QoS Guarantee Algorithms of Storage Service)。首先对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次QoS的特征及关系;其次提出了QoS实施算法及性能模型,并对移动环境下存储QoS保证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全局优化、局部优化、多阶段优化、自适应优化等算法,并分析了移动存储系统的QoS实例,对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下磁盘I/O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研究。

马飞[10](2010)在《面向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服务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是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信息通信技术正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擎和支撑平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环境,这对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支撑平台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而异构网络融合正是建立应用支撑平台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实验仿真、示范平台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融合网络系统架构与接口、能力适配、智能切换、接纳控制与负载均衡等关键性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适配层的异构网络融合系统架构,并对Parlay X API标准中的业务接口进行扩展,定义了相应的标准化业务接口,并将此架构与接口应用于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平台的开发与实现。网络适配层位于接入网络层与业务层之间,从数据、管理、控制三个平面实现对异构网络能力的抽象,向下屏蔽底层网络的异构复杂性,支持电信网、互联网、卫星等网络接入方式,向上层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标准化接口,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应用。2)针对异构网络中存在多种终端、多种接入的特性及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户/终端管理机制与能力适配算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移动性。用户/终端管理机制是针对用户及其拥有的多个终端建立“用户—终端—网络”的多重关联机制,以实现对用户及终端的管理。能力适配算法是通过网络测量的方法采集用户、终端及网络的相关信息,综合考虑用户偏好、业务需求、网络状态等因素,利用网络/终端选择算法为用户选择当前最佳网络及最佳匹配终端。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对用户及终端进行有效地管理,可以根据业务类型为用户选择最佳可用网络及匹配终端。3)根据现代服务业对业务连续性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能力适配的智能切换机制,将能力适配过程中为用户选定的目标网络及终端,与当前的接入网络及终端进行比较,以判定切换的类型,并根据各切换的不同信令交互流程,实现网络切换、终端切换以及网络/终端联合切换功能,从而实现了跨网络、跨终端的智能切换过程。本文对相应方案的切换性能进行仿真并对平台性能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该切换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业务的QoS性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4)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包含多种不同的业务类型,本文针对不同的业务分别定义了相应的效用函数,并设置了不同呼叫类型的优先级,提出了基于效用的接纳控制与负载均衡机制,通过预测系统的效用增益,根据系统效用最大的原则,对新呼叫和切换呼叫的准入控制功能,并将过载网络中的负载转移到轻载网络,使得网络间的负载达到均衡分布状态。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提高异构系统的总效用,降低网络的呼阻率,从而保证融合系统的QoS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对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并将其应用于示范平台的开发与实现。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应用示范基地,为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示范平台及其技术依据。

二、面向NGN的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NGN的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
2 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实现
    2.1 多模多频无线回传技术
    2.2 业务Qo S保障技术
    2.3 干扰抑制技术
    2.4 安全保密技术
3 实验环境及效果验证
4 结论

(2)单小区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基于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优化能量效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资源管理研究概述
        1.2.1 无线资源管理的意义
        1.2.2 无线资源管理的内容
        1.2.3 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
    1.3 基于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标准化进展
        1.3.2 能效度量和能耗模型
        1.3.3 链路层的能效优化机制与算法
    1.4 本文的研究点和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基于能量效率的功率和信道分配算法
    2.1 本章概述
    2.2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
        2.2.1 系统模型
        2.2.2 优化问题
    2.3 优化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分配算法
        2.3.1 单用户情况
        2.3.2 多用户情况
    2.4 仿真结果
        2.4.1 仿真环境
        2.4.2 仿真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能量效率的接入控制算法
    3.1 本章概述
    3.2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
        3.2.1 系统模型
        3.2.2 优化问题
    3.3 用户接入控制判断准则
    3.4 联合用户接入控制与资源分配算法
        3.4.1 基于能量效率的联合接入控制与资源分配算法
        3.4.2 算法复杂度分析
    3.5 仿真结果
        3.5.1 仿真环境
        3.5.2 仿真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能量效率效用函数的资源分配算法
    4.1 本章概述
    4.2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
        4.2.1 系统模型
        4.2.2 优化问题
    4.3 基于能量效率的效用函数
        4.3.1 效用函数定义
        4.3.2 优化问题的准凸特性
    4.4 基于能效效用函数的资源分配算法
        4.4.1 等价的目标函数
        4.4.2 基于能量效率效用函数的分配算法
    4.5 仿真结果
        4.5.1 仿真环境
        4.5.2 仿真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A 定理2.1 证明
附录B 定理4.1 证明
附录C 定理4.2 证明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列表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面向物联网的定位系统链路选择与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物联网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1.2.1 物联网系统架构
        1.2.2 物联网协议体系
    1.3 物联网定位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3.1 典型定位系统
        1.3.2 普适定位系统
        1.3.3 精准定位系统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物联网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物联网典型定位系统技术分析
        2.2.1 节点定位算法
        2.2.2 链路选择算法
    2.3 物联网普适定位系统协议分析
        2.3.1 网络层结构
        2.3.2 应用层结构
    2.4 物联网精准定位系统模型分析
        2.4.1 系统模型
        2.4.2 信道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节点能量均衡的混合链路选择算法
    3.1 引言
    3.2 现有选择算法存在的问题
        3.2.1 Cluster-Tree 算法
        3.2.2 AODVjr 算法
        3.2.3 ZBR 算法
    3.3 改进算法描述
        3.3.1 系统节点邻居表改进
        3.3.2 系统节点能量阈值设计
        3.3.3 系统分组广播转发控制
        3.3.4 改进策略执行过程
    3.4 算法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环境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约束条件反馈的 QoS 链路选择算法
    4.1 引言
    4.2 QoS 链路选择
        4.2.1 多约束 QoS 度量参数
        4.2.2 多约束 QoS 性能指标
    4.3 Hopfield 神经网络模型
        4.3.1 神经元的模型
        4.3.2 Hopfield 拓扑结构
    4.4 多约束反馈 QoS 模型及算法描述
        4.4.1 多约束 QoS 模型
        4.4.2 多跳自主反馈模型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固定节点模型
        4.5.2 多节点随机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加权与选择的遗传优化定位算法
    5.1 引言
    5.2 DV-Hop 算法
        5.2.1 节点定位
        5.2.2 误差分析
    5.3 改进算法描述
        5.3.1 未知节点平均每跳距离的确定
        5.3.2 未知节点与锚节点间跳段距离的确定
        5.3.3 未知节点坐标确定
        5.3.4 遗传算法的改进
        5.3.5 改进遗传算法优化未知节点定位实施步骤
    5.4 算法仿真与分析
        5.4.1 仿真环境
        5.4.2 性能评价指标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速率的多用户动态链路分配算法
    6.1 引言
    6.2 OFDM 超宽带系统模型
    6.3 算法描述
        6.3.1 子载波分配优化算法
        6.3.2 比特分配优化算法
        6.3.3 基于分簇的子载波比特分配
        6.3.4 复杂度分析
    6.4 算法仿真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面向智慧服务的传输控制协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多路径传输机制研究现状
        1.3.1 基于TCP协议的多路传输机制
        1.3.2 基于非TCP协议的多路传输机制
        1.3.3 现有主流多路传输机制比较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贡献及创新
    1.6 论文组织结构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背景流感知的多路传输控制机制
    2.1 问题的提出
    2.2 基于网络背景流的多路传输性能研究
        2.2.1 网络拓扑设计
        2.2.3 网络背景流影响分析
    2.3 基于网络背景流感知的并行多路重传算法
        2.3.1 算法设计
        2.3.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2.4 基于链路状态感知的快速重传触发机制
        2.4.1 现有机制分析
        2.4.2 模型及算法设计
        2.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TCP友好的多路传输控制机制
    3.1 问题的提出
    3.2 TCP友好并行多路传输控制机制设计
        3.2.1 TCP友好拥塞控制机制
        3.2.2 TCP友好数据调度策略
    3.3 仿真实验
        3.3.1 仿真拓扑搭建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跨层联动的异构路径切换机制
    4.1 问题的提出
    4.2 基于“MAC-传输层”跨层联动的SCTP-C~2方案
        4.2.1 基于跨层感知的路径切换触发器(CPST)
        4.2.2 基于拥塞感知的流媒体分发器(CMDD)
    4.3 仿真实验
        4.3.1 仿真拓扑搭建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多维QoS感知的多路带宽聚合机制
    5.1 问题的提出
    5.2 带宽聚合机制的建立
        5.2.1 路径多维QoS感知模型(CPQM)
        5.2.2 多维QoS感知带宽聚合算法(CBAA)
        5.2.3 路径cwnd快速恢复策略(OFRT)
    5.3 仿真实验
        5.3.1 仿真拓扑搭建
        5.3.2 参数τ,9设置研究
        5.3.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接收端智慧协同的多路传输控制机制
    6.1 问题的提出
    6.2 节点协同多路传输机制的建立
        6.2.1 基于接收端驱动的发送速率评估器(SRE-rev)
        6.2.2 基于接收端协作的路径切换触发器(PST-rev)
    6.3 仿真实验
        6.3.1 仿真拓扑搭建
        6.3.2 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5)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及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SN 概述
        1.2.1 WSN 基本概念
        1.2.2 WSN 组成结构及特点
        1.2.3 WSN 相关研究
        1.2.4 WSN 应用前景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第2章 WSN 分布式体系架构及能耗分析
    2.1 引言
    2.2 体系架构分析
        2.2.1 节点体系架构
        2.2.2 WSN 体系架构
    2.3 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体系架构
        2.3.1 提出背景
        2.3.2 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体系架构
    2.4 能耗分析及评价模型
        2.4.1 能耗分析
        2.4.2 能耗评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效覆盖控制算法
    3.1 引言
    3.2 覆盖控制设计原则
    3.3 覆盖模型
        3.3.1 节点感知模型
        3.3.2 网络覆盖模型
    3.4 覆盖控制算法
        3.4.1 覆盖与连通
        3.4.2 覆盖与能量
        3.4.3 覆盖连通能量
    3.5 高效覆盖控制算法-ECCMP
        3.5.1 提出背景
        3.5.2 分布式网络架构与模型
        3.5.3 子集优化算法
        3.5.4 覆盖子集控制算法
        3.5.5 节点状态转换策略
        3.5.6 退避延迟策略
        3.5.7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量高效的网格化路由协议
    4.1 引言
    4.2 路由协议设计面临的挑战
    4.3 路由协议概述
        4.3.1 路由协议分类
        4.3.2 经典路由协议
    4.4 能量高效的网格化路由协议-GEERP
        4.4.1 提出背景
        4.4.2 网络模型
        4.4.3 网络网格化
        4.4.4 能量高效的网格化路由协议-GEERP
        4.4.5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 6LOWPAN 路由协议
    5.1 前言
    5.2 6LoWPAN 概述
        5.2.1 6LoWPAN 基本概念
        5.2.2 6LoWPAN 面临的挑战
        5.2.3 相关研究
    5.3 协议栈优化
    5.4 报头压缩策略
        5.4.1 报头分析
        5.4.2 报头压缩原则
        5.4.3 基于 6LoWPAN 的报头压缩策略
    5.5 自适应 6LoWPAN 路由协议-AHiLow
        5.5.1 提出背景
        5.5.2 自适应 6LoWPAN 路由协议
        5.5.3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6)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异构无线网络研究现状
        1.2.1 网络融合架构与实现基础
        1.2.2 无线资源管理架构
        1.2.3 移动性管理与网络选择
        1.2.4 国内外科研项目
    1.3 异构无线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相关技术
        1.3.1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组成
        1.3.2 存在问题与改进目标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
    2.1 系统模型
    2.2 接入控制技术
        2.2.1 接入控制分析模型
        2.2.2 接入控制算法分析与设计思路
    2.3 负载均衡技术
        2.3.1 负载均衡的目标及约束
        2.3.2 负载均衡算法分析
    2.4 垂直切换技术
        2.4.1 垂直切换中的关键问题
        2.4.2 判决属性的选择
        2.4.3 切换判决算法分析与设计原则
    2.5 性能评价与技术关系
        2.5.1 性能评价
        2.5.2 技术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接入控制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代价的接入控制分析模型
        3.2.1 系统模型
        3.2.2 性能分析
        3.2.3 仿真结果
    3.3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接入控制算法
        3.3.1 帕累托最优
        3.3.2 算法设计
        3.3.3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负载均衡算法
    4.1 引言
    4.2 运动状态对负载的影响
        4.2.1 运动状态估计方法
        4.2.2 执行流程
        4.2.3 仿真结果
    4.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负载均衡算法
        4.3.1 系统状态描述及特征
        4.3.2 算法设计
        4.3.3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属性决策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5.1 引言
    5.2 模糊层次分析法
        5.2.1 模糊判决矩阵的建立
        5.2.2 权重的求解方法
    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5.3.1 判决属性
        5.3.2 判决属性权重
        5.3.3 乒乓效应的消除
    5.4 性能分析
        5.4.1 切换性能
        5.4.2 连续切换分析
    5.5 仿真结果
        5.5.1 仿真场景
        5.5.2 切换性能
        5.5.3 系统性能
        5.5.4 新呼叫性能
        5.5.5 结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面向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盖网络技术概况
        1.2.2 覆盖网络负载均衡QoS路由
        1.2.3 覆盖网络QoS容错路由
        1.2.4 覆盖网络QoS感知路由
        1.2.5 视频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1.3 面临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覆盖服务网络理论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覆盖服务网络OSN模型
        2.2.1 应用层服务对象模型
        2.2.2 应用层服务组合模型
        2.2.3 应用层服务请求模型
    2.3 OSN生命周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覆盖网络负载均衡QoS路由研究
    3.1 引言
    3.2 覆盖网络QoS路由技术现状
        3.2.1 QoS路由技术研究
        3.2.2 覆盖网络QoS路由研究
    3.3 问题分析
        3.3.1 局部路径中的资源瓶颈问题
        3.3.2 服务资源拥塞现象实验分析
    3.4 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
        3.4.1 服务资源消耗的代价模型
        3.4.2 服务资源利用率公平系数
        3.4.3 基于负荷加权的负载均衡启发式函数
        3.4.4 F-LBQAR算法流程
    3.5 仿真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盖网络QoS容错路由研究
    4.1 引言
    4.2 覆盖网络QoS重路由技术现状
    4.3 问题分析
        4.3.1 路由重建过程中的时间效率问题
        4.3.2 路由重建延迟现象实验分析
    4.4 一种基于最短重建延时的快速QoS重路由算法
        4.4.1 多方向备选路径搜索策略
        4.4.2 路径重建时延代价模型
        4.4.3 多失效区域的划归方法
        4.4.4 FSR算法流程
    4.5 仿真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覆盖网络QoS感知服务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覆盖网络QoS感知服务技术现状
        5.2.1 QoS感知服务模型
        5.2.2 QoS需求变化的感知方法
        5.2.3 覆盖服务自适应路由控制策略
    5.3 QoS感知不灵敏问题分析
    5.4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QoS需求动态感知方法
        5.4.1 用户的QoS需求特征描述方法
        5.4.2 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QoS特征行为模型
        5.4.3 基于EM算法的参数估计方法
        5.4.4 基于参数残差变化的QoS性能评价方法
        5.4.5 算法流程
    5.5 仿真实验分析
        5.5.1 实验环境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视频监控体系研究
    6.1 引言
    6.2 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瓶颈问题分析
    6.3 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视频监控体系设计方案
        6.3.1 层次化服务体系模型
        6.3.2 多媒体覆盖服务网络
        6.3.3 QoS服务调度机制
    6.4 系统应用和测试
        6.4.1 IPSS系统架构
        6.4.2 重大工程示范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覆盖网络仿真实验环境的设计与构建
    7.1 引言
    7.2 ONSP覆盖网络仿真工具
    7.3 ONSP-NS2仿真系统构建
        7.3.1 覆盖网络与物理空间的映射
        7.3.2 覆盖代理监测方法
        7.3.3 覆盖单播路由仿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一 毕业论文纲要
附件二 "平安东莞"项目证明材料
附件三 "深圳公交"项目证明材料
附件四 "车载通信"科技进步二等奖证明材料
附件五 武汉科技攻关项目验收证明材料
附件六 公安部关于标准制定的函件
附件七 计算机学报录用通知

(8)物联网应用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经济增长意义
        1.1.3 保障民生意义
        1.1.4 技术创新意义
    1.2 研究工作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主要贡献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语义的物联网服务框架
    2.1 物联网概述
        2.1.1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现状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2.1.3 物联网应用
        2.1.4 物联网研究现状
    2.2 语义物联网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本体概述
        2.2.3 本体描述语言
        2.2.4 描述逻辑概述
        2.2.5 基于描述逻辑的推理
    2.3 物联网本体服务模型
        2.3.1 本体服务结构
        2.3.2 领域本体建模
        2.3.3 应用本体建模
    2.4 基于本体的物联网中间件框架
        2.4.1 物联网服务语义化
        2.4.2 相关研究
        2.4.3 体系结构
        2.4.4 基于本体的物联网中间件体系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语义标注及服务发现
    3.1 问题描述
    3.2 物联网服务语义标注
        3.2.1 语义标注现状
        3.2.2 领域本体的语义模型
        3.2.3 文本分类
        3.2.4 本体规则生成
        3.2.5 物联网服务的本体标注
    3.3 用户需求的服务发现
        3.3.1 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
        3.3.2 基于本体相似度的匹配计算方法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上下文的动态服务模型
    4.1 上下文感知
        4.1.1 研究现状
        4.1.2 上下文定义与特点
        4.1.3 上下文分类
    4.2 上下文模型的形式化推理
        4.2.1 本体创建
        4.2.2 本体资源查询
        4.2.3 基于规则的形式化推理
        4.2.4 基于本体的形式化推理
    4.3 基于本体的上下文动态服务模型
        4.3.1 上下文建模
        4.3.2 上下文本体的研究现状
        4.3.3 上下文动态服务模型
        4.3.4 上下文获取
        4.3.5 上下文处理
        4.3.6 上下文安全与隐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联网组合业务与QoS
    5.1 组合业务
    5.2 SLA相关技术
        5.2.1 SLA与QoS关系
        5.2.2 SLA表示方法
    5.3 QoS需求
        5.3.1 相关研究
        5.3.2 应用的QoS需求
        5.3.3 WSN的QoS需求
        5.3.4 QoS需求总结
    5.4 组合服务的QoS计算
        5.4.1 QoS指标建模
        5.4.2 QoS计算流程
    5.5 QoS策略管理
    5.6 QoS感知的物联网组合服务
        5.6.1 QoS的组合服务定义
        5.6.2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中间件ISMW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需求
    6.2 系统介绍
        6.2.1 实现环境
        6.2.2 开源软件
        6.2.3 系统框架设计
        6.2.4 推理模块和知识库
        6.2.5 Web组合技术
        6.2.6 QoS技术
    6.3 系统部署
    6.4 典型应用测试
        6.4.1 VLBS-IOT页面
        6.4.2 功能测试用例
        6.4.3 统计分析报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及现状
        1.2.1 无线网络
        1.2.2 移动计算
        1.2.3 移动网格
        1.2.4 网络存储相关技术
        1.2.5 面向服务架构
        1.2.6 云计算与云服务
        1.2.7 移动环境数据管理
        1.2.8 存储服务与QoS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网格体系结构及其资源选择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移动网格架构设计
        2.3.1 移动网格体系结构
        2.3.2 无线网格部分的体系结构
        2.3.3 静态网格部分的体系结构
        2.3.4 移动网格主要组件的功能
    2.4 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
    2.5 移动网格的形式化模型
    2.6 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
    2.7 基于移动网格的存储资源协作算法
    2.8 移动网格的应用实例
    2.9 移动网格的原型设计
    2.10 模拟实验
        2.10.1 移动网格的可用性模拟分析
        2.10.2 移动网格的服务性能模拟分析
        2.10.3 移动网格的传输性能测试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服务架构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的分布式存储服务架构
    3.4 集中式存储服务算法
    3.5 分布式存储服务算法
        3.5.1 分布式存储服务管理算法
        3.5.2 基于层次化分区域的多主节点协作算法
        3.5.3 性能分析
    3.6 自适应式存储服务算法
        3.6.1 自适应算法概述
        3.6.2 基于Agent的自适应协作算法
        3.6.3 基于博弈的分布式协作算法
    3.7 自主存储服务
        3.7.1 自主存储
        3.7.2 自主存储服务
        3.7.3 数值分析
    3.8 模拟实验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移动数据管理架构及存储管理方法
    4.3 移动性数据管理
        4.3.1 移动性支持
        4.3.2 位置数据管理
    4.4 数据副本与缓存管理
        4.4.1 预取与复制
        4.4.2 缓存同步管理
    4.5 事务与并发控制
        4.5.1 事务处理
        4.5.2 并发控制
    4.6 广播机制
    4.7 数据容错与安全
        4.7.1 恢复与容错
        4.7.2 移动数据安全
    4.8 复制算法设计
    4.9 模拟实验
        4.9.1 移动数据库系统性能分析
        4.9.2 实验结果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2.1 存储技术
        5.2.2 无线Mesh网
    5.3 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架构
        5.3.1 无线Mesh网的结构
        5.3.2 基于无线Mesh网的存储定义
        5.3.3 HSSWMN层次存储系统组成
    5.4 HSSWMN关键技术算法
        5.4.1 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
        5.4.2 搜索与查找服务
        5.4.3 注册与注销
        5.4.4 存储服务系统架构及可扩展性
        5.4.5 存储负载平衡
        5.4.6 存储容错机制
        5.4.7 存储数据安全
        5.4.8 复制与缓存机制
        5.4.9 拓扑重构
    5.5 性能分析
    5.6 模拟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研究
        6.2.1 网络QoS
        6.2.2 移动计算QoS
        6.2.3 存储QoS
    6.3 存储服务QoS定义与描述
    6.4 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层次模型分析
        6.4.1 存储服务QoS层次模型的建立
        6.4.2 基于异构通信基础设施的QoS
        6.4.3 基于代理的移动网络存储服务QoS
    6.5 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
        6.5.1 存储服务QoS保障机制
        6.5.2 全局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5.3 局部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5.4 自适应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6 存储系统QoS实例
        6.6.1 对象存储系统QoS框架
        6.6.2 基于无线接入的对象存储系统QoS
        6.6.3 一种实用的存储服务QoS保证方法
    6.7 QoS性能模型设计
    6.8 模拟实验
        6.8.1 测试拓扑结构
        6.8.2 测试系统参数定义
        6.8.3 有线网络接入方式读写测试分析
        6.8.4 PC磁盘本地及网络映射盘I/O性能测试系统参数
        6.8.5 本地磁盘I/O性能
        6.8.6 有线网络下磁盘I/O性能
        6.8.7 无线网络下磁盘I/O性能
        6.8.8 无线多跳接入下磁盘I/O性能
        6.8.9 有线与无线双连接方式I/O读写性能
        6.8.10 系统I/O预测分析
    6.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工作总结
    二、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面向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现代服务业的概述
        1.1.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1.1.2.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1.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1.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及研究现状
        1.2.1.现代服务业对网络融合的需求
        1.2.2.异构融合网络的研究现状
        1.2.3.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1.2.4.固定与移动融合(FMC)技术
    1.3.项目背景及研究思路
    1.4.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1.5.论文的创新点
    1.6.本章小结
    参考资料
第二章 异构网络融合系统架构与接口
    2.1.异构网络的融合模式
        2.1.1.异构网络的系统融合模式
        2.1.2.联合无线资源管理的结构模式
        2.1.3.异构融合网络的移动性
    2.2.融合系统架构的现状
        2.2.1.ITU-T NGN系统架构
        2.2.2.TISPAN NGN系统架构
        2.2.3.基于软交换的NGN系统架构
        2.2.4.业务支付平台的系统架构
    2.3.Parlay/OSA标准接口
        2.3.1.Parlay/OSAAPI接口
        2.3.2.Parlay与Web Services的融合
        2.3.3.Parlay X的业务接口
    2.4.基于网络适配层的系统架构
        2.4.1.网络适配层的特性需求
        2.4.2.基于网络适配层的融合系统架构
        2.4.3.示范应用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2.5.网络适配层的接口及应用
        2.5.1.接口功能扩展
        2.5.2.卫星短信业务接口
        2.5.3.接口的应用场景
    2.6.本章小结
    参考资料
第三章 能力适配算法的研究
    3.1.研究现状
        3.1.1.网络选择的研究现状
        3.1.2.终端选择的研究现状
        3.1.3.融合终端的现状
    3.2.多属性决策算法
        3.2.1.加权和算法
        3.2.2.层次分析算法
        3.2.3.灰色关联分析算法
    3.3.能力适配算法
        3.3.1.联合AHP与GRA网络选择算法
        3.3.2.终端选择算法
        3.3.3.能力适配算法流程
    3.4.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3.4.1.网络选择算法仿真与分析
        3.4.2.终端选择算法仿真与分析
    3.5.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5.1.能力适配模块的功能实现
        3.5.2.用户/终端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3.6.本章小结
    参考资料
第四章 智能切换机制的研究
    4.1.异构网络切换技术
        4.1.1.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4.1.2.切换的分类
        4.1.3.切换决策的因素
    4.2.基于能力适配的智能切换机制
        4.2.1.智能切换算法
        4.2.2.网络切换流程
        4.2.3.终端切换流程
        4.2.4.网络/终端联合切换流程
    4.3.切换的仿真与分析
        4.3.1.切换性能仿真与分析
        4.3.2.切换模块的实现与性能
    4.4.本章小结
    参考资料
第五章 接纳控制与负载均衡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现状
        5.2.1 接纳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5.2.2 负载均衡的研究现状
    5.3 业务的效用函数
    5.4 基于效用的接纳控制与负载均衡机制
        5.4.1 基于效用的接纳控制机制
        5.4.2 基于效用的负载均衡机制
    5.5 性能仿真与模块实现
        5.5.1 仿真分析
        5.5.2 示范平台的功能实现
    5.6 本章小结
    参考资料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四、面向NGN的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J]. 高险峰,谢俊,李亭,任振宇,沈坤花. 电气技术, 2021(10)
  • [2]单小区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基于能量效率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D]. 叶海纳.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3]面向物联网的定位系统链路选择与分配[D]. 程超. 吉林大学, 2014(03)
  • [4]面向智慧服务的传输控制协议关键技术研究[D]. 曹远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5]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及路由协议研究[D]. 陈存香.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6]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姜开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1)
  • [7]面向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研究[D]. 曹雪松. 武汉大学, 2010(05)
  • [8]物联网应用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 周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9]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D]. 曾文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面向现代服务业网络适配层关键技术的研究[D]. 马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NGN移动无线互联网QoS自适应保证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