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大学生思想特点,做好学风教育

根据农业大学生思想特点,做好学风教育

一、针对农科大学生思想特点,抓好学风教育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张婷[1](2021)在《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促进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文中提出农业高校推动和引导更多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基于对724名农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农业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基层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高校创业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对学生"三农"情怀厚植培养不重视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加强基层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强化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教育等建议,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胡建军,张全国,荆艳艳,贺超,李刚,王伟[2](2021)在《“新农科”建设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文中认为为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和响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号召,培养具有过硬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和服务"三农"意识浓厚的新农科建设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在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急需实现传统工科和新农科相互支撑、融合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因而,河南农业大学从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深度探索,将高等农业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能够解决能源与动力相关领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马香丽,杨士同[3](2021)在《新农科建设的“三农情怀”视角》文中指出新农科是世界高等农林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在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发力点。新农科的教育理念扎根于中国大地,必然打上"三农情怀"这一中国本土特色的烙印。试从"三农情怀"视角探讨新农科建设,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阐释"三农情怀"内涵要义,促进对新农科教育理念的认同,通过强化个体四大使命的时代担当责任、培植以四个面向为己任的价值导向、筑牢三条改革路径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彰显中国心世界情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表达"三农情怀"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价值意蕴,从时间、空间和载体三重维度来构建"三农情怀"教育贯穿新农科建设的体系,旨在推动我国新农科建设有效实施。

青平,吴晓斌,刘震[4](2020)在《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文中提出耕读教育是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特征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具有的重要现实价值和意义,明确提出了实施耕读教育要坚持五个方面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培育浓厚的耕读文化,健全完备的保障机制。通过建立"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农"情感和务实作风,全面提升其服务乡村振兴的素养能力,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保障。

罗雄[5](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张兰兰[6](2020)在《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路径与机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文中指出现代农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并对当前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和"三农"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从农林院校应如何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问题为导向,探索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教育工作机制和有效路径。

曾灵凤[7](2020)在《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人才振兴。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寄语广大师生“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农林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能否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坚定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掌握服务“三农”的本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视域,旨在探寻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相关概述。主要介绍了“三农”问题、服务“三农”意识及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概念,并对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做了论述。第三部分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在探究了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概念及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西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现状展开调查,通过整理大学生调查问卷数据,进而总结出当前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从农林高校大学生自身、农林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等四个角度分析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期提出更好的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路径。第五部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路径。着眼于新时代下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本研究主要从丰富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法、完善培育机制和营造培育环境四个角度完善培育存在的不足。总之,新时代下研究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当前研究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成果不多,本研究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丰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设研究。另一方面,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不仅可以推动农林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可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史瑞[8](2020)在《面向“一懂两爱”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对于乡村的建设者提出了与时俱进的“一懂两爱”要求,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就目前的农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状以及农科大学生就业方向的现状来说,农科大学生作为“三农”工作队伍的继承者,并没有完全发挥培养服务“三农”人才“造血池”这一作用。农科大学生存在“一懂两爱”意识不强和服务农业意愿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培养大学生价值理念的根本,“一懂两爱”要求的提出为当前农科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面向“一懂两爱”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农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法,探究面向“一懂两爱”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科大学生作为未来“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在对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和合格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者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当前农科大学生对“一懂两爱”目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其次农科大学生毕业后愿意进入农村从事“三农”工作的意愿不强;最后是农科院校在“一懂两爱”目标内容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一懂两爱”目标内容的三个方面-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面向“懂农业”,强化高校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强化习近平“三农”思想和“三农”相关理论的学习;面向“爱农村”,增加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加入乡土情怀教育和乡村价值认同教育;面向“爱农民”,丰富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增强农科大学生“爱农民”意识和培养愿做农民观念。面向“一懂两爱”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应当在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状,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以理论课堂为渠道,以交流实践活动为途径,依托校园文化和新媒体平台,推进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研究,从而达到培育“一懂两爱”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的目标。总之,农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是“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农科院校的使命。

骆郁廷,吴楠[9](2019)在《启发自觉与制度规范:学风教育的双重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的学风是大学生在学习研究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风气,大学生学风教育是围绕大学生学习成才开展的培育、传承、践行、弘扬优良学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存在启发自觉的思想启迪与制度约束的规范教育相互脱节的情况,成为制约大学生学风教育实效的突出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的学风教育,要坚持以启发主体自觉为根本,以强化制度规范为保障,在自律与他律、隐性与显性、内化与外化的学风教育实践中,辩证互动,同向共进,协同助力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王冉迪[10](2018)在《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近年来农林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所具有的农业特色,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然而,农林院校在向农科大学生传授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农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在对农科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农科特色难以凸显,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的职业理想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加强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了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描述性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从思政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党建工作这四个方面对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概括,同时,从教育的内容、方式、工作者和环境分析出农科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的了系统的分析。最后,针对分析出的问题从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完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育环境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的结果与优化对策的实施,使得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所加强,从而更好地促进农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农科大学生思想特点,抓好学风教育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对农科大学生思想特点,抓好学风教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促进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意义
    (一)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
    (二)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三)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需要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意愿现状
    (一)就业前景认识较清,但专业前景认可度差
    (二)基层就业倾向性强,但就业选择相对盲目
    (三)就业创业课受认可,但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四)对城乡差距认识客观,但“三农”情怀厚植不够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意愿不足原因分析
    (一)基层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高校创业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三)对学生“三农”情怀厚植培养不重视
四、农业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就业创业政策宣讲
    (二)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三)强化学生“三农”情怀教育

(2)“新农科”建设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创新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与改革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三、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理论教学改革
    (一)遵循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
    (二)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原则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科研考评机制与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四、深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改革
    (一)构建新颖的核心课程体系
    (二)及时更新专业核心教材内容
    (三)加强专业核心精品课程建设
五、加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新农科建设的“三农情怀”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农科之“农”
二、“三农情怀”的理论阐释
    (一)“三农情怀”的提出渊源及其意义
        1.“三农情怀”的提出渊源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情怀”的论述对新农科的启示
    (二)“三农情怀”的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及践履路径
        1.基本要求:“知之深,爱之切”
        2.核心内容:“一懂两爱”
        3.践履路径:“到乡到村、爬坡下田”
三、“三农情怀”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一)强化个体四大使命的时代担当责任
    (二)培植以四个面向为己任的价值导向
    (三)筑牢三条改革路径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促进彰显中国心世界情的精神根基
四、 “三农情怀”教育贯穿新农科建设全过程的三重维度
    (一)在时间维度上分解过程
        1.厘清时间维度元素,把握时代时序时机的关系
        2.遵循时间前置原则,保证教育活动时间的充足
        3.重视时间资源建设,促进形成教育效率的优势
    (二)在空间维度上构建关系
        1.宏观场域主要为教育活动提供了社会时代背景,为新农科建设提供了基本前提
        2.中观场域主要构建了社会时代背景与教育具体活动的关系,为“三农情怀”贯穿新农科建设全过程在垂直或者范式上的阐释分析提供了方向
        3.微观场域展示了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为“三农情怀”教育提供了具体依据
    (三)在载体维度上促进自我教育
五、实践——新农科建设“农”字特色彰显之根本遵循

(4)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特征
    (一)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教育
    (三)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
二、 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 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践行人才培养初心使命的内在需要
    (二) 耕读教育是新农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耕读教育是五育并举和实施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 耕读教育是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 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 实施耕读教育原则
    (二) 建立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三) 开展耕读教育社会实践
    (四) 培育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五) 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

(5)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时代新人
        (三) 大思政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一、 总体性原则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二、 主体性原则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三、 导向性原则
        (一) 坚持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价值导向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四) 坚持过程导向
    四、 实践性原则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一) 坚定理想信念
        (二) 保持政治定力
        (三) 坚守人民立场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一) 习得学习能力
        (二) 养成创新能力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增进心理健康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一、 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 课堂引导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三、 实践养成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四、 精准服务
        (一) 学业辅导
        (二) 心理疏导
        (三) 生活引导
        (四) 就业指导
    五、 队伍支撑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路径与机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2 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关键举措
    1.3 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必然之举
2 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引导不够,“知农爱农”意识欠缺
    2.2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农为农”动力不足
    2.3 服务“三农”效率较低,“为农干农”能力不足
3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路径探索
    3.1 抓好课堂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3.2 营造教育氛围,打造“知农爱农为农”思想宣传阵地
    3.3 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搭建“知农爱农为农”实践教育平台
4 新农科背景下“知农爱农为农”教育机制的构建
    4.1 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教学机制
    4.2 完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4.3 创新“知农爱农为农”教育激励机制

(7)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相关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三农”问题
        2.1.2 服务“三农”意识
        2.1.3 服务“三农”意识的培育
    2.2 培育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必要性
        2.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2.2.2 推动“三农”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2.3 创新“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源泉动力
        2.2.4 农林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3.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现状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3.1 数据来源及概况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3.2 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成效
        3.2.1 农林高校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在稳步提升
        3.2.2 农林高校大学生对“一懂两爱”的认同在逐步形成
        3.2.3 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逐渐受到重视
        3.2.4 农林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服务“三农”实践活动
    3.3 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3.3.1 培育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3.3.2 培育方法有待创新
        3.3.3 培育形式有待完善
        3.3.4 培育环境有待优化
4.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农林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
        4.1.1 专业思想不牢固,缺乏服务“三农”兴趣
        4.1.2 自我认识能力薄弱,缺乏服务“三农”意志
        4.1.3 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服务“三农”热情
        4.1.4 就业观念落后,缺乏服务“三农”观念
    4.2 农林高校因素
        4.2.1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老化
        4.2.2 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
        4.2.3 教师自身因素
    4.3 政府层面因素
        4.3.1 政策扶持因素
        4.3.2 制度保障因素
    4.4 社会层面因素
        4.4.1 社会环境因素
        4.4.2 经济层面因素
        4.4.3 家庭环境因素
5.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路径
    5.1 丰富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内容
        5.1.1 加强“三农”情怀教育
        5.1.2 加强“三农”职业理想教育
        5.1.3 加强“一懂两爱”理念教育
    5.2 完善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方法
        5.2.1 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5.2.2 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
        5.2.3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5.2.4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5.3 创新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机制
        5.3.1 切实加强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全方位融入
        5.3.2 创新完善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全过程融入
        5.3.3 不断改进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全员融入
    5.4 营造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的良好环境
        5.4.1 营造良好的服务“三农”社会环境
        5.4.2 营造良好的服务“三农”校园环境
        5.4.3 创建优越的服务“三农”工作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面向“一懂两爱”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总体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一懂两爱”与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一懂两爱”的内涵及背景
        1.科学内涵
        2.理论背景
        3.现实背景
    (二)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1.农科大学生的特点
        2.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三)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一懂两爱”为目标的必要性
        1.成为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指向
        2.提高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新素材
        3.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四)农科院校现行有关“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的实践分析
        1.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的成果
        2.其他农科院校“一懂两爱”教育现状
        3.当前农科院校“一懂两爱”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三、关于大学生对“一懂两爱”认识等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设计
    (四)问卷实施
    (五)样本基本情况
    (六)调查基本情况
    (七)调查统计分析
        1.当前大学生对“一懂两爱”目标及其相关理论了解情况
        2.农科院校大学生涉农就业意向及评价
        3.大学生对农业院校在落实“一懂两爱”内容现状评价
    (八)大学生对“一懂两爱”认识内容现状调查问题与分析
        1.学生思想内容方面
        2.高校在落实“一懂两爱”内容方面
四、面向“一懂两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以“懂农业”为要求,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
        1.习近平“三农”思想
        2.“三农”相关政策理论学习
    (二)以“爱农村”为使命,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
        1.乡土情怀教育
        2.乡村价值认同教育
    (三)以“爱农民”为宗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性内容
        1.增强“爱农民”意识
        2.培养愿做农民观念
五、农科大学生“一懂两爱”思政教育内容践行路径
    (一)农科大学生课堂落实“一懂两爱”内容的措施
        1.思政课教育守好主阵地
        2.专业课教师种好责任田
    (二)农科大学生实践活动落实“一懂两爱”内容的措施
        1.增加农科大学生深入农村实践活动
        2.农业基层工作者回到校园现身说法
    (三)农科院校校园文化强化“一懂两爱”内容的措施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借助环境育人功能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精神育人价值
    (四)农科大学生自我教育强化“一懂两爱”内容的措施
        1.利用大数据整合教育资源,助推学生自我教育
        2.利用网络扩大思政教育范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关于大学生对“一懂两爱”认识等问题的调查
个人简介

(9)启发自觉与制度规范:学风教育的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发自觉:学风教育的根本
    (一) 启发树立优良学风的主动性
        1. 优良学风能够激发大学生求学动力。
        2. 优良学风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3. 优良学风能够滋养大学生价值观生成。
    (二) 激发践行优良学风的自主性
        1. 从大学生成长特点而言。
        2. 从大学生学习本质而言。
        3. 从学风教育本质而言, 自主性是学风教育开展的关键特征。
    (三) 增强遵循优良学风的自律性
二、制度规范:学风优化的保障
    (一) 建立健全学风建设制度
        1. 要“因事而化”建立学风制度。
        2. 要“因时而进”健全学风制度。
        3. 要“因势而新”完善学风制度。
    (二) 严格执行学风建设制度
        1. 严格执行学风制度要一视同仁。
        2. 严格执行学风制度要将奖惩结合起来。
        3. 严格执行学风制度要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
    (三) 督导落实学风建设制度
        1. 要健全学风指导机制。
        2. 要完善科学评价机制。
        3. 要强化督查反馈机制。
三、启发自觉与制度规范的辩证互动
    (一) 自律为主与他律为辅紧密结合
        1. 自律具有个体性, 他律具有普遍性。
        2. 自律是内驱力, 他律是外推力。
    (二) 显性规范与隐性涵养相互促进
        1. 从功能定位而言, 显性规范更多体现的是规
        2. 从实现方式而言, 学风教育中的显性规范主
    (三) 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高度统一

(10)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意义的概述
    2.1 理想信念含义
    2.2 理想信念教育含义
    2.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内容
        2.3.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
        2.3.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2.4 加强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2.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2.4.2 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4.3 农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第三章 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过程
    3.2 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效
        3.2.1 思政理论课方面
        3.2.2 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3.2.3 社会实践方面
        3.2.4 党建工作方面
    3.3 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思政理论课内容针对性弱
        3.3.2 教育方式单一有待进行拓展
        3.3.3 教育工作者育人职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3.3.4 社会对农林行业认知偏颇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3.4 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社会因素
        3.4.2 学校因素
        3.4.3 家庭因素
        3.4.4 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四章 加强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4.1 充实教育内容,加强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4.1.1 重农思想的教育内容
        4.1.2 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
        4.1.3 群众观点的教育内容
        4.1.4 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内容
    4.2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
        4.2.1 开展生态体验式实践教育
        4.2.2 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互动式教育
        4.2.3 学习先进人物和身边典型事迹的榜样教育
    4.3 完善队伍建设,保障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
        4.3.1 强化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4.3.2 发挥专业课老师的积极作用
        4.3.3 提升思政课老师的整体水平
    4.4 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氛围
        4.4.1 优化社会环境
        4.4.2 优化校园环境
        4.4.3 优化家庭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针对农科大学生思想特点,抓好学风教育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促进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视角[J]. 李媛,张婷. 甘肃教育研究, 2021(05)
  • [2]“新农科”建设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 胡建军,张全国,荆艳艳,贺超,李刚,王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新农科建设的“三农情怀”视角[J]. 马香丽,杨士同. 高等农业教育, 2021(02)
  • [4]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 青平,吴晓斌,刘震. 中国农业教育, 2020(06)
  • [5]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6]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路径与机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J]. 张兰兰.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03)
  • [7]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研究[D]. 曾灵凤.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面向“一懂两爱”的农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D]. 史瑞.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启发自觉与制度规范:学风教育的双重视角[J]. 骆郁廷,吴楠.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4)
  • [10]农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D]. 王冉迪.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根据农业大学生思想特点,做好学风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