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一、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论文文献综述)

江旭昌[1](2022)在《我国水泥工业当前不宜执行火电行业“超低排放”的限值》文中研究说明对水泥行业与火电行业年耗煤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所谓“超低排放”要求浓度限值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个行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对德国水泥工业NOx排放标准的发展和制订进行介绍,再结合中国水泥协会孔祥忠执行会长针对“超低排放”问题的有关论述,尤其是我国环保标准制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我国水泥行业目前有些省市已颁发的“严控标准”和所出台的“超低排放标准”值得认真思考!为解决水泥行业当前这种杂乱不一的情况,中国水泥协会引导和规范水泥企业实施满足国家配额要求的超低排放改造,为国家标准的修订做好准备,于2021年3月已开始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行业统一标准的编写工作。

田祎,王硕,徐克,赵瑞锋,叶旌[2](2021)在《中国大气汞排放现状与履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于2017年8月16日正式生效,《公约》对大气汞排放提出了管控要求。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大气汞排放重点行业燃煤电厂、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生产、废物焚烧等行业现状,解析相关汞污染控制技术及管控政策,对比分析《公约》管控要求及履约差距,从建立大气汞排放清单、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加强大气汞排放监督性监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提出履约对策建议,为中国履行《公约》奠定基础。

王树民,白孝轩,宋畅,张翼,顾永正,郭智辉,毋波波,余学海,段雷,田贺忠[3](2021)在《燃煤电厂大气汞及其他痕量元素排放标准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中国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汞及其他有害痕量元素未来标准制定的可行性及建议,综合比对了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燃煤电厂大气痕量元素排放标准限值,并基于燃煤电厂现场测试相关文献调研分析,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燃煤电厂汞及其他9种典型痕量元素(砷、铅、硒、镉、铬、锑、钴、镍和锰)的排放现状.结果表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定的痕量元素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仅规定了烟气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30μg/m3)且排放标准限值较为宽松;在全国燃煤电厂已普遍完成超低排放升级与改造的新形势下,现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已难以起到对燃煤电厂大气汞及其他痕量元素排放控制的实际限制作用和对先进新技术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燃煤消费国,中国燃煤电厂每年消耗煤炭占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是国际社会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重点关注的排放源.因此,推动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标准限值的修订及其他有害痕量元素排放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及国际履约均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齐凯[4](2020)在《Cu基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催化剂是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with Ammonia,NH3-SCR)脱硝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目前研究对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的作用没有系统的认识,对催化剂的成型应用也缺乏研究。近年来,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发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较少涉及传统分子筛。此外,V-W(Mo)/Ti系列催化剂有剧毒、活性温度窗口窄、易将SO2氧化成SO3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开发高效宽温、无毒环保、工业适应性强的新型SCR脱硝催化剂已成大势所趋。本文选取CuSO4-TiO2简单体系,借助分相法实验研究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采用扫描/透射图像、程序升温脱附/还原、原位红外光谱等表征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载体在负载型催化剂中的作用及其对催化剂表面气体分子吸附、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u SO4/Ti O2催化剂表面NH3-SCR反应遵循Eley-Rideal(E-R)机理,负载型催化剂中的载体可以提高各组分分散度、增加表面酸性位点、提升氧化还原性能、增加表面活性氧量,同时促进电荷转移,增强NH3/NO的吸附与活化,从而有效降低NH3-SCR反应的能垒,推进NH3-SCR反应的发生。研究分子筛催化剂,发现分子筛具有结晶度高、比表面积大、表面酸位丰富等特性,且离子交换法能够得到脱硝活性更佳的分子筛催化剂。选取性能最佳的Y型分子筛对比浸渍法、离子交换法两种不同活性物质引入方式的影响,发现离子交换法制得的IE-Cu Y催化剂中活性组分主要以孤立Cu2+存在,而浸渍法样品中活性组分以Cu SO4和Cu O为主。离子交换法影响因素顺序为:p H>时间>浓度>温度,最佳离子交换条件为:Cu SO4交换液浓度0.05 mol/L、p H=10,50°C交换1.5 h,该催化剂在120-360°C范围内可达80%以上脱硝率,在180-300°C内基本实现NO完全脱除,且NO还原产物的N2选择性在120-340°C内达80%以上,但脱硝活性在150°C附近出现波动。针对离子交换时间对IE-CuY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反常影响,通过扫描/透射图像等手段发现:交换时间过短使得离子交换不充分,未能获得足够的催化活性位点;而交换时间过长,热碱性条件又使得分子筛的骨架结构遭到破坏且活性Cu2+发生团聚,从而活性下降;针对IE-CuY催化剂脱硝活性的突变现象,采用原位红外分析揭示出性能突变与脱硝反应机理转变的一致性及温度依赖性:低温(<150°C)SCR反应主要遵循E-R机理,Br?nsted酸位点的NH4+为重要的反应中间体;高温(>150°C)SCR反应主要在Lewis酸位点上发生,E-R和L-H两种机理并存,配位态-NHx和硝酸盐物种为重要的反应中间体。以IE-CuY催化剂为活性组分,掺入成型主体与成型助剂,通过调整坯体粘结性、可塑性,经挤出成型获得轻质高强(轴向强度:3.698 MPa,体积密度:0.9 g/cm3)的整体式蜂窝催化剂,在120-400°C可达到80%以上的脱硝率,180-320°C接近完全脱除;进一步对其抗硫性进行考察并结合热重、红外、电子顺磁共振等手段和理论计算给出硫中毒机制,发现Cu Y催化剂能够催化分解硫酸铵盐,且硫中毒仅发生在180-240°C范围内,NH3和SO2易吸附位点的差异为其抗SO2性能提供了最基本的途径。

伯鑫[5](2020)在《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持续加快,中国钢铁需求量逐年上升,这直接拉动了钢铁生产及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成为中国污染联防联控、限产限排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钢铁排放及其大气影响核算成为当前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与难点。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仅局限于特定的工序或区域,缺乏全面、系统的包含全工序、全国范围的钢铁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另一方面,现有核算方法均基于统一的、固定的排放因子,不能有效反映各排放源的差异特性,以及相关因素与技术的动态演化。因此,钢铁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亟需理论与技术创新,构建一套系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模型,不仅全面囊括中国钢铁生产的各工序及各地区,而且精准体现其时(各小时)-空(各排放源)共性与差异。对此,本文有机融合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CEMS)数据和环境统计数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新的时(各小时)-空(各排放源)高分辨率钢铁大气排放清单核算方法,全面性地编制了 2012、2015和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分工序分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并对其环境影响与未来趋势进行评估。本文的主要研究创新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新的基于CEMS数据的高时空分辨率清单核算方法本文引入CEMS等全国范围、各点源水平和各小时频度的实测数据,构建了一个新的基于CEMS数据的时空高分辨率清单核算方法。相比于现有方法,新方法具有如下3个优势:其一,不同于现有方法采用他人文献中的排放因子,新方法采用实测排放浓度,直接计算排放因子与排放量,有效规避间接性参数与假设的使用,以显着提高测算精度;其二,不同于现有方法采用统一无差异性的排放因子,新方法采用点源数据,系统核算了各点源的排放因子及其排放量,以深入剖析不同工序、不同技术的排放差异;其三,不同于现有方法采用不变、滞后(2013年之前)的排放因子,新方法引入高频、最新数据,重新核算了最新排放因子及其排放量,以有效把握钢铁排放的动态演化机制,特别是2012年与2015年新排放标准的实施对钢铁排放的影响。(2)编制不同时期全国全工序钢铁排放清单并模拟不同情境下大气环境影响采用所提出的基于CEMS数据的钢铁排放清单核算模型,针对中国钢铁排放进行了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如下:其一,从多种维度(时间、空间、工序和污染物)方面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2015-2018年钢铁行业排放浓度、达标情况、排放情况、改造潜力;其二,建立了基于生产工艺的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管理系统,自下而上地编制2012、2015和2018年以及未来年全工序的高分辨率中国钢铁企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其三,采用扩展综合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分析2012、2015和2018年及未来年情景下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环境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2015-2018年,中国钢铁主要工序(即烧结机头、机尾、球团焙烧)大气污染物年均、月均排放浓度基本保持下降趋势,与中国钢铁粗钢产量呈现相反的特征。特别地,在秋冬季期间(2017.10-2018.3),重点区域的主要工序污染物浓度下降幅度高于其他区域,东部地区整体达标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2)在污染物维度上,中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10、PM2.5、BC、OC和EC)的排放量逐年降低,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3)在地区维度上,省级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北省,区域排放量最大的是“2+26”城市。(4)在工序维度上,常规大气污染物(SO2、NOx和PM10)最主要的排放工序是焦化、烧结、球团、高炉四个铁前工序。(5)在环境影响方面,钢铁排放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分布与其排放量分布相一致。(6)在未来情景方面,若中国钢铁达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超低排放水平,中国钢铁行业的SO2、NOx和PM10排放量将分别下降至4.94万t、7.58万t和4.11万t,其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比例可平均控制在0.31%下。

王裕根[6](2019)在《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组织行为,深入分析中央、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在推进国家环保法律执行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从政府运作过程的视角揭示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并解释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对基层环保执法的塑造。从现实经验看来,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前提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确实存在并通过有效途径把信号传递到县级环保执法部门。乡村企业污染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域中,特定场域中的社会主体对污染认知和感受的差异化会影响环境利益的表达。村庄中不同农民认知观念、价值以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化弱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直接影响了村庄社会的环境利益表达。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农民的弱组织性影响到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方式和强度。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反映自己所受的损害并释放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国家执法力量介入的力度才会加大。然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乡村企业排污行为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还依赖于国家的权威技术认定。国家在认定乡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污染认定的科技理性与村庄生活理性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农民与企业发生环境利益冲突,县级环保部门及乡镇政府对污染的界定存在权威支配、话语支配以及信息支配,农民基于生活理性对污染的认知话语常常被边缘化,这为乡镇政府和县级环保部门调解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纠纷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与企业、乡镇政府以及县级环保部门数次利益博弈之后,农民渐渐陷入了“补偿陷阱”,象征性污染补偿逐步代替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监管。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与乡镇政府本身处于地方条块关系中。县级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法律执行的立场和态度。受制于地方条块权力结构以及政商关系,具有执法权的县级环保部门并不会严格执法而是选择“以罚代管”策略,让法律不完全执行。“以罚代管”既协调了县领导与乡村企业的政商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然而,“以罚代管”并没有治理污染问题,反而使得乡村企业排污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尽管部分农民不断上访,但根据信访属地管理原则,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最终还是要乡镇政府进行处理。由此,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时,没有执法权的乡镇政府必须协调好乡村企业和村庄农民的利益冲突关系。而受制于县级政府发展和稳定的双重考核机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利益关系网以及自身治理资源的欠缺,乡镇政府往往会选择一种模糊性治理策略来对待污染问题。乡镇政府模糊化处理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实际上掩盖了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由于县级政府要维护乡村企业的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基层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所以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真正重视乡村企业污染问题的治理,这导致国家环保法律实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也即,地方条块环保履职实践存在执法目标偏离。与此同时,受污染影响的农民群体也遭遇了环境利益诉求表达上的挫败感。环保督察是一种在党政体制结构内推动环保法律执行的制度创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各种方式传导政治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会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县级党委政府在感知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之后,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高度重视,整合相关环境执法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责任倒逼机制落实到每个执法者,此时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这就改变了以往法律执行的“悬浮”状态,使得国家法律渗透到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实践中。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些底层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但受制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难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难以倒逼地方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因此,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只是得到中央的适度矫正。当中央的力量介入地方条块履职实践,此时条块关系中的央地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党政体制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法律执行角度看,当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很大时,中央能够通过政治整合的方式,把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国家环保法律在地方执行中梗阻,推动国家环保法律向基层社会渗透,同时对执法过程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让执法目标偏离得到适度矫正。但是,这种矫正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与执法偏离形成多次互动和博弈关系,并在偏离中寻适度。纵观基层环保执法的过程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难以有效吸纳到常规环保执法的政府决策和执行中。当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无法得到地方政府有效吸纳和整合,导致执法目标偏离过大影响到中央的政治权威时,中央能够在既定的体制结构内创新系列制度推动环保法律执行。中央通过环保督察的形式创建了中央与基层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并通过政治压力传导重新激活了地方政府启动新一轮意见表达、政府决策以及政府执行的政府过程,从而让基层社会的环境利益能够被吸纳到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中。由此,以党政关系为基本的条块关系时刻存在弹性,这种富有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塑造着基层环保执法实践,并在实践中呈现波动性。

石峻[7](2017)在《关于矿渣粉磨大气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未包括矿渣微粉生产的问题,分析了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控制的污染物种类,以及矿渣粉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种类,提出了矿渣烘干兼粉磨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合于执行哪类标准的建议

彭长寿[8](2017)在《水泥行业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整体解决方案》文中指出1概述1.1我国水泥概况水泥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产业,也是主要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行业之一。根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的公布,截止2012年低,全国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7亿t,全国水泥总产量22.1亿t,水泥产能利用率73.7%。正在建设生产线投产后,水泥产能将达36.3亿t。2014年全国水泥总产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4.76亿t,占全世界水泥总产量的近60%。1.2污染物种类

王迪[9](2016)在《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水泥制造业也是能耗,污染极大的行业。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由于其破碎粉磨和高温煅烧环境,产生了大量颗粒物、NOx、SO2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制约了水泥企业的发展。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水泥生产线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分析了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最后对具体水泥厂细颗粒物排放情况及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200条水泥生产线的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得出了我国水泥厂烟尘、NOx、SO2的排放浓度分布以及排污系数,并估算得出我国水泥制造业烟尘、NOx、SO2的排放量分别约为29万吨、158万吨和21.5万吨。(2)从宏观数据来看,水泥厂烟尘的排污系数约为156g/t熟料,排放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窑尾与窑头是主要的烟尘排放点,分别占总烟尘的51%与33%。对比不同产能规模水泥生产线,落后产能的水泥厂的颗粒物的排污系数总体偏高,约为均值的1.4倍。通过收尘方式效果的对比得出,袋式除尘的收尘效果要优于静电收尘。NOx的排污系数约为1.14kg/t熟料,由于所有的新型干法生产线都安装有SNCR脱硝设备,水泥厂的排放浓度大多维持在220380mg/m3,但从NOx产生来看,小型水泥厂脱硝前NOx浓度普遍偏高,脱硝成本也偏高,宜采用前端控制手段减少NOx的产生。SO2的平均排污系数约为16g/t熟料,水泥厂SO2浓度与原料中可燃硫的相关较大,调研结果表明约86%水泥厂的SO2的排放量低于100mg/m3,但也有6%水泥厂SO2尾排浓度超过了限值的200mg/m3,对于超标的水泥厂应该采用末端脱硫措施。(3)针对水泥生产颗粒物排放特征采取不同监测方式对具体水泥厂颗粒物源强进行核算,得出了该水泥厂PM10与PM2.5的排放清单,结果表明该水泥厂的有组织颗粒物排放系数为147g/t熟料,无组织颗粒物排放系数为96g/t熟料。(4)应用AERMOD模型对水泥厂产生的PM10与PM2.5进行模拟,得到水泥厂对周围3km×3km的范围细颗粒物的浓度分布,模型表明水泥厂颗粒物严重的区域主要在厂区,对于厂外的PM2.5贡献值较小。关心点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说明,模拟置信度较高。

江梅,李晓倩,纪亮,邹兰,魏玉霞,赵国华,车飞,李刚,张国宁[10](2014)在《我国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历程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国家近期修订发布了GB 4915-201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自1985年首次发布标准以来的第三次修订.本文回顾了我国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历程,重点分析了环境保护形势和环境管理思路的变化对标准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影响,提出了标准制订原则,以及对标准制订中关键问题的把握,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排放标准的制定规则,对于完善我国排放标准制订理论和方法,提高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水泥工业当前不宜执行火电行业“超低排放”的限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火电行业的“超低排放”和“超低排放标准”
    1.1 火电行业“超低排放”的概念
    1.2 浙能集团为何要提出“超低排放”
    1.3“超低排放”的实施和所谓的“超低排放标准”
2 水泥行业的“严控标准”和“超低排放标准”
3 德国水泥工业NOX排放标准的制定与分析
    3.1 德国水泥工业NOx排放标准的发展和演进
    3.2 德国水泥工业NOx排放标准制定的依据
    3.3 德国水泥工业对NOx排放标准浓度限值的确定
    3.4 对德国水泥工业很少采用SCR脱硝技术的分析
4结束语

(2)中国大气汞排放现状与履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燃煤电厂行业汞污染排放现状及管控政策
2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污染排放现状及管控政策
3 水泥生产行业汞污染排放现状及管控政策
4 废物焚烧行业汞污染排放现状及管控政策
5 公约管控要求及履约差距分析
6 履约对策建议
    6.1 建立中国大气汞排放清单
    6.2 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标准
    6.3 加强对大气汞排放监督性监测
    6.4 开展大气汞排放控制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
7 结语

(3)燃煤电厂大气汞及其他痕量元素排放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燃煤电厂大气痕量元素排放标准限值
    1.1 美国相关法规与标准发展历程
    1.2 美国MATS标准的修订历程
2 欧盟及其他国家燃煤电厂大气痕量元素排放标准限值
    2.1 欧盟相关法规与标准发展历程
    2.2 加拿大相关排放标准限值
    2.3 日本相关排放标准限值
3 国内外燃煤电厂痕量元素排放标准比对分析
    3.1 控制对象
    3.2 标准限值
4 中国煤电大气痕量元素排放现状评估
    4.1 中国煤电痕量元素控制技术现状
    4.2 中国煤电痕量元素排放水平现状
    4.3 中国超低煤电痕量元素迁移转换规律
5 结论与建议

(4)Cu基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政策
    1.2 脱硝技术及行业特点
        1.2.1 主要脱硝技术
        1.2.2 不同行业的脱硝环境特点
    1.3 SCR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2 硫酸化催化剂
        1.3.3 分子筛催化剂
    1.4 SCR反应机理与中毒机制
        1.4.1 NH_3-SCR反应过程与反应动力学
        1.4.2 “Eley-Rideal(E-R)”与“Langmuir-Hinshelwood(L-H)”反应机理
        1.4.3 SO_2毒化作用机制
    1.5 SCR反应的分子模拟计算
        1.5.1 量子力学计算方法
        1.5.2 非量子力学计算方法
    1.6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CuSO_4/TiO_2催化剂及载体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CuSO_4/TiO_2催化剂的制备
        2.2.3 分相法研究
        2.2.4 NH_3-SCR活性及抗硫性实验
        2.2.5 表征方法
        2.2.6 计算模型与方法
    2.3 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工艺制度探讨
        2.3.1 CuSO_4/TiO_2催化剂脱硝活性结果分析
        2.3.2 负载量、焙烧温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2.4 载体与活性组分间的协同作用
        2.4.1 分相法试样的脱硝性能比较分析
        2.4.2 脱硝反应动力学研究
        2.4.3 载体在CuSO_4/TiO_2催化剂中作用机制
    2.5 CuSO_4/TiO_2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研究
    2.6 CuSO_4/TiO_2催化剂表面反应的模拟计算
        2.6.1 NH_3吸附
        2.6.2 Br?nsted酸位上SCR反应的过渡态搜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交换法CuY分子筛催化剂及性能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用分子筛的结构信息
        3.2.2 浸渍法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3.2.3 离子交换法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优化实验
        3.2.4 测试表征手段
    3.3 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分析
        3.3.1 载体的基本性质
        3.3.2 浸渍法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3.3.3 离子交换法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3.3.4 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活性物质引入方式对Cu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影响分析
        3.4.1 不同活性物质引入方式的CuY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3.4.2 活性物质引入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IE-CuY催化剂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5.1 NH_3-SCR活性分析
        3.5.2 H_2-TPR和 TG分析
        3.5.3 正交实验影响因素评估
    3.6 IE-CuY催化剂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6.1 优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3.6.2 NH_3/NO的氧化性及NO还原产物的N_2选择性
    3.7 不同离子交换液前驱体的影响分析
        3.7.1 NH_3-SCR活性
        3.7.2 不同离子交换液前驱体的影响机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E-CuY催化剂的性能影响机制探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离子交换时间IE-CuY催化剂的制备
        4.2.2 活性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离子交换时间对IE-CuY催化剂的影响分析
        4.3.1 NH_3-SCR活性
        4.3.2 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4.3.3 物相、表面氧化还原性能及酸性
        4.3.4 电荷输运能力及表面活性物种分析
    4.4 IE-Cu Y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研究
        4.4.1 NH_3吸附及NH_3+ O_2共吸附
        4.4.2 预吸附ad-NH_3与NO_x反应
        4.4.3 NO吸附及NO+ O_2共吸附
        4.4.4 预吸附ad-N_xO_y与NH_3反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体式成型催化剂与抗硫机理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原材料的选择
        5.2.2 分子筛催化剂的成型制备
        5.2.3 整体式蜂窝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5.3 手工成型试样配方调控
        5.3.1 活性组分掺量对成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2 添加硼酸/硝酸对成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塑性料对成型催化剂的性能影响
    5.4 挤出成型蜂窝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5.4.1 焙烧工艺对蜂窝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2 不同成型主体对蜂窝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3 成型配方中其他组分的作用研究
    5.5 挤出成型蜂窝催化剂的抗SO_2中毒性能研究
        5.5.1 不同温度下SO_2对脱硝活性的影响
        5.5.2 SO_2中毒机制分析
    5.6 基于LCA的水泥工业NO_x环境影响分析
        5.6.1 某水泥厂的基本情况介绍
        5.6.2 目标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5.6.3 清单分析
        5.6.4 NO_x环境影响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今后工作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来源
2 文献综述
    2.1 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2.1.1 国内外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2.1.2 国内外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研究
    2.2 钢铁行业大气排放清单研究
        2.2.1 国内外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2.2.2 国内外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研究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4 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分析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年均变化分析
    4.3 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月均变化分析
    4.4 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分析
    4.5 中国重点区域钢铁行业主要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分析
    4.6 小结
5 中国钢铁大气排放清单模型研究
    5.1 中国钢铁行业排放清单模型系统
        5.1.1 清单计算生成流程设计
        5.1.2 排放数据管理模块
        5.1.3 数据检验提取模块
        5.1.4 排放清单生成模块
        5.1.5 可视化模块
    5.2 基于工序的中国高分辨率钢铁行业大气排放清单模型
        5.2.1 活动水平
        5.2.2 基于排放标准的SO_2、NO_x和PM_(10)排放因子(2012年)
        5.2.3 基于CEMS的SO_2、NO_x和PM_(10)排放因子(2015和2018年)
        5.2.4 其他污染物排放因子
        5.2.5 排放量计算
        5.2.6 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5.3 未来年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排放清单模型建立
        5.3.1 排放量计算
        5.3.2 未来年中国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5.4 与现有钢铁清单区别
    5.5 钢铁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5.6 钢铁排放清单的校验
    5.7 小结
6 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6.1 模型参数
    6.2 模型验证
    6.3 2012年(历史情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3.1 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各省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3.2 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4 2015年(标准执行情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4.1 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各省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4.2 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5 2018年(现状情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5.1 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各省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5.2 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6 未来年(情景Ⅰ下)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6.1 未来年情景Ⅰ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各省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6.2 未来年情景Ⅰ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7 未来年(情景Ⅱ下)中国钢铁行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7.1 未来年情景Ⅱ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各省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7.2 未来年情景Ⅱ中国钢铁行业排放对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五、本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乡村企业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及其执行体制
    第一节 环保立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施的组织机构
        一、现行环境法律体系规定的执法部门
        二、环保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
    第三节 乡村企业污染监管的执法体制
        一、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二、基层环保执法权的配置结构
        三、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中的“条”和“块”
第二章 环保执法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矿山企业的环境污染
        一、“矿业大镇”
        二、盛朝矿业公司
        三、恒久矿业公司
        四、“被污染包围的村庄”
    第二节 村庄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认知
        一、污染受害不同
        二、农民环境利益分化
    第三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村庄语境
        一、农民的弱组织性
        二、自利的村干部
        三、上访的集体行动困境
第三章 环保执法的技术依赖及其后果
    第一节 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生活理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环保执法的技术支配形式
        一、权威支配:污染认定的技术权力
        二、话语支配:污染识别的专业知识
        三、信息支配:污染信息的非开放性
    第四节 技术支配的后果
        一、技术权力支配排斥农民参与
        二、象征性补偿代替法律监管
第四章 县级环保部门“以罚代管”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基本特性
        一、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组织环境和“以罚代管”策略
        一、组织内部执行力不足
        二、组织之间的关系制约
        三、“以罚代管”的执法策略
    第三节 “以罚代管”的生成机制
        一、政商关系的嵌入
        二、企业与执法者的合作博弈
    第四节 “以罚代管”的社会后果
        一、污染问题得不到精准治理
        二、执法目标的消解
第五章 乡镇政府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治理
    第一节 环境上访的属地管理
        一、农民环境上访
        二、乡镇政府模糊性应对
    第二节 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因素和策略选择
        一、乡镇履职中的模糊性因素
        二、模糊性治理的实践
    第三节 模糊性治理的结构动因
        一、发展与稳定的双重考核体制
        二、权力-利益关系网络
        三、属地监管的“悬浮”
    第四节 模糊性治理对环保法律目标的消解
第六章 中央环保督察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组织应对
    第一节 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与环保督察
        一、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
        二、环保督察
        三、中央环保督察的组织机制和目标
    第二节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传导
        一、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与自下而上的群众信访
        二、政治压力传导的形式
        三、地方政府应对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一切为了通过”:政治高压下乡村企业污染的运动式治理
        一、领导注意力传递
        二、执法力量整合
        三、责任倒逼机制
    第四节 环保督察的治理限度
        一、中央难以监督地方环境治理效果
        二、地方临时性应对而非整体性治理
结语
    一、基层环保执法的实践样态
    二、执法目标偏离与适度矫正
    三、基层环保执法的政治逻辑
    四、基层环保执法的弹性体制结构与改革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调研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二 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档案资料
附录三 全国部分乡村企业污染案例(2008-2018)
致谢

(8)水泥行业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整体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我国水泥概况
    1.2 污染物种类
    1.3 排放量
    1.4 现行排放标准
    1.5 标准趋势
    1.6 现行污染物处理技术
2 排放标准趋势
    2.1 国外标准
    2.2 我国地方标准
3 水泥窑超低排放目标值制定建议
    3.1 超低排放目标值建议依据
    3.2 水泥窑超低排放目标值
4 水泥工业超低排放技术路线
    4.1 颗粒物
    4.2 SO2排放治理
    4.3 NOx排放治理
5 结束语

(9)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概况
    1.2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1.2.1 颗粒物
        1.2.2 氮氧化物
        1.2.3 二氧化硫
    1.3 水泥厂大气污染的危害
    1.4 国内外相关标准与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相关标准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调研方法
    2.1 问卷调研
    2.2 现场调研
        2.2.1 测试项目
        2.2.2 监测方法与仪器
第三章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3.1 水泥厂颗粒物调研结果与分析
        3.1.1 颗粒物概述
        3.1.2 颗粒物排放结果汇总
        3.1.3 窑尾与窑头颗粒物统计及除尘方式分析
        3.1.4 其他排气筒烟囱统计
    3.2 水泥厂NO_x调研结果与分析
        3.2.1 水泥厂NO_x概述
        3.2.2 我国水泥厂NO_x排放调研结果
    3.3 SO_2排放调研结果与分析
        3.3.1 水泥厂SO_2概述
        3.3.2 水泥厂SO_2排放调研结果
    3.4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减排技术展望
        3.4.1 颗粒物减排展望
        3.4.2 NO_x减排展望
        3.4.3 SO_2减排展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水泥厂细颗粒物排放核算
    4.1 水泥厂概况
    4.2 排放源强确定
    4.3 水泥厂颗粒物核算过程与结果
        4.3.1 有组织排放源强核算
        4.3.2 无组织排放源强核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厂大气颗粒物污染模拟
    5.1 AERMOD模型
        5.1.1 模型简介
        5.1.2 EIAproA简介
    5.2 模型参数设置
        5.2.1 污染源数据
        5.2.2 地形资料
        5.2.3 气象资料
        5.2.4 敏感点设置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厂区附近细颗粒物分布预测值
        5.3.2 关心点颗粒物地面浓度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10)我国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历程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沿革[1]
    1.1 GB 4915-1985标准
    1.2 GB 4915-1996标准
    1.3 GB 4915-2004标准
    1.4 GB 4915-2013标准
2 对排放标准制订原则的认识
    2.1 排放标准始终要服务于环境管理需要
    2.2 基于可行污染控制技术确定排放限值
    2.3 保证监控体系的严密
3 对标准制订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把握
    3.1 是否考虑区域差异
    3.2 是否考虑新老污染源差异
    3.3 是否考虑生产工艺或规模的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四、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水泥工业当前不宜执行火电行业“超低排放”的限值[J]. 江旭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2(02)
  • [2]中国大气汞排放现状与履约对策研究[J]. 田祎,王硕,徐克,赵瑞锋,叶旌.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1(10)
  • [3]燃煤电厂大气汞及其他痕量元素排放标准研究[J]. 王树民,白孝轩,宋畅,张翼,顾永正,郭智辉,毋波波,余学海,段雷,田贺忠. 中国环境科学, 2021(04)
  • [4]Cu基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D]. 齐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5]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 伯鑫.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6]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D]. 王裕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关于矿渣粉磨大气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的探讨[A]. 石峻. 2017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使用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 2017
  • [8]水泥行业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整体解决方案[J]. 彭长寿. 中国水泥, 2017(03)
  • [9]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调查研究[D]. 王迪.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10]我国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历程与思考[J]. 江梅,李晓倩,纪亮,邹兰,魏玉霞,赵国华,车飞,李刚,张国宁. 环境科学, 2014(12)

标签:;  ;  ;  ;  ;  

谈《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