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施可发的结局——读梁启超注《桃花扇》

谈施可发的结局——读梁启超注《桃花扇》

一、从史可法的结局谈起──读梁启超注《桃花扇》(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可[1](2019)在《梁启超批注《桃花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振兴“国民精神”的思想认识出发,率先打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旗帜,并于1925年8月完成了对《桃花扇》的批注工作。无论从历史剧的创作和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中国古典戏曲的注释角度,亦或是从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角度出发,梁启超的这本《桃花扇注》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学术价值。但可惜的是,自梁注本完成至今,学界对其缺乏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和关照。因而本文将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对梁注本《桃花扇》做出客观评价,探讨梁启超将《桃花扇》作为其戏曲批注首选剧目的创作原因,及本注所具备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正文将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研究梁启超批注《桃花扇》的外在动因。在充分对比《桃花扇》的故事背景和清末民初的政治环境之后可以发现,梁启超选择《桃花扇》作为传达自己政治文化理念的首选剧目,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兵戈抢攘的政治动乱让梁氏对《桃花扇》中的王朝更迭产生了深切的情感共鸣,“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的提出以及同时期文学评家对《桃花扇》的点评推崇,更是在客观条件上燃起了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批注兴趣。第二章,探究梁启超批注《桃花扇》的内在动因。作为一部既结合西方文艺思潮又勾稽史实的戏剧批评本,梁注本《桃花扇》充满着强烈的政治气息和真切的现实倾向。梁启超之所以能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结缘,实源于梁、孔二人在思想与情感层面的相似性,包括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学术根基、党争误国的政治共识、汉民族的情感归属,以及戏曲领域的理论契同。第三章,分析《桃花扇注》中极具梁氏色彩的史剧观。通过与云亭山人评点的《桃花扇》进行比较,发现梁注本《桃花扇》不论是在批注范围上还是在批注内容上都围绕史实展开。这一独特的批注方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桃花扇》的历史价值,也可以充分地展现出梁启超自身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与深厚扎实的历史功底,进而对梁氏的史剧观窥见一斑。第四章,考察梁启超在《桃花扇注》中寄寓的戏剧艺术观。作为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倡导者,梁氏在批评《桃花扇》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借鉴传统文学的批注模式,又充分吸收了西方戏剧的创作体例,对《桃花扇》进行排版重构,将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感知和追求融贯其中。

朱儒超[2](2017)在《清末的明史情结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晚清革命宣传中的明史因素为线索,通过分析明史的宣传、整理和研究,探讨明史情结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影响,试图揭示历史书写与现实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首先是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否定,他们在明代历史中极力寻找可资立足的理论和法统资源,希望在历史的法理上论证清政权的非法性,从历史的记忆中重新揭示其统治的残酷性,在对历史的阐述中塑造汉族英雄人物以此唤醒民众的斗志和自信,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理论。以史为鉴是中华文明的传统,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局,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寻觅明史中抗清的史实以慰藉心灵。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1)面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与外国列强的欺凌,如何在明史的研究中寻找民族自立、自信和自强便成为时代的中心任务。明史的宣传和研究,极大地激发了汉民族的“反满”情绪,笔者通过对鸦片战争以后反清群体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明朝历史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的认识和解读进行梳理,从洪秀全、孙中山等人对明太祖的效仿与推崇到革命党人宣传明末抗清人物和事迹及揭露清兵暴行,以论证反清群体在对明史的发掘和解读中找到了诸多革命的理论依据和斗争思路,并有效地进行了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明史资源的初步整理和传播,激起了汉人思绪中层层“仇满”的涟漪,在“排满”革命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明史研究的生产也不断发展起来。笔者通过选取章太炎对刘基、王阳明及黄宗羲等人的叙评来浅作论述,分析章氏的修史态度及动机;通过探讨梁启超对郑和、郑成功、袁崇焕等事功显赫者以及明末的思想界名士黄道周、刘宗周等人的研究,窥探他史学研究的民族主义倾向;通过梳理陈去病和柳亚子的明史研究,展现出他们更加贴近时代“反满”主题的动机与目的。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使得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问题显得尤为错综复杂。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传统的历史仇恨与近代的国家追求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皆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发展成熟。在清王朝存在的前提下,汉民族的认同问题直接导致了“排满”这一焦点目标的千夫所指,民族情感的激发与民族仇恨的煽动,对革命形势的迅速高涨推波助澜。在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中,明史的宣传与革命的形势最终造就了最初的民族主义。

丁洁宇[3](2012)在《梁启超《桃花扇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经为名剧《桃花扇》作注,但这名人与名作碰撞之后的火花并没有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梁启超的《桃花扇注》进行全面细致的整体把握,并做出客观评价。在研究方法上,将采取比较研究法和细致的文本解读法,并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从注释角度和体例两方面分析梁启超注本的特点。通过与王季思、苏寰中和杨德平合注的《桃花扇》进行比较,得出梁启超别出心裁地选取历史角度作注的结论。体例上,为了方便演出者及阅读剧本者,摈弃了原作中的戏曲格式,借鉴西洋戏剧并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的传统写法,对《桃花扇》的形式进行改动。第二章探讨注释中所体现的史剧观。梁启超作注时非常清楚地辨别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一方面默许甚至称赞孔尚任的“穿插”技巧,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在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重大事情上的歪曲。第三章试图结合时代、个人之因素探讨梁启超在众多古典名剧中选中《桃花扇》作注的原因。梁启超想借《桃花扇》中流露的民族主义于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激起国人的民族意识,借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今人。

柳小利[4](2006)在《《桃花扇》悲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尚任的《桃花扇》多次被搬上戏曲舞台,深受人们的喜爱。对这部戏曲的研究探讨也未曾停歇。本文从《桃花扇》作为一部悲剧的角度出发,探讨它作为一部悲剧的基本特点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悲剧史上的地位。 与古代许多戏曲不同,《桃花扇》中描写的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追求的也不是喜乐交融的中和之美。它体现出一种贯彻始终的悲剧精神和独特的悲剧意识。它描写了生活在南明王朝的人们遭受的精神创伤和他们的悲剧命运。这种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桃花扇》渗透着孔尚任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传统,并在戏曲领域将其发扬光大。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对于古代悲剧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充实和提升。 《桃花扇》独特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与孔尚任个人的经历以及清初的社会思潮都有关系。本文也试图阐明这些因素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刘政宏[5](2006)在《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因受到近现代各种思潮的影响而开阔了学术视野。综观整体学术走向,《桃花扇》从最初的文本推测,到大量的事实考证;从单一作家作品到多角度,多元化的综合研究,逐步扩展了领域。改编本的演出也伴随其研究逐渐增强了创新意识。本论文针对百年来的《桃花扇》研究进行梳理,是希望在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大的背景中来“观赏”这样一出名剧,通过对该剧的梳理,较完整的把握文本及演出的意义。

井维增[6](2000)在《从史可法的结局谈起──读梁启超注《桃花扇》》文中研究说明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文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二、从史可法的结局谈起──读梁启超注《桃花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史可法的结局谈起──读梁启超注《桃花扇》(论文提纲范文)

(1)梁启超批注《桃花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梁启超批注《桃花扇》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兵戈抢攘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的实践
    第三节 二十世纪初评家对《桃花扇》的推崇
第二章 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碰撞
    第一节 梁、孔二人于学术思想上的共通之处
        一、以传统儒家教育经历为根基的学术渊源
        二、清代实学思潮对梁、孔二人思想的冲击
    第二节 对党争误国的批判和讽规世事的“史心”
        一、“躁妄尚口”与“覆国之媒”的党争论
        二、“以曲为史”、“以史为鉴”的史学观于梁启超与孔尚任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节 梁启超的民族思想与《桃花扇》的民族情怀
        一、共存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民族情怀
        二、以中原人民为视角表达对山河破碎的失落、对外族入侵的不满
    第四节 梁启超与孔尚任在戏曲理论认识上的契同
        一、对戏曲文学地位的重视
        二、强调戏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和社会教化的功能
        三、提倡语言的不事雕琢
        四、强调词曲内容应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五、对历史事件稍有点染的赞同
第三章 梁启超于《桃花扇注》中流露的史剧观
    第一节 从批注范围看梁注本对史实的关注
    第二节 从批注内容看梁注本的史实化倾向
        一、以历史人物为角度
        二、以历史事件和编排时间为角度
        三、以历史地点和风俗民情为角度
    第三节 梁启超史剧观的初步体现
        一、“既非作史,原不必刻舟求剑也”
        二、“但既作历史剧,此种与历史事实太违反之记载,终不可为训”
第四章 梁启超批评《桃花扇》时的戏剧艺术观
    第一节 吸收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
        一、从古典曲论批评的角度为《桃花扇》作了12个注
        二、每出戏开篇前加入诗词,增加注本的文学性
    第二节 融合西方戏剧的创作体例
        一、多道幕和布景的设置、舞台道具的转换
        二、对剧本中时空变换的详细标注
        三、用剧中人物的姓名替代原作中的戏曲脚色行当
    第三节 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对《桃花扇》的评论
        一、“吾必以曲本为巨擘”
        二、“结构之精严”和“文藻之华丽”
        三、“寄托之遥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清末的明史情结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应用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反清群体的明史记忆与构建
    第一节 朱元璋近代形象的嬗变
        一、汉官威仪:太平天国眼中的朱元璋
        二、恢复中华:革命党人对朱元璋形象的阐述
    第二节 明末抗清的历史记忆
        一、激荡记忆:明遗文献的发掘和传播
        二、发指眦裂:《扬州十日记》等书籍的阅读效果
第二章“排满”思潮下的明史研究——以章太炎、梁启超、陈去病和柳亚子为例
    第一节 章太炎的修史动机与研究成果
        一、满腔悲愤:明史情结下的革命观
        二、文章排满:明史中的理论资源
    第二节 梁启超经世致用的明史观
        一、英雄构建:明代人物的重新解读
        二、托物言志:历史阐述中的民族主义滥觞
    第三节 陈去病和柳亚子的南明史研究
        一、筑史为剑:《五石脂》和《明遗民录》的编撰及其意义
        二、原为革命:青年柳亚子的南明史研究
第三章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明史情结
    第一节 晚清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酝酿
        一、思绪悸动:外来思想冲击下的时代回声
        二、旧恨新仇:明史情绪影响下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革命潮流下民族主义的初步形成
        一、求同存异:梁启超大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
        二、殊途同归: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实践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梁启超《桃花扇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桃花扇注》的特点
    1.1 选择历史角度,考释订正史实
        1.1.1 注释的范围
        1.1.2 注释的内容
        1.1.3 注释的方式
    1.2 借鉴中外文学,改动剧本形式
        1.2.1 借鉴西方戏剧体例,力求通俗明了
        1.2.2 继承传统,插入诗词
2 《桃花扇注》体现的史剧观
    2.1 “既非作史,原不必刻舟求剑也”
    2.2 “既作历史剧,此种与历史事实大违法之记载,终不可为训”
3 梁启超注《桃花扇》之原因
    3.1 时代背景
        3.1.1 梁启超强国救亡之路
        3.1.2 戏曲改良与历史剧的盛行
        3.1.3 二十世纪前期的“《桃花扇》热”
    3.2 内在共鸣
        3.2.1 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2.2 以剧为史,以史为鉴
        3.2.3 与柳敬亭相似的情感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桃花扇》悲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桃花扇》悲剧审美特征
    第一节 《桃花扇》的悲剧特征
    第二节 《桃花扇》的悲剧类型
第二章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
    第一节 《桃花扇》的悲剧世界
    第二节 《桃花扇》中的悲剧人物
第三章 《桃花扇》的悲剧意识
    第一节 《桃花扇》悲剧意识的内涵
    第二节 《桃花扇》悲剧意识的成因
第四章 《桃花扇》在古代悲剧史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二十世纪前期《桃花扇》研究
二、二十世纪后期《桃花扇》研究
三、《桃花扇》的改编演出
四、有关《桃花扇》的问题
结语
附录
    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论着目录
    《桃花扇》改编本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从史可法的结局谈起──读梁启超注《桃花扇》(论文参考文献)

  • [1]梁启超批注《桃花扇》研究[D]. 张欣可. 温州大学, 2019(01)
  • [2]清末的明史情结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D]. 朱儒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7(02)
  • [3]梁启超《桃花扇注》研究[D]. 丁洁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4]《桃花扇》悲剧研究[D]. 柳小利. 北京语言大学, 2006(12)
  • [5]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D]. 刘政宏. 上海戏剧学院, 2006(02)
  • [6]从史可法的结局谈起──读梁启超注《桃花扇》[J]. 井维增.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0(04)

标签:;  ;  ;  ;  ;  

谈施可发的结局——读梁启超注《桃花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