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

一、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金典[1](2019)在《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文献查阅,考察中西药联合使用对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和特色;2.考察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大鼠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为临床两药联合使用的必要性提供实验依据;3.考察穿心莲内酯单用及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6释放的抑制作用,初步从细胞水平探讨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的抗感染协同作用。方法1.以穿心莲内酯为研究切入点,抗生素、合理使用、不良反应、滥用、穿心莲内酯、联用为关键字,采用文献查阅研究法分析抗生素的使用现状、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在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肺炎方面的价值与优势;2.采用牛津管法考察穿心莲内酯和阿奇霉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在体外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3.将已增毒的肺炎克雷伯菌混悬液以气管直接注入法构建大鼠感染性肺炎模型。造模后3天后,以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各组动物40.5mg/kg·d穿心莲内酯(单用穿心莲内酯组)、4.5mg/kg·d阿奇霉素(单用阿奇霉素组)、40.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高剂量组)、20.2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中剂量组)、10.12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低剂量组)进行干预;于给药后第一天(即造模后第4天)对麻醉状态大鼠行腹主动脉采血,制备血清。每组取样3日。血清使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同时检测TNF-α、IFN-γ、IL-1β、IL-4、IL-6、IL-10、IL-17A含量。并将造模后第3天及给药第3天的各组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分析比较药物单用及联用对细菌感染性肺炎治疗作用的差异,并进行相关药效动力学分析;4.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加入不同剂量的药物,单用穿心莲内酯组每孔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的终浓度为4、2、1、0.5、0.25、0.125、0.0625μmol/L);单用阿奇霉素组每孔加入不同剂量阿奇霉素(阿奇霉素的终浓度为2、1、0.5、0.25、0.125、0.0625、0.03125μmol/L);联合用药组加入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按照2﹕1的比例,终浓度分别为5.9968μmol/L、2.9984μmol/L、1.992μmol/L、0.7496μmol/L、0.3748μmol/L、0.1874μmol/L、0.0936μmol/L)。给药后除空白组外30min后给予LPS刺激,4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其中IL-6的含量。结果1.根据文献检索发现,以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喜炎平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用已广泛用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联合使用具有缩短治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率等优势。2.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牛津管法)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浓度在0.024450μg/ml范围抑菌圈直径均小于1.1cm,表明其在该浓度范围内单用无抑菌作用;阿奇霉素浓度在0.024450μg/ml范围内抑菌圈直径在1.11.5cm,且其抑菌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两者联合使用,抑菌圈直径与单用阿奇霉素抑菌圈直径大小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两药无体外抗菌协同作用。3.穿心莲内酯、阿奇霉素单用或联合使用对克雷伯菌引起的大鼠肺炎模型可见明显的体内治疗作用。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内酯在给药第一天对TNF-α、IL-4、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给药第二天对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治疗周期中,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内酯AUCTNF-α下降41.2%,AUCIFN-γ下降42.93%,AUCIL-4下降65.57%,AUCUIL-6下降21%。阿奇霉素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AUCIFN-γ增长了14.7%,且在给药后对血清中TNF-α、IFN-γ、IL-4、IL-6、IL-10、IL-17A的产生呈抑制、诱导、再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阿奇霉素杀灭细菌后细菌碎片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而诱导炎症因子产生有关。与模型组比较,联用低剂量组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和IL-4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且AUCIFN-γ下降10.4%,AUCIL-4下降49.25%;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低剂量组对TNF-α、IL-1β、IL-6、IL-10总释放量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联用中剂量组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对TNF-α、IL-4、IL-6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AUCIFN-γ下降31.2%,AUCTNF-α下降76%,AUCIL-4下降66.73%,AUCIL-6下降42%。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中剂量组对TNF-α、IL-4、IL-6、IL-10、IL-17总释放量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对TNF-α、IL-4、IL-6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给药第二天对TNF-α和IFN-γ有抑制作用(p<0.05),AUCIFN-γ下降67.9%,AUCTNF-α下降79%,AUCIL-4下降18.58%,AUCIL-6下降11%,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对各炎症因子的总释放量均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另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IL-1β、IL-10和IL-17A三炎症因子有抑制作用趋势。但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对此三因子的总释放量也呈进一步抑制作用趋势。4.在造模第3天,空白组HE染色镜下未见明显组织病理损伤,其余6组呈间质性肺炎特征。均表现为肺泡中隔显着增厚,轻度淤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有少量炎性细胞以及脱落坏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多量炎性细胞环绕血管或支气管形成“管套”现象,局部区域固有结构消失、多量上皮细胞增生伴随多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支气管腔内见有较多量的红细胞。给药第3天,镜下可观察空白组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损伤,模型组肺组织呈化脓性肺炎样表现,各给药组样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泡隔增宽、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终末支气管内蛋白及细胞碎片等病理损伤。但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组病理学变化无显着组间差异。5.经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释放IL-6含量时,穿心莲内酯的浓度在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下,能够抑制在炎症反应时巨噬细胞释放IL-6;阿奇霉素在0.625μM、1.25μM、2.5μM、5μM和10μM浓度下,能够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而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给药剂量为2:1时,在浓度为1.847μM、3.748μM、7.496μM、14.992μM和29.984μM范围内,对IL-6有抑制作用。计算对IL-6抑制率为5%、10%、20%、40%、60%、70%、75%、80%、85%、90%、95%下的CI值,各CI值分别为9.728、6.098、3.766、2.201、1.480、1.216、1.095、0.976、0.856、0.730、0.693,表明两者药物在低联用剂量区间呈现拮抗作用,联用剂量在1.0851.251μM范围内呈加和作用,联用剂量大于1.251μM时呈协同作用。结论1.中西药联合使用对感染性肺炎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优势;2.穿心莲内酯虽无协同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但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相比两者的单独使用,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感染性肺炎大鼠血清中的多种炎症因子生成,表明合用能发挥协同抗炎作用,从而显着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阿奇霉素单用数据提示,抑菌后细菌构件可能诱发机体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合用穿心莲内酯后,对这一现象有改善作用。细胞实验表明合用在高剂量区间,穿心莲内酯合用阿奇霉素具有抗炎协同作用。

张帆[2](2019)在《基于临床稽查方法评价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对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制定方法和推荐意见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高质量的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为今后制定同类指南提供依据,更为急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规范性临床诊疗行为评价提供标准与参考。2.调查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支气管炎的中药及抗生素处方行为,为规范和评价急性支气管炎处方行为提供支撑,也为研究中药是否可以减少或代替急性支气管炎中抗生素使用这一热点问题提供线索与依据。3.遵循国际通行的临床稽查评价范式,探讨临床实践中指南应用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影响因素的内在原因和对指南下一步修订的建议等,为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指南临床实践中的符合性和应用性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为临床实践决策、医保政策制定、药品临床应用等医改热点问题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1.使用AGREE II评价工具系统评价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制定方法和质量,对药物、非药物、预防及中医药干预治疗推荐意见进行筛选和比较。2.调取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呼吸科门诊和急诊科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原始电子处方数据,分析患者处方的基本信息及就诊季节和节气,血常规及肺部CT等检验检查结果,相关费用特征,中药及抗生素处方用药特征,复诊情况及用药特征以及影响抗生素是否使用的因素等。3.遵循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及临床稽查具体操作步骤,对沈阳市某三甲中医医院进行为期6个月的急性支气管炎临床处方回顾性稽查。以中医、西医高质量指南为稽查标准,主要稽查急性支气管炎原始门急诊电子病历处方中药、对症西药及抗生素的用药情况。研究结果1.急性支气管炎国内外指南评价共纳入13篇指南,毛细支气管炎国家临床指南(英国2006)、毛细支气管炎循证管理指南(澳大利亚2008)、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处方(英国2008)、首次发作的小于1岁的婴儿的毛细支气管炎循证治疗指南(美国2010)、南非儿童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指南(南非2010)、临床实践指南: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管理和预防(美国2014)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中国201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指南(中国2015)、芬兰治疗儿童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的指南(芬兰2015)、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英国2015)、适用于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使用:来自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价值护理建议(美国2016)、JAID/JSC呼吸道传染病治疗指南:日本传染病协会/公益协会法人日本化学治疗学会/JAID/JSC传染性疾病治疗指南制定委员会(日本2016)、澳大利亚毛细支气管炎指南(澳大利亚2018)等,其中1篇是A级推荐使用,10篇是B级推荐但修改,2篇是C级不推荐。纳入的13篇指南中,只有3篇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发表,其余指南均于2010年或之后出版;10篇指南是基于循证证据与方法的指南;6篇指南由英国和美国组织开发,其次是中国(n=2),澳大利亚(n=2)和其他国家(日本,南非和芬兰);10篇指南由医学会制定,其次是政府机构和医院;AGREE II评价工具各领域最高得分是清晰性(71.1%),其次是范围和目的(70.9%)、参与人员(54.7%)、制定严谨性(50.2%)、应用性(43.8%),得分最低的是编辑独立性(40.6%)。归纳各个西医指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预防推荐建议及其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中发现,各指南能在大部分观点上达成一致:不推荐使用支气管扩张剂(6/8);不推荐常规应用激素(7/7);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9/9);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4/4);不建议将孟鲁司特(3/3);不建议胸部理疗(7/7);必要时吸氧(6/7);运用帕利珠单抗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4/4);注意洗手(4/4);避免接触烟草和污染(3/3)等。但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使用雾化高渗盐水方面存在一定分歧。中医指南指出运用汤剂、中成药、针刺、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辨证论治。2.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支气管炎处方分析共纳入急性支气管炎处方14101张,其中男女性患者处方分别为4761张和9340张;冬至、立冬、大雪为患者处方最多的三个节气;开立血常规检验的最多,占48.62%;人均费用为449.76元,其中药品费占总费用的79.19%;单纯使用中药的处方率为80.84%,单纯使用西药的处方率为3.04%,联合使用中西药的处方率为16.12%;处方用药分组中只用中成药组(9554张)占比最多,占处方总数(14101张)的68.13%;处方中成药中复方蒲芩片(9058张)、养阴清肺饮合剂(5895张)排列居前两位,剂型以片剂为主;抗生素处方率为12.55%,使用以2代头孢为主,头孢克洛缓释片使用率达53.39%。在初诊联合使用中西药的134张处方中,复诊中有72位患者选择停用抗生素。在初诊单纯使用中药的943张处方中,复诊中有851位患者选择继续使用中药治疗;男性、0-20岁年龄段、秋季处方、无血液检查、无胸片检查、无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试验的患者中,更多的患者处方了抗生素。3.通过对比《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和西医指南的共识推荐,急性支气管炎临床稽查中中医证候分型共有21个证型,同指南相符的证型共有12643例,占比89.7%。其中,指南中包含的痰热犯肺证(10468次),占比77.9%;气阴两虚证(2094次),占比15.6%。痰热郁肺证单纯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占比76.12%,单纯使用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占比3.88%,联合使用中成药与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8.92%。痰热郁肺证患者处方中成药使用种类为18种,使用的总频次达22550次;复方蒲芩片(7468次),占比33.1%;养阴清肺饮合剂(4083次),占比18.1%;金咳息胶囊(3299次),占比14.6%。痰热郁肺证患者推荐治则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治则上完全符合的中成药占总数的20.2%,部分符合的占76.8%。气阴两虚证单纯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占比68.43%,单纯使用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占比7.55%,联合使用中成药与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占比11.17%。气阴两虚证患者处方中,中成药的使用种类为10种,使用的总频次为1634次;复方蒲芩片(1086次),占比66.5%;穿心莲内酯分散片(187次),占比11.4%。气阴两虚证患者推荐治则为: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治则上部分符合指南规定治则的中成药仅占总数的7%,而清热化痰类药物却占到总数的91%。临床上急性支气管炎使用的对症西药和抗生素均为指南中并不推荐的相关药物。结论1.通过对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制定质量进行评价并综合归纳了各个指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预防及中医药治疗的推荐建议的共识与分歧,筛选出了高质量的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指南,为临床稽查研究提供了标准与准则,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合理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意见,促进了最佳临床实践的形成。2.急性支气管炎抗生素的处方率、中药总处方率及单纯使用中药的处方率明显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水平,可为中药是否可以减少或代替急性支气管炎中抗生素使用这一热点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与依据。3.通过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与真实世界处方行为的循证性稽查,将临床稽查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临床实践指南在中医药领域的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提供借鉴,进而为提升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与能力及临床实践决策、医保政策制定、药品临床应用等医改热点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陈彩玲(Chan Choi Leng)[3](2019)在《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在应用辛温发汗的方药来治疗风寒型感冒,比较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有何区别和特点。风寒型感冒与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很相似,很多资料显示,中医辨证使用以桂枝汤或麻黄汤等以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有很好疗效。部分专家认为单独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以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优于以对症治疗为主的西药,为了能更明确证明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良好疗效,特设立西药对照研究。研究方法与内容:选择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诊所或医院病人,收集时间在2018年4-12月,年龄在18-65岁,共234例风寒型感冒的就诊患者,其中药物过敏2例、未完成观察者8例、确诊流感5例,资料填写不全19例,最终只有200例符合标准并纳入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及中医风寒型感冒的辨证标准。将200例患者分成四组,分别是中国、非洲地区的研究组各50例(使用辛温发汗法的方剂-以下简称中药组);以及中国、非洲地区的对照组各50例(使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以下简称西药组),分别对四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後的临床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结果:1.中国地区和非洲地区患者在西药组、中药组的对比中,两地区西药组和中药组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两地区的西药组在时间上均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体温下降明显。但两地区之间,不论在在西药组还是中药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国地区和非洲地区在中药组、西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国地区西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非洲地区的西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同样优于治疗前;但两地区的比较中,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国地区中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非洲地区的中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同样优于治疗前;但两地区的比较中,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洲地区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出汗的情况优于中国地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国地区的中药组、西药组患者对比,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对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时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中药组体温下降明显,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6.中国地区的中药组与西药组在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上,中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较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比中国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发现,治疗后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恶寒、咳嗽、咳痰、咽痛、出汗、鼻塞、流涕、打喷嚏、二便、腹胀、口渴、头身痛、纳呆、舌象和脉象的症候积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国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中发热和恶心呕吐的症候积分比较,以中药组的症候积分下降则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对比,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对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时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中药组体温下降明显,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9.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两组的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在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10.对比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洲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恶寒、咳嗽、咳痰、咽痛、鼻塞、流涕、打喷嚏、二便、腹胀、口渴、头身痛、纳呆、舌象和脉象的症候积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洲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中发热、出汗和恶心吐呕的症候积分比较,以中药组的症候积分下降则更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中国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非洲地区中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之间,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12.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以卫强营弱为多,22例(44%)。13.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以卫强营郁为多,20例(40%)。结论:1.中、西药对于中国和非洲纳入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均有效。2.中国和非洲地区纳入患者在中药组中体温恢复到正常所需的时间均较西药组短,但中国地区的中药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西药组。3.中国和非洲地区纳入患者在症候积分上,西药组和中药组均有改善,但中药组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尤其是非洲地区纳入患者。4.非洲地区的纳入患者中,中药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药组,可能与非洲人首次服用中药,敏感性较高相关。

林依璇[4](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传播已相对容易,而个人拥有独特、难以模仿的中医隐性知识正成为中医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本研究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挖掘伤寒名家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类方临床经验,以病证结合及方证相应为切入点,量化分析导师运用柴胡类方的辨治思想、用药规律,揭示柴胡类方证的内在结构与相互异同,为掌握柴胡类方运用规律提供客观依据。此外,透过数据挖掘导师用药经验,显性化其隐性知识,增加、提升导师中医知识量,实现其内隐化的临床诊治技能的传递与交流。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病例来源于2013年4月至2017年11月间王庆国教授门诊病例。选取一方用药中,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柴胡类方者(本文主要探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且一般资料记录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规范统一柴胡类方病例中病名、症状体征及药物等信息,并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为保证数据库质量控制,数据库项目需全面、准确、真实记录,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共有1138例柴胡类方病例,其中小柴胡汤295例,柴胡桂枝汤525例,柴胡桂枝干姜汤293例,大柴胡汤15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知导师运用各柴胡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体现导师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隐形知识。1小柴胡汤:导师运用小柴胡汤常见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其次为睡眠障碍及各种术后调理。中医证型为少阳枢机不利证及脾虚肝胃不和证,常兼有痰饮食滞。主要症状包含消化道脾虚肝胃不和表现如心下痞、纳差、呃逆、心下疼、泛酸、恶心;情志失调表现如不寐、心烦;及郁热伤津表现如口苦、咽干、大便干。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法半夏、炙甘草、党参、黄连、煅牡蛎、大枣、干姜、茯苓、当归、陈皮、黄芪,即小柴胡汤原方加上黄连、煅牡蛎、干姜、茯苓、当归、陈皮、黄芪。常用合方药物以调理肝胆脾胃以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药为主,包含:半夏泻心汤、平胃散、温胆汤、香砂六君子、理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开胃进食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旋覆代赭汤、四逆散、柴胡解毒汤;其他包含益气聪明汤、生脉散、潜阳封髓丹、玉液汤等。2柴胡桂枝汤:导师将柴胡桂枝汤用于一系列疾病边缘状态为主如亚健康状态、各种术后调理,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妇科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为太阳少阳两经不和证及肝郁脾虚证,常兼有脾肾阳虚或心脾两虚。主要症状包含少阳经气不利表现如口干、耳鸣;太阳表虚受寒表现如汗出、畏寒、恶风、喷嚏、流涕、手足冷、关节疼痛;正气虚弱表现如乏力、心悸;消化道表现如心下痞;情志失调表现如不寐、心烦。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大枣、党参、黄芪、当归、煅牡蛎、附子,即柴胡桂枝汤原方去生姜,加黄芪、当归、煅牡蛎、附子。常用合方药物较为多元,多根据疾病特性合方用药,如亚健康状态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三仙汤及生脉散;更年期综合征合用龙牡甘麦大枣汤;过敏性鼻炎合玉屏风散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辛夷;慢性胃炎合百合乌药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丁香柿蒂汤;上呼吸道染合麻杏石甘汤、金沸草汤;荨麻疹合用荆芥、连翘、徐长卿、蝉蜕等祛风解毒之品;肝硬化合用柴胡活络汤;类风湿关节炎合用穿藤通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木防己汤;崩漏合用傅青主加减当归止血汤等。3柴胡桂枝干姜汤:导师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为肝热脾寒证。主要症状包含消化道脾阳虚衰表现如腹胀、大便稀而次数多;少阳经气不利表现如胁胀痛;寒热错杂表现如畏寒、下焦冰凉、口干。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煅牡蛎、法半夏、炙甘草、党参、黄连、白芍、黄芪,即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去天花粉,加法半夏、党参、黄连、白芍、黄芪。合方用药以治疗肠炎、肝炎、胃炎用药为主,如治疗肠炎常与薏苡附子败酱散、援绝神丹、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合用;肝炎与柴胡解毒汤、柴胡活络丹合用;胃炎与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黄连汤合用。4大柴胡汤:导师运用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胆囊炎、胆囊结石及慢性便秘。中医证型为少阳胆热兼阳明里实证。主要症状包含少阳本证表现如口苦、胁痛、纳差、口干;阳明里实表现如大便干、大便次数少。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白芍、枳实、法半夏、黄芪、茵陈、生熟大黄、炙甘草、郁金,即大柴胡汤原方去生姜、大枣,加黄芪、茵陈、炙甘草、郁金。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于治疗精神疾病,例如焦虑证及抑郁症。中医证型为少阳受邪兼心胆气虚证。主要症状包含心神不宁表现如心悸、胆怯、不寐、焦虑;少阳证表现如抑郁、胸闷、头晕、纳差。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煆龙骨、锻牡蛎、生铁落、桂枝、茯苓、法半夏,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去人参、大枣、生姜、大黄。结论:导师运用柴胡类方特点可归于以下几点:1法仲景心得,承师门术功:导师运用柴胡类方不离仲景愿意,且在继承刘渡舟教授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个人特色。导师认为少阳病有经证、腑证,临床上以脏腑失和,肝胆气郁为主,后根据疾病属性及机体状态导致而有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2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导师借用现代医学方法,以西医疾病明确诊断,并同时辨别中医证型,达到病证结合,最后根据核心病机遣方用药。3善抓主症,方证相应:导师认为抓主症即把握核心病机,包括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邪趋势,谨守病机,随症治之。4合方化裁,拓展运用:导师临证时不仅将柴胡汤类方与经方相合,亦常与后世时方相合,基本未见原方使用。导师透过合方运用产生新的疗效,扬长避短,扩大柴胡汤类方的主治范畴,应对复杂多变的病证,提高临床疗效。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温静[6](2009)在《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文中认为双黄连粉针剂主要成分为连翘、金银花、黄芩,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气促、咽喉肿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炎。临床多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有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以后出现血尿、肝肾损伤的相关报道,作用机制不明,使其在临床使用方面受限。注射用头孢拉定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副作用小,价格适中等优点,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近年从国内报道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的医学期刊中可以发现,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各种药物手册与药品说明书上大都注明头孢拉定对肾脏毒性轻微来提示可引起血尿的不良反应。随着头孢拉定注射液在临床(尤其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除了引起血尿外,尚有过敏性休克、迟发性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听力减退、心律失常、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报道。值得关注的是,临床抗生素与双黄连粉针剂的联合使用已经达到了82.97%。更有病例显示,患者在使用了头孢拉定和双黄连粉针剂合并用药治疗以后出现了血尿的症状。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根据使用说明书:头孢拉定规定成人一日最高剂量为8g,具体使用时剂量大小随着病情与医生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综合临床合并用药的相关情况,使得不同剂量的头孢拉定与双黄连冻干粉针剂合并使用(剂量60 mg·kg-1),即通过双黄连粉针剂与不同剂量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从而证明二者合并用药是否会产生肝肾毒性以及毒性的发生与剂量、时间等条件的相互关系,评价合并用药在剂量的使用上是否安全,以及这种联合用药的给药方式是否合理,并为临床试验设计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肾脏毒性实验分为八个组,溶媒对照组、双黄连组(387.273mg·kg-1)、头孢低剂量组(207.47 mg·kg-1)、头孢中剂量组(414.94 mg·kg-1)、头孢高剂量组(829.87 mg·kg-1)、合并用药高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829.87 mg·kg-1);合并用药中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414.94 mg·kg-1);合并用药低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207.47 mg·kg-1)。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肾脏的毒性。检测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尿素氮(BUN)、尿蛋白、尿量、总胆固醇。本实验合并用药组分别与头孢组、双黄连组、溶媒对照组比较,尿蛋白、肌酐在合并用药三个组与溶媒对照组分别比较中统计学差异均显着p<0.01;肾组织GSH-Px活力、SOD、MDA含量、尿液NAG活力的改变有显着的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合并用药的剂量升高GSH-Px活力、SOD数值降低,MDA含量升高,可见在本实验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合并用药对于肾脏组织在抗氧化化作用、活性物质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血液生化分析相关部分指标表明合并用药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提示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2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脏毒性研究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检测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T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总胆红素(T.Bili)、总蛋白。肝组织GSH-Px活力、SOD、MDA含量、血清NAG活力的改变在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合并用药的剂量升高GSH-Px活力、SOD数值降低,MDA含量升高,可见在本实验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合并用药对于肝脏组织在抗氧化化作用、活性物质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影响。提示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3合并用药对血常规及相关生理常数的影响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肝肾脏器系数的影响以及对血常规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实验研究表明:红细胞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合并用药低、中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用药高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是合并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p<0.05,差异随着合并用药剂量的升高而明显;大鼠肝肾脏器系数各组之间无差异,可见合并用药对这一指标影响不是很大。

张华桢[7](2009)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和科研,揭示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Cochrane协作网急性呼吸道感染组的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最新版),MEDLINE(1966~至今),EMBASE(1984~至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至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P,1989~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至今),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至今);补充检索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筛选所有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14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采用双黄连粉针剂静脉给药,对照组药物分别为抗病毒药物、中药注射液、抗生素。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6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的4条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或丢失情况,用简单评价法(simple method)评定质量。资料分析采用Revman4.2软件。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疗效效应量。同质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 model)进行Meta分析;当各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有统计学异质性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纳入21篇符合要求的随机或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共包括1979名受试者进入本系统评价。所有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有偏倚的可能性。7篇研究提到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包括2篇相同的研究,不良反应例数不同),不良反应的类型为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皮疹、胃肠道反应、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稀糊或水样、输液反应。3篇研究报道未发现不良反应。对16篇纳入研究的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4.31,95%CI(2.68,6.92)];对9篇纳入研究的退热天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组退热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87,95%CI(-1.21,-0.52)];对5篇纳入研究的住院天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1.21,-0.52)];对5篇纳入研究的住院天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黄连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1,95%CI(-1.62,-0.61)]。症状体征改善天数:分泌物消失天数双黄连短于对照组[WMD=-0.70,95%CI(-1.13,-0.27)],气促消失天数双黄连与对照组相似[wMD=0.13,95%CI(-0.23,0.49)],咽红痛消失天数双黄连短于对照组[WMD=-1.73,95%CI(-1.79,-1.67)],止咳天数双黄连与对照组相似[WMD=-O.14,95%CI(-0.39,0.10)]。有效率的倒漏斗图显示出不对称性,说明存在发表偏倚等其它多种偏倚的可能性。结论:本系统评价目前收集的证据显示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退热、改善咽部症状等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其纳入研究的质量均低,结果具有偏倚性,尚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说明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今后仍有必要开展设计更为严格的随机对照大样本临床试验,并且方法学报告应充分,采用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庄洁[8](2008)在《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是临床用药常见的现象,由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共分五部分综述了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对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相互作用情况。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中西药联用的源流与现状,中西药联用的病例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从成分的化学反应、酸碱度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效的颉颃和叠加、生成毒性物质、改变体内环境,九个方面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第三部分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基于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引申推导的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对该论述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存在联用禁忌的制剂、体内环境对络合物的影响、剂型工艺对成分的影响等提出了疑问。第四部分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调查对医院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者约占中药处方总量的76.3%。羟氨苄青霉素与含鞣质较多的中成药在临床联用现象也较为多见。含鞣质的制剂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也有联用报道。在2005年北京医保目录中,有含鞣质和蒽醌较多单味药的组方约占1/4。第五部分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与阿莫西林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提取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分别制成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与阿莫西林胶囊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分别生成沉淀,鞣质和阿莫西林的溶出均减少,但大黄蒽醌的两个检测指标,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溶出情况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有所不同。合用与单用相比:大黄酸在胃液中溶出减少,但在肠液中溶出反而增加;大黄素在胃液中溶出不受影响,在肠液中溶出有所增加。且阿莫西林可能与未检测的其他蒽醌类成分发生反应,影响溶出。说明五倍子鞣质和大黄蒽醌与阿莫西林同时服用,可能对两类成分的吸收有所影响。阿莫西林分别与蒽醌、鞣质同处于肠液环境中时,对其溶出率下降幅度的影响均小于胃液环境中,表明在肠液中阿莫西林与蒽醌、鞣质生成的沉淀少于胃液中。由于机体环境的复杂性,体外实验的结果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体内实验,单味药的有效部位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和单味药总提物、配伍后的复方及其不同剂型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论证。

袁壮,马沛然,邓力,方鹤松,卢竞,江载芳,陈贤楠,陆权,张乾忠,张灵恩,范永琛,洪建国,胡仪吉,胡皓夫,赵祥文,赵顺英,耿荣,夏经,曹玲,鲁继荣,傅文永[9](2006)在《50年来小儿肺炎诊治策略的变迁》文中提出

二、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写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思路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查阅 基于文献查阅对中西药联用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现状
        2.2 抗生素使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2.3 以穿心莲内酯为代表的中药联用阿奇霉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受试药物
        1.1.2 受试菌株
        1.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1.4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5 主要试剂配制及实验前准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菌的复活
        1.2.2 菌液配置
        1.2.3 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1.5 讨论
    2.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细菌感染性肺炎大鼠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影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前准备
        2.2.1.1 实验动物的分组
        2.2.1.2 增毒肺炎克雷伯菌的复活与纯化
        2.2.1.3 细菌液的配制
        2.2.2 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模型的建立
        2.2.3 给药剂量
        2.2.4 血清及肺组织样本的采集
        2.2.5 液相悬浮芯片检测IL-1β、IL-4、IL-6、TNF-α、IFN-γ、IL-10、IL-17A含量
        2.2.6 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及HE染色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大鼠基本生理学变化
        2.3.2 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2.3.3 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4 HE肺组织切片染色
        2.4 小结
        2.5 讨论
    3.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产生IL-6 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
        3.3.1 给予不同浓度药物后细胞上清液中IL-6 含量
        3.3.2 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的中值效应方程计算结果
        3.4 小结
        3.5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基于临床稽查方法评价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近20年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循证评价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支气管炎中药及抗生素使用处方分析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处方临床稽查评价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与推广实施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循证医学临床稽查评价方法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中国地区对感冒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非洲地区对流行病学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第二节 有关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风寒型感冒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桂枝汤-现代医学研究
        二、麻黄汤-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资料
    第二节 病例选择标准
        一、中医标准
        二、西医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观察指标和内容
        三、治疗方法
        四、疗程
        五、临床疗效判断
        六、安全性评价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
    第二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研究组、对照组四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五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六节 中国澳门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七节 中国澳门地区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八节 中国澳门地区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第九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十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十一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第十二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西药组的有效率比较
    第十三节 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西药组的安全性评价的比较
    第十四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西药组的安全性评价的比较
    第十五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使用桂枝汤、麻黄汤为主方的数据
    第十六节 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比例
    第十七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比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国内医家对于风寒型感冒使用不同方药治疗的进展
    第二节 中药饮片和中药免煎颗粒剂治疗感冒的研究对比
    第三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风寒型感冒的各自特点及治疗方法
    第四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风寒型感冒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使用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优势
    第六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使用中药和西药后体温观察的分析
    第七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使用辛温发汗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所出现部分中医症候的分析说明
    第八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的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分析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柴胡类方现代临床运用进展
    一、小柴胡汤
        1 消化系统疾病
        2 循环系统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
        4 内分泌系统疾病
        5 呼吸系统疾病
        6 皮肤病
        7 儿科疾病
        8 妇产科疾病
        9 其它
    二、大柴胡汤
        1 内科疾病
        2 外科疾病
        3 其它
    三、柴胡桂枝汤
        1 内科疾病
        2 外科疾病
        3 妇儿科
        4 其它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1 内科疾病
        2 皮科疾病
        3 妇儿科疾病
        4 其它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 内科疾病
        2 妇儿科疾病
        3 皮肤科
        4 其它
    六、柴胡加芒硝汤
    七、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对象
        3 数据处理
        4 数据管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小柴胡汤证治规律
        2 小柴胡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小柴胡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小柴胡汤疾病谱
        3 小柴胡汤症状信息
        4 小柴胡汤药物信息
        5 小柴胡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1 导师运用小柴胡汤证治规律
        2 小柴胡汤主治疾病症药规律举隅
        3 导师运用小柴胡汤结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柴胡汤桂枝常见西医疾病药症关系举隅
        三、讨论
        1 柴胡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桂枝汤适应证
        3 柴胡桂枝汤症状信息
        4 柴胡桂枝汤药物信息
        5 柴胡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1 柴胡桂枝汤证治规律
        2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汤主治疾病症药规律
        3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汤结论
    研究三: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规律
        2 柴胡桂枝干姜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证
        3 柴胡桂枝干姜汤症状信息
        4 柴胡桂枝干姜汤药物信息
        5 柴胡桂枝干姜汤常见病证用药比较
        四、小结
        1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拷汤证治规律
        2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疾病症药规律
        3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结论
    研究四: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大柴胡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柴胡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柴胡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柴胡汤适应证
        3 大柴胡汤症状信息
        4 大柴胡汤药物信息
        四、小结
    研究五: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疾病谱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信息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频次分析
        四、小结
总体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6)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西药合并用药相互作用概述
    第二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注射剂相关研究背景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剂使用现状
        第二节 双黄连粉针剂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相关信息
        第四节 双黄连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
    第三章 中西药合并用药研究现状
        第一节 提高合理用药的态势,防止药物的肾毒性
        第二节 改进中西药学结合的研发模式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抱拉定合并用药肾脏毒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检测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脏毒性
        1 实验材料
        2 检测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合并用药对相关生理常数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说明
致谢

(7)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资料和方法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2.1 检索范围
        2.2.2 检索策略
        2.2.3 其它检索策略
    2.3 原始文献筛选方法
    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1 随机方法等级
        2.4.2 分配隐藏
        2.4.3 盲法
        2.4.4 退出、失访
    2.5 资料提取
    2.6 资料分析与处理
        2.6.1 疗效分析
        2.6.2 亚组分析
        2.6.3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点
        3.2.1 样本量
        3.2.2 受试者特点
        3.2.3 干预措施
        3.2.4 判效指标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3.1 随机方法
        3.3.2 随机方案隐藏
        3.3.3 盲法
        3.3.4 退出与失访
    3.4 统计分析结果
        3.4.1 有效率
        3.4.2 退热天数
        3.4.3 住院天数
        3.4.4 症状体征改善天数
        3.4.5 安全性
        3.4.6 倒漏斗图分析
4 讨论
    4.1 证据强度
        4.1.1 随机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4.1.2 盲法实施
        4.1.3 组间基线情况的比较
        4.1.4 样本含量的估算
        4.1.5 退出与失访
        4.1.6 倒漏斗图分析
        4.1.7 疗效判定标准
    4.2 双黄连粉针剂疗效的评价
        4.2.1 有效性指标
        4.2.2 双黄连粉针剂与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药物等比较
        4.2.3 单用双黄连粉针剂与合用抗生素类药物,同时运用综合治疗、对症治疗比较
        4.2.4 黄连粉针剂的安全性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3.1 纳入研究质量的局限性
        4.3.2 各研究间具较大的异质性
        4.3.3 辅助治疗不恰当
        4.3.4 缺少病证结合的临床试验
5 结论
    5.1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5.2 对科研的指导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及现状
        1 中西药配伍应用的源流
        2 中西药联用的现状
    综述二 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例及研究情况
        1 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
        2 有益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3 有害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 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1 形成难溶物,降低吸收
    2 影响药物分布,使血药浓度升高
    3 改变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
    4 影响药物排泄
    5 产生颉颃,降低药效
    6 用药重复累加或协同,使药效或毒性增强
    7 pH 值变化,单用中西药的酸碱环境改变
    8 生成毒性物质,导致药源性疾病
    9 破坏成分或药物的体内环境,导致失效或降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
    1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
    2 相互作用论述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西药临床合用处方调查
    1 对医院门诊中西药联用处方的调查
    2 含鞣质的中成药与青霉素类等药物联用的处方调查及报道
    3 《北京医保目录》中成药含鞣质、蒽醌组方统计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阿莫西林与大黄蒽醌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实验二 阿莫西林与五倍子鞣质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四、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D]. 金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基于临床稽查方法评价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研究[D]. 张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D]. 陈彩玲(Chan Choi L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林依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D]. 温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D]. 张华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8]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庄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9]50年来小儿肺炎诊治策略的变迁[J]. 袁壮,马沛然,邓力,方鹤松,卢竞,江载芳,陈贤楠,陆权,张乾忠,张灵恩,范永琛,洪建国,胡仪吉,胡皓夫,赵祥文,赵顺英,耿荣,夏经,曹玲,鲁继荣,傅文永.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1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