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环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与研究

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环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与研究

一、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回路的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少波[1](2019)在《空空导弹三维耦合及终端角度约束制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空空导弹的耦合制导律以及终端多约束条件下的制导律研究已经成为第四代空空导弹的研究热点,随着空空导弹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提升,其制导技术也必须进行相应地发展以满足空空导弹多元化的作战方式。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空空导弹耦合制导以及终端角度约束制导开展的,通过对导弹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进而将李群方法、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以及变结构控制等理论引入到导弹制导律设计中,给出适合空空导弹的三维耦合制导律以及终端角度约束制导律,并使用数学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制导律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充分阐述,同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空空导弹相关的研究现状、不足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2、从空空导弹常用坐标系以及各个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入手,对空空导弹进行数学建模,并给出其六自由度仿真模型方案。3、对李群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空空导弹耦合制导,将李群理论引入到制导律设计中,给出一种不忽略耦合项情况下的三维制导律算法,能够将导弹速度向量的旋转角速度用弹目视线高低角速度和弹目视线方位角速度所表示。4、对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空空导弹终端角度约束制导,将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理论引入到制导律设计中,给出一种二维平面内满足导弹终端角度约束的制导律,能够在不需要导弹剩余飞行时间参数的情况下很好的满足脱靶量要求和终端角度约束。5、对变结构控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空空导弹终端角度约束制导,将变结构理论引入到制导律设计中,给出一种三维平面内满足导弹终端角度约束的制导律,能够保证系统状态在有限的时间内命中开关平面,从而使导弹视线转率零化,达到脱靶量要求和终端角度约束。

吕腾[2](2019)在《基于一致性的多巡航导弹协同末制导律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敌方“宙斯盾”舰艇反导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一导弹突防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通过网络化的多枚巡航导弹对敌方舰艇目标进行协同攻击,可以大幅提高弹群的突防概率。作为协同作战的关键技术之一,协同末制导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按照协调变量的不同,协同末制导技术主要分为时间协同和视线角协同两类。时间协同可以使得多枚导弹对目标进行饱和攻击,有利于提高导弹的突防概率,且无需设定期望打击时刻。视线角协同可以使得多枚导弹从期望的视线相对方向击中目标,有利于提高探测精度、分散敌方火力并节省控制能量。本论文以多枚巡航导弹为研究对象,以完成对目标的分布式视线角协同和时间协同攻击为最终目的,针对考虑通信拓扑有向、通信拓扑切换、外部干扰、径向速度测量故障和有限时间收敛等几个问题的协同末制导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无向和有向拓扑下二阶多导弹系统的视线角协同制导律设计问题,基于二阶一致性算法和积分滑模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结合巡航导弹飞行特点,由视线角二阶微分方程得到了二阶多导弹视线角协同制导模型。然后,为了解决无向拓扑下考虑有限时间收敛的视线角协同制导问题,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算法设计了无向且连通拓扑下有限时间收敛的多导弹分布式视线角协同制导律,并通过齐次系统理论分析了闭环系统的齐次度和稳定性。最后,为了解决有向拓扑下考虑外部干扰的视线角协同制导问题,基于积分滑模控制理论对外部干扰进行估计并补偿,并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算法设计了有向且强连通拓扑下的分布式视线角协同制导律,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针对无向拓扑下一阶多导弹系统的时间协同制导律设计问题,基于一阶一致性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例导引下导弹剩余飞行时间估计公式求导得到了一阶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模型。然后,为解决无向拓扑下考虑有限时间收敛的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问题,基于时变比例导引法和一阶一致性算法设计了可以实现剩余飞行时间有限时间收敛的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律,并基于快速有限时间稳定理论分析了闭环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最后,为使得在切换拓扑下多导弹的剩余飞行时间能快速收敛到一致,基于多智能体一阶一致性算法设计了切换拓扑下有限时间收敛的时间协同制导律,并利用切换系统有限时间理论分析了闭环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针对无向拓扑下二阶多导弹系统的时间协同制导律设计问题,基于二阶一致性算法、积分滑模控制理论和干扰观测器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比例导引下的剩余飞行时间估计公式得到了二阶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模型。然后,为解决无向拓扑下考虑有限时间收敛的时间协同制导问题,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算法设计了可使得多导弹剩余飞行时间有限时间收敛到一致的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律,并通过齐次系统理论分析了闭环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最后,为解决无向拓扑下同时考虑外部干扰和有限时间收敛的时间协同制导问题,采用有限时间干扰观测器和积分滑模控制方法对干扰进行估计并补偿,基于二阶一致性算法设计有限时间收敛的时间协同制导律,并通过快速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针对有向拓扑下二阶多导弹系统的时间协同制导律设计问题,基于二阶一致性算法和super-twisting积分滑模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为解决有向拓扑下考虑外部干扰的时间协同制导问题,采用对时间连续的super-twisting积分滑模观测器在有限时间对干扰进行观测和补偿,并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算法设计了有向且强连通拓扑下的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律,并通过有限时间理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考虑干扰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然后,为了解决有向拓扑下同时考虑径向速度测量故障和有限时间收敛的时间协同制导问题,采用速度观测器对弹目径向速度进行估计并补偿,并基于二阶一致性算法设计了有向拓扑下可使得剩余飞行时间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一致的多导弹分布式时间协同制导律,并通过齐次系统理论分析了闭环系统的齐次度和有限时间稳定性。论文针对各种协同末制导任务进行了大量的数值仿真,对本文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及其实用价值进行了验证。

王心明[3](2019)在《组网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近些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武器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其系统性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导弹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武器,其作战性能也不断增强,但带来的是高昂的价格以及昂贵的维护成本。同时,各个国家的反导系统也在不断地革新换代,例如“萨德”、“爱国者”反导系统。因此,为了提高导弹整体的突防能力以及作战效能,多枚导弹协同作战的思想应运而生。其通过多枚功能相异导弹的组网,形成功能互补,从而在增强整体作战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进行组网内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在一定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定义了导弹常用坐标系,推导建立了导弹六自由度数学模型,二维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下的导弹-目标相对运动模型,为后文协同制导律设计以及“有效信息”的提出及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多导弹协同打击的任务背景,本文给出了一种离线设计的多弹协同中制导策略,并通过适当的模型简化,将中制导问题转化为一般常见的两点边界值优化问题。基于导弹三自由度运动学模型,采用奇异摄动原理,设计了一种奇异摄动次优中制导律。然后,本文在目前多弹协同作战的背景下,首次提出了“有效信息”的概念,其代表了对提高导弹命中精度有益的一类信息。同时,通过对“有效信息”时间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有效信息”的有效作用时间可以用来描述导弹对某一特定静止目标的打击能力。该值越大,导弹对该目标的运动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在“有效信息”有效时间的基础上,本文对目前变系数落角约束制导律进行了理论上的延伸,给出了导弹有效时间与终端落角约束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样将“有效时间”与防碰撞人造势能场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防碰撞协同末制导律。其不仅可以保证导弹能够精准命中目标,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的防碰撞规避,进而更适用于以后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协同打击任务。此外,针对导弹面向姿态的控制模型,本文利用滑模控制理论以及干扰观测器的思想,设计了相应的姿态跟踪控制器,有效补偿了匹配/非匹配干扰对姿态控制系统的影响。利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严谨地证明了在干扰存在情况下,姿态跟踪误差有界。最后,通过对全弹道制导控制回路的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中制导以及协同制导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同时,本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杨成龙[4](2018)在《基于半实物仿真的人在回路方案设计和性能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在制导炸弹的研制过程中,半实物仿真试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比全数字仿真试验更加可靠与有效,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外场实弹的打靶次数,降低研发成本。在图像制导航弹打击地面目标的实际作战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况:战场干扰与目标伪装会导致导引头无法捕获目标,进而使得航弹无法消除导航系统测量误差,造成航弹命中精度的下降;此外,当飞行员通过导引头识别出要打击的目标是假目标或者是低价值目标时,或者发现原目标已被摧毁,此时需要更改所要打击的目标。针对上述两种实际情况,本文设计并实现一种人在回路的航弹制导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开展关于航弹制导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数学仿真验证,并介绍实验室已有的半实物仿真系统,然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一种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其次,以图像制导航弹打击地面目标为背景,详细分析导航系统测量误差和目标临时改变是如何降低航弹命中精度的,并针对这两种实际情况,提出人在回路的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同时设计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系统。最后,设计具体的试验方案,搭建试验系统,进行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试验。为评价不同方案的性能,提出人在回路方案和人操作水平的评价标准。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验证了人在回路方案的性能。

邱文杰[5](2017)在《有动力滑翔飞行器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有动力滑翔面对称飞行器为研究背景,针对多约束轨迹优化、三维轨迹跟踪、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末端多约束三维制导律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大气层内的有动力滑翔飞行器,给出了相关坐标系的定义及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有动力滑翔飞行器运动方程,以及大气模型、气动力模型等。根据不同飞行阶段的特性,进行不同的假设并建立了不同阶段的飞行器运动学和动力学数学模型,包括纵向平面质点运动模型、三自由度质点运动模型,为轨迹优化、轨迹跟踪和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等问题奠定基础。2)针对纵向平面最大航程轨迹优化问题,分析了有动力滑翔段参数与助推发动机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助推发动机推力的选取方法,对基于最大升阻比滑翔方案的纵向最大航程轨迹优化问题进行了描述,给出了采用极值原理求解纵向最大航程轨迹优化问题的方法。研究了Bolza型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的多阶段轨迹优化方法,提出一种多阶段自适应Radau伪谱轨迹优化方法,用于求解最优轨迹优化问题。该方法利用了高斯正交的指数收敛性质,使用分段多项式拟合状态,并将微分方程分配在每个时间子区间的正交点上,通过解决有限维数学规划问题获得正交点上的状态量与控制量的估计值,并根据状态量的拟合精度自适应调整区段的数量或区段内插值多项式的阶次。运用所设计的自适应伪谱轨迹优化方法求解纵向最大航程问题和三维避障最优轨迹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优化出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轨迹。3)针对面对称飞行器的三维飞行轨迹的跟踪问题,考虑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系统参数摄动与外部干扰引起的不确定性,应用自抗扰控制理论,根据不同飞行任务要求分别设计了两种自抗扰轨迹跟踪控制器,一种控制器严格跟随期望轨迹的速度与位置信息,另一种控制器跟随期望轨迹的位置而时间自由。仿真表明,设计的自抗扰轨迹跟踪控制器有效地补偿了系统参数摄动和风干扰引起的不确定性。4)针对倾斜转弯飞行在制导过程中引起通道间耦合作用的问题,基于变结构控制、动态逆控制等理论研究了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结合面对称飞行器的特性,建立了面对称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模型。基于变结构理论设计了具有末端角度约束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并运用基于最小滑模误差准则估计等效控制误差的方法抑制滑模控制器产生的抖振。基于多滑模面变结构控制理论,采用块反步动态逆方法设计三维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通过六自由度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一体化控制器的可行性。5)针对面对称飞行器的末制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考虑通道耦合补偿的具有末端角度约束的多约束三维制导律。分析了弹目相对运动俯冲平面和转弯平面间的运动耦合量。针对有动力滑翔段结束时飞行器速度方向偏离目标的情况,所设计的三维鲁棒制导律可以满足脱靶量和末端角度约束要求,具有飞行稳定性更高的优点。

樊世杰[6](2015)在《特征辅助的大机动目标拦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航空制导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机动目标的精确拦截已显现出日益迫切的应用需求。本文研究紧密结合相关应用背景,针对现有导引系统设计技术在大机动目标拦截中存在的缺陷,以决定制导精度的末制导过程为研究对象,以集成雷达特征信息到导引系统设计中为主要技术途径,研究基于雷达特征的快速实时目标运动模式辨识技术、特征辅助的状态估计与混合制导技术,从而改善现有制导回路对目标机动的响应速度并实现分离原理不成立时的次优制导性能,以适应不同应用背景下大机动目标精确拦截的需要。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大机动目标精确拦截的重要意义,指出现有导引系统存在的几点问题;然后根据分离定理是否成立,对现有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了全面梳理;针对现有研究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安排。第二章研究了如何评估集成特征给末制导系统带来的性能提升问题。首先,给出了特征辅助末制导拦截系统的简单数学模型,详细介绍了系统可观测性的物理概念和可观测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其次,结合背景对现有可观测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特征辅助末制导系统可观测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系统可观测性矩阵的特征值、观测量导数的最高阶数、系统状态的数量级等多个因素,可以清晰地判断出系统的哪些状态量或状态量组合的可观测度在集成特征观测后得到了提升,为后续特征选取、目标加速度估计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研究了弹目相对姿态与目标运动模式的相关性问题。从传感器坐标系与目标体坐标系间的关系入手,首先,给出了寻的传感器系统的基本模型,定义了传感器坐标系与目标体坐标系间的姿态角和相对角速度;其次,以相对角速度为弹目相对姿态的表征量,分别分析了目标质心运动、绕质心转动以及弹目相对运动对其影响,推导了不同目标运动模式下的相对角速度表达式;进而讨论了相对角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目标运动模式的关系,说明不同运动模式下弹目相对姿态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利用特征进行机动检测和机动方向辨识,提升大机动目标拦截性能的基础。第四章研究了如何从姿态敏感特征信号中提取目标机动信息的问题。以二维平面拦截侧滑转弯(Skid to Turn,STT)飞行器为背景,首先推导了目标机动方向与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像斜率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利用ISAR像进行机动方向辨识的基本原理;其次,分析讨论了影响辨识性能的关键因素和辨识器的参数设置问题;通过对场景特点的仔细分析,提出了完整的机动方向辨识器设计流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给出了详尽的辨识器参数选择准则,并对辨识性能作了统计分析。仿真数据和暗室测量数据证明,该辨识器在辨识概率和辨识延迟上都优于传统的基于滤波残差的方向辨识器。第五章研究了利用特征辅助估计器和制导律设计的问题。首先,通过对现有大机动目标拦截中典型估计器的算法结构和估计性能的分析评估,说明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提出了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变结构多模估计器;其次从微分对策解和捕获区角度深入分析了集成方向辨识和减小辨识延迟对制导律设计的重要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集成目标机动方向信息到制导律设计中给拦截性能带来的提升;最后,根据不同估计器和制导律组合的特点,利用目标机动的方向信息,提出了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方法。实验证明,集成目标机动的方向信息能够从估计器和制导律两方面全面提升大机动目标的拦截性能。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曹晶[7](2014)在《机载导弹对地近似垂直俯冲攻击制导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国对制导武器迫切的军事需求和重视,发展空地制导武器对军事打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导弹打击目标过程中,不仅希望达到最小脱靶量,还希望导弹以特殊的末端落角姿态命中目标,以提高战斗部的杀伤能力,获得最大毁伤效果。目前,大多所设计的制导律并不能满足末端落角约束的作战要求,因此对这种具有特殊制导任务的制导律研究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具有末端落角约束的制导律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有:首先,给出了机载导弹数学模型。定义了四种常用坐标系以及各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机载导弹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数学模型;并在三维空间内描述了导-目相对运动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给出了一种带有末端落角控制的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控制方法。将三维空间内弹目运动简化成俯仰平面内的弹目相对运动数学模型;在传统比例导引律的基础上,在制导指令回路中引入过重力补偿项,建立了仿真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投放条件和过重力补偿系数对制导性能的影响。然后,给出了一种带有末端落角和落点约束的机载导弹最优制导律。在俯仰平面内建立了弹目相对运动关系模型和导弹制导线性化模型;提出了基于加速度和剩余飞行时间的目标函数,推导了最优制导律;在小角度假设的基础上,将其描述为便于工程应用的弹道成型制导律;结合柯西-施瓦茨不等式分析了加速度特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制导律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一种带有末端落角约束的变结构制导律。建立了末端落角和视线角之间的关系,降低了控制难度;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了滑模变结构制导律;进一步给出了角度误差系数、趋近律系数和开关项系数的确定方法,并分析了各制导参数对制导性能的影响。本文对所设计的制导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制导律在脱靶量和末端落角约束方面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赵季阳[8](2014)在《反舰导弹体系攻防对抗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战争条件下,反舰导弹攻防作战不再是“一舰一弹”的单兵对抗。随着各国攻击和防御武器的不断升级换代,作战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基于多平台、多兵种的体系作战。影响因素除了武器本身的性能以外,战术组织也成为了需要着重考虑的部分。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系统,既能够模拟对抗作战的过程,也能够区别不同因素变化时对于作战结果的影响。本文以舰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攻防作战的过程,配置了攻防双方的作战力量和模式。建立了雷达预警模型、防空导弹弹道模型、反舰导弹机动模型、导弹比例导引模型,搭建了简单可靠的仿真总体结构,使得代表各作战单元的模块可以轻松替换,仿真不同武器配置条件下的作战过程。通过对个体仿真结果的对比,详细分析了攻防作战中双方的表现,进而综合归纳为体系作战条件下目标速度、导弹速度、导引系数、机动方式、攻击方式、雷达探测能力等因素对攻防结果造成的影响。从武器性能和战术组织两个层面总结提高反舰导弹体系攻防对抗中的应对措施,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文中的设计方法和分析结果,对于反舰导弹体系攻防对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

王延新,刘琪,李兆熠,张爱珍[9](2014)在《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分析》文中指出从第一部红外导引系统问世以来,因其优异的特性各国都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红外制导技术的研究,历经了三代探测器类型转变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大量成熟的应用。近20年来,红外成像导引技术的应用——红外成像制导武器,在国外历次战争中都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场需求的变化,红外成像技术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中介绍了国外红外成像导引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武器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探讨了在现代战争中红外成像导引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期望。

刘冬,鲜勇,胡真坚,杨得国,郭飞帅[10](2012)在《弹地人在回路末制导时延补偿改进模型》文中提出基于弹地通信链路的人在回路制导导弹利用惯性导航系统短时导航精度高的特点,对导弹末制导中导引指令的时间延迟提出了两种补偿模型及改进方法。通过Simulink仿真,得出距离和导引量与目标横向误差的关系及其方法改进后精度的提高幅度,并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回路的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回路的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空导弹三维耦合及终端角度约束制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导弹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2.2.1 坐标系的定义
        2.2.2 坐标系的转换
    2.3 导弹数学模型建立
        2.3.1 导弹模型数学基础
        2.3.2 导弹数学模型六自由度仿真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李群理论的三维耦合制导律
    3.1 引言
    3.2 李群理论
        3.2.1 李群
        3.2.2 三维旋转群
        3.2.3 李代数
        3.2.4 三维旋转群与对应的李代数
        3.2.5 指数映射和对数映射
    3.3 导弹三维耦合制导律设计
        3.3.1 纵向平面制导律设计
        3.3.2 横向平面制导律设计
        3.3.3 纵横耦合项设计
        3.3.4 三维耦合制导律
    3.4 数值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的终端角约束制导律
    4.1 引言
    4.2 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理论
    4.3 具有终端角约束的SDRE制导律的设计
        4.3.1 导弹数学模型建立
        4.3.2 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制导律设计
        4.3.3 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制导律修正
    4.4 数值仿真验证
        4.4.1 相同初始弹道倾角,不同终端约束角
        4.4.2 不同初始弹道倾角,相同终端约束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终端角约束制导律
    5.1 引言
    5.2 变结构控制理论
        5.2.1 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5.2.2 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5.2.3 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5.2.4 变结构控制系统抖振现象及削弱方法
    5.3 具有终端角约束的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5.3.1 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5.3.2 系统稳定性及时间有限性分析
    5.4 数值仿真验证
        5.4.1 目标做匀速直线运动
        5.4.2 目标做变机动运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一致性的多巡航导弹协同末制导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多导弹协同作战系统发展现状
    1.3 多导弹协同制导理论研究现状
        1.3.1 无向和有向拓扑下的多导弹视线角协同制导方法
        1.3.2 无向拓扑下的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方法
        1.3.3 有向拓扑下的多导弹时间协同制导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无向和有向拓扑下基于二阶一致性的视线角协同制导律设计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2.1 空间坐标系简介
        2.2.2 图论简介
        2.2.3 有限时间理论简介
    2.3 导弹-目标相对运动关系方程
    2.4 二阶视线角协同制导模型
    2.5 无向拓扑下有限时间收敛的协同制导律设计
        2.5.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2.5.2 仿真分析
    2.6 有向拓扑下考虑外部干扰的协同制导律设计
        2.6.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2.6.2 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向拓扑下基于一阶一致性的时间协同制导律设计
    3.1 引言
    3.2 一阶时间协同制导模型
    3.3 有限时间收敛的协同制导律设计
        3.3.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3.3.2 仿真分析
    3.4 考虑通信拓扑切换的有限时间收敛协同制导律设计
        3.4.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3.4.2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无向拓扑下基于二阶一致性的时间协同制导律设计
    4.1 引言
    4.2 二阶时间协同制导模型
    4.3 有限时间收敛的协同制导律设计
        4.3.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4.3.2 仿真分析
    4.4 考虑外部干扰的有限时间收敛协同制导律设计
        4.4.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4.4.2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有向拓扑下基于二阶一致性的时间协同制导律设计
    5.1 引言
    5.2 考虑外部干扰的协同制导律设计
        5.2.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5.2.2 仿真分析
    5.3 考虑径向速度测量故障的有限时间收敛协同制导律设计
        5.3.1 制导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5.3.2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组网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协同制导的研究现状
    1.3 协同制导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导弹数学模型及相关理论知识
    2.1 导弹相关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
        2.1.1 导弹相关坐标系定义
        2.1.2 各个坐标系转换关系
    2.2 导弹数学模型
        2.2.1 空气动力和气动力矩
        2.2.2 导弹运动学、动力学数学模型
    2.3 导弹-目标相对运动模型
        2.3.1 平面弹目相对运动模型
        2.3.2 三维空间下的弹目相对运动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多弹次优中制导律设计
    3.1 多弹协同中制导策略
    3.2 奇异摄动理论基础知识
    3.3 奇异摄动次优中制导律设计
    3.4 数值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有效信息”的多弹协同末制导律设计
    4.1 “有效信息”的概念及其时间有效性估计算法
        4.1.1 “有效信息”的概念
        4.1.2 “有效信息”时间有效性估算方法
        4.1.3 导弹可攻击区定义
        4.1.4 数值仿真与分析
    4.2 基于“有效信息”的落角约束制导律
        4.2.1 变系数落角约束比例制导律
        4.2.2 终端落角误差分析
        4.2.3 导弹有效时间与终端落角约束之间的关系
        4.2.4 数值仿真与分析
    4.3 基于“有效信息”多弹防碰撞协同制导律
        4.3.1 导弹制导系统的防碰撞势能场设计
        4.3.2 基于“有效信息”的多弹协同防碰撞制导律
        4.3.3 数值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全弹道仿真分析
    5.1 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5.1.1 干扰观测器设计
        5.1.2 参考模型设计
        5.1.3 滑模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5.1.4 稳定性证明
        5.1.5 姿态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
    5.2 组网下多导弹全弹道仿真分析
        5.2.1 三维空间下有效时间推广
        5.2.2 三维空间防碰撞制导律
        5.2.3 全弹道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半实物仿真的人在回路方案设计和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1.2.1 半实物仿真的研究发展现状
        1.2.2 人在回路制导的研究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人在回路航弹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
    2.1 引言
    2.2 航弹六自由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坐标系基础知识
        2.2.2 发射系坐标与地理系经纬度坐标的相互转换
        2.2.3 航弹六自由度数学建模
    2.3 航弹制导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2.3.1 三维比例导引律的设计
        2.3.2 制导控制系统的设计
        2.3.3 制导控制系统的数学仿真验证
    2.4 现有的半实物仿真系统方案
    2.5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在回路的制导控制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人在回路方案应用的两种情况
        3.2.1 航弹打击目标的几种情况
        3.2.2 导航系统有测量误差、导引头无法正常捕获目标
        3.2.3 临时更改目标点
    3.3 导引头框架角和锁定目标点位置的计算
        3.3.1 导引头框架角计算模型
        3.3.2 锁定目标点位置的计算方法
    3.4 基于锁定目标点的人在回路方案设计
        3.4.1 一次锁定方式
        3.4.2 多次锁定方式
        3.4.3 连续锁定方式
    3.5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的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在回路的航弹半实物仿真试验
    4.1 引言
    4.2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的试验方案
        4.2.1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的试验目的
        4.2.2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的试验流程
    4.3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的试验设置
        4.3.1 不同作战情况下的试验设置
        4.3.2 试验测试
    4.4 评价标准的制定
        4.4.1 人在回路方案的评价标准
        4.4.2 人操作水平的评价标准
    4.5 人在回路半实物仿真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人在回路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5.2 人操作水平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航弹、装订目标、地球和大气的一些参数
附录B 摇杆、导引头、转换矩阵和锁定目标点的一些参数

(5)有动力滑翔飞行器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有动力滑翔飞行器发展现状
    1.3 轨迹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4 轨迹跟踪方法研究现状
    1.5 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飞行器运动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及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3 飞行器运动方程组的建立
        2.3.1 大气模型
        2.3.2 飞行器运动方程组
        2.3.3 纵向平面质点运动模型
        2.3.4 三自由度质点运动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适应伪谱理论的轨迹优化
    3.1 飞行轨迹方案设计
    3.2 纵向航程最大轨迹方案设计
        3.2.1 有动力滑翔段轨迹方案设计
        3.2.2 纵向航程最大轨迹设计
    3.3 多阶段伪谱法优化问题描述
        3.3.1 多阶段优化问题描述
        3.3.2 Legendre-Gauss-Radau配点法描述
        3.3.3 伪谱法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一般描述
    3.4 自适应伪谱轨迹优化方法设计
        3.4.1 误差评估准则设计
        3.4.2 ph自适应网格细化方法设计
    3.5 基于伪谱算法的有动力滑翔面对称飞行器多阶段轨迹优化
        3.5.1 有动力滑翔飞行器多阶段轨迹优化问题描述
        3.5.2 仿真算例
    3.6 考虑威胁区的面对称飞行器三维飞行轨迹优化
        3.6.1 考虑威胁区的轨迹优化问题描述
        3.6.2 仿真算例
    3.7 小结
第4章 基于自抗扰控制理论的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1 自抗扰控制问题描述
    4.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2.1 自抗扰控制器组成结构
        4.2.2 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4.2.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设计
        4.2.4 跟踪微分器设计
        4.2.5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3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3.1 轨迹跟踪问题描述
        4.3.2 飞行器六自由度运动模型
        4.3.3 自抗扰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3.4 时间自由自抗扰轨迹跟踪器设计
    4.4 仿真算例与分析
        4.4.1 自抗扰轨迹跟踪控制器算例
        4.4.2 时间自由自抗扰轨迹跟踪控制器算例
    4.5 小结
第5章 面对称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面对称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
        5.2.1 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推导
        5.2.2 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简化
    5.3 具有末端角度约束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设计
        5.3.1 俯仰通道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
        5.3.2 状态方程变换
        5.3.3 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设计
        5.3.4 仿真算例
    5.4 基于最小滑模误差准则的滑模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设计
        5.4.1 最小滑模误差反馈控制器设计
        5.4.2 收敛性证明
        5.4.3 仿真算例
    5.5 基于多滑模面变结构控制理论的三维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设计
        5.5.1 多滑模面变结构控制理论
        5.5.2 三维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设计
        5.5.3 仿真算例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具有末端角度约束的三维制导律设计
    6.1 引言
    6.2 三维弹目相对运动模型
    6.3 具有末端角度约束的三维鲁棒制导律设计
        6.3.1 L2 性能评价
        6.3.2 制导律设计
    6.4 仿真算例
    6.5 小结
结论
    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本文的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6)特征辅助的大机动目标拦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应用需求
        1.1.2 大机动目标拦截中存在的问题
    1.2 末制导中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方法新进展
        1.2.1 问题描述与方法分类
        1.2.2 基于CEP的估计器与制导律独立设计方法
        1.2.3 基于CEP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方法
        1.2.4 基于GST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方法
        1.2.5 其它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新方法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工作安排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问题
        1.3.2 研究工作安排
第二章 特征辅助末制导系统的可观测性分析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2.1 末制导拦截的数学模型
        2.2.2 可观测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2.3 基于最小奇异值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仿真实例分析
    2.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仿真实例分析
        2.4.3 雷达特征的可观测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运动模式与弹目相对姿态关系的三维分析
    3.1 引言
    3.2 弹目相对姿态关系的描述
    3.3 目标体坐标系与视线坐标系间的相对角速度
        3.3.1 相对角速度的推导
        3.3.2 弹目相对视线变化的近似模型
    3.4 相对角速度与目标运动模式的关系
        3.4.1 不同运动模式下相对角速度公式
        3.4.2 相对角速度与目标运动模式的关系分析
    3.5 仿真实验
        3.5.1 视线角速度近似模型的验证
        3.5.2 不同运动模式下相对角速度大小的比较
        3.5.3 目标机动方向辨识的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SAR图像的机动方向辨识
    4.1 引言
    4.2 机动方向辨识原理
        4.2.1 成像模型
        4.2.2 机动方向与图像特征的关系
        4.2.3 辨识器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4.3 机动方向辨识器设计
        4.3.1 图像预处理
        4.3.2 图像斜率及斜率导数的估计
        4.3.3 姿态角估计
        4.3.4 方向模糊的区分
    4.4 仿真实验
        4.4.1 仿真实验场景
        4.4.2 无速度补偿误差下辨识器的理想性能
        4.4.3 存在速度补偿误差下的辨识器性能
        4.4.4 暗室测量数据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征辅助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设计
    5.1 引言
    5.2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估计器设计
        5.2.1 大机动目标拦截中几种估计器的性能分析
        5.2.2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变结构多模估计器
        5.2.3 仿真实验
    5.3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微分对策制导律设计
        5.3.1 微分对策制导律的对策解和捕获区分析
        5.3.2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微分对策制导律基本原理
        5.3.3 仿真实验
    5.4 集成机动方向辨识的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
        5.4.1 估计器与制导律联合设计的基本原理
        5.4.2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非线性系统的可观测性判定准则
附录B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B.1 坐标系定义
    B.2 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
    B.3 两坐标系间的相对角速度定义

(7)机载导弹对地近似垂直俯冲攻击制导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末制导律国内外现状
        1.3.1 经典制导律
        1.3.2 现代制导律
        1.3.3 智能制导律
        1.3.4 制导律发展
    1.4 需要考虑的重点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导弹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与转换
        2.2.1 坐标系的定义
        2.2.2 坐标系转换
    2.3 导弹动力学与运动学数学模型
        2.3.1 动力学方程组
        2.3.2 运动学方程组
    2.4 三维弹-目标相对运动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末端落角控制的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
    3.1 引言
    3.2 制导律设计规律
    3.3 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设计
        3.3.1 弹-目相对运动关系
        3.3.2 传统比例导引律
        3.3.3 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律
    3.4 仿真及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有落点和落角约束的最优制导律
    4.1 引言
    4.2 最优控制理论
    4.3 带有落点和落角约束的最优制导律设计
        4.3.1 问题描述
        4.3.2 基于剩余飞行时间的最优制导律推导
        4.3.3 小角度假设
        4.3.4 最优制导律加速度指令研究
    4.4 仿真及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带有末端落角约束的滑模变结构制导律
    5.1 引言
    5.2 末端落角约束问题描述
    5.3 具有末端落角约束的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5.3.1 自适应滑模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5.3.2 准滑模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5.3.3 制导参数的影响
    5.4 仿真及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反舰导弹体系攻防对抗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防御力量的配置
    2.1 探测指挥能力分析
        2.1.1 雷达探测距离
        2.1.2 雷达的截获概率
        2.1.3 目标 RCS 对雷达的影响
        2.1.4 指挥决策能力
    2.2 硬杀伤武器作战效能分析
        2.2.1 标准 2-Block3A 型导弹防空能力分析
        2.2.2 海麻雀 ESSM 导弹防空能力分析
        2.2.3 密集阵 MK-15Block1B 型近防火炮
    2.3 软杀伤武器作战效能分析
3 攻击力量的配置
    3.1 攻击导弹类型的选择
    3.2 攻击导弹数量配置模型
        3.2.1 作战任务分析
        3.2.2 导弹需求量模型
4 攻防过程数学模型
    4.1 拦截导弹模型
        4.1.1 导弹坐标系的定义
        4.1.2 坐标变换
        4.1.3 导弹垂直发射弹道模型
    4.2 反舰导弹末端机动
        4.2.1 机动时间
        4.2.2 机动半径与机动周期
        4.2.3 机动突防条件
        4.2.4 机动示例
    4.3 仿真建模
        4.3.1 系统模型
        4.3.2 仿真流程
        4.3.3 各子系统模块模型
5 仿真及其结果分析
    5.1 仿真条件说明
    5.2 A 型反舰导弹
        5.2.1 突防标准 2-Block3A 型中远程防空导弹
        5.2.2 突防海麻雀 ESSM 近程防空导弹
        5.2.3 仿真分析
    5.3 B 型反舰导弹
        5.3.1 突防海麻雀 ESSM 近程防空导弹
        5.3.2 仿真分析
    5.4 C 型反舰导弹
        5.4.1 突防标准 2-Block3A 型中远程防空导弹
        5.4.2 突防海麻雀 ESSM 近程防空导弹
        5.4.3 仿真分析
    5.5 D 型反舰导弹
        5.5.1 突防标准 2-Block3A 型中远程防空导弹
        5.5.2 突防海麻雀 ESSM 近程防空导弹
        5.5.3 仿真分析
    5.6 仿真总结
6 总结应对提高措施
    6.1 反舰导弹突防技术及策略的提高
    6.2 舰艇编队拦截技术及策略的提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9)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发展历程
    1.1红外点源或亚成像制导
    1.2光机扫描成像制导
    1.3凝视焦面阵列成像制导
2红外成像在国外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应用
    2.1防空作战中的红外导引头
    2.2对陆作战中的红外导引头
    2.3海战中的红外导引头
3国外红外成像导引技术现状
    3.1复合制导
    3.2智能化
    3.3 “多用途化”“多制导类型”兼容制导体制
    3.4双/多波段制导
4国外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发展趋势
    4.1网络化、智能化、小型化红外成像精确制导武器
        (1) 低成本
        (2) 模块化、通用化
        (3) 信息化、网络化
    4.2非制冷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应用
    4.3超声速/ 高超声速导弹红外成像导引应用技术
5结束语

(10)弹地人在回路末制导时延补偿改进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人在回路时延补偿问题的提出
2 弹地人在回路时延补偿方法
    2.1 小量近似法
    2.2 双重定位法
    2.3 仿真及结果分析
3 弹地人在回路改进时延补偿方法
    3.1 双重定位+小量近似补偿改进法
    3.2 二次修订法
4 结束语

四、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回路的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空导弹三维耦合及终端角度约束制导研究[D]. 周少波. 厦门大学, 2019(09)
  • [2]基于一致性的多巡航导弹协同末制导律设计[D]. 吕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组网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D]. 王心明.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7)
  • [4]基于半实物仿真的人在回路方案设计和性能分析研究[D]. 杨成龙.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有动力滑翔飞行器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研究[D]. 邱文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6]特征辅助的大机动目标拦截技术研究[D]. 樊世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11)
  • [7]机载导弹对地近似垂直俯冲攻击制导律研究[D]. 曹晶.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8]反舰导弹体系攻防对抗的仿真研究[D]. 赵季阳. 中北大学, 2014(08)
  • [9]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 王延新,刘琪,李兆熠,张爱珍.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01)
  • [10]弹地人在回路末制导时延补偿改进模型[J]. 刘冬,鲜勇,胡真坚,杨得国,郭飞帅. 飞行力学, 2012(04)

标签:;  ;  ;  ;  ;  

超音速反舰导弹人在环电视末制导系统仿真分析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