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一、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毛轶琳,朱舟,王剑[1](2022)在《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材料:研究现状与未来》文中认为背景:如何实现将细胞外蛋白质有效运输至细胞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纳米载蛋白质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的有效递送得到一定的实现。然而,载蛋白质纳米体系进入内体/溶酶体后,很大程度上仍无法避免被降解的现状,从而阻碍了蛋白质发挥作用。目的:综述近年来促内体/溶酶体逃逸的载蛋白纳米系统的研究进展,概述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检索时限为2000-2021年。英文检索词为"Endosome escape,Lysosome escape,Nanoparticles,Protein delivery",中文检索词为"内体逃逸、溶酶体逃逸、纳米材料、蛋白质递送"。对比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所有文章进行初筛,最终纳入89篇文章进行综述。根据内体、溶酶体逃逸机制的特点,对无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生物相关材料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1)由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向细胞内递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内体/溶酶体逃逸相关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质子海绵效应、膜失稳和膜融合等机制,通过上述各机制,载蛋白纳米系统得以成功转递至细胞质内,并发挥其相应功效。(2)目前最常用于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4类纳米材料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和生物相关纳米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设计新颖、可定制性和pH响应性等优点,在治疗癌症、杀伤肿瘤、基因编辑和降低血糖等临床研究领域已初显优势。(3)为进一步扩大具有促内体/溶酶体逃逸功效的载蛋白纳米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未来需要进行更详尽的纳米材料安全性及机制把控方面的研究。

李爽[2](2020)在《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抑制巨噬细胞氧化亢进,防治门脉高压症的药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门静脉高压(PH)是临床慢性肝病的常见难治并发症,以门脉的血流增多与阻力升高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汇管区巨噬细胞氧化亢进,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活性降低,引起一氧化氮(NO)和前列环素(PGI2)等舒张物生物利用度降低,是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因素。本课题前期建立了恒流测压大鼠门脉离体灌流系统,发现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甘草酸二铵可有效降低门脉压力,缓解PH。因此,在前期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四氯化碳(CC14)诱导复制大鼠PH模型,以氯膦酸二钠脂质体清除肝脏巨噬细胞,与未清除巨噬细胞大鼠配对比较,确定巨噬细胞激活参与PH。在离体灌流门脉系统上,以盐酸氨基胍抑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塞来昔布抑制2型环氧合酶(COX-2),观察舒张物生物利用度,并通过检测SOD3酶活性等,探索丹酚酸B和甘草酸二铵防治PH的药理机制。1.巨噬细胞参与大鼠门脉高压症[目的]观察巨噬细胞激活在大鼠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橄榄油(3mL/kg),模型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40%CCl4(3mL/kg);d70-105,将模型大鼠分为2亚组,巨噬细胞未清除与清除组,半数动物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PBS脂质体(0.3mL/kg),另半数动物尾静脉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5mg/kg)。d105,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在体门脉压力,单核细胞数量,血清sCD163和趋化因子2(CCL2)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D163阳性表达。[结果]PBS脂质体组内,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门脉压力升高,单核细胞个数和百分比升高,血清CD163和CCL2含量增加,汇管区CD163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量升高:氯膦酸二钠脂质体组内,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单核细胞个数和百分比升高,门脉压力升高,血清CD163和CCL2含量增加,汇管区CD163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量升高;各组大鼠配对比较,对照大鼠中,巨噬细胞清除组较未清除组血浆单核细胞个数和百分比降低,血清CD163含量降低和CCL2含量,模型大鼠中,巨噬细胞清除组较未清除组单核细胞个数和百分比降低,门脉压力降低,血清CD163含量、CCL2含量、CD163阳性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巨噬细胞参与大鼠门脉高压。2.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防治大鼠门脉高压药效[目的]观察丹酚酸B和甘草酸二铵防治大鼠门脉高压的药效。[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32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丹酚酸B组、甘草酸二铵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橄榄油(3mL/kg),模型组和治疗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40%CC14(3mL/kg);d56,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0.01%CMC(5mL/kg),各治疗组分别给予卡托普利、丹酚酸B、甘草酸二铵、丹酚酸B+甘草酸二铵(5mL/kg)灌胃,d70,将各组大鼠再分为2亚组,巨噬细胞未清除与清除组,每周1次分别尾静脉注射PBS脂质体(0.3mL/kg)或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5mg/kg)。d105,称量大鼠体重,麻醉后,收集腹水,检测在体门静脉压力,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肝功,称量肝脏、脾脏重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及胶原沉积,形态计量假小叶个数及体积比和胶原纤维构成比。[结果]治疗各组较模型组比较,可显着减少腹水量,缓解肝脏病理变化,减少假小叶形成及胶原纤维沉积,降低在体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巨噬细胞清除同未清除组配对比较,阳性药、丹酚酸B、甘草酸二铵和联合组巨噬细胞清除组大鼠假小叶个数减少,平均体积增加,胶原纤维沉积比减少。[结论]丹酚酸B和甘草酸二铵能有效治疗大鼠门脉高压,且疗效具有巨噬细胞依赖趋势。3.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抑制巨噬细胞氧化亢进防治门脉高压药理[目的]探索丹酚酸B和甘草酸二铵抑制汇管区巨噬细胞氧化亢进,防治大鼠门脉高压的药理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44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丹酚酸B组、甘草酸二铵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橄榄油(3mL/kg),模型组和治疗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40%CC14(3mL/kg);d56,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0.01%CMC(5mL/kg),各治疗组分别给予卡托普利、丹酚酸B、甘草酸二铵、丹酚酸B+甘草酸二铵(5mL/kg)灌胃治疗,d70,将各组大鼠分为2亚组,巨噬细胞未清除与清除组,每周1次分别尾静脉注射PBS脂质体(0.3mL/kg),另半数动物尾静脉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5mg/kg)。d105,大鼠麻醉后,测量在体门脉压力,进行离体门脉灌流,测量NO和PGI2利用度,取左叶肝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脏NADPH氧化酶2(NOX2),SOD3,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阳性表达量,肝脏匀浆,检测SOD3酶活性,NOX2和SOD3蛋白表达量。[结果]单体各组较模型组比较,门脉压力下降,NOX2和iNOS表达减少,eNOS和SOD3表达增加,SOD3酶活性升高,舒张物NO和PGI2利用度升高;巨噬细胞清除后同未清除组配对比较,模型组门脉压力下降,NOX2和iNOS表达减少,eNOS和SOD3表达增加,SOD3酶活性升高,舒张物NO和PGI2利用度升高;各中药单体组门脉压力下降,NOX2、iNOS和eNOS表达量下降,丹酚酸B和联合组NO和PGI2利用度升高,甘草酸二铵组NO和PGI2利用度降低。[结论]巨噬细胞参与门脉高压发生与发展,丹酚酸B和甘草酸二铵提高舒张物利用度,保护抗氧化酶活性,回降门脉压,防治门脉高压,巨噬细胞为丹酚酸B治疗门脉高压作用靶点之一。

张海冉[3](2020)在《离子液体基共负载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有效解决了常规拉曼光谱在结构分析中存在的灵敏度低、选择性差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即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人们对SERS技术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增强机理,基底构建以及SERS检测应用等方面。本论文基于离子液体基功能材料的优异性能,通过共负载方式,致力于新型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高灵敏SERS检测。第二章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型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结合离子液体的反应性以及脂质体各向同性的表面结构,制备了一种兼具稳定性与超灵敏检测性能的SERS基底:离子液体修饰的脂质体-金纳米复合材料(liposome-Au)。为增强脂质体的结构稳定性,利用脂质单体长链尾部C=C键的热引发聚合,将脂质体球形囊泡结构有效冻结,获得了稳定性显着提高的脂质体,为金纳米粒子(Au NPs)和探针分子的负载奠定基础。基于离子液体的配位效应,Au NPs在基底表面得以均匀稳定生长,粒子间由于电磁耦合而形成热点。脂质体结构的各向同性,促使Au NPs在基底表面形成均匀而密集的无机修饰层,这种有序组装体进一步促使强而一致热点区域的产生,并覆盖于基底表面。此外,系统探究了脂质体负载Au NPs对基底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u NPs在脂质体表面的修饰不影响基底的反应性。同时,无机Au NPs修饰层在反应过程中得以完好保存,说明基底对Au NPs的配位效应具有足够强度,为拉曼探针的负载奠定了结构基础。基于此,初步探究liposome-Au基底对MO的SERS检测性能。结果显示,该SERS基底在对MO的检测中表现出优异的信号放大效果,从而展现liposome-Au基底在SERS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第三章系统考察了liposome-Au基底在SERS检测中的应用性能。首次利用共负载(co-assembly)合成策略构建得到新型SERS检测体系liposome-Au/probes。区别于常规SERS体系,该共负载SERS体系具有以下优点。(1)共组装模式打破了传统巯基等键合的SERS分析模式的束缚,加快了SERS技术在检测与等离子体表面无特定亲和力的分子方面的发展。(2)脂质体表面的各向同性,使Au NPs在基底表面均匀密集生长。相邻粒子局域电磁场的耦合形成热点,对可重复性和稳定性SERS信号的获取具有重要意义。(3)得益于离子液体组分对阴离子的选择性诱导作用,实现阴离子型拉曼探针在热点区域的定向、定点“锚合”。这种热点驱动与热点定位协同作用下的SERS检测模式,对有机阴离子探针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此外,离子交换反应性还赋予脂质体SERS基底普适性、电荷选择性以及固相微萃取等优异性能。第四章在新型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拉曼应用方面做了进一步研究,利用聚合离子液体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Poly[ViEtIm]Br)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之间π-π结合的特异性,对rGO进行表面改性,得到rGO-Poly[ViEtIm]Br。经过Au NPs的原位修饰进一步制备了SERS增强基底rGO-Poly[ViEtIm]-Au。利用Poly[ViEtIm]Br对阴离子型拉曼探针的反应性,通过共负载方式构建得到高灵敏SERS检测体系rGO-Poly[ViEtIm]-Au/probes。这种多元一体化SERS检测体系具有以下优势:(1)Poly[ViEtIm]Br在rGO表面的修饰一方面封闭了基底裸露的大π键,纯化基底静电吸附的高选择性。另一方面,赋予基底优异的反应性和选择识别能力,有利于基底在复杂体系中对特定阴离子探针的识别检测。(2)极性Poly[ViEt Im]Br的配位效应使Au NPs在基底密集生长的同时,保持了rGO-Poly[ViEt Im]Br良好的分散状态,从而造成宏观上稳定分散,微观上Au NPs堆积形成热点。(3)基底的离子交换性将阴离子探针定向富集在热点区域,赋予SERS基底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能力,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普适性以及电荷选择性。此外,rGO二维开放的比表面积以及Poly[ViEtIm]Br的离子交换性赋予SERS基底优异的固相微萃取性能,痕量阴离子探针在基底表面得以富集浓缩。这种样品前处理有利于超灵敏SERS检测体系的构建。基于此,rGO-Poly[ViEt Im]-Au基底对MB的检出限低至1.0×10-14 M。第五章系统考察了rGO-Poly[ViEt Im]Br作为光盘式可擦写基底在SERS检测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SERS基底的重复性与稳定性是获取高品质SERS信号的基础,也是制约SERS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聚合离子液体(PILs)优异的共组装、可逆离子交换、选择吸附性能,结合rGO二维开放结构,构建一种“固相萃取-SERS检测-基底更新”三位一体的可重复使用、高灵敏SERS基底,确保稳定地获取高品质SERS信号。即通过π-π作用,将Poly[ViEtIm]Br组装到rGO上,通过顺次离子交换和还原,实现Au NPs在石墨烯上的原位生长以及均匀排列;通过Poly[ViEtIm]Br的离子交换性,将阴离子探针定向、定点“锚合”,实现探针分子在基底上的富集和定向排列;利用Poly[ViEt Im]Br离子交换的可逆性,用卤离子将探针分子擦除,实现基底更新;再重新通过离子交换写入新探针分子。这种新型光盘式可擦写基底的构建赋予SERS基底以重复使用性,可实现在相同基底上对不同探针分子的选择性负载和高灵敏检测。值得注意的是,在擦写过程中基底存储的信息发生变化,而存储性能并未改变。此外,经过五次循环擦写,基底依然保持优异的擦写能力。这种光盘式可逆存储性能,为SERS检测体系的灵活设计提供新思路,在功能材料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

周倩[4](2020)在《一种智能光敏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抗生素这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出现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频繁感染给目前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技术挑战,严重威胁到全人类健康。迫切需要我们采用一种有效并且不易产生耐药的方法来替代或者直接辅助使用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有望发展成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新型药物疗法。研究人员发现伤口极易受各种细菌感染,目前临床用于实时诊断伤口细菌是否感染的各种检测工具存在着工作周期长、成本高、操作繁琐等诸多问题,难以完全满足临床实时检测的需求。因此,发展快速高效的细菌检测方法对于各种致病微生物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型,制备一种新型的智能伤口抗菌敷料,该伤口敷料可以实时感知致病微生物的存在以控制光敏剂的释放,并在伤口发生感染时自动提供比色反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对致病菌的可视化检测和光敏智能抗菌的目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墨旱莲中提取到具有光敏活性的抗菌剂:2,2’:5’,2’’-三联噻吩-5-甲醛(3T-CHO),用色氨酸改性3T-CHO,被修饰的光敏剂(3TT)最小抑菌浓度达到3.12μg/m L;当光源为氙灯时,3T-CHO与3TT的光动力灭菌效果达到100%;光源为白炽灯和LED白光时,只有3TT具有良好的光动力灭菌效果;当光斑大小为2 cm时,3TT的抑菌率达到100%;单线态氧产率测试中,3TT的单线态氧产率明显优于3T-CHO;用MTT法测试细胞毒性,当3TT的浓度从0.625μM增加到10μM时,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达到80%以上。(2)将3TT填充到囊泡中,所得囊泡负载在具有检测功能的水凝胶敷料上,制备了具有实时检测和光敏智能抗菌的敷料。当水凝胶和囊泡的比例为5:1时,该敷料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和降解性能,且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光动力灭菌效果能达到100%;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发现,抗菌敷料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可视化检测。(3)以昆明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将具有检测和治疗作用的敷料用于小鼠创口,观察小鼠创口致病菌的存在情况和创口被光敏剂治疗后的愈合情况,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TNF-α,IL-8,MMP-9,MMP-3,IL-2,MMP-8的表达。结果表明,被3TT治疗的小鼠其炎症因子表达偏低,促进伤口愈合的成纤维细胞增多,发生炎症反应的淋巴细胞减少,说明3TT光敏抗菌剂能有效抑制创面细菌生长,促进小鼠皮肤创面快速修复且创口愈合率达到90%以上。

冯英泉[5](2020)在《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林蛙抗菌肽是从林蛙皮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具有高效、广谱抗菌作用的动物抗菌肽。研究发现这类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具有强力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是极具开发前景的良好抗菌药物。本实验是想尝试在维持林蛙抗菌肽的良好生物活性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的林蛙抗菌肽外用剂型,解决现阶段林蛙抗菌肽剂型抗菌肽生物利用率低,给药周期短的缺点,同时降低林蛙抗菌肽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损伤。脂质体是一种人工生物膜,是由磷脂组成的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球形脂质囊泡,不仅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无毒、无免疫原性、稳定性高等特点,而且还具有缓慢释放的作用,用于药物释放系统安全可靠。本实验制备的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包封率高,抑菌效果好,抑菌时间长,稳定性好,而且皮肤滞留率高。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林蛙抗菌肽体外分析方法学的建立本实验采用BCA法作为林蛙抗菌肽体外分析的测定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可信度高,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林蛙抗菌肽的重复性、方法回收率以及仪器精密度均符合体外分析测定的标准。利用该方法测定了林蛙抗菌肽提取液中抗菌肽的含量,并利用该方法与超滤离心法结合建立了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方法。2.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制备与处方优化实验从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法和薄膜均质法中筛选出了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薄膜分散法,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大小适中,稳定性高。然后利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蛋黄卵磷脂含量、磷脂与胆固醇比例、脂药比和磷酸缓冲液的pH值对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接着将筛选出来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蛋黄卵磷脂含量、磷脂与胆固醇比例、脂药比)作为优化目标,利用响应面设计分析和模型拟合,筛选出制备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最优处方为:蛋黄卵磷脂含量39.2 mg,磷脂与胆固醇比例为3.84/1,脂药比为4.36/1,林蛙抗菌肽脂质体药物的理论包封率为79.08%,实际包封率为78.98%。3.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药效学考察实验通过抑菌率和抑菌圈实验对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抑菌效果进行考察,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抑菌效果良好,抑菌时间比林蛙抗菌肽的抑菌时间长。然后通过透皮率实验测定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皮肤透过率,计算出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透皮率仅6%,皮肤残留率高,有效的降低了林蛙抗菌肽使用过程中的生物毒性。4.林蛙抗菌肽脂质体质量标准与稳定性考察实验利用Zetasizer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定了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粒径和电位,使用扫描电镜仪观察了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微观形态。然后分别进行了影响因素实验(包括温度、光照、湿度以及冻融)、加速实验以及长期实验,影响因素实验发现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在高温(60℃)、高湿(90%)以及光照条件下,包封率和外观状态没有太大变化;之后的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发现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外观状态和包封率也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稳定性良好。

行云逸[6](2020)在《利用菠萝果肉纤维素构建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及其缓释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菠萝果肉渣为原料,提取分离菠萝果肉纤维素,同时利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 Cl)作溶剂制备水凝胶,作为载药体系用于益生菌的包埋,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为菠萝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和益生菌的递送系统提供途径和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菠萝果肉渣为原料,通过热水除杂、漂白处理和碱处理,提取得到菠萝果肉纤维素,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响应面实验来考察碱液浓度、碱处理温度和碱处理时间对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离产物具有纤维素的主要特征,而属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几乎完全消失,说明分离产物为高纯度的纤维素;菠萝果肉渣经漂白处理和碱处理后,表面粗糙程度增加,束状结构遭到破坏。响应面实验结果显示,碱液浓度10.10%、碱处理温度50.05℃、碱处理时间4.98 h时,菠萝果肉纤维素得率最高,可达48.67%。(2)以提取得到的菠萝果肉纤维素为原料,利用离子液体Bmim Cl作溶剂制备水凝胶,同时以丙烯酸为改性单体制备p H敏感性水凝胶(pineapple pulp cellulose hydrogel-acrylic acid,PPCH-AA),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并进行益生菌的吸附,研究载药水凝胶在模拟肠胃p H环境中的缓释性能。实验发现,所制备的p H敏感性水凝胶出现了属于羰基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丙烯酸成功接枝到纤维素链上;纤维素在制备水凝胶的过程中由I型晶体结构转变为II型;纤维素制备成水凝胶后,原来的束状结构消失,表面光滑,内部呈现多孔结构;与载菌的菠萝果肉纤维素水凝胶相比,载菌PPCH-AA表现出明显的p H敏感性,在模拟肠道p H环境的溶液中的累积释放量为58.01mg/g,释放率可达87.02%。(3)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原料,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益生菌脂质体(Pro-lips),以益生菌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出制备Pro-lips的最佳原料配比和工艺,并以菠萝果肉纤维素水凝胶为载体吸附益生菌脂质体,研究复合载药体系在模拟肠胃p H环境中的缓释性能。结果显示,脂质体的最优制备工艺为:益生菌:卵磷脂:胆固醇的质量比1:12:2、益生菌浓度1.5 mg/m L、水化温度60℃、水化时间2 h;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47.52±9.86 nm(n=3),Zeta电位为-15.33±1.07 m V(n=3);脂质体颗粒近似球状,脂质球之间无粘连和聚集。与载菌水凝胶相比,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其中负载脂质体的PPCH-AA表现出明显的p H敏感性,在模拟肠道p H环境的溶液中的累积释放量为49.98 mg/g,累计释放率为74.97%。

陈亮[7](2020)在《杜仲籽油脂质体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仲籽油(Eucommia ulmoides seed oil)是一种优质木本油料资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6%,是目前发现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之一,具有降低血脂、抗血栓、抗炎、抑制癌症的发生及转移、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生理功能,有极大的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易在杜仲籽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反应,导致杜仲籽油中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等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为提高杜仲籽油的稳定性,改善其水溶性低及化学稳定性差等不足,本实验将杜仲籽油制备成脂质体,旨在延长其储藏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在肠道缓慢释放,提高生物利用度。本实验的开展为功能性油脂载体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为杜仲籽油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1.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制备杜仲籽油脂质体,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杜仲籽油脂质体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大豆卵磷脂与β-谷甾醇质量比为3.1∶1,大豆卵磷脂与杜仲籽油质量比为4∶1,吐温-80添加量为20%,PBS缓冲液pH为6.9,超声时间为13 min,超声功率为180 W。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杜仲籽油脂质体外观平滑完整,呈准球形,包埋率为(75.26±1.58%),平均粒径为(171.85±1.41nm),PDI为(0.219±0.042),Zeta电位为(-19.3±1.56 m V),且有较好的粒径分布和稳定性。2.研究了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冻干工艺,以冻干后样品外观、再分散性及复水后包埋率为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预冻温度为-50℃,预冻时间为12 h,干燥时间为36 h,冻干保护剂为甘露醇,甘露醇与磷脂质量比为8∶1时,杜仲籽油脂质体冻干效果较好,包埋率为(72.40±1.46%)。TEM观察复溶后的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外观呈现准球形,颗粒大小分布较为均一,较为规整。SEM观察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表面光滑,呈不规则形状。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389.67±4.81 nm)、(0.255±0.013)、(-22.62±1.66 m V),表明经冷冻干燥后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有较好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实验表明,4℃、25℃储藏有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较好的储藏稳定性。3.探索了杜仲籽油脂质体的释放机制,发现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杜仲籽油释放的相关系数最高,其中杜仲籽油脂质体的一级拟合方程为Q=54.930(1-exp(-0.4521t)),R2=0.9046,杜仲籽油脂质体中的释放主要是由扩散控制机制决定的,释放以Fick扩散机制为主。经模拟胃肠道模型发现,杜仲籽油脂质体游离脂肪酸释放率明显大于乳液对照组,分别为(69.42±1.86%)和(57.84±2.44%)。杜仲籽油脂质体在模拟唾液、胃液阶段,体系发生聚集,粒径变大,Zeta电位减小;在模拟肠液阶段,体系发生脂解,粒径减小,Zeta电位增加。杜仲籽油脂质体生物利用度为(63.48±2.57%),显着高于对照组(51.96±2.43%)(P<0.05)。

王歆悦[8](2020)在《红豆杉多糖纳米制剂的制备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色素,广泛分布于头发、眼睛、皮肤等多种器官。它可以防止紫外线辐射并保护光损伤。其合成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黑色素合成过度,会导致色素沉着,引发如色斑、黄褐斑、黑皮病等疾病,且病灶不仅发生在皮肤还会发生在脏器,影响人体的内分泌、代谢、脏器功能等,从而危害着人体的健康。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活性成分,然而这些药物都被证明或多或少的具有副作用,如过敏、刺激性皮炎、弱氧化等。因此,本论文通过研究红豆杉果实多糖抑制黑色素合成活性及其纳米脂质体制剂的制备及评价,为寻找天然且安全的黑色素合成抑制剂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绪论。首先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对红豆杉多糖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红豆杉、多糖和红豆杉果实多糖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本章对黑色素的合成及调控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从黑色素的生物合成、PI3K/Akt信号通路对黑色素合成的调控以及常用的黑色素合成抑制剂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本章还对脂质体经皮给药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经皮给药系、脂质体经皮给药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研究现状。最后,本章主要概述了本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内容。(2)第二章:红豆杉多糖的活性研究。首先选用不同来源的红豆杉多糖(包括红豆杉叶子来源的多糖TMLP和红豆杉果实来源的多糖TMFP),通过测定药物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活力的影响,筛选出了较为安全的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在确定了后续实验的研究目标是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之后,基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测定了TMFP对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初步证明了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与此同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发现该活性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此外,为了进一步证明TMFP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通过斑马鱼胚胎的相关实验发现,经TMFP处理后的斑马鱼胚胎呈明显的白化状态。同时,PCR检测结果显示TMFP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Tyr m RNA的表达。最后,本章还进行了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证明了TMFP对羟自由基有较为明显的清除作用,对ABTS自由基也有一定程度的清除作用。(3)第三章: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制备与评价。首先通过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并施加不同的实验条件制备了粒径不同的脂质体。通过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出了皮肤累积透过量和皮肤累积滞留量均最高的脂质体。后续相关实验将围绕该处方的脂质体展开。(4)第四章: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功效评价。首先通过测定TMFP脂质体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以及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证明了TMFP脂质体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抗黑色素生成功效。此外,利用紫外线照射ICR小鼠皮肤建立皮肤黑化模型,并持续给药治疗皮肤黑化模型各组小鼠皮肤以及未经照射的各组小鼠正常皮肤后通过组织切片以评价药效。结果显示,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方式的药物载体能够有效的提高水溶性多糖TMFP的透皮效率,帮助TMFP更好的发挥功效。(5)第五章: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安全性评价。首先测定了TMFP-脂质体(脂质体E)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的细胞活力的影响,证明了TMFP-脂质体对HACAT细胞的安全性。同时,持续给药TMFP-脂质体于小鼠正常皮肤,通过观察肝脏、肾脏组织切片并结合小鼠的生存状态评价TMFP-脂质体对动物机体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小鼠肝脏、肾脏结构完整无病理性改变,生存状态良好,证明了TMFP脂质体对动物机体了安全性。(6)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蔡婧婧[9](2020)在《生姜姜黄素纯化、脂质体制备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生姜姜黄素是从生姜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消炎杀菌、抗氧化、抗癌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但是姜黄素对光照,温度,酸碱等因素较为敏感,这就导致了其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极其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脂质体可提高食品成分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促进药物或食品功能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制备姜黄素脂质体提高其稳定性并将其应用到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中,扩宽了姜黄素在药食领域的应用。本课题以优质云南小黄姜为原料,确定最佳姜黄素提取工艺,姜黄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并测得其三个单体的纯度。通过制备姜黄素脂质体,探究了姜黄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以总姜黄素得率为指标,采用乙醇法、微波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酶法、水杨酸钠法五种方法提取生姜中总姜黄素,最终确定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为本试验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了生姜中总姜黄素的提取工艺:料液比1:40(g/mL),乙醇体积分数90%,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该条件下测得生姜中总姜黄素得率为379.35μg/g。(2)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的总姜黄素依次经絮凝法除杂、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确定了较佳的纯化工艺:絮凝法除杂的最佳絮凝剂为壳聚糖,絮凝剂添加量3 mL/100 mL,温度30℃,时间2 h,该条件下5 g生姜粉中总姜黄素的保留率为97.35%,除杂量为10.65 mg/100 mL;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法筛选出最佳纯化树脂为DM 301树脂,动态吸附条件为最佳上样浓度0.05 mg/mL,最佳洗脱剂为100%乙醇,最佳洗脱流速为500 r/min。(3)利用硅胶柱层析对DM 301树脂纯化后的总姜黄素进行分离纯化,梯度洗脱CHCL3:CH3OH:HCOOH=99:0.6:0.4,97:1.5:0.5,75:24.5:0.5后,得到三个组分。经HPLC分析得到总姜黄素中三个单体的占比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52.11:43.04:4.85。经峰面积归一法测得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纯度分别为73.8%、70.8%、73.2%。(4)以包封率、粒径和PDI值为指标,比较了薄膜分散发、乙醇注入法及逆向蒸发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最终选用乙醇注入法为最佳脂质体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为膜材比1:3,pH 6.4,姜黄素添加量0.4 g,PBS浓度10mmol/L,PBS添加量10 mL,该条件下脂质体包封率为96.37%,平均粒径为167.3 nm,PDI%为0.087,Zeta电位为-34.1 mV,TEM显示脂质体为分布均匀,外观圆整的球形小囊泡,姜黄素脂质体制备成功。(5)建立体外释放模型,姜黄素脂质体在胃液中释放率为48%,在此后肠道的释放率累积可达85%。对比姜黄素溶液和姜黄素脂质体在肠胃道模拟消化液中残留量的差异,姜黄素脂质体可将SGF中姜黄素残留量由25%提高到79%以上,将SIF中姜黄素残留量由26%提高到73%以上。(6)采用DSS诱导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究姜黄素脂质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姜黄素脂质体可以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脓血便症状,有效降低小鼠DAI值,缓解小鼠结肠缩短、血便、水肿、溃疡等炎症症状,显着性降低小鼠结肠MPO活性,同时减少MDA、TNF-α、IL-6的含量。

吴正国[10](2019)在《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绿色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多糖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良好的食品活性包装、医用止血原料,但其抗菌活性不够高,抗菌不够持久。而银纳米颗粒(AgNPs)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广谱抗菌剂,可增强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但纳米银在抗菌过程中,短时间的大量释放会对人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寻找绿色、高效的固定化技术,开发安全、无毒的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抗菌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生物质或活性物质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绿色”高效地合成银纳米颗粒,并以脂质体、锂皂石(LAP)、改性碳球为载体,借助物理、化学方法探讨固定化或包埋纳米银的技术,制备出安全无毒的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抗菌剂,并探讨了其固定化机制、抗菌机理及多功能化的应用。本研究不仅实现了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还为拓展纳米银基抗菌剂在食品包装、医用材料等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木质素为还原剂,合成了亲水性的木质素-AgNPs。并以木质素-AgNPs、月桂精油(LEO)为芯材,磷脂、胆固醇为壁材,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具有良好包覆效率的Lip-LEO-AgNPs复合脂质体,然后与壳聚糖溶液混合,涂抹于聚乙烯醇(PE)膜上,制备用于猪肉保鲜的复合涂抹膜。结果表明:虽然仅有11.79%的纳米银从复合膜中释放出,但是所制备的复合涂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该复合脂质体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猪肉的感官评定、pH和挥发性盐基氮评估表明该涂膜可有效延长猪肉的贮藏期(4℃,延长6天),且安全无毒。(2)利用锂皂石的限域效应,以壳聚糖季铵盐为还原剂,LAP为固定化剂,合成了锂皂石固定化纳米银(LAP@AgNPs),并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复合膜,用于荔枝的贮藏保鲜。结果表明:仅5.6%的纳米银从复合膜中释放出,其释放率大大降低;且锂皂石固定化纳米银显着改善了壳聚糖基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氧阻隔性,降低了溶解性能。与商业保鲜膜相比,固定化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有效地延长了荔枝的贮藏保鲜时间(25℃,延长3天),且安全无毒。(3)利用硫代苹果酸对壳聚糖进行巯基化改性,获得巯基化改性壳聚糖(TMC),并利用巯基与金属的螯合作用,以其为载体合成固定化纳米银,最后制备成巯基壳聚糖/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海绵,应用于医用伤口止血中。结果表明:复合海绵内部呈现出复杂交错管状多孔结构,且孔隙率高(99.42%)、密度低(0.4037 g/cm3);具有良好柔软性、高的吸水性、稳定性。巯基化壳聚糖对纳米银具有良好的固定化效率,其释放率为14.35%;且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另外,体内、体外止血实验表明,该复合海绵具有快速、高效的止血性能,其止血机理为高吸血能力、氨基、巯基与血细胞的协同作用。而且,由于巯基壳聚糖对纳米银的固定化作用,该止血海绵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为了进一步降低纳米银的释放率,将TMC预先水热碳化,获得碳纳米球;利用碳球表面丰富的巯基、氨基等活性基团与银离子作用,制备碳球固定化纳米银;并与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膜。结果表明:纳米银释放率降低到5.0%,且该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持久。继续简化制备过程,将TMC与银离子混合,“一步水热法”制备碳包覆纳米银,并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复合膜。结果表明:纳米银释放率为9.03%,该复合膜的抗菌活性良好,但由于外层碳基的作用,其抗菌活性较前者弱。

二、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材料:研究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1.1 检索人及检索时间
        1.1.2 检索文献时限
        1.1.3 检索数据库
        1.1.4 检索词
        1.1.5 检索文献类型
        1.1.6 手工检索情况
        1.1.7 检索策略
        1.1.8 检索文献量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质量评估
    1.4 数据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与载蛋白纳米系统有关的内体/溶酶体逃逸机制
        2.1.1 质子海绵效应引发的内体/溶酶体逃逸
        2.1.2 膜变化机制引发的内体/溶酶体逃逸
        2.1.3 光化学破坏机制
    2.2 促内体/溶酶体逃逸的载蛋白纳米材料
        2.2.1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有机金属骨架材料
        2.2.2 无机纳米材料
        2.2.3 有机纳米材料
        2.2.4 生物相关纳米材料
3 讨论Discussion
    3.1 既往他人在该领域研究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
    3.2 作者综述区别于他人他篇的特点
    3.3 综述的局限性
    3.4 综述的重要意义

(2)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抑制巨噬细胞氧化亢进,防治门脉高压症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巨噬细胞参与大鼠门脉高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果
    5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防治门脉高压的药效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抑制巨噬细胞氧化亢进防治门脉高压药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文献综述一 脂质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防治门脉高压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离子液体基共负载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拉曼散射
        1.1.1 拉曼散射基本原理
        1.1.2 共振拉曼散射
        1.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1.3.1 SERS增强机理
        1.1.3.2 SERS基底的制备
        1.1.3.3 SERS技术的应用
    1.2 脂质体
        1.2.1 脂质体概述
        1.2.2 脂质体的类型
        1.2.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2.3.1 超声波分散法
        1.2.3.2 薄膜法
        1.2.3.3 膜挤压法
        1.2.3.4 微乳化法
        1.2.4 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2.5 脂质体的应用
        1.2.5.1 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2.5.2 作为生物相容性SERS基底
    1.3 石墨烯及其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
        1.3.1 石墨烯材料概述
        1.3.2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1.3.3 石墨烯材料制备方法
        1.3.3.1 机械剥离法
        1.3.3.2 氧化还原法
        1.3.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3.4 取向附生法
        1.3.4 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3.4.1 石墨烯的共价修饰功能化
        1.3.4.2 石墨烯的非共价修饰功能化
        1.3.4.3 功能化石墨烯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概述
        1.4.2 离子液体的结构与分类
        1.4.3 离子液体的性质与应用
        1.4.3.1 离子液体的性质
        1.4.3.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4.4 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与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离子液体基脂质体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SERS基底liposome-Au的构建方法
        2.2.3 离子液体基脂质体的制备
        2.2.4 热引发聚合制备聚合脂质体
        2.2.5 SERS基底liposome-Au的合成
        2.2.6 基于liposome-Au的一体化SERS检测模式的构建
        2.2.7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液体基脂质单体的结构表征
        2.3.2 SERS基底liposome-Au的形貌表征
        2.3.3 SERS基底liposome-Au的结构表征
        2.3.4 SERS基底liposome-Au的反应性表征
        2.3.5 SERS基底liposome-Au在复杂体系中的稳定性
        2.3.6 SERS基底liposome-Au对 MO的拉曼检测性能
    2.4 小结
第3章 脂质体基三元共负载SERS体系的构建及其检测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2.2 一体化SERS检测体系liposome-Au/probes制备
        3.2.3 liposome-Au/probes对探针分子的SERS检测性能
        3.2.4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RS基底liposome-Au对 EBA的反应性检测
        3.3.2 SERS检测体系liposome-Au/EBA的形貌表征
        3.3.3 SERS检测体系liposome-Au/EBA的结构表征
        3.3.4 liposome-Au/EBA的拉曼增强性能研究
        3.3.5 共组装SERS检测体系的普适性研究
        3.3.6 SERS基底liposome-Au对 MO检测的均匀性
        3.3.7 SERS基底liposome-Au对 MO的检出限及其固相微萃取性能探究
        3.3.8 SERS基底liposome-Au的电荷选择性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聚合离子液体石墨烯基SERS体系的构建及其检测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4.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4.2.3 聚合离子液体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Poly[ViEtIm]Br的制备
        4.2.4 聚合离子液体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Poly[ViEtIm]Br)的制备
        4.2.5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合成
        4.2.6 拉曼探针分子在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上的共负载
        4.2.7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ly[ViEtIm]Br对 rGO基底π-π相互作用的屏蔽效应
        4.3.2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形貌表征
        4.3.3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结构表征
        4.3.4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表面元素表征
        4.3.5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表面性质表征
        4.3.6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反应性检测
        4.3.7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拉曼光谱
        4.3.8 共负载SERS体系rGO-Poly[ViEtIm]-Au/EBA的形貌结构表征
        4.3.9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对 EBA检测的增强机理研究
        4.3.10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普适性研究
        4.3.11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对MB检测的重现性
        4.3.12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电荷选择性
        4.3.13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的固相微萃取性能探究
    4.4 小结
第5章 光盘式可擦写基底在SERS检测及燃油催化脱硫反应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5.2.2 不同阴离子拉曼探针在rGO-Poly[ViEtIm]-Au基底上的擦写过程
        5.2.2.1 拉曼探针EBA的写入过程
        5.2.2.2 拉曼探针EBA的擦去过程
        5.2.2.3 不同拉曼探针MB的重新写入
        5.2.3 不同酸根阴离子修饰的rGO-Poly[ViEtIm]Br纳米片的合成
        5.2.4 不同酸性阴离子在rGO-Poly[ViEtIm]Br基底的擦写过程
        5.2.4.1 酸性阴离子[PW_(12)O_(40)]~(3-)的写入过程
        5.2.4.2 酸性阴离子[PW_(12)O_(40)]~(3-)的擦去过程
        5.2.4.3 不同杂多酸阴离子[PMo_(12)O_(40)]~(3-)的重新写入
        5.2.5 模型油的配制
        5.2.6 不同酸根阴离子修饰的rGO-Poly[ViEtIm]Br纳米片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具有可擦写性能的rGO-Poly[ViEtIm]-Au基底在SERS检测中的应用
        5.3.1.1 EBA探针阴离子在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上的擦写过程
        5.3.1.2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对 EBA擦写前后的拉曼检测
        5.3.1.3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对 EBA擦写过程的循环性检测
        5.3.1.4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对同质阴离子擦写的普适性探究
        5.3.1.5 SERS基底rGO-Poly[ViEtIm]-Au对不同类型阴离子探针的擦写性能研究
        5.3.2 具有可擦写性能的rGO-Poly[ViEtIm]Br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5.3.2.1 rGO-Poly[ViEtIm]Br基底对酸性阴离子的擦写性能及其在燃油脱硫体系中的应用
        5.3.2.2 可擦写rGO-Poly[ViEtIm]Br催化基底对不同底物的脱硫性能研究
        5.3.2.3 可擦写催化剂rGO-Poly[ViEtIm]/[PW_(12)O_(40)]的循环利用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一种智能光敏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见耐药菌株的简介
    1.2 细菌耐药性及其检测
    1.3 光动力治疗及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1.3.1 光动力治疗的概念
        1.3.2 光动力治疗的机理
        1.3.3 光动力治疗的影响因素
        1.3.4 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1.4 医用水凝胶敷料
        1.4.1 制备水凝胶的材料与方法
        1.4.2 医用抗菌水凝胶敷料的发展现状
    1.5 囊泡材料
    1.6 课题选题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实验示意图
第二章 墨旱莲中光敏抗菌剂的分离纯化与结构修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生产厂家
        2.2.2 实验药品与规格
        2.2.3 实验材料
        2.2.4 墨旱莲中光敏抗菌剂的分离与纯化
        2.2.5 色氨酸改性噻吩类小分子
        2.2.6 抗菌效果条件优化
        2.2.7 单线态氧的检测
        2.2.8 脂水分配系数
        2.2.9 光动力抗菌活性研究
        2.2.10 细胞毒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墨旱莲中光敏抗菌剂结构分析
        2.3.2 脂水分配系数
        2.3.3 紫外吸收光谱
        2.3.4 光源与光斑类型优化
        2.3.5 单线态氧的检测
        2.3.6 3T-CHO与3TT光动力抗菌研究
        2.3.7 细胞毒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囊泡复合水凝胶抗菌敷料的制备与体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3 实验菌株
        3.2.4 囊泡的制备
        3.2.5 水凝胶的制备
        3.2.6 囊泡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3.2.7 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3.2.8 复合水凝胶的降解性能
        3.2.9 载药量的制备
        3.2.10 荧光反应测定
        3.2.11 抗菌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囊泡复合水凝胶溶胀性能
        3.3.2 囊泡复合水凝胶的降解性能
        3.3.3 囊泡以及复合水凝胶的物理表征
        3.3.4 囊泡复合水凝胶对致病菌的检测
        3.3.5 囊泡载药量
        3.3.6 荧光检测
        3.3.7 抗菌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动力疗法对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2 实验药品与生产厂家
        4.2.3 实验菌株和动物
        4.2.4 光敏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动物分组及治疗
        4.3.3 动物取材与拍照记录
        4.3.4 创面愈合观察
        4.3.5 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囊泡复合水凝胶对小鼠创面荧光响应
        4.4.2 创面愈合率
        4.4.3 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4.4.4 小鼠伤口组织病理学观察
        4.4.5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肽
        1.1.1 抗菌肽简介
        1.1.2 抗菌肽分类
        1.1.3 抗菌肽的应用
    1.2 脂质体
        1.2.1 脂质体的简介
        1.2.2 脂质体的组成构造
        1.2.3 脂质体的分类
        1.2.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2.5 脂质体的应用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林蛙抗菌肽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林蛙抗菌肽浓缩液的提取
        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3 林蛙抗菌肽含量的测定
        2.2.4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实验结果
        2.3.1 林蛙抗菌肽浓缩液的提取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林蛙抗菌肽含量的测定
        2.3.4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制备工艺与处方筛选
    3.1 实验仪器与试药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3.2.2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处方筛选
        3.2.3 响应面法优化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处方
    3.3 实验结果
        3.3.1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结果
        3.3.2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处方筛选结果
        3.3.3 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药效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药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3 实验菌
        4.1.4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抑菌实验
        4.2.2 透皮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抑菌实验结果
        4.3.2 透皮率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5.1 实验仪器与试药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粒径电位的测定
        5.2.2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形态的测定
        5.2.3 影响因素实验
        5.2.4 加速实验
        5.2.5 长期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粒径电位结果
        5.3.2 扫射电镜实验结果
        5.3.3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5.3.4 加速实验结果
        5.3.5 长期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利用菠萝果肉纤维素构建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及其缓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菠萝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菠萝简介
        1.2.2 菠萝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情况
    1.3 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3.1 纤维素的结构
        1.3.2 纤维素的溶解
        1.3.3 纤维素改性
    1.4 水凝胶及其研究现状
        1.4.1 pH敏感性水凝胶
        1.4.2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
        1.4.3 磁场敏感性水凝胶
        1.4.4 电场敏感型水凝胶
        1.4.5 纤维素水凝胶构建的控制释放系统及其应用
    1.5 益生菌简介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菠萝果肉纤维素的分离提取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纤维素的提取
        2.2.4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2.5 纤维素提取方法的优化
        2.2.6 纤维素的结构表征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实验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菠萝果肉纤维素为主体构建益生菌控释体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水凝胶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
        3.2.5 水凝胶的性能测定
        3.2.6 标准蛋白曲线的绘制
        3.2.7 益生菌含量的测定方法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结构表征
        3.3.2 水凝胶在模拟胃肠环境中的的溶胀性能
        3.3.3 水凝胶的pH敏感性
        3.3.4 水凝胶的缓释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菠萝果肉纤维素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的构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脂质体的制备
        4.2.4 包封率的测定
        4.2.5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优化
        4.2.6 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的制备
        4.2.7 结构表征
        4.2.8 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的缓释性能测定
        4.2.9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制备Pro-lips的单因素比较
        4.3.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脂质体形态观察
        4.3.4 结构表征
        4.3.5 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的缓释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杜仲籽油脂质体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杜仲籽油的研究进展
        1.1.1 杜仲籽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1.1.2 α-亚麻酸生理功效研究进展
        1.1.3 杜仲籽油制剂研究进展
    1.2 脂质体
        1.2.1 脂质体概述
        1.2.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2.3 脂质体理化性质评价
        1.2.4 脂质体在食品营养中的应用
    1.3 课题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制备
        2.2.2 杜仲籽油脂质体制备单因素实验
        2.2.3 Plackett-Burman试验
        2.2.4 最陡爬坡试验
        2.2.5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分析
        2.2.6 杜仲籽油脂质体包埋率的测定
        2.2.7 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微观形态
        2.2.8 杜仲籽油脂质体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3.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关键因素
        2.3.3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及结果
        2.3.4 响应面试验
        2.3.5 杜仲籽油脂质体形态、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制备
        3.2.2 杜仲籽油脂质体冷冻干燥工艺考察
        3.2.3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包埋率测定
        3.2.4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微观形态观察
        3.2.5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3.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8 丙二醛含量(MDA)的测定
        3.2.9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储藏稳定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预冻温度对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影响
        3.3.2 预冻时间对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影响
        3.3.3 干燥时间对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影响
        3.3.4 冻干保护剂的种类及用量对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影响
        3.3.5 复溶介质对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影响
        3.3.6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SEM与 TEM观察
        3.3.7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粒径与Zeta电位的测定
        3.3.8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X射线衍射分析
        3.3.9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10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储藏稳定性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杜仲籽油脂质体体外消化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制备
        4.2.2 体外释放实验
        4.2.3 体外消化实验
        4.2.4 杜仲籽油脂质体消化产物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4.2.5 生物利用度测定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杜仲籽油脂质体体外释放研究
        4.3.2 杜仲籽油脂质体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研究
        4.3.4 杜仲籽油脂质体消化过程中粒径及Zeta电位的变化
        4.3.5 杜仲籽油脂质体生物利用度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5.2 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5.3 杜仲籽油脂质体体外消化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第6章 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红豆杉多糖纳米制剂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豆杉多糖
        1.2.1 红豆杉
        1.2.2 多糖
        1.2.3 红豆杉果实多糖
    1.3 黑色素的合成及调控
        1.3.1 黑色素的生物合成
        1.3.2 PI3K/Akt信号通路对黑色素合成的调控
        1.3.3 常用黑色素合成抑制剂
    1.4 脂质体经皮给药
        1.4.1 经皮给药系统
        1.4.2 脂质体经皮给药特点
        1.4.3 脂质体促进经皮给药的作用机制
        1.4.4 脂质体经皮给药应用及研究现状
    1.5 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红豆杉多糖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豆杉多糖的初步筛选
        2.3.1.1 细胞的培养
        2.3.1.2 红豆杉多糖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活力的影响
        2.3.1.3 红豆杉多糖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活力的影响
        2.3.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2.3.2.1 细胞的培养
        2.3.2.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2.3.2.4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2.3.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2.3.4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内抗黑色素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2.3.4.1 斑马鱼的饲养
        2.3.4.2 药物浓度的确定
        2.3.4.3 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
        2.3.4.4 斑马鱼Tyr m RNA的表达检测
        2.3.5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研究
        2.3.5.1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3.5.2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3.6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豆杉多糖的初步筛选
        2.4.1.1 红豆杉多糖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活力的影响
        2.4.1.2 红豆杉多糖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活力的影响
        2.4.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2.4.2.1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2.4.2.2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2.4.2.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对 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2.4.3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2.4.4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体内抗黑色素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2.4.4.1 药物浓度的确定
        2.4.4.2 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
        2.4.4.3 斑马鱼Tyr m RNA表达的检测
        2.4.5 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研究
        2.4.5.1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4.5.2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脂质体的制备
        3.3.2 脂质体的表征
        3.3.2.1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3.3.2.2 脂质体微观形态观察
        3.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3.3.2.4 包封率的测定
        3.3.2.5 脂质体的稳定性测定
        3.3.3 脂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3.3.1 实验装置
        3.3.3.2 鼠皮的准备
        3.3.3.3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3.4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4.2 脂质体的表征
        3.4.3 脂质体微观形态的观察
        3.4.4 脂质体的稳定性
        3.4.5 脂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功效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与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对B16F10 细胞的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4.3.1.1 细胞的培养
        4.3.1.2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4.3.1.3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4.3.1.4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4.3.2 对皮肤黑化模型的研究
        4.3.2.1 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4.3.2.2 评价指标
        4.3.3 对小鼠正常皮肤的研究
        4.3.3.1 给药及分组
        4.3.3.2 评价指标
        4.3.4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对B16F10 细胞的体外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研究
        4.4.1.1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活力的影响
        4.4.1.2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4.4.1.3 TMFP脂质体对B16F10 细胞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
        4.4.2 对皮肤黑化模型的研究
        4.4.2.1 体重称量
        4.4.2.2 皮肤的水分、油分、柔软度
        4.4.2.3 小鼠皮肤组织切片及分析
        4.4.3 对小鼠正常皮肤的研究
        4.4.3.1 体重称量
        4.4.3.2 皮肤的水分、油分、柔软度
        4.4.3.3 小鼠皮肤组织切片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的安全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与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TMFP脂质体对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5.3.1.1 人表皮永生化细胞(HACAT)的培养
        5.3.1.2 TMFP脂质体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 TMFP脂质体经皮给药对小鼠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5.3.2.1 动物的饲养及分组
        5.3.2.2 生存状态观察
        5.3.2.3 肝脏、肾脏组织切片的获取
        5.3.3 统计学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红豆杉果实多糖TMFP脂质体对HACAT细胞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5.4.2 TMFP-脂质体经皮给药对小鼠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5.4.2.1 生存状态观察
        5.4.2.2 肝脏、肾脏组织切片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生姜姜黄素纯化、脂质体制备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简介
    1.2 生姜主要化学成分
    1.3 姜黄素
        1.3.1 姜黄素提取技术
        1.3.2 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1.4 脂质体
        1.4.1 脂质体简介
        1.4.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5 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进展
        1.5.1 溃疡性结肠炎(UC)简介
        1.5.2 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生姜中总姜黄素的提取
        2.4.1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2.4.2 生姜中总姜黄素提取方法的比较
    2.5 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2.5.1 絮凝法除杂
        2.5.2 絮凝法除杂试验
        2.5.3 大孔树脂纯化
        2.5.4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2.5.5 总姜黄素中三个单体的测定
    2.6 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
        2.6.1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2.6.2 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
        2.6.3 姜黄素脂质体的理化特性和微观形貌表征
    2.7 姜黄素脂质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2.7.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7.2 小鼠活动状态观察
        2.7.3 解剖
        2.7.4 结肠组织病理观察与评分
        2.7.5 生化指标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姜中总姜黄素的提取
        3.1.1 生姜中总姜黄素提取方法的比较
        3.1.2 超声法提取生姜中总姜黄素
    3.2 絮凝法除杂
        3.2.2 絮凝法除杂
    3.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
        3.3.1 最佳大孔树脂的筛选
        3.3.2 上样流速的筛选
        3.3.3 最佳上样浓度的筛选
        3.3.4 洗脱剂的筛选
        3.3.5 DM301 大孔树脂层析图谱
    3.4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3.4.1 洗脱剂溶剂系统的选择
        3.4.2 总姜黄素各单体的分离
        3.4.3 硅胶柱层析洗脱曲线
        3.4.4 种总姜黄素单体的HPLC分析
    3.5 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
        3.5.1 最佳制备方法的筛选
        3.5.2 脂质体制备单因素试验
        3.5.3 正交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
        3.5.4 姜黄素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和微观形貌特征
        3.5.5 姜黄素脂质体体外释放特性
        3.5.6 姜黄素脂质体在模拟胃肠液中消化稳定性
        3.5.7 稳定性
    3.6 姜黄素脂质体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3.6.1 对DSS诱导小鼠临床症状的改善
        3.6.2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外观形态的影响
        3.6.3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MPO活性的影响
        3.6.4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MDA含量的影响
        3.6.5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IL-6 的影响
        3.6.6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TNF-α的影响
        3.6.7 病理学切片
4 讨论
    4.1 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4.2 姜黄素的稳定性
    4.3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绿色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材料概述
        1.1.1 抗菌材料的定义
        1.1.2 抗菌材料的分类
    1.2 纳米银及其复合抗菌材料
        1.2.1 纳米银概述
        1.2.2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
        1.2.4 纳米银的生物毒性
    1.3 纳米颗粒载体或固定化方法
        1.3.1 锂皂石
        1.3.2 脂质复合体
        1.3.3 球形碳材料
    1.4 壳聚糖及其在抗菌材料中应用
        1.4.1 壳聚糖概述
        1.4.2 壳聚糖基抗菌材料及其应用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脂质体包覆纳米银-精油/壳聚糖涂膜液及在猪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亲水性木质素-AgNPs的合成
        2.2.3 Lip-LEO-AgNPs复合脂质体的制备
        2.2.4 纳米复合脂质体的表征
        2.2.5 体外释放试验
        2.2.6 抗氧化活性测试
        2.2.7 抗菌活性测试
        2.2.8 猪肉贮藏实验
        2.2.9 复合涂膜细胞毒性评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复合脂质体的表征
        2.3.2 脂质体中LEO和AgNPs的释放行为分析
        2.3.3 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性能分析
        2.3.4 抗菌活性分析
        2.3.5 贮藏性能研究
        2.3.6 细胞毒性评估
    2.4 结论
第三章 锂皂石固定化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及其对荔枝的保鲜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锂皂石固定化纳米银/壳聚糖基复合膜的制备
        3.2.3 LAP@AgNP复合物的表征分析
        3.2.4 壳聚糖基复合膜的表征分析
        3.2.5 纳米银累积释放研究
        3.2.6 细胞毒性评估
        3.2.7 抗菌活性分析
        3.2.8 贮藏保鲜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AP@AgNP的TEM和XRD分析
        3.3.2 壳聚糖基复合膜的微观形态和结构分析
        3.2.3 壳聚糖基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3.3.4 纳米银累积释放率分析
        3.3.5 细胞毒性评估分析
        3.3.6 抗菌活性分析
        3.3.7 贮藏保鲜性能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巯基化壳聚糖固定纳米银复合海绵及抗菌止血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巯基化壳聚糖基固定AgNPs的制备
        4.2.3 TMC/AgNPs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
        4.2.4 材料表征
        4.2.5体外生物降解实验
        4.2.6 凝血指数分析
        4.2.7 止血海绵与血细胞相互作用分析
        4.2.8 止血海绵中AgNPs的累积释放
        4.2.9 止血海绵抗菌活性分析
        4.2.10 动物实验
        4.2.11 细胞毒性评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止血海绵的结构与形态分析
        4.3.2 止血海绵的性能分析
        4.3.3 止血性能分析
        4.3.4 AgNPs的累积释放行为
        4.3.5 抗菌活性分析
        4.3.6 动物实验
        4.3.7 细胞毒性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巯基碳球固定化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及抗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碳球固定化纳米银的制备
        5.2.3 碳球固定化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
        5.2.4 AgNPs-SMCS复合物的表征分析
        5.2.5 壳聚糖基复合膜的性能分析
        5.2.6 复合膜中纳米银的释放研究
        5.2.7 AgNPs-SMCS及复合膜抗菌活性实验
        5.2.8 细胞毒性作用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碳球固定化纳米银及复合膜的结构与形态分析
        5.3.2 碳球固定化纳米银抗菌机理分析
        5.3.3 复合膜微观结构分析
        5.3.4 复合膜性能分析
        5.3.5 复合膜中纳米银累积释放规律分析
        5.3.6 复合膜抗菌活性分析
        5.3.7 复合膜细胞毒性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碳包覆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及抗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碳球包覆纳米银的制备
        6.2.3 碳球包覆纳米银/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
        6.2.4 SMCS-Ag复合物的表征分析
        6.2.5 壳聚糖基复合膜表征分析
        6.2.6 复合膜中纳米银的释放研究
        6.2.7 SMCS-Ag及复合膜抗菌实验
        6.2.8 细胞毒性作用实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碳包覆纳米银及复合膜的结构与形态分析
        6.3.2 碳包覆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分析
        6.3.3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6.3.4 复合膜性能分析
        6.3.5 复合膜中纳米银累积释放规律分析
        6.3.6 复合膜抗菌活性分析
        6.3.7 复合膜细胞毒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材料:研究现状与未来[J]. 毛轶琳,朱舟,王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34)
  • [2]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抑制巨噬细胞氧化亢进,防治门脉高压症的药理研究[D]. 李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离子液体基共负载SERS基底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张海冉. 辽宁大学, 2020(01)
  • [4]一种智能光敏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周倩. 广西大学, 2020(02)
  • [5]林蛙抗菌肽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D]. 冯英泉.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利用菠萝果肉纤维素构建水凝胶-脂质体复合载药体系及其缓释的研究[D]. 行云逸.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杜仲籽油脂质体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D]. 陈亮. 吉首大学, 2020(02)
  • [8]红豆杉多糖纳米制剂的制备及评价[D]. 王歆悦. 东南大学, 2020(01)
  • [9]生姜姜黄素纯化、脂质体制备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D]. 蔡婧婧.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10]壳聚糖基固定化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绿色构建及应用[D]. 吴正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脂质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