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矿液体包裹体中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

黄铜矿液体包裹体中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

一、黄铜矿中液态包裹体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然[1](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田杰鹏[2](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提出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杨群[3](2020)在《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简称“吉中地区”,下同)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东段南缘的交汇部位,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叠加和转换。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区内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也使该区成为诠释兴蒙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的焦点地区。与吉林东部的延边地区和吉林南部的通化、桦甸地区等相比,吉中地区的典型矿床、区域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等方面研究明显薄弱,地质找矿进展缓慢。为此,本论文选择吉中地区研究程度较低的石嘴铜多金属矿床、锅盔顶子铜矿床、小红石砬子铅锌矿床、官马金矿床以及粗榆金矿床为典型矿床,通过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及富集机制、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等方面系统的研究,阐明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类型及期次;结合与邻区同时代、同类型金铜多金属矿床的综合对比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地质找矿方向,为进一步矿产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在吉中地区首次识别出了早二叠世和早三叠世两期铜多金属成矿事件。早二叠世成矿作用以石嘴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代表,矿床形成于二长花岗岩与晚石炭世石嘴组大理岩接触带附近;成矿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7.8±0.93Ma;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78.0±2.7Ma。早三叠世成矿作用以锅盔顶子斑岩型铜矿床为代表,铜矿化与斑状花岗闪长岩体具有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斑状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0.7±2.0 Ma;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47.9±6.9 Ma。2.确定了区内已知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将区内代表性矿床分为矽卡岩型(石嘴铜多金属矿床、官马金矿床)、斑岩型(锅盔顶子铜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粗榆金矿床和小红石砬子矿床晚期脉状铅锌矿体)和VMS型(小红石砬子早期层状铅锌矿体)。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除小红石砬子早期VMS型铅锌矿化以外,区内不同类型代表性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均以岩浆水为主,且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如石嘴、锅盔顶子矿床)、流体混合作用(小红石砬子晚期脉型矿化、官马矿床)以及流体不混溶作用(粗榆矿床)是引起金属组分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3.判断了不同期次成矿岩体的成因和构造背景。本文研究表明,石嘴等早二叠世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属于岛弧钙碱性岩石系列,形成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下;与锅盔顶子等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初始岩浆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华北板块与兴蒙造山带碰撞向伸展转换的阶段;与官马矽卡岩型金矿床和小红石砬子矿床脉型矿化相关的早侏罗世成矿岩体(脉)具有岛弧钙碱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初始阶段;粗榆金矿床和区内众多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岩体则是古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背景下钙碱性岩浆作用的结果。4.厘定了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成矿作用期次。将研究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四期。即:(1)早二叠世(280270Ma)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以石嘴矿床为代表);(2)早-中三叠世(250240Ma)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以锅盔顶子矿床为代表);(3)早侏罗世(200190Ma)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金及多金属成矿作用(以小红石砬子矿床脉状矿体和官马矿床为代表);(4)中侏罗世(175160Ma)热液脉型-斑岩型金、钼成矿作用,形成区域上众多热液脉型金矿床(粗榆、夹皮沟-海沟金矿带上的金矿床)和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季德屯、大黑山等)。5.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将吉中地区金铜多金属成矿规律总结为:(1)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石炭系碳酸盐岩接触部位是寻找矽卡岩矿床的重要地质标志;(2)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铜钼矿床均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埃达克质侵入岩密切相关,空间上具有EW向分布的特点;(3)中侏罗世中温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与夹皮沟-海沟金矿带的金矿床在时间、空间和矿床成因上相似,表明夹皮沟-海沟金矿带向西北方向延伸至磐石境内,空间上呈NW向展布;(4)NW向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基于上述成果,总结了区域找矿标志,进一步明确了地质找矿方向。

段壮[4](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张永超[5](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认为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李壮[6](2019)在《冈底斯成矿带浦桑果富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浦桑果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例大型矽卡岩型富钴铜铅锌矿床,也是冈底斯成矿带唯一一个富含钴的铜多金属矿床,而且矿床有用元素复杂,铜铅锌品位高,开发价值巨大。但成矿岩体尚未查明,是否有斑岩型矿体等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勘查评价,因此,亟待解剖矿床地质特征,探讨矿床成因,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指导找矿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矿区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浦桑果富钴铜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学及矿物化学、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初步建立成矿模式,为冈底斯成矿带该类矿床的找矿提供理论指导。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进展和成果:1、系统查明了矿石的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及成矿元素钴的赋存状态。矿体主要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发育于矿区中酸性岩浆岩与塔克那组灰岩的矽卡岩化接触带,形成Cu、Pb、Zn为主伴生Co、Ni、Cd等多金属矿体。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为辉砷镍钴矿、辉铜矿、斑铜矿、针硫铋铅矿、硫铜铋矿和赤铁矿;矽卡岩主要为钙质矽卡岩,矿物组合包括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硅灰石,次为透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早期矽卡岩主要形成于高温、高氧逸度偏酸性环境;晚期矽卡岩主要形成于相对低温、低氧逸度偏碱性环境。矿区钴的赋存状态包括以辉砷镍钴矿独立钴矿物和硫化物中Co类质同象替代Zn、Fe等元素,黄铜矿为主要载钴矿物,闪锌矿为主要富钴矿物,次为黄铁矿。2、首次系统开展了矿区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岩的年代学研究,厘定了成岩成矿时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13.6±0.2Ma14.8±0.4Ma,闪长玢岩形成年龄为13.6±0.1Ma14.6±0.3Ma,岩体均形成于中新世;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2±0.7Ma,表明矿化为中新世时期,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显示中酸性岩浆的侵位与成矿关系密切。3、通过流体包裹体,H-O-He-Ar-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深入揭示了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质沉淀机制。矿区主要发育W型、S型、C型、L型和V型5类流体包裹体,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水,流体为具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NaCl-H2O-CO2-CH4体系;晚期成矿阶段有大气降水加入,流体主要为具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均具壳幔混源特征。温度降低、水岩反应和流体沸腾作用是导致矿区矿质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4、首次结合矿区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综合探讨了与成矿有关岩浆岩的岩石成因、成矿地质背景,初步建立了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矿区中酸性侵入岩均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属性,铜、铅矿化主要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有关,锌、铁矿化主要与闪长玢岩有关。矿区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中新世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区域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背景转换,大陆岩石圈发生拆沉形成富Co、Ni等基性-超基性岩浆熔体底侵拉萨地块加厚新生下地壳部位,导致新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并与少量幔源基性岩浆发生混合,最终形成矿区埃达克质中酸性侵入岩和基性辉长岩脉,在中酸性岩体与塔克那组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富钴铜铅锌矿体。

李伟[7](2019)在《湘中地区古台山和玉横塘Au-Sb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中地区是我国华南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Au–Sb矿床,同时出露大面积三叠纪花岗岩。虽然前人对湘中地区Au–Sb矿床已开展大量研究,但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本次研究选取白马山复式花岗质岩体周缘的古台山Au–Sb矿床和玉横塘Au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矿物学、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等系统研究,探讨矿床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建立其矿床成因模型,深化矿集区Au–Sb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认识。古台山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成矿前层状沉积黄铁矿-石英阶段(第I阶段);成矿早期无明金矿化的热液石英-毒砂-黄铁矿-铁白云石阶段(第II阶段);主成矿期石英-毒砂-黄铁矿-辉锑矿-硫盐矿物-铁白云石-自然金阶段(第III阶段),该阶段以发育含大量明金的高品位矿体为特征,辉锑矿分布在浅部;成矿后石英阶段(第IV阶段),此阶段无金矿化。玉横塘矿床成矿阶段分为:I)成矿前层状沉积黄铁矿阶段;II)成矿期石英-毒砂-黄铁矿-铁白云石-自然金阶段;III)成矿后石英-黄铁矿-铁白云石阶段。第II阶段包括含可见金石英脉和不含可见金的浸染状毒砂-黄铁矿两种类型矿石。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显示,古台山和玉横塘矿床分别发育10和4种、5和3种不同结构的黄铁矿和毒砂。其中与自然金共生的热液成因黄铁矿和毒砂均有最高的不可见Au含量,且毒砂相对黄铁矿优先富集Au和Sb、黄铁矿相对毒砂优先富集Co和Ni。LA–ICP–MS元素mapping结果显示两个矿床中的热液成因黄铁矿单颗粒尺度呈现Au–As解耦变化,不同于以往提出的Au–As耦合关系,可能与黄铁矿中Au的赋存形式、Au和As是否平衡吸收、其他元素可促进Au吸收(如Cu)及长期流体活动有关。古台山矿床中受到后期流体强烈交代的毒砂Au–Sb元素呈现解耦,相对均一毒砂Au–Sb元素呈耦合关系,反映出元素Sb置换As将有利于Au进入毒砂晶体,且Sb元素易发生活化迁移。毒砂中的Sb元素行为,及矿床从中深部含Sb硫盐矿物到浅部辉锑矿的矿物组成变化,记录了古台山矿床“上Sb下Au”的连续矿化过程。古台山矿床中识别出9种含Sb硫盐矿物(如车轮矿、脆硫锑铅矿)和5种含Bi矿物(如针辉铋铅矿)。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含Sb硫盐矿物具有低Au(往往<1 ppm)高Ag(如黝铜矿平均含量为2,666 ppm)的特点。可见金具有4种不同结构和成因类型:成矿流体中直接沉淀的大颗粒自然金、自然金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显微多孔自然金、硫化物中不可见金活化迁移形成的微小颗粒自然金和从富Sb流体中沉淀的与辉锑矿共生的自然金。可见金的成色高于900。本次研究提出成矿流体具有高的Au/Ag比值、含Sb的硫盐矿物对Ag的优先富集、可见金中Ag的活化迁移和矿流体温度相对恒定,是形成此类型矿床高成色自然金的重要机制。不同类型可见金的高效富集,及伴随的强烈的围岩硫化作用是形成古台山高品位矿体的有利因素。玉横塘矿床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不可见金平均含量分别为0.7 ppm和10 ppm,低于浸染状矿石中的对应不可见金含量(21 ppm和72 ppm)。上述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可见金的沉淀导致成矿流体中Au含量降低;2)黄铁矿和毒砂普遍发育孔洞及溶解-再沉淀结构,上述结构导致了硫化物中的不可见金发生了活化迁移。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变化很大,分别为-2.714.7‰和-10.312.1‰;与之相反,浸染状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变化较小,分别为05.3‰和0.42.1‰。玉横塘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硫化物的结构、成分及硫同位素组成差异,反映出流体氧逸度、水岩反应强度对成矿过程的控制。古台山矿床不同阶段石英中的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第III阶段含CO2三相包裹体的相对含量最高,且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第III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8328°C,盐度为2.714.0 wt%NaClequiv。激光拉曼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气液相主要为H2O、CO2、CH4和N2。第III阶段石英的δ18OH2O值为6.98.1‰,δDV-SMOW值为-78-49‰,主要分布于岩浆水范围。毒砂3He/4He(R/Ra)值为0.010.04,40Ar/36Ar值为4321,501,表明成矿流体为壳源流体。古台山和玉横塘矿床围岩板溪群板岩中的沉积成因黄铁矿δ34S值为7.025.8‰,明显不同于热液成因毒砂和黄铁矿(主要分布在0±5%之间)。以上分析结果均暗示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热液来源。古台山矿床主成矿阶段含金石英脉中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224±5 Ma,与白马山岩体成岩时代(223204 Ma)相一致。本次研究提出古台山和玉横塘矿床的形成与三叠纪岩浆活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广义上的与侵入岩相关的矿床,二者矿化类型差异与其成矿深度有关。三叠纪是湘中地区重要的Au–Sb成矿期,岩体周缘具有寻找此类型Au–Sb矿床的潜力,今后找矿勘探工作中应加强关注。

王新富[8](2019)在《云南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拉铜矿床位于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是目前金沙江构造带内最典型的铜矿床。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体状产出,受地层-构造-岩浆控制明显。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羊拉铜矿床新发现的花岗斑岩的地质特征、成岩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岩石成因以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性质、演化等成岩成矿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呈脉状侵位于矿区里农组中,产状大致为330°∠40°,与围岩接触界线呈不规则状,发育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蚀变,且内外接触带矿化-蚀变具明显分带性。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其成岩年龄为195.3±6.40Ma、198.40±8.60Ma、213±15Ma,稍晚于矿区内花岗闪长岩208-239Ma,暗示羊拉矿区内岩浆活动持续时间长达44Ma。地球化学性质显示,花岗斑岩为准铝-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的S型花岗岩,相对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Ce、Zr、Hf等高场强元素,显着富集Pb元素,亏损P元素,成矿元素含量呈现Cu>Pb>Zn的趋势;ΣREE在87.09×10-6~106.11×10-6之间,具弱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特征。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中咱微板块与江达-维西陆缘弧碰撞晚期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可能为形成花岗闪长岩的残余岩浆在浅成环境下成岩作用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存在中温-中盐度(280~320℃,14~21wt.%NaCleq)、低温-低盐度(160~200℃,4~19wt.%NaCleq)两种性质热液,流体不等温混合作用可能是金属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羊拉铜矿床斑岩型矿(化)体δ18OH2O值为-1.91‰~-1.02‰,δDSMOW值为-143.10‰~-110‰,指示成矿流体中的H2O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斑岩型矿(化)体中的黄铁矿、黄铜矿δ34SV-CDT值为-6.10‰~0.80‰,总硫δ34SΣS=0.34‰,暗示硫主要来源于矿区岩浆岩;208Pb/204Pb=38.8208~38.9969,207Pb/204Pb=15.7079~15.7357,206Pb/204Pb=18.5363~18.7045,反映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羊拉铜矿床斑岩型矿(化)体与矽卡岩型矿体应属同一成矿流体体系作用的产物。自矽卡岩成矿阶段至斑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现自高温-高压-高盐度到低温-低压-低盐度的演化趋势,温度、压力、盐度存在明显的重合区间,指示成矿流体演化的连续性。羊拉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早阶段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矽卡岩型矿体,主要成矿机制为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晚阶段流体的不等温混合作用,伴随降温冷却作用形成斑岩型矿(化)体。

林祖苇[9](2019)在《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文中研究说明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黄金储量超过4000t,主要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类矿床。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和成矿年代学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对金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论文以同时具有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玲珑金矿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分析技术对比两类矿化的成矿物质的来源和金的富集机制,加深对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的认识,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玲珑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北段,矿体均产于断裂下盘的玲珑花岗岩体内,蚀变岩型矿体受主断裂构造控制,而石英脉型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体的次级断裂中。两种矿体的热液独居石U-Pb定年均集中在121122Ma。两种矿化的围岩蚀变相似,均主要发育硅化、绢云岩化和钾化,但是规模不同,蚀变岩型矿体有很宽的蚀变分带,而石英脉型则较窄。蚀变岩型矿体以厚大黄铁绢云岩化带为特征,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成矿早期的钾化阶段、主成矿期的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晚期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脉型矿体以发育厚度不等的石英硫化物脉为特征,可以分为钾化-绢云岩化阶段、乳白色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两种矿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金主要以自然金、金银矿或银金矿等形式产在黄铁矿裂隙或者被黄铁矿包裹。根据成矿阶段、矿物共生关系和BSE图像特征,将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的黄铁矿PyV-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V-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蚀变岩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的黄铁矿PyD-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D-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D-a。PyV-1与PyD-1产出特征相似,均为自形-半自型粒状结构,与石英和绢云母共生,其他硫化物很少,BSE图像均一;PyV-2与PyD-2产出特征相似,均以细粒自形-半自形结构,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硫化物共生,BSE图像均一。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与PyD-a产出特征相似,在手标本可见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细脉穿插早阶段黄铁矿的现象,在显微镜和BSE图像下,交代成因黄铁矿具有多孔状、熔蚀状、包裹大量硫化物包裹体、BSE图像呈暗色等特征,反映了晚阶段流体交代再平衡的结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矿体各个阶段的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极低,89个测试点中Au含量平均值为0.189ppm,中位数为0.049ppm。两种矿化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Au含量变化较小,Ni、Bi、Te、Ag、Zn、Cu、Sb和Pb含量均升高。交代成因的黄铁矿相对于原生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降低,而Co、Ni、Bi、Te、Ag、Zn、Cu、Sb和Pb元素含量升高,说明后期流体使早阶段黄铁矿晶格中的Au发生活化,并带来了更多的其他金属元素。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类似,主要范围是4.98.5‰,与胶东群、TTG岩系、粉子山群和伟晶岩脉中的黄铁矿均不同。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类似,两者主要落在了花岗岩和中基性岩脉的重叠区,与胶东群、TTG岩系和粉子山群源区有较大差别。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结果指示黄铁矿的硫和铅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岩/岩浆房。通过SEM-CL和冷CL技术对两种矿体不同阶段石英进行研究,发现两种矿体均可见多个世代石英产出。早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蓝色、在SEM-CL下呈亮色,晚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暗红色,在SEM-CL下呈现暗色。SIMS原位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两种矿化的石英氧同位素相似,计算石英脉型金矿的乳白色石英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7.3‰10.1‰,石英黄铁矿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1‰12.9‰,蚀变岩型金矿的早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9‰,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38.9‰.两类矿化大部分数据落在了岩浆水的范围,且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均有所降低,反映了有大气水的混入。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的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床的黄铁矿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成矿流体演化、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均相似,反映了两者是相同成矿事件下同一流体演化的产物,矿化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不同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论文认为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不同于典型造山型金矿,而是一种产于克拉通破坏和强烈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影响,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均来自深部岩浆岩,沿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多次构造活动下流体快速上移形成的金矿床。

黄从俊[10](2019)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中段,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大致顺层产出;矿石类型以网脉—角砾状、脉状矿石为主,次为浸染状-块状、条带状-似层状矿石;已探明矿床中矿石储量约200Mt,平均品位:铁15.28%,铜0.83%,钼0.03%,钴0.02%,金0.16g/t,银1.87 g/t,稀土0.14%。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运用镜下显微岩/矿相学观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手段对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系统查明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生成顺序,重新划分了该矿床的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认为矿床先后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其中气成-热液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为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并新发现了该矿床的热液成矿期存在磷灰石、独居石及辉钼矿等重要矿物。(2)利用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河口群地层是由海底热水沉积岩和长英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裂谷环境中碱性-钙碱性岩浆的演化;变质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自于围岩,继承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流体中REE地球化学特征;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同期中酸性岩浆的演化;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REE来源于基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中高温热液和/或河口群围岩。(3)借助于H-O、C、S等稳定同位素,揭示了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化剂(C、S)的来源,认为变质成矿期以变质水为主,气成-热液成矿期主要为岩浆水,热液成矿期以岩浆水为主,但有大气降水参与;矿化剂C和S主要来自幔源。(4)利用Pb、Sr、Nd和Os等放射成因同位素示踪了成矿物质来源,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物质较复杂,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且不同成矿期,成矿物质的来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不同成矿金属(Cu和Mo)的来源也有所不同。(5)采用独居石U-Pb、黑云母Ar-Ar、硫化物Re-Os、硫化物Pb-Pb定年等多种测年手段,精确测定了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作用时限,(1)古元古代末期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725Ma-1647Ma,持续100Ma,主要为Fe-Cu-(L)REE矿化,发生成矿预富集或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2)中元古代中期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235Ma-1218Ma,持续约20Ma,矿源层中成矿元素重新分布、改造富集,主要为Fe-Cu-REE矿化,形成条带状、片理化矿石;(3)中元古代末期的大规模气成-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097Ma-907Ma,持续200Ma,主要为Fe-Cu-Mo-REE矿化,形成角砾状、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和块状富矿石;(4)新元古代早-中期的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860Ma-816Ma,持续45Ma,主要为Fe-Cu-Mo-U-REE矿化,发生碱交代成矿作用,形成碱交代岩体和脉状矿石。认为拉拉IOCG矿床具有多期、长期持续成矿作用特征。(6)借助于流体包裹体研究,提出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中酸性岩浆出溶流体与低温低盐度盆地卤水/变质水的混合,流体混合及相分离-流体超压作用是该期成矿作用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岩浆出溶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混合作用是导致该期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7)发现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事件与康滇地区元古宙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限一致,其中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对应于古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变质成矿期和气成-热液成矿期与中元古末期板块俯冲作用相关构造-岩浆活动时限一致,热液成矿期则与新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时限一致,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响应,认为拉拉IOCG矿床是狭义的IOCG矿床。

二、黄铜矿中液态包裹体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铜矿中液态包裹体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基础地质
        1.2.2 物化探工作
        1.2.3 矿产勘查工作
        1.2.4 以往科研工作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岩浆活动
        1.3.2 矿床地质特征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1.3.4 成矿时代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1.4.7 年代学测试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太古界地层
        2.1.2 古元古界地层
        2.1.3 新元古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1.5 新生界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脆性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1.2 区域磁场特征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4.1.1 马家窑金矿
        4.1.2 西陡崖金矿
        4.1.3 大柳行金矿
        4.1.4 笏山金矿
        4.1.5 王家庄铜矿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4.2.1 杜家崖金矿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4.3.1 邢家山钨钼矿
        4.3.2 香夼铜铅锌矿
5. 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2 H-O同位素组成
        5.1.3 原位S同位素
        5.1.4 Pb同位素
        5.1.5 He-Ar同位素
    5.2 成矿时代研究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5.2.4 讨论
    5.3 区域控矿因素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5.3.3 构造与成矿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5.5.1 实验方法
        5.5.2 热年代学结果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5.6 成矿预测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3)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地质矿产勘查现状
        1.3.2 矿床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物工作量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代地层
        2.1.2 中生代地层
        2.1.3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岩浆岩
        2.3.2 海西期岩浆岩
        2.3.3 印支期岩浆岩
        2.3.4 燕山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特征
        3.1.5 成矿阶段划分
    3.2 锅盔顶子铜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特征
        3.2.5 成矿阶段划分
    3.3 小红石砬子铅锌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特征
        3.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3.4 官马金矿床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特征
        3.4.5 成矿阶段划分
    3.5 粗榆金矿床
        3.5.1 矿区地质
        3.5.2 矿体特征
        3.5.3 矿石特征
        3.5.4 围岩蚀变特征
        3.5.5 成矿阶段划分
    3.6 小结
第4章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测试样品和方法
        4.1.2 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结果
        4.1.3 单个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
    4.2 成矿流体来源
        4.2.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4.2.2 锅盔顶子铜矿床
        4.2.3 粗榆金矿床
    4.3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4.3.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4.3.2 锅盔顶子铜矿床
        4.3.3 小红石砬子矿床脉型铅锌矿化
        4.3.4 官马金矿床
        4.3.5 粗榆金矿床
    4.4 成矿物质来源
        4.4.1 测试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4.3 成矿物质来源
    4.5 成矿机制
        4.5.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4.5.2 锅盔顶子铜矿床
        4.5.3 小红石砬子矿床脉型铅锌矿化
        4.5.4 官马金矿床
        4.5.5 粗榆金矿床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成矿作用及构造背景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2 成矿相关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相学特征
        5.2.2 测试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3 区域成矿作用
        5.3.1 早二叠世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5.3.2 早三叠世斑岩型铜成矿作用
        5.3.3 早侏罗世中温岩浆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作用
        5.3.4 中侏罗世热液脉型金成矿作用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地质找矿方向
    6.1 区域成矿条件
        6.1.1 地层控矿作用
        6.1.2 构造控矿作用
        6.1.3 岩浆岩控矿作用
    6.2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6.2.1 时间分布规律
        6.2.2 空间分布规律
    6.3 区域找矿标志与地质找矿方向
        6.3.1 早-中二叠世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6.3.2 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6.3.3 早侏罗世热液脉型铅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6.3.4 早侏罗世矽卡岩型金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6.3.5 中侏罗世热液脉型金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5)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物质成分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3.3 矿石类型
    3.4 围岩蚀变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5.1 龙根矿段
        3.5.2 查北矿段
        3.5.3 查南矿段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4.1.1 成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Hf同位素
        4.3.2 Sr-Nd-Pb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4.4.2 动力学背景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S同位素研究
        5.3.2 Pb同位素研究
        5.3.3 矿物化学特征
    5.4 矿床成因
    5.5 成矿机理
        5.5.1 成矿作用过程
        5.5.2 矿质沉淀机制
    5.6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6.1 成矿地质条件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6.2.2 区域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冈底斯成矿带浦桑果富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钴矿床研究现状
    1.3 浦桑果矿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侏罗系
        2.2.2 白垩系
        2.2.3 古近系
        2.2.4 新近系
        2.2.5 第四系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白垩系
        3.1.2 古新世
        3.1.3 第四系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侵入岩
    3.4 矿体特征
        3.4.1 形态、规模及产状
        3.4.2 资源量概况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矿石组构
        3.5.3 矿物组合
    3.6 围岩蚀变特征
    3.7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4章 矿物化学特征与钴的赋存状态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及特征
        4.1.2 分析方法
    4.2 矽卡岩矿物化学特征
        4.2.1 石榴子石
        4.2.2 辉石
        4.2.3 其它主要硅酸盐矿物
    4.3 硫化物矿物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4.4 钴的赋存状态
        4.4.1 独立钴矿物
        4.4.2 类质同象钴
    4.5 矽卡岩类型及形成环境
    4.6 小结
第5章 成矿流体特征、物质来源及金属沉淀机制
    5.1 流体包裹体分析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3 包裹体成分分析
        5.1.4 包裹体显微测温
    5.2 成矿流体来源
        5.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2.2 氢、氧同位素特征
        5.2.3 氦、氩同位素特征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3.2 硫同位素特征
        5.3.3 铅同位素特征
    5.4 金属迁移沉淀机制
    5.5 小结
第6章 中酸性岩浆岩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6.1.1 样品采集
        6.1.2 锆石U-Pb定年
        6.1.3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6.1.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6.1.5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2 锆石U-Pb定年结果
        6.2.1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6.2.2 闪长玢岩
    6.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稀土元素
        6.3.3 微量元素
    6.4 全岩Sr-Nd-Pb-Hf同位素特征
        6.4.1 全岩锶-钕同位素特征
        6.4.2 全岩铅同位素特征
        6.4.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5 岩石成因
    6.6 小结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成岩成矿时代
        7.1.1 成岩时代
        7.1.2 成矿时代
    7.2 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7.3 控矿因素
        7.3.1 岩浆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7.3.2 赋矿地层对成矿作用的贡献
    7.4 成矿模式
第8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湘中地区古台山和玉横塘Au-Sb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金和锑元素性质及其主要矿床成因类型
        1.2.2 石英脉型Au–Sb矿床研究现状
        1.2.3 湘中地区Au–Sb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上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演化
        2.2.2 基底构造
        2.2.3 盖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岩浆岩
        2.3.2 印支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古台山Au–Sb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及矿石特征
        3.1.3 围岩蚀变特征
        3.1.4 成矿阶段
    3.2 玉横塘Au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及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特征
        3.2.4 成矿阶段
第四章 样品描述及实验分析方法
    4.1 样品描述
        4.1.1 板溪群板岩
        4.1.2 流体包裹体、C-H-O-He-Ar及白云母Ar-Ar同位素测试样品特征
        4.1.3 硫化物和硫盐矿物测试样品特征
    4.2 实验分析方法
        4.2.1 全岩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4.2.2 矿物显微结构和主、微量元素分析
        4.2.3 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4.2.4 成矿年代分析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
    5.1 板溪群板岩微量元素组成
    5.2 矿物显微结构特征
        5.2.1 古台山Au–Sb矿床
        5.2.2 玉横塘Au矿床
    5.3 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可见金
        5.3.2 黄铁矿和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5.3.3 黄铁矿和毒砂单颗粒尺度元素分布特征
        5.3.4 (Cu)-Pb-Sb和 Pb-Bi硫盐矿物及贱金属硫化物
    5.4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4.2 显微测温结果
        5.4.3 包裹体气液相组成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5.1 石英氢-氧同位素组成
        5.5.2 铁白云石碳-氧同位素
        5.5.3 毒砂和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
        5.5.4 毒砂氦-氩同位素
    5.6 成矿时代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6.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2 成矿物质来源
    6.3 矿物结构和成分对成矿过程约束
    6.4 成矿动力学背景
    6.5 成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第七章 古台山高品位矿床、高成色自然金及“上Sb下Au”矿化分带形成机制
    7.1 高品位矿床形成机制
    7.2 高成色自然金形成机制
    7.3 “上Sb下 Au”矿化分带形成机制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云南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羊拉铜矿床研究现状
        1.2.2 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岩
    3.4 矿体及矿石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5 花岗斑岩体地质特征
    3.6 花岗斑岩体岩石学特征
    3.7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成岩年代及岩石成因
    4.1 成岩年代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讨论
        4.3.1 与花岗闪长岩对比
        4.3.2 岩石成因
        4.3.3 成岩构造背景
        4.3.4 成岩过程及成岩模式
第五章 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5.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5.5 讨论
        5.5.1 成矿流体压力估算
        5.5.2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5.5.3 流体成矿机制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2 测试结果
        6.2.1 H-O同位素
        6.2.2 S同位素
        6.2.3 Pb同位素
    6.3 讨论
        6.3.1 成矿流体来源
        6.3.2 成矿过程简析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和说明
附录 A(攻读硕士学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加项目/会议情况)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9)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东金矿集区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1.2.2 华北克拉通破坏作用
        1.2.3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特征对比
        1.2.4 黄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
    2.2 胶东地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玲珑金矿田地质特征
    3.1 矿田地质概况
        3.1.1 矿田地层
        3.1.2 矿田构造
        3.1.3 矿田岩浆岩
    3.2 蚀变岩型金矿床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划分
    3.3 石英脉型金矿床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
        3.3.4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4.2 光学阴极发光
        4.2.1 光学冷阴极发光
        4.2.2 SEM阴极发光
    4.3 黄铁矿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4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
        4.4.1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
        4.4.2 黄铁矿微区原位铅同位素分析
    4.5 石英氧同位素
    4.6 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
第五章 黄铁矿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描述
        5.1.1 样品采集原则
        5.1.2 样品描述
    5.2 黄铁矿类型及结构
        5.2.1 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2 石英脉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3 潜在矿源层中黄铁矿特征
    5.3 成矿期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3.1 蚀变岩型金矿体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3.2 石英脉型金矿各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4 交代作用对黄铁矿微量元素改造作用
    5.5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6 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
        5.6.1 矿石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6.2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7 黄铁矿铅同位素特征
第六章 石英原位氧同位素研究
    6.1 石英矿物学研究
        6.1.1 蚀变岩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1.2 石英脉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2 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3 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的描述
    7.2 独居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7.3 胶东地区金成矿作用时代
第八章 矿床成因
    8.1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8.1.1 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原位S-Pb同位素的指示
        8.1.2 石英氧同位素的指示
    8.2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成因联系
    8.3 金的富集机制
    8.4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第九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9.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玲珑金矿田及潜在矿源层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单位:ppm)

(10)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OCG矿床研究现状
        1.2.2 IOCG矿床定义
        1.2.3 IOCG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1.2.4 IOCG矿床主要成矿环境
        1.2.5 IOCG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
        1.2.6 中国的IOCG矿床
    1.3 拉拉IOCG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成果
        1.5.2 论文创新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河口群
        2.1.2 古元古界大红山群
        2.1.3 古元古界东川群
        2.1.4 中元古界昆阳群
        2.1.5 中元古界会理群
        2.1.6 新元古界康定群
        2.1.7 震旦系
        2.1.8 古生界-新生界
        2.1.9 康滇地轴元古宇地层演化顺序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2.3.2 中元古代岩浆岩
        2.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赋矿层位河口群
        3.1.2 会理群
        3.1.3 白果湾组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3.1 基性侵入岩
        3.3.2 中酸性侵入岩
    3.4 角砾岩
    3.5 矿体特征
        3.5.1 矿体埋藏特征
        3.5.2 矿体产状、矿石品位及与围岩关系
    3.6 矿石类型及构造
        3.6.1 矿石类型
        3.6.2 矿石构造
        3.6.3 矿石矿物成分
        3.6.4 矿石化学成分
第4章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成生顺序研究
    4.1 矿床成矿期划分
        4.1.1 成矿期
        4.1.2 成矿阶段初步划分
    4.2 矿物世代
        4.2.1 矿石矿物
        4.2.2 脉石矿物
    4.3 矿床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
        4.3.1 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
        4.3.2 变质成矿期
        4.3.3 气成-热液成矿期
        4.3.4 热液成矿期
        4.3.5 矿物生成顺序表
    4.4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1 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分析结果
        5.1.3 REE配分模式及指示意义
    5.2 含钙脉石矿物的REE地球化学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5.2.3 REE配分模式特征及指示意义
    5.3 REE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2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特征
    6.2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2.2 分析结果
        6.2.3 方解石沉淀影响因素及成矿流体中的C质来源
    6.3 S同位素地球化学
        6.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3.2 样品的S同位素组成
        6.3.3 S同位素分馏平衡及平衡温度
        6.3.4 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总S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硫源
    本章小结
第7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独居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
        7.1.1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7.1.2 分析结果
        7.1.3 独居石U-Pb年龄指示意义
    7.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7.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7.2.2 分析结果
        7.2.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指示意义
    7.3 黑云母39Ar-40Ar同位素测年
        7.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7.3.2 分析结果
        7.3.3 黑云母39Ar-40Ar年龄指示意义
    7.4 黄铜矿的Pb-Pb及 Re-Os同位素测年
        7.4.1 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法测年
        7.4.2 黄铜矿Re-Os等时线法测年
    7.5 拉拉IOCG矿床成矿时代及指示意义
        7.5.1 拉拉IOCG矿床4 期成矿事件及指示意义
        7.5.2 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7.6 拉拉IOCG矿床(金属)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7.6.1 萤石的Rb-Sr和 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7.6.2 金属成矿物质来源
    本章小结
第8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8.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结果
    8.3 高盐度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8.3.1 含子晶包裹体的捕获条件及显微热力学行为
        8.3.2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成因
        8.3.3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流体来源
    8.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1 气成-热液成矿期早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2 气成-热液成矿期晚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3 热液成矿期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8.5.1 拉拉IOCG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8.5.2 流体超压机制及富矿角砾岩的形成过程
        8.5.3 矿质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本章小结
第9章 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
    9.1 康滇地轴元古宙岩浆活动
        9.1.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
        9.1.2 中元古代岩浆活动
        9.1.3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9.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火山-沉积期成矿作用
        9.2.1 扬子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中的构造演化
        9.2.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扬子地块西南缘区域性IOCG矿化事件
        9.2.3 拉拉IOCG矿床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9.3 中元古代中酸性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气成-热液期成矿作用
        9.3.1 Rodinia超大陆拼贴与扬子地块西南缘中酸性岛弧岩浆事件
        9.3.2 拉拉IOCG矿床中元古代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9.4 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热液期成矿作用
第10章 成果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黄铜矿中液态包裹体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2]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D]. 杨群. 吉林大学, 2020(08)
  •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6]冈底斯成矿带浦桑果富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D]. 李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湘中地区古台山和玉横塘Au-Sb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 李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云南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王新富.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 [9]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D]. 林祖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黄从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黄铜矿液体包裹体中Rb-Sr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