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

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

一、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丛晓雨[1](2020)在《基于多元参与的老城生活性街道非正规性与更新研究 ——以南京红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孙梦洁[2](2019)在《东亚视野下的建筑时代地域性研究 ——中日当代建筑比较》文中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强劲走势,地域性建筑的理性发展迫在眉睫。在积极汲取和融和世界优秀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和个性,做到文化自觉与认同。材料作为建筑的直观表达,在地域性建筑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自明。在“地域性”视野下发展和研究建筑材料,可以促进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更能彰显时代特征,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地域问题。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密的文化交流,建筑更是在具有一定“相似性”即“共通性”的同时,还具有各自的“差异性”即“个性”。本文关注于当代建筑的地域性,选取中国的王澍与日本的隈研吾两位建筑大家的全部建筑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建筑技艺的运用,探究时代地域性建筑的表达方法,解析材料、技艺与地域、时代的关系。论文从以下四部分逐次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应于第一章的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传统文化的消失、思考与困惑以及新生,提出本文的核心议题:如何表达建筑的时代地域性特征。继而分析了时代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框架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应于第二、三章内容。第二、三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支撑,以时间为节点,介绍了中国与日本建筑文化历史渊源,同时综述了地域性建筑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后续论文主体部分的立论研究,提供言之有据的史论支撑。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对应于第四至六章内容。第四、五、六章是论文的理论核心建构。第四、五章是分析王澍与隈研吾的建筑作品的材料使用偏好与建筑技艺的运用,结合经典案例对材料与技艺表达地域性建筑进行了深入解读与细致剖析。第六章是通过感性评价实验以及因子分析对王澍与隈研吾调研的建筑作品的传统材料与技艺进行比较分析。这三章总结了材料与技艺对建筑时代地域性的表达以及材料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影响。第四部分总结与展望,对应于第七章的内容。第七章为本论文的结论,总结得出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成果,指出本研究尚待完善之处,并对本论文后续研究做出展望。

陈子怡[3](2018)在《小剧场戏曲研究》文中提出小剧场戏剧源发于西方,进入中国后历经波折和发展,渐渐被大众接受。在民国年间,由于当时中国话剧艺术属于初始阶段,加上政局动荡,使小剧场与话剧的结合并未形成良好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了中国。中国话剧界掀起了“探索剧”和“实验剧”的热潮。小剧场戏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小剧场戏剧促进了中国话剧的艺术发展,但民族的传统戏曲仍然处于衰弱状态,且愈来愈不景气。因此,戏曲如何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中国真正地振兴起来,成了上至执政党,下至平民百姓热切关注的问题,戏曲改革亦成了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事情。2000年后,小剧场戏曲的诞生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种全新的表现方式激起了大众对戏曲的热情,也为文艺工作者们就如何创作和传播新型的戏曲,在艺术思考维度上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小剧场戏曲的研究分成四章,从历史、特色、现状和发展的角度,在探讨了小剧场戏曲历史与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对资料深入研究后而形成的观点。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小剧场戏曲的历程,努力探寻传统戏曲和当下小剧场戏曲的共通点。通过分析小剧场戏曲富有生机的缘由,总结出其个性特点。根据现阶段的市场调研数据,揭示了戏曲“久病不愈”的症结所在。运用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从品牌树立、传播维度和艺术制作管理方面,提出小剧场戏曲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张宇[4](2018)在《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文中提出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反映作家戏剧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年以来,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频繁上演,展现出与传统剧目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气质。本文以1949~2015年间的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为研究对象,运用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个案为切入点,由文化政策、戏曲观念、审美观念、传播方式等多个维度考察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的发展变化。作为“推陈出新”的代表,《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改编方面的不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第一章即围绕着《十五》的改编背景与策略,还原它的创演过程,客观剖析他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它对传统剧目改编的影响。青春版《牡丹亭》是“申遗”成功后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昆剧作品,它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于《十五贯》的昆剧改编方式。第二章立足“非遗”语境以及“昆剧新美学”对它的影响,以“昆剧新美学”理念下的青春版《牡丹亭》为案例,理性评价它对现代昆剧改编与传播的影响,深度剖析“青春版”现象难以复制的原因。全球化语境下昆剧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既是跨文化改写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自信的动态记录。第三章通过分析、比较几部外国作品改写而来的昆剧剧目,探讨跨文化改写中的价值重塑与美学重构。第四章到第六章以目前新编昆剧领域三位重量级作家及其代表作为研究对象。郭启宏、张烈、曾永义都是新编昆剧的主力作家,他们不仅作品颇丰,且各有对昆剧编剧的理性思考。郭启宏先生的《南唐遗事》是其“传神史剧”观的代表;张烈先生的《张协状元》获赞“一出戏救活一个流派”,更被誉为“古剧新生”的典范之作,不仅让古老的南戏以昆剧的形态复活于现代舞台,更让观众看到了昆剧在娴雅之外的另一种面貌:曾永义先生于严谨治学之外更尝试编写昆剧,在创作中谨守昆剧的文本体制与音乐规范,为新编昆剧开辟了另一条实践之路。综上,本文选取1949年至2015年之间昆剧代表性剧目及主力剧作家,结合时代背景,发掘其改编或创作动机。从创作手法、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理论价值等多个维度客观评价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的得失,尽可能为昆剧日后的抢救、传承、传播等一系列工作提供经验性参考。

王艺瑾[5](2017)在《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经济时代在全球拉开了序幕。所谓审美经济,就是一种为了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将消费活动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经济形势,“体验式消费”就是审美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这种经济形势和消费模式的双重影响之下,世界各国都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及相关产品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变得十分值得关注和研究,这将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增强城市环境魅力。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形势现状和城市化发展程度等现实问题发现,具备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作用的建筑,其受众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较为发达的城市。而在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甘肃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创意体验性的建筑屈指可数且尚未形成规模,不能对文化产业发展或经济发展做出实质影响。所以将审美经济与城市间关系落实到建筑设计中来思考,研究符合甘肃地区城市宏观建设环境具体要求的设计手法,是本篇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所在。本篇论文共有六章,分为理论研究,宏观分析,设计应用三个部分。前两章理论研究部分的内容,对审美经济、创意产业、创意体验型建筑等概念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总结归纳出其特征及职能,了解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建设意义。第三章宏观分析部分,利用经济学领域的“PEST”分析方法,对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建设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细致分析;把握整体环境的建设优势及发展难点,对宏观环境的整体把握对日后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设计应用部分在四、五章,第四章选取了审美经济时代,国内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创意体验型建筑案例,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成功案例在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两大方面的成功要点,及可借鉴的细节,总结了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思路;第五章则通过实际的方案设计对前文提出的设计手法进行应用尝试。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文章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并对甘肃省创意体验型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希望这篇拙文能够对未来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设计有所启发,为城市设计思路提供新的切入点。更希望它能激发公众对审美经济状态的认同,让文化创意体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马琪娜[6](2014)在《应用戏剧的艺术性与艺术戏剧的实用性》文中认为戏剧从发生开始,就与实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的群体性、游戏性、现场性、创造性等特点,使戏剧延生出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娱乐功能等。这些功能在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因为不同的社会需求而有着不同功能的选择。然而,历史的局限性使得这些功能性总是交融在戏剧艺术的母体中孕育。直到二十世纪初,戏剧艺术在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学科多面交叉的影响下,不断涌现了戏剧观念的革新。戏剧实践者们把戏剧的形式运用于实际的实用价值目的中,出现了社区戏剧(communitytheatre)、教育戏剧(Theatre in Education)等。而这一阶段仅只是应用戏剧在艺术戏剧的母体中孕育的过程,与母体共体并未分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理查.谢克纳为代表的人类表演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应用戏剧奠定了理论基础。戏剧的实用功能才真正意义上的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我们为了能区别于这两者完全不同目的戏剧类型,把审美为目的的戏剧称作艺术戏剧,把以具体实用功能为目的的戏剧称为应用戏剧。但是因为在实际运用中它们会存在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运用上的相互交叉。于是,容易导致我们有时混淆不清。因此,这个新领域的实践与理论上还需不断的完善。艺术戏剧中的实用性与应用戏剧的艺术性就是相互交叉的一个部分,本文就从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的理论界定为基石,结合本人参与的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更加具体的凝练出艺术戏剧中的实用性部分,应用戏剧中运用的戏剧艺术部分。并对比他们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为实践者们总结出更加清晰的理论。

刘畅[7](2014)在《小剧场的经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剧场和小剧场戏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艺术演出形式。小剧场诞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具有强烈的先锋、探索精神。我国小剧场戏剧在上世纪初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递增,小剧场发展迅速,并在市场化的新趋势下,其艺术性与商业性得到相融,衍生为一个全新的文化现象。本文以“小剧场的经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阐述研究思路、方法创新和理论依据。然后,对小剧场进行概念界定,通过梳理小剧场在国内外的起源及发展,总结出小剧场产生的历史原因及特点。其次,结合小剧场的特点,分析了小剧场产业链、价值链,并具体分析了资金、剧目、营销等小剧场经营的关键要素。最后,结合对小剧场关键要素的分析,点出影响国内小剧场经营发展完善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小剧场经营的发展完善之策。

谢敏[8](2013)在《中国非盈利性艺术型小剧场生存瓶颈初探——以蓬蒿剧场作为个案的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小剧场戏剧文化的社会定位不明确。一般来说,小剧场的票房收入只能达到成本支出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要靠经营者的热情、理想和公益心来支撑。还有三分之一,一定要靠政府和各种基金会形式的支持。这就是艺术型小剧场营运模式的"三个三分之一"说。众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把小剧场这样一种文化形态定义为非盈利性机构,并在各种政策和方式上给予大力扶持和支持。

杨雪[9](2010)在《小剧场:从先锋、商业到公益之路》文中提出阅读提示: ■10月26日,孟京辉在其新剧《柔软》的签票仪式上,称该剧将实现6亿票房,孟京辉能否再次将我们带入一个神话?话剧将与电影相抗衡? ■2009年,北京最大规模的小剧场集群“繁星戏剧村”落成,它的理想是:以民间资本开拓戏剧产业化的道路。 ■2008?

张华[10](2010)在《郑东新区CBD(中央商务区)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商务区(CBD)是现代城市中集商务办公、旅游、会展、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特定功能区域。它以丰富的内涵、强劲的活力带动着城市及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标志性的景观空间形态更是成为影响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因此,CBD景观空间形态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塑造城市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景观与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与商务景观的概念出发,参照城市设计、城市意象等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综合比对相关国内外着名CBD案例在景观空间形态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CBD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原则和内容。以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为指导,对郑东新区CBD景观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提出其建设经验、存在不足及发展建议,并对未来CBD景观空间形态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今我国城市CBD景观空间形态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1.提出CBD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原则,包括完善的交通系统、合理的建筑布局、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丰富的视觉景观、通达使用性、清晰的识别标志、形式与功能相适应和时空的完整与延续。2.提出CBD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和理论出发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意象要素、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三方面。3.分别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方面对郑东新区CBD的景观空间形态加以分析和研究,得出其整体城市意象特征。4.分别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三方面对郑东新区CBD的景观空间形态加以分析和研究,得出其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特征。5.立足功能要求,从建筑、绿地分布、滨水景观和公共设施四部分分别对郑东新区CBD的功能组成的景观空间形态加以分析论述,得出其在功能组成方面的特征与要求。6.总结郑东新区CBD在国际招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功能结构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7.提出目前郑东新区CBD在景观空间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的低下。8.提出郑东新区CBD景观空间形态建设的发展建议,包括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利用率和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9.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CBD景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包括高技术材料的应用、人文化的景观空间和立体化的空间利用。CBD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涉及的要素众多,本文从系统性研究的角度对其共有特性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理论观点出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力图研究以表现城市的文脉与历史,适应地域性、生态性、多样性、充满活力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探讨中央商务区景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二、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2)东亚视野下的建筑时代地域性研究 ——中日当代建筑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文化的消失
        1.1.2 对传统的困惑和思考
        1.1.3 传统的新生
        1.1.4 选择中国与日本研究的理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历史渊源
    2.1 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文化历史渊源
        2.1.1 南北朝佛教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2.1.2 唐朝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2.1.3 宋元禅宗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2.1.4 明清时期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2.1.5 中日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小结
    2.2 中日两国近代建筑文化历史渊源
        2.2.1 鸦片战争时期
        2.2.2 甲午战争时期
        2.2.3 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
        2.2.4 中日两国近代建筑文化交流小结
    2.3 中日两国现代建筑文化历史渊源
        2.3.1 新中国成立时期
        2.3.2 文革时期
        2.3.3 改革开放时期
        2.3.4 90 年代后
        2.3.5 中日两国现代建筑文化交流小结
    2.4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交流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建筑地域性研究概况
    3.1 建筑地域性
        3.1.1 地域性概念
        3.1.2 从地域主义到批判地域主义
    3.2 中外建筑地域性研究概况
    3.3 国内地域性建筑的实践探索
    3.4 日本地域性建筑的实践探索
    3.5 建筑时代地域性代表
        3.5.1 王澍
        3.5.2 隈研吾
第四章 王澍建筑作品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4.1 王澍简介
    4.2 国内外研究概况
    4.3 “重返自然之道”下的材料观
        4.3.1 材料的多样性
        4.3.2 材料的质感
        4.3.3 材料的循环利用
        4.3.4 材料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4.4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类
    4.5 材料使用的表达分析
        4.5.1 木材
        4.5.2 砖材
        4.5.3 青瓦与瓦爿墙
        4.5.4 竹材
        4.5.5 石材
        4.5.6 夯土
        4.5.7 其他传统材料
    4.6 小结
第五章 隈研吾建筑作品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5.1 隈研吾简介
    5.2 国内外研究概况
    5.3 “微粒化”下的自然材料观
    5.4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类
    5.5 材料使用的表达分析
        5.5.1 木材
        5.5.2 石材
        5.5.3 竹材
        5.5.4 瓦与砖
        5.5.5 和纸
    5.6 小结
第六章 中日地域性建筑比较研究
    6.1 感性认知
    6.2 感性评价实验概要
        6.2.1 实验用卷的制作
        6.2.2 实验用卷的实施
    6.3 调查结果
        6.3.1 建筑材料使用的调查结果
        6.3.2 最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的调查结果
        6.3.3 建筑的SD得分的调查结果
    6.4 因子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小剧场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课题或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小剧场戏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小剧场的历史
    第二节 小剧场戏曲的发展轨迹
        一、小剧场戏剧先行
        二、从戏曲改良到小剧场戏曲探索
    第三节 小剧场戏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小剧场戏曲特色
    第一节 戏曲文学的现代性
    第二节 表演方式的融合性
    第三节 舞美设计的传承性
    第四节 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第三章 小剧场戏曲探索——以上海为例
    第一节 上海小剧场戏曲兴盛背景
    第二节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
        一、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概况
        二、长江剧场的“重现”
    第三节 上海小剧场戏曲得失分析
        一、戏曲实验后的收获
        二、戏曲尝试中的缺失
第四章 小剧场戏曲发展策略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推陈出新
    第二节 舞台表现的延伸创辟
        一、戏剧导演间的思维借鉴
        二、写意空间里的现实渗入
        三、舞台技术上的科技引入
    第三节 艺术营销的审时度势
        一、文化品牌的树立
        二、传播维度的开拓
        三、艺术制作的管理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戏曲节剧目一览
附录B: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采访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厘定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推陈出新”的典型——《十五贯》与昆剧改编
    第一节 《十五贯》的改编背景
        一、“戏改”的政治背景
        二、剧团的生存困境
        三、昆剧的接受情况
    第二节 《十五贯》的改编策略
        一、情节简单化
        二、语言白话化
        三、唱腔乱弹化
    第三节 《十五贯》的昆剧史意义
        一、建国初期戏曲组织化创作的代表
        二、建国初期戏曲政治化宣传的代表
        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四、为昆剧改编提供了参考
    小结
第二章 “非遗”语境下的新经典——青春版《牡丹亭》与“昆剧新美学”
    第一节 “非遗”前的昆剧基本生态
        一、八十年代:昆剧抢救的兴起与停滞
        二、九十年代:抢救、保护昆剧刻不容缓
    第二节 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策略与营销策略
        一、独具一格的“昆剧新美学”
        二、“昆剧新美学”影响下的青春版改编策略
        三、“昆剧新美学”影响下的青春版营销策略
    第三节 青春版《牡丹亭》新经典地位的奠定
        一、为昆剧传统剧目改编提供美学参考
        二、为昆剧市场化运营提供经验参考
        三、为昆剧年轻观众养成提供模式参考
    小结
第三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昆剧跨文化改写——外国文学作品的昆剧搬演
    第一节 主题挪移:异域文化本土化的价值重塑
        一、情节的更易
        二、角色的重塑
        三、人物功用的变化
    第二节 审美挪移:异域文化昆剧演绎的美学重构
        一、从关注人性到摹写人情
        二、女性角色的处理
        三、模糊行当的表演
    第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的昆剧改写意义
        一、探讨异国形象的误读问题
        二、探索传统与现代并置问题
    小结
第四章 “传神史剧”观下的昆剧实践——郭启宏的新编昆剧
    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传神史剧”观
        一、“传神史剧”观提出的背景
        二、“传神史剧”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传神史剧”观下的昆剧创作实践
        一、题材上的“从前”情结
        二、文本上的“重铸伟词”
        三、审美上回归昆剧传统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创作特色
        一、优雅的历史感
        二、鲜活的现实感
        三、别一种自我意识
    小结
第五章 “古剧新生”与新编昆剧——张烈的新编昆剧
    第一节 “古剧新生”:一出戏救活一个流派
        一、《张协状元》的创作缘起
        二、《张协状元》与永昆风貌的复归
        三、《张协状元》对永嘉昆剧的影响
    第二节 “古剧新生”影响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昆剧搬演
        一、《宦门子弟错立身》
        二、《小孙屠》
        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昆剧搬演的再评价
    第三节 张烈昆剧编创理念的实践与影响
        一、张烈的昆剧编创理念:通俗化
        二、张烈新编昆剧的舞台实践
        三、张烈新编昆剧的影响与意义
    小结
第六章 “拨乱反正”观念下的新编昆剧实践——曾永义的新编昆剧
    第一节 曾永义的昆剧创作观
        一、取材历史故事与“民族故事”
        二、“至情”主题寄托遥深
        三、关目排场当行本色
    第二节 曾永义新编昆剧的艺术特色
        一、以研究态度为戏,以研究成果入戏
        二、深谙戏曲主体在于歌乐
        三、宾白醒豁,科诨自然
    第三节 曾永义新编昆剧的意义与影响
        一、昆剧文本传统的复归
        二、以场上实践夯实编剧理论
        三、丰富昆剧新编剧目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5)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研究概念的剖析与解读
        1.4.1 审美经济(定义及理解)
        1.4.2 审美经济的运营机制
        1.4.3 审美经济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 审美经济视角下创意体验型建筑的发展概况及职能特征
    2.1 创意体验型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2.1.1 审美经济的兴起与创意体验型建筑的产生
        2.1.2 国内外创意体验型建筑发展
    2.2 审美经济视角下创意体验性建筑的特征和类型
        2.2.1 审美经济视角下创意体验型建筑的特征
        2.2.2 审美经济形势中创意体验型建筑的类型
    2.3 面对审美经济形势的需求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职能
        2.3.1 审美经济中创意体验建筑的体验职能
        2.3.2 审美经济中创意体验建筑的经济职能
        2.3.3 审美经济中创意体验建筑的社会职能
    2.4 体验型建筑的审美经济市场运营现状
        2.4.1 国外体验型建筑的审美经济市场运营现状
        2.4.2 国内体验型建筑的审美经济市场运营现状
    2.5 审美经济中创意体验型建筑的市场运营动因
        2.5.1 社会经济背景
        2.5.2 创意产业背景
        2.5.3 文化体验背景
    2.6 本章小结
3 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发展创意体验性建筑的PEST分析
    3.1 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PEST分析原理
    3.2 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政策环境分析
        3.2.1 政府支持水平
        3.2.2 地区关系和机遇
        3.2.3 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政策
    3.3 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经济环境分析
        3.3.1 甘肃省GDP及其增长率
        3.3.2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及现状
        3.3.3 地区内居民收入水平及文化消费倾向
        3.3.4 地区内城市化发展水平
    3.4 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社会环境分析
        3.4.1 人口因素
        3.4.2 消费心理
        3.4.3 生活方式变化
        3.4.4 文化传统
        3.4.5 生活价值观念
    3.5 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技术环境分析
        3.5.1 自然地理环境
        3.5.2 产业技术支持
    3.6 本章小结
4 审美经济视角下创意体验型建筑的案例解析及设计手法探究
    4.1 国外创意体验型建筑案例解析及设计手法探究——以纽约SOHO为例
        4.1.1 方案解析
        4.1.2 优势要点总结
    4.2 国内创意体验型建筑案例设计手法探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4.2.1 方案解析
        4.2.2 优势要点总结
    4.3 创意体验型建筑在审美经济市场运营中的特征变化
        4.3.1 建设形势多样
        4.3.2 风格复古时髦
        4.3.3 功能形式多样
        4.3.4 体验手法丰富
    4.4 适用于甘肃地区的创意体验型建筑设计方法总结
        4.4.1 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设计理念
        4.4.2 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在审美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4.4.3 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在审美经济视角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5 审美经济视角下创意体验型建筑创作手法的实践应用——以天水市工业博物馆的设计为例
    5.1 天水市工业博物馆概况
        5.1.1 总体概况
        5.1.2 设计理念
        5.1.3 文化背景
        5.1.4 经济背景
    5.2 实践中城市设计手法的应用
        5.2.1 基于审美经济需求的策划定位
        5.2.2 便于实现社会审美经济效应的选址
        5.2.3 丰富体验感的开放空间设计
        5.2.4 创意产业业态构思
    5.3 实践中建筑设计手法的应用
        5.3.1 创作构思
        5.3.2 建筑总体设计
        5.3.3 关于体验的空间设计
        5.3.4 与审美经济运营机制相结合的体验环境设计
结论
致谢——“白驹过隙感韶华”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应用戏剧的艺术性与艺术戏剧的实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情况
    (二)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
二、概念与背景
    (一)背景
    (二)概念
三、应用戏剧的艺术性
    (一)应用戏剧各类型的目的比较
    (二)戏剧艺术性——应用戏剧的桥梁
    小结
四、艺术戏剧的实用性
    (一)实用性的历史渊源
    (二)当下中国话剧的实用现状
    小结
五、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
    (一)功能的重叠
    (二)形式的障眼
结语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7)小剧场的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小剧场的概念及起源
    第一节 小剧场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小剧场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小剧场在国内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小剧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分析
    第一节 小剧场的产业链价值链分析
    第二节 小剧场的剧目管理
    第三节 小剧场的资金管理
    第四节 小剧场的营销管理
第四章 国内小剧场的经营现状、问题及完善之策
    第一节 国内小剧场的经营现状
    第二节 国内小剧场的经营管理问题
    第三节 国内小剧场经营管理的完善之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中国非盈利性艺术型小剧场生存瓶颈初探——以蓬蒿剧场作为个案的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二、中国艺术型小剧场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1、剧场租金。随着房价、地价的上涨, 蓬蒿
    2、政府税收和一些。非盈利性组织却要交盈利性组织一样的税, 在于我国相关体制十分不健全。
    3、日常运营 (水、电、人员工资等) 。
三、造成这些瓶颈的主要原因
四、非盈利性的艺术型小剧场何去何从?
    1、促成更多的艺术型公益性小剧场出现,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戏剧文化常态
    2、借用政府的强大资源促进剧场建设发展, 有选择的让民间团体经营
    3、明确戏剧创作、演出活动的非盈利性质, 使更多的剧场、剧组、艺术家的创作演出活动远离商业。
    4、在立法和程序上完善政府对民间剧场及戏剧艺术团体的资金支持的操作方式
    5、可考虑固定、长期、重点支持一部分行业
五、结语

(10)郑东新区CBD(中央商务区)景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CBD发展概述
        1.2.2 国内CBD发展概述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城市CBD景观空间形态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景观的范畴
        2.1.2 空间形态的概念
        2.1.3 城市景观
        2.1.4 商务景观
    2.2 相关理论研究
3 城市CBD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3.1 国内外着名CBD案例研究
        3.1.1 国外着名CBD研究
        3.1.2 国内着名CBD研究
    3.2 城市CBD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原则
    3.3 城市CBD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内容
4 郑东新区CBD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4.1 郑州市基本情况
        4.1.1 郑州市自然地理环境
        4.1.2 交通区位条件
        4.1.3 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
        4.1.4 悠久的商文化
    4.2 区域开发背景
        4.2.1 中部崛起
        4.2.2 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
        4.2.3 郑汴一体化
    4.3 郑东新区规划历程
        4.3.1 规划理念
        4.3.2 功能区组成
    4.4 郑东新区CBD规划范围
    4.5 功能结构形态
    4.6 建设现状
    4.7 意象要素景观空间形态分析
        4.7.1 路径的景观空间意象
        4.7.2 边界的景观空间意象
        4.7.3 区域的景观空间意象
        4.7.4 节点的景观空间意象
        4.7.5 标志物的景观空间意象
    4.8 构成要素景观空间形态分析
        4.8.1 平面构成
        4.8.2 色彩构成
        4.8.3 立体构成
    4.9 功能组成要素景观空间形态分析
        4.9.1 建筑
        4.9.2 绿地分布
        4.9.3 滨水景观
        4.9.4 公共设施
    4.10 小结
        4.10.1 建设经验
        4.10.2 存在不足
        4.10.3 发展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参与的老城生活性街道非正规性与更新研究 ——以南京红庙为例[D]. 丛晓雨. 东南大学, 2020
  • [2]东亚视野下的建筑时代地域性研究 ——中日当代建筑比较[D]. 孙梦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3]小剧场戏曲研究[D]. 陈子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D]. 张宇. 苏州大学, 2018(01)
  • [5]审美经济视角下甘肃地区创意体验型建筑的设计研究[D]. 王艺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6]应用戏剧的艺术性与艺术戏剧的实用性[D]. 马琪娜. 云南艺术学院, 2014(08)
  • [7]小剧场的经营管理研究[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14(02)
  • [8]中国非盈利性艺术型小剧场生存瓶颈初探——以蓬蒿剧场作为个案的调查及分析[J]. 谢敏. 戏剧文学, 2013(01)
  • [9]小剧场:从先锋、商业到公益之路[N]. 杨雪. 人民政协报, 2010
  • [10]郑东新区CBD(中央商务区)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 张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香港和纽约的小剧场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