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脱垂子宫破裂母婴死亡1例

脐带脱垂子宫破裂母婴死亡1例

一、脐带脱垂伴子宫破裂致母婴死亡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文[1](2021)在《足月妊娠引产的路径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与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孕妇引产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经济性,为产科医生选择合适的引产方法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足月妊娠引产孕妇资料4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使用不同的引产方法分为宫颈扩张球囊组(球囊组),共211例,和米索前列醇组(米索组),共213例。根据是否为初产妇进行分层分析,球囊组有165例初产妇和46例经产妇;米索组有154例初产妇和59例经产妇。记录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20-25ug)和宫颈扩张球囊引产的孕妇的基线资料(年龄、BMI、孕周、产次、宫颈Bishop评分)和临床资料(引产指征、引产至临产前缩宫素使用率、引产至临产所需时间、产程时间、24小时阴道分娩率、阴道助产情况、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发生产后出血、急产、宫颈裂伤、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结局)以及两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围产儿资料包括:体重、脐动脉血p H值、羊水粪染率、Apgar 1min、5min、10min评分、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NICU入住率等不良结局。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的引产效果、安全性,通过最小成本法(CMA)以及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对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得出相关结果和结论。结果:1.初产妇使用球囊引产,缩宫素使用率为89.1%(147/165),使用米索引产,缩宫素使用率为48.7%(75/154),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产妇使用球囊引产缩宫素使用率为84.8%(39/46),使用米索引产缩宫素使用率为32.2%(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初产妇,球囊组潜伏期较米索组短(3.7h比4.0h),第二产程较米索组长(40min比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产至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囊组24h阴道分娩率为46.06(76/165),米索组24h阴道分娩率为39.61%(61/1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经产妇,两种引产方法的产程时间及24h阴道分娩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于初产妇和经产妇,两组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以及剖宫产指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使用两种引产方法后,白细胞值较前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球囊引产没有增加感染的风险。米索组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球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脐动脉血p H值、羊水粪染率、出生后1、5、10min 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6.对于初产妇,两组围产儿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以及NICU入住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经产妇,米索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为10.2%(6/59),球囊组为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NICU入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对于初产妇,米索组的成本比球囊组低(7142.0元比8307.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经产妇,球囊组住院花费6620.0元,米索组花费5984.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ER为62.35,即每降低1%的胎儿窘迫发生率需花费62.35元。结论:1.对于初产妇,米索前列醇和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若无前列腺素使用禁忌症,可以推荐优先使用米索前列醇用于初产妇引产。2.对于经产妇,使用宫颈扩张球囊引产有较好的围产儿安全性,其成本效益优于米索前列醇引产。

周倩[2](2021)在《足月妊娠初产妇使用宫颈球囊影响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使用子宫颈扩张球囊的初产妇中,影响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初产妇使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后顺娩的模型。有助于选择合适对象使用宫颈球囊,减少临床干预,提高初产妇顺娩率。方法: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使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引产的足月单胎初产妇312例,其中引产成功经阴道分娩221例,引产失败剖宫产分娩91例。统计孕妇的年龄、孕次、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引产指征、妊娠合并症、使用球囊引产时的孕周、新生儿体重、放置子宫颈扩张球囊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子宫颈扩张球囊放置时长、有无产时发热、分娩方式及剖宫产原因等资料。使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is检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子宫颈扩张球囊引产成功的相关性,定义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相应ROC曲线。结果:1.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is检验显示初产妇的身高(H=4.182,P<0.05)、体重(H=0.004,P<0.05)、BMI(H=3.991,P<0.05)、孕次(H=11.482,P<0.05)、宫颈评分(H=0.049,P<0.05)、新生儿体重(H=5.393,P<0.05)在引产成功的初产妇与引产失败的初产妇间具有统计学差异。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身高(OR 1.051,95%CI 1.001-1.103,P<0.05)、孕次(OR 1.536,95%CI 1.162-2.031,P<0.05)、新生儿体重(OR 0.999,95%CI 0.996-1.000,P<0.05)对初产妇使用球囊引产成功具有统计学意义。3.建立预测引产成功率的模型并回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672,(95%CI 0.603-0.741),以约登指数确定最佳阈值为0.331,此时特异度为0.76,敏感度为0.429,准确度0.663。结论:1.孕次越多、身高越高的初产妇使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后引产成功率高。2.当新生儿体重≤3250g时,随着新生儿体重的增加,初产妇使用球囊引产成功率增加。当新生儿体重>3250g时,随着新生儿体重的增加,初产妇使用球囊引产成功率降低。3.子宫颈扩张球囊用于宫颈评分较低的初产妇促宫颈成熟效果更加显着。4.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产妇的孕次、孕妇身高、新生儿体重是影响子宫颈扩张球囊引产结局的重要因素,可用于预测初产妇使用宫颈球囊引产的成功率。

Abdifatah Mohamed Nuh[3](2021)在《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及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并系统评价死胎相关危险因素,重视死胎病因管理,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预防可避免死胎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分娩情况及101例死胎病例的孕产妇及胎儿临床资料,并根据孕周将其分为A组(20~27+6周)、B组(28~36+6周)和C组(37~42周),分析分娩情况变化、死胎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孕产史、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胎儿因素及其附属物因素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死胎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检索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孕周≥28周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英文研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系统评价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013~2020年总分娩量为34706例,其中顺产20634例,剖宫产14072例,分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2020年分娩量仅为2013~2016年分娩量的80.68%(15498/19208),分娩量下降了近20%。2013~2020年剖宫产率为40.55%。2013~2018年的剖宫产率分别为41.05%、41.06%、43.41%、40.27%、44.00%和 40.96%,2019 年和 2020 年剖宫产率分别为36.96%和35.54%;2019年和2020年剖宫产率较2013~2016年剖宫产率显着降低(P<0.001)。2013~2020年平均生育年龄为27.9±3.98岁,生育年龄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平均生育年龄达29.5±4.02岁。2017~2020年生育年龄较2013~2016年生育年龄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8.48±4.06 vs27.22±4.11,P<0.001),平均生育年龄增加了 1.26 岁。2.死胎发生率为 2.87‰(101/35314),围产儿死亡率 1.45‰(51/35314)。3.死胎死因顺位分别是母体因素(66.34%,67/101)、胎儿因素(48.51%,49/101)、羊水异常(47.52%,48/101)、脐带因素(43.56%,44/101)、胎盘因素(16.83%,17/101)和不明原因(3.96%,4/101),其中涉及2个及以上因素死胎共49例。4.不同孕周(A组、B组和C组)死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产检频次、孕期宣教、母体因素、脐带因素和羊水因素在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25、<0.001、0.002、0.004、0.011 和0.003);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母体因素、脐带因素和羊水因素分层分析发现:脐带缠绕、脐带过度螺旋、羊水Ⅰ度、羊水Ⅱ度、羊水Ⅲ度和羊水异常在三组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2、0.008、0.005、<0.001和<0.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产检频次、胎动异常、妊高症、胎盘早剥、脐带缠绕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5、<0.001、<0.001、<0.001、0.012),其 OR 值及 95%CI 分别为 0.258(0.116-0.602)、3.326(1.523-7.108)、23.167(16.686-30.879)、2.160(1.302-3.483)、9.866(8.335-12.230)和 4.882(2.411-6.952)。6.系统评价共纳入高质量文献34篇,其中病例对照研究19篇,队列研究15篇。meta分析结果提示:母体因素中,产妇低龄、高龄、超重、肥胖、吸烟、文化水平低、贫穷、初产妇、死胎史、缺乏围产保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贫血和高温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 1.48(1.29-1.70)、1.42(1.21-1.67)、1.59(1.50-1.68)、1.96(1.81-2.12)、1.49(1.32-1.69)、1.91(1.51-2.41)、1.52(1.24-1.87)、1.31(1.20-1.43)、2.55(1.63-3.97)、3.20(2.61-3.93)、2.99(2.30-3.89)、3.27(2.24-4.77)、5.05(2.20-11.59)、1.68(1.31-2.15)和 1.28(1.03-1.59);胎儿因素中,胎儿畸形和胎儿生长受限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0.55(1.67-66.57)和3.34(2.06-5.42);胎儿附属物因素中,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脐带异常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3.55(2.18-5.76)、3.29(1.52-7.11)和 6.13(4.03-9.33)。结论:1.分娩量及剖宫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生育年龄呈上升趋势,人群生育需求延缓,需重视高龄妊娠风险。2.产妇低龄、高龄、超重、肥胖、吸烟、文化水平低、贫穷、初产妇、死胎史、缺乏围产保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贫血、高温、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脐带异常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3.注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警惕多因素协同导致死胎发生,重视死胎相关危险因素及死胎病因管理,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预防可避免死胎的发生。

冯见琼[4](2021)在《B超引导下外倒转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为分析胎位不正患者孕期经外倒转术(External cephalic version,ECV)的母婴结局,分析外倒转结局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及剖宫产远期并发症,改善围产结局提供依据。同时探讨瘢痕子宫孕期行外倒转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总量18642例,胎位不正的产妇758例,占总分娩量的4.07%。胎位不正的产妇中,剖宫产564例,占74.4%,经阴道分娩114例,占15.0%,行外倒转术80例,占10.6%。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胎位不正行外倒转的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手术情况、分娩情况以及母婴结局。将80例病例根据外倒转结局分为成功组(61例)及失败组(19例),比较两组的基础信息、手术情况、分娩情况以及母婴结局,分析外倒转结局的影响因素。根据术中使用宫缩抑制剂及麻醉的不同,分为甲组(仅使用宫缩抑制剂74例),乙组(仅使用腰硬联合麻醉6例),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分娩情况及新生儿情况,探讨宫缩抑制剂及腰硬联合麻醉在外倒转应用的意义。分析3例瘢痕子宫行外倒转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瘢痕子宫行外倒转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收集臀位阴道分娩的病例,排除分娩孕周<36周,有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病例,分为A组(外倒转后阴道分娩57例)、B组(外倒转后剖宫产23例)、C组(臀位阴道分娩49例),比较3组母儿情况。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影响外倒转术结局的因素。[结果]1.成功组与失败组基础信息及手术情况的比较,两组在年龄、外倒转孕周、先露、B超估计胎儿体重、胎盘位置、宫缩抑制剂、麻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MI、产次、AF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娩情况比较,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方式、脐绕颈圈数、外倒转至出生时间间隔、产后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成功组与失败组新生儿情况的比较,两组在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脐血pH、脐带长度、双顶径、枕下前囟径、NICU(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住、NICU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分钟Apgar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术中使用宫缩抑制剂及麻醉的不同,分为甲组(仅宫缩抑制剂),乙组(仅腰硬联合),两组在年龄、BMI、产次、外倒转孕周、先露、AFI、B超估计胎儿体重、胎盘位置、外倒转结局、分娩方式、外倒转至出生时间间隔、产后出血量、并发症、Apgar评分、脐血pH、NICU入住、双顶径、枕下前囟径、脐带长度、新生儿出生体重、NICU入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脐绕颈圈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行外倒转的3例瘢痕子宫产妇均成功,均经阴道分娩,有2例行会阴侧切,均未行产钳助娩,2例产妇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均存活,Apgar评分、新生儿脐血pH均正常,1名新生儿因“母亲发热”转NICU,予抗感染治疗后4天出院。6.排除孕周<36周,有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臀位阴道分娩病例,分为A组(外倒转阴道分娩57例)、B组(外倒转剖宫产23例)、C组(臀位阴道分娩49例),三组在年龄、BMI、绒羊炎、5分钟Apgar评分、脐血pH、枕下前囟径、新生儿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次、分娩孕周、产后出血量、产后发热、PROM、胎儿宫内窘迫、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双顶径、转NICU例数、呼吸困难、黄疸、脐血异常、母亲发热、呻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在第二产程、脐带长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产次、AFI是影响外倒转结局的保护因素,BMI为影响外倒转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1.B超引导下外倒转是安全、疗效确切的操作,可以作为降低臀位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策略。2.外倒转结局受多种因素影响,产次、AFI、BMI是影响外倒转结局在的重要因素。3.外倒转后母婴结局优于臀位阴道分娩。4.瘢痕子宫行外倒转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病例数少,无较多样本进行对照研究,对于瘢痕子宫行外倒转对母婴结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尚无有力证据,在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评估。

谢美霞[5](2021)在《胎膜早破危险因素及围产结局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在产科较为常见,PROM的发生会引起母体、新生儿感染,还会造成早产、脐带脱垂与受压、胎儿缺氧等不良妊娠结局。因其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仍在研究中,如何减少其发生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的通过研究PROM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围产结局,分析PROM剩余羊水量与围产结局的相关性,旨在提高认识,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对高危孕妇,定期产检,尽早治疗,从而降低PROM的发生。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7052例患者中(早产1565例,足月产5487例)发生PROM的51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胎膜早破时孕周分为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 mbranes PPROM)组(77例)和足月胎膜早破(PROM of term TPROM)组(439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及围产结局,选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PPRO M的潜在危险因素;依据PROM后残余羊水量分为羊水量正常组(369例)和羊水量异常组(147例),对其围产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院PROM孕妇危险因素主要为多次宫腔操作史占(25.65%)、高龄产妇占(19.86%)、胎位异常占(13.55%)、生殖道感染占(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ROM的潜在危险因素有:宫腔操作史、生殖道感染、妊娠期糖尿病、胎位异常、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P<0.05)。(2)PPROM组与TPROM组孕产妇的平均年龄和产次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PPROM组双胎分布率显着高于TPROM组(P<0.05)。PPROM组与TPROM组孕产妇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PPROM组中破膜至终止妊娠时间≥24h的孕妇数量及发生羊水污染的孕妇数量占比显着高于TPRO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PROM组与TPROM组分娩方式及孕产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羊水量异常组剖宫产分娩占比及产后子宫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羊水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组中羊水量异常组产后子宫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胎儿窘迫、新生儿转NICU等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均较羊水量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ROM羊水量异常组新生儿转NICU发生率显着高于羊水量正常组(P<0.05);TPROM羊水量异常组及羊水量正常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次宫腔操作史、孕妇高龄、胎位异常及生殖道感染是PROM的主要危险因素。(2)多次宫腔操作史、生殖道感染、胎位异常、宫腔内压力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是PPROM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3)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更易发生PPROM。(4)羊水量异常使剖宫产率增加,产后子宫感染发生率增高;PPROM期待治疗增加发生羊水异常的机会,使羊水污染发生率增加;羊水量异常PPROM新生儿不良结局增加。

梁爱玲[6](2020)在《脐带脱垂23例的发生原因及应急处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脐带脱垂发生原因及其应急处理方法、效果。方法收集与整理医院2013年5月~2019年5月收治产妇临床资料,对23脐带脱垂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5月~2019年5月收治产妇2865例,脐带脱垂23例,发生率为0.80%,1例隐性脐带脱垂,22例显性脐带脱垂,新生儿重度窒息6例,围产儿死亡1例,早产、羊水异常、脐带异常、先露异常、多胎妊娠、胎头高浮、胎膜早破是脐带脱垂发生主要原因,其中羊水异常与脐带异常在发生原因中的占比较大,分别为21.74%,26.09%。结论研究发现早产、羊水异常、脐带异常、先露异常、多胎妊娠、胎头高浮、胎膜早破是引发脐带脱垂的重要原因,有必要针对这些原因做好防范与应急措施,保障母婴安全。

周欣欣[7](2020)在《期待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比较不同孕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期待治疗对PPRO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加强对PPROM患者的治疗管理,以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围产期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治疗并分娩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192例,根据破膜孕周分为四组:24~27+6周(A 组)、28~31+6周(B 组)、32~33+6周(C 组)、34~36+6周(D 组);在各个孕周组内根据期待治疗时间长短分三个亚组为:期待治疗时间3-7天、期待治疗时间8-14天及期待治疗时间>14天。比较各组之间母婴妊娠结局和分娩方式。研究结果:1.不同孕周组PPROM患者年龄、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孕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破膜孕周小的患者平均期待治疗时间长,但B、C两组与C、D两组间期待治疗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孕周组PPROM产妇结局比较:四组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脱垂、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D组相比,A组脐带脱垂的发生率明显高,与D组相比,A组和B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不同孕周组PPROM新生儿结局比较:随着破膜孕周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转NICU的比例和NICU住院天数降低,新生儿不良结局(如NRDS、新生儿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脑病)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降低(P<0.05)。4.不同期待治疗时间对产妇结局的影响:各个孕周组内均没有发现胎盘早剥、脐带脱垂、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等产妇不良结局与期待治疗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P>0.05)。在破膜孕周为28~32周的病例中,期待治疗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剖宫产率(P<0.05)。5.不同期待治疗时间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妊娠小于28周的病例中,期待治疗时间>14天病例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不良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28~32周的病例中,期待治疗时间长的患者,新生儿L出生体重增加,新生儿窒息以及NRDS的发病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待治疗时间>14天组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脑病的发生率低于其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32~34周的病例中,期待治疗时间长短与新生儿不良结局无明显关系。在妊娠34~37周的病例中,随着期待时间延长,NICU住院率降低,新生儿结局与期待时间长短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1.严密监测下期待治疗时间的延长没有增加PPROM患者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窘迫以及脐带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妊娠<32周的患者通过期待治疗,新生儿结局有所改善。3.破膜孕周小的PPROM患者平均期待治疗时间较长,妊娠28~31+6周的患者期待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了剖宫产率。

张文静[8](2020)在《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破裂是产科的危急重症,可造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腹腔内出血、休克等严重危急母儿安危的并发症。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二孩政策的放开等等,很多女性在妊娠前经历过子宫、附件的手术,使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本研究通过回顾我院近十年来发生的子宫破裂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提供依据,并讨论预防子宫破裂的可能措施,同时对具有子宫破裂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孕期管理提出建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019年我院产科收治的14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原则、预防措施及母儿预后。结果:我院2009年-2019年共住院并分娩37136例患者,其中14例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10例,不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04%。子宫破裂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瘢痕子宫10例(71.43%),先露部下降受阻2例(14.29%),子宫畸形2例(14.29%),胎盘植入2例(14.29%),腹部穿刺伤1例(7.14%)。子宫破裂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共10例(71.43%),次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胎心、胎动异常,共8例(57.14%),恶心、呕吐为再次之的临床表现,共3例(21.43%),阴道出血2例(14.29%),头晕、腹泻、血尿各1例(7.14%)。14例子宫破裂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2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累及膀胱及阴道,行阴道及膀胱修补术,7例产后出血,5例失血性休克,7例输血治疗,2例合并DIC,4例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例术中行子宫破裂修补术的患者再次妊娠并剖宫产分娩一活婴。共计18名胎儿,9名死胎,2名新生儿重度窒息,2名新生儿轻度窒息,5名新生儿出生评分9-10分。结论:子宫破裂是产科罕见危急重症,对母儿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子宫破裂最常见的原因为瘢痕子宫,建议孕前对子宫及附件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术中采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减少对子宫完整性和功能的影响。建议计划妊娠的女性于妊娠前行超声检查以尽早识别子宫畸形,便于孕产期管理。对于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女性,给予详尽且谨慎的评估与咨询,适当控制胎儿体重,注意患者的主诉,定期超声检查子宫瘢痕处的厚度及连续性。对于存在子宫破裂高风险的孕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对于阴道试产者密切关注产程的进展,警惕子宫破裂的相关征象,尽早发现与识别子宫破裂,避免误诊、漏诊。

姚仪倩[9](2020)在《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临床数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TOLAC是指有过剖宫产分娩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尝试进行阴道分娩,如果成功进行阴道分娩,则称为VBAC。VBAC存在诸多益处,但也带来相应风险。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TOLAC患者的临床数据,总结我院TOLAC经验,探讨TOLAC安全性和实施要点。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本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TOLAC孕妇64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这些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体重指数(BMI)、距前次剖宫产时间等基本信息,及产程情况、母儿结局等。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尝试阴道分娩孕妇615例,其中试产成功的有556例,尝试阴道分娩失败紧急剖宫产共59例,成功率为90.4%。平均分娩时间为(506.05±253.90)min,产钳分娩10例,胎头吸引分娩4例。成功试产的VBAC组分娩时平均失血量为(255.52±99.25)m L,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169.71±570.54)g。与试产失败转紧急剖宫产组相比,VBAC组的平均失血量、新生出生体重、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均较低。试产过程中使用了部分引产或促宫缩治疗,未见与子宫破裂有明显关联。试产失败组有两例子宫破裂,经治疗后预后均良好。结论VBAC具有诸多益处,其子宫破裂的风险绝对值较小,无明显禁忌症的产妇均可尝试阴道分娩,在产前应充分评估,产时加强监护。

徐冬琼[10](2019)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结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以期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产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按孕期血小板计数至少两次<100×109/L为诊断标准,纳入≥28周分娩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400例。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产妇分为3组,对不同分娩方式的母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40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除外7例双胎,余按照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血小板正常的产妇中选择合适的对照组;病例对照匹配条件为:分娩年龄±1岁、分娩孕周及分娩日期±1周。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组间比较,分析影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自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产妇共45332例,其中≥28周分娩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40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0.95,血小板减少每年发生率接近。PT病因很多,其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PT400例,其中168例经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率为42%。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总剖宫产率、首次剖宫产率、重复剖宫产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总剖宫产率(r=-0.625,P=0.027)、首次剖宫产率(r=-0.826,P=0.003)与年份呈负相关,重复剖宫产率(r=0.568,P=0.043)与年份呈正相关,说明2008年至2017年我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产妇总剖宫产率、首次剖宫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重复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16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产妇经剖宫产分娩,其中因仅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行剖宫产14例,占8%。154例剖宫产产妇不仅有血小板减少,还合并其他剖宫产指征。2008年至2017年仅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而行剖宫产的产妇呈下降趋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产妇经顺产分娩和经剖宫产比较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500ml发生率、输血治疗、母亲转NICU、总住院天数、产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产后发热、新生儿转NICU、新生儿转NICU仅观察、新生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与经产钳助产比较仅产后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经剖宫产分娩与经产钳助产分娩比较产后转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例均为早产,经剖宫产分娩并未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并未明显改善新生儿不良结局。PT不同分娩方式孕期最低血小板计数、产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匹配后的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毒性肝炎(OR=1.73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OR=1.733)、高血压疾病(OR=6.702)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匹配后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现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诊断标准:阴道分娩≥500ml,剖宫产≥1000ml)、输血治疗、总住院天数、实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产后发热、新生儿出生体重、NICU入住率、NICU入住需治疗率、新生儿出血、新生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产后出血≥1500ml、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按妊娠期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诊断标准,PT发生率约为1%,且每年发生率相对稳定。PT病因很多,其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2.虽然PT重复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但PT的总剖宫产率、首次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作为剖宫产指征的病例逐年减少,说明临床医师对选择血小板减少分娩方式的观点正在发生转变,PT经阴道分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产科临床医师认同。3.PT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T经剖宫产分娩因手术创口大导致产后出血量多,产后发热、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增加。PT分娩方式的选择与母体血小板计数无关,应单纯由产科情况决定。4.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相关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合并以上疾病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早发现血小板减少,通过血小板计数判断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降低母儿不良结局。5.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治疗、产后发热、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高于妊娠期血小板正常的产妇。在不受分娩孕周、分娩日期、分娩年龄影响下PT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与妊娠期血小板正常产妇无明显差异。

二、脐带脱垂伴子宫破裂致母婴死亡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脐带脱垂伴子宫破裂致母婴死亡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足月妊娠引产的路径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数据收集
        1.3.2 主要材料及设备
        1.3.3 宫颈Bishop评分方法
        1.3.4 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引产方法
        1.3.5 宫颈扩张球囊引产方法
        1.3.6 诊断标准
        1.3.7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产妇引产指征比较
    2.3 两种引产方法临产前缩宫素使用率比较
    2.4 两种引产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2.4.1 两组产妇引产至临产时间、产程时间及用药后24h阴道分娩率比较
        2.4.2 两种引产方法分娩方式比较
    2.5 两种引产方法安全性评价
        2.5.1 两种引产方法对产妇的影响
        2.5.1.1 两种引产方法不良结局比较
        2.5.1.2 两种引产方法引产前后白细胞值比较
        2.5.2 两种引产方法对围产儿的影响
        2.5.2.1 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脐动脉血p H值及羊水粪染率比较
        2.5.2.2 两种引产方法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2.5.2.3 两种引产方法围产儿不良结局比较
    2.6 两种引产方法卫生经济学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两种引产方法缩宫素使用情况
    3.2 两种引产方法引产效果评价
    3.3 两种引产方法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3.4 两种引产方法对母体的影响
    3.5 两种引产方法对围产儿的影响
    3.6 两种引产方法卫生经济学评价
    3.7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2)足月妊娠初产妇使用宫颈球囊影响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子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孕妇引产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3)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我院2013~2020年分娩及死胎情况
        2.2 我院101例死胎孕妇基本情况
        2.3 我院101例死胎胎儿基本情况
        2.4 我院101例死胎不同因素死因构成比
        2.5 不同孕周死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6 不同孕周死胎死因分析结果
        2.7 不同孕周死胎胎儿基本情况分析结果
        2.8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分娩体量下降,生育意愿降低
        3.2 死胎发生率及区域不平衡性
        3.3 重视死胎相关危险因素
        3.4 加强孕产期保健,预防可避免死胎发生
        3.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4 结论
第二章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1.4 评价指标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死胎与母体因素
        3.2 死胎与胎儿因素
        3.3 死胎与胎儿附属物因素
        3.4 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综述 重视死胎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B超引导下外倒转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倒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胎膜早破危险因素及围产结局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胎膜早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脐带脱垂23例的发生原因及应急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脐带脱垂原因
    2.2 处理效果
3 讨 论
    3.1 脐带脱垂发生原因
    3.2 脐带脱垂处理措施
    3.3 小结

(7)期待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观察指标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2.3 子宫破裂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4 术中情况及产妇预后
    2.5 胎儿/新生儿情况
3 讨论
    3.1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3.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3.2.1 剖宫产术
        3.2.2 子宫(腺)肌瘤剔除术
        3.2.3 子宫附件手术
        3.2.4 先露部下降受阻
        3.2.5 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
        3.2.6 产科手术损伤
        3.2.7 子宫畸形
        3.2.8 胎盘植入
        3.2.9 其他
    3.3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4 子宫破裂的处理及预后
    3.5 子宫破裂的预防
        3.5.1 预防子宫瘢痕的形成
        3.5.2 子宫手术的技巧
        3.5.3 瘢痕子宫术后避孕时间
        3.5.4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的选择
        3.5.5 非瘢痕子宫妊娠期子宫破裂的预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时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临床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脐带脱垂伴子宫破裂致母婴死亡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足月妊娠引产的路径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D]. 赵慧文. 延安大学, 2021(11)
  • [2]足月妊娠初产妇使用宫颈球囊影响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D]. 周倩. 汕头大学, 2021(02)
  • [3]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及系统评价[D]. Abdifatah Mohamed Nuh. 扬州大学, 2021(08)
  • [4]B超引导下外倒转的临床分析[D]. 冯见琼.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胎膜早破危险因素及围产结局的回顾性分析[D]. 谢美霞.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脐带脱垂23例的发生原因及应急处理分析[J]. 梁爱玲.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51)
  • [7]期待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D]. 周欣欣. 山东大学, 2020(12)
  • [8]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D]. 张文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临床数据分析[D]. 姚仪倩.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10]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结局研究[D]. 徐冬琼.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脐带脱垂子宫破裂母婴死亡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