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

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

一、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玲[1](2014)在《胡适文化观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胡适及其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胡适面对新旧思想更替和社会转型的特有“局势”,主张文化救国。胡适一生服膺实验主义,他创造性地将进化论、实验主义与乾嘉朴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先锋,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胡适以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文化启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整理国故”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进行传统文化批判重建;以“科玄论战”塑造“新民”,主张科学主义人生观与自然主义宗教观构建;以“问题与主义”论战,强调渐进主义的文化改良;以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宣扬“充分世界化”观点,确立自由主义文化宗旨;以“民主与独裁”论战,抨击专制主义,倡导民主主义的文化构想。胡适一生所参与的论战,可以说就是当时中国文化转型的缩影。胡适的成败得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的成败得失与艰难跋涉。

兰梁斌[2](2013)在《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国三大主流思潮之一。它的产生、演变与20世纪的中国历史紧密联系,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变迁因素和西方刺激结合的产物,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潮流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自由思想,但这与近代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明显不同。儒家强调主体自觉、道德自由,道家追求自然而然,禅宗强调主体自觉、精神自由等,而近代的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基本权利、理性自主等,展现了现代性。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有助于弥补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很多不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潮中孕育了丰富的自由思想因素,表现出一些现代性,与现代自由思想有相通性,反映了现代自由观是在反专制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但又与现代自由存在差距,早期启蒙思潮没有形成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体系。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内部要求现代化的重要因素。19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思想不断输入中国,自由、民主、议会、权利等现代观念逐渐在中国生根,自由等现代观念的成长是20世纪初包括自由主义思潮在内的现代中国思潮产生的基础。严复、梁启超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主要宣传英美改良自由主义思想,革命派积极宣传欧洲大陆以卢梭为代表的革命自由主义思想,二者在自由观、改造社会的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西方两种自由主义传统在辛亥革命前夕都有传播并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时期,之后一部分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一部分继续坚持渐进改良的自由主义,胡适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五四运动后,英美自由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一大批受到杜威、拉斯基等影响的自由主义者,并通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二、三十年代的各种论战,二十——四十年代以《努力周报》、《现代评论》、《新月》、《独立评论》、《观察》为阵地谈人权、谈政治的思潮,乃至四十年代以民盟为代表的组党参政等等,共同构成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多个层面,而思想和影响上胡适和储安平是典型代表。民国时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从思想上来说明显不同于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严复主要宣传英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而胡适等人主要宣传新自由主义思想,并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主义影响,比如四十年代对经济民主的普遍强调便是典型例子。四十年代自由主义者力图通过舆论干政或组党参政等方式,避免内战走和平建国的“第三条道路”,但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自由主义也昙花一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兴起了一股以批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宣传自由民主,以《自由中国》为阵地的自由主义群体,代表人物是胡适、殷海光、夏道平等人。殷海光主要受到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夏道平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有广泛宣传。晚年殷海光举起反思的旗帜,反思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思自由主义理论本身。其学生林毓生、张灏、陈鼓应等继续对中西文化双向反思。台湾的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大陆出现了一股新的自由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慎之、徐友渔等,他们通过与新左派的争论,重新诠释了自由、民主等自由主义核心观念。对自由主义、自由、民主等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严复、梁启超强调经济自由的重要性,但是民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大都强调经济民主,主张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大多数人的幸福。同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者有相同点,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主张经济民主是大多数民国时期自由主义者的特点,但在民主与独裁、政党政治等方面又明显不同,胡适明确主张实行民主宪政,但反对政党政治,而蒋廷黻主张实行专制政治,张佛泉等自由主义者强调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同一个自由主义者对自由、民主、自由主义的理解也有人生的变化,比如胡适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能够纠正自由主义的不足,是未来世界的方向,但50年代则表示忏悔。殷海光对自由主义的认识最能体现思想逐渐深化的过程。这表明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必须以代表人物的研究为核心,通过严复、梁启超、胡适、储安平、殷海光等展现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思想深化过程。建设一个现代国家是包括自由主义者在内的中国人的不懈追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国家观经历了国家有机体论、积极国家到国家工具论的演变,明显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派的国家观。在传统观方面,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经历了严复、胡适、殷海光与林毓生等曲折演变,由质疑、批判走向理性反省。自由主义者认为传统与现代存在差异,但传统是自由主义生长的根基,传统文化中具有与自由主义思想沟通的内容,自由主义传统观的进展与自由主义的自身理论进展相互促进,但是他们观察传统的权利民主、科学至上理念以及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改良方式受到同时的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挑战。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虽然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时代课题和民族文化,使得中国自由主义并不是西方的简单翻版,而是具有中国的特点,比如西方自由主义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逐步演进变化的,而中国自由主义不具备这种历史条件,既要反对封建统治,还要面对民族危亡造成他们一面强调个人权利,一面又力图实现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协调,强调己轻群重,带上了比较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由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不适合自由主义,加之自由主义本身理论和实践的缺陷导致了自由主义在政治上的失败。他们最根本的失误在于对近现代中国国情的核心农民的主体力量缺乏深入认识。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虽在政治上以失败而告终,但在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学术与舆论改造政治和社会、为现代中国政治提供思想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一定贡献。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要能成为中国改革和进步的积极力量,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注重研究中国国情,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找到自身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而不是仅仅空谈抽象普遍的原则和简单移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王瑶[3](2012)在《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文中指出王小波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但他的写作风格不仅跟五十年代出生的其他作家有着较大差异,在当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强的个性。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小说中他常常以幽默的手法剖析社会、历史、文化、人性的阴暗面。通过细读其文本,本文从王小波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黑色幽默出发,以黑色幽默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黑色幽默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表现为起始,逐步深入分析王小波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本文主要以后现代叙事手法、象征性情节寓意、王二形象的谱系化考察、主要人物的符号化意义等为切入点,对王小波利用谐谑的手法对小说母题——“荒诞”所进行的深化处理,做出了相应的阐释。最后,结合王小波的人生经历,本文探讨了其小说对存在意义所进行的追问、思考。笔者从小说对性爱与死亡、智慧与趣味、自由和理性等三方面问题的反映,提出王小波小说以黑色幽默对抗现实荒诞的意义所在。

王光利[4](2012)在《胡适诗学批判》文中指出胡适承接晚清“诗界革命”与“崇白话而废古文”之余绪,与陈独秀等人一起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的白话语言观、文学改良观、诗体解放观等诸多诗学观点,及其《尝试集》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巨大,可以说,中国自上世纪初以来整个文学的发展都是以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学运动为基础的。然而,在认识到胡适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名、朱光潜等人即对胡适“诗体解放”“不用典”等观点提出了质疑与反驳,认为诗歌的过度散文化导致诗意的丧失,都是胡适诗学理论的负面效果。本论文试图客观、全面地分析胡适诗学内涵,用中西现代文论对胡适诗学中反现代甚至反诗的特征进行剖析与批判。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导论首先阐释研究本课题的缘由、目的与意义,再梳理先期研究成果及基本材料,设定基本研究方法,介绍内容概要和创新之处。正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着重分析梳理胡适诗学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后者分为五个方面:传统文化、进化论、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思想。第二章,首先分析梳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学衡”派对胡适一系列观点进行的反思。其次,以废名、顾随、俞平伯为个案,分析他们基于中国传统诗学对胡适诗学进行的反思。再次,以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为个案,分析他们基于西方现代诗学对胡适诗学的反思。第三章,用中西现代文论针对胡适一系列具体的诗学观点,如白话语言观、诗体解放论、《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大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等进行分析,对胡适诗学进行再批判。第四章,结语,归纳总结胡适诗学反现代性甚至反诗性的美学特质。

付兰梅[5](2011)在《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 ——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辜鸿铭与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过渡人”,生前与身后,几乎很少有人能像他们那样褒扬与贬抑同在,美名与骂名共收。20世纪以来,无论在中国本土还是在国外,关于两人的个案研究,在资料层面上给人们留下了各种辜鸿铭形象和鲁迅形象。虽然目前对辜鸿铭和鲁迅的个案研究资料层出不穷,但对辜鸿铭的研究在很多地方存在误读和一定的偏见,尤其是对辜鸿铭研究缺乏文化肌理层面的细部分析,而对鲁迅的研究有待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对这两位思想文化立场处于两级状态的文化人物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目前尚属少见。基于此,本文选取辜鸿铭与鲁迅两位近现代思想文化场域中的两极性思想文化人物进行研究。在对辜鸿铭和鲁迅研究学术史概况进行考证、爬梳的基础上和对他们的着译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前提下,通过对二人的文化认同的比较及其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的探讨,深入到文化肌理层面,凝视“怪异到不类”的辜鸿铭和“彷徨于无地”的鲁迅的文化脸谱。本文认为,辜鸿铭与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场域中最保守和最激进的两极性人物,其文化选择的两极性在二人的生命历程和墨写春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轨迹中镌刻的尤为清晰。他们以两歧的文化认同成为“互补的同时代人”,充分显示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人物对过渡时代中国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焦虑与思考。由于认同是自我与他者在文化交往中通过文化凝视形成的主体认同与他者的承认的结合,从辜鸿铭与鲁迅的文化交往几乎可以窥见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化场域的全貌。因此,本文通过对二人在文化交往中的“看”与“被看”,分别从主体的认同和他者的承认两个角度,分析二人最保守与最激进的两级文化认同。首先,从辜鸿铭与鲁迅的两极文化选择切入,通过二人对身、家、国的凝视,分析辜鸿铭“尊王崇孔宣儒扩展”的最保守的文化认同和鲁迅“立人批孔非儒拿来”的最激进的文化认同。其次,结合二人在国内外的接受情况,从辜鸿铭、鲁迅在国内的文化传递和在德国与日本的文化利用,即他者对辜鸿铭与鲁迅的承认,透视辜鸿铭的“怪异到不类”与鲁迅的“彷徨于无地”的文化脸谱。第三,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坐标中,在西方和日本的两重镜中,从外部寻找辜鸿铭与鲁迅两级文化认同的生成原因。第四,沿着辜鸿铭与鲁迅的个体心路历程,从二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这些个性心理构成要素,剖析辜鸿铭与鲁迅两极文化认同的内部生成机制。本文从交往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出发,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在保守与激进的二维认同激荡中凝视“过渡人”的两张文化脸谱。辜鸿铭以喜剧的红脸上演了他本人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20世纪初期的悲剧命运,鲁迅则以黑色的脸谱行走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暗夜之中。在红与黑之间,渐变着中国近现代“过渡人”文化认同的斑斓图景、刻画着过渡时代中国的沧桑命运,并指示着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走向。

文宗理[6](2009)在《“取今”、“复古”之间的文化穿越 ——从章太炎到鲁迅》文中提出章太炎与鲁迅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巨人。在广泛汲取西学的基础上,章太炎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作了一个光荣的结束;同时,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鲁迅则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一个伟大的开端。他们二人之间不但存在着事实上的师弟关系,同时他们之间在文化思想上也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因此,在中国近代与现代的交接与转化过程中,他们之间的文化传统关系不但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他们的思想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在许多方面即有传承,又有交叉,更有变异和发展,因此对于二者思想脉络的研究,可以使政治与文学、历史与文学、哲学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等多种复杂关系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青年时期的章太炎不但接受了系统的古文经学训练,而且广泛地涉猎西方的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知识,并利用西方的学术和思想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方法。因此,章太炎的学问虽然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但又绝不囿于古文经学的藩篱。他自觉地将自己的学问服膺于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不但运用“华夷之辩”、“九世复仇”等传统经义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提供合法性论证,而且运用西学和诸子学的有关知识批判作为中国正统意识形态支柱的孔子及儒学。同时,章太炎也以自己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深刻了解为背景,对西方的民主政体及相关哲学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在对东西文化双重批判的基础上,章太炎汲取古今中外各种哲学流派的精髓,努力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由于身处中国社会古今更替、中西交会的大转折时期,章太炎的思想和学术具备了过渡性时代的全部复杂性,不但是一个博大、复杂甚至矛盾的理论体系,而且与中国20世纪流行的民族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之间有着种种复杂的纠葛。炽热的民族主义感情是章太炎与鲁迅之间产生思想共鸣的文化基础。正是出于对章太炎革命意志和品德的钦佩,东京时期的鲁迅才自觉地摹仿与学习章太炎的文章风格,并投到章太炎门下问学。章太炎的学问和道德,对青年鲁迅的审美趣味、精神气质、文化思路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章太炎的影响下,鲁迅不但和“全盘西化”论者彻底划清了界线,而且接受了“文学复古”的主张。从章太炎的诸子学研究中,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在中国的非主流文化传统中,蕴藏着能够与儒学相抗衡的思想资源,而这些思想资源能够为民族文化的重构提供动力。《破恶声论》这篇文章,是青年鲁迅接受章太炎“文学复古”主张的标志。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反在《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中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态度,开始为传统文化的历史合理性进行辩护。这意味着,传统资源的发掘在在鲁迅的文化思路上被提升到首要的位置。鲁迅从日本归国后,在教育部做了十多年的普通职员。在看似平庸的政府职员生活中,鲁迅不但完成了向专业作家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而且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居住于“S会馆”期间,鲁迅认真地服膺并实践章太炎的“文学复古”主张,“辑故书”、“读佛经”、“钞古碑”,经历了一次探源民族文化的漫长精神旅程。这一活动虽然不断受到谋生求职与公务活动的干扰,但却始终没有中止。在“文学复古”过程中,章太炎一直是鲁迅不断进行对照、反思、挑战和超越的精神对象。鲁迅的“文学复古”,既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和展开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偏离、质疑、否定和超越的过程。鲁迅服膺“文学复古”的目的,就是要从传统文化的源头采撷能够点燃现代文明的火种。然而,在“文学复古”的过程中,鲁迅深刻认识了民族文化原创力丧失和种文化残缺状态生成的历史原因。同时,也使他认识到“汉唐气魄”是造就历史上文化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鲁迅虽然于20世纪20年代放弃了“文学复古”主张,并转向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激烈批判,但“文学复古”却在他的文学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龙其林[7](2007)在《生态文明的呼唤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发展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态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试图以生态学科相关知识作为理论支点,结合文学创作实践,从生态文化意蕴的多维表达、生态书写的美学追求、兴盛原因、创作误区及其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审视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创作。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了生态小说的形成背景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综合评述了生态小说创作和研究现状,指出将生态学视角引入小说研究系统审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的对象、研究价值。第一章系统阐释了生态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文化意蕴。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对于生态失衡现实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人类征伐自然和对环境的污染、工具理性对人类精神的蚕食以及无休止的人类欲望的膨胀等方面。其次,意识形态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规约作用,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面对消费主义浪潮、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力约束时,表现出可怕的精神病态。再次,针对生态环境的现状,作家们试图以寻归自然的方式来弥合人与自然分裂的局面,召唤生态人格的生成和发扬,从而实现自然与自我的双重拯救。第二章着重探讨了生态书写的美学追求,在世界复魅的基点上所表现出的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旨趣。论述主要从自然神话的复归、跃动的生命意象和断裂的时间之流三方面展开。结合相关理论和作品,从生态小说对自然神话观念、形象、禁忌等的表现,对富于生态意味的生命意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中停滞、断裂的时间观念来揭示人类的贪婪无知、作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忡忡忧心以及通过世界的复魅来使自然的价值合理化、神圣化的追求,从而使人们吸取教训,尊重自然,挽救日益陷入危机的生态环境。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生态小说的兴盛成因与创作误区。从生态小说的兴起原因来看,主要包括生态危机的降临和急剧恶化、西方生态文化的传播、传统生态资源的整理和吸收、文学创作发展的自我要求以及生态小说作家的迅速增加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而其创作误区则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小说意蕴的浅薄和艺术感染力的缺失,生态思想的游离和生态意识不自觉以及出现的脱离真实、一味走向神秘、混沌的弊病。结语部分进一步论述了生态小说创作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在总结上文的基础上对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陈才生[8](2004)在《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文中认为 李敖,1935年生,吉林扶余人。1949年赴台。李敖性格狂放、特立独行,作品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思想标新立异、睿智深刻,无论人品、文品还是思想,都对当代台湾社会产生过强烈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李敖步入文坛开始,有关他的评论便不断出现在台、港报刊和网络中。由于李敖的作品资料浩繁,

二、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论文提纲范文)

(1)胡适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
绪论
    第一节 从民族危机到文化自觉——中国的“文艺复兴”
        一、中国与西方之间:文化革新的历史背景
        二、激进与保守之间:文化革新的实践路径
        三、启蒙与救亡之间:文化革新的首要任务
    第二节 胡适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胡适研究
        二、国外胡适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逻辑结构
        一、论文主要观点
        二、论文内在逻辑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从乾嘉朴学到实验主义——科学主义的文化进化观
    第一节 乾嘉汉学的学术底蕴
    第二节 实验主义的学术滋养
        一、杜威的实验主义
        二、科学的方法
    第三节 进化论与存疑主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文学革命到整理国故——理性主义的文化启蒙观
    第一节 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学革命
        一、文学改良论
        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三、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
    第二节 思想领域的除魅——整理国故
        一、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
        二、整理国故的宗旨
        三、整理国故的工具
        四、整理国故的方法与步骤
        五、整理国故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国民性改造到科玄论战——自然主义的科学宗教观
    第一节 国民性改造——健全的个人主义诉求
        一、对国民性病源批判与分析
        二、个人主义
        三、易卜生主义
        四、小我与大我——社会不朽论
    第二节 科玄论战——自然主义的人生观
        一、论战的缘起与爆发
        二、论战的展开与深入:科学作为意识形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问题与主义之间——渐进主义的文化改良观
    第一节 政治的导言:“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一、“问题与主义”论争的背景
        二、“问题与主义”论争的过程及内容
    第二节 问题与主义论争的方式——输入学理
        一、新思潮的精神
        二、输入学理的方法
    第三节 政治的文本:“问题与主义”的解决
        一、改良政治的《争自由的宣言》
        二、好政府主义
        三、政治的工具主义
        四、民治政府的政治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之间——世界主义的文化选择观
    第一节 论战序幕:广州文化论战
        一、批判复古派
        二、批判折衷派
        三、主张全盘西化
    第二节 中国本位文化论争
        一、胡适早期的西化观
        二、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三、胡适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四、十教授的政治总答复
    第三节 胡适与全盘西化的文化观
        一、胡适全盘西化观的根据
        二、“最低限度的共同信仰”——从“西化”到“现代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之间——民主主义的文化理想观
    第一节 民主主义文化危机
        一、国家干预主义的滥觞
        二、民主与独裁论争的国难背景
    第二节 民主与独裁论战的过程与内容
        一、专制建国与民主建国
        二、新式独裁与民主政治
        三、武力统一与政治统一
        四、国家建设与无为政治
    第三节 中国民主文化的历史可能
        一、民主文化的哲学基础
        二、民主文化的制度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从西方自由主义到中国自由主义
        一、西方自由主义的分类、演变及核心观念
        二、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历史、核心观念和主要特点
第一章 中国传统自由观的特点与现代思想因素的成长
    第一节 中国传统自由观的特点
        一、儒家的自由观
        二、老庄的自由观
        三、佛教的自由观——以禅宗为中心的探讨
        四、儒释道自由思想的主要特点及价值
    第二节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潮中的自由思想因素
        一、侯外庐“早期启蒙说”的理论根据
        二、早期启蒙时期明清社会的变化
        三、早期启蒙思潮的概况
        四、早期启蒙时期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因素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西方现代观念输入:以自由为中心的探讨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自由主义的萌芽
    第一节 改良派对自由主义的介绍
        一、严复、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严复、梁启超的自由观
        三、严复、梁启超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四、严复、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个人权利与民族自由:革命派对自由的理解
    第三节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实践及其破产
第三章 民国时期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概论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紧张——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一、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
        二、实验主义与自由主义
        三、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
        四、胡适的自由观
        五、民主与宪政思想
        六、渐进变革:自由主义的实现方式
        七、容忍与自由
    第三节 四十年代《观察》群体的自由主义思想 ——以储安平为中心的考察
        一、《观察》周刊与“自由主义向何处去?”
        二、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
第四章 殷海光与海外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延续
    第一节 极权时代的自由卫士——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
        一、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
        二、殷海光的自由主义观
        三、殷海光的自由观
        四、在手段与价值之间:殷海光的民主观
        五、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成就与不足
第五章 90年代末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简论
    第一节 世纪末自由主义思潮重新登场
    第二节 中国问题的解读: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
第六章 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国家观
    一、从国家有机体论、积极国家到国家工具论的转变
    二、国家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三、国家的职责、目的和国家的权限
    四、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
    五、自由主义国家观的特点
第七章 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传统观
    一、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观的演变
    二、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论传统与现代的差异
    三、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论传统的现代性因素
    四、传统观与自由主义自身理论的相互促进
    五、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观的评价
结论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让自由主义者自己说话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定位
        二、造成自由主义在20世纪中国政治上失败的原因分析
        三、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四、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未来可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王小波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王小波小说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价值及思路
第一章 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黑色幽默小说
    第一节 黑色幽默概说
    第二节 新时期黑色幽默小说概述
第二章 王小波小说黑色幽默风格的具体呈现
    第一节 反讽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
    第二节 后现代叙事手法的交错叠加
    第三节 象征性情节的黑色寓意
第三章 王小波小说中“反英雄”式人物形象
    第一节 王二形象的谱系化考察
    第二节 人物符号化与黑色幽默的深化
第四章 王小波小说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第一节 对性爱、死亡的思考
    第二节 对智慧、趣味的向往
    第三节 对自由、理性的渴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胡适诗学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论
    一 课题的选定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内容概要
    五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胡适诗学及其背景分析
    第一节 胡适诗学概要
    第二节 历史背景
    第三节 传统文化背景
    第四节 西方文化背景
        (一) 进化论(Evolution)
        (二) 实用主义(pragmatism)
        (三) 现实主义(realism)
        (四) 自由主义(liberalism)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学界对胡适诗学观点的反驳
    第一节 "学衡"与"尝试":新诗草创期的学术论争
        (一) "学衡"派的哲学背景及形成
        (二) 吴宓
        (三) 梅光迪
        (四) 胡先骕
    第二节 基于中国传统诗学的反思
        (一) 引言
        (二) 废名
        (三) 顾随
        (四) 俞平伯
    第三节 基于西方现代诗学的反思
        (一) 引言
        (二) 朱光潜
        (三) 梁宗岱
        (四) 李健吾
第三章 胡适诗学观点再批判
    第一节 作诗如说话
    第二节 作诗如作文
    第三节 须言之有物,不无病呻吟
    第四节 须讲求文法
    第五节 不摹仿古人
    第六节 务去烂调套语,不避俗字俗语
    第七节 不用典
    第八节 不讲对仗
第四章 结语:反现代性性的诗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 ——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范围、动机和意义
    二、辜鸿铭与鲁迅研究学术史回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论文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关键词界说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返传统的辜鸿铭与反传统的鲁迅
    第一节 辜鸿铭的凝视策略与鲁迅的观看之道
        一、“观人”和“观于人”的辜鸿铭
        二、“于天上看见深渊”的鲁迅
    第二节 最保守的文化守成主主义者辜鸿铭
        一、“尊王崇孔宣儒扩展”的文化认同
        二、保守到“不类”的辜鸿铭
    第三节 最激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鲁迅
        一、“立人批孔非儒拿来”的文化认同
        二、激进于“无地”的鲁迅
第二章 凝望身、家、国:辜鸿铭与鲁迅文化认同比较之一
    第一节 身之凝视
        一、“身写”和“肉薄”:肉身与体饰上身体意识的窥探
        二、“真正的中国人”与“这样的战士”:两歧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家之回眸
        一、“人间天堂”与“死所”:家
        二、“无我”的礼赞与“妻性”的追问:妻
    第三节 国之望诊
        一、“丛病之躯”与“无物之阵”:病中国的两张诊书
        二、“孔教乌托邦”与“人国”:相互抵牾的“理想国”
第三章 他者的承认:辜鸿铭与鲁迅文化认同比较之二
    第一节 “看朱成碧”:“观于人”的辜鸿铭与鲁迅
        一、“丑角”辜鸿铭与“一是”之鲁迅
        二、两宗罪:治水者的无奈与盗火者的悲哀
    第二节 “看杀卫玠”:“观于异”的辜鸿铭和鲁迅
        一、热了又热的辜鸿铭:德国与日本的文化利用
        二、升温的鲁迅:日本与德国的文化过滤
第四章 “视”路寻踪与心路索骥:辜鸿铭与鲁迅两极文化认同的生成
    第一节 双重镜中的三国时代:两极文化认同生成的“视”路寻踪
        一、1894·一本书·一场战争
        二、西洋镜中的“弱”视:中国变色龙
        三、东邻眼中的“重”视:刀光菊影下的支那
    第二节 “疏野”与“多疑”:两极文化认同生成的心路索骥
        一、天生蛮性与狼性气质
        二、“想象的理性”和“有中看无、无中生有”的思维方式
        三、归依体验的外化与缺失体验的补偿
结语 红与黑:“过渡人”的两张文化脸谱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取今”、“复古”之间的文化穿越 ——从章太炎到鲁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论文结构
绪论
第一章 道德与学问的双重魅惑——章太炎东京时期的思想成就及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
    第一节"流大汉之天声"——章太炎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生成
        一、"满汉不分"还是"华夷有别"
        二、排满革命的正义性
        三、排满革命的紧迫性
    第二节"推万类之异情"——章太炎对西学的批判性研究及其新文化观
        一、对进化论的批判
        二、对基督教的否定
        三、对自由平等观念的解构
    第三节 "发思古之幽情"——章太炎的儒学批判与"文学复古"主张
        一、还原儒家本貌
        二、订考孔子地位
        三、批判儒家道德
第二章 趋新与复古的悄然转换——章太炎与鲁迅之间的精神血脉
    第一节 "出中央而无校雠"——章太炎对鲁迅审美趣味的影响
    第二节 "尊个性而张精神"——章太炎对鲁迅精神气质的影响
        一、从"大独必群"到"任个人而排众数"
        二、从"独行则真"到"伪士当去"
        三、从"九世复仇"到"一个都不宽恕"
    第三节 "掊物质而张灵明"——章太炎对鲁迅文化思路的影响
第三章 痛苦与迷茫的独行身影——鲁迅对"文学复古"主张的实践及超越
    第一节 "文章如土欲何之"——鲁迅对"文学复古"的学术实践
        一、"辑故书"
        二、"读佛经"
        三、"钞古碑"
    第二节 "独托幽岩展素心"——鲁迅对"文学复古"的边际拓展
        一、对小说史的研究
        二、对神话传说的研究
        三、对民间艺术的研究
    第三节 "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对"文学复古"的自我超越
        一、"吃人"
        二、"女娲之死"
        三、"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生态文明的呼唤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生态文化意蕴的多维表达
    第一节 生态失衡的自然悲歌
    第二节 时代规约的精神病症
    第三节 拯救自然与自我拯救
第二章 生态书写的美学追求
    第一节 自然神话的复归
    第二节 跃动的生命意象
    第三节 断裂的时间之流
第三章 成因探究与误区审思
    第一节 成因探究:危机警示、文化启迪和文学变革
    第二节 误区审思:想象的阻梗和意识的飘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适文化观研究[D]. 马艳玲.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2]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D]. 兰梁斌. 西北大学, 2013(02)
  • [3]论王小波小说的黑色幽默[D]. 王瑶. 暨南大学, 2012(01)
  • [4]胡适诗学批判[D]. 王光利. 浙江大学, 2012(08)
  • [5]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 ——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D]. 付兰梅. 吉林大学, 2011(09)
  • [6]“取今”、“复古”之间的文化穿越 ——从章太炎到鲁迅[D]. 文宗理. 山东大学, 2009(05)
  • [7]生态文明的呼唤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D]. 龙其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8]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J]. 陈才生. 全国新书目, 2004(01)

标签:;  ;  ;  ;  ;  

李敖——走向现代文明的“守夜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