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

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

一、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颖[1](2021)在《面向异构系统的多面体编译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技术的不断更新使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体系结构经历着从同构计算模式到异构计算模式的转变,不同处理器厂商之间在体系结构和编程模型方面的巨大差异给计算系统的应用推广带来巨大挑战。利用编译技术自动将串行程序转换为异构并行程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基于多面体模型的编译技术被认为是程序自动并行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充分利用目标体系结构的硬件特征为目的,对面向异构系统进行多面体编译优化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以提升程序并行性和数据局部性为目标,本文研究了多面体编译优化的原理及流程,分析了多面体模型的主要特点,给出了利用多面体模型进行编译优化的主要途径。与传统的幺模矩阵模型相比,多面体模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更强大的表示能力和更全面的优化空间,同时也存在抽象层次高、实现难度大等问题。为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多面体模型,本文分析了多面体模型的原理和基于多面体模型的编译流程,深入研究了多面体模型最核心的调度变换算法,给出了利用多面体模型提升程序并行性和数据局部性的主要方法。(2)为了发掘数据局部性和提升块间并行性,本文提出一种面向通用多核同构架构的循环分块算法。循环分块是提升多级缓存数据局部性最有效的循环变换技术。多面体模型实现了简单的平行四边形分块,但这种分块方法无法有效进行分块之间的并行。为了解决循环分块的块间并行问题,衍生出分裂分块、钻石分块、六角形分块等复杂的分块形状。其中,钻石分块、六角形分块已经在多面体编译器中得到实现,但分裂分块由于设计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算法和实现。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平行四边形的分裂分块算法,避免了传统分裂分块依赖非仿射表达式的问题,并在PPCG编译器中对该算法进行了实现。实验对不同类型的stencil计算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PCG编译器采用本文提出的算法生成的Open MP并行代码相较于当前效果最好的钻石分块算法生成的代码有2%的性能提升;相较于stencil领域专用编译器Pochoir生成的代码有91%的性能提升。(3)为了生成面向异构系统的并行代码,同时降低同步开销,本文提出一种面向GPU架构的循环分块算法。钻石分块仅实现CPU上的代码生成,六角形分块仅支持面向GPU架构的代码生成,当面向不同架构时,为了达到最优的性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循环分块算法;同时,复杂分块形状提升块间并行性必然以额外的同步开销为代价,频繁的同步大大降低了程序整体性能。本文在面向CPU架构分裂分块算法的基础上,在PPCG编译器实现了分块后循环层到GPU硬件层的映射,同时实现同步最小化功能。与钻石分块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支持各个维度分块大小不同的情况;与六角形分块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处理多条语句、符号常量循环边界等多种复杂情况。实验对不同类型的stencil计算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PCG采用本文提出的算法生成的CUDA代码相较于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六角形分块生成的代码有64%的性能提升。(4)为了充分利用大规模并行资源,本文提出一种面向硬件并行规模的循环多维并行识别方法。随着现代处理器架构核心数目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单维并行识别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并行度,本文提出面向硬件并行规模的循环多维并行识别方法。根据并行层迭代次数和目标平台硬件资源数之间的关系,动态识别嵌套循环的多个维度为并行层,将多个并行维度的迭代空间合并后再作任务划分,以达到充分利用目标平台硬件资源的目的。该方法在PPCG中进行实现,通过对矩阵乘法、laplace方程等核心计算程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相较于现有单维并行方法,在SW26010异构众核处理器上性能提升最高达1.8倍,在Nvidia Tesla V100平台性能提升最高达5.2倍。本文采用多面体编译优化技术实现程序自动并行化,能够同时支持Open MP、CUDA和Open CL并行代码的自动生成。通过有效地发掘循环并行性和数据局部性,有效提升了并行代码的执行效率。

许栋梁[2](2021)在《基于硅基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的驱动电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微显示技术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化进程加快而兴起的显示技术,它凭借微型化、轻重量和高分辨率等独到之处,已成熟运用在军工技术、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等领域。其中,采用成熟的CMOS集成电路工艺制作的LED微显示器件更具特色,是一种集成了微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等的综合性器件,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立足于与标准CMOS技术完全兼容的硅基光源,基于使用该光源的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微显示驱动系统对其进行显示驱动,最终通过FPGA生成时序对显示产品进行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讲述了微显示技术尤其是LED微显示技术的研究进程,通过研究硅基光源的发光机制,并以此使用0.18μm标准CMOS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硅LED产品。该新型光源为三端器件,工作在PN结反向偏置状态,栅极电压可以调控其发光强度,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其发光机制。同时通过流片验证了芯片的相关性能,该新型光源材料仅仅使用了硅,因此反向偏置击穿时会发出黄色可见光,发光性能良好。(2)本论文基于此新型硅基光源制作了像素结构及行列驱动电路设计。像素结构驱动方式采用半有源驱动,可以极大的节省阵列面积。基于像素结构的工作过程,完成了其阵列设计和SPI协议的时序驱动,并使用数字IC设计流程进行仿真验证和综合。(3)本论文对设计的光电微显示阵列进行了芯片封装,同时制作了其专用的PCB测试板。此驱动电路PCB板能自由选择FPGA串行通信接口或者USB串行通信接口,同时带有电平转换电路,能充分保证微显示阵列芯片的正常工作。(4)本论文选择Xilinx公司的Spartan-6 FPGA开发板,使用提供的配套设计分析工具Plan Ahead完成全部的FPGA时序逻辑设计与仿真验证。然后我们对整个驱动电路系统进行系统验证,检验发现微显示阵列能完全正常工作。最后还做了包括功耗、刷新率和发光强度等性能测试。其结果证明了本课题所设计的微显示阵列显示性能卓越,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项敏,石磊,强宏,李红雷,郑子企,马力[3](2021)在《浅析高性能封装技术的发展》文中认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5G移动通信等高性能需求的出现驱使封装技术向更高密度集成、更高速、低延时和更低能耗方向发展。简要地介绍了半导体封测企业、晶圆代工厂和IDM在高性能封装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企业在此领域的布局和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变化,展望了未来国内封测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刘文祺[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受益于通信、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互联网+”已在民生、经济、政务等方面被广泛普及;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难以计数的网络设备、应用以及爆发膨胀的网络数据,使网络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给网络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面对互联网数据海量、业务多样、演变迅速的特点,传统网络安全技术效率低下且呆板固化,在性能、自适应性和泛化性方面已经不能有效应对当前网络安全的形势,因此研究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安全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展现了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检测识别以及自动学习的强大能力,给网络安全领域拓宽了发展思路,成为了当下热门研究之一。但现有方法由于依赖于公开标记的安全数据集以及经验知识,在实际网络数据采集、安全特征提取以及检测模型构建的环节上存在局限,难以适应于真实网络环境的特点并对实际网络攻击进行检测,造成现有研究较难在实际网络中进行部署实施。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基于机器学习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包括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相关工作;然后集中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为后文的研究提供支撑;随后着重对实际安全信息采集、未知协议特征提取、自适应增量模型构建三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从实际网络中收集真实的安全信息、从未知网络协议数据中提取特征、构造自适应及增量式的检测模型,提升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安全技术的检测性能、自适应和泛化能力,使其适应于实际网络数据海量、业务多样、演变迅速的特点,并能对其中已知和未知网络攻击进行检测,以实现在真实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为了收集实际的网络安全数据,提出统一安全信息采集模型;首先,对异构安全设备上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并以标准格式进行封装;然后,利用过滤和整合方法,根据信息过滤标准和事件相似度,对初始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和冗余内容进行处理;随后,通过基于事件相异度的关联方法,利用Bayes算法将相似行为的混合型安全事件进行关联;最后,研究事件的管理方式,对安全信息进行有序存放;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关联的操作,在整合压缩比、关联正确性、完备性和处理效率指标上取得了较好结果,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安全数据。2、为了在无先验知识条件下提取未知网络数据的特征,以未知协议报文作为研究实例,提出一种未知协议解析方法Rebuilder;首先,构建基于隐半马尔可夫的未知协议报文模型,对协议字段内的变化规律和字段间的状态转移关系进行描述;然后,研究未知报文的解析方法,利用Baum-Welch方法对报文模型进行训练,根据最大似然准则对协议关键词、字段长度进行估计;最后,研究基于未知报文分段的特征提取方法,将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或关键词序列作为报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Rebuilder在无先验知识条件下对文本、二进制协议报文格式进行解析,相较于对比方法提高了字段划分的准确度、覆盖度等指标,能为提取未知协议报文特征提供有用信息。3、为了克服内容2,需要依赖于通用报文结构来构建未知协议报文模型的问题,提出基于模式发现理论的未知协议解析方法ReSight,仅利用报文数据本身对未知协议格式进行解析;首先,根据信息论原理对协议解析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模式发现的衡量标准和重构规则;然后,提出报文格式ε状态机的模式重构算法,挖掘报文格式的隐含模式;最后,实验在无先验知识条件下,利用ReSight对二进制类型报文格式进行解析,为提取未知协议报文特征提供有用信息。4、为了构建自适应和增量式检测模型,提出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入侵检测系统ENID;首先,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特征选择方法,以特征的信息增益为度量标准,实现最优特征子集的选取;然后,根据相似相离原则提出自适应的高斯混合聚类算法,自动确定最优聚类簇数,对正常和异常的网络特征进行学习,通过特征匹配实现入侵识别;最后,提出增量更新方法,利用原有聚类结果和增量样本进行增量聚类,通过挖掘频繁特征对未知攻击模式进行即时更新;实验结果表明,ENID相较于对比方法提高了特征选取的有效性、针对已知和未知攻击检测的准确率、误报率及漏报率等指标,可以适应真实环境中网络数据维度高、成分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特点,能够应对已知和未知的实际网络攻击。最后将各部分研究内容进行融合,设计混合型的入侵检测系统MixID,并搭建仿真的网络拓扑对该系统进行测试,以验证各关键技术的效果;通过综合对比各项测试指标,MixID在已知、未知攻击检测的准确率、误报率及漏报率等结果上体现了一定优势,其性能、自适应性和泛化性都取得了较好的进步;同时也表明,通过利用关键技术间的互补特性,可以更好的将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安全研究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但考虑到目前工作还有很多限制,在大规模网络流攻击、加密流量攻击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值得后续研究。

沈同乐[5](2020)在《基于Vulkan三维渲染引擎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计算机图形学得到迅猛发展,从固定管线时代演变到可编程管线时代。可编程管线给图形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能不断提高图形的渲染画质,但同时也增加了图形程序开发的复杂度。图形程序开发涉及到很多底层技术的应用,但是对于很多开发者来说,只需关注应用层的相关技术,并不需要关注底层技术,因此就需要一个工具集来封装这些底层技术。三维渲染引擎封装跨平台、图像渲染、内存管理、资源管理等相关技术,提供给开发者简单易用的接口来开发图形程序,大大地提高了开发者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新型图形开发库Vulkan进行研究,分析Vulkan的工作流程和接口设计,同时对一些主流的三维渲染引擎架构和模块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一套适合本引擎的架构。在引擎架构的基础上,集成了目前比较先进的渲染算法。本文设计的三维渲染引擎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多个模块,主要有ECS模块、渲染模块、内存管理模块、场景管理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等,并对其一一进行设计和实现。本引擎使用了最新的工业标准Vulkan作为底层图形API,Vulkan作为新型的图形API优化了CPU上操作图形驱动的性能,并且容易支持多线程,对此本引擎使用了多线程模型,充分利用现代CPU多核的优势,多个线程之间相互配合,提高了引擎运行效率。此外本文在内存管理模块使用缓存式内存管理策略,明显减少了内存的动态分配次数,避免了内存碎片的产生,提高内存使用效率。

陈廷奇[6](2020)在《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传感城市”时代即将来临,霍尔传感器不仅在国防科技、交通运输和工业自动化等传统领域应用广泛,现代测量、汽车工业以及消费类电子等新兴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为霍尔传感器开辟了新的市场,推动着霍尔传感器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新兴应用领域对霍尔传感器的需求,顺应高集成度、高精度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设计并实现了一款集成EEPROM单元的数字化可编程线性霍尔传感器,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适用于霍尔传感器的EEPROM存储单元和配套的编程功能。根据传感器系统的存储需求,EEPROM总容量设为192bits,分为8个Page且每个Page设有24bits数据容量。用户可通过VCC和VOUT引脚对芯片编程,将参与调整对应参数的数字编码存入EEPROM单元,如调整基准电压、基准电流、时钟频率、灵敏度和静态输出电压等参数的数字编码。EEPROM单元的集成顺应了高集成度的发展趋势,提升了霍尔传感器在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下的性能。(2)基于对失调电压消除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四霍尔元件旋转电流技术并结合斩波稳定技术消除失调电压。共中心对称排列的四霍尔元件失调电压可以部分抵消,经调制和解调电路后,失调电压与磁场信号在频域分离并留在高频,磁场信号直流输出。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失调电压后,芯片输出精准的磁场信号。该技术的使用大幅减小了失调电压,降低了机械应力对霍尔传感器的影响,实现了更高的精度。(3)基于对传感器系统架构的研究,设计了与编程功能相结合的系统架构和数字信号参与调节的模拟信号通路。数字电路根据应用环境的需求,依据线性插值温度补偿方法从EEPROM单元选取所需数据,生成调整模拟信号通路的校准值,完成对传感器灵敏度和静态输出电压的补偿。该架构实现了全温度范围内稳定的灵敏度和静态输出电压,使得霍尔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更广,适应能力更强。(4)设计了霍尔传感器主要模块并仿真验证。除模拟信号主通路上的模块外,还设计了带隙基准模块、时钟产生模块、高压产生模块、EEPROM模块和静态电压基准模块,经公式推导和仿真验证,各模块功能、性能良好,各项指标满足预期设计目标。本文基于海外某0.18μm BCD工艺,在Cadence平台上使用Schematic Edit、Specture等EDA工具完成电路的设计与仿真验证,之后完成版图设计并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可编程霍尔传感器各项功能正常,参数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李勇波[7](2020)在《基于Scilab/Linux RTAI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精确制导武器的飞速发展对仿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以一种耗弹量低、见效快的手段来减少试验成本。半实物仿真兼备了数字仿真的灵活性和物理仿真的精确性,以置信度高、见效快、成本低的优势,被更多武器生产国所重视。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导弹半实物仿真平台大多是基于Matlab/Simulink等商业软件开发,其高昂的价格、专用的设备和严格的授权限制了高校师生、小型团队的使用。本文基于开源软件Scilab/Xcos及Linux RTAI开展了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研究,并对设计完成的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进行半实物仿真试验验证,具体工作总结如下。首先,建立了导弹的弹道模型并进行纯数字仿真。对导弹做了合理的假设与简化,利用Scilab/Xcos建立了导弹六自由度模型,推导并验证了速度时变条件下带落角约束的最优制导律,设计了三通道双回路制导控制系统,进行了纯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导弹弹道模型是正确的。其次,搭建了Linux RTAI实时运行环境并进行实时性和有效性测试。采用Linux RTAI双内核实时化方案来扩展Linux系统的实时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实时运行环境的实时性能相比其他环境有一定提高,可满足半实物仿真试验要求,测试模型可成功转化为实时代码并正确运行。接着,开发了VMIC在Linux RTAI环境下的驱动程序和实时接口模块。介绍了所做工作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开发了驱动程序,包括头文件和主函数;编写了自定义接口函数和自定义计算函数,并封装成可在实时环境下运行的实时接口模块,搭建了仿真设备与仿真模型之间通信的桥梁。最后,进行了半实物仿真试验与分析。基于以上工作,给出了某型无推力空地导弹的半实物仿真方案,包括信息交互关系、节点间通讯数据规格、节点间同步方案等,在Linux RTAI半实物仿真平台下进行半实物仿真试验,对比半实物仿真和纯数字仿真结果,分析误差来源,总结半实物仿真系统的优点与不足。综上,本文研究了基于Scilab/Linux RTAI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它有着二次开发性强、源代码开放、成本低等优势。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可满足半实物仿真试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为导弹、火箭的半实物仿真试验提供了一种新平台,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工程应用意义。

王庆伟[8](2020)在《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通信功能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车载网、军用工业、航电领域等众多信息化新型网络中,时间触发的概念在早些年就已经被提出,为适应网络对实时性、可靠性的高性能要求,在分布式网络节点卡中加入时间调度功能已经是一种显着的发展趋势,在国外的一些专业技术部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通过对时间触发网络和节点卡的理论及成果的分析,决定将以太网节点卡与时间触发功能相结合,以实现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通信功能作为探究目标,展开本论文的研究。本文基于传统的以太网节点卡架构,添加时间同步的功能模块,同时在数据收发部分融入了基于时间调度表的时间触发接收和发送功能。这样做既能较好的保留了以太网对于传统数据的正常收发功能,又满足了特定工业领域对于实时性数据传输的要求;同时考虑不同调度业务的冲突问题,采用了多业务多缓存的方式,引入读取调度表的仲裁机制,而TT(Time Triggered,时间触发)优先的ET(Evants Triggered,事件触发)帧退避机制也保证了传统ET数据和TT数据的完整传输。另一方面,由于PCIe(PCI Express,外设组件互连扩展标准)总线和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高级扩展接口标准)总线都是当前广受关注的总线结构,故在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数据交换部分,本文进行了基于这两种总线的通信模式研究和开发。论文的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传统以太网节点卡在链路层处理以太网帧的逻辑,进行了TTE(Time Triggered Ethernet,时间触发以太网)网络中所要求的时间同步和时间调度收发功能的逻辑更新;第二部分则是通过DMA与软件内存空间实现数据互通,重点介绍了AXI总线标准下的逻辑实现。本论文的整体设计依托于Xilinx(赛灵思)的FPGA开发平台,以时间同步状态下的节点卡调度功能为设计目标,进行了相应的完整工程开发。待全部的设计方案完成后,先使用modelsim仿真软件对链路层的逻辑功能进行了仿真验证,而后借助相关软件进行板级的数据收发测试,通过vivado抓信号进行DMA部分功能完善,达到实现数据通信的开发目标。

王泓渠[9](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互联网数据呈几何级增长,如何高效、快速的从中获取到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十分值得研究。目前成型的产品及开源界中有大量类似的软件,在借鉴他们优点、改进他们缺点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的云平台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丰富的云端资源来实现大规模的网络数据采集。首先,本文中针对实际的数据采集场景,结合现有爬虫框架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架构,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web管理端、服务端、采集端。用户可以通过web管理端提供的操作界面,对采集任务、采集节点等进行灵活管理;服务端中为了降低采集系统的使用门槛,集成了自定义采集模版功能,用户既可以自定义采集模版,也可以使用内置的模版。同时,针对页面下载过程中存在的大量域名解析请求,服务端中实现了高效的DNS缓存系统,优化域名解析过程。针对现有布隆过滤器在URL去重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实现了并行的多布隆过滤器,降低了误判率;采集端是落实页面采集工作的节点,针对现有网站存在的大量的反爬虫措施,系统中以下载中间件的形式,集成了强大的防反爬虫模块,其中典型的如动态IP代理中间件等。其次,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使用Python作为基本的开发语言,以MVC设计模式对系统进行实现。控制端与各采集节点的信息传送是通过socket技术来完成;网页下载模块结合多线程技术实现高并发下载。页面解析模块结合lxml库的特点,实现了多种提取表达式语法的支持,其中包括xpath、css、正则表达式;数据存储模块既可以将提取的页面数据保存为文件(Excel、json等),也可以直接保存到数据库中,本文中针对两种存储方式,分别提供了接口实现。最后,将采集系统部署到实验室的云平台上,以实际的网站作为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最终,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符合预期,采集效果良好。

赵毅[10](2018)在《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城域网网络架构主要向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通道能力和控制网络带宽能力,业务实现相对简单,缺乏流量管理、业务控制能力,存在设备利用效率低、网络自愈能力弱、建设维护成本高等缺点。面对包括自动驾驶、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等新的业务应用需求,需要网络具备业务快速灵活开通能力,具备感知好,故障少,价格低的优点,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网络重构实现。本文首先对宁夏电信城域网目前的网络架构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城域网面临的包括网络结构不合理、流量调度能力弱、管理控制能力差等问题;结合国外运营商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过SDN和NFV技术的应用实现网络重构的构想,提出宁夏电信IP城域网网络重构方案,通过数据中心搭建SDN和NFV管控平台,整合现网网管系统,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新增虚拟RR设备、VBRAS设备,升级现有设备使其具备SDN能力,整合城域网ITV CDN节点,依托现有城域网架构使用SDN和NFV技术实现宁夏电信城域网业务快速部署、流量灵活管控的能力。最后按照重构方案实施了VBRAS、随选网络试点工程,验证了网络重构的技术可行性,为宁夏电信IP城域网大规模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异构系统的多面体编译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并行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
    1.2 面向异构系统多面体编译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课题应用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多面体模型的编译优化技术
    2.1 多面体模型的表示
        2.1.1 Presburger关系
        2.1.2 多面体模型的基本要素
    2.2 编译流程
    2.3 提升程序并行性
        2.3.1 数据流分析
        2.3.2 调度算法
        2.3.3 代码生成
    2.4 发掘数据局部性
        2.4.1 循环分块
        2.4.2 数组压缩
    2.5 调度树
    2.6 小结
第三章 面向通用多核CPU架构分裂分块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研究背景
        3.1.1 循环倾斜
        3.1.2 循环分块
        3.1.3 其它分块形状的块间并行
        3.1.4 研究动机
    3.2 面向CPU架构分裂分块算法的设计
        3.2.1 分裂分块算法的设计
        3.2.2 分裂产生每个阶段的边界表达式
    3.3 面向CPU架构分裂分块算法的实现
        3.3.1 多面体模型表示
        3.3.2 多维stencil计算的分裂分块
        3.3.3 多个语句的分裂分块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环境配置和测试用例
        3.4.2 CPU上的性能测试
    3.5 小结
第四章 面向GPU架构分裂分块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研究动机
    4.2 GPU架构
    4.3 面向GPU架构分裂分块算法的实现
        4.3.1 GPU硬件映射
        4.3.2 最小化同步
        4.3.3 代码生成
        4.3.4 GPU的共享内存
    4.4 分裂分块技术的适用范围
        4.4.1 对比其他分块技术
        4.4.2 适用范围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环境配置和测试用例
        4.5.2 CPU上的性能测试
        4.5.3 GPU上的性能测试
        4.5.4 编译时长测试
    4.6 相关工作
    4.7 小结
第五章 面向硬件并行规模的循环多维并行识别方法
    5.1 研究动机
    5.2 目标平台
        5.2.1 SW26010 异构众核处理器
        5.2.2 Open ACC编程模型
    5.3 并行识别问题分析
    5.4 面向硬件并行规模的循环多维并行识别方法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相关工作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硅基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的驱动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显示技术简介
    1.3 LED微显示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可集成的硅基光源设计
    2.1 硅基发光器件综述
        2.1.1 硅基光源的理论研究基础
        2.1.2 CMOS型硅基光源研究进展
        2.1.3 PN结发光原理简介
    2.2 可集成的硅基光源设计
    2.3 可集成的硅基光源流片与性能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像素结构及其阵列驱动设计
    3.1 像素驱动方式
        3.1.1 像素驱动方式介绍
        3.1.2 像素驱动方式总结
    3.2 像素驱动电路设计
        3.2.1 像素驱动电路工作原理
        3.2.2 低压共源共栅电流镜及其偏置要求
        3.2.3 扫描Buffer
    3.3 行列驱动电路设计
        3.3.1 像素阵列设计
        3.3.2 SPI通信协议
        3.3.3 行列驱动时序逻辑设计
        3.3.4 行列驱动时序逻辑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电路PCB板
    4.1 微显示芯片封装
    4.2 PCB原理图设计
        4.2.1 USB串行接口设计
        4.2.2 电平转换设计
    4.3 PCB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PGA驱动时序逻辑设计与系统验证
    5.1 FPGA驱动时序逻辑设计
        5.1.1 FPGA及配套软件介绍
        5.1.2 图像处理与数据存储模块
        5.1.3 时钟模块
        5.1.4 时序控制模块
        5.1.5 FPGA驱动时序逻辑仿真
    5.2 系统验证
        5.2.1 系统功能验证
        5.2.2 系统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浅析高性能封装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1.1 OSAT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1.2 晶圆代工厂和IDM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1.2.1 TSMC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1.2.2 Samsung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1.2.3 Intel的高性能封装技术
2 高性能封装的技术特点与国内现状
3 结论与展望

(4)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现状及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主要问题
    1.3 本文工作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统一安全信息采集模型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采集模型
        2.3.1 目标及要求
        2.3.2 模型结构
    2.4 关键技术
        2.4.1 信息收集
        2.4.2 信息处理
        2.4.3 信息关联
        2.4.4 信息管理
    2.5 实验
        2.5.1 实验环境
        2.5.2 模块实现
        2.5.3 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SMM的未知协议解析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背景
        3.2.1 相关前提
        3.2.2 理论基础
    3.3 未知报文解析
        3.3.1 HSMM未知报文模型
        3.3.2 报文模型训练
        3.3.3 报文分段和特征提取
    3.4 实验
        3.4.1 评估指标
        3.4.2 字段提取
        3.4.3 性能分析
        3.4.4 参数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式发现的未知协议解析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背景
        4.2.1 相关前提
        4.2.2 理论基础
    4.3 模式测度
        4.3.1 全局测度
        4.3.2 局部测度
    4.4 未知报文格式重构
        4.4.1 报文格式ε机重构
        4.4.2 格式重构和特征提取
    4.5 实验
        4.5.1 评估指标
        4.5.2 字段提取
        4.5.3 ε机构建
        4.5.4 参数影响
        4.5.5 状态数对比
        4.5.6 全局测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量更新的自适应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相关背景
        5.3.1 网络流量分析
        5.3.2 粗糙集理论
    5.4 ENID系统
        5.4.1 特征选择
        5.4.2 GMM聚类
        5.4.3 增量更新
        5.4.4 检测响应
    5.5 实验
        5.5.1 实验数据集
        5.5.2 评估指标
        5.5.3 特征选择
        5.5.4 自适应聚类
        5.5.5 增量聚类
        5.5.6 参数影响
        5.5.7 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合型的入侵检测系统仿真与测试
    6.1 MIXID结构
    6.2 仿真与测试
        6.2.1 评估指标
        6.2.2 拓扑设计
        6.2.3 系统仿真
        6.2.4 测试方案
        6.2.5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Vulkan三维渲染引擎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三维渲染引擎技术
    2.1 三维渲染引擎介绍
    2.2 渲染管线
        2.2.1 顶点着色器
        2.2.2 曲面细分着色器
        2.2.3 几何着色器
        2.2.4 图元装配和光栅化
        2.2.5 片元着色器
        2.2.6 计算着色器
    2.3 基于物理的渲染
        2.3.1 微表面
        2.3.2 能量守恒
        2.3.3 菲涅耳方程
        2.3.4 BRDF
    2.4 图形API
        2.4.1 Open GL
        2.4.2 Direct X
        2.4.3 Vulkan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Vulkan的三维渲染引擎总体架构
    3.1 引擎的架构设计
        3.1.1 Open Scene Graph
        3.1.2 Unity3D
        3.1.3 本引擎架构设计
    3.2 模块划分
        3.2.1 ECS模块
        3.2.2 内存管理模块
        3.2.3 渲染模块
        3.2.4 事件管理模块
        3.2.5 场景管理模块
        3.2.6 资源管理模块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Vulkan的三维渲染引擎模块设计
    4.1 ECS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2 内存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2.1 内存优化
        4.2.2 传统内存管理设计
        4.2.3 缓存式内存管理设计
    4.3 渲染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3.1 渲染模块跨平台设计
        4.3.2 渲染管线设计
        4.3.3 渲染模块多线程设计
        4.3.4 Shader设计
    4.4 事件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4.1 事件设计
        4.4.2 事件监听器设计
        4.4.3 事件派发器设计
    4.5 场景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5.1 包围盒
        4.5.2 基础场景管理设计
        4.5.3 Octree场景管理设计
    4.6 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6.1 资源管理的内容
        4.6.2 文件系统设计
        4.6.3 资源模块设计
        4.6.4 资源管理多线程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测试和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软件环境
        5.1.2 硬件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渲染模块测试
        5.2.2 内存管理模块测试
        5.2.3 场景管理模块测试
        5.2.4 资源管理模块测试
    5.3 非功能测试
        5.3.1 稳定性测试
        5.3.2 渲染效率测试
        5.3.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的理论研究
    2.1 霍尔效应
    2.2 霍尔元件
        2.2.1 偏置方式
        2.2.2 制作材料
    2.3 霍尔元件的非理想因素及解决方案
        2.3.1 失调电压
        2.3.2 灵敏度温度特性
    2.4 EEPROM存储单元
        2.4.1 电子隧穿效应
        2.4.2 EEPROM物理结构
        2.4.3 EEPROM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的系统级设计
    3.1 功能定义与技术指标
        3.1.1 功能描述
        3.1.2 封装信息及引脚定义
        3.1.3 典型应用示例及特性指标
    3.2 系统级设计
        3.2.1 系统架构
        3.2.2 主要模块
    3.3 模拟信号通路设计
        3.3.1 霍尔元件及调制解调
        3.3.2 增益可编程放大器
        3.3.3 输出级放大器
    3.4 EEPROM单元设计
        3.4.1 存储阵列设计
        3.4.2 功能定义
        3.4.3 串行通信与命令帧格式
        3.4.4 内存分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编程霍尔传感器模块级设计与仿真
    4.1 带隙基准模块
        4.1.1 基本工作原理
        4.1.2 电路结构及原理分析
        4.1.3 仿真验证
    4.2 时钟产生模块
        4.2.1 模块框图
        4.2.2 上电复位单元
        4.2.3 振荡器单元
        4.2.4 仿真验证
    4.3 高压产生模块
        4.3.1 模块框图
        4.3.2 电荷泵单元
        4.3.3 高压检测单元
        4.3.4 仿真验证
    4.4 EEPROM模块
        4.4.1 模块框图
        4.4.2 读写逻辑
        4.4.3 灵敏放大器
        4.4.4 仿真验证
    4.5 静态电压基准模块
        4.5.1 模块框图
        4.5.2 静态电压粗调单元
        4.5.3 缓冲单元
        4.5.4 静态电压细调单元
        4.5.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的整体仿真及样品测试
    5.1 系统级仿真
        5.1.1 上电复位与欠压锁存
        5.1.2 编程功能
        5.1.3 静态输出电压
        5.1.4 灵敏度
        5.1.5 模拟信号通路
    5.2 版图设计
        5.2.1 版图设计流程
        5.2.2 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版图设计
    5.3 样品测试
        5.3.1 测试准备
        5.3.2 编程测试
        5.3.3 静态输出电压测试
        5.3.4 灵敏度测试
        5.3.5 测试总结与分析
    5.4 本文与同类型文献指标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Scilab/Linux RTAI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源软件Scilab/Linux RTAI的研究现状
        1.2.2 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半实物仿真系统方案
    2.1 半实物仿真系统结构
        2.1.1 仿真平台
        2.1.2 仿真设备
        2.1.3 参试部件
    2.2 仿真计算机功能
    2.3 图形化仿真建模及代码生成
        2.3.1 Scilab/Xcos仿真建模软件
        2.3.2 RTAI-Lab代码生成
    2.4 Linux系统实时性扩展
        2.4.1 实时操作系统
        2.4.2 Linux系统内核结构
        2.4.3 制约Linux系统实时性的因素
        2.4.4 常见Linux实时化方案
    2.5 模型监控与调参
    2.6 小结
3 导弹弹道模型的建立与数字仿真
    3.1 引言
    3.2 导弹弹道模型的建立
        3.2.1 弹体模块
        3.2.2 舵机模块和测姿仪模块
        3.2.3 制导模块
        3.2.4 控制系统模块
    3.3 制导律推导与验证
        3.3.1 制导律建模
        3.3.2 制导律推导
        3.3.3 制导律对比验证
    3.4 控制系统参数
        3.4.1 滚转通道
        3.4.2 偏航通道和俯仰通道
    3.5 数字仿真
    3.6 小结
4 Linux RTAI实时运行环境的搭建与测试
    4.1 引言
    4.2 Linux RTAI实时运行环境软件架构
        4.2.1 RTAI体系结构
        4.2.2 Linux RTAI双内核实时化方案
    4.3 Linux RTAI实时运行环境的搭建
        4.3.1 准备工作
        4.3.2 Linux RTAI实时运行环境功能的实现
        4.3.3 RTAI对 Scilab/Xcos的实时扩展
    4.4 Linux RTAI实时运行环境的测试
        4.4.1 实时性测试
        4.4.2 有效性测试
    4.5 小结
5 实时接口技术的开发
    5.1 引言
    5.2 实时接口技术在系统中的作用
    5.3 驱动程序的开发
        5.3.1 反射内存操作理论简介
        5.3.2 头文件声明
        5.3.3 Linux层驱动开发
        5.3.4 RTAI层驱动开发
    5.4 实时接口模块的开发
        5.4.1 自定义接口函数
        5.4.2 自定义计算函数
        5.4.3 实时接口模块的封装与加载
    5.5 实时代码的生成
    5.6 小结
6 基于Scilab/Linux RTAI仿真平台的半实物仿真试验
    6.1 引言
    6.2 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案
        6.2.1 系统组成和功能
        6.2.2 系统工作原理
        6.2.3 节点间通讯数据规格
        6.2.4 节点间同步方案
    6.3 半实物仿真试验实现
        6.3.1 仿真试验流程
        6.3.2 仿真试验现场
    6.4 半实物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试验日志
        6.4.2 仿真平台实时性能参数
        6.4.3 仿真结果对比
        6.4.4 误差分析
    6.5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6.6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通信功能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相关协议标准分析
    2.1 1000 M以太网协议标准
        2.1.1 物理层
        2.1.2 MAC层
    2.2 TTE网络中的SAE AS6802 时钟同步协议
        2.2.1 PCF帧简介
        2.2.2 TTE网络中的时间同步算法
        2.2.2.1 透明时钟计算
        2.2.2.2 固化函数
        2.2.2.3 压缩函数
        2.2.3 节点卡时钟同步
    2.3 PCI Express总线
        2.3.1 PCIe层次结构
        2.3.2 TLP报文
        2.3.3 基于PCIe总线的DMA操作
    2.4 AXI总线
        2.4.1 AXI总线架构
        2.4.2 AXI总线的握手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设计方案
    3.1 TTE节点卡整体设计
    3.2 收发接口和帧数据分流
    3.3 SM节点卡的时间同步设计
    3.4 Mac层功能和时间调度设计
        3.4.1 以太网帧的Mac层处理
        3.4.2 时间调度设计
    3.5 节点卡的DMA功能
        3.5.1 基于PCIe总线的DMA功能
        3.5.1.1 DMA结构
        3.5.1.2 基于TLP报文的写内存、读内存操作
        3.5.2 基于AXI总线的DMA功能设计
        3.5.2.1 AXI-DMA结构
        3.5.2.2 地址转换设计
        3.5.2.3 AXI读写内存过程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硬件逻辑实现
    4.1 收发接口和帧数据分流硬件逻辑实现
    4.2 SM节点卡时间同步模块硬件逻辑实现
        4.2.1 SmProtocolMachine时间同步协议状态机的逻辑实现
        4.2.2 pcf_dispatcher发送模块的逻辑实现
    4.3 Mac层和时间调度的硬件逻辑实现
        4.3.1 Mac层接收方向的硬件逻辑实现
        4.3.1.1 mac_rx模块的硬件逻辑实现
        4.3.1.2 rx_buffer模块的硬件逻辑实现
        4.3.1.3 rx_align字节对齐模块的逻辑实现
        4.3.2 Mac层发送方向的硬件逻辑实现
    4.4 节点卡DMA功能的硬件逻辑实现
        4.4.1 基于PCIe总线的DMA功能硬件实现
        4.1.1.1 写内存的硬件逻辑实现
        4.1.1.2 读内存的硬件逻辑实现
        4.1.1.3 TLP报文收发的核心状态机实现
        4.4.2 基于AXI总线的DMA功能硬件实现
        4.4.2.1 axi_pcie IP核的硬件逻辑功能接口
        4.4.2.2 core_windriver模块的硬件逻辑实现
        4.4.2.3 axi_lite地址转换模块的硬件逻辑实现
        4.4.2.4 axi_master读内存写内存模块硬件逻辑实现
        4.4.2.5 AXI-DMA其他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点卡通信功能的仿真和测试
    5.1 节点卡关键逻辑功能仿真
        5.1.1 数据接收方向的逻辑仿真
        5.1.1.1 分流模块逻辑仿真
        5.1.1.2 Mac层接收处理逻辑仿真
        5.1.2 数据发送方向的逻辑仿真
        5.1.3 时间同步功能的逻辑仿真
    5.2 节点卡硬件功能测试
        5.2.1 DMA功能测试
        5.2.1.1 基于PCIe总线标准的DMA功能验证
        5.2.1.2 基于AXI总线标准的DMA功能验证
        5.2.2 软硬件联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网络爬虫
        2.1.1 基本概念
        2.1.2 网络爬虫划分
        2.1.3 爬虫搜索策略
    2.2 其他相关技术
        2.2.1 Redis数据库
        2.2.2 XML技术
        2.2.3 XPath和 BeautiSoup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系统整体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性需求
        3.2.2 非功能性需求
    3.3 数据采集系统架构设计
    3.4 服务端设计
        3.4.1 采集模版功能设计
        3.4.2 DNS缓存功能设计
        3.4.3 去重模块功能设计
    3.5 采集采点设计
        3.5.1 采集节点结构设计
        3.5.2 网页下载功能设计
        3.5.3 内容提取功能设计
    3.6 web管理端模块设计
        3.6.1 基本配置设置
        3.6.2 创建采集任务
        3.6.3 管理采集任务
        3.6.4 爬虫监控
    3.7 数据库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具体实现
    4.1 项目结构
    4.2 服务端实现
        4.2.1 服务端初始化
        4.2.2 采集模版功能实现
        4.2.3 去重模块功能实现
    4.3 采集结点实现
        4.3.1 采集节点初始化
        4.3.2 网页下载实现
        4.3.3 内容提取实现
        4.3.4 内容保存实现
    4.4 web管理端设计
        4.4.1 创建采集任务
        4.4.2 管理采集任务
        4.4.3 采集节点监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环境搭建
        5.1.1 软硬件配置
        5.1.2 系统部署
    5.2 功能测试
        5.2.1 采集功能测试
        5.2.2 去重功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并发性测试
        5.3.2 健壮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概述
第二章 网络重构相关技术介绍
    2.1 SDN技术
        2.1.1 SDN技术特点
        2.1.2 SDN技术架构
        2.1.3 SDN架构接口技术协议
        2.1.4 SDN的优势
    2.2 NFV技术
        2.2.1 NFV技术的特点
        2.2.2 NFV用到的主要技术
        2.2.3 NFV的部署模式
第三章 宁夏电信IP城域网的现状和分析
    3.1 宁夏电信城域网简介
    3.2 宁夏电信IP城域网现状
        3.2.1 宁夏IP城域网核心层现状
        3.2.2 宁夏电信IP城域网汇聚层现状
        3.2.3 宁夏电信IP城域网接入层现状
    3.3 宁夏电信IP城域网问题分析
        3.3.1 宁夏电信城域网核心层问题分析
        3.3.2 宁夏电信城域网汇聚接入层问题分析
        3.3.3 宁夏电信城域网中长期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设计
    4.1 国内外网络重构思路
        4.1.1 美国AT&T网络重构Domain2.0 计划
        4.1.2 中国电信网络转型思路
    4.2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构想
        4.2.1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的意义
        4.2.2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长远目标和任务
    4.3 宁夏电信网络重构设计
        4.3.1 构建宁夏电信网络重构基础平台
        4.3.2 核心层重构设计
        4.3.3 汇聚接入层重构设计
        4.3.4 宁夏电信未来的IP城域网
第五章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尝试
    5.1 基于SDN/NFV的 VBRAS技术应用试点
        5.1.1 v BRAS
        5.1.2 项目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5.1.3 项目试点方案设计
        5.1.4 项目实施及测试
        5.1.5 项目经验总结
    5.2 基于SDN/NFV的随选网络技术验证
        5.2.1 随选网络技术验证目的
        5.2.2 随选网络技术验证部署
        5.2.3 随选网络业务验证
        5.2.4 随选网络试点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异构系统的多面体编译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李颖颖.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硅基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的驱动电路设计[D]. 许栋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浅析高性能封装技术的发展[J]. 项敏,石磊,强宏,李红雷,郑子企,马力. 微纳电子与智能制造, 2021(01)
  • [4]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刘文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1)
  • [5]基于Vulkan三维渲染引擎的设计和实现[D]. 沈同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可编程霍尔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 陈廷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Scilab/Linux RTAI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D]. 李勇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2020(02)
  • [8]时间触发网络节点卡通信功能的实现[D]. 王庆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王泓渠.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D]. 赵毅.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内存封装技术日新月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