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度评估与地震灾损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烈度评估与地震灾损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一、烈度评定与震害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琦[1](2019)在《RC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历次地震考察表明,95%的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工程结构破坏造成的。然而,房屋建筑等地震灾害承灾体的风险隐患底数不清已成为制约我国地震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关键短板。我国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提高了多数城镇的抗震设防标准,取消不设防区,调整了全国范围内2860个城镇的抗震设防等级和场地特征周期等参数。不同年代建造的各类房屋建筑,其抗震性能是否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是否存在地震灾害隐患和风险,如何进行科学识别和防治,是亟待解答的问题。RC框架结构由于空间布置灵活,抗震性能较好,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楼、医院、厂房、商场等公共建筑。为此,本文以RC框架结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抗震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首先,简要介绍了各类国内外建筑抗震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分析RC框架结构的典型震害,归纳总结了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双跨外廊式和多跨内廊式框架结构教学楼为原型,设置了考虑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规则程度、材料强度和结构层数因素影响的分析工况。然后,使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对框架结构教学楼的不同工况进行Pushover分析得到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值及破坏状态;分析总结了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规则程度、材料强度和结构层数对于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抗震性能评价体系中影响因素权重值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之后,建立RC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6个主要因素作为基准层,下设具体分类指标,评估结果采用震害指数模糊集合表征。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结合现有框架结构震害预测方法中权重系数和不同影响因素工况的Pushover分析结果,主客观综合赋权得到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给出中强地震常见烈度区(Ⅵ度Ⅸ度)的影响因子与震害指数的隶属度关系。最后,通过影响因素权重系数与单因素评价矩阵的加权平均,得到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结果。使用该模型对四川省雅安市的3栋框架结构教学楼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芦山地震中的实际震害相符,方法的可靠性得以验证。

刘佳[2](2017)在《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区域建筑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灾害发生前事先做出灾害评估,将事后的被动抗灾提前到主动预防,可以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步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目前关于城市区域建筑群地震易损性评估的研究尚且不多,如何选用合理的结构地震反应参数指标来定量评估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选用典型评价指标因子,以层间位移角等工程结构反应参数指标贯穿全文,研究城市区域群体建筑抗震性能,为区域抗震提供合理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将地震损失评估方法和易损性评价方法加以区分,并进行系统性总结归纳,选用合适的易损性评估方法,将评价方法与结构地震反应参数结合,应用于城市区域建筑群的地震易损性评估。(2)以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地震反应参数指标,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根据层间位移角与框架结构破坏程度的关系,研究建筑结构震害指数与破坏状态的对应关系,用破坏状态概率值计算平均震害指数,以此评估建筑群地震易损性。(3)建立减灾型区域易损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以减灾型社区地震易损性分析为算例,综合选取人口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公共管理指标因素,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因子权重,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易损性等级评判标准,分析评判指标因子易损性强弱,为社区防灾减灾措施提出针对性建议。(4)进行区域建筑群直接经济损失评估。以层间变形能力为参数,建立结构地震反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基于单体建筑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预测,综合考虑时间动态性因素和破坏状态连续性因素,提出一种改进的框架结构群体建筑直接经济损失计算公式。研究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预测方法具有应用价值。(5)以FEMA-P58为研究背景,综述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流程,以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为研究基础,建立倒塌—人口模型,详细阐述等效连续居住(ECO)模型理论及计算公式,研究证明FEMA-P58方法更具有现实应用价值。(6)采用基于单体建筑震害等级评判的区域群体建筑震害的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震害因子权重,嵌入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择近原则确定建筑群破坏等级,以此推导群体建筑震害破坏状态概率,判别结构抗震性能,为以后区域建筑群易损性评估的应用提供参考。

伍阳[3](2013)在《土石坝震害分析及震害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坝工建设中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快的一种坝型就是土石坝[1],根据国际大坝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水坝800,000余座,其中土石坝所占的比例约为83%。而在我国土石坝在水坝中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95%以上[2]。鉴于土石坝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本文主要研究土石坝的震害预测,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在了解土石坝在世界坝工建设中的重要性基础上,结合中国土石坝特殊性[3,4],以及地震过后土石坝的震害对土石坝自身以及土石坝周边的环境的极大影响,得出土石坝的震害预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即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2.对中国的历次的大震的土石坝的震害资料的总结,统计出土石坝的主要震害类型,在对土石坝的主要震害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用于土石坝震害预测的震害因子:坝型、坝料、坝基、施工质量、水深比、地震烈度。过对中国历次土石坝的震害资料,按照一定的划分准则将震害因子以及震害等级进行量化,得出104座土石坝的震害资料与震害等级的统计数据。同时根据唐山、通海两地的土石坝的分布规律,得出土石坝在震害预测的抽样中的抽样规律。4.建立土石坝的震害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根据土石坝震害预测中的抽样原则进行抽样,代入到多元回归模型中进行指数的计算,从而得出土石坝震害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5.根据统计的资料,得出土石坝的震害程度与震害因子的模糊关系,进而建立两者的隶属函数,从而可以求解得出土石坝的模糊矩阵。6.由多元回归模型中的指数的大小,采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得出土石坝震害因子的权重集。7.通过模糊矩阵以及权重集求解得出土石坝的综合评价集,由此可以断定地震发生时土石坝可能遭受的震害等级。

梁海安[4](2012)在《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水坝数量达86,000座以上,其中95%以上是土石坝。土石坝在地震灾害中作为承灾体,一方面引起土石坝坝体的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可能演变成为危险的次生灾害源,引发次生水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在地震后还常常因水坝无法正常发挥水利设施功能,造成灾后生产、生活的困难。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对土石坝地震灾害损失开展简便、快捷的预测评估,可以为有效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合理分配救灾人员、物资,及时救援,避免次生灾害发生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土石坝的地震反应机制的认识,在坝体设计施工时预先采取抗震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目前国内外对土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很少,国内对群体土石坝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面对我国严峻的地震形势,亟待发展土石坝震害预测和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为了便捷准确地对土石坝地震破坏状态和数量进行预测和评估,本文通过广泛的震害调查,系统整理了汶川地震中1792座土石坝震害资料,结合我国唐山地震、海城地震、通海地震土石坝震害资料中452座土石坝震害资料,以及建国以来12次较大地震中土石坝震害数据,对土石坝群体和单体震害的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震害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大量土石坝震害数据,对土石坝在地震中的震害比例、震害类型、易损部位,易损坝型进行了统计归纳。对震害影响因素与土石坝震害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影响土石坝震损程度的主要因素。2.从土石坝实际震害出发,结合我国历史土石坝震损分级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从震害情况、水利功能保留情况、坝体修复难易程度三个方面将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3.在归纳土石坝震损规律、研究震害影响因素与震害相关性、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研究、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由我国数次大地震中数千座土石坝在各个烈度区内的破坏数据,构建出我国土石坝地震破坏概率矩阵,并首次给出了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分布形式。4.基于我国地震现场评估标准,通过引入损失比的概念,将定性的土石坝震害程度描述数量化,作为定量描述土石坝震损程度的指标。将损失比值作为各个震害等级分界阈值,克服了采用定性描述方法划定土石坝震害等级带了的不便。利用土石坝地震破坏概率矩阵数据,对土石坝在各个地震烈度下的易损性进行研究,首次给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烈度区内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曲线。在损失比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土石坝震害易损性分布的研究,建立起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评估模型。由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土石坝群体震害的其他修正参数值,最终确定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模型评估方法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评估VI-X度烈度区内土石坝震害总数量、各个烈度区土石坝震害数量、处于各种震害程度土石坝震害数量,评估特定烈度区土石坝震害程度及其比例以及土石坝群体遭受的震损程度。5.由于土石坝震害的因素及震害等级分类本身具有模糊性,论文采用多元模糊预测的思路,建立起一种新的单体土石坝震害预测的方法。这一单体预测方法一方面体现了震害实际中烈度、坝基等震害因素以及震损破坏程度连续变化的实质,使得输入的评判信息更加符合真实情况,从而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采用多元模糊预测评估方法,根据实际震害规律,通过一定抽象假设条件建立起来的隶属函数的形式,表达了震害因素与震损等级之间的相关规律,避免了采用统计回归中由于震害复杂性导致的回归系数差的问题。同时采用多元模糊合成,考虑了单个因素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思路清晰明确,避免了神经网络中方法对震害机理认识的“黑匣子”问题。最后再通过203座历史震害数据的对土石坝模糊数学隶属函数进行局部调整,最终确定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对单体土石坝震损等级做出预测。6.通过研究震区内土石坝的破坏比同损失比在各烈度区内的变化规律,结合土石坝震损等级及数量的在各个烈度区内的分布规律,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得到土石坝在震区范围内损失比的分布公式,可在短时间内估算出地震造成的损失,总体上把握土石坝的地震损失程度,从宏观角度快速、简捷地对土石坝的损失做出整体评估,为地震应急和灾后规划重建提供参考。

王强,王兰民,袁中夏,王峻[5](2011)在《基于模糊数学的农村砖木民房震害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理论对农村地区砖木民房进行震害预测研究。建立了适用于砖木民房的震害影响因子集及其与震害等级的模糊关系,进一步研究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砖木民房震害预测模型。初步研究表明,该震害预测模型条理清晰,计算简便,可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郝敏,刘晶波[6](2008)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概括总结了过去20多年里国内外在防震减灾领域所做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对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房屋建筑震害预测以及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应用等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赵桂峰,马玉宏[7](2005)在《建筑结构震害预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国内外震害预测的研究现状和震害预测的两大类常用分析方法,对现有震害预测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柯吉鹏[8](2004)在《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 要本文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和砖石古塔的结构特性和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关于木结构抗震和加固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果:(1)对于单层木结构古建筑,针对榫卯连接的半刚性,提出结合脉动测试结果的算法。(2)在有限元计算中,本文利用脉动测试结果,弹簧单元模拟榫卯和斗拱的半刚性,对木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3)根据动测所得到的结构特性,提出单自由度木结构震害预测的计算方法。(4)提出木结构的模糊震害预测方法。(5)算例对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时程响应和底部剪力。对于南方地区众多的砖石结构古建筑,项目组利用所收集的大量数据,结合现有方法预测区域震害,得到了一般性的规律。对于砖石古塔的震害预测,目前有一些成熟的算法。本文运用有限元程序分析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和西塔,大雄宝殿的时程分析结果符合预期设想,西塔所建立的复杂模型和简单模型的模态分析结果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刘章军[9](2003)在《基于模糊理论的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制定工作,其中,震害预测作为抗震防灾规划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指出各种建筑(结构)物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其最有可能出现的震害情况,从而作出诸如是否需要加固或拆除重建等决策。在近20年的发展中,震害预测已由对单体工程发展到对群体系统工程,由对某个典型工程的抗震分析发展到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大型工矿企业的综合抗震能力作出全面分析判断;预测的对象涉及城市及工矿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类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一些要害系统的设施及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源等。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或研究单位先后提出了各种震害预测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理论,提出了模糊概率的震害预测模型,其模型能够把两类不确定性(一类是随机上的,另一类是模糊上的)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对于权重这样一个充满着模糊性的变量,用模糊语言来处理是非常合理的;并应用于对单层砖排架柱厂房、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以及多层砖房的震害预测,实践证明此方法是比较精确的。

周建中[10](2003)在《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文中认为结构振动混合控制是一种新型的抗震技术,它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具有很好的控震性能。因此,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此方面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在抗震结构混合控制减震技术方面还处于试验及理论研究阶段。运用模糊-神经元网络控制技术,进行抗震结构混合控制方面的研究将开拓结构控制的一个全新领域,有关这一领域内的问题有待得到解决完善。 本文利用模糊-神经元智能控制技术,旨在研究PTMD(或加入模糊控制器的PTMD)与消能减震(或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分别建立基于模糊性原理的PTMD与基于模糊性原理的消能减震结构运动模糊微分方程,运用模糊微分方程理论求得其解,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 2)建立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运动模糊微分方程,求其解;分别与PTMD、消能减震系统相比较;建立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建立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抗震结构混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消能减震器的优化设置研究,分析其有效控制的振型数量。 4)运用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理,进行PTMD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分别进行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系统相结合的混合控制、SATMD(带模糊控制器或神经-模糊控制器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SATMD(带神经-模糊控制器的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系统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研究,并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对比,确立各自的优缺点,建立各自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6)从广义混合控制入手,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建立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 7)针对1、2、3、5情况,建立基于MATLAB语言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仿真系统。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狭义混合控制、广义混合控制等概念,并提出了理论上主动控制的效果最好,混合控制是一种实践上最好的控震形式的新论断。 2)国内外首次研制开发了PTMD模糊控制器,并应用于PTMD中,改善了PTMD制频范围。 3)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对粘弹性阻尼结构进行神经网络优化设置的新方法,以考虑不同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该方法是对传统优化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抗震结构模糊建模及模糊控制规则自动提取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利用所有成熟程序自动提取模糊控制规则以进行结构模糊控制。 5)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形成减震结构模糊控制规则的关系生成方法和推理合成算法,从而实现了神经网络驱动的混合控制结构体系模糊推理。 6)编制了一套基于模糊的广义混合控制结构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机程序,该套程序能同时考虑了消能器非线性和结构非线性。 7)建立了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并建立了基于MATLAB语言的抗震结构广义混合控制的仿真系统。 8)国内外首次提出了P皿0(或SATM切与消能减震(或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设计理论和方法。

二、烈度评定与震害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烈度评定与震害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RC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抗震性能评价相关规范
        1.2.2 单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1.2.3 FAHP模糊层次分析方法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设防烈度
    2.2 场地条件
    2.3 规则程度
    2.4 材料强度
    2.5 结构层数
    2.6 建造年代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框架教学楼抗震性能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3.1 Pushover分析方法概述
        3.1.1 基本原理
        3.1.2 水平加载模式
        3.1.3 ATC-40 能力谱方法
    3.2 框架结构教学楼数值模拟分析
        3.2.1 框架结构教学楼建模原型介绍
        3.2.2 基于SAP2000 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3.2.3 结构破坏状态评价指标
    3.3 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1 设防烈度
        3.3.2 场地条件
        3.3.3 规则程度
        3.3.4 材料强度
        3.3.5 结构层数
    3.4 工况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数学的框架教学楼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4.1 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层次分析模型
        4.1.1 影响因子集
        4.1.2 评价集
    4.2 影响因子权重值的确定
        4.2.1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4.2.2 影响因素权重值的确定
    4.3 单影响因素抗震性能评价
        4.3.1 评价方法介绍
        4.3.2 设防烈度X_1
        4.3.3 场地类别X_2
        4.3.4 规则程度X_3
        4.3.5 材料强度X_4
        4.3.6 结构层数X_5
        4.3.7 建造年代X_6
    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价方法可靠性验证及实例分析
    5.1 芦山“4·20”7.0 级强烈地震简介
    5.2 芦山“4·20”地震中教学楼实例分析
        5.2.1 上里镇中学教学楼
        5.2.2 双石镇中心小学
        5.2.3 芦山中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区域建筑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易损性分析工程应用现状
        1.2.3 震害损失预测研究现状
        1.2.4 区域建筑地震灾害研究现状
        1.2.5 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现状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区域地震损失评估方法
    2.1 引言
    2.2 地震损失评估一般方法
    2.3 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分类
        2.3.1 经验分析法
        2.3.2 理论分析法
        2.3.3 人工神经网络法
    2.4 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区域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2.4.1 能力谱法
        2.4.2 易损性曲线
        2.4.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2.4.4 不同结构各损坏状态的概率及震害指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区域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
    3.1 引言
    3.2 易损性评价主要研究方法
        3.2.1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3.2.2 信息熵理论
        3.2.3 多因子复合函数法
        3.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5 改进层次分析法
    3.3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区域地震易损性评估模型
        3.3.1 减灾型社区地震易损性分析
        3.3.2 区域易损性评估指标的选取
        3.3.3 构建区域震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3.3.4 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3.3.5 区域灾害易损性等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人员、财产损失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及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地震损失分析及分类
    4.3 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区域建筑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4.3.1 地震经济损失估算方法比较
        4.3.2 基于层间变形能力的结构地震反应概率特性
        4.3.3 单体建筑地震灾害经济损失动态预测
        4.3.4 区域建筑群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4.4 基于FEMA-P58 的地震人员伤亡损失评估
        4.4.1 地震人员伤亡估算方法比较
        4.4.2 FEMA-P58 建筑抗震性能评估
        4.4.3 FEMA-P58 人口模型
        4.4.4 等效连续居住(ECO)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案例—张家港金港镇德丰社区地震易损性评估
    5.1 金港镇德丰社区基本概况
    5.2 社区建筑结构震害分析
    5.3 基于结构震害的社区地震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1 模糊综合评价(FCE)法的模型和分类
        5.3.2 确定各个影响因素权重
        5.3.3 嵌入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4 模糊震害指数法求震害程度
        5.3.5 社区建筑群震害易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土石坝震害分析及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土石坝单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1.2.1 统计回归法
        1.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1.2.3 土石坝群体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土石坝主要震害的宏观分析
    2.1 中国土石坝的现状
    2.2 土石坝主要震害分析
        2.2.1 坝体裂缝震害原因的分析
        2.2.2 坝体渗漏震害原因的分析
        2.2.3 坝体沉陷震害原因的分析
        2.2.4 坝身滑坡震害原因的分析
        2.2.5 坝基液化震害原因的分析
        2.2.6 主要震害原因总结
    2.3 土石坝不同坝型的震害形态及机理
        2.3.1 均质土坝震害机理
        2.3.2 心墙土石坝震害形态
        2.3.3 面板堆石坝震害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石坝震害预测的确定性方法
    3.1 土石坝抽样比的确定
        3.1.1 简述建筑机构震害预测的抽样原则
        3.1.2 土石坝震害预测中抽样比的确定
    3.2 土石坝震害因子的划分等级
    3.3 土坝震害等级的划分
        3.3.1 土坝震害等级的划分历程
        3.3.2 土坝震害等级的划分准则
    3.4 土石坝震害预测多元回归模型
        3.4.1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介绍
        3.4.2 土石坝震害预测多元回归模型
        3.4.3 土石坝震害指数的划分等级
        3.4.4 土石坝震害资料的总结
        3.4.5 土石坝多元回归模型求解
        3.4.6 土石坝震害预测多元回归模型准确性的检验
        3.4.7 土石坝震害预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石坝震害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4.1 模糊理论在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4.2 土石坝震害模糊综合评判法
        4.2.1 震害因子与震害等级之间模糊关系的建立
        4.2.2 建立分布隶属函数
        4.2.3 权重集的建立
        4.2.4 综合评价集的建立
    4.3 模糊震害预测算例
        4.3.1 模糊震害预测算例中的模糊矩阵的求解
        4.3.2 模糊震害预测算例中的综合评价集的求解
        4.3.3 模糊震害预测的分析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4)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1.3 土石坝单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土石坝震害调查
    2.1 土石坝震害特殊性
        2.1.1 正常运行土石坝病害类型及比例
        2.1.2 土石坝震损类型及比例
    2.2 易损土石坝类型
    2.3 土石坝易损部位
    2.4 国内外土石坝震害差异
    2.5 土石坝地震害现象分析
        2.5.1 坝体裂缝震害现象分析
        2.5.2 滑坡崩塌震害现象分析
        2.5.3 坝体渗漏震害现象分析
        2.5.4 坝体变形震害现象分析
        2.5.5 坝体附属设施震害现象分析
        2.5.6 库水涌浪震害现象分析
        2.5.7 液化震害现象分析
        2.5.8 库冰挤压震害现象分析
    2.6 土石坝震害现场调查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
    3.1 土石坝坝型和基本结构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3.1.1 均质坝抗震性能评述
        3.1.2 分区坝抗震性能评述
        3.1.3 防渗面板坝抗震性能评述
    3.2 土石坝主要构造及其抗震影响
        3.2.1 坝顶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3.2.2 防渗体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3.2.3 坝壳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3.2.4 排水反滤体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3.2.5 坝坡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3.3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研究
        3.3.1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进展
        3.3.2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准则
        3.3.3 国内外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概况
        3.3.4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3.3.5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的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石坝震害规律
    4.1 震害分布规律
        4.1.1 发震断层对震损土石坝分布的影响
        4.1.2 震中距对震损土石坝分布的影响
    4.2 震害因素与震害水平相关性规律
        4.2.1 烈度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2 场地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3 水位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4 施工质量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5 坝坡形状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6 坝料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7 坝轴走向与发震断层夹角对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2.8 坝型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方法
    5.1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5.2 ATC-13 方法对我国土石坝震害适用性
    5.3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技术路线
    5.4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方法模型
        5.4.1 土石坝群体震害数据分析
        5.4.2 群体震害预测模型基本假定
        5.4.3 土石坝破坏状态分级阈值的确定
        5.4.4 土石坝群体破坏概率曲线拟合
        5.4.5 土石坝震害易损性曲线
        5.4.6 土石坝震害模型参数的选取
        5.4.7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模型
        5.4.8 模型的应用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石坝单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方法研究
    6.1 单体土石坝震害研究现状
    6.2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评估技术路线
    6.3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6.3.1 模糊集合及其运算
        6.3.2 隶属函数
        6.3.3 模糊关系及其合成
    6.4 震损快速多元模糊评估预测模型的建立
        6.4.1 土石坝震损影响因素集的确定
        6.4.2 多元模糊综合推理评价集及分级标准的建立
        6.4.3 土石坝隶属函数的确立
        6.4.4 多元模糊综合评估权重集的建立
        6.4.5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模型校准
    6.5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的实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石坝地震直接损失评估
    7.1 土石坝破坏损失比
    7.2 损失比概率密度
    7.3 各烈度土石坝损失比的期望值
    7.4 各烈度土石坝损失比方差
    7.5 土石坝损失比概率密度曲线
    7.6 土石坝损失比评估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结论
    8.2 不足及尚待进行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模糊数学的农村砖木民房震害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理论[6]
2 砖木民房震害预测
    2.1 震害等级及震害预测评语集
    2.2 震害影响因子及单因素预测结果
        (1) 地震烈度
        (2) 墙体抗震强度系数
        (3) 屋顶系统
        (4) 质量状况
        (5) 门窗间墙宽
    2.3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2.4 算例
3 结语

(6)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影响场的确定
2房屋建筑易损性分析与震害等级确定
3计算机数字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1)信息管理
    (2)动态模拟
    (3)决策支持
4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结语

(7)建筑结构震害预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震害预测的分类
    (1) 按预测对象的分类
    (2) 按预测对象的数量分类
    (3) 按预测的目的和预测结果的用户分类
    (4) 按预测的地域分类
2 国内外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2.1 国外震害预测发展状况
    2.2 国内震害预测发展状况
3 目前国内常用的震害预测方法
    3.1 经验分析方法
        3.1.1 经验总结法
        (1) 易损性分析法 (城市群体预测)
        (2) 树状图分析法 (单层厂房预测)
        3.1.2 直接统计分析法
        (1) 多元回归分析法 (单层厂房预测)
        (2) 多元判别分析法 (多层砖房预测)
        (3) 模糊综合评判法 (老旧民房预测)
        3.1.3 当量统计法 (多层砖房预测)
        (1) 以抗剪强度为主因子的二次判别法 (多层砖房预测)
        (2) 楼层平均抗剪强度法 (多层砖房预测)
        3.1.4 城镇地区群体震害预测的快速法
    3.2 理论分析方法
        3.2.1 建筑单体的震害预测建筑单体震害预测的分析步骤如下.
        3.2.2 同类建筑群体震害预测
4 现有震害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8)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
    1.1 中国古建筑发展沿革概述
    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1.3 古建筑和文物的抗震性能评价和抗震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1.4 古建筑和文物的抗震加固方法
    1.5 现有古建筑抗震性能和加固措施取得的成果
    1.6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第 2 章 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
    2.1 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
        2.1.1 木结构的形式和特点
        2.1.2 木结构的刚度计算方法
        2.1.3 大木结构的特性分析
        2.1.4 静力分析
        2.1.5 有限元分析
        2.1.6 时程分析的一般理论
        2.1.7 木结构的经验计算方法
    2.2 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和评价方法
        2.2.1 地震反应的随机分析
        2.2.2 地震反应的模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 3 章 砖石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3.1 古建砖石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3.2 砖石结构古建的震害特点
    3.3 古建石塔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3.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3.2 抗震鉴定的简便方法
        3.3.3 石结构的可靠度分析
        3.3.4 多层石结构的模糊随机地震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古建的抗震加固措施
    4.1 木结构的抗震特点
    4.2 木结构的震害经验
    4.3 木结构抗震修复加固
        4.3.1 古建筑加固原则
        4.3.2 楼阁式古建筑的加固
    4.4 木结构抗震加固措施
        4.4.1 增加约束法
        4.4.2 增大截面法
        4.4.3 增设钢拉杆
        4.4.4 销栓加固
        4.4.5 纤维束加固
    4.5 砖石古塔的震害特点
    4.6 砖石古塔的抗震加固
    4.7 砖石结构古建筑抗震技术
    4.8 文物抗震技术
        4.8.1 陈列柜文物的抗震措施
        4.8.2 陈列柜的抗震措施
        4.8.3 文物防震措施
        4.8.4 石碑的抗震措施
    4.9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古建单体动力计算
    5.1 有限元计算方法
    5.2 木结构的计算
        5.2.1 开元寺西塔动测结果
        5.2.2 大雄宝殿有限元计算
    5.3 砖石古塔的计算
        5.3.1 开元寺大雄宝殿动测结果
        5.3.2 开元西塔复杂模型计算分析
        5.3.3 开元西塔简单模型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9)基于模糊理论的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震害预测研究状况
    1.3 国内震害预测研究状况
    1.4 小结
第二章 模糊理论及其预测模型
    2.1 数学模型概述
    2.2 模糊集合理论简介
    2.3 模糊理论在已有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2.4 本文所采用的模糊理论-模糊概率
    2.5 本文所采用的预测模型
第三章 单层砖排架柱厂房的震害预测
    3.1 概述
    3.2 单层砖排架柱厂房震害预测的方法及步骤
    3.3 算例
第四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震害预测
    4.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震害经验
    4.2 主要震害影响因子及其隶属函数的确定
    4.3 确定主要震害影响因子的模糊权重
第五章 多层砖房的震害预测
    5.1 多层砖房的震害特点及其震害等级划分
    5.2 已有文献对多层砖房震害影响因素的选择及其取值
    5.3 主要震害影响因子的选择及其量化
    5.4 建立各主要震害影响因子的隶属函数
    5.5 确定各主要震害影响因子的模糊权重
    5.6 多层砖房震害预测实例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
    6.2 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0)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的应用展望
    1.1 控制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2 智能控制产生的背景
    1.3 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的概念
        1.3.1 抗震结构的概念
        1.3.2 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运筹学及信息论的概念
        1.3.3 智能及智能控制的概念
        1.3.4 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的概念
    1.4 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的研究内容
        1.4.1 基于模糊性原理的抗震结构智能控制
        1.4.2 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抗震结构智能控制
        1.4.3 基于进化系统的抗震结构智能控制
        1.4.4 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控制
    1.5 抗震结构智能控制制的集成系统
    1.6 基于MATLAB语言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问题的提出
        1.7.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7.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
第二章 结构振动控制与广义模糊地震动的基本理论
    2.1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2.1.1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
        2.1.2 结构振动控制的分类
    2.2 结构混合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2.2.1 广义混合控制的概念
        2.2.2 广义混合控制的不同形式
    2.3 广义模糊地震动的基本理论
        2.3.1 与模糊性、随机性及模糊随机性相关的一般理论
        2.3.2 场地土类别的模糊性
        2.3.3 模糊随机地震烈度
        2.3.4 模糊预测地震烈度
        2.3.5 模糊反应谱
        2.3.6 结构模糊随机地震反应
        2.3.7 模糊随机地震危险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构被动调谐减震控制的基本理论
    3.1 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的特点
        3.1.1 PTMD的概念及组成
        3.1.2 PTMD的优缺点
    3.2 单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微分方程及解
        3.2.1 单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微分方程
        3.2.2 单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微分方程的解
        3.2.3 白噪声随机激励下单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解
    3.3 多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微分方程及解
        3.3.1 多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微分方程
        3.3.2 多质点结构PTMD运动模糊微分方程的解
    3.4 基于模糊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程序编制
        3.4.1 引言
        3.4.2 基于模糊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程序编制
    3.5 PTMD减震控制体系的实用设计方法
        3.5.1 设计步骤
        3.5.2 算例
        3.5.3 结论
第四章 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基本理论
    4.1 消能减震的特点
        4.1.1 消能减震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4.1.2 消能减震的优缺点
    4.2 单质点结构消能减震运动模糊微分方程及解
        4.2.1 单质点结构消能减震运动模糊微分方程
        4.2.2 单质点结构消能减震运动模糊微分方程的解
    4.3 多质点结构消能减震运动模糊微分方程及解
        4.3.1 多质点结构消能减震运动模糊微分方程
        4.3.2 多质点结构消能减震运动模糊微分方程的解
    4.4 基于模糊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程序编制
        4.4.1 引言
        4.4.2 基于模糊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程序编制
    4.5 消能减震控制体系的实用设计方法
        4.5.1 设计步骤
        4.5.2 算例
        4.5.3 结论
第五章 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
    5.1 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特点
        5.1.1 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5.1.2 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的优缺点
    5.2 单质点结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糊微分方程及解
        5.2.1 单质点结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糊微分方程
        5.2.2 单质点结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糊微分方程的解
    5.3 多质点结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糊微分方程及解
        5.3.1 多质点结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糊微分方程
        5.3.2 多质点结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糊微分方程的解
    5.4 基于模糊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程序编制
        5.4.1 引言
        5.4.2 电算程序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假定
        5.4.3 电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5.5 恢复力曲线模型及其对控震效果的影响
        5.5.1 引言
        5.5.2 克拉夫模型、武田模型的程序化
        5.5.3 克拉夫模型、武田模型的拐点处理
        5.5.4 数值计算
        5.5.5 结论
    5.6 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体系的设计方法
        5.6.1 运用二阶段设计法进行设计
        5.6.2 算例
        5.6.3 结论
    5.7 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参数研究
        5.7.1 引言
        5.7.2 运用二阶段设计法设计PTMD及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参数分析
        5.7.3 数值计算参数分析
        5.7.4 结论
第六章 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抗震结构混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6.1 人工神经元网络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
    6.2 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简化数学模型、有关基本概念及特征
        6.2.1 简化的神经元数学模型
        6.2.2 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有关基本概念及特征
    6.3 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抗震结构混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6.3.1 人工神经元网络计算与传统计算的比较
        6.3.2 抗震结构混合控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的选取
        6.3.3 抗震结构混合控制中的基本概念的神经元化
        6.3.4 抗震结构混合控制中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6.3.5 抗震结构混合控制中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6.3.6 抗震结构混合控制中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第七章 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消能器优化设置研究
    7.1 (铅)粘弹性阻尼结构的试验及研究概况
    7.2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传统优化理论
        7.2.1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传统优化设计方法
        7.2.2 粘弹性阻尼器传统优化方法的设计步骤
    7.3 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粘弹性阻尼结构的优化设置
        7.3.1 引言
        7.3.2 粘弹性阻尼结构优化的RNNWBU模型
        7.3.3 利用RNNWBU对粘弹性阻尼结构进行优化的设计方法
        7.3.4 结论
第八章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
    8.1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特点
        8.1.1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8.1.2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特点
    8.2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基本理论
        8.2.1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运动方程及解
        8.2.2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二阶段设计法
        8.2.3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8.2.4 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设计过程流程图
        8.2.5 算例
第九章 半主动调谐减震控制体系模糊控制器设计
    9.1 模糊推理的基本原理
        9.1.1 模糊推理的基本概念
        9.1.2 模糊推理的Mamdani算法
        9.1.3 模糊控制中三种常见的模糊推理
    9.2 半主动调谐减震控制体系模糊控制器设计
        9.2.1 引言
        9.2.2 半主动调谐减震模糊控制系统设计简介
        9.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9.2.4 多质点结构半主动调谐减震体系模糊建模及模糊控制规则自动生成
        9.2.5 半主动调谐减震控制系统关系生成方法、推理合成算法及推理结果去模糊化
        9.2.6 半主动调谐减震体系模糊控制器控制效果的数值仿真分析
        9.2.7 结论
第十章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
    10.1 引言
    10.2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10.2.1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定义
        10.2.2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组成及特点
    10.3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10.3.1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原理
        10.3.2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
    10.4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实用设计方法
        10.4.1 运用二阶段循环设计法进行设计
        10.4.2 设计步骤
        10.4.3 数值仿真
        10.4.4 结论
    10.5 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减震结构模糊控制研究
        10.5.1 引言
        10.5.2 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组成
        10.5.3 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减震结构模糊建模及模糊控制规则自动提取的方法
        10.5.4 减震结构模糊控制的RNNWBU模型及权值调整
        10.5.5 基于RNNWBU模型的减震结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10.5.6 基于RNNWBU模型的减震结构模糊控制系统的数值仿真分析
        10.5.7 结论
第十一章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
    11.1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特点
        11.1.1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11.1.2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特点
    11.2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基本理论
        11.2.1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运动方程及解
        11.2.2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二阶段循环设计法
        11.2.3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11.2.4 SA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流程图
        11.2.5 算例
第十二章 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
    12.1 引言
    12.2 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与表示
        12.2.1 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基本形式
        12.2.2 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
        12.2.3 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模糊量化和重要性程度的权值取定
    12.3 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模糊推理机制及人机界面
        12.3.1 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模糊推理机制
        12.3.2 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人机界面
第十三章 基于MATLAB语言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仿真系统
    13.1 引言
    13.2 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仿真系统的建立
    13.3 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十四章 结语
    14.1 主要结论
    14.2 参考文献
    14.3 致谢
    14.4 课题项目
    14.5 曾参加过的科研项目
    14.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4.7 待发表的论文
    14.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14.9 完成的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及程序集

四、烈度评定与震害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RC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D]. 闫佳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2]基于结构地震反应的区域建筑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刘佳. 江苏科技大学, 2017
  • [3]土石坝震害分析及震害预测[D]. 伍阳. 广州大学, 2013(04)
  • [4]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 梁海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
  • [5]基于模糊数学的农村砖木民房震害预测研究[J]. 王强,王兰民,袁中夏,王峻. 西北地震学报, 2011(03)
  • [6]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研究综述[J]. 郝敏,刘晶波.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5)
  • [7]建筑结构震害预测研究进展[J]. 赵桂峰,马玉宏.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5)
  • [8]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D]. 柯吉鹏. 北京工业大学, 2004(04)
  • [9]基于模糊理论的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刘章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03(01)
  • [10]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 周建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烈度评估与地震灾损预测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