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

脑梗死后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

一、脑梗死后伴发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霜梅[1](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陈萱庭[2](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类心境障碍综合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迟滞,比如情志低落、思想迟缓、对生活失去兴趣等。当患者患有此病的时候,其经常会表现出情志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没有精神等,如果该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幻觉。无论是处于什么年龄期的患者,均可以发病,当患者发病的时候,会伴随有焦虑、失眠和各样不适症状,病情反复,令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损害。抑郁症作为危害人类社会的常见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人数正在不断上升。有研究组织在上个世纪末期进行研究法,发现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精神造成严重损伤,还会对患者的肉体造成严重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全球有超过3亿患者正在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不仅会对患者的情绪造成严重威胁,并且还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倾向。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因此会导致其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超过8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大部分年龄在15-29岁之间。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但是,全球仅有10%的患者选择接受治疗,而不能接受治疗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点:第一,怕自己的病情受到歧视,因此选择隐瞒病情;第二,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如何治疗;第三,没有治疗相关资源。此外,如何对抑郁症进行评估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国家,一些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导致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世卫曾经对其召开会议,并希望各个国家都能够为治疗抑郁症贡献自己的力量。目的:抑郁症(DEP)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情感障碍疾病,到目前为主,医学家对DEP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晰,此病以长期情绪低落、自我评价过低为主要特征,重度抑郁症更有可能萌生自杀念头,除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香港人的工作步伐急速,生活节奏紧张,抑郁症已成为香港其中一个常见的都市病,据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2018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大概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市民患有抑郁症,而当中更有百分之九的患者有严重抑郁症。目前,临床西方医学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虽然可以使患者低落的情绪得以缓解,但是很多机体功能则无法得到改善,而且药费昂贵,并存在各种不同副作用反应,加上抑郁症容易反复,一旦复发吃药时间会比上一次时间更长。如果多次犯病,吃药时间就会更长。针对两次、三次以上的复发,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吃药3至5年或考虑更长的时间。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故令不少患者畏疾忌医,导致错失治疗良机,耽误病情。古今国内外文献对本病针刺的研究进展,证实针刺疗法在治疗DEP有明确优势,因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迅速、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但现时还没有被普及化及善用,因此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以临床实践多年的经验,结合其深厚中医学理论根基总结出来的一套针灸疗法,有疗效佳、思维全面、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特点。据赖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赖氏通元针法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本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拟通过比较观察通元针法和常规针法对治疗郁结型抑郁症之临床疗效,探讨通元针法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与及推广意义,为今后临床上本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数据,为针灸治疗抑郁症提供一个全新的优势疗法。方法:收集肝气郁结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数量为130例,把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通元针法组,一组为常规针刺组,由于治疗过程中会有病例脱落,因此实际完成病例为107例,其中通元针法组有54例,常规针刺组有53例。本文实验一个疗程为8周共接受针刺治疗24次,每个患者均评价三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时各评价一次;及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首先观察一个疗程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填写相关表格,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四周,分别使用中医症状改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从而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第四周,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进,通过对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从而综合性的对通元针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基线比较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SDS基线评分、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可以对两组患者展开研究。2.HAMD评分两组治疗前HAM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HAMD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而随访时两组HAMD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HAMD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相比与常规组,通元组HAM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治疗组HAMD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抑郁量表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3.HAMA评分两组治疗前HAMA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HAMA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与疗程后相比,两组治疗后HAMA分值仍能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MA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HAMA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通元组HAM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HAMA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通元治疗组在改善抑郁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4.SDS评分两组治疗前SDS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SDS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与程后相比,两组治疗后SDS分值仍能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DS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SDS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1)。通元组SDS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SDS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组在改善抑郁程度和延缓其复发均有较好的疗效。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表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后以及随访发现均有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及随访中医证候量表分值较前明显均下降;随访时两组SDS分值均有升高的现象,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发现,两者中医证候量表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1)。通元组中医证候量表分值下降趋势更加地明显,而在随访阶段,通元组中医证候量表分值上升的趋势相对平缓,通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6.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后有效率比较:两组依据HAMD评分进行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χ2=9.20,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治疗效果和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常规组主要为有效,为59.26%,通元组主要为显效,为45.28%。以上均提示通元组有更好的疗效。7.复发率比较当患者完成治疗之后,在第四周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有10人复发,复发率为23.80%,通元组有3人复发,复发率为6.12%,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26,P=0.003<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针刺对改善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有益处,并且对改善肝气郁结型的中医相关症状亦有良好效果。可见赖氏通元针法除了能改善抑郁症状外,亦能改善相关的内科症状问题,以上四个疗效评价当中,以HAMD为主要的观察指标,评分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严重,HAMD可以正确地反映抑郁程度。HAMA评价指标则反映患者的焦虑症状,而SDS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度方法,补充了HAMD的不足。然而中医治病的精粹在于辨证论治,以上三份量表均不能满足对中医证候评估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中医证候量表,以评价两种针灸治疗方法对肝气郁结证候进行评分,充分反映对肝气郁结型的抑郁症及其他中医症状的治疗效用。综合以上四个量表分析结果,患者在成完治疗后,两组均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程度,赖氏通元针法在完成治疗后的HAMD平均分数值为13.04分与基线时相比减少了15.5分;对照组在完成治疗后的HAMD平均值为18.25分与基线时相比减少了 9.72分,而在有效率方面,赖氏通元针法主要分布在显效,而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在完成疗程后的4星期进行随访,两组的HAMD分值均有上升,赖氏通元针法的复发率为6.12%,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3.8%,由此可见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最为突出。

商萌萌[3](2020)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对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探讨溶栓是否为PSSD或PSD的保护因素,从而更有效地筛查PSSD或PSD高危人群,为其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非溶栓组),剔除随访过程中失访及死亡病例,最后共入组114例,其中溶栓组41例,对照组73例。采用电话随访形式,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发病1个月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睡眠状况,计算NIHSS评分及PSQI评分。发病3个月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抑郁相关情绪状况,计算NIHSS评分及HAMD评分。资料收集整理完成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结果:1.溶栓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非溶栓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基底节区梗死部位、24小时内NIHSS评分、24小时内PSQI评分、24小时内HAMD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个月末114例患者中有66例发生PSSD,其中溶栓组PSSD发生率为36.59%,非溶栓组PSSD发生率为69.86%,溶栓组PSSD发生率显着低于非溶栓组。PSSD组与非PSSD组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高血压、基底节区梗死部位、1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SD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基底节区梗死部位、1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3.3个月末114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PSD,其中溶栓组PSD发生率为19.51%,非溶栓组PSD发生率为42.47%,溶栓组PSD的发生率显着低于非溶栓组。PSD组与非PSD组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高血压、基底节区梗死部位、3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D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3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以溶栓及3个月末NIHSS评分为变量,与PSD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末NIHSS评分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溶栓是PSSD的保护因素,急性脑梗死后进行溶栓的患者比未溶栓患者1个月后发生PSSD的风险低。1个月末NIHSS评分、基底节区梗死部位是PSSD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越高,发生PSSD的风险越高。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比非基底节区发生PSSD的风险高。2.溶栓是PSD的保护因素,急性脑梗死后进行溶栓的患者比未溶栓患者3个月后发生PSD的风险低。3个月末NIHSS评分是PSD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越高,发生PSD的风险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秦抗洪[4](2019)在《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指的是脑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和病理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它累及的主要血管是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等,是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和功能丧失的首要病因[1]。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轻度到痴呆等神经损伤,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2]。CSVD不同类型的卒中患者易出现情感、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症状[3],PSD显着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CSVD患者脑组织会出现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脑白质疏松(white matter lesions,WML)、脑血管周围间隙增宽(enlarge perivascular space,EPVS)等病理改变,其诊断主要依据为神经影像学,但其影像学标志物的在CSVD运用中的正常参考范围尚无统一意见,关于CSVD的实验性诊断指标也缺乏特异性,运用于CSVD伴发的血管性认知损害评定的神经心理学预测量表也无统一规定,现阶段全球人们对CSVD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且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从而延误治疗或者造成严重并发症以至于预后较差。但不可否认,随着人会的进步和老年人口比例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患有脑小血管病及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等的患者越来越多,给社会、家庭及患者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探究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也非常必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抽签法将之分成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高压氧和rTMS辅助治疗的试验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总体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总体抑郁症状,利用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和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语言流畅性功能(language fluency function,VFT)、听觉词语学习功能(auditory word learning function,AVLT)分别评估其执行功能、语言流畅性、听觉词语学习功能。比较两组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oCA量表、HAMD量表评分的相关指标,以及TMT-A、TMT-B、VFT、AVLT指标等无差异。试验组MoCA(t=-7.6129;P<0.05)、HAMD(t=-7.2894;P<0.05)、对照组(t=-0.1741;P〉0.05)、(t=-0.1658;P〉0.05),TMT-A、TMT-B、VFT、AVLT认知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t=4.9;5.2;5.0;-4.9,P均<0.05),且与对照组有差异(t=-1.4;-3.9;5.1;3.5,P均<0.05)。结论:高压氧联合rTMS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及抑郁症状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和促进其症状恢复,尤其对其执行功能、语言流畅性、听觉词汇学习改善显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石展[5](2019)在《抗抑郁药物干预对PCI术后心理障碍及心绞痛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资料显示PCI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心脏疾患的预后。因此,不仅要救治心脏疾患,还要识别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干预才能使患者逐渐达到身心双康的目标。本论文探讨对比单纯心理疏导治疗与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治疗对PCI术后心理障碍和心绞痛的疗效,为临床上PCI术后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0医院2014年1月到2018年3月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冠心病PCI术后心理障碍患者87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心理疏导组(44人)和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干预组(43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工作生活中重大变故等合并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纯心理疏导组在心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干预组在心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并服用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七叶神安片。各组在相应治疗后15天和30天,应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障碍病情越严重),区间内心绞痛发作时间评定患者的心绞痛临床症状(得分越高,表明心绞痛病情越严重),以判断两种治疗方法对PCI术后心理障碍和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结果:1心理障碍的疗效1.1单纯心理疏导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示,在治疗前得分为54.23±10.22;治疗后15天得分为36.52±9.06,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30天得分为31.11±7.40,明显低于治疗前得分(P<0.001)和治疗后15天得分(P<0.05)。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疏导治疗对PCI术后患者的心理障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随治疗时间延长改善作用更加明显。1.2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干预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示,治疗前得分为53.84±10.12;治疗后15天量表得分为29.28±12.87,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30天量表得分为25.65±10.86,明显低于治疗前得分(P<0.001),与治疗后15天的得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疏导+抗抑郁药治疗心理障碍效果明显,治疗15天即达到较好疗效,并且疗效稳定。1.3两组之间疗效对比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数值见上)统计分析显示,无论是治疗后15天还是30天,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干预组的心理障碍评分均比单纯心理疏导组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七叶神安片抗抑郁药物干预后,心理障碍改善更明显。2心绞痛的疗效2.1单纯心理疏导组心绞痛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评分为73.09±28.04;治疗后15天评分为24.23±17.35,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30天评分为17.20±15.24,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P<0.001)和治疗后15天评分(P<0.05)。这些结果表明,心内科常规治疗+心理疏导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心绞痛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改善作用更加明显。2.2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干预组心绞痛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评分为73.95±28.16;治疗后15天评分为21.02±16.49,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30天评分为13.51±10.72,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P<0.001)和治疗后15天评分(P<0.05)。这些结果表明,心内科常规治疗+心理疏导+抗抑郁药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心绞痛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改善作用更加明显。2.3两组之间疗效对比心绞痛评分(数值见上)统计分析显示,无论是治疗后15天还是30天,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干预组的心绞痛评分与单纯心理疏导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七叶神安片抗抑郁药物干预后,患者的心绞痛评分改善不明显。结论:1.冠心病PCI术后心理障碍患者,经过心内科常规治疗+单纯心理疏导治疗,或心内科常规治疗+心理疏导+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七叶神安片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障碍均明显改善。2.加用抗抑郁药物后心理障碍治疗效果更好。3.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均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基本相当。

闵春香[6](2018)在《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研究》文中认为脑梗死是常见病,近年来发现脑梗死伴有抑郁障碍的患者逐渐增多。脑梗死后抑郁障碍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气机郁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情绪低落是促发因素;肝郁脾虚是发病的中心环节。逍遥丸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健脾养血之功,切中病机,故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的观察方法研究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探讨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作用机制。目的:研究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服用逍遥丸对照组40例,服用氟西汀,疗程3个月。结果:在试验组42例中,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3%;在对照组40例中,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5%。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的抑郁障碍及增加患者尿中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酯盐(3-methoxy-4-hy-droxyphenyl ethylene glycol sulfate,MHPG·SO4)和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排出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逍遥丸的疗效机理可能与促进中枢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功能有关。结论:1.本研究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观察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结果逍遥丸优于氟西汀,说明逍遥丸具有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作用。2.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递质NE和5-HT的释放,加强NE能和5-HT能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陈懿琳[7](2016)在《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失眠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由于失眠及抑郁有愈来愈严重的发病趋势,且西医用药有成瘾的副作用,基于中医几千年的用药经验,特别是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且现代之失眠及抑郁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许多方证中能体现出来,本研究试图挖掘更有效的用药方式帮助患者,也让西方了解中医的特殊有效疗法。方法第一,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草药产品(CHPS)即(中成药),以经方称之,对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治疗,探讨中国草药和西医的处方模式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此外,对单方(SH)和复方(HF)使用的频率进行分析。第二,以常用经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治疗抑郁症之常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大样本资料的meta分析,并再对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进行理论研究,对此三方的病因病机及方药特点深入探讨。结果第一章,理论研究分两大部分:1.有关失眠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2.有关抑郁症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目的:中草药产品(CHPS)是常用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MDD)的处方。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有这些疾病在台湾的患者调查其中草药产品和西医的处方模式,并分析使用单味草药(SHS)和复方草药配方(HFS)的频率。材料方法: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从LHID百万受益者,随机从2010年的注册表选定为全国的网络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睡眠障碍和抑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改代码分别为307.40和311。第三章,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结论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总共有11030睡眠障碍患者,9619名使用西药,1334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77名中西药皆使用;总共有11157重度抑郁症患者,11389名使用西药,131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51名中西药皆使用。无论睡眠障碍或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在22-44岁的人数最多,月收入在NT$17281-22800有大量的病人,1级2级城市有最大量的患者。中草药使用,有1411人因睡眠障碍就诊中医5298次,有182人因重度抑郁症疾患就诊中医755次,失眠合并抑郁症最常用的前三名,用量比率最高的单味中药(SHs)是酸枣仁,夜交藤及远志,用量比率最高的复方(HFs)是加味逍遥散,酸枣仁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果:中药复方及单方被广泛用于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然而,中草药对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基于数据库的分析,对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功效是未知的,故继续深入了解经方治疗失眠与抑郁症其疗效的评估,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酸枣仁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失眠的效果优于西药,甘麦大枣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西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本研究得知经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使用,对失眠及抑郁症有很好疗效,以台湾卫生健保部门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更证明中医使用于失眠与抑郁症及失眠伴发抑郁症提供了参考数据,使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得到的结果,证明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希望有助失眠抑郁医疗质量的提升,同时藉由期刊之发表,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万浩鹏[8](2014)在《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脑梗死后抑郁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气滞血瘀型PCID病人150例,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中药加针刺组(49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第二组为中药加左洛复组(50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逐瘀逍遥汤加服左洛复50mg,每日1次口服;第三组为左洛复组(51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左洛复5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三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评定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PCID的疗效。结果:三组病人治疗后SDS、HAMD、NIHS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中药加针刺组与中药加左洛复组对观察量表的评分改善作用相似(P>0.05),中药加针刺组和中药加左洛复组则明显优于左洛复组(P<0.05)。结论: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对气滞血瘀型PCID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应用。

马彬[9](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脑梗死后伴发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后伴发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1.2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阐述
        1.1.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理论的历史沿革
        1.2.2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3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1.2.4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1.2.5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1.2.6 针灸治疗对抑郁症的优势与研究前景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样本估计方法
        2.2.2 病例来源
        2.2.3 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流程图
        2.3.2 随机分组及盲法设计
        2.3.3 治疗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定标准
        2.3.6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4 统计方法
    2.5 试验结果
        2.5.1 一般数据
        2.5.2 评价指标结果
        2.5.3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疗效结果分析
        3.1.1 HAMA结果分析
        3.1.2 HAMD结果分析
        3.1.3 SDS结果分析
        3.1.4 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3.1.5 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3.1.6 复发率结果分析
        3.1.7 安全性分析
        3.1.8 依从性评价
        3.1.9 综合分析
    3.2 课题设计
        3.2.1 赖氏通元法介绍
        3.2.2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理论依据分析
        3.2.3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选穴依据
    3.3 课题有关问题及展望
        3.3.1 课题创新之处
        3.3.2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条件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信息资料采集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3.2 PSSD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PSSD单因素分析
        3.2.2 PSSD多因素分析
    3.3 PSD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PSD单因素分析
        3.3.2 PSD多因素分析
        3.3.3 PSD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尿激酶静脉溶栓是PSSD及 PSD的保护因素
    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PSSD及 PSD的危险因素
    4.3 基底节区梗死部位是PSSD的危险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抗抑郁药物干预对PCI术后心理障碍及心绞痛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1.1 西医诊断标准
        1.2.1.2 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1.2.1.3 中医诊断标准
        1.2.1.4 抑郁障碍的中医辩证分型
        1.2.2 试验病例标准
        1.2.2.1 纳入病例标准
        1.2.2.2 排除病例标准
    1.3 病例分组
        1.3.1 性别
        1.3.2 年龄
        1.3.3 文化程度
    1.4 治疗方法
    1.5 观测指标与方法
        1.5.1 疗效判定标准
        1.5.2 抑郁自评量表
        1.5.3 汉密顿抑郁量表
        1.5.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5.5 中医症候观察指标
        1.5.6 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标准
        1.5.7 MHPG·SO4测定
        1.5.7.1 仪器和试剂
        1.5.7.2 尿样留取
        1.5.7.3 分离过程
        1.5.7.4 荧光测定的条件
        1.5.7.5 计算
        1.5.8 5-HIAA测定
        1.5.8.1 试剂
        1.5.8.2 操作方法
    1.6 统计方法
        1.6.1 两个标本率的χ~2检验
        1.6.2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查
        1.6.3 应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2.2 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变化比较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
    2.4 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比较
    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6 尿中MHPG2SO4 变化比较
    2.7 尿中5-HIAA变化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西医对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认识
    3.2 中医对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认识
    3.3 逍遥丸的处方依据
        3.3.1 处方方解
        3.3.2 组方特色
        3.3.2.1 未病先防
        3.3.2.2 肝和脾健
        3.3.2.3 引经报使
    3.4 逍遥丸的现代药理研究
    3.5 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疗效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第一章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现况分析
        1 睡眠障碍的理论现况分析
        1.1 睡眠障碍与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
        1.2 失眠的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亚健康失眠临床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医对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1 理论研究现状
        1.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之别
        1.2 中医狭义和广义郁证之分
        1.3 抑郁症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分析
        1.4 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失眠证溯源
        1.1 《黄帝内经》失眠证探讨
        1.2 《伤寒论》失眠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
        少阳篇
        太阴篇
        少阴篇
        厥阴篇
        1.3 《金匮要略》失眠证条文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2 《伤寒杂病论》郁证之探讨
        2.1 《伤寒论》郁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与太阴篇
        少阳篇
        少阴篇
        厥阴篇
        2.2 《金匮要略》郁证条文探讨
        2.3 导师对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与解读
        2.3.1 导师对从“郁”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
        2.3.2 导师对六经之郁证的解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
        1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meta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2 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4 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1 酸枣仁汤证的理论研究
        4.2 甘麦大枣汤证的理论研究
        4.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4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脑梗死后抑郁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的认识
        1. 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病名的认识
        2. 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风的病理状态是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病基础
        2.2 中风后的脑神失调和肝失疏泄是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基本病机
        2.3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以实证或实中夹虚证为多
        3. 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治疗的认识
        3.1 中药治疗
        3.2 中西药合用
        3.3 针灸治疗
        3.4 针药结合
        3.5 心理调护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的认识
        1.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2.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3.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治疗
        3.1 抗抑郁药物治疗
        3.2 心理治疗
        3.3 电抽搐(ECT)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脑梗死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资料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1.7 终止试验的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
    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 原始资料数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脑梗死后伴发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陈萱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D]. 商萌萌. 河北大学, 2020(08)
  • [4]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影响[D]. 秦抗洪.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5]抗抑郁药物干预对PCI术后心理障碍及心绞痛的疗效评价[D]. 石展.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逍遥丸治疗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研究[D]. 闵春香. 青岛大学, 2018(02)
  • [7]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D]. 陈懿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逐瘀逍遥汤加百会穴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脑梗死后抑郁症疗效观察[D]. 万浩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脑梗死后抑郁症58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