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特征在现场指纹比对中的应用

细节特征在现场指纹比对中的应用

一、现场指纹比对中细节特征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吉明[1](2021)在《《刑事技术》2011—2020年指纹学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刑事技术》杂志近年来指纹学研究文献载文特点和杂志的发展状况。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范式,对过去10年(2011—2020)《刑事技术》杂志指纹研究文献的产出趋势、研究机构、主要作者、高被引论文情况、获基金资助分布情况和学术研究热点等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刑事技术》杂志共发表指纹学研究论文197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2%;58篇论文获各类基金资助共98项次,获基金资助占比29.44%;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总发文量最高,均在30篇以上;被引次数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中有7篇出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且这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和下载量最高的也均出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指纹基础研究、指纹显现提取、指纹自动识别、指纹检验鉴定四个方面,发文量分别为13篇、98篇、10篇、49篇。结论过去10年,《刑事技术》杂志指纹学研究文献的整体质量在不断提高,其中2016年后获基金资助发文量明显增多,且国家级和公安部高质量基金发文量也逐步攀升,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指纹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指纹三级特征研究、新型显现提取技术、指纹自动化识别系统和疑难指纹检验鉴定是目前指纹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孙哲南,赫然,王亮,阚美娜,冯建江,郑方,郑伟诗,左旺孟,康文雄,邓伟洪,张杰,韩琥,山世光,王云龙,茹一伟,朱宇豪,刘云帆,何勇[2](2021)在《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报告》文中认为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到餐厅吃饭、超市收银,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人脸、虹膜和指纹等生物特征已成为人们进入万物互联世界的数字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赋予机器自动探测、捕获、处理、分析和识别数字化生理或行为信号的高级智能,是一个典型而又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一直处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涉及公众利益攸关的隐私、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近期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现状、新兴方向、存在问题和可行思路,深入梳理了人脸、虹膜、指纹、掌纹、静脉、声纹、步态、行人重识别以及多模态融合识别的研究进展,以人脸为例重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近些年受到关注的新方向——对抗攻击和防御、深度伪造和反伪造,最后剖析总结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存在的3大挑战问题——"感知盲区"、"决策误区"和"安全红区"。本文认为必须变革和创新生物特征的传感、认知和安全机制,才有可能取得复杂场景生物识别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根本性突破,破除现有生物识别技术的弊端,朝着"可感"、"可知"和"可信"的新一代生物特征识别总体目标发展。

徐杰,刘哲元,霍鑫,蒋敬,戴玉阳,胡王燕[3](2021)在《人工智能指纹识别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大数据时代,海量指纹数据的汇聚对指纹识别系统的比对精度和速度带来了挑战。能否实现对现场指纹图片在海量样本库中的"以图搜图",即无需对指纹图片进行特征编辑即可快速比对(无特征比对),是一线部门提出的实战需求。本文以"云痕"智能指纹识别系统为例,介绍一种将人工智能引入指纹识别领域,采用自适应小波框架与主动式深度学习的比对技术和总线级协同计算的计算技术,建设指纹亿级数据库的技术创新,使得指纹的比对精度和速度得到提升。结合笔者单位警务工作,介绍了"云痕"系统应用于电脑端和移动端的指纹比对场景,对比分析了人工智能与传统指纹识别系统在指纹表述信息量及比对精度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并对人工智能在指纹识别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姜秋雪[4](2021)在《尸体手指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采集尸体手指表皮指纹(由表皮嵴线排列分布而成)与真皮纹路(即真皮浅层的纹路分布)的信息,以期找到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之间特征信息(总体特征与细节特征)的关联与差异,分析真皮纹路在复原手指表皮嵴线与个体识别的相关应用中的可行性,讨论性别因素对表皮、真皮中的特征信息的影响,拓展指纹的应用领域与范畴,为法医学、痕迹检验技术、个体识别及皮肤组织学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锦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收集符合要求的44例中国成人尸体手指,其中男性组22例,女性组22例。乙酸法分离手指的表皮与真皮,指纹扫描仪(SE680,500DPI)采集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的图像,将其导入TPS软件中标记特征信息,统计数据并分析,同时依据标记细节特征的数量(表皮与真皮的细节特征的总和)将44例个体分为10-20个(13例),21-30个(20例)与31-55个(11例)三组。通过光学显微镜,使用PAS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PAS)法与基底膜六胺银染色(Methenamine Silver,PASM)法确定手指表皮与真皮的分离结果,并定位分离界面,将分离后得到的表皮设为对照组,真皮设为实验组。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之间特征信息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结果1.表皮与真皮的分离与定位:PAS与PASM两种染色方法(光学显微镜下)在未分离的皮肤组织中都可以显现基底膜,同时也能看到层次分明的表皮层与真皮层,在真皮组织中均于乳头层表面发现基底膜,而在表皮组织中均未见基底膜或真皮成分。2.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的相关性分析:(1)表皮与真皮中构成指纹三角及中心系统的总体特征(斗型纹,箕型纹,弓形纹)表现一致;(2)44例个体中,表皮与真皮之间细节特征的数量具有高度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r=0.954,P<0.0001);(3)表皮与真皮之间细节特征的匹配率与差异率为65.0±20.0%和35.0±20.0%;(4)10-20、21-30、31-55三组之间的细节特征匹配率分别为73.1%、72.8%、77.8%,无显着性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P=0.659);(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的细节特征匹配率具有一定差异性(T检验,t=2.224,P=0.032)。结论1.乙酸法可以分离尸体手指表皮和真皮于基底膜处,PAS及PASM染色法均可以显现手指皮肤基底膜,PAS染色法的染色效果更好。2.手指真皮纹路信息可以用于中国成人的个体识别以及手指表皮嵴线的复原研究;通过真皮纹路鉴别个体时,分歧点与结合点具有较大意义,女性个体更容易被识别。

艾乐[5](2020)在《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基于百万级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指纹鉴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犯罪现场提取的指纹与自动识别系统中存储的已知来源指纹进行特征比对,再通过专家检视复核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方法。由于指纹具备“人各不同、终身基本不变”的特性,长期以来被视为证据之首,成为认定嫌疑人身份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现场指纹受到接触方式、接触客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指印往往残缺不全,增加了指纹比对认定的难度,导致出现错误的鉴定意见。另一方面,个体接触物体的动作导致指纹三角区域更容易遗留在客体上,因此,犯罪现场勘察人员在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大多包括了三角区域。但三角区域的指纹纹线流向复杂,特征点出现频率高,导致异源指纹在该区域容易出现高度相似,极易给鉴定人员造成干扰。本文重点研究在百万级指纹数据库中,斗型纹三角区域特征点数量和质量对同源指纹在AFIS系统中排前率的影响;发现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现象的出现及分布规律;分析总结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出现的概率以及在质量变化的情况下,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对系统排名、专家鉴定造成的影响;改进传统指纹比对算法,提升同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的排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斗型纹捺印指纹三角区域,在特征点数量不同、标注特征点方法不同的情况下,自动识别系统比对列表中同源和相似异源指纹的排位,并总结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出现的规律;2、研究现场指纹三角区域,在特征点数量不同、标注特征点方法不同的情况下,出现同源指纹的几率,提升鉴定人员对三角区域特征的理解能力,给出人工标注特征的方法建议,以提升同源指纹排位;3、重点研究现场指纹质量的变化,对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在识别系统候选队列中排名的影响,提升算法研究人员重视程度,研究改进算法;4、重点研究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对专家鉴定结果的影响,分析造成鉴定错误的主客观原因,警示高度相似异源指纹的存在及其对鉴定人员的影响;5、通过将相似三角形算法和SFIT特征融合匹配,形成STSF算法,提升识别算法对残缺指纹上特征的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同源指纹排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特征标注数量能影响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的出现率及排位,整体趋势为随着特征数量增加,同源指纹排前率提升,相似异源指纹下降;2、现场指纹清晰、特征数量较多时,应采取系统自动标注特征的方法有利于查询同源指纹,指纹不清晰、特征数量较少时,应采取人工标注、改变特征组合的方式多次查询。3、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出现率为1.5‰,指纹质量降低会影响同源、相似异源指纹的出现率;4、鉴定人员应严格遵守鉴定流程,不能过度自信,同时建议定期开展指纹鉴定实验,提升对相似异源指纹的认识;5、提出的STSF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能提升残缺指纹的识别能力,提升同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的排位,降低高度相似异源指纹排位,减少相似异源的干扰。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斗型纹三角区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给同源指纹查询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提升鉴定人员对相似异源的认知能力,降低鉴定出错的风险。同时,通过对传统指纹识别算法的改进,提高自动识别系统对残缺指纹上三角区域指纹特征点的辨识能力,提升同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的排名。

李忠强[6](2020)在《弱随机统计特性点集指纹数据库的快速查找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指纹自动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应指纹数据库容量不断增大,如何在大规模指纹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进行查找是指纹识别技术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指纹细节点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指纹数据库快速检索方法,以解决大容量指纹数据库的快速查找问题。本文根据指纹每个细节点之间存在的弱随机性提取可靠的检索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核心细节点支持系统的指纹数据库快速检索方法。首先,将指纹图像转化为一组细节点向量,逐一获取每个细节点作为核心细节点,并将除当前核心细节点之外其余所有细节点作为支持性细节点,核心细节点和其支持细节点构成核心细节点支持系统。其次,根据构造出的检索特征设计出相适应的索引器,本文用支持性细节点构成的特征向量构建二维哈希表,构建的二维哈希表可以在后续的检索中快速找出可靠细节点对。最后,在检索时给出某个被检索指纹的特征向量,直接通过哈希表寻址快速找出可靠细节点对,再应用了全局最佳配准方法从找出的可靠细节点对中找出真实匹配的细节点对,提高了检索分数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采用指纹细节点位置和方向信息构建的指纹检索系统,系统的检索速率和准确性优于其他几类基于细节点特征的指纹检索系统。

李康,李健恺[7](2018)在《指纹中心半径与角度对查询比对结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改变指纹中心半径与角度对PU-AFIS系统比中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半径与角度。方法:比较实验研究,利用屏幕尺子工具和屏幕量角器工具,分别对指纹中心半径、角度和方向进行定量改变,然后发送比对查询,记录并比较比对结果的查中概率、得分及排名。结果:改变指纹上中心半径,当半径为0.75cm左右时,查中概率或得分最高;改变上中心角度,当角度为50°左右时,查中概率或得分最高;改变上中心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5°左右范围内,查中概率、得分和排名与中心方向未改变时一样,在旋转超过5°后,查中概率、得分和排名出现降低。结论:在标注现场指纹上中心时,最好将半径设置为0.75cm左右,角度设置为50°左右,指纹中心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偏转各不超过5°左右。

董伟鹏,张林林[8](2015)在《浅析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对比中的图像拼接虚假特征形成》文中研究指明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查询比对过程中,通过统计分析实际案例及实验案例中图像拼接误差导致的虚假特征,总结指纹自动采集、识别、图像拼接及图像比对过程中出现虚假特征的规律,并提出减少图像拼接中虚假特征影响及保障指纹比对正确率的方法和建议。

刘世权,糜忠良,罗亚平,吴剑[9](2015)在《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细节特征稳定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纹鉴定意见是指纹鉴定人员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并通过一系列的检验获得的,整个指纹鉴定过程是由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认知过程。在指纹鉴定过程中,指纹鉴定人员辨别现场指印中细节特征点的能力是影响指纹鉴定意见的重要因素,在获得样本指印后,对照样本指印确认现场指印中的细节特征点则直接决定着鉴定意见。考察指纹鉴定人员在检验现场指印时点取细节特征点的结果,以及获得样本指印后对现场指印细节特征的变动情况,可以分析指纹鉴定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判断现场指印细节特征点的认知变化,有助于判断指纹鉴定人员在分析阶段理解现场指印特征的程度,有助于考察样本指印对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点取特征稳定性与指纹鉴定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指纹管理人员评估指纹鉴定人员鉴定能力提供一定帮助。本文重点针对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邀请106家鉴定机构对4组指印进行特征点取,使用统计学工具对点取特征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与现场指印质量之间存在显着关系,高质量指印鉴定过程中,指纹鉴定人员选取特征的稳定较高,且样本指印未对鉴定人员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低质量指印鉴定过程中,指纹鉴定人员在分析阶段和比对阶段点取特征的稳定性较差,尤其在高低质量区交界处点取特征的离散程度较高;点取特征变化指数I可有效衡量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指纹管理人员可依据I值变化程度,评估机构或者鉴定人员的鉴定水平,进而采取相应培训措施,提高指纹鉴定过程中点取特征的稳定性,确保指纹鉴定质量。

李敏敏[10](2013)在《指纹拓扑模式构建及匹配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指纹识别技术是利用指纹的某些特征对其主体进行识别和确认的技术,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的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发展最成熟。但是就目前已有指纹识别算法来说,它们对指纹图像的质量要求较高,对低质量指纹图像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都不高,如何提高指纹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本文根据拓扑模式识别思想,提出了基于指纹拓扑属性及拓扑关系的指纹拓扑模式构建以及基于指纹拓扑模式的识别方法。指纹的拓扑属性与拓扑关系在指纹变形中具有不变性,由此构建的指纹拓扑模式也具有较高的鲁棒性。本文给出了指纹拓扑模式的构建方法,并在所构建的指纹拓扑模式基础上给出了分级匹配的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指纹拓扑模式识别具有较高的鲁棒性。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对脊线追踪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算法对于记录的每个细节特征点所在的脊线都能完全地追踪,使获得的脊线数据更完整可靠;(2)在已知细节特征点坐标及脊线数据的情况下对指纹拓扑模式构建中所需的指纹属性进行了计算;(3)确定了合适的指纹属性存储结构,以满足拓扑模式构建的需要,并完成了指纹拓扑模式的构建;(4)根据所构建的指纹拓扑模式的结构特征,设计了分级匹配方法,并对模式特征比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指纹拓扑模式识别是可行的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本文最后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研究结果及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指纹拓扑模式识别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二、现场指纹比对中细节特征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场指纹比对中细节特征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刑事技术》2011—2020年指纹学文献计量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指纹研究文献产出趋势及整体分析
    2.2 研究机构分析
    2.3 作者分析
    2.4 高被引论文分析
    2.5 获基金资助分布情况
    2.6 指纹学研究热点分析
        2.6.1 指纹基础研究热点分析
        2.6.2 指纹显现提取热点分析
        2.6.3 指纹自动识别热点分析
        2.6.4 指纹检验鉴定热点分析
3 小结

(2)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特征识别总体发展态势
    1)学术研究欣欣向荣。
    2)产业应用如火如荼。
    3)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4)生物识别隐私、道德、伦理等问题引起广泛社会关注。
2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
    2.1 人脸检测
    2.2 面部关键点检测
    2.3 2D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
    2.4 三维人脸识别
    2.5 人脸活体检测
    2.6 基于人脸视频的生理信号测量
3 虹膜识别研究现状
    1) 唯一性。
    2) 稳定性。
    3) 非接触。
    4) 便于信号处理。
    5) 防伪性好。
        3.1 虹膜图像获取
        3.2 虹膜分割和定位
        3.3 虹膜活体检测
        3.4 虹膜图像质量评价
        3.5 虹膜特征提取
        3.6 异质虹膜识别
        3.7 虹膜与其他模态融合
        3.8 虹膜识别系统安全性问题
        3.9 虹膜识别发展趋势
4 指纹识别研究现状
    4.1 现场指纹识别
    4.2 活体指纹检测
    4.3 变形指纹处理
    4.4 三维指纹采集
    4.5 问题与趋势
        1)通过指纹合成克服数据共享难的问题。
        2)活体指纹检测技术的泛化能力有待提高。
        3)非接触指纹采集的图像质量有待提高。
        4)指纹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5 掌纹识别研究现状
    1)低质量图像的掌纹识别。
    2)低资源掌纹识别。
    3)多模态掌纹识别。
    4)移动端掌纹识别。
6 静脉识别研究现状
    6.1 指静脉认证研究
    6.2 手背静脉认证研究
    6.3 掌静脉认证研究
    6.4 静脉认证的问题和趋势
7 步态识别研究现状
    7.1 基于人体模型的方法
        7.1.1 2D人体模型
        7.1.2 3D人体模型
    7.2 基于非模型的方法
        7.2.1 基于特征模型的方法
        7.2.2 基于直接从视频提取特征的方法
        7.2.3 基于步态剪影序列集合提取特征的方法
    7.3 数据库与评价标准
    7.4 步态识别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1)基于弱监督或无监督的步态识别。
        2)基于身体模型(model-based)和非模型(model-free)步态识别方法的融合。
        3)大规模和多信息的公开数据集。
8 行人重识别研究现状
    8.1 行人重识别研究总体态势
    8.2 行人重识别主要研究方向
        8.2.1 监督学习
        8.2.2 无监督与弱监督
        8.2.3 行人换装
        8.2.4 虚拟化
        8.2.5 生成模型
        8.2.6 黑衣人行人重识别
        8.2.7 遮挡条件下行人重识别
    8.3 行人重识别常用数据集
        1) Market-1501:
        2) DukeMTMC:
        3) CUHK03:
        4) MSMT17:
    8.4 行人重识别未来发展思路
9 声纹识别研究现状
    9.1 声纹识别发展历史
        9.1.1 基于知识驱动的特征提取方法设计
        9.1.2 基于线性高斯混合的统计模型方法
        9.1.3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9.2 声纹识别的鲁棒性研究
    9.3 声纹识别的攻与防
        9.3.1 合成音攻击与防御
        9.3.2 录音重放攻击与防御
        9.3.3 对抗样本攻击与防御
    9.4 声纹识别数据库
    9.5 问题和趋势
10 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研究现状
    10.1 基于不同操作方式的融合
    10.2 基于不同层面的融合
    10.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融合
        1)对特征分布的讨论。
        2)对多模态这一概念的扩展。
    10.4 问题和趋势
11 生物识别安全领域的新方向
    11.1 生物特征识别对抗攻防方法
    11.2 人脸编辑与深度伪造
        11.2.1 基于人脸重演的深度伪造
        1) 表情与姿态重演。
        2) 唇形重演。
        11.2.2 基于人脸交换的深度伪造
        11.2.3 基于人脸属性编辑的深度伪造
        11.2.4 人脸编辑与深度伪造的问题与趋势
        1)基于样例的可控人脸生成。
        2)多属性联合驱动的人脸表情迁移。
        3)小样本或零样本下的对偶数据增广和生成。
    11.3 人脸深度伪造检测方法
        11.3.1 基于图像序列的检测方法
        1) 基于传统图像取证的检测技术。
        2) 基于真伪图像差异的检测技术。
        3) 基于GAN指纹特征的检测技术。
        11.3.2 基于视频序列的检测方法
        1) 基于单通道视频帧间连续性的检测技术。
        2) 基于多通道视频帧间连续性的检测技术。
        11.3.3 深伪检测公开数据库
12 生物识别挑战问题和发展思路
    12.1 生物识别的三大挑战问题
    12.2 生物识别的发展思路
        12.2.1 如何可感?——All-In-Focus的生物特征高通量计算成像系统
        12.2.2 如何可知?——Face 2.0精准身份识别
        12.2.3 如何可信?——生物识别安全防御进化智能SecureID
13 总结与展望

(3)人工智能指纹识别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智能及其在警务、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
    1.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1.2 机器学习与高性能计算
    1.3 人工智能在警务领域的应用
2 人工智能指纹识别系统的技术特点
    2.1 人工智能指纹识别的原理及核心算法
    2.2 自适应小波框架与主动式深度学习的比对技术
    2.3 总线级协同计算的计算技术
3“云痕”智能指纹识别系统的应用
    3.1“云痕”智能指纹识别系统的基本情况
    3.2“云痕”智能指纹识别系统的应用场景
        3.2.1“云痕易指”——应用于电脑端的指纹比对
        3.2.2“云痕易拍”——应用于移动端指纹比对第一,得55.58分。
4“云痕”智能指纹识别系统的技术优势
    4.1 指纹表述信息量更大,比对精度更高
    4.2 秒级反馈,比对速度更快
    4.3 无需人工标注特征,即提即比,服务实战更快更精准
5 展望

(4)尸体手指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尸体指纹识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5)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基于百万级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鉴定人认知能力研究
        1.2.2 指纹鉴定准确性及可靠性研究
        1.2.3 鉴定意见表述研究
        1.2.4 基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特征人工标注研究
        1.2.5 指纹相似异源研究
        1.2.6 指纹自动识别算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捺印斗型纹中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3 实验样本的制作、选取与录入
        2.2.4 现场指纹特征标注方法
        2.2.5 现场指纹特征标注数量
        2.2.6 候选列表中同源指纹排位记录
        2.2.7 候选列表中相似异源指纹的查询及记录
    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2.3.1 同源指纹排位结果分析及讨论
        2.3.2 相似异源指纹查询结果分析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场指纹质量不同对检索结果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3 现场指纹的制作
        3.2.4 现场指纹质量评估
        3.2.5 现场指纹的录入
        3.2.6 现场指纹特征标注方法
        3.2.7 同源指纹及相似异源指纹的查询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3.3.1 同源指纹与相似异源指纹均未出现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3.2 仅出现同源指纹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3.3 仅出现相似异源指纹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3.4 同源指纹与相似异源指纹同时出现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相似异源指纹对鉴定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3 参加实验人员
        4.2.4 现场和档案指纹的选取
        4.2.5 PIANOS指纹能力验证系统
        4.2.6 实验操作
        4.2.7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工作年限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4.3.2 对指纹检验鉴定价值的判断
        4.3.3 鉴定人员自信程度对结果的影响
        4.3.4 3015 指纹错误鉴定的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指纹三角区域特征融合匹配STSF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算法介绍
        5.2.1 相似三角形算法改进
        5.2.2 SIFT特征点匹配算法
        5.2.3 改进的相似三角形匹配算法
        5.2.4 STSF融合算法
    5.3 STSF特征匹配算法验证实验
        5.3.1 实验环境及数据集选取
        5.3.2 评价指标
        5.3.3 特征提取
    5.4 实验结果
        5.4.1 公开数据集和真实指纹集实验结果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总结
    6.2 对实战部门的建议
    6.3 论文创新点
    6.4 后续研究方向
在学研究成果
附录
    附A:检索得到的高度相似异源指纹照片
    附B: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均未出现的查询结果
    附C:仅出现同源指纹的查询结果
    附D:20组样本指纹查询结果
参考文献

(6)弱随机统计特性点集指纹数据库的快速查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指纹的验证系统与辨识系统
    1.3 指纹辨识与检索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指纹检索特征的选取及构造
    2.1 指纹的细节点特征
    2.2 传统的基于指纹细节点特征构造的检索特征
        2.2.1 基于指纹细节点构建的三角形特征
        2.2.2 基于指纹细节点特征构建的圆柱体检索特征
    2.3 核心细节点支持性系统
    2.4 基于核心细节点支持系统的匹配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索引器及检索器的构造
    3.1 索引器的构造
        3.1.1 哈希索引结构的建立
        3.1.2 建立索引器流程
    3.2 检索器的构造
        3.2.1 检索索引器的方法
        3.2.2 可靠的细节点对
        3.2.3 全局最佳配准法
        3.2.4 检索分数的计算
        3.2.5 检索器建立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检索系统实现和实验分析
    4.1 检索系统的实现
        4.1.1 指纹数据库的选取
        4.1.2 检索系统的实验平台
    4.2 检索系统性能分析
        4.2.1 检索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4.2.2 绘制穿透率—失败率曲线
        4.2.3 分析全局最佳配准法的作用
    4.3 与传统的检索算法比对分析
        4.3.1 与传统的三角形细节点检索算法对比
        4.3.2 与传统的细节点圆柱形结构检索算法对比
    4.4 检索系统的运行时间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指纹中心半径与角度对查询比对结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准备
    (一) 实验设备和材料
    (二) 实验样本选取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
    (一) 改变指纹上中心半径对PU-AFIS比中率的影响
        1. 实验内容
        2. 实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二) 改变指纹上中心角度对PU-AFIS比中率的影响
        1. 实验内容
        2. 实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三) 改变指纹上中心方向对PU-AFIS比中率的影响
        1. 实验内容
        2. 实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四) 改变斗型纹下中心半径对PU-AFIS比中率的影响
        1. 实验内容
        2. 实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五、结论

(8)浅析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对比中的图像拼接虚假特征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图像采集拼接误差概述
二、四例指纹比对过程中的 图像拼接误差及虚假特征
    (一)实际案例中的指纹拼接图像及虚假特征
    (二)技术实验采集的指纹图像及虚假特征
三、案例图像拼接误差及其虚假特征分析
四、启示与建议

(9)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细节特征稳定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设计
    1.2实验内容
2结果与讨论
    2.1点取细节特征的结果与分析
        2.1.1现场指印1的特征点取结果与分析
        2.1.2现场指印2特征点取结果分析
        2.1.3讨论
    2.2点取特征的变化指数结果与分析
3结论

(10)指纹拓扑模式构建及匹配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1.1 生物识别技术与指纹识别技术
        1.1.2 指纹识别的发展
        1.1.3 拓扑学与指纹拓扑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指纹特征属性与拓扑关系
    2.1 拓扑模式识别的特点及应用
        2.1.1 拓扑模式识别的特点
        2.1.2 拓扑模式识别的应用
    2.2 指纹特征属性及拓扑关系
        2.2.1 指纹特征属性及拓扑关系
        2.2.2 指纹特征属性及拓扑关系的不变性
    2.3 指纹拓扑模式识别
    2.4 指纹图像处理
        2.4.1 预处理及特征提取
        2.4.2 脊线追踪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纹拓扑模式及其构建
    3.1 指纹拓扑模式的基本形式
        3.1.1 基于细节点的指纹拓扑模式
        3.1.2 基于细节点与脊线的指纹拓扑模式
        3.1.3 两种拓扑模式与拓扑知觉理论
    3.2 指纹特征属性的获取
        3.2.1 基于细节点的拓扑模式中指纹特征属性获取方法
        3.2.2 基于细节点与脊线的拓扑模式中指纹特征属性获取方法
    3.3 数据存储及模式构建
        3.3.1 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3.3.2 指纹拓扑模式的构建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指纹匹配方法
    4.1 模式识别方法
        4.1.1 传统模式识别方法
        4.1.2 拓扑模式识别
    4.2 指纹拓扑模式的结构特点及匹配方法设计
        4.2.1 指纹拓扑模式的结构特点
        4.2.2 匹配方法的设计
    4.3 特征比对结果及分析
    4.4 指纹匹配的软件平台实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现场指纹比对中细节特征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刑事技术》2011—2020年指纹学文献计量统计分析[J]. 曹吉明. 刑事技术, 2021
  • [2]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报告[J]. 孙哲南,赫然,王亮,阚美娜,冯建江,郑方,郑伟诗,左旺孟,康文雄,邓伟洪,张杰,韩琥,山世光,王云龙,茹一伟,朱宇豪,刘云帆,何勇.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21(06)
  • [3]人工智能指纹识别技术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J]. 徐杰,刘哲元,霍鑫,蒋敬,戴玉阳,胡王燕. 刑事技术, 2021(03)
  • [4]尸体手指表皮指纹与真皮纹路的相关性分析[D]. 姜秋雪.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5]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基于百万级数据库[D]. 艾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弱随机统计特性点集指纹数据库的快速查找方法研究[D]. 李忠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7]指纹中心半径与角度对查询比对结果的影响研究[J]. 李康,李健恺. 警察技术, 2018(01)
  • [8]浅析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对比中的图像拼接虚假特征形成[J]. 董伟鹏,张林林. 警察技术, 2015(03)
  • [9]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细节特征稳定性问题研究[J]. 刘世权,糜忠良,罗亚平,吴剑. 刑事技术, 2015(02)
  • [10]指纹拓扑模式构建及匹配方法的研究[D]. 李敏敏.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细节特征在现场指纹比对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