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一、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帛轩[1](2021)在《氮磷钾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在大豆9年连作地设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不施肥不同组合,栽培吉育47品种,分析了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地土壤养分、农艺性状和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的影响。结论如下:⑴施氮、磷、钾肥可使土壤p H值降低,Ec值提高,施氮肥直接增加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施磷肥提高速效磷含量,施钾肥提高速效钾含量。氮磷钾组合施肥使土壤p H值低,Ec值最高,有效补充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氮磷钾施肥组合的大豆产量、株高、百粒重最高,分别为1891.667 kg/ha、93.9 cm、19.155 g,分别高于不施肥处理30.46%、52.24%、18.12%。磷钾、氮钾组合施肥产量比不施肥分别增加8.04%、25.29%。氮磷组合施肥的农艺性状均低于不施肥处理,施肥效果最差。氮磷钾是最佳施肥组合,施肥方案为:纯氮60 kg/hm2,纯磷75kg/hm2,纯钾75 kg/hm2。⑵不同处理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不同,Fe、Co、Ni、Cu、Zn、Cd、Sb氮磷组合施肥下含量最高;Be、V、Cr、Mn、Ba氮钾组合施肥含量最高;As、Se、Mo、Pb磷钾组合施肥含量最高;Tl在CK处理下含量最高。氮肥的施加可以促进土壤中Be、V含量的增加,磷肥可促进土壤中Co、Pb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与Cr、V呈负相关。⑶氮、磷、钾施肥能够增加细菌的多样性,改变细菌的群落结构,不施肥土壤的细菌群落相似度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为总体处理优势菌门,总体群落丰度磷钾及氮磷钾组合施肥较高。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施氮、磷、钾肥后群落丰度增加,p H值、有机质与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呈正相关,与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呈负相关;Ec值与芽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呈正相关,与硝化螺旋菌属呈负相关,施氮、磷、钾肥可导致罗河杆菌属丰度升高,导致病害发生。⑷氮、磷、钾施肥能够降低真菌的多样性,改变真菌的群落结构,不施肥处理群落相似度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门(Mucor 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为五种处理的优势菌门。施加氮、磷、钾肥增加担子菌门的丰富度,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磷钾和氮磷钾组合施肥生育期中担子菌门的群落丰度始终高于不施肥处理。随着植物生长发育,氮、磷、钾肥也会增加病原菌例如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群落丰度。p H值与被孢霉属呈正相关,与镰刀菌属(Fusarium)呈负相关,Ec值与被孢霉属呈负相关与镰刀菌属呈正相关,氮、磷、钾肥施肥可导致被孢霉属丰度降低,减少土壤中碳的转化,却可抑制镰刀菌属病害的发生,氮、磷、钾施肥能够抑制真菌群落间的竞争。

董爱菊[2](2021)在《类芽孢杆菌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机制及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R.solani)侵染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目前严重影响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而生物防治作为最安全有效的绿色防控方法,受到了生防菌菌种资源有限和生防机制研究匮乏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一株对R.solani有显着抑制效果的类芽孢杆菌QHZ11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4个处理:T1:病土(灭菌土中添加R.solani);T2:病土+普通有机肥;T3:病土+氨基酸有机肥;T4:病土+QHZ11生物有机肥),结合q PCR等方法,研究了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内病原菌R.solani和拮抗菌QHZ11在马铃薯根际和植株不同部位的数量变化与消长规律,并就QHZ11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植株防御基因的表达、防御酶活性、以及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和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拮抗菌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机理,明确QHZ11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及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QHZ11在马铃薯根际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定殖显着抑制了R.solani的生长(1)随马铃薯生育进程的推进,QHZ11在马铃薯根际、根系和匍匐茎的定殖数量均呈现先增加至块茎形成期到达峰值,随后下降的趋势,数量最低出现在芽条期,比块茎形成期低了2个数量级。(2)与对照(T1)相比,无论在根际还是植株不同部位,T2-T4处理R.solani的数量在各个时期均显着低于对照,尤其以T4生物有机肥处理最为显着,比T1低了2个数量级;4个处理中,R.solani的数量均呈现先增加至块茎膨大期到达峰值,随后下降的趋势,说明QHZ11的引入显着抑制了R.solani的生长。(3)在整个生育期,根际、根系和匍匐茎QHZ11的数量均显着高于R.solani,随生育期的推进,二者的差异逐渐增大,至块茎形成期达到最大,为2个数量级,之后差异开始缩小,说明在与R.solani的竞争中,QHZ11以数量上的优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发挥群体效应,显着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2.QHZ11可以诱导马铃薯植株产生系统抗性(1)在马铃薯不同生育期,QHZ11均可诱导马铃薯茉莉酸(JA)、水杨酸(SA)和乙烯(ET)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其中,JA合成中的关键酶基因po AOS和po LOX以及SA合成的关键酶基因po PAL的相对表达量均在块茎形成期到达高峰;而ET合成的关键酶基因po ACS的表达高峰在块茎膨大期,说明JA、SA和ET均是马铃薯抵抗黑痣病的重要信号分子,而QHZ11可以诱导JA、SA和ET合成途径的发生,进而诱导马铃薯植株对黑痣病的抗性。(2)QHZ11可以诱导马铃薯茎叶组织中SOD、POD和CAT的活性发生变化,且对每种酶的影响在茎叶上基本相同。其中,对叶片中SOD活性的诱导主要发生在苗期,而对叶片POD活性的诱导可发生在各生育时期,但对CAT的活性在生育前期无影响,生育后期反而会降低茎叶CAT的活性,说明拮抗菌QHZ11可通过提高防御酶活性的方式诱导马铃薯植株产生对黑痣病的系统抗性。3.QHZ11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显着的生防效果,并可有效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改善根系形态并提高块茎产量(1)T1处理病情指数最高,T4最低;防效结果则相反,为T4>T3>T2处理,说明普通有机肥、氨基酸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可不同程度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其中,生物有机肥效果最显着。(2)与对照(T1)相比,T4、T3和T2处理均可促进马铃薯地上部的生长,其中株高变化最明显;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地上干重变化最为显着;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改善根系形态,最突出的是根表面积的变化;还能显着增加马铃薯的单株结薯数和薯块重。其中,以T4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显着。类芽孢杆菌QHZ11在马铃薯根际、根系和匍匐茎的定殖显着抑制了黑痣病病原菌的生长,并可诱导马铃薯植株产生对黑痣病的系统抗性,同时,QHZ11生物有机肥不仅能够有效防控马铃薯黑痣病,还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改善根系形态并增加块茎产量。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机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对QHZ11生物有机肥的田间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张树衡[3](2021)在《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长、生理及土壤酚酸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具有收益早、用途广、价值高及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树种、抗旱树种及水土保持树种。近年来,由于农林产业集约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花椒单一化种植的现象日趋广泛,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植物抗逆性下降、土壤化感自毒物质大量积累,也使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同时造成花椒产量、质量下降和成活率低等一系列连作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花椒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缓解连作障碍已成为花椒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不同体积配比的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为修复剂,设置8个处理:T0(无施肥对照组)、T1(微生物菌肥)、T2(生物有机肥)、T3(V微生物菌肥∶V生物有机肥=1∶2)、T4(V微生物菌肥∶V生物有机肥=1∶4)、T5(V微生物菌肥∶V生物有机肥=1∶1)、T6(V微生物菌肥∶V生物有机肥=2∶1)、T7(V微生物菌肥∶V生物有机肥=4∶1),模拟田间连作,探究其对再植花椒幼苗生长、生理及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影响,以揭示二者混施对再植花椒的促生机制,旨在为花椒老椒园的施肥管理及缓解连作障碍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修复剂处理后,再植花椒幼苗的株高、茎粗、生物量较对照T0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混施处理下T4、T5的茎粗、株高分别较对照增加最为显着,生物量则以T6处理增加最为明显,表明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混施时较高比例的微生物菌肥更能促进花椒伸长生长及生物量的累积。(2)两种修复剂混施处理后,再植花椒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潜在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较对照T0增加明显,胞间CO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显着,以T6处理下的植株生长及光合作用促进效果最为显着,有效提高了光合系统PSⅡ的光能利用率,幼苗生产力大大提高,加速了无机物的转换和有机物积累。(3)两种修复剂混施处理后,再植花椒幼苗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气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硝酸还原酶活性(NR)较对照T0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有所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看,T6处理下的植株代谢能力强,对肥料吸收效果好。(4)两种修复剂混施可有效降低没食子酸、咖啡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阿魏酸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但四种酚酸的总含量较对照T0呈不同程度地降低,以T4降低最为明显,且混施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单肥,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中的化感物质。其中,阿魏酸和咖啡酸在土壤中的基数较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没食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相对稳定。(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咖啡酸的含量会影响花椒幼苗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累积,不利于幼苗根部发育;没食子酸的含量对花椒幼苗叶片的SOD、CAT、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较大,可显着抑制其活性,其中,对叶绿素b的含量抑制最为显着。同时,咖啡酸对幼苗叶片的POD活性和叶绿素b的含量也有同样的影响。(6)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花椒幼苗的促生效果依次表现为:T6>T7>T5>T4>T2>T3>T1>T0。可见,微生物菌肥和生物有机肥混配对花椒再植障碍修复效果高于单施,两者交互性较好。其中,二者体积比为2∶1对再植花椒幼苗的正面效果最佳。二者通过降低土壤酚酸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以促进幼苗生理代谢,提高幼苗生产力,从而缓解花椒再植问题。

白刚[4](2021)在《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归(Angelica sinensis)是伞形科当归属药用植物,甘肃省岷县和漳县一带是当归的优质道地产区,传统生荒地育苗引发生境破坏,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使当归栽培成效逐年下降,弃耕撂荒趋势加重,探寻熟地育苗是当归产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熟地茬口筛选研究基础上,在岷县当归道地产区熟地当归栽培田经豌豆倒茬后培育黄芪(HQ)和撂荒(LH)茬口,在培育的HQ和LH茬口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SH)育苗为对照,系统比较研究了熟地HQ和LH茬地和SH育成当归种苗抗逆生理特性及其产出性能等的差异,旨在探寻影响当归熟地育苗田的土壤微生态因子,为筛选替代生荒地的当归熟地育苗优良茬口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Q茬口当归育苗田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显着提高,LH茬口脲酶活性最高,SH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强,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随当归苗生长期延后,各茬口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强,土壤p H变幅为6.81~8.24,依次为LH>HQ>SH。SH茬口当归苗生长旺盛期土壤电导率、全氮、全磷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与生荒地相比较,HQ和LH茬口当归苗生长旺盛期土壤速效钾、K+和Na+含量及采收期速效磷含量均显着提高。说明熟地HQ和LH茬口土壤微生态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茬口特性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SH(0.543)>LH(0.466)>HQ(0.427)。2.HQ茬当归苗采挖期根系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漏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自动氧化速率和过氧化物酶均与LH和SH育成苗的差异性不显着。尽管SH地育成苗根系氨基酸泄漏率和自氧速率较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早期抽薹率较低,但HQ茬当归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更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更强,使丙二醛维持在较低浓度范围,移栽后返青势更高。3.不同茬口优势细菌主要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随着幼苗生长呈逐渐增大趋势。不同茬口优势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随着幼苗生长发育,子囊菌门在3种茬口当归育苗土壤中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而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丰度均呈增大趋势,其余真菌门的相对丰度波动变化。4.不同茬口育成当归苗根际细菌和真菌与环境因子具有关联性,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趋向于黄芪和撂荒茬口,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偏好生荒地茬口。当归苗采挖期的根际细菌群落与根长、跟粗、单根重关系密切,全氮、全磷、有机质受生荒地根际细菌影响明显,而全钾和p H易受到黄芪茬口和撂荒地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自养速率、氨基酸泄漏率与生长旺盛期根际真菌群落关系密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与采挖期根际真菌群落关系密切。5.HQ、LH茬口及生荒地育成当归苗越冬后根病率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水平。HQ茬口育成当归苗根病率相对较低,成药栽培后当归产量最高,较LH茬口育成当归苗和SH育成苗成药栽培产量分别增加了17.86%和3.97%,阿魏酸含量和浸出物含量差异均不显着。当归育苗产出性能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HQ(0.5597)>SH(0.5070)>LH(0.3976)。综上所述,通过对岷县筛选的优异茬口熟地育成当归种苗各指标综合性评判,优异茬口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黄芪茬口当归苗生理抗逆特性与生荒地接近,虽然抽薹率较生荒地育成种苗略高,但种苗根发病率相对较低,抵御外界环境能力较强,成药率高,对成药产量具有补偿效应。因此,黄芪茬口是适合当归育苗的熟地茬口土壤资源,研究结果可望为改变传统生荒地当归育苗的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当归主产区推广应用,以促进当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敏[5](2021)在《光果甘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腐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录的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践发现,光果甘草具有严重的连作障碍,即光果甘草连作常导致植株发育不良,根腐病频繁发生,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然而,其机理却并不清楚。故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同一地块中未被开垦的土壤(Control),1年生及5年生光果甘草的根际土壤(Gg1和Gg5)进行16S r DNA和ITS测序,对比分析了光果甘草根际土壤和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生长年限的光果甘草根际土壤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采用外源添加法,探究了光果甘草根、茎、叶的水浸提液以及根系分泌物对甘草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光果甘草叶片中对甘草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潜在促进作用的9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并就其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性能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开展了试验,旨在阐释光果甘草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为探寻光果甘草连作障碍的解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光果甘草连作增加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降低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P>0.05)。主坐标分析表明,光果甘草的根际土壤与对照组的微生物组成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光果甘草的种植年限显着地影响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与Gg1相比,连作5年的光果甘草(Gg5)根际土壤中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的相对多度降低了83.16%,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多度分别增加了70.99%和61.08%。在属水平上,与Gg1相比,连作5年的光果甘草(Gg5)根际土壤中有益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及Naganishia的相对多度分别降低了64.08%、31.30%和63.58%,病原菌镰刀菌属(Fusarium)和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的相对多度分别增加了78.08%和2077.70%。由此推测,光果甘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尤其是有益微生物相对多度的降低和病原微生物相对多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光果甘草发生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致病性试验表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光果甘草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可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光果甘草根和茎的水浸提液以及根系分泌物显着地抑制了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叶的水浸提液则显着地促进了该两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生成,其对尖孢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产量的促进效果分别高达14.50%和24.10%,对腐皮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产量的促进效果分别高达7.92%和13.46%。因此,光果甘草叶片作为凋落物在农田中的大量积累可能是造成甘草连作背景下根腐病频发的另一个原因。建议在每年在叶片枯落前对其进行收割并及时移出农田。基于前人关于作物连作障碍中起关键性化感作用的酚酸类物质和甘草属植株中存在的酚酸类物质的报道,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光果甘草叶片中绿原酸、没食子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芥子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咖啡酸和肉桂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光果甘草叶中仅存在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绿原酸和没食子酸,其中阿魏酸含量最高。在这7种酚酸类物质中,仅对香豆酸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他的酚酸类物质则不同程度抑制了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我们推测,除了本试验所检测的9种酚酸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化感物质促进了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光果甘草连作根腐病频发。

王亚麒[6](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认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高竞[7](2021)在《山核桃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抑病生物有机肥料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过度经营导致土壤生态恶化,山核桃根腐病日趋严重,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感染后导致树叶枯萎、凋落、根部坏死,严重时整株死亡,对农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明发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采集4个病害等级的山核桃林根区土壤,分别是健康(JK)、等级一(B1)、等级二(B2)、等级三(B3),同时采集3种不同施肥方式(SF1、SF2、SF3)的健康林根区土壤,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酶活性(7种)、细菌和真菌以及尖孢镰刀菌与禾谷镰刀菌病原菌丰度,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和α多样性。为研发根腐病的生物防治肥料,通过平板对峙及土壤混合培养,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subsp.Plantarum)、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草酸青霉(Penicilliumoxalicum)抑制效果后,将其加入到商品有机肥料中堆制成生物有机肥料,并进行山核桃室外盆栽肥料试验、以观察其促生和抑病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林根区土壤结果表明:健康土壤(JK)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发病土壤,而且随着发病程度的提高呈总体下降趋势,养分及p H越低的土壤发病越严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中蛋白酶(AG)、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葡萄糖苷酶(BG)与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健康土壤中活性最高,呈现病害症状越严重酶活性越低的趋势,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磷酸酶(PHOS)、β木糖苷酶(XYL)则呈现先下降后又回复的波动趋势。细菌基因丰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真菌丰度最高仍然是健康土壤,表现为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JK和B1高于(P<0.05)B2和B3,而真菌的B3显着低于(P<0.05)其他土壤。所有土壤细菌的三个菌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绝对优势规律一致,Rokubacteria和Latescibacteria是健康土壤的特征类群,而绿弯菌门则是发病严重土壤特征类群。发病土壤中索利氏菌目丰度升高,而根瘤菌目和粘球菌目降低。土壤JK和B3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相似、B1和B2相似。尖孢镰刀菌随着发病程度增加上升,但禾谷镰刀菌丰度最高出现在B1土壤,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P<0.05)。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与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密切正相关(P<0.05),细菌群落受环境影响较小,真菌群落受环境影响较大。2)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根区土壤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中养分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养分充足,能够满足山核桃生长。不同施肥对七种酶活性以及细菌基因丰度影响较小,对真菌基因丰度影响大于细菌。施肥方式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真菌多样性表现出SF3>SF2>SF1的结果(P<0.05),说明施肥及合理的人为管理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山核桃林地土壤真菌多样性。施肥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主要菌群为变形菌、酸杆菌与放线菌门。施用肥料种类越多、子囊菌门的丰度越高,子囊菌门丰度的上升会导致担子菌门丰度下降。施肥对真菌生长影响较大但规律性较差,三个健康土壤中的中肉座菌目、粪壳菌目、被孢霉目的群落相对丰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结合前一章的结果,推测这三种真菌群落与健康存在一定关联。健康山核桃林地中的两种病原菌数量均较低,未达发病丰度。3)对生防菌进行效果研究、肥料研制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棘孢木霉、草酸青霉三种生防菌均能够抑制尖孢镰刀菌与禾谷镰刀菌生长,但抑制机制存在差异。平板上对峙培养时棘孢木霉效果最好、草酸青霉次之、芽孢杆菌最差。三种生防菌均能在模拟病土中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但效果不够稳定。两种或三种菌种混合施用抑制效果比单一菌种差,表明这3种生防菌不适合同时混合施用。三种生防菌均能在生物有机肥中存活,并且放置6个月后能够达到国家微生物有机肥菌种数量标准。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能促进山核桃生长,其中WK1肥料的效果最为显着;施用肥料提高土壤中的细菌与真菌丰度,对2种病源菌也有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下降,细菌和真菌丰度下降、病源菌丰度增加,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下降等综合因素导致山核桃根腐病发生。补充养分、提高土壤p H、施用含生防菌的生物有机肥料等人为管理措施,可降低土壤中病原菌丰度、缓解山核桃根腐害,研制的生物有机肥料可用于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

李庆凯[8](2020)在《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连作障碍严重影响着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产量,制约着我国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花生根系分泌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和自身生长发育的化感作用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间作缓解连作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适宜的玉米(Zea mays L.)//花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为阐明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化感作用的角度出发,选取日照莒县连作花生10年的地块,以鲁花11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整玉米、花生间作带的宽度、比例、带间距,设置了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M2P4)、3:3间作模式(M3P3)、3:4间作模式(M3P4)和4:4间作模式(M4P4),以连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花生产量等的影响;收集玉米根系分泌物,通过模拟培养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花生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降低了分枝数,以边行所受影响较大;开花下针期间作花生单株干物质重高于连作,但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均低于连作花生,且边行低于中间行。玉米//花生可显着降低花生单株烂果数,单位面积荚果产量比连作花生平均增产2.58%~6.46%。间作模式M2P4、M3P3和M3P4均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LER>1),以M3P4最优,两年的LER平均为1.12。2.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特征的影响间作改变了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在开花下针期,4种间作模式比连作花生少了咖啡酸;在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间作花生根际土壤中阿魏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咖啡酸、邻苯二甲酸、肉桂酸和香草酸的含量均显着低于连作花生,以边行降幅较大,比连作花生分别平均降低36.14%、32.17%、33.33%、50.10%、66.40%、41.41%、38.34%和17.71%。间作玉米行数越多,酚酸类物质降幅越大;玉米带与花生带互换种植有利于降低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3.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铁)含量。不同取样时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表现为: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期>收获期;对不同位置花生根际土壤影响表现为:边行>中间行。间作模式M3P3、M3P4和M4P4土壤酶活性高于M2P4,但不同间作模式下花生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差异不大。玉米、花生换带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酶活性、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但对有效铁含量影响不大。4.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MBC、MBN)和微生物活性,以开花下针期增幅最大;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影响表现为:边行>中间行;玉米、花生换带种植亦有利于增加中间行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间作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丰度。酚酸类物质与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ace和chao指数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呈负相关,但不同种类酚酸类物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邻苯二甲酸、苯甲酸和肉桂酸与细菌多样性存在显着负相关;阿魏酸和咖啡酸与真菌多样性存在显着负相关;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和香草酸与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均存在显着负相关。间作花生结荚期根际土壤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丰富度显着低于连作,该菌属为花生果腐病主要致病菌;间作花生开花下针期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和结荚期孢霉属(Motierella)均呈增加趋势,其均可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在开花下针期,间作花生根际土壤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显着高于连作花生;鞘氨醇单胞菌属可用于芳香化合物(酚酸)的生物降解。不同细菌属和真菌属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其相关性往往与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相反趋势。5.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酚酸类物质(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质量比4:10:7)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与酚酸类物质处理相比,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处理的土壤各指标均有所增加;玉米根系分泌物较明显地降低了低浓度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各指标的化感指数,土壤微生物量(MBC、MBN)、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平均降低27.06%、26.61%、30.51%和24.49%。酚酸类物质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均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的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6.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和病原菌的互作效应两种浓度(0.75 mmol·L-1、1.5 mmol·L-1)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质量比1:1:1)均抑制了花生胚芽的生长,以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化感作用最强,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玉米根系分泌物促进了花生胚芽的生长,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胚芽的抑制作用,以对低浓度(0.75 mmol·L-1)酚酸类物质处理的化感作用影响较大。酚酸类物质均抑制了花生根腐镰刀菌菌落的生长,且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高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和三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对炭疽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玉米根系分泌物可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增加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根腐镰刀菌和炭疽菌的化感抑制作用,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炭疽菌的化感正效应。玉米//花生可通过增加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和改变某些特定微生物种群等方式降低花生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而缓解其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作用,减轻土传病害,从而缓解了花生连作障碍;玉米根系分泌物抑制了花生根腐镰刀菌和炭疽菌的生长,在缓解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抑制作用和花生的自毒作用亦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花生3:4间作模式是最有利于兼顾缓解花生连作障碍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张立彭[9](2020)在《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甘肃名优蔬菜,也是中国唯一的甜百合,其适生区仅为甘肃中部兰州周边二阴山区,无性繁殖、分布区域狭窄,多年生栽培,连作现象十分普遍,连作障碍发生十分严重。为研究应用高效、低毒、绿色、安全的兰州百合土壤连作障碍治理技术,本研究以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相结合以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来克服土壤连作障碍作为基本思路,于2018-2019年设计了2年2点试验研究,共4个处理:对照(CK)、威百亩熏蒸(SFM)、微生物菌剂处理(MF)、威百亩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SFM+MF);通过测定了若干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土壤微生物指标以及土壤理化性状指标,评估了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及其生理生物学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处理对兰州百合在各生育期的株高、茎粗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差异并无显着差异,但从百合植株地上、地下部的干鲜重、根系活力以及百合产量测定结果来看,SFM(威百亩熏蒸)处理一定程度上抑制百合植株的生长,降低了百合产量,MF(微生物菌剂)处理促进了百合植株生长,增加了兰州百合产量,同时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可以消减SFM(威百亩熏蒸)处理所产生的产量降低效应。MF(微生物菌剂)处理也具有持续显着提高兰州百合产量的作用;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对百合生长所产生的不良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负向效应,持续向农药污染田添加微生物菌剂可显着消减威百亩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2.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百合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显着的影响,4个处理中,MF(微生物菌剂)处理优化了土壤生物化学环境,推动了连作百合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的过程,SFM(威百亩熏蒸处理)与SFM+MF(威百亩+微生物菌剂)处理效果次之。MF(微生物菌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同时有效提高了土壤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具有持久降低土壤真菌数量的效应;但对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着;在样地S1中,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幼苗期真菌数量比CK降低了68.92%;在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期真菌数量比CK显着增加了239.38%;其幼苗期放线菌数量与CK相比增加了133.97%;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苗期真菌数量与CK相比降低了62.80%;苗期细菌数量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113.67%。在样地S2中,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影响较小,但是有效提高了细菌数量。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收获期的真菌数量比CK显着降低了57.00%;SFM(威百亩熏蒸)处理盛花期的真菌数量比CK降低了67.02%;SFM(威百亩熏蒸)处理后苗期的放线菌数量显着低于CK处理23.08%。MF(微生物菌剂)处理收获期的真菌数量比CK显着降低了36.14%;MF(微生物菌剂)处理苗期细菌数量比CK显着增加了89.44%;MF(微生物菌剂)处理收获期放线菌数量比CK增加了178.14%。相较于与SFM(威百亩熏蒸)处理,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盛花期细菌数量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287.38%,其收获期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CK处理321.42%。3.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百合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着的影响,4个处理中,MF(微生物菌剂)处理降低了土壤pH,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显着改善了土壤营养状况,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养分含量,优化了植株生育环境。与SFM(威百亩熏蒸)处理相比,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其总孔隙度及含水量有所提升,其所有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CK水平。在样地S1中,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EC值、含水量、总孔隙度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16.10%、12.50%、35.92%,土壤pH及容重比CK显着降低了5.07、2.70%;MF(微生物菌剂)处理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154.95%、8.53%、15.85%、292.74%;在样地S1的4组观察值中,有2组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显着高于对应的SFM(威百亩熏蒸)处理观察值,有1组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显着低于对应的SFM(威百亩熏蒸)处理观察值,1组差异不显着。在样地S2中,相较于CK处理,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EC值显着提高了16.67%,pH及土壤容重比CK处理显着下降;MF(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95.41%、8.01%、7.75%、476.80%;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比CK显着提高了195.88%。在样地S2的4组观察值中,有3组SFM+MF(威百亩熏蒸+微生物菌剂)显着高于对应的SFM(威百亩熏蒸)观察值,1组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威百亩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联用并不能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相反,由于早春低温及土壤含水量不足,威百亩熏蒸容易对兰州百合产生药害;而单独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百合产量,缓解连作障碍,并且能够有效消减威百亩处理所产生的负作用。微生物菌剂的基本作用机理是缓解从细菌型土壤向真菌型土壤过度程度,优化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同时这也是其消减威百亩药害的重要生物机理所在。在西北寒旱生态区山地高原蔬菜春茬旱作露地栽培模式下,受低温及土壤含水量低的影响,利用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及其产生前体棉隆及威百亩进行土壤熏蒸,易发生药害,应谨慎使用。

周芳[10](2020)在《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白术连作障碍严重影响白术生产,导致市场供应不足的现实,利用不同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绿肥,探究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期望从中筛选出能够缓解白术连作障碍的措施。首先分别采用2种有机肥3个施肥水平、2种微生物菌剂3个施量、3种绿肥种植白术,定期采样,测定其根部土壤理化性质与植株生长指标,白术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品质;然后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间的相互关联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排名;最后通过隶属函数法对白术生长指标、产量性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1.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在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绿肥等处理下均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增加,p H上升,S-UE与S-ACP活性增强,S-PPO与S-SC活性减弱,S-CAT活性无明显变化,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土壤向“细菌型”转变;可知土壤中真菌数量增加、S-PPO与S-SC活性增强是白术连作障碍加重的标志。2.土壤综合评价表现为牛粪有机肥>蚯蚓粪有机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相比于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牛粪处理下的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分别增加了9.18~33.83%、2.17~46.27%、4.29~12.00%、3.19~23.91%、7.51~14.32%、7.61~83.95%、7.88~18.84%,p H值的增加范围在2.30~7.05%之间,S-UE与S-ACP活性分别提高了5.14~16.10%、13.16~24.49%,S-PPO与S-SC活性分别降低了1.64~25.26%、15.70~29.57%。通过方差分析可知,牛粪有机肥处理下白术分枝数、叶片数、SPAD值、根体积、干物重、根冠比、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I等多项指标均高于蚯蚓粪有机肥;隶属函数值表现为牛粪有机肥>蚯蚓粪有机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牛粪有机肥在施用量为6000kg/hm2时隶属函数均值最高,可有效促进连作白术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对连作白术的缓解效果最好。3.相比于对照,2种菌剂均可增加白术根部土壤肥力,增加土壤p H值,促进白术生长,提高白术存苗率与产量,增加白术药用成分含量;微生物菌剂与EM原种通过增加白术根部土壤中细菌与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提高细菌/真菌(B/F)比值,改善根部微生物菌落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目的。B/F比值以WT3与ET3最大,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0.30%、19.41%,2种菌剂的B/F值总体表现为微生物菌剂>EM原种;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微生物菌剂>EM原种>对照;隶属函数值总体以微生物菌剂的较高,其中以WT3隶属函数均值最大,表明微生物菌剂能较好的缓解白术连作障碍,其中以施量为15kg/hm2的缓解效果最好。4.与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相比,三种绿肥均可增加白术根部土壤综合肥力,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野豌豆>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对照;相比于对照,野豌豆处理下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分别增加了12.38%、30.55%、9.44%、103.45%、38.86%,p H值增加了5.51%,S-UE与S-ACP活性分别提高了21.06%、13.49%,S-SC与S-PPO活性分别降低了21.98%、21.69%,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06%、13.56%,真菌数量减少了6.60%。野豌豆处理下白术株高、分枝数、茎粗、SPAD值、须根数、存苗率、产量、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其隶属函数值最大(0.78),可见野豌豆对白术连作障碍的消减效果最好。

二、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氮磷钾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大豆连作障碍机理
        1.2.1 大豆连作地的病虫草害
        1.2.2 大豆连作地的化感作用
    1.3 栽培技术在连作中的应用进展
        1.3.1 大豆连作地施用肥料的作用
        1.3.2 大豆连作地施用菌肥的作用
        1.3.3 大豆连作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p H、Ec的影响
        2.2.2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2.3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2.2.4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2.5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2.6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2.2.7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2.2.8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2.2.9 土壤理化指标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2.2.10 土壤理化指标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11 微量元素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3.2.1.1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1.2 大豆连作施肥土壤细菌群落OTU聚类分析
        3.2.1.3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1.4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
        3.2.1.5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门类多样性的影响
        3.2.1.6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属类多样性的影响
        3.2.1.7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3.2.1.8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细菌相关性网络分析
        3.2.2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3.2.2.1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2.2.2 大豆连作施肥土壤真菌群落OTU聚类分析
        3.2.2.3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2.4 大豆连作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Bet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2.5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门类多样性的影响
        3.2.2.6 大豆连作地施肥对土壤真菌群落属类多样性的影响
        3.2.2.7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3.2.2.8 大豆连作地施肥土壤真菌相关性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类芽孢杆菌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机制及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马铃薯生产现状
    1.2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进展
    1.3 PGPR的研究进展
    1.4 黑痣病生物防治现状
    1.5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防菌QHZ11 与立枯丝核菌的数量消长关系
    1 前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时期QHZ11 的数量动态变化
        3.2 不同时期R.solani的数量动态变化
        3.3 不同时期R.solani和 QHZ11 的数量消长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类芽孢杆菌QHZ11 诱导马铃薯植株系统抗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叶片中防御基因的表达
        3.2 马铃薯植株不同部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QHZ11 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和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盆栽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时期QHZ11 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3.2 不同时期QHZ11 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长、生理及土壤酚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因子
        1.1.1 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1.1.2 土壤养分失衡
        1.1.3 化感自毒作用
    1.2 连作障碍修复
        1.2.1 农业措施
        1.2.2 物理措施
        1.2.3 生物措施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长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及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株高、茎粗的影响
        2.2.2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物量的影响
第三章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及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2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第四章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及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防御系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3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土壤酚酸的影响
    5.1 材料及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5.2.2 两种修复剂混配下再植花椒土壤酚酸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5.2.3 两种修复剂混配下再植花椒土壤酚酸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
        5.2.4 两种修复剂混配下再植花椒土壤酚酸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
        5.2.5 主成分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长特性的影响
        6.1.2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理特性的影响
        6.1.3 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影响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概况
    1.2 当归研究进展
        1.2.1 当归育苗研究进展
        1.2.2 当归栽培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药用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3.2 根际微生物群落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1.3.3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制
        1.3.4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
        1.3.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茬口对当归熟地育苗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2.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2.1.4 样品采集
        2.1.5 测定方法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质地和含水量的影响
        2.2.2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酶活的影响
        2.2.3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pH、电导率和TDS的影响
        2.2.4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离子的影响
        2.2.5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总养分的影响
        2.2.6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2.2.7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田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2.2.8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田土壤理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成苗抗逆生理特性的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3.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3.1.4 样品采集
        3.1.5 测定方法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根系抗逆生理指标比较
        3.2.2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根系丙二醛含量与组织自动氧化速率的比较
        3.2.3 生荒地和熟地育成当归种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3.2.4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移栽返青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动态的比较
        3.2.5 不同茬口当归苗生理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岷县熟地黄芪茬口和撂荒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4.1.2 岷县生荒地当归育苗
        4.1.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采集
        4.1.4 测序方法
        4.1.5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茬口测序数据质控分析
        4.2.2 不同茬口测序数据稀释性曲线比较
        4.2.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统计
        4.2.4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4.2.5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成分分析
        4.2.6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4.2.7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4.2.8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4.2.9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差异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5.2.2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育苗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
        5.2.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苗根际生理指标的关系
        5.2.4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育苗生长指标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不同茬口对当归种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6.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6.1.4 不同茬口育成苗当归成药栽培试验
        6.1.5 样品采集
        6.1.6 测定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熟地黄芪茬和撂荒茬口与生荒地当归育苗的比较
        6.2.2 不同茬口当归苗成药栽培比较
    6.3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论文及成果
导师简介

(5)光果甘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腐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
        1.1.1 土壤细菌、真菌比例失衡,关键性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改变
        1.1.2 化感物质常年积累,化感作用增强
        1.1.3 土壤理化指标的改变
    1.2 连作障碍的消减及防治措施
        1.2.1 合理的农艺管理措施
        1.2.2 生物防治
        1.2.3 物理及化学调控
    1.3 酚酸类化感物质与土传病害的关系
        1.3.1 土传病害的发生
        1.3.2 酚酸类化感物质对土传病菌的影响
    1.4 甘草概述
        1.4.1 甘草的用途
        1.4.2 甘草的栽培现状
    1.5 光果甘草的形态特征、分布及连作障碍
        1.5.1 光果甘草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5.2 光果甘草连作障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光果甘草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及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土壤DNA提取与分析
        2.1.3 物种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数据分析
        2.3.2 Alpha多样性分析
        2.3.3 Beta多样性分析
        2.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2.3.5 土壤微生物门水平相对多度
        2.3.6 土壤微生物属水平相对多度
    2.4 讨论
第三章 光果甘草根、茎、叶的水浸提液以及根系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
    3.1 材料及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光果甘草的侵染实验
        3.1.3 光果甘草根、茎、叶的水浸提液及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的影响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光果甘草的致病性
        3.3.2 光果甘草根的水浸提液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3 光果甘草茎的水浸提液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4 光果甘草叶的水浸提液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5 光果甘草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光果甘草叶中酚酸类物质对镰刀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及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仪器及试剂
        4.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4 光果甘草叶中酚酸类物质提取
        4.1.5 色谱条件
        4.1.6 质谱条件
        4.1.7 外源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光果甘草叶中酚酸类物质的鉴定
        4.3.2 外源酚酸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3 外源酚酸对病原菌产孢的影响
        4.3.4 外源酚酸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7)山核桃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抑病生物有机肥料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山核桃林地生态系统现状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传病害土传病
        1.2.1 土壤微生物群落
        1.2.2 土壤、植物、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
        1.2.4 施肥与土壤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山核桃病害的研究现状
        1.3.1 根腐病的概述
        1.3.2 根腐病的致病机理
        1.3.3 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1.3.3.1 化学农药
        1.3.3.2 农艺措施
        1.3.3.3 微生物防治
        1.3.3.4 复合微生物肥料防治
    1.4 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1.4.1. 芽孢杆菌
        1.4.2 青霉
        1.4.3 木霉
    1.5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山核桃不同等级病害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病原菌丰度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调查区山核桃林基本情况
        2.1.3 土壤样品采集
        2.1.4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1.5 土壤酶活性分析
        2.1.6 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
        2.1.6.1 土壤细菌、真菌和病源菌基因丰度分析
        2.1.6.2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2.1.7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pH值和养分差异
        2.2.2 不同病害等级核桃土壤酶活性差异
        2.2.3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度差异
        2.2.4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细菌与真菌多养性差异
        2.2.4.1 土壤细菌与真菌菌α-多样性分析
        2.2.4.2 不同病害等级土壤细菌与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2.2.4.3 不同病害等级土壤细菌与真菌目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2.2.5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病原菌丰度差异
        2.2.6 山核桃林地理化因子、酶活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2.7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
    2.3 讨论
    2.4 小结
3 山核桃不同施肥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病原菌丰度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调查区山核桃林基本情况
        3.1.3 土壤采集
        3.1.4 理化性质测定
        3.1.5 土壤酶活性测定
        3.1.6 土壤DNA提取
        3.1.6.1 土壤细菌、真菌和病源菌基因丰度分析
        3.1.6.2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3.1.7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pH值和养分差异
        3.2.2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酶活性差异
        3.2.3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真菌细菌群落丰度差异
        3.2.4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
        3.2.4.1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细菌真菌α-多样性分析
        3.2.4.2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细菌与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3.2.4.3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细菌与真菌目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3.2.5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病原菌丰度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4.防治山核桃根腐病的微生物肥料研发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及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病原菌与生防菌平板对峙实验
        4.1.2.2. 病原菌与生防菌土壤共生培养实验
        4.1.2.3 肥料的研制
        4.1.2.4 肥料效果的室外盆栽试验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平板中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生防菌相互作用
        4.2.2. 土壤共生培养后病原菌基因丰度
        4.2.3 肥料堆制过程中生防菌数量的变化
        4.2.4 微生物肥料盆栽野外种植效果及土壤微生物丰度变化
        4.2.4.1 不同肥料处理山核桃生长差异
        4.2.4.2 山核桃不同肥料处理土壤细菌与真菌丰度
        4.2.4.3 山核桃不同处理肥料土壤尖孢镰刀菌与禾谷镰刀菌丰度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1.1 土壤理化性质劣化
        1.2.1.2 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1.2.1.3 化感自毒作用
        1.2.2 连作障碍的危害
        1.2.3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2.4 间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
        1.2.4.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2 间作对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2.4.3 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4 间作对作物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1 花生农艺性状的考察
        2.1.4.2 花生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1.4.3 玉米、花生产量及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4 土地当量比的计算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2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荚果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1 花生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
        3.1.4.2 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提取
        3.1.4.3 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1.1 边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1.2 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2 玉米、花生换带种植对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1 换带种植边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2.2.2 换带种植对中间行花生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土壤样品的采集
        4.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1 土壤养分含量
        4.1.5.2 土壤酶活性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花生根际土壤酶活性
        4.2.1.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2.1.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1.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2.1.4 玉米//花生对连作花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1.5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
        4.2.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2.2.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2.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
        4.2.2.4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4.2.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土壤样品的采集
        5.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5.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5.1.5.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2.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5.2.3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2.4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5.2.4.1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真菌的影响
        5.2.4.2 不同模式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细菌的影响
        5.2.5 花生根际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5.1 微生物多样性与酚酸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5.2.5.2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5.3.1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
        5.3.2 玉米//花生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度的影响
        5.3.3 花生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6.1.3 试验设计
        6.1.4 土壤样品采集
        6.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5.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6.1.5.2 土壤酶活性测定
        6.1.5.3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6.1.5.4 化感作用评价
        6.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2.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3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6.3.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酚酸类物质连作花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6.3.3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
    6.4 小结
第七章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和病原菌的互作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7.1.3 试验设计
        7.1.3.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1.3.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土壤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7.1.3.3 化感作用评价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互作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2.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
    7.3 讨论
        7.3.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7.3.2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类物质对花生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1 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现状
        1.1.2 兰州百合产业面临的问题
    1.2 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的危害
        1.2.2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3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3 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法
    2.2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1 兰州百合植株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测定
        2.2.2 兰州百合植株根系生理指标测定
        2.2.3 土样的采集与测定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百合植株生长的影响
        3.1.2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百合植株综合生长指标的影响
        3.1.3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的影响
        3.1.4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产量的影响
    3.2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3.3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百合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兰州百合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不同土壤处理对连作兰州百合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5 其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历

(10)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白术概况
    2 连作障碍的危害
    3 连作障碍的产生原因
        3.1 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3.1.1 土壤养分失衡
        3.1.2 土壤酸化
        3.2 土壤酶活性降低
        3.3 土壤传染性病虫害加重
        3.4 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
    4 连作障碍的缓解措施
        4.1 抗连作障碍品种的筛选
        4.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4.3 土壤消毒
        4.4 施用有机肥
        4.5 施用微生物菌肥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有机肥对白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4.1 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变化测定
        1.4.1.1 白术根部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
        1.4.1.2 白术根部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1.4.1.3 白术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1.4.2 白术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1.4.3 白术品质测定
        1.4.3.1 多糖含量测定
        1.4.3.2 白术内酯、苍术酮的测定
        1.4.4 隶属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的影响
        2.1.1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养分的影响
        2.1.1.1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氮素的影响
        2.1.1.2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磷素的影响
        2.1.1.3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钾素的影响
        2.1.1.4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
        2.1.1.5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pH值的影响
        2.1.2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微生物菌落的影响
        2.1.4 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2.1.4.1 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2.1.4.2 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2.2 有机肥对白术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2.2.1 有机肥对白术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有机肥对白术干物重、折干率、根冠比、存苗率、单株鲜重及产量的影响
        2.3 有机肥对白术品质的影响
        2.4 隶属函数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菌剂对白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的影响
        2.1.1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养分的影响
        2.2.1.1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氮素的影响
        2.1.1.2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磷素的影响
        2.1.1.3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钾素的影响
        2.1.1.4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
        2.1.1.5 菌剂对白术土壤中pH的影响
        2.1.2 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1.4 菌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2.1.4.1 菌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2.1.4.2 菌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2.2 菌剂对白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2.1 菌剂对白术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菌剂对白术产量的影响
        2.3 菌剂对白术品质的影响
        2.4 隶属值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绿肥对白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肥对白术土壤的影响
        2.1.1 绿肥对白术土壤养分的影响
        2.1.2 绿肥对白术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绿肥对白术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1.4 绿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2.1.4.1 绿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分析
        2.1.4.2 绿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2.2 绿肥对白术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2.2.1 绿肥对白术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绿肥对白术干物重、折干率、根冠比、存苗率、单株重、产量的影响
        2.3 绿肥对白术品质的影响
        2.4 隶属函数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磷钾不同施肥组合对大豆连作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魏帛轩. 延边大学, 2021(02)
  • [2]类芽孢杆菌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机制及对马铃薯的促生效果研究[D]. 董爱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两种修复剂混配对再植花椒生长、生理及土壤酚酸的影响[D]. 张树衡.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D]. 白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光果甘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腐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D]. 张敏.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7]山核桃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抑病生物有机肥料研发[D]. 高竞.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8]玉米//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 李庆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9]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联用对缓解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作用效应研究[D]. 张立彭.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10]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周芳. 贵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有机肥对连作大豆根腐病、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