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杀菌剂三氯生中二恶英的形成及危害

广谱杀菌剂三氯生中二恶英的形成及危害

一、广谱杀菌剂三氯新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碑,司新生[1](2014)在《防腐剂与日化产品相关组分的毒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列出了近年来有关防腐剂的负面报道。分析了日化产品中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及香精等添加剂的毒性来源,并以异噻唑啉酮为例探讨防腐剂毒性的机理。提出了日化产品毒性很多来源于原料杂质的观点。认为日化产品的毒性是各种材料毒性的综合体现,并指出减少日化产品毒性特别是防腐剂毒性的途径。

芦春梅,牟峻,周博宇,张晓燕,李墨浠[2](2014)在《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纺织品中三氯生的普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5大类纺织品中三氯生的检测方法,对市场上随机抽取的15种样品进行普查分析。样品采用三氯甲烷超声提取,提取后的溶液经过滤、浓缩后,采用LC-MS/MS检测,选择离子模式(SIM)扫描,外标法定量。在0.010.50μg/mL范围内这种方法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 8,测定低限为0.025 mg/L,平均回收率为85.6%107.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0%。结果表明在所有样品中仅有2个样品检出三氯生,说明在纺织品中仍会添加三氯生。

周博宇[3](2014)在《纺织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三氯生作为高效广谱抗菌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食品接触材料等领域。长期大剂量接触三氯生不仅能引起人的肝脏和肾脏毒性,对生殖免疫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还可对DNA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通过优化样品的前处理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从而建立纺织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高效灵敏、低检测限的检测方法,提高样品普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对纺织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包括提取溶剂、超声(微波)萃取时间、超声萃取温度、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淋洗液的比例及洗脱液的体积等进行研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联用技术,建立了纺织品以及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的快速检测新方法,用于测定纺织品以及食品塑料包装材料样品中三氯生的含量。研究结果:1.以三氯甲烷超声萃取30min为前处理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建立了纺织品中三氯生的检测方法,并对纺织品样品进行检测。检测时间为8min,检测方法在0.01~0.50g/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02e6x+8.83e3,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2。回收率范围为92.8%~101.2%,RSD%范围为0.4578%~6.5930%,方法检出限为0.01g/g;1#样品平均检测值为0.448g/g,2#样品平均检测值为0.233g/g,其余样品未检出三氯生。2.建立了检测食品塑料包装中三氯生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方法,并对塑料包装材料样品进行检测。样品用正己烷在40℃时超声提取15min,经HLB固相萃取小柱富集,5mL体积比为5/95的甲醇水淋洗,5mL甲醇洗脱;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外标法定量。检测时间为8min,检测方法在0.1~50ng/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99e3x+1.49e3,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5。回收率范围为89.33%~110.5%之间,RSD%范围为1.26430%~7.10884%,方法检出限为0.1ng/g;除20#样品外,其余样品均检出三氯生。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纺织品以及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方法简便、准确可靠等优点,为我国纺织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检测的标准方法的制备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在监测我国纺织品食品安全现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莉娜[4](2012)在《广东某地垃圾焚烧厂周围大气中二恶英类污染物测定及环境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二恶英类化合物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生物化学研究认为二恶英(PCDD/Fs)具有类似“人体激素”的作用,极小剂量就有可能造成人体激素分泌的紊乱,且大部分的二恶英在生物体内不易被代谢,具有生物蓄积与生物放大作用,此外,它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研究中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二恶英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在大气浮尘等媒介中,不仅可以通过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水、土壤等介质中,还可以随大气循环迁移造成全球污染,因此,准确测定大气中二恶英的浓度、评价二恶英的环境污染行为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该地区二恶英污染数据相对缺乏的现状,参考美国EPA1613、EPA23及我国环境标准HJ77.2-2008方法,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双聚焦磁式质谱仪(HRGC/HRMS)对广东某地垃圾焚烧厂及周围八个采样点的环境大气中17种2,3,7,8位氯取代的二恶英进行了分析,初步调查和评估了该地区各采样点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的污染状况,讨论了二恶英沉降通量和地理位置、气候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粗略估计了人在各采样点的呼吸暴露量,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分析测定了八个采样点的56个大气样品中的二恶英浓度。实验数据表明,各采样点的环境大气中的二恶英浓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范围为9.89-568pg/Nm3,浓度最高和最低的采样点分别是处于顺风方向的D点和环境较好的B点;毒性当量(WHO-TEQ)范围为0.502-41.8pg/Nm3,其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顺风方向的D点和背风方向的G点。(2)研究表明,各采样点环境大气中二恶英单体的浓度有相似的分布趋势,1,2,3,4,6,7,8-HpCDF和OCDF是明显的优势组分;各采样点二恶英同组物之间的分布也有相似的趋势,四至八氯取代的呋喃的总量明显大于四至八氯取代的二恶英的总量;此外,各采样点二恶英单体毒性当量的贡献率的趋势非常一致,2,3,4,7,8-PeCDF及1,2,3,7,8-PeCDD为最大贡献单体,其次为六氯代呋喃。(3)各采样点的∑PCDFs/∑PCDDs比值均大于1,说明此地采样点都存在明显的燃烧源,所测数据中高氯代化合物的总量大于低氯代化合物的总量也证明了燃烧源的存在。此外,各采样点∑PCDFs>∑PCDDs,且1,2,3,4,6,7,8-HpCDD/F及OCDD/F的浓度较高,说明可能存在除明显燃烧源以外的污染,如轻型或重型柴油机、汽车等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等。(4)经估算,各采样点成人日呼吸暴露量为1.82-0.538pg TEQ kg-1day-1,儿童日呼吸暴露量为0.954-3.22pg TEQ kg-1day-1,与其它城市相比明显偏高。(5)该地区5种植物油中二恶英的测定结果显示PCDD/Fs校准溶液的平均回收率为60%-121%,RSD<8.10%,植物油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78.5%-100.3%,RSD为2.2%-8.4%,结果符合EPA1613的要求,所测植物油样品中二恶英的毒性当量均低于欧盟食品的限量标准(<0.75pg/g)。

刘玉勇[5](2009)在《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认为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广谱、高效的抗菌整理剂,抗菌能力强,应用剂量小,相容性好,毒性低,是目前国内外性能价格比最具优势的防腐杀菌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油田、造纸、炼油、化工、化妆品、清洗剂、饲料等领域。但是由于它对纤维缺乏亲和力,应用于纺织品抗菌整理时不能与纤维发生共价结合,耐洗牢度较差,至今在纺织品上应用较少。本文针对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整理织物耐洗性不佳这一缺点,以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胺、乙醇胺、丙烯酰胺物质等为原料,通过溴化、氨基化、二硫化、环化或羟基化反应,合成了四种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并对制备过程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优化反应条件。对制备的产品分别测试了其熔点,并通过红外光谱(IR)对合成的四种化合物及其中间体进行了初步表征,红外光谱显示出各化合物主要官能团的存在。本文对制备的四种反应性抗菌整理剂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并以黄曲霉(ATCC 10836)、黑曲霉(ATCC 16404)、球毛壳霉(ATCC 6205)和绿色木霉(ATTC 28020)组成的混合霉菌以及大肠杆菌(ATCC 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为测试菌种,以平板检测法、抑菌圈法和振荡烧瓶法为测试方法,对制备的四种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应用于棉织物的抗菌效果进行了研究。定性抗菌测试表明,制备的四种化合物均属于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防霉和定量测试表明,经抗菌整理剂整理后织物的防霉、抗菌性能均有显着的提高,且随整理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4-(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的防霉、抗菌性能最为突出,当乳液用量为5%(o.w.f)时,整理后织物对混合霉菌防霉级数即达到0级,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均达到99%以上。耐洗性能测试表明,以制备的四种抗菌整理剂整理后织物均具有优异的耐洗性能,且在50次标准洗涤之后,经15%(o.w.f)4-(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乳液和12g/L 5-氯-2-羟甲基异噻唑啉酮乳液整理织物,对混合霉菌防霉级数仍能达到1级,对大肠杆菌抗菌率达到95%以上。测试菌种以及织物结构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很小,且整理前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均变化不大。结果表明,合成的四种化合物均可以使棉织物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和耐洗性能。

殷志剑[6](2008)在《反应性二苯醚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俗称三氯生),具有杀菌效果好、速效、及非离子性等优点,为当前国际市场上流行的广谱高效抗菌剂之一,广泛应用于日化、纺织、建材和塑料等行业。对纺织行业而言,主要通过将三氯生混入熔融聚合物中进行纺丝,使其分散在纤维内部,从而制得抗菌纤维,然后再加工成抗菌织物。该方法虽可获得永久的抗菌效果,但不适合棉织物的永久抗菌整理。此外,虽然三氯生本身对人类无伤害,但在纤维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条件下,三氯生有可能产生高毒性物质—二恶英类化合物,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种无毒无害、使用方便、耐久且具有优异抗菌性能的整理剂,是纺织品用二苯醚类抗菌整理的发展方向。本文考察了黏合剂粘合后三氯生在织物上的抗菌效果,发现黏合剂用量为40g/L,三氯生乳液用量为10g/L,整理后的织物经50次标准洗涤后,对大肠杆菌(ATCC 809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的抗菌率均在75%左右。物理性能测试表明,整理后织物的透气性变差。此外,采用黏合剂粘合的办法未能有效阻断三氯生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缩合生成二恶英的途径。为此,论文进一步选择三氯生为抗菌母体,向内引入反应活性基团,制备出了两种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并以晕圈法、平行划线法和振荡烧瓶法为测试方法,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进行了研究。由于硅烷偶联剂水解后可形成硅醇,具有良好反应性能。为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分子结构中含有硅氧键的三氯生衍生物,使其在赋予与棉纤维反应活性的同时,可有效避免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生成。定性抗菌测试表明,制备化合物属于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定量测试表明,50次标准洗涤后,整理后织物对大肠杆菌抗菌率仍能达到85%以上,且整理前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大。为提高整理剂的功能性,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兼具抗菌和抗紫外线性能的多功能整理剂,并采用6因素5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整理工艺,即浴比1:15,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0min,元明粉用量40g/L,固着温度85℃,固着时间25min,纯碱用量30g/L。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并计算得出了该整理剂与织物的反应率在65%以上。随着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用量的增加,织物的抗紫外和抗菌效果略有提高,呈现出良好的规律性,50次洗涤后UPF值和抗菌率的保留率都在83%以上。织物结构对抗紫外效果有影响,测试菌种以及织物结构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很小。整理前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张蓓红,郭玉良,金雅,殷志剑,朱泉[7](2007)在《三氯生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拓展具有优异抗菌性能的三氯生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领域,采用粘合剂粘合法将三氯生固着在棉织物表面,得到具有永久抗菌性能的织物。整理工艺优化研究表明,当抗菌剂用量为1 g/L,粘合剂用量为40 g/L时,被整理织物经50次标准洗涤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仍可达到70%以上,且整理工艺对织物原有性能影响较小。

杨志军,倪余文,张智平,张青,陈吉平,梁鑫淼[8](2005)在《三氯新中二恶英同类物的指纹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三氯新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二口恶英污染物在三氯新中的存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了三氯新样品中的二口恶英同类物,共检测到7种2,3,7,8位氯取代同类物,即2,3,7,8 TCDD(四氯代二苯并二口恶英)、1,2,3,7,8 PeCDD(五氯代二苯并二口恶英)、1,2,3,4,6,7,8 HpCDD(七氯代二苯并二口恶英)、2,3,7,8 TCDF(四氯代二苯并呋喃)、1,2,3,7,8 PeCDF(五氯代二苯并呋喃)、2,3,4,6,7,8 HxCDF(六氯代二苯并呋喃)、1,2,3,4,6,7,8 HpCDF(七氯代二苯并呋喃),其含量分别为0 25、0 44、2 65、0 88、2 15、1 02和4 21pg·g-1。四至八氯代二口恶英总量中,四氯代二苯并呋喃最多。在检测到的7种有毒二口恶英中,对毒性当量贡献较大的同类物有2,3,7,8 TCDD和1,2,3,7,8 PeCDD。三氯新样品中二口恶英同类物分布的指纹特征与环境样品差别较大,二口恶英类污染物的产生与三氯新的生产工艺有关。

王敏文,高欢泉,于文[9](2004)在《安全、高效、持久抗菌洗手液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运用科学的配伍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安全、高效、持久抗菌洗手液, 其功能性组分在配方中既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同时又能满足终端产品货架寿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以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三氯新)为主要成分的抗菌洗手液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稳定性,并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皮肤刺激试验,其中主要针对的微生物种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实验动物为健康的家兔。结果表明:用三氯新配制的洗手液,当温度为常温时、使用浓度为原液、对各菌作用时间依次分别为1 min、1 min和3 min的条件下,其杀菌率均达到99%以上;其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并满足下述设计要求:1.对人体和环境安全,对皮肤无刺激;2.杀菌效果强,有效去除皮肤表面的致病细菌;3.抗菌作用持久,终端产品稳定性好。

汪昌国,金抒[10](2001)在《广谱杀菌剂三氯新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危害》文中提出阐述了三氯新中二恶英的形成途径及在三氯新应用中可能给消费群体带来的危害 ,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对策。

二、广谱杀菌剂三氯新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谱杀菌剂三氯新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防腐剂与日化产品相关组分的毒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炒作与消费者的恐惧
2防腐剂的毒性评价
    2.1 化学物质的毒性分级及评价
    2.2 常用防腐剂的毒性数据
    2.3 防腐剂毒性与日化产品中其他添加剂毒性的对比把防腐剂的毒性过分渲染是不公平的。如果把其和化妆品中其他材料的毒性加以比较分析,或许就有不言自明的结论。
        2.3.1 表面活性剂毒性
        2.3.2 香精和天然原料提取物的毒性
    2.4 异噻唑啉酮对健康的危害性(对皮肤的刺激性)
        2.4.1 皮肤刺激性试验方法
        2.4.2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见表4和表5)
        2.4.3 毒理性试验结果
        2.4.4 皮肤刺激性讨论
3如何减少防腐剂的毒性
    3.1 减少防腐剂中杂质的含量
    3.2 使用复合防腐剂
    3.3 交换使用防腐体系
    3.4 减少防腐剂用量
    3.5 纯粹天然防腐剂概念需要时间和应用考验
    3.6 日化产品的毒性是各种材料毒性的综合体现

(2)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纺织品中三氯生的普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与试剂
    1. 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 3 样品前处理
    1. 4 分析条件
        1. 4. 1 液相条件
        1. 4. 2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 1 流动相的选择
    2. 2 超声萃取溶剂的选择
    2. 3 超声萃取时间的选择
    2. 4 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 5 检测方法的精确度和回收率
    2. 6 实际样品测定
3 结论

(3)纺织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三氯生概述
    1.2 三氯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液相色谱法
        1.2.2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2.3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1.2.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3 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溶剂萃取技术
        1.3.2 固相萃取技术
        1.3.3 固相微萃取技术
        1.3.4 超声萃取方法
        1.3.5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1.3.6 超临界流体萃取
        1.3.7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1.3.8 膜萃取技术
        1.3.9 热解吸
        1.3.10 加速溶剂萃取(ASE)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纺织品中三氯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样品分类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制备
        2.2.2 标准溶液配制
        2.2.3 提取效率实验
        2.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2.2.5 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的测定
        2.2.6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测定
        2.2.7 样品检测
    2.3 结果
        2.3.1 超声提取
        2.3.2 微波提取
        2.3.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
        2.3.4 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的测定
        2.3.5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检测结果
        2.3.6 样品检测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样品分类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制备
        3.2.2 标准溶液配制
        3.2.3 提取效率实验
        3.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3.2.5 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的测定
        3.2.6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测定
        3.2.7 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3.2 超声提取时间的选择
        3.3.3 超声提取温度的选择
        3.3.4 固相萃取柱及淋洗液的选择
        3.3.5 固相萃取柱洗脱体积的选择
        3.3.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3.3.7 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的测定
        3.3.8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检测结果
        3.3.9 样品检测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和致谢

(4)广东某地垃圾焚烧厂周围大气中二恶英类污染物测定及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恶英的理化性质
        1.1.1 二恶英的结构及性质
        1.1.2 二恶英的生物毒性及作用机制
    1.2 二恶英的来源
    1.3 二恶英的检测分析方法
        1.3.1 化学分析法
        1.3.2 生物分析法
        1.3.3 免疫法
    1.4 国内外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的研究进展
        1.4.1 二恶英在大气中的迁移
        1.4.2 二恶英在大气中的气固分配
        1.4.3 二恶英的环境行为与食品的关系
        1.4.4 我国各种环境介质、人体及食品中二恶英的浓度水平
        1.4.5 世界各国与地区环境大气中的二恶英浓度水平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测定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的实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层析柱净化填料
    2.2 样品前处理
        2.2.1 预处理
        2.2.2 萃取
        2.2.3 净化
        2.2.4 实验所用器皿的净化
    2.3 HRGC/HRMS 分析条件及流程
        2.3.1 气相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3.3 分析流程
    2.4 HRGC/HRMS 分析原理
        2.4.1 同位素稀释法原理
        2.4.2 定性原理
        2.4.3 定量原理
    2.5 质量控制
    2.6 小结
第3章 大气样品中二恶英的测定及环境行为研究
    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制备
    3.2 仪器与试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空白
        3.3.2 工作曲线
        3.3.3 仪器检出限
        3.3.4 精密度及回收率
        3.3.5 方法准确度
        3.3.6 各采样点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的浓度
        3.3.7 17 种二恶英的单体特征分布
        3.3.8 影响各采样点二恶英环境行为的因素
        3.3.9 人体二恶英暴露风险评估
    3.4 小结
第4章 植物油中二恶英含量的测定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样品采集与制备
        4.2.1 样品采样
        4.2.2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方法空白
        4.3.2 工作曲线
        4.3.3 精密度及回收率
        4.3.4 仪器检出限
        4.3.5 植物油中二恶英的测定结果
        4.3.6 单体分布特征
        4.3.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抗菌纺织品发展概况
    1.2 纺织品用抗菌剂的种类及特点
        1.2.1 天然类抗菌剂
        1.2.2 无机类抗菌剂
        1.2.3 有机类抗菌剂
    1.3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的合成进展
        1.3.1 卤代羟基二苯醚类抗菌整理剂
        1.3.2 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
        1.3.3 壳聚糖类抗菌整理剂
        1.3.4 有机硅季铵盐类抗菌整理剂
        1.3.5 卤胺类抗菌整理剂
        1.3.6 氯代三聚氰胺衍生物类抗菌整理剂
    1.4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1.4.1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2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
        2.3.1 4-溴-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2-a)的制备
        2.3.2 4-(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基)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2-b)的制备
        2.3.3 4-乙醇氨基-2-正辛基异噻唑啉酮(2-c)的制备
        2.3.4 3,3'-二硫代二丙酰胺(2-d)的制备
        2.3.5 异噻唑啉酮(2-e)和5-氯-异噻唑啉酮(2-f)的制备
        2.3.6 2-羟甲基异噻唑啉酮(2-g)和5-氯-2-羟甲基异噻唑啉酮(2-h)的制备
    2.4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合成条件的探讨
        2.4.1 溴化反应条件探讨
        2.4.2 氨基化反应条件探讨
        2.4.3 二硫化反应条件探讨
        2.4.4 环化反应条件探讨
        2.4.5 羟基化反应条件探讨
第3章 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所用织物
    3.3 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整理工艺
        3.3.1 抗菌整理剂乳液的配制
        3.3.2 抗菌整理剂2-b的整理工艺
        3.3.3 抗菌整理剂2-c、2-g及2-h的整理工艺
    3.4 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应用性能测试
        3.4.1 抗菌织物试样洗涤实验方法
        3.4.2 防霉性能测试
        3.4.3 抗菌性能测试
        3.4.4 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4.5 织物游离甲醛含量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机理
        3.5.2 定性抗菌测试结果
        3.5.3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用量对织物防霉、抗菌性能的影响
        3.5.4 洗涤次数对织物防霉、抗菌性能的影响
        3.5.5 织物结构对防霉、抗菌性能的影响
        3.5.6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5.7 织物整理后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图

(6)反应性二苯醚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抗菌纺织品发展概况
        1.1.1 国外发展概况
        1.1.2 国内发展概况
    1.2 纺织品用抗菌剂的种类及特点
        1.2.1 无机类抗菌剂
        1.2.2 有机类抗菌剂
        1.2.3 天然类抗菌剂
    1.3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的合成进展
        1.3.1 有机硅季铵盐类抗菌整理剂
        1.3.2 卤代羟基二苯醚类抗菌整理剂
        1.3.3 壳聚糖类抗菌整理剂
        1.3.4 卤胺类抗菌整理剂
        1.3.5 其它类抗菌整理剂
    1.4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1.4.1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2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三氯生在棉织物上的抗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1.1 三氯生的理化性质
        2.1.2 三氯生的抗菌机理
        2.1.3 黏合剂的选择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抗菌整理工艺
        2.2.3 抗菌织物试样洗涤实验方法
        2.2.4 抗菌性能测试
        2.2.5 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黏合剂用量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2.3.2 三氯生用量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2.3.3 抗菌整理剂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1.1 硅烷偶联剂
        3.1.2 三氯生形成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机理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N-三乙氧基硅丙基氨基甲酸(5-氯-2-(2,4-二氯苯氧基))苯酯的制备
        3.2.3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的整理工艺
        3.2.4 抗菌性能测试
        3.2.5 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结构的初步表征
        3.3.2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与织物的结合方式
        3.3.3 定性抗菌测试结果
        3.3.4 定量抗菌测试结果
        3.3.5 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1.1 纺织品抗紫外整理剂的应用概况
        4.1.2 纺织品抗紫外效果检测方法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的制备
        4.2.3 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的整理工艺
        4.2.4 抗菌性能测试
        4.2.5 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的谱图分析
        4.3.2 整理工艺正交实验
        4.3.3 织物上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含量的测定
        4.3.4 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整理后织物的抗紫外和抗菌效果
        4.3.5 洗涤次数对织物抗紫外和抗菌性能的影响
        4.3.6 织物结构对抗紫外和抗菌性能的影响
        4.3.7 反应性抗菌抗紫外整理剂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三氯生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抗菌性能评定方法
        (1) 测试菌种
        (2) 抗菌测试
        (3) 耐洗涤性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抗菌耐洗性
    2.2 粘合剂用量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2.3 抗菌剂用量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2.4 抗菌剂对织物其他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四、广谱杀菌剂三氯新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防腐剂与日化产品相关组分的毒性分析[J]. 李程碑,司新生.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4(08)
  • [2]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纺织品中三氯生的普查分析[J]. 芦春梅,牟峻,周博宇,张晓燕,李墨浠. 纺织学报, 2014(05)
  • [3]纺织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氯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 周博宇. 吉林大学, 2014(10)
  • [4]广东某地垃圾焚烧厂周围大气中二恶英类污染物测定及环境行为研究[D]. 张莉娜.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5]反应性异噻唑啉酮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D]. 刘玉勇. 东华大学, 2009(10)
  • [6]反应性二苯醚类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D]. 殷志剑. 东华大学, 2008(01)
  • [7]三氯生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 张蓓红,郭玉良,金雅,殷志剑,朱泉. 纺织科技进展, 2007(01)
  • [8]三氯新中二恶英同类物的指纹特征[J]. 杨志军,倪余文,张智平,张青,陈吉平,梁鑫淼. 精细化工, 2005(01)
  • [9]安全、高效、持久抗菌洗手液的研制[A]. 王敏文,高欢泉,于文. 2004(第八届)国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会议论文集, 2004
  • [10]广谱杀菌剂三氯新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危害[J]. 汪昌国,金抒.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1(06)

标签:;  ;  ;  ;  

广谱杀菌剂三氯生中二恶英的形成及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