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竞争战略博弈分析

天然气竞争战略博弈分析

一、天然气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静[1](2021)在《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往往引致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工业的绿色转型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基础。这其中,工业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力”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创新、支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空间。然而,企业,尤其是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特征的重污染行业企业,正面临着来自政府规制、市场需求和公众关注的多重压力。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初始生产目标的大规模重污染企业经营者,需要逐步选择与实施符合绿色发展的战略和决策。因此,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下,企业需要重新设计其价值链活动和流程,逐渐从短期盈利活动向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过渡,以实现长期社会效益。绿色技术创新与污染排放治理是各重污染企业乃至整个重污染行业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长期整体社会效益与短期个体经济效益的矛盾点所在。因此,本文将绿色技术创新与污染排放治理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讨论,考虑在不同环境规制作用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的长期社会目标与短期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与转机,并对以下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从微观个体行为入手,针对地方政府和重污染企业主体在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问题上的行为互动机理,运用演化博弈模型以及SD仿真分析,探寻政府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重目标的环境行为策略选择的演化特质,为激励企业开展自主性绿色创新实践,自觉合法合规排污,确保政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在内在选择互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个体行为的外在选择机制,运用多项式logit回归,探究在命令型、激励型以及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手段的刺激下,重污染企业在疏远型、保守型、矛盾型和亲近型等四种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之间的逻辑比较,并针对不同地区及具有不同生产特征的重污染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机制的异质性表现展开分析。接着,将视野转向宏观,由重污染企业个体选择异质性表征,拓展至对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耦合协调发展异质性现状的讨论,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子系统双目标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排名及趋势。最后,围绕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协调发展现状,落脚于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组合提升模式的设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fs QCA分析法,探索不同环境规制协调治理的组合发展模式,为有效地提升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的稳步发展提供政策组合方案。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重污染企业双目标行为机理方面。在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问题中,强化政府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奖惩机制及事后鉴定是激励与约束企业的绿色创新环境行为的关键。而在企业污染排放治理问题中,加大公开平台建设工作对于排污数据造假状况的治理效果优于全面排查。进一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官方政府监测信息公开平台聚焦媒体及公众关注度的整合力,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强化第三方监管的声誉影响放大效应是约束企业环境行为的关键。(2)重污染企业双目标选择机制方面。重污染企业普遍存在短期经济目标与长期社会效益不同步的情况,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不利于重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也不利于整个重污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比较逻辑所强调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刀切”。对于不同地区及生产特征的重污染企业,政府应强调“因地制宜”的规制方式,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有效刺激企业绿色创新,准确打击违法排污行为。(3)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协调方面。我国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正逐步趋于良性状态。综合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协调度的优化受绿色创新和污染治理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当中绿色创新起到关键带动作用。不同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和排污整治耦合协调度的发展阶段和改变趋势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B08黑色金属业、B09有色金属业与C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与制鞋业,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排在末尾位置,表现偏弱。对比而言,C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则有较好的表现。(4)重污染行业双目标组合提升方面。总结提炼出立法强度、优惠税率与政府补贴之间联动匹配的放管结合型提升模式;环境治理投资与政府补贴联动匹配的政策扶持型提升模式;立法强度与公众百度搜索指数联动匹配的合力监管型环境规制提升模式。这三种提升模式的共性是强调命令型环境规制的核心条件地位,但同时需要对相关辅助规制手段采取合理收放。并且,针对不同行业发展特征,应开展针对性的组合规制模式,以促进其双目标系统协调发展。

鞠世琳[2](2021)在《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博弈分析》文中指出近些年,全球经济正在稳健、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供应链成为政府、企业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人们对产品绿色度(产品环保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如何对绿色产品合理的定价,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供需状况,进一步影响绿色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绿色供应链涉及到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由于绿色供应链中可能采取集中决策或分散决策方式进行博弈,此时非常关键的就是研究如何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对比分析了竞合博弈的利润问题。但是,目前因研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绿色产品的价格往往要比同类的普通产品高很多。因此,对比分析了产品绿色度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在绿色供应链领域,学者们暂未考虑将时滞引入绿色供应链进行博弈分析,而在实际的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对市场需求变动的反应不及时,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是价格会影响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时滞的存在也同样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变差。因此,本文分析了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中系统稳定性以及稳定性能的控制问题,并研究如何减少这种影响。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在综合绿色供应链理论、供应链竞合博弈理论、时滞理论以及系统稳定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发展历程。文章在考虑时滞的基础上,建立了在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整体博弈模型以及由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分散决策模型,对比分析四种绿色供应链竞合博弈模型的利润情况,从而找出最优的利润模型。(2)详细分析了不同绿色度对产品的定价策略影响。研究集中在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的绿色供应链产品定价、均衡解的问题上,建立了Bertrand价格博弈系统,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相应的价格调整系数变动范围。(3)当系统进入混沌状态时,系统会变得多变而不可预测,这是企业最不希望看到的状况。因此,本文采用混沌控制法引入控制因子,选取不同的延迟参数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帮助企业恢复稳定状态。并联系实际,进一步分析了混沌控制对企业稳定获利的意义。

朱明亮[3](2021)在《中国电力能源替代经济性及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带来供应短缺、运力紧张、价格上涨、雾霾频发等严峻挑战,凸显出能源需求过快增长与供应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加剧之间的矛盾,能源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困境。为解决当前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必须走清洁发展的道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能源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电力能源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在中国能源革命转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电力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替代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构建中国新能源体系的进程。因此,研究中国电力能源替代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电力能源替代包括电力能源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替代,具体表示在终端用能环节用电力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电力生产环节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本文通过对中国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引出了电力能源替代的概念,综合运用均衡理论、博弈论、弹性理论等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成本模型、弹性模型、投资模型、博弈模型等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电力能源替代的经济性及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了基于消费者角度的电能消费替代“成本-效用”模型,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效用”的概念,考虑了排污费用和煤电价格联动的场景,分析求解了替代的均衡条件并通过算例分析了影响因素,为研判电能消费替代的趋势及制定政策提供了支撑。(2)改进了清洁发电替代的平准化(LCOE)能源成本模型,加入了清洁发电的并网及输电成本,通过对风电、光伏发电的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与火电进行了比较,求解了均衡条件并分析了影响因素。(3)运用超对数成本函数与AES替代弹性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估算出2000年-201 8年电能(电力与煤炭、电力与石油)的替代弹性、交叉价格弹性、自价格弹性并进行路径分析;运用二次效用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函数,探讨、计算了清洁能源发电对传统火电的替代弹性,并对影响弹性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构建了清洁发电替代的投资模型和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电力市场规模以及电价与负荷联动的场景,从短期和长期进行了博弈分析,计算了投资均衡与博弈均衡解,分析了影响均衡的因素,从投资者的角度探索了清洁发电替代的路径。(5)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并分别在GDP高增长和低增长情形下的4个场景分别预测了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得到了能源消费达峰的时间,论述了不同场景下能源消费的走势和影响因素,讨论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以及电力能源替代之间的关系。

宣晓梅[4](2021)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噪声被定义为环境七大公害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影响,高噪声甚至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高速铁路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全寿命周期角度,对于社会和大众的出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可能引起的噪声问题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导致在高速铁路规划设计及建设阶段,邻近高速铁路线路两侧的居民表现出对噪声影响的重视,居民通过公众参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希望高铁线路尽量远离自己的住宅,这给线路的规划选线和建设增加了难度。可见高速铁路噪声与其作为新型基础设施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可能成为制约高速铁路提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噪声影响逐渐成为高速铁路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因此高速铁路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用负外部性来解释。选择从环境经济学视角对噪声负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控制策略,对高速铁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对高速铁路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梳理,选择在经济行为中容易被忽视的噪声负外部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的量化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各参与方解决噪声负外部性问题的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最后提出噪声控制策略研究,将全寿命周期理论贯穿其中。具体包括:1.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后,按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将高速铁路划分为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借助外部性理论,通过对高速铁路项目效应的分析,结合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及运营的特点,定义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性的内涵,并分别对高速铁路的正负外部性进行表征分析后着重对噪声负外部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2.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论文在对比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量化方法后选择单位值转换法作为高速铁路噪声成本量化的基本方法,提出将人均购买力平价PPPGDP比值、人口密度比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值作为单位值转移法的校正因子,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的计算模型。用近12年的高速铁路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后得出不同阈值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及总成本数值。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各年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未有较大增长幅度;但高速铁路噪声总外部成本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可预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噪声负外部成本将持续增加。3.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噪声外部成本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可忽视,针对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论文借鉴博弈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居民两个方面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针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三方动态博弈树分析模型,搭建各方支付函数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解。针对企业和居民的博弈,构建两者的两方有限博弈分析模型,利用支付等值法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对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分别阐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问题上做出决策的约束条件。4.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结合量化分析结果和博弈分析结论,环境污染内在化方式是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的变化阐述及存在问题分析,从健全高速铁路噪声内在化制度、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重点工程示范激励、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和加强环境成本控制计算等六个方面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的措施。5.提出高速铁路噪声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设计,建设和维护三个阶段,提出围绕全寿命周期构建“1平台+1体系”的模式,即构建全寿命周期噪声监测与智能分析平台和噪声控制管理体系,分别对平台和体系进行功能阐述后,本着前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的原则提出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为提高整体降噪效率,提出按线路实际情况进行噪声控制的综合设计方案,最大限度降低高速铁路噪声影响。

闫晓燕[5](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刘瑞光[6](2021)在《高比例新能源渗透背景下多微电网间能源交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内多个微网联立运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电能的盈缺互济,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在我国微网市场机制尚未健全、运营模式仍不成熟的境况中,探索微网电力交易新模式,研究适用于多微电网间交易的新机制,对完善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激活微网商业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工作围绕建立微网间电力交易新模式展开。首先依托于多代理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的自治性和社会性,构建了基于MAS的多微网系统分层模型,并且在深层挖掘多微网交易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性地研制出一套适用于多微电网间交易的商业机制,该机制包括交易流程、电价制定、电能分配规则;接着通过深入分析微网间能源交易的竞争关系,以及为微网构造历史交易贡献相关的效用函数,将多微网间能源竞争问题转化为非合作博弈问题,并建立以总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多微网非合作连续策略博弈模型;然后在证明纳什均衡存在并且唯一的基础上完成博弈模型的纳什求解,进而给出能源最优竞争策略;最后通过多微网系统算例,对文章所提方法的优势性做了验证。算例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交易机制在减少微网与配电网间能源交换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微网运行成本,对完善电力交易模式及科学优化定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通[7](2021)在《综合能源系统的供需双侧效益协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能源市场改革的推进和用户用能设备多样性的不断提升,用户对能源的需求更加灵活,能源应用领域呈现多能互补的新格局,用户用能行为不再是过去对于单一能源的刚性需求,转化为自发根据市场价格因素而选择不同的用能策略。本文提出在不同的市场模型下,用户自发用能的多种策略,具体情况如下:(1)在电网作为能源调度核心的基础上,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充分考虑价格因素对用户需求响应的驱动作用,将价格型需求响应的影响因素分为电、气分时自弹性和电-气交叉价格弹性。前者考虑价格调控下能源需求在时间上的转移;后者需求在类型上的转移。构建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并对天然气管道气潮流进行了线性化拟合,使本模型能有有效研究电力、天然气耦合网络的优化潮流问题。(2)在能源市场去中心化的基础上,在需求侧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用户效用函数概念,来反映用户在实时波动的能源市场中,对不同能源的偏好使用策略。建立了考虑多种能源供应商静态博弈模型、供需双方静态博弈的博弈模型,探讨在信息不完全的动态能源市场各主体的利益问题。并对本模型的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进行了证明,算例证明博弈模型具有较好的快速性与收敛性,能够及时反应能源市场中的各方策略。(3)针对用户需求响应的不确定性及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本文对模糊模型进行改进,使之对不确定性的预测更加合理准确:依据模糊数的物理意义对风电历史数据进行拟合;提出一种基于多场景的模糊优化模型;依据模糊规划理论,考虑价格型需求响应,风电出力和系统负荷的不确定性,建立了考虑风电消纳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源荷互动日前模糊优化调度模型。(4)介绍了本文第二、三、四章讨论供需双侧协调优化在园区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从软件模块构架、前端发开构架、主要功能介绍、系统技术路线、及功能展示这几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开发思路、架构、流程、功能、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仓定帮[8](2020)在《我国化石能源跨期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新能源替代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能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依靠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新能源替代可以有效解决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问题,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解决新能源替代下化石能源的跨期优化配置问题,重点理清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跨期配置路径的影响机理。首先,对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消费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能源消费革命背景下,新能源消费占比将不断提高,而化石能源消费速度放缓,煤炭资源消费占比将会继续走低。分数阶灰色预测结果显示,到2027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将会降低到50%以下。新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化石能源,但是能源利用效率有降低趋势。借助改进的BASS模型得到我国能源消费峰值约为57.15亿吨标准煤,并且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还未形成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次,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开采路径的影响。考虑的因素有新能源价格、贴现率、新能源替代规模以及新能源技术水平。(1)利用动态最优化方法在新能源替代和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得到了化石能源的最优开采路径,结果显示,环境外部性和稀缺性促使化石能源价格上涨,逼近新能源价格后被完全替代。(2)借助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存在新能源替代的化石能源多主体开采模型。分析了新能源替代规模、开采成本、跟随企业数量对均衡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一个最优的开采结构,能够最大化跟随企业平均收益,并且新能源替代对企业收益的影响程度小于成本因素和开采结构因素。(3)新能源替代使得化石能源开采贴现率呈现不确定性。借助于随机最优化方法,讨论了贴现率不确定性对开采路径的影响,发现贴现率不确定性降低了化石能源价格期望变化率,但从价资源税不受其影响。(4)通过随机优化方法,研究了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换问题。结果发现,化石能源储量不确定性和新能源技术进步不确定性会影响化石能源的开采路径。在能源替代节点处,储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和替代成本越高,替代节点越晚出现。资源税和新能源技术水平越高,替代节点越早出现。然后,从宏观经济增长角度出发,探讨了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耗竭路径及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借助于两阶段动态最优化原理,构建了由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支撑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给出了两个阶段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变化路径,对比了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污染变化率,并讨论了相关参数对替代节点的影响以及替代节点处经济增长路径表现出来的特征。结果显示两阶段的经济都可以持续增长,经济增长路径在能源替代节点处存在“跳跃”现象。技术进步率、污染治理水平及产出的污染弹性等因素对替代节点影响显着。最后,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协整分析、时间序列回归等方法,讨论了新能源替代、经济增长、环境规制、能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化石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化石能源消费峰值和煤炭资源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可以较好的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新能源替代和能源技术的交叉作用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抑制作用显着;在新能源替代和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化石能源消费峰值将在短期内出现,并且减少煤炭资源消费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煤炭资源节能减排潜力显着。该论文有图61幅,表25个,参考文献173篇。

韦鑫美[9](2020)在《交通节能减排补贴中的政企博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受益得以迅猛发展,各城市交通运输结构趋于完善,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便利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高消耗,而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且环境污染是不可逆的,节能减排的概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也将节能减排的理念注入到各行各业中,在全球的能源消耗中,交通运输行业占25%,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为推进交通节能减排的工作,采取在交通领域施行节能减排补贴政策的措施,在补贴政策的实施下交通行业的节能减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得到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环境优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以我国交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交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首先,在国内外交通节能减排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近年来交通能源消耗现状,提出在交通行业开展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刻不容缓,介绍交通节能减排补贴相关概念及分类,而交通行业节能减排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接着介绍了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展演变,得出近年来我国交通节能减排的重视;又介绍交通节能减排补贴的作用机制,提出交通节能减排生产活动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了解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上述理论及现状梳理下,介绍交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动态规划的逆向归纳法(BI)对博弈模型进行求解,进而分析政企双方在“政府激进”、“政企一致”、“企业激进”三种情形下的均衡,并指出“政企一致”是一种实际工作中效率最高的均衡,从模型求解中得知政企双方利益最优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上构建交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节能量与减排量两个层面构成,每一层面分别定义3个指标,共6个指标,并对指标含义、作用及计算方法做了解释,为了更直观分析交通节能减排效果,提出按照评价等级为各个指标赋分,设计打分表。通过我国某市实证分析,结合“政企一致”的均衡,结合交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市在“政企双方一致的均衡”下的交通节能减排效果进行核算并评价,最后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与建议。本文研究表明,政府通过调整补贴金额Sh、Sl,企业罚金f的合理设置,以及通过前期工作组织上的合理安排使后期对企业现场核查成本c的降低,从而使政企双方达到效率最大的“双方一致”均衡,达到效率最大,通过构建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例验证了在“政企一致”均衡下效率最大,是一种双赢的均衡,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包佳瑞琦[10](2020)在《计及有限理性决策的微网容量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规划》文中研究说明快速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远距离输送极大限制能源利用效率的弊端,使得清洁供能的微网系统(Microgrid System)近年来发展迅猛。传统电力需求下,微电网研究成为了主流,但随着热、冷等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及能源互联概念的提出,一类新型含多能互补的微能源网(Micro Energy Grid,MEG)作为新型微网同样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新的能源格局下,从单一供能的微电网规划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多能互补的微能源网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含传统微电网与多能源微能源网的微网系统容量规划受不同投资主体、能源市场、环境效益、投资经济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忽略这些影响因素将导致微网系统容量规划的结果与实际工程应用不符。同时,不同规划目标及利益主体间存在互动关系,不考虑其主体间交互的规划结论不但影响微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而且规划结果与实际工况存在偏差。除此之外,在研究利益主体交互关系的博弈论中,传统博弈假定参与人完全理性决策的概念,对微网系统容量规划的分析过于理想。为此,本文首先结合微网规划场景,基于演化博弈数学思想,从参与人、策略集、支付函数及复制者动态出发,提出有限理性决策的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规划建模方法,并实现求解多策略集演化稳定策略。同时,充分分析微网中关键设备的时序特性和运行特性。然后,在新电改放开微网投资的场景下,基于多策略集演化博弈的规划方法与待规划设备的运行特性,研究微电网运营商与配电网运营商联合投资场景的光-储微电网容量规划。以微电网运营商的规划成本及经济收益,以及配电网运营商的投资微网成本、配电网网损、延缓配电网升级成本及售购电收益,分别建立两主体的支付函数模型。通过有限理性决策思想分析演化稳定策略。通过实际系统算例结合非博弈、传统博弈与演化博弈等不同场景的对比实验证明演化博弈方法在平衡微电网运营商与配电网运营商的收益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最后,在微电网容量规划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多能互补型微能源网规划中难以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冲突关系,以及能源价格不确定对微能源网规划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计及能源动态定价策略的环境-经济双层博弈微能源网规划模型。该模型包括上层的有限理性决策多策略集演化博弈的环境-经济规划层与下层的计及微能源网运营商-用户的领导者-跟随者斯坦伯格(Stackelberg)博弈的能源动态定价层。基于多能源系统的能源枢纽理论建立了微能源网的含电、气、热、冷等多能源耦合矩阵。通过仿真证明所提出的计及能源动态定价策略的环境-经济双层博弈规划模型,由于同时计及能源动态定价与环境-经济,降低规划总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二、天然气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解析
        2.1.1 重污染行业
        2.1.2 企业环境行为
        2.1.3 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
        2.1.4 环境规制
    2.2 相关理论与应用
        2.2.1 合法性理论
        2.2.2 制度理论
        2.2.3 “波特假说”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
        2.3.2 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关系研究
        2.3.3 环境规制与污染治理关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博弈分析
    3.1 重污染企业主动式绿色创新与地方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3.1.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3.1.2 基础模型构建
        3.1.3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3.1.4 均衡点参数分析
        3.1.5 案例与仿真分析
        3.1.6 分析结果
    3.2 重污染企业合规排污与地方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3.2.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3.2.2 基础模型构建
        3.2.3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3.2.4 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平台下的声誉效应调控机制
        3.2.5 引入声誉效应调控机制的演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3.2.6 案例与仿真分析
        3.2.7 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机制分析
    4.1 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的测度构架
    4.2 研究设计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取
        4.2.3 模型方法
    4.3 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总体情况的逻辑比较分析
        4.3.1 重污染企业描述性统计
        4.3.2 多项式logit回归结果
        4.3.3 总体研究结果讨论
    4.4 基于区域异质性的选择逻辑比较分析
        4.4.1 环境规制与不同地区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的选择
        4.4.2 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4.5 基于企业生产特征异质性的选择逻辑比较分析
        4.5.1 环境规制与不同集群的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的选择
        4.5.2 集群异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异质性分析
    5.1 重污染行业发展现状
        5.1.1 绿色创新现状
        5.1.2 行业污染现状
    5.2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机理
        5.2.1 耦合的构成
        5.2.2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内容
    5.3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模型构建
        5.3.1 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模型构建
        5.3.2 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子系统评价指标选取
    5.4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重污染行业样本选取及数据获取
        5.4.2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综合发展评价分析
        5.4.3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协调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提升模式设计
    6.1 提升模式研究方法
        6.1.1 QCA研究方法的选择
        6.1.2 fsQCA研究方法介绍
        6.1.3 fsQCA研究方法步骤
    6.2 前因条件要素与结果要素数据处理与分析
        6.2.1 前因条件要素与结果要素数据校准
        6.2.2 单项环境规制要素的必要性分析
    6.3 环境规制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1 放管结合型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2 政策扶持型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3 合力监管型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4 各提升模式特征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双目标协同治理对策
    7.1 企业主导下的协同治理对策
        7.1.1 强化提高环境问题重视程度
        7.1.2 努力把握环境行为市场机遇
        7.1.3 加快推动企业环境发展战略
    7.2 政府主导下的协同治理对策
        7.2.1 着重改进环境管理标准
        7.2.2 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2.3 积极完善组合规制模式
        7.2.4 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平台
    7.3 公众参与主导下的协同治理对策
        7.3.1 切实提高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
        7.3.2 明确落实公众参与创造制度渠道
        7.3.3 充分发挥营利和非营利组织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2.2 可行性分析
    1.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绿色供应链理论文献综述
    2.2 供应链博弈相关文献综述
        2.2.1 竞合博弈相关文献综述
        2.2.2 Bertrand博弈理论文献综述
    2.3 时滞相关理论的应用文献综述
    2.4 系统稳定性相关理论
第3章 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竞合博弈研究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3.1.1 问题提出与假设
        3.1.2 建立含时滞的绿色供应链模型
    3.2 竞合博弈模型求解
        3.2.1 集中决策下的博弈分析
        3.2.2 分散决策下的博弈分析
    3.3 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比较
        3.3.1 数值模拟与分析
        3.3.2 结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价格博弈分析
    4.1 集中决策模型的建立
        4.1.1 条件假设
        4.1.2 建立Bertrand价格博弈模型
        4.1.3 引入时滞
    4.2 平衡点及局部稳定性
    4.3 数值模拟与分析
        4.3.1 价格调整系数的影响
        4.3.2 时滞对系统的影响
        4.3.3 延迟决策对系统的影响
        4.3.4 混沌控制
    4.4 对比与分析
        4.4.1 分散决策模型的建立
        4.4.2 数值模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电力能源替代经济性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能源转型研究
        1.2.2 能源替代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能源概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化石能源
        2.1.3 清洁能源
    2.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3 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能消费替代经济性分析
    3.1 电能消费替代模型
        3.1.1 能源消费者分析
        3.1.2 成本-效益模型
        3.1.3 计算资金时间价值
    3.2 算例分析
        3.2.1 均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2.2 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分析
    3.3 煤价与电价的联动
    3.4 政策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洁发电替代经济性分析
    4.1 清洁发电LCOE模型
    4.2 风电经济性分析
        4.2.1 风电算例分析
        4.2.3 风电敏感性分析
    4.3 光伏发电经济性分析
        4.3.1 光伏发电算例分析
        4.3.2 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能消费替代路径研究
    5.1 电能消费替代弹性分析
        5.1.1 模型的选择
        5.1.2 数据处理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电能消费替代路径分析
        5.2.1 电能消费替代分析
        5.2.2 电能消费替代路径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清洁发电替代路径研究
    6.1 清洁发电替代弹性分析
        6.1.1 二次效用函数
        6.1.2 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
    6.2 清洁发电替代的投资分析
        6.2.1 清洁发电替代投资模型
        6.2.2 清洁发电与火电投资替代分析
        6.2.3 算例分析
    6.3 清洁发电企业与传统火电企业博弈分析
        6.3.1 博弈模型
        6.3.2 博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排放与电能替代
    7.1 碳达峰与能源消费达峰
        7.1.1 碳达峰目标及意义
        7.1.2 能源消费达峰预测
    7.2 电力能源替代与碳排放
        7.2.1 碳排放约束与预算约束
        7.2.2 碳约束下的电力能源替代
    7.3 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高速铁路噪声研究
        1.2.2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措施
        1.2.3 交通运输外部性研究
        1.2.4 既有研究不足
    1.3 论文研究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研究
    2.1 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定义
        2.1.2 外部性理论发展
        2.1.3 外部性经济学分析
        2.1.4 外部性理论启示
    2.2 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
        2.2.1 溯源与分类
        2.2.2 内容及研究热点
        2.2.3 经济学分析
    2.3 博弈模型理论
        2.3.1 博弈论分析
        2.3.2 博弈论分类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全寿命周期理论
        2.4.1 全寿命周期内涵
        2.4.2 典型全寿命周期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研究
    3.1 高速铁路项目物品分类探讨
        3.1.1 公共物品项目
        3.1.2 准公共物品项目
        3.1.3 经营性项目
    3.2 高速铁路项目效益分析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3.3 高速铁路外部性表征分析
        3.3.1 定义及分类
        3.3.2 正外部性表征
        3.3.3 负外部性表征
    3.4 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解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
    4.1 外部成本理论分析
        4.1.1 外部成本内涵
        4.1.2 外部成本量化必要性
    4.2 外部成本量化方法研究
        4.2.1 损害成本法
        4.2.2 规避成本法
        4.2.3 重置成本法
        4.2.4 价值转移法
    4.3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4.3.1 欧盟噪声成本计算方法
        4.3.2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4.4 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构建
        4.4.1 模型参数设置
        4.4.2 噪声平均成本模型
        4.4.3 噪声总成本模型
    4.5 量化模型验证
        4.5.1 模型变量计算
        4.5.2 噪声平均成本及趋势分析
        4.5.3 噪声总成本及趋势分析
        4.5.4 中国与欧盟噪声成本对比分析
    4.6 解决噪声外部成本的基本思路
    4.7 本章小结
5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
    5.1 博弈均衡作用机理分析
        5.1.1 作用过程机制
        5.1.2 博弈条件分析
        5.1.3 论文涉及的典型博弈关系
    5.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5.2.2 博弈模型构建
        5.2.2.1 博弈树
        5.2.2.2 战略组合
        5.2.2.3 支付矩阵
        5.2.2.4 支付函数
        5.2.3 博弈均衡探讨
        5.2.3.1 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
        5.2.3.2 混合纳什均衡——企业
        5.2.3.3 混合纳什均衡——地方政府
        5.2.3.4 混合纳什均衡——中央政府
        5.2.4 博弈均衡解深度分析讨论
        5.2.4.1 中央政府监管分析
        5.2.4.2 地方政府监管分析
        5.2.4.3 企业投入治理分析
    5.3 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5.3.2 博弈表述
        5.3.3 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5.3.4 博弈均衡解分析
    5.4 博弈工具对解决噪声外部性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控制策略研究
    6.1 外部性内在化方法研究
        6.1.1 政府公共政策
        6.1.2 私人解决方法
    6.2 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表述
        6.2.1 初步建立阶段
        6.2.2 完善与发展阶段
        6.2.3 全新发展阶段
    6.3 环境成本内在化政策实施问题分析
        6.3.1 价格激励政策应用性范围受限
        6.3.2 税收政策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6.3.3 生态补偿激励政策效果欠佳
    6.4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策略
        6.4.1 健全噪声内在化制度
        6.4.2 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
        6.4.3 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
        6.4.4 重点工程示范激励机制
        6.4.5 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
        6.4.6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核算
    6.5 本章小结
7 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策略研究
    7.1 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概述
        7.1.1 全寿命周期划分
        7.1.2 噪声控制基本原则及研究依据
    7.2 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体系
        7.2.1 控制总体目标
        7.2.2 噪声管理体系
        7.2.3 噪声智能监测与分析平台
    7.3 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
        7.3.1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顶层研究
        7.3.2 设计阶段
        7.3.3 建设阶段
        7.3.4 运营阶段
    7.4 噪声综合控制策略
        7.4.1 策略实施路径
        7.4.2 组合方案应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6)高比例新能源渗透背景下多微电网间能源交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力市场环境下微电网研究现状
    1.3 电力市场环境下多微网系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微电网间交易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多微电网系统模型
    2.3 多微电网交易模式分析与设计
    2.4 交易价格制定方案
    2.5 基于注水算法的能源分配规则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微网间能源博弈分析及策略研究
    3.1 博弈概念与分类
    3.2 微电网效用评估
    3.3 多微网间的能源博弈模型
    3.4 纳什均衡证明
    3.5 微电网最优竞争策略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多微电网间能源调度研究
    4.1 多微电网系统算例基础数据
    4.2 微网元件数学模型及约束
    4.3 经济优化调度模型
    4.4 微网优化调度及博弈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7)综合能源系统的供需双侧效益协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2.2 面向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市场的研究现状
        1.2.3 风力发电不确定性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内容
第2章 广义需求响应下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运行
    2.1 引言
    2.2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模型构建
        2.2.1 目标函数选取
        2.2.2 电力系统约束
        2.2.3 天然气系统约束
    2.3 用户需求响应模型
    2.4 天然气管道气流方程线性化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用户总效益的供需双侧综合能源市场博弈分析
    3.1 引言
    3.2 用户侧效益模型
    3.3 能源市场博弈模型分析
    3.4 纳什均衡存在证明及模型求解思路
        3.4.1 纳什均衡存在证明
        3.4.2 博弈模型求解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风电和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4.1 引言
    4.2 模糊模型优化
    4.3 模糊模型求解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需双侧协调优化在园区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与搭建
        5.2.1 系统关键技术
        5.2.2 运行控制模块软件构架
        5.2.3 前端开发架构
    5.3 相关系统技术路线介绍
        5.3.1 广义需求响应作用下的能源系统经济运行
        5.3.2 基于虚拟电厂售电业务的电力市场分析
        5.3.3 基于新能源出力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源核预测
    5.4 功能展示
        5.4.1 登录系统
        5.4.2 源荷预测
        5.4.3 电力市场
        5.4.4 优化调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我论文及科研成果

(8)我国化石能源跨期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新能源替代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能源分类
    2.2 理论基础
    2.3 文献综述
3 我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分析
    3.1 化石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3.2 新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3.3 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能效分析
    3.4 新能源替代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5 新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路径直接影响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新能源对化石能源微观配置路径影响研究
    4.1 Hotelling最优开采模型
    4.2 新能源替代与污染约束下化石能源开采路径研究
    4.3 新能源替代下多主体开采问题研究
    4.4 贴现率不确定性对化石能源开采路径的影响研究
    4.5 储量、技术不确定性对替代节点的影响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宏观配置路径影响研究
    5.1 新古典增长研究框架
    5.2 基于新能源替代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5.3 最优替代节点
    5.4 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5.5 微观替代与宏观替代协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新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路径影响实证分析
    6.1 化石能源消费多因素分析
    6.2 化石能源消费峰值预测
    6.3 煤炭资源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交通节能减排补贴中的政企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交通节能减排
        1.4.2 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 基本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现状
    2.2 交通节能减排补贴
    2.3 交通节能减排政策与发展
    2.4 交通节能减排补贴作用机制
    2.5 政企博弈
    2.6 本章小结
3 交通节能减排补贴的博弈模型
    3.1 交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3.2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3.3 博弈模型参数
    3.4 博弈模型描述与分析
    3.5 博弈模型求解
    3.6 政企博弈均衡分析
        3.6.1 政府方决策激进的均衡
        3.6.2 政企双方一致的均衡
        3.6.3 企业方决策激进的均衡
    3.7 本章小结
4 交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4.1 设计思路
    4.2 节能量评价指标
    4.3 减排量评价指标
    4.4 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交通节能减排效果指标评级赋分
    4.6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城市背景
    5.2 实例博弈分析
        5.2.1 第一阶段
        5.2.2 第二阶段
        5.2.3 第三阶段
    5.3 实例节能减排效果指标核算
    5.4 存在问题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天然气客车单耗参考值
附录B 天然气货车单耗参考值
附录C 交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打分表

(10)计及有限理性决策的微网容量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网容量规划
        1.2.2 博弈论在微网规划场景中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论规划分析与微网关键设备运行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论规划分析
        2.2.1 传统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
        2.2.2 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规划模型
        2.2.3 多策略集演化状态的动态特性
        2.2.4 多策略集演化稳定策略
    2.3 可再生能源发电时序特性分析
    2.4 能源存储设备运行特性分析
        2.4.1 储能电池运行特性
        2.4.2 储热装置运行特性
    2.5 能源转换设备运行特性分析
        2.5.1 微型燃气轮机运行特性
        2.5.2 燃气锅炉运行特性
        2.5.3 吸收式制冷机运行特性
        2.5.4 电制冷机运行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主体联合投资光-储微电网演化博弈容量规划
    3.1 引言
    3.2 光-储微电网结构及运行策略
        3.2.1 光-储微电网系统结构
        3.2.2 光-储微电网日内运行调度策略
    3.3 多主体联合投资演化博弈冲突分析
    3.4 多主体联合投资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规划模型
        3.4.1 多策略集演化博弈模型
        3.4.2 光-储微电网运营商博弈主体支付函数建立
        3.4.3 配电网运营商博弈主体支付函数建立
        3.4.4 约束条件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概况
        3.5.2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能源动态定价策略与环境-经济的多能耦合微能源网双层博弈规划
    4.1 引言
    4.2 多能耦合微能源网系统及能源枢纽模型
        4.2.1 多能耦合微能源网系统
        4.2.2 多能耦合微能源网能源枢纽模型
        4.2.3 约束条件
    4.3 计及多能源动态定价策略与环境-经济的微能源网双层博弈规划模型
        4.3.1 多能源动态定价策略与环境-经济的微能源网双层博弈规划模型概述
        4.3.2 多能源动态定价策略与环境-经济的微能源网双层博弈规划数学模型
    4.4 多能耦合微能源网双层博弈均衡解
        4.4.1 环境-经济演化博弈演化状态
        4.4.2 能源动态定价Stackelberg博弈纳什均衡解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概况
        4.5.2 算例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天然气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研究[D]. 彭静. 南昌大学, 2021
  • [2]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博弈分析[D]. 鞠世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电力能源替代经济性及路径研究[D]. 朱明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宣晓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比例新能源渗透背景下多微电网间能源交易方法研究[D]. 刘瑞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综合能源系统的供需双侧效益协调优化研究[D]. 张通. 浙江大学, 2021
  • [8]我国化石能源跨期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新能源替代视角[D]. 仓定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9]交通节能减排补贴中的政企博弈研究[D]. 韦鑫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计及有限理性决策的微网容量多策略集演化博弈规划[D]. 包佳瑞琦.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天然气竞争战略博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