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脂代谢紊乱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青壮年脂代谢紊乱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一、血脂代谢紊乱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刘成志[2](2021)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梗死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攀升,成为国内甚至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较之前有逐渐升高趋势,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极为严重。目前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是老年患者,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研究较少,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因分型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也不充分。目的通过对脑梗死病例的收集,研究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和复发率。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共43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90岁),并采集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TOAST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肥胖、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对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青年组与老年组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对比中青年脑梗死以LAA为主(31.0%),其他依次为SAA(22.5%)、SOE(16.3%)、SUE(15.8%)、CE(14.4%)。老年组梗死以LAA为主,占36.9%,其他依次为CE(29.9%)、SAA(14.2%)、SOE(10.3%)、SUE(8.7%)。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SAA(22.5%)、SOE(16.3%)、SUE(15.8%)比例较高,LAA(31.0%)、CE(29.9%)比例较低(X2=23.82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与老年组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性与中青年组女性患者相比较,男性吸烟(76.9%)、饮酒(39.5%)比例高于女性(χ2=1375.408、3694.279,P=0.000、0.000),肥胖(10.3%)比例低于女性(χ2=2069.63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相比女性患者,男性吸烟(76.9%)、饮酒(76.9%)比例高于女性(χ2=85.642、29.999,P=0.000、0.000),房颤(76.9%)比例低于女性(χ2=4.92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中青年与老年影响因素差异性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患者吸烟(42.4%)、饮酒(23.7%)比例较高(χ2=6.341、9.009,P=0.012、0.003),高血压(54.8%)、冠心病(9.6%)、房颤(0.6%)、颈动脉斑块(57.6%)比例较低(χ2=5.846、8.756、4.669、12.655,P=0.016、0.003、0.03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影响因素相关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0.436、1.518、2.162、1.931,P=0.001、0.044、0.013、0.002)。结论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不同,但均以LAA占比最高。2.吸烟、饮酒是中青年患者重要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重要影响因素;且男性人群吸烟、饮酒比例均高于女性。3.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李谦[3](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N、sCD40L、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约1/4~1/5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on impairment,CI)。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生活,对疾病识别非常重要。研究显示血清某些因子对PSCI的识别有一定诊断价值,早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就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PSCI的影响进行分析。目的1.探讨血清APN、sCD40L、Hcy与PSCI的关系,旨在发现三种血清因子对PSCI诊断价值,以期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按照脑梗死面积将PSCI组分为三组,进而了解三种血清因子与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3.按照年龄段且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对ACI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对血清APN、sCD40L、Hcy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清APN、sCD40L、Hcy水平。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且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41例,依据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的分值将ACI患者分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正常组(post stroke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及PSCI组,入院后对患者一般资料收集及生化指标测定,对血清APN、sCD40L及Hcy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等统计学方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SNCI与PSCI两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hermoelectric cel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UA、Cys-C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SCI组患者MOCA评分明显低于PSNCI组,NIHSS评分高于PSNC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NCI与PSCI两组患者血清APN、sCD40L及Hcy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进行年龄段分组后对血清因子进行分析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按照脑梗死面积进行划分三组最后进行分析后得出血清APN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大,浓度减低,但三组在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三组血清sCD40L及Hcy进行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对PSCI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血清APN、sCD40L及Hcy对PSCI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清APN、sCD40L及Hcy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随着血清Hcy、sCD40L水平升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Logistic回归方程:LogicP=-1.252+0.034X1-0.281X2+1.915X3。7.血清A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95%可信区间:0.607~0.781,P<0.05),当血清APN浓度为7.375μg/ml时,对应的特异度及敏感度之和(约登指数Youden index)最大,此时敏感度为48.5%,特异度为84.9%;血清sCD40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725(95%可信区间:0.640~0.810,P<0.05),当血清 sCD40L 浓度为 1.136ng/ml时,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之和(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82.2%,特异度为58.8%;血清Hc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70(95%可信区间:0.476~0.665,P<0.05),当血清Hcy浓度为10.74μmol/L时,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之和(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23.1%。8.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OCA评分与血清APN呈正相关(r=0.432,P=0.000),MOCA 评分与血清 sCD40L 呈负相关(r=-0.288,P=0.000),MOCA 评分与血清Hcy呈负相关(r=-0.197,P=0.01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APN、sCD40L、Hcy密切相关。血清APN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血清sCD40L及Hcy水平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脑梗死面积与血清中APN水平呈负相关。

卢雅倩[4](2020)在《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采集老年高血压患者四诊信息,探析高血压在老年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血脂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总结血脂指标对老年高血压证型分布的影响。2研究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老年高血压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57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号、病案号、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血脂异常;辅助检查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D-D)、空腹血糖(FPG)、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并利用血脂常规指标分别计算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动脉硬化指数(AI)。最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3.1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3.1.1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纳入的157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中,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占比最少,其构成比例:痰瘀互结证为74例(47.13%),阴阳两虚证为35例(22.29%),阴虚阳亢证为27例(17.2%),肝火亢盛证为21例(13.38%)。3.1.2各中医证型基线情况比较在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年龄比较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高血压分级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分级大多集中于高血压2、3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高血压1级所占比例较其余两证型增多;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既往有饮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明显高于其它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性别、吸烟史和既往病史等方面未见显着差异。3.1.3各中医证型检查指标比较各证型之间血脂及血脂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HDL-C水平上,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低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TG、TC、LDLC、AIP、AI水平无显着差异;各证型D-二聚体水平相比,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高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证型无显着差异;空腹血糖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1.4各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左房扩大情况比较在所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在90%以上;肝火亢盛证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2.86%;阴阳两虚证的左房扩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之间一般指标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3级分布最多;在性别分布中,高血压2级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高血压3级女性所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高血压分级的AIP、A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检验,高血压分级与AIP、AI呈正相关,高血压等级随着AIP、AI水平升高而提升;不同高血压分级与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左房扩大无显着相关性。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证分布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证,说明其病理机制以本虚为主,多痰多瘀,与肝脾肾亏虚、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人数最多,其中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分级集中于高血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HDL-C水平较阴虚阳亢证明显偏低;患者高血压分级随AIP、AI水平增高而明显增高,说明血脂异常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为血脂综合指标作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数据支持。

胡亚会[5](2020)在《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现状情况。研究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以及用药治疗现状。分析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间季节性差异,进而得出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及年龄的规律。从而做到早期预防,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进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方法:研究患者为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共计208514例。数据来自“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院内患者综合干预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查和干预项目GN-2016F0007)”,采用横断面观察法,对数据库的人口学信息、档案表信息、死因登记表、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脑血管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糖尿病史、现病史、一般体征、现测血压(需测量2次)、心脏听诊、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降压药物应用、抗栓药物应用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获得我国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伴随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同时期天津市市区内各气象因素指标,气象资料来自于天津市气象局,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8.9%VS 41.1%),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于中青年(69.5%VS 30.5%),年龄以60-69岁最多,70-79岁次之,18-39岁最少。地域以北方地区为多,占55.5%,南方地区占44.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最多,占36.7%,初中次之,占36.0%,大学及以上最少,占7.8%。按卒中类型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占86.7%,出血性脑卒中占10.9%,其他类型脑卒中占2.4%。2.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差异:总体吸烟率为27.6%,饮酒率为15.7%;缺乏运动占62.3%,高盐饮食54.9%,饮食荤素不均衡占39.2%。吸烟率及饮酒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高盐饮食: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荤素均衡、蔬菜、水果及牛奶或酸奶摄入量:城市高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女性高于男性。3.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差异:高血压病史54.5%,脑血管病史30.6%,糖尿病史17.6%,冠心病史14.4%,血脂异常史6.7%,脑卒中家族史者占6.4%。城市地区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除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外,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北方地区高于南方。4.住院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年龄越大,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越大,在≥80岁年龄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比例最高占46.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5.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特点:总体男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中女性比例(43.7%VS 35.2%);城市高于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老年患者中吸烟、饮酒率较中青年低,饮食素食为主者比例高,水果摄入量少;老年患者既往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于中青年;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史低于中青年。6.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56%,其中阿司匹林比例最高,占77.1%,其次为氯吡格雷占8.9%。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175,P<0.001)。7.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比例越来越高。其中≥80岁患者死亡比例最高,占所有死亡患者32.1%。无性别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8.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季节差异性:总体上来讲,春季(34.9%)>夏季(31.9%)>冬季(19.7%)>秋季(13.5%),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9.天津市卒中患者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r=-0.613,P>0.05)。10.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差异性:平均血压值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男性高于女性,老年平均收缩压高于中青年,平均舒张压低于中青年患者;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56,P<0.001)。结论:1、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按年龄分层60-69岁年龄组最高占31.2%,因此对于该年龄组老年人脑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2、住院脑卒中患者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总体上北方地区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高盐饮食居多。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3、住院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者占54.5%,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首位的危险因素,也符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且脑卒中在春季多发可能与该季节气温变化大,血压随之波动有关。研究还显示60-69岁为多发年龄组,提示从中青年人血压开始加强管控,从而降低这组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4、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第二位的危险因素,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提示二者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促进了脑卒中的发生。同时本研究还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5、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总体应用率较低,在城市地区、男性、南方地区应用率略高。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越高。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史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6、整体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提示脑卒中患者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要做好预防措施。7、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明显相关性。8、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呈现“北高南低”特点,在北方地区、农村、中青年、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较高,且存在血压变异性,冬春季平均血压水平高于夏季。提示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应进一步宣传普及脑卒中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姚利和[6](2020)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选取2018年01月-12月我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并记录既往病史及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人群中,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斑块、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是否有斑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尿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和糖尿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糖尿病和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中青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性质、斑块部位与脑梗死相关,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4)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尿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秀莲[7](2020)在《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生活习惯、家族史、基础疾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探讨各因素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从而筛查出高危人群,为有效防治结直肠息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市健宫医院行电子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做出系统性回顾分析,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经过严格筛选,符合结直肠息肉患者病例组500例,对照组为电子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500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病案病历收集个人资料,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和生活习惯(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既往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胆囊切除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资料,以及入选者的电子肠镜报告和病理报告。将以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到Excel表格,核对无误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1)病例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NAFLD有统计学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切除史、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中单发息肉118例,多发性息肉382例,多发性息肉组中男性、高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史等指标比例高于单发息肉,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进展期腺瘤237例,非进展性腺瘤的息肉病例263例,男性、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2型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有肿瘤家族史或高脂血症的人,有更高的结直肠息肉风险。2.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1)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胆囊切除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NAFL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单发性息肉14例,多发性息肉5例,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进展期腺瘤组高脂血症、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比例高于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的青年有更高的结直肠息肉风险。3.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1)病例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有统计学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切除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NAFLD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多发性息肉组男性、年龄、吸烟史比例高于单发性息肉,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进展期腺瘤组男性、55-59岁、吸烟史、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冠心病比例高于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法,结果显示,较高年龄的中年男性,有肿瘤家族史或高脂血症的人,有更高的结直肠息肉风险。4.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1)病例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NAFLD有统计学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切除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多发性息肉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比例高于单发性息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进展期腺瘤组男性、60-65岁、吸烟史、肿瘤家族史、高血压病比例高于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有肿瘤家族史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NAFLD的人群,有更高结直肠息肉风险。结论:1.男性、高龄、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2.高龄、男性,合并吸烟史或肿瘤家族史或高脂血症者,多发性息肉及进展期腺瘤的发病率高。

罗辉[8](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张思宇[9](2019)在《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往往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除了传统危险因素之外,也存在一些非常规的危险因素,比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也是一种危险因素,高水平的半胱氨酸与患者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复发病因学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对Hcy在脑卒中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尚未掌握其具体机理。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方法1.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许昌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2.采用NIHSS量表对所有急性脑梗死病患入、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分别进行评分。3.检测所有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研究指标,检测时间为入院48h内,检测方式空腹抽肘静脉血,以及颈动脉超声评价。4.对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与性别、年龄、脑梗死患者病因学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纳入研究对象的172名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研究比对,将研究对象按照Hcy水平分为正常组和高水平组,并对2组之间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得出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2.LAA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CE组、SAA组、其他原因组(P=0.012),而CE、SAA、其他原因三组之间互相进行比较的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层面无意义(P>0.05)。3.将入、出院时NIHSS评分小于7分的患者与NIHSS评分大于等于7分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比较两组的Hcy水平,结果是评分大于等于7分的患者Hcy水平高于小于7分的患者(P<0.05)。4.将无斑块患者、稳定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患者进行分组,对三组之间的Hcy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斑块组与非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其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及死亡患者和LAA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显着。脑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浆Hcy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学亚型诊断,尤其是LAA的诊断,此外也有助于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胡楠[10](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二、血脂代谢紊乱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脂代谢紊乱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2)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中青年脑梗死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常见英文缩写
附录 B 伦理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N、sCD40L、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测方法
        3.3 观察指标分类标准
        3.4 病例信息记录
        3.5 质量控制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4.1 数据录入
        4.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基线情况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检查指标比较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超声结果比较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指标情况比较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构成
        2.2 不同血压分级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的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2.4 不同血压分级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2.5 不同血压分级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
        2.6 不同血压分级的左房扩大情况比较
        2.7 不同血压分级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2.8 不同血压分级的吸烟、饮酒史比较
讨论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总体分布特点
        1.2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基本资料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研究
        1.4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的一般指标比较
        2.1 不同血压分级构成情况
        2.2 不同血压分级的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对象分布
        1.1.3 研究方法
        1.1.4 研究内容
        1.1.4.1 基本人口学信息
        1.1.4.2 病史信息
        1.1.4.3 体格检查
        1.1.4.4 心电图检查
        1.1.4.5 实验室检查
        1.1.4.6 颈动脉超声检查信息
        1.1.5 定义与标准
        1.1.6 研究对象分组
        1.1.7 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
        1.1.8 质量控制
        1.1.9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全国不同地区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
        1.2.2 全国不同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城乡差异
        1.2.3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南北差异
        1.2.4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性别差异
        1.2.5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城乡差异
        1.2.6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南北方差异
        1.2.7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性别差异
        1.2.8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1.2.9 住院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0 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1 高同型半胱氨血症伴高血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特征比较
        1.2.12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情况对比分析
        1.2.13 住院脑卒中患者伴发颈部斑块情况对比分析
        1.2.14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5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6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7 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8 生活方式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19 既往病史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20 住院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应用情况比较
        1.2.21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对比
        1.2.22 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
    1.3 讨论
        1.3.1 整体流行现状
        1.3.2 脑卒中危险因素
        1.3.3 老年脑卒中的特点
        1.3.4 复发性脑卒中特点
        1.3.5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
        1.3.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
    1.4 小结
二、天津市脑卒中患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气象资料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气象资料
        2.2.2 同期患者入院人数与气象资料相关性
        2.2.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的季节性差异比较
        2.2.4 不同卒中类型一般特征季节性差异
        2.2.5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性差异
        2.2.6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季节性差异
    2.3 讨论
        2.3.1 脑卒中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
        2.3.2 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的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引言)
    1.1 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
    1.2 脑梗死及危险因素
    1.3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2 老年人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3 中青年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4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3.5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3.6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 脑梗死危险因素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4.2 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
    4.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4.4 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4.5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4.6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因素、治疗疗效及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研究分析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分类、定义与判定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1.1 结直肠息肉与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家族史的相关性
        1.1.1 结直肠息肉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1.1.2 结直肠息肉与吸烟、饮酒的相关性
        1.1.3 结直肠息肉与肿瘤家族史的相关性
        1.1.4 结直肠息肉与胆囊切除史的相关性
        1.2 结直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1.2.1 结直肠息肉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1.2.2 结直肠息肉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1.2.3 结直肠息肉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1.2.4 结直肠息肉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1.2.5 结直肠息肉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1.2.6 结直肠息肉与NAFLD的相关性
        1.3 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3.1 结直肠息肉数目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3.2 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4 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2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2.1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家族史的相关性
        2.1.1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2.1.2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吸烟、饮酒的相关性
        2.1.3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肿瘤家族史的相关性
        2.1.4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胆囊切除史的相关性
        2.2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2.2.1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2.2.2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2.2.3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2.2.4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2.2.5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2.2.6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与NAFLD的相关性
        2.3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1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数目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2 青年组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青年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3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3.1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家族史的相关性
        3.1.1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3.1.2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吸烟、饮酒的相关性
        3.1.3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肿瘤家族史的相关性
        3.1.4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胆囊切除史的相关性
        3.2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3.2.1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3.2.2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3.2.3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3.2.4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3.2.5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3.2.6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与NAFLD的相关性
        3.3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1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数目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2 中年组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 中年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4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4.1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家族史的相关性
        4.1.1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4.1.2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吸烟、饮酒的相关性
        4.1.3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肿瘤家族史的相关性
        4.1.4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胆囊切除史的相关性
        4.2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4.2.1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4.2.2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4.2.3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4.2.4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4.2.5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4.2.6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与NAFLD的相关性
        4.3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1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数目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2 老年组进展期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的息肉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老年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讨论
    1. 结直肠息肉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2. 结直肠息肉与吸烟、饮酒的相关性
    3. 结直肠息肉与肿瘤家族史的相关性
    4. 结直肠息肉与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5. 结直肠息肉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6. 结直肠息肉与NAFLD的相关性
    7. 结直肠息肉与胆囊切除史的相关性
    8.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息肉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年龄、性别和种族
    2. 遗传基因
    3. 生活习惯
    4. 幽门螺杆菌感染
    5. 代谢综合征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7. 胆囊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 发表论文
    四、获奖情况
    五、承担或主研课题情况

(8)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血脂代谢紊乱与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成志.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N、sCD40L、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D]. 李谦.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D]. 卢雅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 胡亚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 姚利和. 兰州大学, 2020(01)
  • [7]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D]. 张秀莲.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D]. 张思宇.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胡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青壮年脂代谢紊乱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