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

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

一、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聂昆英[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彭雁翎[2](2020)在《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在融合传播环境下,短视频已经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新阵地,其特有的受众年轻化、用户粘性强、传播效果佳等特点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保障受众基础、拓展培育场域、创新话语表达、丰富教育资源、革新空间体验等机遇。同时,短视频场域内的负面信息、资本逻辑、技术宰制,以及“虚拟现实性”和“网络个人主义”消解了主流价值认同,大学生在短视频场域中的核心价值认同面临双重际遇。本文从短视频这一微观视域出发,以“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为研究对象,从“现状”、“机遇”与“挑战”三个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问题研究的逻辑前提、现实状况与解决对策。研究具体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概念分析界定研究对象,对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现实可能、内在契合与时代必要作论题研究的逻辑前提分析,揭示从短视频视域切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问题是因时之举、因势之需。二是基于对大学生“关于短视频使用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与满足状况,以及大学生在短视频场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状及特点。三是基于短视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间泛娱乐化与思想性、符号化与现实性、碎片化与系统性、去中心化与主导性、市场化与政治性的内在张力,具体分析了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培育的现实机遇与分化困境。四是基于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落脚于如何利用机遇、破解挑战,构建大学生在短视频场域中的主流价值认同。从“本”之原则、“王”之内容、“体”之建设三个层面具体探索了短视频场域内主流价值认同的培育路径,为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价值参考。

涂雅莉[3](2020)在《“网红”现象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红”即网络红人,是网络技术普及和时代进步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热潮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红”溯源于文字时代、发展于图文时代、爆火于宽屏时代,主要涵盖娱乐、休闲、消费等领域,具有互动性、草根性、娱乐性等特点,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青少年价值观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正确认识“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两面性,探究其影响机制,对于寻找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突破口和创新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网红”的新4C营销原则(场景、内容、社群、连接),立足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四个环节(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整合),对“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从“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作用看来,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红”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以及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红”又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弱化了青少年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规避“网红”的消极影响,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净化网络信息,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精准定位青少年网络社群,进行监督和引导;多方合力,对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实行长期的、动态的干预和引导,进而达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王雪[4](2020)在《破解资本权力之谜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政治问题》文中认为政治哲学是当代哲学的显赫学科,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按照英国着名政治哲学研究专家杰弗里·托马斯的看法,主流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包括:权力与公共利益、正义与平等、自由与民主、国家与法律、权利与财产权等重大问题;其中的权力问题又是所有这些主题中头等重要的问题,从而是探讨任何政治哲学问题的合理起点(1),因为围绕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现实(2)。或者引用赵汀阳先生的论断:“权力与利益的博弈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3)马克思当然不能归属于近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而是这一主流政治哲学的批判者;马克思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进行批判的最重要理论成就,是他通过对资本的批判性理解而达成的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透视资本的压迫性本质,追问资本何以具有权力,探讨这种权力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方式,就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应有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历史的观点看,资本的权力问题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崛起而进入近代政治哲学的视野之中的,由亚当·斯密首创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理论的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将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蓝图建构在对财富的无限追逐之上。由此产生的理论后果是,经济领域中权力与利益的分配问题成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新主题,财产成为权力作用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权力取代传统的以宗教和政治为主的权力形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普照光”意义的最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马克思捕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性本质,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机理内部去探寻资本作为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解资本权力,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全新政治哲学规划。本论文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政治哲学中的权力问题为基本视角,通过探究马克思资本权力批判的理论内容,来透析资本权力隐秘而复杂的运作机制,以此揭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政治问题,并由此说明马克思对近代政治哲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对近代政治哲学语境中的权力和资本权力问题的生成作一个历史性的回顾,为探究资本权力的复杂结构和政治意义提供一个学术背景。新兴的政治经济学取代近代政治哲学的主流地位是“资本权力”概念形成的总体性理论背景。政治经济学作为“近代市民社会的科学”,终结了古典政治理论的政治观念论传统,经济取代政治被置于理论的首要位置,财产权取代传统的政治权力成为近代市民社会的实体性社会内容。马克思从对人的现实生存条件的考察出发,发现黑格尔的法哲学无法解决“物质利益的困惑”;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意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由此开启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宏伟理论工程,为反思财产权理论的政治性与历史性限度提供了最恰当、最深刻的平台。马克思指出了近代财产权理论的两个根本性教条:第一,财产权理论依托于近代哲学所构建的“个人”范畴,“个人式主体”是财产权理论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了财产权理论的“个人原则”。第二,“主体式个人”开创了“权利本位”的现代政治社会,私有财产权被确立为自由的首要基础,“自我保全”的欲求使“财富最大化原则”成为财产权理论的另一个教条,所谓个人权利主要是“获得财产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权利。个人作为财富主体与权利主体,成为近代哲学的主导性范式。在近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性格局中,财产对自身权利边界的扩张,嬗变为其最高政治形式,即资本的权力,这是资产阶级社会最普遍也最强大的支配性力量,其理论依据是作为市民社会政治理论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政治经济学崇尚的“自由市场”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资本权力统治的现实根源,揭露了资本权力所造成的历史幻相、劳动幻相和自由幻相,为反思资本权力的形式与本质提供了最深刻的理论平台和理论方法。第二章基于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深度解读,从劳动、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探讨资本权力的发生机理和运行机制。通过描摹经济运作的现实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政治哲学批判的高度上揭示出资本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路径,还原物的关系背后所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购买劳动力,劳动对资本从“形式上的从属”过渡到“实际上的从属”,劳动者的主体性被消解。资本权力转化为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规训权力”,以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塑造生产者,将独立自主的个人驯化为“经济上有用且政治上无害”的柔顺个体。在分配层面,资本家以工资购买劳动形成一种隐秘的非等价交换,资本的权力建构起一种平等幻相,掩盖了资本以财产权名义索取剩余价值而产生的对于工人阶级的政治压迫性;同时,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并凭借自身资本量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资本权力由此获得了维系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交换层面,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形成了资本权力的价值幻相,商品的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所掩盖,资本权力表现为货币的权力,以其自身的购买力形成对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支配力。在消费层面,消费以异化自身的方式实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对权力的新一轮攫夺和自身转型,通过控制现代人对商品的需要和消费,重建了评定社会价值标准的方式,并形成一套全新的资本权力运作机制;由此导致的自由幻相表现为,表面上人成为自己需要和欲望的奴隶,深层意义上则接受了资本权力的更彻底的统治。第三章基于唯物史观,分析马克思对资本权力的价值批判,以此澄明马克思所规划的超越资本统治,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主题。这一部分主要吸取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共同性”、“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与自由人联合体”,来展开讨论资本权力批判问题的理论思维前提,指出马克思将对资本权力的批判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以人的实践的否定性和超越性为基础,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最现实的生存状况——个人受资本权力的统治,来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推翻造成权力压迫关系的社会历史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现消解资本权力、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目标。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批判理论以极为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启发了后世哲学家对于权力问题的思考建构,形成了资本权力问题的“生命政治回响”。作为这方面的两个着名案例,本章专题探讨了马克思资本权力批判工作对福柯权力理论和当代生命政治理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福柯正是沿着马克思资本权力批判的思路和问题框架继续前进,进一步揭示了资本权力的外显形式变化:工厂纪律——“规训权力”——“生命权力”,并以此重思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而当代生命政治理论则以对“生命存在样态”的追问在新时期重启对资本权力的思考,发掘马克思资本权力批判理论中的生命政治要素,以期建构“新共同性”,在新时期探索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可能路径。

宋德孝[5](2019)在《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西方流行文化不只是普通文化产品,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趣味性、文化性十足,对中国大学生颇具吸引力。本文基于对国内五所高校的调研分析,探讨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问题。相比传统精英文化,西方流行文化的生产过程具有反宏大叙事、反同一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中心主义等后现代特质;其传播方式更为商品化、日常生活化、高科技化,它碎片化、弥散化、隐性化地向大学生传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拓展出一种"后意识形态"渗透模式。因此,要开展微观生活领域的"后意识形态"批判,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流行文化,同西方流行文化抢占闲暇时间、抢夺意识形态阵地。

陈子杰[6](2018)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文化安全的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冷战时代的作用以及影响日益凸显,成为各国着重发展的领域与交锋激烈的阵地。文章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分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安全的三重内涵转变,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三条主要路径及其建设要求。

秦晓华[7](2018)在《“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危害及应对》文中研究指明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内容的"普世价值"思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它在我国高校的渗透,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了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西化"倾向,破坏了高校的发展稳定。为此,必须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学术话语权,增强舆论引导力,对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渗透进行有效应对。

秦晓华[8](2018)在《“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的渗透:路径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内容的"普世价值"思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它与"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普世价值"思潮借助文化交流、学术活动、大众传媒、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等多条路径对我国高校师生进行渗透,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从深化理论研究、注重学术话语创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价值交锋等方面进行有效应对。

刘晓丽[9](2018)在《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内核。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理论抽象。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接受,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方向,引导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最根本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格局。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情境下,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如何使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论文在整合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研究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问题。论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的内涵、构成要素,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以及当前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基本现状。提出了要通过更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环境、培养传播主客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流政治价值是在社会中起主导、规范、引领作用的政治价值,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正和谐”为主导精神,构成要素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流政治价值能否守好主战场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主流政治价值亟需经过网络的传播、扩散赢得人们接受、认同、内化并践行。第二,新时代,党管媒体原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网络媒介下主流政治价值传播提供保障。但是,网络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与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依旧给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网络为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提供传播平台与传播载体,提升了传播速度,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增强了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互动性。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提供了繁殖和传播的温床,威胁主流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第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为基本形态,以网站传播、虚拟社区传播、微博、微信传播为基本形式,通过采集加工-信道选择-信息传递-数字译码-信息反馈过程影响广大网民对主流政治价值的认知、认同与践行的程度。第四,审视当前网络传播现状,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以其构成要素“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公正”为主要关键词。总体来看,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等各类网站以及网络电视、维客、播客、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平台均参与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但是,主流政治价值的传播以新闻网站与门户网站为主,以其他网络平台为辅。第五,网络媒介下主流政治价值传播虽然赢得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传播困境。当前传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一是传播主体乏力,二是传播方式与网络传播方式存在适应性障碍,三是传播内容缺乏吸引力,四是网络生态危机加剧,五是受众生存境遇改变。第六,网络媒介下主流政治价值在多元社会思潮与西方文化冲击中赢得主导地位,需要紧抓时代脉搏,增强党在主流政治价值传播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占领网络传播阵地,结合网络传播规律,不断创新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容、方法、路径,优化传播环境,改善传播主客体关系,凝聚传播合力,让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主流政治价值,进而主动关注、认同并践行主流政治价值。

苗睿岚[10](201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与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当下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多元价值观念间的冲突和碰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彰显等问题给我国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了一些挑战。在此种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开始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开始逐步进入学校教育领域。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后该教育成为一个“教育问题”,或者准确地说成为一个“德育问题”。教育界也由此不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现有的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的关系等问题,而如何更好地在中小学推进其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在实际的整合与建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成为研究的核心。中小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德育的基础场域,这两种教育也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因此,这两种教育在概念和功能上都存在着交叉与差异。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且认同其内涵,然而仍然存在着部分学生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偏离了该教育的要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忽视价值观教育特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接受限度等现象。其次,当下还在使用的中小学德育教科书虽然基本涵盖了该教育的理念要求,然而也并不是对其全方位的落实,在全面、深度和精度方面都还存在着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与此同时,整合与建构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提升的空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与建构,有利于及时地了解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情况以及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理论。其次,可以对德育教材的编写与完善提供一点更好地整合与建构其内容的策略,如把握好整合与建构的前提基础以及注重中小学德育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的改革与发展。

二、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2)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评价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学理审思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概念与一般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其认同的概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一般过程
    二、短视频场域的概念与特点
        (一)短视频场域的概念
        (二)短视频场域的特点
    三、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逻辑前提
        (一)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实可能
        (二)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内在契合
        (三)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时代必要
第二章 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短视频社交应用的使用与满足状况
        (一)短视频中的大学生用户画像
        (二)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行为
        (三)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动机
        (四)大学生对短视频的认知状况
    二、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状
        (一)价值认同主客失衡
        (二)价值认同导向冲突
        (三)价值认知认同碎片
        (四)价值情感认同表浅
        (五)价值认同知行脱节
    三、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特点
        (一)价值认同行为主动化
        (二)价值空间体验感性化
        (三)价值信息记忆碎片化
        (四)价值关系平等交互化
        (五)价值诉求私人订制化
第三章 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双重际遇
    一、短视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张力
        (一)短视频的泛娱乐化与核心价值的思想性的矛盾
        (二)短视频的符号化与核心价值的现实性的矛盾
        (三)短视频的碎片化与核心价值的系统性的矛盾
        (四)短视频的去中心化与核心价值的主导性的矛盾
        (五)短视频的市场化与核心价值的政治性的矛盾
    二、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实机遇
        (一)保障价值认同培育受众基础
        (二)拓展核心价值传播新兴场域
        (三)创新核心价值认同话语表达
        (四)丰富核心价值认同培育资源
        (五)革新核心价值认同空间体验
    三、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分化困境
        (一)负面信息干扰核心价值认同
        (二)资本逻辑挑战主流价值权威
        (三)“虚拟现实”消解核心价值认同
        (四)技术逻辑宰制新添价值认同困境
        (五)网络个人主义加剧价值认同焦虑
第四章 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培育路径
    一、原则为本:遵循大学生在短视频场域构建价值认同的规律
        (一)遵循短视频空间价值认同的内在规律
        (二)遵循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内在规律
        (三)遵循“回归生活”的价值本源原则
    二、内容为王:加强主流价值类短视频的内容质量
        (一)“守正+创新”的内容生产
        (二)“UGC+PGC”的创作模式
        (三)“小切口+大深度”的内容表达
    三、建设为体:强化短视频核心价值认同培育场域的阵地建设
        (一)扩大短视频官方号影响力
        (二)完善短视频相关法律法规
        (三)优化短视频平台技术设计
        (四)落实各层级价值主体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关于短视频使用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网红”现象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网红”的概述及影响机制分析
    2.1 “网红”的概念和特征
        2.1.1 “网红”的概念
        2.1.2 “网红”的特征
    2.2 “网红”的发展逻辑及现状
        2.2.1 “网红”的发展逻辑
        2.2.2 “网红”的现状
    2.3 “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机制分析
        2.3.1 引导性内容建构青少年价值认知
        2.3.2 社群渗透强化青少年价值评价
        2.3.3 多行为结合激励青少年价值选择
        2.3.4 多节点连接推动青少年价值整合
第3章 青少年关注“网红”的现状考察
    3.1 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概况
        3.1.1 调查问卷
        3.1.2 深度访谈
    3.2 调查问卷分析
        3.2.1 青少年对“网红”的认知程度
        3.2.2 青少年对“网红”的关注程度
        3.2.3 青少年对“网红”的态度
第4章 “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4.1 “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4.1.1 助力建构科学的价值认知
        4.1.2 促使确立健康的评价标准
        4.1.3 引导践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4.1.4 推动更新完善价值体系
    4.2 “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4.2.1 导致价值认知偏差
        4.2.2 诱导评价标准偏航
        4.2.3 弱化价值选择自主性
        4.2.4 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
第5章 “网红”现象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路径
    5.1 净化网络信息,优化价值认知
        5.1.1 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打击负能量“网红”
        5.1.2 优化监督管理体系,净化网络环境
        5.1.3 打造优质文化产品,鼓励正能量“网红”发展
    5.2 监督管理社群发展,引导价值评价标准
        5.2.1 把握航向,正确处理价值取向的“一”与“多”
        5.2.2 精准定位,重点监控青少年网络社群
        5.2.3 宏观治理,建构网络伦理规范
    5.3 优化价值观教育生态,监督引导价值选择
        5.3.1 学校引导:创新思政课形式和完善奖惩机制相结合
        5.3.2 家庭引导: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重视家风建设相结合
        5.3.3 同辈引导:同辈群体引导和抓住“关键少数”相结合
        5.3.4 自我教育:培育媒介素养和提升道德水平相结合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破解资本权力之谜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政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资本权力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个政治问题
    1.资本权力批判的理论场域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本文结构及论证思路
第1章 权力与资本权力——一个历史性的回顾
    1.1 从政治权力到财产权
        1.1.1 理论视域的转向: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经济学
        1.1.2 社会形态的发展:从契约社会到商业社会
        1.1.3 主体诉求的转变:从对死亡的恐惧到“过得更好的欲求”
        1.1.4 财产成为权力作用的核心要素
    1.2 从财产的权利到资本的权力
        1.2.1 现代财产权理论的两个教条:个人原则与财富原则
        1.2.2 财产权的悖论:对主体间关系的忽视
        1.2.3 从“财产”到“资本”:财产的异化形态
        1.2.4 从“权利”到“权力”:资本的非理性力量
    1.3 作为“异化的社会权力”的资本
        1.3.1 政治与社会的区分
        1.3.2 “市民社会”中的资本逻辑
        1.3.3 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重建
        1.3.4 资本权力的神秘面纱:“异化的社会权力”
    1.4 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权力的幻相
        1.4.1 资本正当性幻相的解构——对资本权力的还原
        1.4.2 劳动幻相的解构——“异化人”生存论状况批判
        1.4.3 自由幻相的解构——现代性意识批判
第2章 资本权力的运作机制研究
    2.1 资本权力与形而上学
        2.1.1 资本支配性权力的形上基础:计算范式与进步范式
        2.1.2 资本支配性权力的实现路径:交换原则与增殖原则
        2.1.3 资本权力的形上本质:“个人受抽象统治”
    2.2 资本作为规训劳动的权力
        2.2.1 主体性的消解:劳动从形式从属到实际从属
        2.2.2 资本权力重塑主体的时间维度
        2.2.3 资本权力重塑主体的空间维度
        2.2.4 资本权力塑形的新主体
    2.3 资本作为分配领域的权力
        2.3.1 工资:隐秘的不等价交换与赤裸的工人生命
        2.3.2 剩余价值:资本权力维持自身的秘密
    2.4 资本作为交换领域的权力
        2.4.1 商品交换与价值抽象
        2.4.2 “货币权力”的生成
    2.5 资本作为消费领域的权力
        2.5.1 资本权力形成的显逻辑与隐逻辑
        2.5.2 消费主义:资本权力的自由幻相
        2.5.3 消费与需要:资本权力的消解
第3章 资本权力批判的哲学前提及其理论效应
    3.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资本权力批判的哲学前提
        3.1.1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论”
        3.1.2 关于“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
    3.2 马克思资本权力批判与福柯的权力理论
        3.2.1 从工厂生产纪律到社会“规训权力”
        3.2.2 从“规训权力”到“生命权力”
        3.2.3 基于“权力的生产性”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3.3 马克思资本权力批判的“生命政治”回响
        3.3.1 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与资本权力的接榫
        3.3.2 劳动力商品化:资本权力中的生命政治
        3.3.3 重返阶级范式与建构新共同性
    3.4 资本权力的瓦解与人的解放
        3.4.1 资本的内在界限与资本权力的瓦解
        3.4.2 共同性对资本逻辑的对抗
        3.4.3 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结语:资本权力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1.资本权力批判的理论旨趣——“认识世界”的“眼睛”
    2.资本权力批判的现实意蕴——“改变世界”的“武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弥散化的“后意识形态”叙事: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生产
    1. 反宏大叙事的微观交互式生产机制
    2. 反同一性与传统性的多元文化建构
    3. 反本质主义的生活化叙事
    4. 反中心主义的民主式文化生产与体验
二、病毒式的“后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后现代传播
    1. 基于符号社会时代, 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碎片化、病毒式信息渗透
    2. 基于文化商品载体, 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隐匿性、弥散化文化渗透
    3. 基于主客体“视域融合”机制, 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互动式传播
    4. 基于大学生次文化建构, 西方流行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自发性二次传播
三、构建后意识形态批判范式:基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流行文化学思考
    1. 加强文化批判研究, 透析西方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2. 树立意识形态批判新思维:从传统意识形态叙事到流行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
    3. 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流行文化, 同西方流行文化抢占闲暇时间
    4. 善于运用新兴媒体技术抢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平台
    5. 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警惕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诉求

(6)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文化安全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国家文化安全意蕴透析
    1.1 从国家安全由“传统领域”到“非传统领域”的嬗变中透析文化安全的复合多维意蕴
    1.2 从文化的国家机器职能日益凸显中透析文化安全的意识形态意蕴
    1.3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换中透析文化安全的需求升级意蕴
2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国家文化安全实现路径
    2.1 基于文化安全的复合多维意蕴, 探索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2.1.1 树立文化安全领域的预警安全观
        2.1.2 建立安全预警的“第一智库”
    2.2 基于文化安全的意识形态意蕴,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2.2.1 彰显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上的解释力
        2.2.2 对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引领
        2.2.3 坚持正确的理论实践方式
    2.3 基于文化安全的需求升级意蕴, 制定实施着眼于文化安全的文化发展战略
        2.3.1 要将文化安全建设放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考量
        2.3.2 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2.3.3 坚持普遍要求与重点发展统一, 着力增强文化发展的操作化和落实化
3 结语

(7)“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危害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
二、“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危害
三、“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应对之策
    (一) 深化对“普世价值”思潮的研究, 揭露其迷惑性和欺骗性
    (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强化价值交锋和价值引领
    (三) 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提升学术话语权
    (四) 强化网络阵地建设, 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

(8)“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的渗透:路径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及影响
    (一) “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二) “共同价值”不是“普世价值”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有本质区别
二、“普世价值”思潮在高校渗透的路径
    (一) 绵里藏针:以文化交流为渠道
    (二) 推波助澜:以学术活动为动力
    (三) 借船出海:以大众传媒为载体
    (四) 借题发挥:以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为契机
三、高校应对“普世价值”思潮渗透之策
    (一) 抽丝剥茧:在深化理论研究中揭示“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
    (二) 强化内功:在学术话语创新中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
    (三) 把握大势:在网络舆论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四) 敢于亮剑:在价值交锋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9)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政治价值与相关概念辨析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六、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概述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的内涵
        一、政治价值的内涵
        二、主流政治价值的内涵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一、自由
        二、民主
        三、平等
        四、公正
        五、法治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涵及意义
        一、网络传播的内涵及特征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内涵及意义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要素
第二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生态分析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优势
        一、科学性与时代性: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
        二、传播合力形成: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力量保障
        三、新平台涌现: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载体多元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劣势
        一、主流政治价值认同障碍影响网络传播效果
        二、网络传播特征的复杂性削弱了对主流政治价值的管控力
        三、网络传播削弱了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渗透力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机会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提供精神力量
        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提供基础保障
        三、党管媒体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提供制度化保障
    第四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威胁
        一、西方技术霸权、信息霸权、文化霸权威胁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
        二、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思潮威胁主流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
第三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运行分析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与典型形式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过程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过程的要素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过程的阶段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模式
        一、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内涵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几种模式与评论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模式
    第四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效果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效果的层次
第四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现状审视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总体概况
        一、“自由”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二、“民主”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三、“平等”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四、“公正”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五、“法治”理念网络传播概况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站传播现状
        一、新闻网站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二、门户网站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其他网络平台传播现状
        一、网络电视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二、播客、博客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三、微博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四、微信传播主流政治价值现状
第五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现实困境审视
    第一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乏力
        一、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力量不足
        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新媒介素养较弱
        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意识滞后
    第二节 主流政治价值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存在适应性障碍
        一、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重理论灌输轻情感渲染
        二、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重宣传轻沟通
        三、主流政治价值传播重官方形态轻民间形态
    第三节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内容吸引力不足
        一、传播内容同质化
        二、传播内容碎片化
        三、传播议题抽象化
    第四节 网络生态危机加剧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困境
        一、海量网络信息淹没了主流政治价值信息
        二、网络信息资源结构失衡阻碍主流政治价值传播
        三、网络安全隐患破坏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环境
        四、网络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不够
    第五节 网络时代改变了受众的生存境遇
        一、网络时代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导致价值取向模糊
        二、网络传播中受众心理的改变影响主流政治价值传播
        三、网络传播塑造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影响主流政治价值传播
第六章 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路径创新
    第一节 重塑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
        一、凝聚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合力
        二、树立科学的传播意识
        三、提升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丰富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内容
        一、提升主流政治价值的理论创新
        二、推进主流政治价值内容的数字化
        三、实现主流政治价值理论的大众化
    第三节 创新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方式
        一、构建主流政治价值独特的网络传播话语体系
        二、实行分众化传播方式
        三、有效融合官方显性宣传与民间隐性传播
    第四节 优化主流政治价值传播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树立科学的网络生态观
        二、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顶层设计
        三、加强行业自律与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四、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五节 加强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的平台建设
        一、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建设
        二、推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有效融合
        三、加强网站平台建设巩固主流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与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 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二)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
        (三) 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中小学德育
        (三) 整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厘析
        (一) 国家层面的价值内涵
        (二) 社会层面的价值内涵
        (三) 公民层面的价值内涵
    三、中国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 “五爱”教育时期
        (二) 社会主义觉悟教育时期
        (三) “四有”教育时期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期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关系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联系
        (一) 概念上的交叉
        (二) 功能上的耦合
        (三) 评价标准上的相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区别
        (一) 概念上的分野
        (二) 开放程度上的差异
        (三) 功能上的不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情况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假设
        (二) 研究方案
        (三) 调查的实施步骤
    二、关于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一) 学生的认知与态度情况
        (二) 教学过程整合情况
        (三) 教材内容整合情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德育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整合时出现的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不全面
        (二) 教学目标落实方面存在着形式化与虚无化的倾向
        (三) 教科书在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教学过程整合时出现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的不一致
        (二) 忽视价值观教育特性
        (三) 忽视学生的主体接受限度
第五章 在中小学德育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关于教材内容的建构
        (一) 建构具象化的德育课程
        (二) 把握方向原则
        (三) 注重学习特性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构
        (一) 把握学生实际
        (二) 建构专业化的教师群体
        (三) 建构合适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 聂昆英. 长安大学, 2021
  • [2]短视频场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D]. 彭雁翎. 暨南大学, 2020(04)
  • [3]“网红”现象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研究[D]. 涂雅莉. 南昌大学, 2020(01)
  • [4]破解资本权力之谜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政治问题[D]. 王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5]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分析[J]. 宋德孝.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3)
  • [6]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文化安全的路径[J]. 陈子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7]“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危害及应对[J]. 秦晓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2)
  • [8]“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的渗透:路径与对策[J]. 秦晓华.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6)
  • [9]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D]. 刘晓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整合与建构研究[D]. 苗睿岚. 扬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透析科学的价值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