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乃东县茨布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茨布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一、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劣布铜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1](2017)在《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文中研究表明西藏主要成矿带是东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的全面实施,国家公益性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商业性勘查的及时跟进,真正意义上的找矿突破得以实现。论文在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西藏各成矿带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梳理了若干影响勘查评价和找矿突破的重大问题,构建了主要矿集区的勘查模型,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西藏四大成矿带特色鲜明,东特提斯成矿域集聚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多种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复杂,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从170 Ma到12 Ma,具有成矿时代跨度大、矿床类型丰富、成矿元素复杂、矿石质量较好之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藏东玉龙成矿带除了斑岩型铜(钼)矿以外,斑岩体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床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如玉龙Ⅱ、V号矿体、昂青银铅锌(铜)矿,成岩成矿时代在4038 Ma,成矿岩体和矿体受北西向走滑构造控制的背斜控制。冈底斯成矿带类型发现识别出赋存于林子宗群典中组的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显示谢通门—昂仁县以西林子宗群分布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银、金、铅锌)矿床具有重要意义;矿床学研究成果作为构造地质背景确定的指针之一,认为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碰撞事件发生在5250 Ma,至少典中组火山岩还是陆缘弧的产物,并形成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甚至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含矿斑岩接触带有碳酸盐岩,接触带和深部需要勘查评价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或铅锌银矿体,9013 Ma侵位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可形成规模较大的矽卡岩型矿床,甲玛、驱龙外围的知不拉、邦铺、洞中拉—蒙亚啊矿集区、努日、尕尔穷—嘎拉勒等矿床均具有相似的特征,而这种类型矿体较之斑岩型铜(钼)矿更具工业价值。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120116 Ma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床,110 Ma的陆相安山质火山岩——美日切错组(K1m),作为良好的成矿后盖层,是该类矿床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班—怒结合带两侧形成于140110 Ma的则弄群、多尼组、去申拉组、美日切错组等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具有强烈的蚀变,发育火山机构,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产物,成矿地质背景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显示良好的成矿潜力。西藏已经初步查明的铜资源量>6 000万吨,钼资源量>300万吨,共伴生金>1 000 t,共伴生银>25 000 t,铅锌资源量>1 000万吨,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储备基地,研究认为西藏铜的资源潜力将超过15 000万吨。

霍亚飞[2](2017)在《冈底斯东段热液蚀变特征》文中认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涵盖拉萨、山南和林芝等市10余县,总面积约2.2万km2,涉及51个1∶5万图幅。本文在充分收集区调、矿调和矿产勘查成果资料基础上,通过析出蚀变信息,绘制单类蚀变分布图;整合项目遥感蚀变信息成果,按蚀变温度归并成蚀变温度类型,形成蚀变温度类型图,然后,根据蚀变温度类型空间叠置情况,确定蚀变组合类型,形成蚀变组合图。同时,析出矿产信息,进行矿种组合类型和成因类型梳理,形成矿产信息图层;然后,将蚀变信息与矿产信息进行比对,以确定蚀变信息示矿的有效性,最终得到如下基本认识:地调、矿调和勘查确定的具体蚀变有透闪石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阳起石化、黑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黝帘石化、高岭土化、粘土化、角岩化、萤石化、重晶石化等16种;遥感识别的蚀变信息有含铝羟基、含镁羟基、二氧化硅等3类,分别对应(1)高岭土、蒙脱石、白云石、明矾石、伊利石化,(2)绿泥石化、绿帘石化,(3)硅化,均属中低温蚀变,上述两方面蚀变信息,按照蚀变温度,归并为高温、中温、中低温和低温等4种温度类型;根据蚀变温度类型在空间上的叠置状况,可分为高-中-低温、低温-高温、低温-中温、中温-高温、中低温、中温、高温和低温等8种蚀变组合类型。区调、矿调和矿产勘查获得的除铬铁矿(131处)外的内生金属矿产信息,共360处,包括超大型(大型)7处、中型8处、小型9处、矿点45处、矿化点291处;可分为铜多金属矿产(201处)、铅锌银多金属矿产(51处)、金多金属矿产(42处)、钨钼多金属矿产(40处)和铁多金属矿产(26处)等5种矿种组合类型。按成因可分为矽卡岩型(22处)、斑岩型(40处)和热液型(298处)等3种成因类型。单类蚀变信息,涵盖已知内生矿产的比率普遍不高,以绿泥石化(62%)、绢云母化(55%)、绿帘石化(48%)、硅化(44%)涵盖较好。蚀变温度类型,对已知矿产的涵盖比率大幅提升,分别为高温热液蚀变,85%;中温蚀变,82%;中低温蚀变,82%;低温蚀变,93%。将不同温度类型组合后,所有已知内生矿产均被涵盖,且所有已知矿床均被高-中-低温组合涵盖,说明其示矿性尤其对矿床的指示性较好,但不同类型蚀变组合涵盖已知矿产的情况不同:铜多金属矿,高-中-低温组合,涵盖159处,占79%;低-中温组合,涵盖26处,占13%;中-高温、低-高温组合,分别涵盖4处,占2%;高温、中温和中低温组合,分别涵盖1处,占0.5%;低温组合涵盖5处,占2.4%。铅锌银多金属矿,高-中-低温组合涵盖44处,占84.6%;低-中温组合,涵盖6处,占11.5%;低温组合,涵盖5处,占2.4%;中低温和低-高温组合,分别涵盖1处,占1.9%;高温、中温和中低温组合,分别涵盖1处,占比0.5%;。金多金属矿,高-中-低温组合,涵盖39个,占95.1%;高-中温和低-中温组合,分别涵盖1处,占2.4%。铁多金属矿,高-中-低温组合,涵盖34个,占85%;中-高温、低-中、低-高、高温、中温和低温组合,分别涵盖1处,均占2.5%。钨钼多金属矿,高-中-低温组合,涵盖21处,占80.6%;中低温和低高温组合,分别涵盖1处,占3.8%。上述表明蚀变组合类型示矿性最好。

王锦荣,吕新彪,黄照强,孙赫,秦志平,邹睿馨,范兴炉,黄啸宇[3](2017)在《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物的近红外光谱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努日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其中,绿泥石—绢云母类蚀变与深部斑岩体热液矿化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20个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近红外性质,计算了样品白云母族矿物结晶度指数等,定量地研究了蚀变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绿泥石光谱波长值与铜钨钼矿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铁镁绿泥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白云母族矿物光谱波长值与铜钨钼矿化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钠云母与成矿关系明显;钠云母光谱结晶度指数越大,矿物形成温度越高,越接近含矿热液活动中心,矿化作用越强。在今后努日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中,应系统地开展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鉴别蚀变矿物、结合结晶度指数的指标来判断含矿热液活动中心,以指导勘查工程的布设。

闫国强[4](2015)在《西藏山南努日铜钼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得益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造山-伸展一系列“动作”,自中生代以来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碰撞结合带北侧的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广泛发育强烈的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其拥有无与伦比的矿产资源潜力。目前区域内已发现众多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有望成为世界级的铜、铁、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尤以冈底斯东段分布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的规模大、品位高最为着名,近年,该段南缘发现的超大型矿集区——程巴-努日铜钼钨矿集区已成为冈底斯成矿带重要的铜、钨多金属基地,其中努日铜钼钨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首例大型白钨矿床,独特的矿化组合对于研究冈底斯陆-陆碰撞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努日矿区内出露早白垩世比马组(K1b)、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岩及火山岩,发育一系列复式“M”型褶皱,矿体主要产于褶皱转折端、层间滑脱部位,总体呈层状、似层状的石榴子石矽卡岩中,少量石英脉型及稀疏浸染状矿化,整个矿化分为三期,即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表生期。其中矽卡岩期可分为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期可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表生期主要形成氧化物及各类含水盐类阶段,矿区辉钼矿、黄铜矿主要产于石英硫化物阶段,而白钨矿主要产于氧化物阶段晚期。努日矿床的矿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平面上,南矿段总体以铜钨矿化为主,中矿段以钼矿化为主,北矿段则以钨钼矿化为主;空间上,浅部以铜钨矿化为主,且出现独立矿体,向深部延伸钨矿化明显减少,钼矿化会逐渐增强,出现独立钼矿体,继续向深部则矿化减弱,出现石英脉型、稀疏浸染状矿化。矿体空间连续性较好,赋矿层位产状总体呈缓倾NNW。野外宏观地质现象与室内研究综合表明:努日矿床主要受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影响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形成矿区大面积的矽卡岩及部分石英脉体穿插。矿区含有三类流体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单相包裹体,总体而言,成矿流体从早期矽卡岩阶段到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有如下变化规律:矽卡岩-氧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67564℃,除个别温度稍低外,与各种热液交代形成的石榴子石温度基本一致,盐度变化范围为2.0765.33wt(NaCl)/%,对应流体密度变化范围为0.370.96 g.cm-3;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介于143391.2℃,盐度变化范围为1.441.3wt(NaCl)/%,对应流体密度变化范围为0.741.16 g.cm-3;显示从早期到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密度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估算成矿深度为1.076.41km,各类石英、石榴子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来自于深部岩浆,在迁移过程中接收了大量的天水,各类硫化物δ34S介于-2.9‰1.8‰,均一化程度较高,具有单一的岩浆硫来源特征。对矿床白钨矿、辉钼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者Hf/Sm、Nb/La、Th/La值远远小于1,同时辉钼矿稀土元素具有强烈的Ce亏损异常和Eu亏损异常,指示原始富W、Mo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壳源岩浆结晶分异的特征,并在运移过程中混入大量天水,但总体以富CL热液为主,随着水岩反应的进行,体系中CO2和Ca含量的增加,流体的初始平衡体系被破坏,最终导致大量Ca2+与WO42-结合形成了巨量的白钨矿,强烈Ce负异常可能为成矿流体本身具有高温高氧逸度导致Ce3+被氧化后脱离体系造成,随着水岩反应的进行,流体混入天水的增加,氧化性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强。努日矿区内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Pb-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区岩浆活动序列为石英闪长玢岩(93.42±0.76 Ma)→安山岩(92.04±0.71 Ma)→北矿段黑云母花岗岩(50.46±0.56 Ma)→南矿段花岗闪长岩(24.83±0.21 Ma),从高钾钙碱性到钙碱性系列均有分布,总体属于准铝质岩石,其中侵入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地球化学组成及Sr-Nd-Pb-Hf同位素研究显示,石英闪长玢岩具有埃达克质性质,其起始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内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石英闪长玢岩;安山岩具有正常岛弧岩浆岩特征,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北向低角度俯冲,随着板片下插加深,俯冲沉积物发生脱水后使得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熔融岩浆上升过程中混入部分地壳物质后形成安山岩;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岛弧岩浆岩特点,岩浆起源于印-亚陆陆碰撞阶段,加厚的拉萨地块南缘下地壳受板片断裂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而发生近底拆沉作用,使得新生的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闪长(斑)具有埃达克质岩特点,可能源于俯冲的印度大陆的下地壳熔融形成,板片熔体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与亏损地幔发生了熔体-地幔相互作用,形成花岗闪长(斑)岩。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4.27 Ma,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极为吻合,暗示努日矿床形成与该斑岩体有密切成因关系,且该岩体与冈底斯成矿带众多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暗示其具有较大成矿潜力,努日矿区下一步寻找隐伏斑岩体应高度对其重视。综合以上地质特征、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努日矿床存在同一的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系统,从而建立努日铜钼钨矿床成矿模式。

张峻基[5](2014)在《西藏努日矽卡岩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努日矽卡岩型矿床是位于西藏冈底斯铜钼成矿带东段南亚带上一个重要的多金属矿床,矿化类型为铜钼钨矿化,是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最大钨矿化区。该矿床的发现对冈底斯成矿带矿产勘查和研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论文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山南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及找矿方法技术研究”项目(12120113095700),以西藏努日矽卡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对矿区内地层、岩浆岩、矿石、构造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努日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上统-古近系旦师庭组和白垩系上统比马组;出露晚白垩-渐新世中酸性岩浆岩;发育北东向层间剥离断层及继承性层间剥离断层、近东西向正断层、北西向正断层、各类派生断层。矿体主要赋存在矽卡岩中,以层状、似层状分布于比马组四段地层中;并受控于北东向层间剥离断层或继承性层间剥离断层。(2)努日矿区矿化主要经历了三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期,在矽卡岩期矿石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蚀变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期经历了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钨矿化主要形成于矽卡岩期氧化物阶段。区内矿石矿化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矿化,也包含一些石英脉型矿化和细脉侵染状矿化。矿区矿化在空间上具备分带性特征,平面上,Cu矿化自南矿段向北矿段渐次减弱;W、Mo矿化渐次增强。垂向上,地表附近矿化主要为Cu、W矽卡岩型矿化,向中部逐渐变为与矽卡岩体和石英脉体有关的Cu、Mo矿化和Cu、Mo、W矿化;深部矽卡岩型W矿化相对减弱,Cu、Mo矿化增强;更深部石英脉型矿化进一步加强,Mo矿化变强和W矿化变弱,形成呈脉状或网脉状的石英-硫化物脉体。(3)努日矿区的围岩地层、岩浆岩及金属硫化物Pb同位素实验表明努日矿区不同时代的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金属硫化物的Pb同位素值落于侵入岩体分布范围,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酸性岩浆;努日矿区岩浆岩及金属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反映出造山带铅特征,壳源物质源区可能为拉萨地块结晶基底。(4)努日矿区围岩、地层主量元素显示:矽卡岩富含钙、铁、铝的硅酸盐矿物,相对贫锰与镁的矿物,表明矿区内矽卡岩特征矿物主要为:钙铁榴石、钙镁榴石和透辉石,从成分上证明,中矿段矽卡岩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北矿段矽卡岩主要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同时也指明:矽卡岩成形时,灰岩接受热液从外界带来的大量SiO2,并向热液中输入大量Ca、Ti、Al、Mg、Mn、Fe等元素,在流体与灰岩的接触部位发生交代反应,形成了石榴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矿区岩浆岩主量元素显示: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与冈底斯地区90-95Ma的岩浆岩具有相同的性质;凝灰岩属于钾玄岩系列,与冈底斯同时代(30-35Ma)的岩浆岩具有相似的性质;安山岩和部分石英岩受后期的蚀变影响,属钙碱性至拉斑玄武岩系列;矿区岩浆岩均为过铝质。(5)矿区微量元素显示:矽卡岩与灰岩具有高Sr/Y值;矿区石英脉与石英闪长玢岩蛛网图具有一定相似性,表明二者有很密切的成因联系,石英闪长玢岩对成矿有直接影响。矿区内岩浆岩普遍亏损Zr,区内岩浆岩都具有Nb负异常特征,指示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可能有地壳物质的加入。此外,努日矿区中酸性岩浆岩也具有高Sr/Y值,与邻矿区程巴矿区相似,是埃达克岩的典型特征。(6)矿区稀土元素显示:矽卡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与侵入体类似,矽卡岩的形成于比马组碳酸盐-碎屑岩与侵入岩体有直接关系。比马组与成矿密切相关,旦师庭组与矿体可能也有一定关系,但尚需进一步调查证明。

陈莉莉[6](2014)在《西藏努日铜钨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认为努日铜钨钼矿床构造上位于冈底斯燕山—喜马拉雅期陆缘岩浆弧的东段、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北缘,是冈底斯成矿带中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床产于晚白垩世闪长岩和始新世花岗闪长岩与比马组四段(K1b4)地层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经历了至少两期矽卡岩活动,受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的共同控制。节理裂隙与褶皱隆起形成了节理裂隙以及层间破碎带,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选取各次热液活动形成的石榴子石、石英及方解石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努日铜钨钼矿床均一温度为163.0℃564℃,盐度范围3.152.8 wt%Nacleqv。其中第一、二次形成石榴子石的热液温度560℃564℃,盐度可到达49.755.8wt%Nacleqv;第三次形成磁铁矿和石英的热液温度340.1℃345.7℃,盐度7.17.5wt%Nacleqv;第四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温度272.9℃310.6℃,盐度3.17.4wt%Nacleqv;第五次形成黄铜矿与辉钼矿的热液温度为286.7℃,盐度6.3 wt%Nacleqv;第六次形成石英—硫化物脉的热液温度264.9℃265.6℃,盐度为8.0 wt%Nacleqv;第七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温度217.7℃254.8℃,盐度7.37.9wt%Nacleqv;第八次形成方解石脉的热液温度166.9℃176.4℃,盐度6.9wt%Nacleqv。可见,与金属氧化物形成有关的高温热液,温度为340.1℃345.7℃。与金属硫化物形成有关的中温热液,温度为264.9℃286.7℃。热液从高温度、高盐度演化为低温度、低盐度,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且各次热液形成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盐度有叠加部分,推测为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多次热液叠加改造的结果。由经验公式估算,努日铜钨钼矿床形成压力约为52.5Mpa,形成深度约为1.9km,形成于较浅环境下。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和H2O蒸汽,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其中第一、二次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O2和H2O蒸汽为主;第三次形成磁铁矿和石英的热液气相成分出现CH4、CO2及H2O蒸汽共存现象;第四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H4和H2O蒸汽为主;第五次形成黄铜矿与辉钼矿的热液气相成分为CH4和微量的H2O蒸汽;第六次形成石英—硫化物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H4和H2O蒸汽为主;第七次形成无矿石英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和H2O蒸汽;第八次形成方解石脉的热液气相成分以H2O蒸汽为主,既不出现CH4,亦不出现CO2。其中与金属氧化物形成相关的热液气相成分为CH4、CO2及H2O蒸汽共存。而与金属硫化物形成相关的热液气相成分以CH4和H2O蒸汽为主。可推测是由于金属氧化物形成后CO2大量逸出,导致氧逸度降低,硫逸度相对升高,从而导致了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各次热液活动形成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成分有重叠部分,表明后期热液活动会对早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和成分产生一定影响。

许远平[7](2014)在《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构造活动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冈底斯成矿带中段,以构造成矿学理论为指导,在全面搜集研究区及其它相关资料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取样、测试分析、编图,综合研究,重新厘定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梳理区域大型变形构造类型及特征,从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变形与成矿的耦合关系分析,矿产时空分布特征,总结了成矿规律,取得如下新认识:(1)研究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8个重要事件的演化: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北部被动陆缘伸展裂离与扩张,松多洋盆形成;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松多洋盆向南俯冲与洛巴堆岛弧形成;晚三叠世雅鲁藏布江洋盆和嘉黎弧后洋盆扩张与松多洋盆闭合,松多活动陆缘与旁多被动陆缘碰撞造山;早-中侏罗世,雄村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俯冲,雄村-叶巴弧盆系形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雄村以东的雅鲁藏布洋壳向北俯冲,桑日弧盆系形成;晚白垩世早期,雅鲁藏布江洋壳全线向北俯冲,晚期,日喀则以东雅鲁藏布江洋盆闭合,开始碰撞造山,日喀则以西雅鲁藏布江洋广泛向北俯冲,冈底斯岩浆弧形成;古新世-始新世中期,雅鲁藏布江洋盆全线关闭,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冈底斯活动陆缘碰撞造山,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形成;新近纪高原隆升、伸展,含矿斑岩广泛侵入和冈底斯金属矿带形成。(2)研究区主要的大型变形构造类型有4类,分别为:结合带、走滑构造、韧性剪切带及推覆构造;共7条:永珠-嘉黎推覆构造、隆格尔-措麦推覆构造、拉贡拉-冬古拉-米拉山推覆构造、塔玛-渡布-帕古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恰布林-江当推覆构造、雅鲁藏布结合带及当雄-大竹卡走滑构造。(3)通过对研究区典型矿床的解剖,得出:研究区的主要矿种有铜矿、铅锌矿、钨钼矿等;矿床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矿床(热液-蚀变岩矿床)、斑岩型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4)通过分析构造事件与成矿的关系得出:晚白垩世-新近纪时期的构造事件对成矿起控制作用,尤其是古近纪-新近纪时期的碰撞、后碰撞作用强烈控制矿产的产出,主要的矿种为铜、铅锌、金等。(5)通过对大型变形构造的缓冲区与研究区的矿产空间分析,得出:①大型变形构造对矿产起一定的控制作用,且韧性剪切带相较其它3种构造类型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较强;②构造类型的不同,所控制的矿种也有区别。其中,结合带中及附近主要产出铬铁矿及铜矿;走滑构造与铜矿、铁矿的关系较密切;韧性剪切带主要与铜矿、金矿有关;推覆构造与铅锌矿、铜矿的关系较密切。(6)研究区的矿产时间上主要的成矿时期为喜山期。目前发现241处矿床点、占整个研究区矿产的55.02%;次要成矿时期为晚燕山期,共发现153处矿床点,占整个研究区矿产的34.93%。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成矿亚带(Ⅳ-22)、南冈底斯成矿亚带(Ⅳ-23)、仁布-曲松成矿亚带(Ⅳ-30)分别发现90处、222处、45处矿床点,共占据本次研究区的矿产总数的81.51%。(7)研究区构造-岩浆-成矿关系密切,区内具有寻找岩浆热液型矿床(热液-蚀变岩矿床)、斑岩型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各类型矿床具有地质找矿标志、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异常找矿标志。

王立强[8](2013)在《西藏邦铺式钼多金属矿床—兼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文中认为邦铺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继沙让钼矿发现以来又一达大型规模的斑岩-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矿床由产出于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钼(铜)矿体、闪长玢岩中的铜(钼)矿体和产出于洛巴堆组矽卡岩和大理岩中的铅锌矿体组成,矿化元素分带特征明显。本文以邦铺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深入开展其成矿理论研究的同时,辅以对区域其他几个重要钼矿成矿特征的剖析,梳理和总结了冈底斯东段主要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完善了冈底斯东段矿床成矿亚系列,对于区域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钻孔岩心和平硐编录、光-薄片鉴定等工作,对矿体产出特征、矿石组构、围岩蚀变、脉体类型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矿床成矿期次和矿化阶段。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对蚀变矿物黑云母、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等的种属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了分析,在矿区首次发现了铁钙蔷薇辉石和锰铝榴石,提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中Ag的成矿潜在性。系统的成岩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岩体二长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分别形成于16.23Ma和15.16Ma,无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分别形成于(60.6-70)Ma和15.43Ma;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床成矿时代为14.09Ma,为中新世中期成矿。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成岩物质源区除含大量壳源物质以外,有明显的幔源物质加入特征,矿床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应力松弛所形成的伸展环境。同位素、包裹体及单矿物稀土-微量元素等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成矿阶段流体来源稳定,以壳源岩浆流体为主,少量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成矿后期有天水混入;成矿过程经历了岩浆出溶挥发分和流体、超临界流体形成、流体减压沸腾和流体混合等过程。斑岩矿体成矿物质源于地幔与上地壳物质的混染,而铅锌矿体成矿物质源区明显以上地壳物质为主,无或极少量幔源物质混染。成矿物质源区的差异系造成铅锌与铜钼元素分带的主要因素,而成矿岩体含矿性差异以及钼、铜成矿阶段流体性质的差异是导致钼和铜分离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矿床成矿模型。首次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上识别出了早白垩世的成矿作用,并以钼成矿作用为主线,初步总结了冈底斯东段钼多金属矿成因类型,梳理出五期钼成矿事件,构筑了冈底斯东段铝多金属矿床时空展布格架并相应探讨了其成矿动力学背景。利用铝成矿岩体Hf、Sr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石硫化物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冈底斯东段主要钼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物质源区特征与矿化元素组合分带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冈底斯东段由南冈底斯南缘向北至南冈底斯中北部,再到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幔源物质混入程度由弱增强再减弱的过程使得区域铝多金属矿床矿化元素组合发生了特征性变化。对冈底斯东段斑岩型及斑岩-矽卡岩型独立钼矿、钼(铜)矿、铜(铝)矿和钼铜多金属矿成矿岩浆岩基本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和梳理,探讨了成矿岩浆岩性质与成矿元素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哈海岗、玛雄朗和列廷冈矿床成矿时代的定位对冈底斯东段矿床成矿亚系列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陈雷,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肖波,江化寨,赵俊兴,范新,江善元[9](2013)在《西藏冈底斯南缘努日铜钨钼矿床地质特征与矽卡岩矿物学研究》文中认为西藏山南地区努日铜钨钼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东段南缘,是新近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矿区内出露有白垩系比马组和旦师庭组及大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侵入岩。矿区内的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在白垩系比马组地层中,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角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斑铜矿、黝铜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中石榴子石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辉石主要为透辉石,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阳起石,帘石主要为绿帘石。矽卡岩类型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依次由石榴子石矽卡岩过渡到透辉石矽卡岩,再过渡到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这种分带特征表现了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化。矿化类型和矿化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浅部以矽卡岩型钨矿化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过渡为脉状的铜矿体或铜钼矿体,在局部较深的钻孔中还有少量的斑岩型矿化,主要以铜矿化为主,伴有较弱的钼矿化。石榴子石组分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具有规律性的变化,由钙铁榴石占主体逐渐过渡为钙铝榴石占主体。成分剖面显示石榴子石的组分和化学成分随着环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石榴子石是由一种脉动式流体形成的,可能是由流体化学成分的自身再平衡和生长过程中流体流量的改变而引起生长速率的改变共同实现的。通过含铁律比值(Kp)的计算,得出努日矿床形成于弱酸性、较强氧化状态。结合矽卡岩矿物分布和成分变化特征,推测努日矿区的矽卡岩可能是由深部侵入体分异出的热液沿着层间的破碎带或断裂,经过较远距离的运移,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渗透交代作用可能是形成矿区矽卡岩的主要原因,流体的温度和氧逸度变化对于形成不同的矽卡岩矿物具有重要作用。努日矿床的矽卡岩为浅部矽卡岩,可能存在统一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李清波,陆彦[10](2012)在《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下)》文中研究说明西藏地质工作始于和平解放后的1951年。60年来,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西藏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藏地质工作60年可分为5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步阶段;60年代艰难发展的阶段,初步揭开了西藏高原地壳的神秘面纱;70年代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西藏大地的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总体认识;80—90年代的转型时期;而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则是大发展的时期,西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已经查明,所探获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志着西藏已迈入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区)的前列。

二、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劣布铜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劣布铜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20世纪80—90年代, 传统矿集区的勘查评价
    1.2 1999—2009年, 新矿集区的发现和勘查评价, 新成矿理论、新认识的不断涌现, 新矿带的确立
    1.3 2009—2014年, 矿床新类型的发现和高品质矿床的勘查评价
    1.4 2015年至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模型的不断完善, 找矿方向的不断扩展, 新矿床类型不断涌现, 成矿地质背景的传统认识受到挑战
2 各成矿区带主要矿床空间分布、地质特征
    2.1 藏东三江玉龙成矿带
    2.2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
        2.2.1 矿带划分及各亚带特征
        2.2.2 铜钼元素时空分离机制
        2.2.3 普桑果铜多金属矿床——特殊的矽卡岩型矿床
    2.3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2.3.1 多龙矿集区成矿背景
        2.3.2 多龙矿集区矿床类型
        2.3.3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3 几个问题的讨论
    3.1 关于冈底斯谢通门—昂仁以西的勘查评价方向
    3.2 关于陆相火山岩地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3.3 关于冈底斯成矿带特提斯洋碰撞的时限与矿床学指针
    3.4 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组合
4 结论

(2)冈底斯东段热液蚀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1.3 论题选定
    1.2 研究思路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方法技术
    1.3 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变质岩
    2.5 构造
第3章 蚀变类型与蚀变特征
    3.1 蚀变自然类型
    3.2 蚀变类型特征
        3.2.1 地质调查与勘查识别的蚀变特征
        3.2.2 遥感解译蚀变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蚀变温度类型特征
    4.1 蚀变温度类型的划分
    4.2 低温蚀变特征
    4.3 中低温蚀变特征
    4.4 中温蚀变特征
    4.5 高温蚀变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蚀变组合特征
    5.1 蚀变组合类型的划分
    5.2 蚀变组合特征
        5.2.1 低温蚀变组合特征
        5.2.2 中低温蚀变组合特征
        5.2.3 中温蚀变组合特征
        5.2.4 高温蚀变组合特征
        5.2.5 低-中温蚀变组合特征
        5.2.6 低-高温蚀变组合特征
        5.2.7 中-高温蚀变组合特征
        5.2.8 低-中-高温蚀变组合特征
第6章 蚀变的示矿性
    6.1 研究区矿产特征
        6.1.1 矿产分布
        6.1.2 矿产组合
        6.1.3 矿产成因
    6.2 单类蚀变的示矿性
        6.2.1 铜多金属矿
        6.2.2 铅锌银多金属矿
        6.2.3 金多金属矿
        6.2.4 铁多金属矿
        6.2.5 钨钼多金属矿
    6.3 温度类型蚀变的示矿性
        6.3.1 铜多金属矿
        6.3.2 铅锌银多金属矿
        6.3.3 金多金属矿
        6.3.4 铁多金属矿
        6.3.5 钨钼多金属矿
    6.4 蚀变组合类型的示矿性
        6.4.1 铜多金属矿
        6.4.2 铅锌银多金属矿
        6.4.3 金多金属矿
        6.4.4 铁多金属矿
        6.4.5 钨钼多金属矿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物的近红外光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方法原理及信息采集
    3.1 方法原理
    3.2 信息采集
4 蚀变矿物空间分布特征
    4.1 蚀变矿物分布
    4.2 蚀变矿物组合分布
5 主要蚀变矿物光谱特征
    5.1 绿泥石
    5.2 白云母矿物
        5.2.1 光谱波长值
        5.2.2 结晶度
6 关于热液活动中心的讨论
7 结论

(4)西藏山南努日铜钼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1.1 矽卡岩型矿床的类型
        1.1.2 矽卡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
        1.1.3 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型矿产成矿动力学背景
    1.2 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1 冈底斯成矿带与矽卡岩矿床有关地层
        1.2.2 冈底斯成矿带与矽卡岩矿床有关构造
        1.2.3 冈底斯成矿带与矽卡岩矿床有关岩浆岩
        1.2.4 冈底斯成矿带地层-构造-岩浆耦合关系
        1.2.5 冈底斯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时空分布
    1.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手段
        1.5.3 野外及室内完成工作情况
        1.5.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1.5.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围岩蚀变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结构
        3.3.2 矿石构造
    3.4 矿物特征
        3.4.1 矿石矿物
        3.4.2 脉石矿物
    3.5 矿化期次与阶段
    3.6 矽卡岩组成及分布
第4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
    4.1 采样及分析方法
        4.1.1 侵入岩锆石U-Pb定年
        4.1.2 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4.1.3 岩浆演化序列
    4.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分析
        4.2.2 微量元素分析
        4.2.3 稀土元素分析
    4.3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Sr同位素
        4.3.2 Nd同位素
        4.3.3 Pb同位素
        4.3.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4.4 岩浆岩成因分析
        4.4.1 侵入岩
        4.4.2 火山岩
第5章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1 采样与测试方法
        5.1.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5.1.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5.1.4 流体包裹体组成成分分析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H同位素组成
        5.2.2 O同位素组成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S同位素特征
        5.3.2 Pb同位素特征
        5.3.3 Re同位素示踪
        5.3.4 辉钼矿稀土、微量元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3.5 白钨矿稀土、微量元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矿床成因分析
    6.1 矿床地质特征
    6.2 成岩成矿分析
        6.2.1 黄铜矿Re-Os定年
        6.2.2 辉钼矿Re-Os定年
    6.3 成岩成矿环境
    6.4 成矿物质来源
    6.5 成矿流体来源
    6.6 控矿地质条件
        6.6.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6.6.2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6.6.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6.7 成矿动力学背景
    6.8 成矿模式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图版

(5)西藏努日矽卡岩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蚀变特征
    小结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分布
    3.2 矿石类型及矿石物质特征
        3.2.1 矿石类型
        3.2.2 矿石物质成分
    3.3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3.4 矿物生成顺序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Pb 同位素特征
    4.2 主量元素特征
        4.2.1 围岩地层主量元素特征
        4.2.2 岩浆岩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稀土元素特征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附图

(6)西藏努日铜钨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1.3 论题选定
    1.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 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
    2.2 矿区地质
第3章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1 T01-T07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2 T08-T17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3 T18-T20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4 T21-T39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5 T40-T55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第4章 流体包裹体测温
    4.1 均一温度
    4.2 盐度、密度
    4.3 压力及深度
第5章 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
第6章 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构造活动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2 可行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分区
    2.2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2.2.1 旁多-松多印支褶皱带
        2.2.2 叶巴叠加弧后盆地
        2.2.3 桑日火山弧
        2.2.4 南冈底斯岩浆弧
        2.2.5 日喀则弧前盆地
        2.2.6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2.2.7 冈底斯构造演化
    2.3 区域大型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2.3.1 申扎永珠-嘉黎推覆构造
        2.3.2 隆格尔-措麦推覆构造
        2.3.3 拉贡拉-冬古拉-米拉山推覆构造
        2.3.4 塔玛-渡布-帕古脆韧性-韧性剪切带
        2.3.5 恰布林-江当推覆构造
        2.3.6 雅鲁藏布结合带
        2.3.7 当雄-大竹卡走滑构造
        2.3.8 小结
第3章 矿田及典型矿床成矿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矿田分布特征
    3.2 雄村-汤白铜金矿田
        3.2.1 雄村矿床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2.3 成矿规律分析
    3.3 厅宫-岗讲斑岩铜钼矿田
        3.3.1 厅宫铜钼矿床
        3.3.2 岗讲铜钼矿床
    3.4 蒙亚阿-沙让铅锌钼多金属矿田
        3.4.1 蒙亚阿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3.4.2 沙让钼矿床
    3.5 驱龙-甲玛铜多金属矿田
        3.5.1 驱龙铜钼多金属矿床
        3.5.2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3.6 努日-程巴矽卡岩型钨铜钼矿田
        3.6.1 矿床地质特征
        3.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6.3 成矿规律分析
第4章 区域成矿规律分析
    4.1 主要矿种及矿床类型
    4.2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4.2.1 总体分布特征
        4.2.2 地球化学异常与成矿
        4.2.3 主要构造单元的矿床分布特征
    4.3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关系分析
        4.3.1 按空间展布方向划分
        4.3.2 按力学性质划分
    4.4 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4.5 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5章 成矿远景分析
    5.1 找矿标志
    5.2 找矿远景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版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西藏邦铺式钼多金属矿床—兼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斑岩型钼矿研究现状
    1.3 中国及冈底斯钼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2.6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床地质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岩浆岩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4.2 岩相学特征
    4.3 岩浆岩地球化学
    4.4 成岩年代学
    4.5 岩石成因
    4.6 小结
第5章 成矿流体地质地球化学
    5.1 成矿流体来源
    5.2 包裹体研究
    5.3 单矿物稀土、微量元素
    5.4 小结
第6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成矿年代学
    6.3 小结
第7章 矿床成矿模式
    7.1 地质特征
    7.2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7.3 成矿流体来源及性质
    7.4 成岩-成矿时代
    7.5 钼铜铅锌分离
    7.6 成矿模式
第8章 冈底斯东段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8.1 钼矿类型及典型矿床
    8.2 时空分布及铝成矿事件
    8.3 成矿物质源区与矿化元素组合
    8.4 成矿岩浆岩特征
    8.5 地球动力学背景
    8.6 冈底斯东段成矿亚系列
    8.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劣布铜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J].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 地球学报, 2017(05)
  • [2]冈底斯东段热液蚀变特征[D]. 霍亚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3]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物的近红外光谱学研究[J]. 王锦荣,吕新彪,黄照强,孙赫,秦志平,邹睿馨,范兴炉,黄啸宇. 地质与勘探, 2017(01)
  • [4]西藏山南努日铜钼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D]. 闫国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5)
  • [5]西藏努日矽卡岩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张峻基.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6]西藏努日铜钨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 陈莉莉.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6)
  • [7]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构造活动与成矿规律研究[D]. 许远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8]西藏邦铺式钼多金属矿床—兼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D]. 王立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0)
  • [9]西藏冈底斯南缘努日铜钨钼矿床地质特征与矽卡岩矿物学研究[A]. 陈雷,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肖波,江化寨,赵俊兴,范新,江善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 2013
  • [10]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下)[J]. 李清波,陆彦.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5)

标签:;  ;  ;  ;  ;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茨布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