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万物的“和解”——论《恶之花》中的自然诗

心与万物的“和解”——论《恶之花》中的自然诗

一、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论文文献综述)

胡永玲[1](2021)在《论颜艾琳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流变》文中研究表明

和丽辉[2](2018)在《《鲁般鲁饶》民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鲁般鲁饶》作为纳西族第一首殉情叙事长诗,开启了纳西族的殉情文学。并与另外两篇东巴经作品《创世纪》和《黑白战争》誉为东巴经文学的三颗明珠。《鲁般鲁饶》作为东巴经中一部重要的经书,不仅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数百年来纳西族文化的缩影,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艺价值、思想价值和民族文化传承价值。笔者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结合口头程式理论和叙事学的观点来探讨《鲁般鲁饶》呈现出的民间叙事的特色。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鲁般鲁饶》的内容和历史的不同版本,并探讨对后世殉情文学的影响;第二部分则运用“帕里——洛德”理论来分析《鲁般鲁饶》中的程式,呈现出其独特的口头性的特点;第三部分则通过分析故事中出现的寻求自由、禁止、诱惑三个母题来表现文章殉情的鲜明主题;第四部分则通过分析其叙事话语的特色来探讨其在大祭风仪式中的角色,并反映了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结语中总结了全文,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关注并挖掘其中的更多宝藏。

张玮玮[3](2015)在《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文中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其教义对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对当代生态危机文化根源的反思中,基督教的创造观所确立的人对自然管理和统治被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之一,对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基督教神学史中,同样具有许多倡导人和自然和谐的神学观。对这些神学思想的学习和借鉴将有利于人们重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柯勒律治的思想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理论资源之一。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柯勒律治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神学家。他生活于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柯勒律治通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强烈的生态伦理关怀,并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然而,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他前期诗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观,而忽略了对他后期的哲学和神学作品中自然观的研究。事实上,尽管柯勒律治后来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神学思辨中,但是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同样占据了他思考的中心。他始终从神学的层面上追求上帝、人和自然的整体性,并最终以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为神学支撑形成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柯勒律治还追求文学、哲学和神学等一切知识体系的统一。对于身兼文学家和神学家双重身份的柯勒律治来说,艺术和神学的联系尤为紧密、不可分割。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世界的祛魅和社会的日益世俗化,艺术能够通过向人类再现上帝的创造过程成为神、人和自然之间的调停力量。艺术能够令人类超越物质的束缚,恢复对无限的神性世界的向往,使人意识到与自然世界的亲密联系。因而,以神学为切入点研究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及其神学自然论的艺术观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应对生态危机的现实挑战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为此,本论文试图全面梳理柯勒律治的诗歌作品和哲学及神学着作,从神学的角度研究柯勒律治的自然观以及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并梳理建立在他的神学自然观基础上的艺术观。为凸显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论的艺术观的独特性和意义,论文还将其与华兹华斯和爱默生进行对比。按照这一思路,本论文共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柯勒律治的生平和学术经历,并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柯勒律治的研究现状阐明论文的研究意义。从神学的角度对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和艺术观进行研究不仅能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重新评价柯勒律治的地位和价值,揭去打在他身上的“消极”乃至“反动”的标签。第一章追溯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论的艺术观的形成背景。首先,柯勒律治生活于人类工业时代的黎明,面对的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工具理性对自然的不断分割。但是,一系列的个人经历却让他意识到无论自然本身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成为柯勒律治追求有机整体自然观的背后动因。其次,柯勒律治成长于英国机械论哲学的背景之中,因而他早年也受到英国机械论哲学的影响。但是,随着柯勒律治游学德国,他接受了以康德和谢林哲学为代表的德国有机论自然观,为他对自然有机整体性的感知提供了哲学依据。然而,德国自然哲学中混淆上帝与自然的泛神论思想却不能令他接受,所以他最终依靠传统基督教的“三一论”形成了自己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再次,柯勒律治也深受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面对工业革命后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精神自身的分裂,以谢林、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把文学视为弥合上述分裂的力量。他们对文学的这一认识对柯勒律治艺术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章论述柯勒律治的“三一论”神学观和他的有机整体自然观。柯勒律治的神学立场经历了从泛神论向“三一论”的转变。他早年追随大卫·哈特利的上帝一位论,接受了他的泛神论思想。在泛神论的影响下,柯勒律治把人和自然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把自然本身视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尽管这令他摆脱了机械论哲学对自然的分割,但泛神论自然观不但混淆了自然和上帝,还忽略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及人类心灵的自由,所以柯勒律治转向了“三一论”。他结合德国自然哲学思想对基督教传统的“三位一体”教义进行了改造,确立了上帝与自然的创造关系,并使得“三位一体”中“多样性的统一”的存在模式成为其他一切整体的原型。自然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产物,不是任何机械般的存在,而是以整体为前提、兼具了整体与个体、并永远处于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有机整体。同时,人和自然也共存于上帝创造的有机整体之中。虽然人类因为具有理性而获得居于自然之上的优先地位,但是自然作为上帝的象征能够不断向人类传达上帝的启示,成为人类心灵在寻找整体过程中的友伴。第三章系统梳理柯勒律治的神学自然论艺术观。从上帝创造的角度看,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中。但是,工业和科技却让一切都陷入了分离。在世界日益祛魅、神学日渐式微的时代,柯勒律治认为艺术能够再现上帝创造自然的过程,让人类重新恢复与上帝和自然的联系。在他看来,艺术通过对“有生气的自然”模仿,实现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外部自然的结合,成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物”和“协调者”。他把天才与上帝相提并论,把艺术家的想象视为上帝创造能力的类比,并且认为天才遵循着与上帝创造自然相同的极性法则,因此天才通过想象创造出的是与上帝的造物一样的有机体,并最终通过艺术中的象征表现出来。象征以自己物质的形式向人类传达精神的永恒存在,并向人类展现上帝创造的有机整体。在艺术的象征中,上帝、人和自然重新统一为一体。第四章对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艺术观进行对比研究。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因为合作出版过《抒情歌谣集》被并称为“湖畔诗人”,所以文学研究者经常忽视他们的区别。但实际情况是,他们从宗教立场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再到对诗歌的看法都存在着根本分歧,并最终了导致二人的分道扬镳。华兹华斯作为泛神论者,认为上帝存在于自然之中,使自然成为整体,人类心灵也应当主动回归自然,接受自然的引导。因此,诗歌应当使用真正自然的语言,保留对自然的感情,忠于自然的对象,以增强人类在自然中感知愉悦的能力。然而,柯勒律治通过其“三一论”创造观赋予心灵之于自然的优先性,并指责华兹华斯将心灵置于对自然的服从地位,并且主张诗歌的任务在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摆脱对自然外在形式的依赖,再现“自然的精神”,实现对人和自然的调和。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将凸显二人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第五章研究柯勒律治的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对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柯勒律治的思想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为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供了超验主义运动的思想框架。超验主义者继承了柯勒律治对理性的看法和象征主义的自然观,把理性视为一种可以感知到上帝的超验能力,自然作为上帝的象征能够不断引导人接近上帝。同时,他们也极大地借鉴了柯勒律治的艺术观,相信艺术在调和神、人、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但是,较之柯勒律治,爱默生对自然的态度更为坚定,更强调自然作为上帝启示的价值,弱化了柯勒律治对《圣经》启示的敬重,并且从神学思想中引申出了“自助”思想,成为美国文化的独特标记。结语部分在当代生态神学和生态批评的视域中评价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的价值与局限。柯勒律治始终追求宇宙的有机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联系,已经包含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雏形,可以成为当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生态整体论的思想资源。他还主张尊重和敬畏自然,这对现代人扭转人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他强调人应当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信仰,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精神的困境。最后,柯勒律治坚信艺术在调和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也将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发挥艺术在改进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当然,柯勒律治把人和自然真正统一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宗教和艺术,忽略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才是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定性因素,并且他在基督教文化中提出的神学自然观也与我们东方文化存在一定的隔阂。因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他思想中有价值的方面,并以此为契机发掘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思想来应对现实的生态问题。

吴宜[4](2015)在《南宋翁卷诗歌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永嘉四灵”是主要活动于南宋中期永嘉地区的一个诗派,在南宋后期诗坛比较具有影响力。因四人籍贯都是浙江永嘉(即温州),且四人字号中均有一个“灵”字,加之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大体趋于一致,因而得名。“四灵”生活的时代,正是江西诗派的诗风已经逐渐减弱的时期,而江西诗派以学问典故为诗的生硬诗风,正是“四灵”诗人所深为不满的。因此,他们从晚唐诗家入手,宗法晚唐,仿效贾岛和姚合诗法,打破了江西诗派垄断文坛的格局,并对之后的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生平境遇的不同,个体性格存在差异等原因,“四灵”中的每位诗人的个体诗歌创作,又有着各自的细微的差异。因此,本文选取“四灵”中翁卷的诗歌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以期能够总结分析出其诗歌创作的总体风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翁卷诗歌创作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梳理简介翁卷家世,追溯翁卷生平,辨析翁卷性情。第一部分主要从反映现实,感慨时事;应和酬答,送别朋友;歌咏自然,题咏纪游;羁旅念远,抒情言怀四个方面分析论述翁卷诗歌题材的选择。第二部分主要从率淡浅近、侧重写实;炼字琢句、深情苦吟;敛情约性、简瘦求奇;清莹温润、专营意境四个方面分析论述翁卷诗歌的艺术理论主张及艺术表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论述翁卷诗歌所受儒、佛、道思想之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论述翁卷在四灵中的地位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得失。

薛秀明[5](2013)在《论唐湜长篇抒情组诗《蓝色的十四行》》文中研究说明《蓝色的十四行》是九叶诗人唐湜1964—1994年间的十四行诗作选集,为九叶诗派的创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中国十四行诗创作推向又一个高峰。本篇论文从《蓝色的十四行》的精神情感和艺术成就两个大的方面做了全面研究探索,共分四章。精神情感方面是前两章的研究内容。第一章的三节分别针对诗集中三个部分的抒写内容做了细致梳理。《幻美之旅》《遐思:诗与美》《新翠集》大致以时间段为分隔点,各有侧重地抒写了诗人的人生际遇、诗美追求、晚年沉潜与辉煌的人生状态和诗歌状态,清晰地展露了诗人的性情和内心的行进轨迹。第二章对整部诗集的深层精神内涵做了透彻分析。唐湜在苦难深重的生活中展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昂扬笔直的人格精神,以及对诗美理想的执着追求。艺术成就方面是后两章的研究内容,第三章论述格律音韵、意象创造、新诗戏剧化,从这三个角度论证《蓝色的十四行》在汉语诗体再建上的特色。第四章论述了诗集民族化的汉语诗美风格。结论部分概括了《蓝色的十四行》彰显的时代特色,在我国诗坛的重要意义。

金丽[6](2013)在《顾太清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女学大盛,女诗人人数众多,胡文楷《历代妇女着作考》共收录了历代有着作成集的妇女四千二百余人,其中明末之前共三百六十一人,而清代则有三千八百多人。顾太清能在清代女作家如过江之鲫的情况下成为中晚清女性文坛的一颗闪耀的明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史画廊的重要景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顾太清826首诗歌的反复阅读与思考,尽力拓宽研究的空间和视野,试图通过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位清代女诗人非凡的诗性世界,发掘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顾太清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处于清代由盛转衰的时期,虽处贵族阶层但经历却波折起伏,早年颠沛流离,中年丧夫,含冤被逐,晚年遭受社会动荡,亲友离散,失子夭孙。她既享受过满族官宦人家的荣华富贵,又饱尝了人世间的艰辛苦辣;既有过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又不幸地度过了长期的孤寡生活。虽则生活打击不断,但始终未曾放弃对赋诗写词的追求,或许可以说,正是这些不断的磨难拓展了她作品的内涵,其诗歌创作历程正是她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的写照。由于受生活环境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古代女性作家作品的题材内容相比男作家要狭窄单薄许多,然而顾太清抒怀却不局限在自己春愁秋怨的悲欢里,小小诗心,朗朗乾坤。她的纪游诗写出了对尘世荣辱不以为意的脱俗襟怀,写出了山水清音的高怀雅趣,写出了一种淡泊悠远的精神风貌;她的悼亡诗,写出了悲念亡夫的痛楚,写出了悼念闺友的情谊,写出了对恩人知己的感激,写出了对亲人婢女的惋惜,写出了晚年失子夭孙的心酸;她的育儿诗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疼爱,写出了母亲为儿女别离感伤的真情,写出了母亲为儿女生活筹谋的劳碌,写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的光辉形象;她的民事诗写出了对黎民百姓的关爱,写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写出了一个心怀苍生的女性形象;她的题画诗写出了闺阁女性的生活意趣,写出了女性文人的情感世界,写出了一种淡泊高洁的精神境界。太清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太清诗歌的抒情真于情性、发乎自然;太清诗歌的语言朴实自然、明白晓畅;太清诗歌的风貌清新婉丽、敦厚典雅。顾太清以其溶入了毕生心血的诗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平凡闺秀女子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她的出现体现出了女性文学在清代的繁荣,让我们感受到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与思想状态,了解到产生于彼时彼地的女性文学,体味其历久弥香的艺术魅力。

白帅敏[7](2012)在《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文中认为关于唐宋词意象研究,可以说是词学研究的传统话题了。但以前的研究,多从物象的色彩、画面、场景等视觉感受入手,对声音、听感的关注则相对缺如。然而正如王安石《菩萨蛮》所写:“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午后枕边的三两声莺啼,悠然地置于词尾,不仅让词人情感尽展,也让词境界全出。这正是词中声音意象的效果,不同于“绿柳红花”的别样美感。唐宋词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声音,如雨声、鹃声、蝉声、蛩声等自然之声,鼓声、琴声、歌声、漏声、卖花声、捣衣声等人世之声,甚至仙乐鬼啸等异界之声。它们或宏亮或隐约,或清脆或呜咽,充斥在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境的每一个空间,丰富、广泛、活跃而生动。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词人丰富的情感以及词作优美的意境。从“声音”入手,关涉唐宋词意象研究,也为我们词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共分为七章,笔者选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对唐宋词中的所有声音进行“多元”透视,中间结合多个典型个案设专题分析,最后再总体论述声音在唐宋词中的作用。大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选取昼夜、季节、地域、作家等四个角度,对唐宋词中声音意象进行“多元”透视。昼夜方面,主要分析光线与环境的不同对声音的影响,及声音对昼夜的表现;季节方面,主要研究了四季的不同声音,及季节因素对声音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春秋两季的声音问题;地域方面,选取巴蜀、江南、边塞等三方“领地”,论述了地域与声音关系;作家方面,选择辛弃疾、吴文英两位个性迥异的词人,分析不同词人对“声音”的差异表现。二至六章是专题论述,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了突出不同声音意象的个性,同时也为了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以资借鉴,笔者特对每一个专题,采取不同的研究体式,分别论述了唐宋词中雨声、莺声、鹃声、蝉声、蛩声、鼓声和琴声等七个声音意象。第二章从雨的多感性切入,集中论述了不同季节、不同生活状态的听雨感受,以及雨声多感交融的意境美。而这些美和感受主要通过杏花雨、荷花雨、梧桐雨、芭蕉雨、梅雪雨及驿馆听雨,舟船听雨,山居田园听雨,渔隐听雨,并床听雨,剪灯听雨等几个传统模式加以表现。第三章从前代“莺声”的表现史切入,集中论述了唐宋词中莺声的柔美特征及莺声在唐宋词中的作用。通过晓莺残月、莺声小院、柳浪闻莺、花外流莺等意象模式表现其声音之美。同时,论述莺声中的春之感、意境之美、娇慵之美和歌舞文化内涵。第四章从杜鹃的三个传说——杜宇化鹃、杜鹃啼血、杜鹃催归切入,集中论述了鹃声中的悲剧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并着重分析了鶗鴃催春、子规叫月、泣血言归等意象模式的美学意味。第五章是蝉声和蛩声对比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兼论虫声的时令感。本章主要从声音之外的蝉文化和蛩的文化切入,通过对比蝉鸣蛩吟的时间、地点、与人的亲密程度,及所营造的境界等多个方面,以展示其差异性,并从其“候虫”的共性入手,兼论虫声的时令感,尤其是秋感。第六章是鼓声和琴声的对比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兼论乐声的俗情雅韵。本章主要从鼓和琴基础常识切入,对比其共性和个性,从而揭示鼓声之闹与琴声之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鼓声之俗与琴声之雅。然这种俗情雅韵并非一成不变,唐宋词中鼓声可雅而琴声可俗,关键在于其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第七章总论声音意象在唐宋词中的作用,主要剖析声音意象与情感表达和词境塑造的关系。声音意象是触发情感的媒介,也是寄寓情感的载体,在受情感支配的同时对词人心灵世界又有涤荡作用。声音意象通过声与声的合奏,声与色的联手,塑造出许多美好之意境来,其中又以“深静”之境最优。通过对唐宋词中声音意象的考察,为我们传统的以视觉模式解读词作的做法提供了新路径,在一个五彩斑斓的视觉世界之外,添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美声”世界。它们同词人那复杂多变的心灵世界和词作那珠圆玉润的音律世界一起,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交织着欢笑与哀怨,沧桑与平淡的词学长卷。

李文军[8](2000)在《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文中研究说明《恶之花》曾被人们看做是诗人波德莱尔对病态美、忧郁美追求的诗作。其实 ,诗集中同样有着大量的对大自然进行讴歌的诗篇 ,这些诗恰恰体现了诗人那渴望心灵与万物丰契应和的美学理想

二、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论文提纲范文)

(2)《鲁般鲁饶》民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殉情”文献综述
        (二)《鲁般鲁饶》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第一章 《鲁般鲁饶》概说
    第一节 故事梗概
        一、主要内容
        二、历史上的不同版本
    第二节 由《鲁般鲁饶》衍生出来的其他作品
        一、《游悲》及其它文学作品
        二、舞台剧《鲁般鲁饶》等其它形式
第二章 《鲁般鲁饶》的口头程式
    第一节 语词程式
    第二节 整句程式
    第三节 节奏与音韵
        一、音乐与情绪兼具的节奏
        二、自由古朴而工整的音韵
第三章 《鲁般鲁饶》的叙事母题
    第一节 寻求自由
        一、青年为追寻自由而迁徙
        二、追寻自由的爱情
    第二节 禁止
        一、青年父母的禁止
        二、朱古羽勒排父母的反对
    第三节 引诱
        一、游祖阿主的引诱
        二、“十二欢乐坡”的吸引
第四章 《鲁般鲁饶》的叙事话语与传承
    第一节 叙述者与接受者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传唱者
        三、叙述者与接受群体
    第二节 叙事时间
        一、叙事时序
        二、叙事时距
    第三节 叙事视角
    第四节 《鲁般鲁饶》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柯勒律治生平及着述简介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论艺术观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对自然的过度开发
    第二节 哲学背景——德国有机论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文学背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柯勒律治艺术观的影响
第二章 柯勒律治的“三一论”神学与有机整体自然观
    第一节 从泛神论向“三一论”的转变
    第二节 “三一论”神学观与有机整体自然观的形成
    第三节 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第四节 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第三章 柯勒律治的神学自然论艺术观
    第一节 艺术本质论——论“模仿”
    第二节 艺术主体论——论天才
    第三节 艺术创造论——论想象
    第四节 艺术表现论——论象征
第四章 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自然观和艺术观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从“共生”到分裂
    第二节 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神学自然观的分歧
    第三节 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艺术观的分歧
第五章 柯勒律治对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
    第一节 柯勒律治与美国超验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爱默生对柯勒律治思想的同化和吸收
    第三节 爱默生与柯勒律治思想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4)南宋翁卷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翁卷家世梳理
    (二)翁卷生平事迹追溯
    (三)翁卷性情及其他
一、翁卷诗歌题材选择
    (一)反映现实、感慨时事
    (二)应和酬答、送别朋友
    (三)歌咏自然、题咏纪游
    (四)羁旅念远、抒情言怀
二、翁卷诗歌的艺术表现
    (一)翁卷诗歌的理论主张
    (二)率淡浅近、侧重写实——翁卷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一
    (三)炼字琢句、深情苦吟——翁卷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二
    (四)敛情约性、简瘦求奇——翁卷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三
    (五)清莹温润、专营意境——翁卷诗歌的艺术特点之四
三、翁卷诗歌的思想倾向
    (一)儒家思想倾向——铁肩担道义
    (二)佛家思想倾向——清静平和
    (三)道家思想倾向——隐逸虚幻
四、翁卷诗歌的评价及影响
    (一)翁卷在“永嘉四灵”中的地位
    (二)“永嘉四灵”的地位及文学史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论唐湜长篇抒情组诗《蓝色的十四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蓝色的十四行》:人生步履的现实文本
    第一节 《幻美之旅》:向蹉跎年华致敬
    第二节 《遐思:诗与美》:岁月沉淀后的悠游
    第三节 《新翠集》:晚年辉煌的诗美情怀
第二章 理想主义者与浪漫主义者的“笔直人格”
    第一节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苦涩中憧憬的长歌
    第二节 玄思遐想:“决不沉默,决不躲闪”
    第三节 醇美:诗学理念的诗性坦言
第三章 《蓝色的十四行》汉语诗体的再建
    第一节 格律与音韵的精准灵动
    第二节 象征与颖悟的表里升华
    第三节 意志与情感的“戏剧化”呈现
第四章 《蓝色的十四行》诗美风格
    第一节 蓝色澄明的气蕴
    第二节 凝重的古典风骨
    第三节 民族化的汉语诗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顾太清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顾太清的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少女时期:“濯濯寒闺秀”、“悠悠世中事”
    第二节 少妇时期:“美人家在绿杨中”、“娉婷合是神仙侣”
    第三节 中年时期:“亡肉含冤谁代雪”、“伤心不见当年柳”
    第四节 晚年时期:“只有诗书是所亲”、“淡泊生涯滋味醇”
第二章 顾太清诗歌对闺阁题材内容的开拓
    第一节 纪游诗:咏自然山水,道出世情怀
        一、 与爱人同游:“白云堆里是吾乡”
        二、 与儿女同游:“山阁凭虚眼界宽”
        三、 与好友同游:“身在尘寰竟不知”
    第二节 悼念诗:悲亡夫之痛,惜亲朋闺友
        一、 悲念亡夫:“九回肠断寸心哀”
        二、 悼念闺友知己:“拈毫怕写断肠诗”
        三、 痛惜失子夭孙:“好景难禁老泪流”
    第三节 育儿诗:抒母性情怀,言爱子之情
        一、 身教于儿女的学习
        二、 感伤于儿女的离别
        三、 劳神于儿女的婚嫁
    第四节 民事诗:说离乱兵荒,叹民生疾苦
        一、 关注时事:“共享升平是所思”
        二、 关心民生:“生民饱食复何忧”
    第五节 题画诗:写生活意趣,显内心境界
        一、 山水题画诗
        二、 花卉小品题画诗
        三、 人物画像题画诗
第三章 顾太清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意境创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第二节 抒情特点:真于情性、发乎自然
    第三节 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明白晓畅
    第四节 审美风貌:清新婉丽、敦厚典雅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宋词中声音意象的多元透视
    第一节 声音的昼夜之别
        一、昼夜之声
        二、昼夜不同对声音的作用
        三、声音对昼夜的不同表现
    第二节 声音的季节之别
        一、四季之声
        二、季节与声音的互动
    第三节 声音的地域之别
        一、巴蜀之声
        二、江南之声
        三、边塞之声
    第四节 声音的作家之别
        一、辛弃疾词中之壮声
        二、吴文英词中之柔音
第二章 唐宋词中的雨声及其多感性
    第一节 雨“视听触”三感交融美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一、雨的视觉美
        二、雨的听觉美
        三、雨的触觉美
    第二节 四季听雨
        一、杏花春雨
        二、圆荷夏雨
        三、芭蕉、梧桐秋雨
        四、梅雪冬雨
    第三节 生活听雨
        一、漂泊听雨
        二、安居听雨
    第四节 唐宋词中雨声的意境美
        一、雨声的冷暖之境
        二、雨声的刚柔之境
        三、雨声的沧桑与平淡之境
第三章 唐宋词中的莺声及其作用
    第一节 历代韵文中对莺声美的表现
        一、唐前文学中的莺声
        二、唐宋文学中的莺声
    第二节 唐宋词中“莺声”常见的意象模式
        一、晓莺残月
        二、莺声小院
        三、柳浪闻莺
        四、花外流莺
    第三节 莺声在唐宋词中的作用
        一、莺声与春感
        二、莺声与词境
        三、莺声与娇慵之美
        四、莺声与歌舞文化
第四章 唐宋词中的鹃声及其文学、文化意味
    第一节 关于杜鹃的传说及其文学意味
        一、杜宇化鹃
        二、杜鹃啼血
        三、杜鹃催归
    第二节 唐宋词中“鹃声”常见的意象模式
        一、鶗鴃催春
        二、子规叫月
        三、泣血言归
    第三节 鹃声中的悲剧文化
        一、春归之悲
        二、离别之悲
        三、身世之悲
        四、家国之悲
    第四节 鹃声中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盛衰感
        二、政治功名感
        三、执着的进取精神
    第五节 鹃声中的地域文化
        一、蜀地意识
        二、南方意识
第五章 唐宋词中的蝉声和蛩声及其时令感
    第一节 文学中的蝉与蛩
        一、声外之蝉
        二、声外之蛩
    第二节 唐宋词中的蝉声与蛩声
        一、唐宋词中蝉声
        二、唐宋词中的蛩声
        三、蝉鸣蛩吟之对比
    第三节 蝉声蛩声中的时令感
        一、蝉声之时令感
        二、蛩声之时令感
    第四节 虫儿吟秋三部曲
        一、报秋
        二、惊秋
        三、悲秋
第六章 唐宋词中的鼓声与琴声及其俗情雅韵
    第一节 鼓琴杂论
        一、历史悠久
        二、雅乐之器
        三、鼓琴之“因革”
    第二节 唐宋词中鼓琴声之俗情雅韵
        一、闹静之“声”
        二、雅俗之境
    第三节 唐宋词中鼓琴声的雅俗之“变”
        一、鼓声之雅
        二、琴声之俗
第七章 声音意象在唐宋词中的作用
    第一节 声音与情感表达
        一、闻声动情
        二、以声寓情
        三、缘情布声
        四、因声畅情
    第二节 声音与词境塑造
        一、声音之于词境的重要性
        二、声音所营造之词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颜艾琳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流变[D]. 胡永玲. 湖北大学, 2021
  • [2]《鲁般鲁饶》民间叙事研究[D]. 和丽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柯勒律治神学自然观及其艺术观研究[D]. 张玮玮. 山东大学, 2015(12)
  • [4]南宋翁卷诗歌创作研究[D]. 吴宜. 长春师范大学, 2015(12)
  • [5]论唐湜长篇抒情组诗《蓝色的十四行》[D]. 薛秀明.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6]顾太清诗歌研究[D]. 金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7]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D]. 白帅敏. 苏州大学, 2012(03)
  • [8]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J]. 李文军.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000(S1)

标签:;  ;  ;  ;  ;  

心与万物的“和解”——论《恶之花》中的自然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