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经济评价

煤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经济评价

一、The environment of coal mining areas and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land reclam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大型露天煤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土地利用变化是衡量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基础参数,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大型露天煤矿主要位于西北生态脆弱区,露天煤矿开采严重摧毁了矿区植被,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发了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当前,对大型露天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研究不足,也较少关注生态环境响应的变化。为此,本研究以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区为例,借助复杂网络、景观生态学等原理方法研究大型露天煤矿区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影响,系统地揭示了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机理和生态环境响应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区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优化。该研究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有重要意义。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1986-2015年,在煤矿开采和高速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农用地面积减少10171.17hm2,农用地是输出型地类,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是输入型地类。在煤矿区的土地利用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大规模露天采矿活动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较差。(2)整个煤矿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最低。研究区内四个排土场的植被覆盖度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初始复垦时间节点的植被覆盖度较低。研究区的全局莫兰指数呈上升的趋势,局部莫兰指数表明,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主要由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组成。(3)研究区处于土地利用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稳步提高。各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的形态边界呈复杂的方向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生态功能受到影响。复杂网络内部节点之间的相关性变大,复杂网络系统变得更为聚集,内部系统之间稳定性变强。景观形状指数在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4)总体来看,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格兰杰(Granger)原因,耕地转换为工矿用地的过程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负相关作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过程不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损益不同。(5)综合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平朔矿区的土地利用以生态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呈持续增加态势。区域土地利用有序度较低,结构性较差。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人为决策,可采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

王欢欢[2](2020)在《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煤矿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难免会破坏土地资源,再加上煤矿开采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不积极实施煤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因此,煤矿区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煤矿开采企业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积极的复垦,进而恢复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在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完善的煤矿区土地复垦法律法规将有利于保证煤矿区土地复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煤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恢复,从而实现煤矿区土地复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由于采矿企业和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公众参与煤矿区土地复垦的力度不够,土地复垦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煤矿开采企业的监管不到位,面对这些影响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进程的问题时,我们就需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法律制度体系。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说明。其次,通过分析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阐述说明造成此种困境的法律原因主要有哪些?如法律体系不完善、义务主体不明确、义务内容不完整、法律责任不明确等。再次,提出完善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相关法律制度,以促进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针对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健全并完善煤矿区土地复垦配套制度。

闵超[3](2020)在《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文中指出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煤炭资源的绿色安全开采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研究井工煤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大小与分级问题可为煤矿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开采指导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煤矿区绿色与安全开采。本研究在明确地质环境含义和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的组成基础上,识别了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和问题类型,并对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类别划分、发生频率和研究热点识别,同时对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3项指标的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对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权重结果表明:专家普遍认为开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MCDA(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我国6座拟建(扩建)井工煤矿区进行了地质环境风险分级研究。结果表明:6座煤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山西乡宁县矿区>新疆温宿县矿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矿区>陕西府谷县矿区>新疆和田县矿区>山西盂县矿区,按照地质环境风险综合指数等级划分,山西乡宁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为较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矿区与新疆温宿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为中等;陕西府谷县矿区、新疆和田县矿区与山西盂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较低。

彭苏萍,毕银丽[4](2020)在《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黄河流域煤矿区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水资源短缺是该流域中上游生态环境治理的瓶颈,现有技术与方法还不能支撑黄河流域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将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分析了国内外煤矿开采的岩层结构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地下水资源保护、煤炭开采对水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应结合煤层赋存特点和煤层开采工艺技术,对上覆岩层产生的裂隙发育特征与展布格局,裂隙与地表水和矿井水的导通与耦合关系,裂隙对地表生态发育与退化作用,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描述。提出黄河流域中上游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是水的保护与利用,要采用四维综合监测方法,揭示采矿全周期的地下水、表层水运移及地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要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煤矿区开发过程对水土资源受损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研究并形成黄河流域煤矿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构建黄河流域煤炭开发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及调控模式。要改变传统认为煤炭开采只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旧观念,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对上覆岩层产生裂隙这一类似"松土"的作用动力,减缓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易形成的次生盐碱化现象,积极将人工修复技术和生态自修复作用相结合,实现从被动防治到主动治理,使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典范,并为其他行业应用提供借鉴。最后提出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今后工作重点与发展模式,来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可持续发展。

张晶[5](2019)在《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它的开发利用带动了许多矿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随着煤炭的日益枯竭,相继的停产和搬迁也造成了大量矿区废弃地的产生。如何通过设计手法,重新利用废弃矿区空间,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废弃煤矿矿区的生态恢复和重新改造设计会直接影响着矿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目前的研究表明,对废弃地的设计改造不能简单的运用绿色植被来恢复生态环境,而是以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废弃矿区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矿区环境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国内外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废弃场地生态恢复、景观重塑以及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方法,对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景观再生设计完成对废弃矿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带动废弃矿区经济、文化、生态的齐发展。最后,本文以邹城市北宿煤矿矿区设计为例,在以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矿区文化、工业遗产等特点,对废弃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为旧矿区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尝试。

李卉[6](2019)在《井工煤矿地表沉陷预测及土地复垦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也对煤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煤矿采空区上方地表沉陷预测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井工煤矿沉陷预测与治理现状,依据井工煤矿土地复垦要求,构建了煤矿地表沉陷预测模型,确定了土地复垦模式,提出了土地复垦治理措施,包括预防和控制措施、工程措施、植物修复与监测措施、管理和保护措施。本文以东胜煤田万利一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研究区环境现状相关信息,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生态环境信息。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有裸土地、裸露基岩和荒草地。对动植物群落进行了系统分类,确定为普通群落,无珍奇动植群落存在。研究区属于半干旱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抗干扰能力差。在科学分析煤矿开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后,引入概率积分法进行了沉陷区预测。预测结果为煤矿闭坑时地煤下沉最大值18.63 m、倾斜度184.49 mm/m、曲率2.78×10-3 m、水平移动5.59 m、水平变形84.13 mm/m,井田边界外最大影响半径127 m,地表沉陷面积42.30 km2,煤矿闭坑后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必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根据土地现状情况的分析研究,基本确定了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按不同破坏情况制定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提出了沉陷裂隙的填充方法。沉陷区按林地、耕地、草地提出了具体治理方法,制定了沉陷区长期治理过程中的监测系统设置方案,并对现在的生产煤矿提出了合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议。本文中的沉陷区预测方法、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供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产煤大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及新疆等相类似煤矿的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理参考与借鉴。

李缓[7](2019)在《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徐州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煤炭、电力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煤矿废弃地。废弃地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塑角度对煤矿废弃地再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复垦、生态重建、自然再生等相关理论,总结各类型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方法。提出煤矿废弃地可以再生为生态产业用地、公园绿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功能置换,解决矿区生态安全问题,实现“精明性”转型。最后,以徐州市夏桥煤矿区为例,从空间结构重塑、遗址文脉传承和生态系统修复等角度构建矿区空间优化路径,从而给徐州市煤矿区环境修复及再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马靖华[8](2019)在《矿区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与PPP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结构的60%以上,我国目前国有重点煤矿“三下压煤”压煤总量高达138亿吨,对于压覆的煤炭资源开采将成为释放煤炭潜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房屋及村办企业建筑占地面积逐年扩大,村庄下压煤现象更加突出。村庄压煤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造成服务年限缩短,而且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压煤村庄搬迁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和村民的正常生产,关系到村民生活和工农关系,关系到社会、煤矿的利益和稳定。现有压煤村庄的搬迁模式研究主要是基于煤炭企业的角度,对相关各方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达到推动压煤村庄搬迁,释放煤炭产能的目的,因此模式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原有的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定性分析,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指标和方法。因此,深入研究压煤村庄搬迁过程的动力机制,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压煤村庄搬迁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压煤村庄传统搬迁模式、集中搬迁模式和基于动态复垦的“先补后占”模式三种既有搬迁模式的概况、优缺点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对压煤村庄搬迁过程中三个主要利益主体政府、村民和企业的分析,归纳得出既有搬迁模式下压煤村庄搬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煤炭企业的资金保障、政府的整体规划和配套措施制定、新村建设用地的解决、新村址占地面积和耕地复垦技术。(2)在对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来源和动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压煤矿区系统特征,总结提炼出矿区建设发展的相互作用影响的四个主要系统因素,据此建立了四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用一系列发展水平指标和协调指标来衡量。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四个子系统的衡量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筛选,最终得到影响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的十个主要影响指标,包括:压煤村庄搬迁总投资、GDP、土地复垦率、搬迁释放煤炭资源总量、搬迁新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口总数、城镇化率等。(3)运用博弈论方法将压煤村庄搬迁过程简化为地方政府、煤炭企业、村民三方依次参与选择的动态博弈过程,并划分为搬迁方案制定阶段和搬迁方案实施阶段两个子博弈进行求解分析,通过对各子博弈的战略均衡分析得出参与各方在不同阶段的选择规律及影响因素:压煤村庄搬迁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耐心优势”和“先动优势”,因此参与各方应积极、尽早启动方案制定,加快协商速度;同时应做好压煤村庄搬迁过程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满足各方需求,尽快就搬迁方案达成一致;为保证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应在努力提高实施方案的整体收益的同时,保证收益在参与各方之间的合理均衡分配。(4)在动态博弈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压煤村庄搬迁相关各方利益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模型,并运用经济价值评价法对模型中搬迁前后区域整体经济价值、搬迁总成本等主要参数进行了量化计算。通过对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定量化的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价值总增长率、区域经济价值净增长率、压煤村庄搬迁成本率三项指标。(5)运用新的压煤村庄搬迁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陈蛮庄矿压煤村庄搬迁参与各方动力机制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建立了陈蛮庄矿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模型,计算得出模型各主要参数和各项动力机制评价指标。通过指标分析,可以得出搬迁方案可行,煤炭企业所获得利润与煤炭价格关系密切,村民投入不大但收益也较为有限,地方政府可以收获税收和政绩,有动力在压煤村庄搬迁过程中推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区域农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对影响压煤村庄搬迁动力的吨煤利润、城镇化建设等主要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压煤村庄搬迁与城镇化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巨大优势。因此得出压煤村庄搬迁方案的优化方向和建议:传统压煤村庄搬迁模式中,煤炭企业是唯一的经济动力来源,但煤炭企业动力严重依赖于释放煤炭利润的高低,因此,需要在压煤村庄搬迁过程中找到新的动力来源,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和当地村民城镇化的实现是较好的途径。(6)在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矿区压煤村庄搬迁PPP模式。以陈蛮庄矿压煤村庄搬迁为例,设计了 PPP模式搬迁方案,研究了 PPP模式下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模式动力机制分析,得到了压煤村庄搬迁PPP模式的各项动力机制评价指标。通过与现有搬迁模式对比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压煤村庄搬迁PPP模式可行且效果良好,并具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可以更好地解决压煤矿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新的经济形势下压煤村庄的搬迁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震[9](2019)在《草原矿区煤炭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文中认为我国草原区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撑。开采扰动指的是开采活动对生态自然状态造成的严重变化。开采扰动会直接影响地表的土壤、植被等,也会间接地影响到水资源、野生动物、生态系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然而,当前缺乏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研究,不能定量地获取开采扰动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且难以评估采后的复垦状况,不利于草原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及整治与修复。因而,定量、准确地识别草原区煤炭开采扰动及分析开采-复垦变化过程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对地观测传感器性能不断改进,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环境监测的很多领域。传统关于矿区环境监测及开采扰动识别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分类,比较不同时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达到监测矿区环境的变化的目的。该方法需要对影像进行分类,易受影像分类精度的影响,且很难反映开采-复垦的变化过程。近些年,关于开采扰动识别的研究主要是以植被为媒介,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基于相应的植被指数监测地表植被的变化过程,实现矿区开采扰动的识别。但现有研究集中于森林区域,鲜有关于草原矿区开采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研究。与森林区不同,我国草原矿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且往往存在很多其它扰动,使得开采扰动识别相对较难。因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及矿区环境治理和监测的急迫性,如何识别草原矿区开采扰动并分析采后的复垦状况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宝日希勒矿区为研究区域,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1101-4)进行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基于1985-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结合研究区域的采煤过程,充分利用测绘学、数理统计、地理学和时序分析等相关理论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开采扰动识别的主要难点,并探索出了研究区开采扰动的特征及开采-复垦过程中植被变化特点,提出了一套集遥感时序数据去噪、开采扰动识别和复垦状况评价于一体的针对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技术方法,并从定性和定量等多角度对研究方法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退化明显,显着退化和极显着退化区域占研究区域的11.22%。而植被显着退化区域可能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为明确开采扰动在植被退化区域中的比重,有必要开展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相关研究。(2)为去除气候及噪声对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去除Landsat年际NDVI时序数据噪声的方法—BISE-WT滤波器。并以BISE(Best Index Slope Extraction)和 S-G(Savitzky-Golay filter)两种滤波方法为参照,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变化检测分析三个方面,评价了新方法BISE-WT滤波器的性能。结果表明新方法在去除噪声的同时,能保留时序数据的真实信息。(3)针对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结合地物光谱特征、开采扰动变化规律和地物拓扑关系的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研究区域,取得了 92.2%(Kappa系数=0.83)的总体精度,将基于光谱方法总体精度提高了 10.2%。(4)分析矿区开采-复垦过程中,NDVI时序数据的变化特征,将开采-复垦的变化过程分为采前、植被清除和压占、采中和采后四个阶段。将每个阶段利用相应的参数、表达式和阈值表示,这些参数、公式和阈值形成了开采扰动模板,并通过模板匹配确定每个开采扰动像元的年际信息及开采-复垦轨迹类型。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宝日希勒矿区,结果表明:开采扰动年际信息的识别精度为74.4%,而开采-复垦轨迹类型的识别精度为85.7%。(5)研究区域开采扰动按照强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6-1998年,该阶段研究区出现零星的开采扰动;第二个阶段为1999-2015年,该阶段研究区进行了大规模开采。(6)宝日希勒矿区近90%的开采扰动区域处于无植被恢复的状态,且开采扰动区域恢复到开采前植被水平的比率低。本文利用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一套集时序数据重构、开采扰动识别和复垦状况评价的技术方法,得到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将来主要从不同开采工艺、不同影像分类识别方法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姜月丽[10](2018)在《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问题研究 ——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文中认为煤炭开采会产生大量粉尘、尾矿和废水,对大气、土地和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再加上之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粗放式的开采导致历史欠账过多。当前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理势在必行。应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和煤矿区生态环境所迫,不少煤矿区也都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笔者查阅了我国现行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规范,对山西平朔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切实了解我国生态修复法律规定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对应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为煤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一些有益借鉴。从整体的法律体系上来说,我国现行的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规范过于分散,法律层面上缺乏专门而具体的规定,使得煤矿区生态修复没有统一的规制。对此,应加快立法,在现有法律中增设煤矿区生态修复专章或制定专门的法律,确定煤矿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与综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生态效益原则和远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细化具体的保障措施和促进方式。从具体的配套制度来说,首先,我国应在法律中规定煤矿区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的确定原则,并列举常见情况下的责任主体,来明确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其次,我国应编制专门的煤矿区生态修复标准,根据环境资源种类、场地类型对生态修复进行分类、分阶段的验收。然后,尽快落实自然资源部对煤矿区生态修复的统一监管职责,提高生态修复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并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对参与状况进行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最后,我国应完善保证金制度,加大国家的修复资金支持,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来保证生态修复资金的充足;进一步提升煤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对煤矿区生态修复进行土地规划,为生态修复提供土地使用保障。

二、The environment of coal mining areas and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land reclam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nvironment of coal mining areas and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land reclam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露天煤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土地利用
        1.2.2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2.3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影响研究
        1.2.4 土地利用优化模型
        1.2.5 复杂网络模型
        1.2.6 研究进展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科学问题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平朔露天矿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1.8 矿产资源条件
        2.1.9 自然灾害
    2.2 三大露天煤矿及排土场
        2.2.1 安太堡露天煤矿
        2.2.2 安家岭露天煤矿
        2.2.3 东露天矿
        2.2.4 排土场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遥感影像数据
        2.3.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系统特征分析
    3.1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3.2 土地利用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3.2.1 度
        3.2.2 介数中心度
        3.2.3 平均路径长度
    3.3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3.4 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网络模型分析
        3.4.1 土地利用地类的输出和输入
        3.4.2 土地利用关键地类的识别
    3.5 基于复杂网络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3.6 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7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7.1 采矿活动
        3.7.2 快速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3.7.3 退耕还林还草计划
        3.7.4 土地复垦
        3.7.5 村庄搬迁
    3.8 本章小节
4 平朔矿区植被覆盖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4.1 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
    4.2 计算植被覆盖度
    4.3 基于莫兰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4.4.1 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4.4.2 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5 不同植被覆盖度的稳定性分析
        4.5.1 整个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分级的转变
        4.5.2 排土场不同植被覆盖分级的转变
    4.6 空间自相关分析
    4.7 露天采矿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4.8 复垦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4.9 本章小节
5 平朔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5.1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5.2 土地利用分形特征
        5.2.1 土地利用分形维数
        5.2.2 土地利用稳定性指数
    5.3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5.4 复杂网络模型
        5.4.1 度
        5.4.2 介数中心度
        5.4.3 聚类系数
        5.4.4 稳定三角形数量
        5.4.5 景观格局指数复杂网络的构建
    5.5 土地利用程度与分形特征
    5.6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5.6.1 景观水平指数变化特征
        5.6.2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变化特征
    5.7 基于复杂网络的景观格局指数
    5.8 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8.1 农用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5.8.2 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5.8.3 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机制
    5.9 本章小节
6 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
    6.1 构建概念模型
        6.1.1 绿度指标
        6.1.2 湿度指标
        6.1.3 干度指标
        6.1.4 热度指标
    6.2 遥感生态指数模型计算方法的改进
        6.2.1 遥感生态指数的归一化处理
        6.2.2 空间主成分分析
        6.2.3 计算贡献率
        6.2.4 计算权重
    6.3 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响应模型
    6.4 评价因子分析
    6.5 修正的遥感生态指数分析
    6.6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响应方程构建
        6.6.1 LUCER方程构建
        6.6.2 空间回归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措施建议
    7.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7.2 土地利用结构性分析
    7.3 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7.3.1 多目标规划模型
        7.3.2 决策变量设置
        7.3.3 目标函数构建
        7.3.4 约束条件制定
    7.4 遗传算法概述及其求解过程
        7.4.1 遗传算法概述
        7.4.2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7.5 土地利用优化结构方案
        7.5.1 问题和参数设定
        7.5.2 迭代运算结果
    7.6 优化结果分析与评价
    7.7 矿区土地利用优化与管控策略
        7.7.1 严格保护和利用耕地,减少采矿活动占用耕地
        7.7.2 优化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布局,提升矿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7.7.3 加强损毁土地复垦,优化复垦土地利用
        7.7.4 政府积极参与,强化矿区土地利用管控
    7.8 本章小节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问题与方法
    五、基本思路
第一章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环保意识薄弱
    第二节 公众参与度不强
    第三节 资金保障不充分
    第四节 法律监管不力
第二章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面临困境的法律原因探究
    第一节 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义务主体不明确
    第三节 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义务内容不完整
    第四节 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责任不明确
第三章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煤矿区土地复垦法律体系
    第二节 健全煤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第三节 建立严格的煤矿区土地复垦标准和评价制度
    第四节 完善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监管机制
        一、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管理制度
        二、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监督制度
第四章 健全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配套制度
    第一节 加大政府对土地复垦的政策支持机制
    第二节 加大政府对土地复垦的资金支持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1.2.2 环境风险分级研究
        1.2.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1 地质环境的概念、组成
        2.1.1 地质环境概念
        2.1.2 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的组成
    2.2 造成井工煤矿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2.3 井工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类型
        2.3.1 诱发地质灾害
        2.3.2 资源破坏
        2.3.3 环境污染
    2.4 井工煤矿地质环境主要问题识别
        2.4.1 主要的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4.2 主要的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4.3 结论
第三章 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类型
        3.1.4 土地利用类型
    3.2 开采地质条件分析
        3.2.1 煤层、煤质特征
        3.2.2 地质构造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其他
    3.3 工程因素分析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确定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4.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2.2 指标权重赋值结果及讨论
第五章 基于MCDA模型的风险预测分级与应用
    5.1 MCDA方法介绍
    5.2 评价指标分级
    5.3 评价模型及评价等级划分
    5.4 案例研究
        5.4.1 数据来源
        5.4.2 风险分级结果及讨论
    5.5 煤矿环境保护建议
        5.5.1 政府层面
        5.5.2 企业层面
        5.5.3 公众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1)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是煤炭规模开发的瓶颈。
    (2)现有方法和技术难以支撑黄河流域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理论和技术创新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
2 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2.1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2.2 黄河流域中上游黄土区和风沙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2.2.1 煤岩层结构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2.2.2 地下水资源保护研究
        2.2.3 煤炭开采对水和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3 黄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煤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3 黄河流域煤矿区环境与生态修复今后的研究重点与目标
    3.1 重点研究内容
        (1)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煤岩层结构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
        (2)煤炭规模开采地下水系统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
        (3)煤-水协调开发的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方法。
        (4)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对地表变形损伤机理和沉陷规律。
        (5)黄河流域煤炭开发的生态修复机制与关键技术。
        (6)黄河流域煤炭开发的生态安全评价及调控模式。
    3.2 今后工作重点与发展模式
4 结 语

(5)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查法
        1.4.2 文献综述法
        1.4.3 归纳整理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废弃煤矿区环境概况
    2.1 废弃煤矿区概念
    2.2 废弃煤矿区环境现状
    2.3 存在的问题
        2.3.1 生态环境的破坏
        2.3.2 基础设施的破坏
    2.4 相关治理措施
        2.4.1 土地回填
        2.4.2 植被修复
        2.4.3 水源净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模式与价值
    3.1 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模式
        3.1.1 主题性景观公园
        3.1.2 文化创意园区
        3.1.3 工业博物馆
        3.1.4 综合性旅游区
    3.2 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价值
        3.2.1 历史文化价值
        3.2.2 经济技术价值
        3.2.3 景观观赏价值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策略
    4.1 工业遗产的保留与再生
    4.2 景观绿化结构的组合方式
    4.3 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案例—北宿煤炭工业文创园景观设计
    5.1 设计背景
    5.2 项目概况
    5.3 项目定位
    5.4 设计方案
        5.4.1 总体区域分析
        5.4.2 局部景观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井工煤矿地表沉陷预测及土地复垦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1.2.1 生态学有关理论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课题研究方法
        2.1.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2.1.2 地表沉陷预测概率积分法
    2.2 课题研究对象
第3章 研究区自然现状调查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区现状概况
        3.2.1 研究区自然、社会环境现状概述
        3.2.2 煤矿概况
        3.2.3 煤矿已开采区域沉陷情况
    3.3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3.3.1 研究区植被类型调查分析
        3.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分析
        3.3.3 研究区土壤侵蚀类型调查分析
        3.3.4 研究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分析
        3.3.5 研究区土壤类型调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井工煤矿开采地表沉陷特征预测及环境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区井工煤矿地表沉陷预测及环境影响分析
        4.2.1 地表沉陷预测
        4.2.2 地表沉陷环境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表沉陷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修复措施
    5.1 引言
    5.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2.1 分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2.2 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3 土地复垦修复措施
        5.3.1 生态恢复的范围及目标
        5.3.2 土地复垦措施
        5.3.3 土地复垦监测及管护措施
        5.3.4 矿区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
    五、研究方法与框架
1 煤矿废弃地的形成及其环境危害
    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及类型
        1.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
        1.1.2 典型煤矿废弃地的类型
    1.2 煤矿废弃地的环境危害
        1.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1.2.2 对水域系统的破坏
        1.2.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2.4 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1.3 本章小结
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基本概念分析
        2.1.1 土地复垦
        2.1.2 生态重建
        2.1.3 自然再生
    2.2 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2.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2.2.2 景观审美的构成
        2.2.3 大地艺术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的原则策略与措施
    3.1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原则
        3.1.1 保护性原则
        3.1.2 持续性原则
        3.1.3 整体性原则
    3.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策略
        3.2.1 矿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发展
        3.2.2 修复构筑物,传承矿业文化风貌
        3.2.3 重塑地形地貌,再造景观生态格局
    3.3 景观重塑运行保障措施
        3.3.1 采用BARCI监管设计
        3.3.2 科研与技术保障
        3.3.3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废弃地景观及生态修复方法
    4.1 不同类型废弃地生态修复方法
        4.1.1 塌陷地:湿地生态修复
        4.1.2 排土场:生态林地修复
        4.1.3 煤矸石山的综合利用
        4.1.4 土壤:多措并举的治理与修复
    4.2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作用
        4.2.1 “回归自然”的环境效益
        4.2.2 “生态宜居”的社会效益
        4.2.3 “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
    4.3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塑样本
    5.1 调查区域概况
        5.1.1 徐州市自然环境概况
        5.1.2 徐州市煤矿发展概况
    5.2 采煤塌陷区湿地重建
        5.2.1 九里湖湿地公园
        5.2.2 潘安湖湿地公园
    5.3 露采宕口遗迹再生
        5.3.1 金龙湖宕口公园
        5.3.2 龟山公园
    5.4 煤矿废弃地其他用途再生模式
    5.5 煤矿废弃地再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徐州市煤矿废弃地再生的针对性策略研究
    6.1 废弃地再生的基本功能构想
        6.1.1 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2 以公园绿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3 以商服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4 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2 徐州市夏桥煤矿区多用途再生的核心要素
        6.2.1 空间结构的重塑
        6.2.2 遗址文脉的传承
        6.2.3 生态系统的修复
    6.3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与再生效益分析
        6.3.1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
        6.3.2 徐州市煤矿区再生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矿区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与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经济需求层面
        1.1.2 行业发展层面
        1.1.3 地方经济建设层面
        1.1.4 政策导向层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1.2.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研究
        1.3.3 压煤村庄搬迁模式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压煤村庄搬迁模式及相关政策研究
    2.1 压煤村庄搬迁模式分析
        2.1.1 压煤村庄传统搬迁模式
        2.1.2 压煤村庄集中搬迁模式
        2.1.3 基于动态复垦的“先补后占”模式
    2.2 相关利益方分析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2 影响因素研究
    2.4 压煤村庄搬迁相关政策和理论依据
        2.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4.2 城镇化建设
        2.4.3 土地置换及“挂钩流转”政策
        2.4.4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
        2.4.5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相关政策
        2.4.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
    2.5 本章小结
3 压煤村庄搬迁的动力机制及影响指标研究
    3.1 压煤村庄搬迁动力分析
        3.1.1 动力机制来源
        3.1.2 搬迁动力构成
    3.2 压煤村庄搬迁系统组成及影响指标体系
        3.2.1 经济子系统
        3.2.2 资源子系统
        3.2.3 环境子系统
        3.2.4 人口子系统
    3.3 动力机制主要影响指标研究
        3.3.1 按照影响因素初步筛选
        3.3.2 问卷调查法筛选
        3.3.3 动力机制主要影响指标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压煤村庄搬迁过程的动态博弈分析
    4.1 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4.1.1 博弈论简介
        4.1.2 博弈模型的建立
    4.2 搬迁方案制定阶段动态博弈分析
        4.2.1 子博弈模型分析
        4.2.2 博弈模型求解
        4.2.3 贴现率对搬迁方案的影响研究
        4.2.4 搬迁总体利益对搬迁方案的影响研究
    4.3 搬迁方案实施阶段动态博弈分析
        4.3.1 博弈模型分析
        4.3.2 博弈模型求解
        4.3.3 企业和村民间的博弈分析
    4.4 博弈分析结论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模型研究
    5.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模型建立
        5.1.1 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5.1.2 模型分析
        5.1.3 定量化评价体系及分析
    5.2 主要参数计算方法
        5.2.1 搬迁前区域整体价值
        5.2.2 搬迁后区域整体经济价值
        5.2.3 压煤村庄搬迁总成本
    5.3 若干重点问题分析
        5.3.1 压煤村庄搬迁新村建设
        5.3.2 主要土地复垦技术及复垦土地利用
        5.3.3 规模高效农业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动力机制应用实例分析
    6.1 陈蛮庄矿搬迁实例概况
        6.1.1 陈蛮庄矿概述
        6.1.2 搬迁范围的确定
        6.1.3 搬迁成本费用分析
        6.1.4 陈蛮庄矿搬迁新村规划
        6.1.5 旧村址塌陷后综合治理
    6.2 陈蛮庄矿搬迁动力机制分析
        6.2.1 模型建立
        6.2.2 主要参数计算
        6.2.3 主要评价指标确定
        6.2.4 动力机制分析
    6.3 不同条件下矿区搬迁动力机制影响分析
        6.3.1 吨煤利润
        6.3.2 城镇化建设
        6.3.3 其他新增产业价值
    6.4 本章小结
7 矿区压煤村庄搬迁PPP模式研究
    7.1 压煤村庄搬迁PPP模式方案设计
        7.1.1 PPP模式总体思路
        7.1.2 PPP项目内容及收益
        7.1.3 项目回报机制
        7.1.4 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7.1.5 PPP项目投资方的确定
        7.1.6 项目资金需求估算
        7.1.7 PPP公司股东构成及股权比例
        7.1.8 PPP项目总体进度安排
    7.2 PPP模式动力机制分析
        7.2.1 模型建立
        7.2.2 主要参数计算
        7.2.3 主要评价指标确定
        7.2.4 资金情况分析
        7.2.5 动力机制分析
    7.3 PPP模式下管理机制研究
        7.3.1 管理机制框架模型建立
        7.3.2 管理团队建设
        7.3.3 管理工作特点
        7.3.4 利益均衡机制
        7.3.5 激励机制
        7.3.6 主要优势
    7.4 PPP模式与现有搬迁模式对比
        7.4.1 主要优势
        7.4.2 限制条件
        7.4.3 存在的主要风险
    7.5 压煤村庄搬迁PPP模式主要影响因素及应用条件
        7.5.1 主要影响因素
        7.5.2 应用条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草原矿区煤炭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区地表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1.2.2 国内矿区地表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煤炭资源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地形地貌
        2.1.5 水文水系
        2.1.6 气象
        2.1.7 土壤、植被
    2.2 数据获取
        2.2.1 遥感数据
        2.2.2 其它数据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3.1 植被覆盖度反演
    3.2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年际NDVI时序数据重构
    4.1 研究方法
        4.1.1 BISE
        4.1.2 WT
        4.1.3 BISE-WT滤波器
        4.1.4 评价方法
    4.2 结果及分析
        4.2.1 定性评价
        4.2.2 定量评价
        4.2.3 变化检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
    5.1 开采扰动内涵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开采扰动识别
    5.3 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草原矿区开采-复垦变化过程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定义开采扰动模板
        6.1.2 动态匹配
    6.2 结果及分析
        6.2.1 植被恢复函数
        6.2.2 精度评价
        6.2.3 开采扰动年际信息
        6.2.4 复垦状况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10)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问题研究 ——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域概况
    1.3 研究现状概述
    1.4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2章 煤矿区生态修复概述
    2.1 煤矿区生态修复的概念
        2.1.1 煤矿区
        2.1.2 生态修复
        2.1.3 煤矿区生态修复
    2.2 煤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2.3 煤矿区生态修复方式
    2.4 煤矿区生态修复实施的保障
        2.4.1 政策法规保障
        2.4.2 物质基础保障
第3章 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问题分析
    3.1 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体系问题
        3.1.1 国家层面的立法
        3.1.2 地方层面的立法
    3.2 煤矿区生态修责任主体问题
    3.3 煤矿区生态修复标准问题
    3.4 煤矿区生态修复监管问题
        3.4.1 国家部门监管
        3.4.2 社会公众参与
    3.5 煤矿区生态修复物质基础保障问题
        3.5.1 修复资金问题
        3.5.2 修复技术问题
        3.5.3 修复用地问题
第4章 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建议
    4.1 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体系的完善
        4.1.1 加快煤矿区生态修复立法
        4.1.2 确定煤矿区生态修复基本原则
    4.2 煤矿区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的明确
        4.2.1 明确煤矿区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的确定原则
        4.2.2 列明具体情形下的煤矿区修复责任主体
    4.3 合理设定煤矿区生态修复标准
    4.4 煤矿区生态修复监管执法的完善
        4.4.1 提高煤矿区生态修复的监管效率和力度
        4.4.2 强化煤矿区生态修复公众参与的保障
    4.5 煤矿区生态修复物质基础保障的强化
        4.5.1 修复资金制度的制定
        4.5.2 修复技术的提升
        4.5.3 修复用地的规划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The environment of coal mining areas and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land reclam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露天煤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影响研究[D]. 张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制度研究[D]. 王欢欢. 郑州大学, 2020(02)
  • [3]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D]. 闵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4]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J]. 彭苏萍,毕银丽. 煤炭学报, 2020(04)
  • [5]废弃煤矿区景观再生设计研究[D]. 张晶.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井工煤矿地表沉陷预测及土地复垦修复研究[D]. 李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D]. 李缓. 苏州大学, 2019(04)
  • [8]矿区压煤村庄搬迁动力机制与PPP模式研究[D]. 马靖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9]草原矿区煤炭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D]. 杨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1)
  • [10]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问题研究 ——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D]. 姜月丽. 河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煤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经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