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带地震勘探对策分析

过渡带地震勘探对策分析

一、过渡带地震勘探的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智,位云生,孟德伟,韩博密,甯波,付宁海[1](2022)在《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水平井差异化部署新方法》文中指出苏里格气田是国内致密砂岩气田的典型代表,由于储层物性差,有效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强,现有的水平井布井方法难以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统一多学科多尺度数据,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为此,以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有效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分辫状河体系叠置带、过渡带形成了水平井地质目标的优选标准,进而提出了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差异化部署水平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有效砂体厚度薄、规模小,在空间高度分散,预测难度大;(2)叠置带储层规模大,稳定性和连续性强,应侧重于储层厚度、储量集中程度等整体性评价,整体式部署水平井;(3)过渡带沉积水动力弱,储层连续性相对局限,应在优选富集区的基础上,侧重于隔夹层描述、相邻直井生产动态分析等局部"甜点"评价后再部署水平井;(4)可将该区水平井分为4种类型,其中Ⅰ、Ⅱ类井主要位于叠置带,Ⅲ、Ⅳ类主要位于过渡带,4类井的合理配产分别为大于5×104m3/d、(4~5)×104m3/d、(3~4)×104m3/d、小于3×104m3/d。结论认为:(1)根据"多层约束、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形成了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据此部署的水平井其有效砂体钻遇率由60%提高到70%以上,能够实现水平井差异化部署;(2)气井开发早期应先根据地质及动态参数快速进行气井分类评价,继而按照不同井类型进行配产,以便合理利用地层能量,提高气井开发效果和最终采收率。

吕志凯,唐海发,刘群明,张永忠,常宝华,黄伟岗,刘华林,刘兆龙[2](2020)在《库车深层裂缝性气藏气水分布与开发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十三五期间塔里木油田公司天然气上产的主力,库车坳陷深层碎屑岩气田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该类气田具有基质物性差、局部裂缝发育的特征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产能差异大,受边水水侵影响严重,气藏开发难度大。在研究静态气水分布的基础上,探索微观水侵机理,总结动态水侵规律,最后系统提出控水开发技术对策。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深层大气田气水分布受基质物性和缝网发育的共同控制,可划分三种模式:正常气水分异型、薄气水过渡带型和厚气水过渡带型。气水分布和裂缝发育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气田水侵部位与水侵动态特征的不同,表现为三种水侵类型:边底水整体抬升侵入型、边底水沿微细裂缝带指进型和边底水沿大裂缝锥进型。基于不同气水分布模式及水侵动态,针对性提出了构造高部位布井避水、降速控压控水和边部水淹井强排等开发技术对策,为塔里木库车深层大气田的高效开发和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叶桢妮[3](2020)在《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文中指出煤储层特征与地质构造复杂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开发效率的基础关键。煤储层孔隙裂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影响着煤层气的吸附和渗流过程,制约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效果。地质构造控制着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决定着煤层气勘探工作的方向。论文以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为研究区,开展了煤储层特征、构造控气特征及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煤储层特征方面,分析了煤层含气性、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出3号煤层为弱吸附性、低含气量、低渗透性煤储层的认识。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在孔隙形态、BET比表面积、BJH孔隙体积和连通性方面的差异性,得出碎裂结构煤中裂隙孔更为发育,使得碎裂结构煤吸附性和连通性优于原生结构煤的认识。借助数字式X射线影像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中宏观裂隙和微观裂隙的展布特征,认为碎裂结构煤中微观裂隙发育的密度、延展长度和开合度均大于原生结构煤;采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的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揭示了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与煤岩有效渗透率的配置关系。在构造控气方面,模拟了研究区沉降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和生烃史,认为侏罗系延安组长期稳定沉降,在早白垩世晚期开始生烃,但生烃时间较短,煤层气含量较低。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结果,结合修正后的钻孔煤层气含量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构造部位的煤层含气性特征,提出了宽缓向斜、背斜及次级背斜和正断层三类构造六个构造部位的控气类型,即向斜两翼浅部、向斜轴部、向斜仰起端、向斜与次级向斜交汇部、背斜轴部和次级背斜兼正断层等六个构造部位。进行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精细分区,研究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含气性的关系,认为构造简单区煤层气含最一般大于3.5m3/t,构造较简单区煤层气含量为2~4m3/t,构造较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为1.5~2.5m3/t,构造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一般小于1.5m3/t。建立了考虑热-流-固耦合效应的地质构造控气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煤层气含量、煤储层温度、压力和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褶皱和断层不同部位的煤层气含量变化规律,认为宽缓向斜转折端具有保温保压低渗透的富气特征,背斜转折端和正断层的断层面附近具有低温低压高渗透的贫气特征,进而建立了构造控气模拟方程。通过研究正断层附近煤层气含量和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模拟得出煤层内小型正断层控气、控渗范围分别为37m和54m,断层面附近煤层气含量降幅达86%以上而渗透率增幅为2.6%。考虑煤层厚度、上覆地层厚度和围岩岩性等地质因素,选取有钻孔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剖面验证了所总结的构造控气特征和控气构造类型。在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精细估算方面,基于构造控气模拟方程,提出了考虑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建立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为煤层富气性预测提供了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估算了 1302工作面煤层气资源量和郭家河井田煤层气资源量。

王学忠,乔明全[4](2019)在《油水过渡带发现整装油藏的启示——以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西南部排691块为例》文中认为继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规模开发和薄浅层储层预测技术成熟之后,通过老井复查、细分小层、精细地层对比和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突破了该区钻遇一个薄油层、南部油水过渡带开发潜力很小的固有认识,形成春风油田西南部地区沙湾组一段物源来自南部的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自南向北厚度减薄、易于形成水进退积上倾尖灭油藏的新认识。在加强地震与地质融合基础上,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积极寻找单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排691块N1s■完钻了6口探井,3口井蒸汽吞吐后获商业油流,迅速探明一个千万吨级浅层整装稠油油藏。其成藏模式:沙湾凹陷二叠系烃源岩供烃、调整后再聚集、骨架砂岩与不整合面横向输导、断层纵向输导、前缘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油气富集在远源体系砂体的上倾尖灭带、砂体内部的断层遮挡区和近源体系的扇体中。

杨彦波[5](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蚀变作用特征及成因模式》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内陆沉积盆地,盆地北缘为强构造活化区,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于相对稳定构造区的成矿理论不甚一致。但随着盆地内的铀矿勘查工作的投入,近些年在盆地北缘相继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化点和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表明强构造活化的盆地北缘也具有形成中型、大型铀矿床的潜力,同时,也对强构造活化区砂岩型铀成矿理论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样品的分析,对目的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及演化特征、目的层成岩成矿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梳理了克孜勒努尔组含矿砂体后生改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目的层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等地质因素,明确了后生改造作用对铀矿化形成的制约,建立了强构造活化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模型,为强构造活化区砂岩型铀矿勘探提供参考意见。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为近物源沉积的一套含煤碎屑岩,砂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目的层成岩演化程度较低,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过渡带中U、Re、Mo等元素明显正异常,U与Re、Mo呈正相关性,异常元素受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与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具有可对比性。因此,Re、Mo可作为塔里克地区铀矿找矿的指示性元素。目的层后生蚀变作用较强,可见层间氧化作用、油气还原作用等,自生矿物(如黄铁矿、褐铁矿、铀矿物等)在层间氧化带各蚀变分带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镜下鉴定,目的层最少存在两期大规模油气还原事件,且第一期油气参与了铀矿成矿过程,第二期对铀成矿贡献不大。研究区成岩成矿过程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同沉积—早成岩阶段,从目的层沉积开始,到晚白垩世结束,控制目的层的形成;第二期层间氧化大规模成矿阶段,从晚白垩世开始,到古近纪末结束,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第三期深埋藏阶段,终止了层间氧化带铀成矿作用,中新世开始,更新世结束;第四期为现今表生流体作用阶段,目的层出露地表,开始接受地表水的淋滤和油气还原的改造作用,从更新世持续至今。

贾爱林,唐海发,韩永新,吕志凯,刘群明,张永忠,孙贺东,黄伟岗,王泽龙[6](2019)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大气田气水分布与开发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库车坳陷深层碎屑岩气田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该类气田具有储量规模大、埋藏深、高温高压、区块间裂缝发育差异大、边底水普遍存在等特点。气藏非均匀水侵导致气井产能快速下降,严重制约气田开发效果,是目前气田高效开发面临的普遍难题。从静态气水分布、微观水侵机理和动态水侵评价入手,系统建立了气水分布描述、水侵规律和控水开发技术对策为一体的静动态评价技术。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深层大气田气水分布受基质物性和缝网发育共同控制,气水分布模式可划分为两类:薄气水过渡带型(含基质物性好型和裂缝特别发育型两个亚类)和厚气水过渡带型。气水分布和裂缝发育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气田水侵部位与水侵动态特征的不同,表现为3种水侵类型:边底水整体抬升侵入型、边底水沿微细裂缝带锥进型和边底水沿大裂缝纵窜型。基于不同气水分布模式及水侵动态,提出了构造高部位布井避水、降速控压控水和边部水淹井强排等开发技术对策,为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大气田的高效开发和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国内同类气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蔚远江,杨涛,郭彬程,詹路锋,许小溪,杨超[7](2019)在《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育有16个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前陆冲断带在天然气加快发展中地位与作用重要,是近期勘探突破发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和补充。2011年以来前陆冲断带勘探获得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天然气及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石油两项重大突破、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油及四川盆地西北缘天然气两项重大进展、准噶尔盆地南缘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鄂尔多斯西缘油气3个重要苗头,进一步夯实了西气东输资源基础,推动了前陆盆地大油气区勘探进程。前陆冲断带地质研究在盆地原型恢复和晚期构造改造、深层结构刻画与构造解剖、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机制、断-盖控藏模式与油气有效聚集3-R评价方法、区域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5个方面形成创新认识,发展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聚集理论。前陆冲断带勘探配套技术研发在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复杂构造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前陆深层钻完井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4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前陆核心技术形成和油气勘探发现。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显示出较大增储潜力与挑战共存的局面。展望了前陆基础地质、油气勘探、勘探技术研究3方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近期勘探的3点启示与增储潜力,针对未来前陆冲断带在勘探生产、地质研究、配套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4方面勘探研究对策与建议。

王红丽[8](2018)在《南海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地区区域构造复杂,增加了地震成像和解释的难度。本文采用叠前地震成像方法(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结合钻井数据,在西沙海域、马尼拉俯冲带北段、西北次海盆区的地震成像和解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认识如下:1)资料处理方面,利用速度分析点加密在海山等陡倾角构造处获得了更为准确的速度;采用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使偏移成像结果更为准确,在西沙海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地层速度横向剧变造成的地震波散射问题,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和西北次海盆区域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2)在西沙隆起区,通过对该区裂后期岩浆活动与14个孤立碳酸盐台地淹没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岩浆活动之后的加速热沉降作用是导致礁体淹没的主要原因。西沙隆起西北部的孤立碳酸盐台地最早于晚中新世开始淹没,与南海扩张结束后的快速异常沉降作用有关。上新世早期,西沙隆起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岩浆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位于西沙隆起东部的西北次海盆和西沙东坳陷区,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导致了隆起西侧和东北侧的礁体于上新世晚期淹没。第四纪期间,西沙隆起同样发生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并持续至今,岩浆活动遍及西沙隆起北礁环礁以南的各个区域,以隆起南部最强烈,并造成了西沙隆起南部礁体的淹没。3)通过对马尼拉深度偏移剖面和速度模型的分析,对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的精细构造进行了解释,将马尼拉增生楔划分为原始沉积段、褶皱变形段、逆冲推覆段和背逆冲断层段四个部分,分别代表着增生楔演化的不同阶段,其内部存在逐级递进的演变关系。根据增生楔内部结构及演化特征,结合深度速度模型,推断增生楔下部存在菲律宾海残留板块构成的“弧前基盘”,并指出“弧前基盘”是控制马尼拉增生楔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与增生楔下部拆离滑脱面的突然降阶以及增生楔内部脱序逆冲断层的发育关系密切,并对马尼拉增生楔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弧前基盘与背后的吕宋岛弧融为一体,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推动下不断挤压并仰冲在南海板块之上,其前端是刮擦南海洋壳表层物质的前锋,并挤压前部地层,是逆冲推覆段和褶皱变形段向海沟方向推进的应力来源。弧前基盘向逆冲推覆段底部的挤入还导致了脱序逆冲断层的发育,并不断将刮擦下来的沉积物质以及逆冲推覆段叠瓦状地层并入其上部的背逆冲推覆段,从而造成上陆坡背逆冲推覆段的不断抬升壮大,从而使得脱序逆冲断层成为划分上、下陆坡的重要的地貌分界。4)在南海西北次海盆区域,利用三条典型地震剖面的深度偏移处理成果对西北次海盆的洋陆过渡带及岩浆活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西北次海盆陆坡处识别出较多的裂陷期火山,并在陆架断陷盆地下部的上地壳中发现了速度异常增加的现象,推断为盆地张裂诱发的深部物质的上侵导致。西北次海盆的裂后期岩浆活动同样丰富,在陆架、陆坡和洋盆处均有分布,其中中新世岩浆活动主要局限于西北次海盆内部,上新世和第四纪的火山零星分布于各处,并常在早期中新世火成岩上继承性发育。通过与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对比分析,结合海南地幔柱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西北次海盆地区的裂陷期和裂后期岩浆活动均来自地幔柱上涌而在南海北部陆缘之下的上地幔处形成的岩浆房,与雷琼地区和东沙隆起的的火成岩有相同来源,但属不同分支。西北次海盆陆坡处的岩浆活动与西沙海槽、西沙与中沙地区的裂陷期岩浆活动可能属于同一期岩浆活动,岩浆可能都来自西沙海槽北部的地幔柱分支,并受到早期裂谷和地壳减薄作用的诱发。

王鑫[9](2017)在《基于正演模拟的目的层段成像及其精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面向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对于地震成果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地质体、地质目标越来越小,因此对于成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对于成像精度的分析研究往往缺乏定量的分析,同时在技术、关键参数的选择上主要依靠经验,系统研究较少,结合正演模拟开展目的层段的成像精度的分析研究及技术的优选可以为实际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针对胜利探区典型岩性储层进行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储层特点的地质模型;其次通过正演数值模拟获得了叠前正演记录,针对正演记录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分析目的层段成像精度的影响程度;最后结合实际资料,完成了针对目的层段的提高分辨率处理工作。研究过程中,完成了2种典型砂体(浊积岩体及河道砂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工作;后续采用保幅性更好的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保证了正演模拟的精度,提高了计算效率,针对浊积岩体正演获得了400炮叠前数据,河道砂体1000炮的叠前数据;针对叠前正演数据,对提高分辨率关键处理技术及参数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此同时,采用主频、有效频宽、低频有效信息及有效频宽比重分析为手段,形成了一套能够针对提高分辨率参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实际处理过程中,针对牛庄三维(满覆盖286km2)、临南三维(满覆盖195km2)开展了提高分辨率处理工作,目的层段资料主频提高了5Hz以上。通过本次研究,形成了一种以正演模拟指导实际地震资料目标处理的新思路,同时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目的层段成像精度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陆小霞[10](2017)在《沁水盆地南部深煤层煤层气地质特殊性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沁水盆地南部1000m以深的煤层气资源量巨大,但勘探开发难度较大。论文立足沁水盆地东南缘,以柿庄北区块为研究重点,以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深煤层储层物性随埋深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深煤层煤层气的地质特殊性,并对深部煤层气井的产能进行了剖析,厘清了影响深部产能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深部煤储层存在一个过渡带。随着埋深的增大,煤储层的孔隙结构从配置较好、复杂向较差转变,渗透率则呈指数下降的特征,含气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优选了煤储层物性参数,耦合了深煤层过渡带的深度为736~1100m。揭示了深部煤储层物性变化的内在机理,即地应力的转换。煤储层共存在三种地应力状态:浅部应力状态、中间应力状态和深部应力状态。三种应力状态的转换,导致煤储层孔隙、裂隙、渗透率等发生变化,造成了深部煤储层的地质特殊性。剖析了深煤层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柿庄北区块,深部煤层日产气量多小于500m3。影响产能的因素包括资源地质条件、工程技术条件以及排采管理三个方面,主要为煤储层渗透率较低、3号煤与15号煤合采导致产水量较大、压裂未形成有效通道、排采过程中停机频繁导致排采不连续。提出了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对策和建议。深部煤储层物性存在一个过渡带,其主导因素是地应力。在深煤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中,必须先优选甜点区,再进行有效的压裂,提高煤储层渗透率。同时,建立合理连续的排采制度尤为重要。此外,提高深煤层煤层气产量的有效途径包括注入CO2置换甲烷提高产气量以及煤层气致密气共采。

二、过渡带地震勘探的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渡带地震勘探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水平井差异化部署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控下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
    1.1 基质砂体与有效砂体呈“砂包砂”二元结构
    1.2 以沉积微相为约束难以准确刻画有效砂体
    1.3 辫状河体系带控制下的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
2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水平井差异化部署
    2.1“多层约束、分级相控”的多步地质建模方法
    2.2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水平井差异化部署
3 水平井综合分类评价及优化配产
    3.1 水平井分类评价标准
    3.2 各类水平井特征
    3.3 不同类型水平井优化配产
    3.4 应用效果
4 结论

(3)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储层孔隙结构特性研究
        1.2.2 煤储层裂隙结构特性研究
        1.2.3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控制作用研究
        1.2.4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研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特征与矿井概况
    2.1 地层
    2.2 含煤地层
    2.3 构造
    2.4 水文地质
    2.5 矿井概况
    2.6 本章小结
3 煤储层特征研究
    3.1 煤储层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
    3.2 煤储层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2.1 煤样采集
        3.2.2 煤储层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3.2.3 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3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1 煤储层孔隙结构测定
        3.3.2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3 煤储层孔隙分形特征
        3.3.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
    3.4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1 煤储层裂隙识别
        3.4.2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3 煤储层微观裂隙分形特征
        3.4.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裂隙特征的影响
    3.5 煤储层孔隙裂隙分形特征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控气研究
    4.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与复杂程度评价
        4.1.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4.1.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方法
        4.1.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2 构造演化
        4.2.1 构造层划分
        4.2.2 地质构造演化
        4.2.3 沉降史恢复与生烃史分析
    4.3 构造控气特征
        4.3.1 3号煤层含气量特征
        4.3.2 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
        4.3.3 构造演化控气特征
    4.4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含气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数值模拟
    5.1 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5.1.1 热-流-固耦合机理
        5.1.2 原始构造模型和数值模型
        5.1.3 模型基本参数
    5.2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1 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2 构造控气控渗范围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方法
    6.1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方法
        6.1.1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构建
        6.1.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
        6.1.3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精度评价
    6.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1 基于体积法的煤层气资源量估算
        6.2.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3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主要工作量
附录2 地质构造等级分区评价统计表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4)油水过渡带发现整装油藏的启示——以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西南部排691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油水过渡带勘探认识的局限性
3 油水过渡带的发现及启示
    3.1 精细小层划分是取得油水过渡带勘探突破的关键点
    3.2 沉积体系再认识突破了 “油水过渡带”认识的束缚
    3.3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进步是勘探取得突破的保障
4 沙湾组成藏模式
5 结论

(5)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蚀变作用特征及成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的认识与成果
2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库车坳陷的基底和盖层
        2.2.1 基底
        2.2.2 盖层
    2.3 库车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2.4 矿产分布情况
        2.4.1 空间产出关系
        2.4.2 库车坳陷内油气特征
    2.5 研究区地质特征
        2.5.1 概述
        2.5.2 研究区地层
        2.5.3 研究区构造特征
        2.5.4 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矿化特征
3 目的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砂岩的物质成分
        3.1.2 结构特征
        3.1.3 砂岩类型
    3.2 成岩作用
        3.2.1 压实作用
        3.2.2 溶蚀作用
        3.2.3 胶结作用
        3.2.4 交代作用
    3.3 矿物生成序列
    3.4 成岩演化阶段
        3.4.1 同沉积—早成岩阶段
        3.4.2 古层间氧化阶段
        3.4.3 深埋藏阶段
        3.4.4 近现代表生流体作用阶段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3.1 微量元素在不同蚀变带内的变化规律
        4.3.2 特征元素迁移对铀富集的指示作用
    4.4 稀土元素特征
        4.4.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4.4.2 稀土元素在不同蚀变带内的变化规律
        4.4.3 δEu和δCe异常特征及意义
        4.4.4 稀土元素迁移对铀富集的指示作用
    4.5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铀成矿作用方式的指示
5 铀富集机理研究
    5.1 分析方法
        5.1.1 α蚀刻径迹
        5.1.2 电子探针分析
    5.2 铀矿物类型
        5.2.1 沥青铀矿
        5.2.2 其他铀矿物
    5.3 铀矿物的赋存状态
        5.3.1 吸附态铀
        5.3.2 独立铀矿物
    5.4 铀矿物成因
    5.5 蚀变矿物类型与空间分带
        5.5.1 氧化带
        5.5.2 过渡带
        5.5.3 还原带
    5.6 铀富集机理
6 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成因模式
    6.1 铀矿成矿条件
        6.1.1 铀源条件
        6.1.2 构造条件
        6.1.3 岩相条件
        6.1.4 还原剂条件
    6.2 氧化带发育规模和矿体分布特征
        6.2.1 氧化带发育规模
        6.2.2 氧化带及铀矿体形态特征
        6.2.3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6.3 矿床成因模式
        6.3.1 预富集阶段
        6.3.2 层间氧化成矿阶段
        6.3.3 深埋藏阶段
        6.3.4 近现代表生流体作用阶段
    6.4 找矿启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大气田气水分布与开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库车坳陷深层气田群地质特征
    1.1 地质概况
    1.2 基本地质特征
2 气水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2.1 气水分布主控因素
    2.2 气水分布模式及特征
        2.2.1 薄气水过渡带型
        2.2.2 厚气水过渡带型
3 水侵动态特征
    3.1 微观水侵特征
    3.2 水体活跃程度
    3.3 气藏水侵规律
4 控水开发技术对策
    4.1 精细化地质研究,构造高部位布井避水,延长气藏无水采气期
    4.2 差异化气井配产,气藏整体降速控压控水,实现水驱气藏均衡开发
    4.3 系统化水侵监测,气藏边部水淹井强排,延缓递减提高气藏采收率
5 结论

(7)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陆冲断带近期油气勘探进展
    1.1 库车前陆深层勘探
    1.2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前陆勘探
    1.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勘探
    1.4 四川盆地西北缘前陆勘探
    1.5 准噶尔南缘、塔里木西南缘和鄂尔多斯西缘前陆勘探
2 前陆冲断带近期地质研究进展
    2.1 前陆盆地原型恢复和晚期构造改造
    2.2 前陆冲断带深层结构刻画与构造解剖
    2.3 前陆深部储层演化、油气充注机制及含气性主控因素
    2.4 前陆油气有效聚集与3-R评价及构造单元-区带-目标评价方法体系
    2.5 前陆冲断带区域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2.5.1 库车前陆常规砂岩超高压大气田成藏认识
        2.5.2 川西北前陆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成藏认识
        2.5.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砂砾岩大油田成藏认识
3 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技术进展
    3.1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建模技术
    3.2 前陆复杂构造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体系
    3.3 前陆冲断带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系列
    3.4 前陆冲断带深层钻完井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
4 前陆冲断带勘探研究展望与讨论
    4.1 前陆冲断带勘探研究近期特点与发展趋势
    4.2 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的三点启示
    4.3 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增储潜力
    4.4 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
    4.5 前陆冲断带勘探研究对策与建议
5 结论

(8)南海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第二章 成像及速度建模方法
    2.1 海上资料二维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
        2.1.1 海上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2.1.2 海上环境噪音去除技术
        2.1.3 海上多次波去除技术
    2.2 速度建模
        2.2.1 时间域速度分析
        2.2.2 深度域速度分析
    2.3 偏移成像
        2.3.1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
        2.3.2 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第三章 西沙礁区构造、岩浆活动与礁体淹没过程
    3.1 概述
    3.2 区域地质背景
    3.3 数据及方法
    3.4 西沙海区的淹没礁
    3.5 西沙海域的裂后岩浆活动
        3.5.1 中新世岩浆活动
        3.5.2 上新世岩浆活动
        3.5.3 第四纪岩浆活动
    3.6 西沙海域淹没环礁与裂后期岩浆活动的关系探讨
        3.6.1 西沙淹没礁与构造沉降
        3.6.2 岩浆活动与构造沉降
        3.6.3 裂后期岩浆活动及生物礁的淹没
    3.7 小结
第四章 马尼拉俯冲带增生楔精细成像及增生过程研究
    4.1 概述
    4.2 马尼拉俯冲带的地质背景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4 处理结果与解释
        4.4.1 剖面震相特征
        4.4.2 速度结构特征
    4.5 分析与讨论
        4.5.1 马尼拉俯冲带的形态特征
        4.5.2 滑脱面
        4.5.3 脱序逆冲断层
        4.5.4 马尼拉增生楔演化过程
    4.6 小结
第五章 西北次海盆构造特征研究
    5.1 概述
    5.2 区域地质背景
    5.3 数据处理
    5.4 成果分析与解释
        5.4.1 地震剖面特征
        5.4.2 速度结构特征
    5.5 分析与讨论
        5.5.1 洋陆过渡带
        5.5.2 岩浆活动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和认识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正演模拟的目的层段成像及其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岩性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2.1 浊积岩体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1.1 浊积岩地质特征分析
        2.1.2 浊积岩地震特征分析
        2.1.3 研究区地震资料特点分析
        2.1.4 观测系统分析
        2.1.5 影响目的层段成像的原始资料分析
        2.1.6 干扰波和信噪比分析
    2.2 河道砂体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2.1 河道砂体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2.2 研究区地震资料特点分析
第三章 地震模型正演及其成像精度分析
    3.1 岩性储层模型建立
        3.1.1 牛庄地区浊积岩体地质模型
        3.1.2 临南地区河道砂体地质模型
    3.2 模型正演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3.2.1 波动方程的正演模拟方法原理
        3.2.2 正演模拟参数与效果分析
        3.2.3 模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3.3 正演数据的目的层段成像的精度研究
第四章 实际资料目的层段成像精度研究
    4.1 实际地震资料目的层段提升成像精度技术研究
        4.1.1 能量一致性处理技术
        4.1.2 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
        4.1.3 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4.1.4 高精度成像处理技术
    4.2 实际资料应用效果
        4.2.1 牛庄二台阶三维目标处理应用效果
        4.2.2 临南-2013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应用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沁水盆地南部深煤层煤层气地质特殊性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深煤层孔渗物性研究现状
        1.2.2 深煤层含气量研究现状
        1.2.3 深煤层地应力研究现状
        1.2.4 煤层参数预测研究现状
        1.2.5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盆地构造特征
    2.4 煤系及煤层特征
        2.4.1 煤岩特征
        2.4.2 煤质特征
        2.4.3 煤变质程度
第3章 深煤层煤层气地质条件
    3.1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3.1.1 沁水盆地沉积特征
        3.1.2 柿庄北单井沉积特征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主要含水层
        3.2.2 水化学场特征
        3.2.3 水动力场特征
        3.2.4 煤层水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3.3 地应力特征
        3.3.1 地应力大小和方向
        3.3.2 深部地应力状态
第4章 深煤层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
    4.1 深煤层孔隙结构特征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
        4.1.2 压汞孔隙结构特征
        4.1.3 低温氮吸附法孔隙结构特征
        4.1.4 孔隙结构的过渡性特征
    4.2 深煤层裂隙发育特征
        4.2.1 裂隙的宏观观察
        4.2.2 深部裂隙发育特征
        4.2.3 裂隙充填特征
    4.3 深煤层渗透率特征
        4.3.1 渗透率变化特征
        4.3.2 渗透率影响因素
    4.4 深部煤层含气量特征
        4.4.1 实测含气量
        4.4.2 预测含气量
第5章 利用测井技术预测深部煤储层参数
    5.1 深煤层孔隙度模型
        5.1.1 参数分析
        5.1.2 孔隙度模型
        5.1.3 应用实例
    5.2 深煤层渗透率模型
    5.3 深煤层含气量模型
        5.3.1 含气量模型
        5.3.2 应用实例
第6章 深煤层煤层气产能特征分析
    6.1 深煤层产气特征
    6.2 深煤层排采特征
    6.3 典型排采动态剖析
        6.3.1 相对高产井
        6.3.2 相对中产井
        6.3.3 相对低产井
        6.3.4 未见气井
    6.4 深煤层低产成因分析
第7章 深煤层地质特殊性及开发对策
    7.1 深煤层地质特殊性
        7.1.1 深煤层的过渡性特征
        7.1.2 临界深度模型
    7.2 深煤层甜点区评价
    7.3 深煤层开发关键技术
    7.4 深煤层有效增产方式
        7.4.1 注CO_2置换甲烷
        7.4.2 煤层气致密气同步开采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过渡带地震勘探的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水平井差异化部署新方法[J]. 郭智,位云生,孟德伟,韩博密,甯波,付宁海. 天然气工业, 2022(02)
  • [2]库车深层裂缝性气藏气水分布与开发对策[A]. 吕志凯,唐海发,刘群明,张永忠,常宝华,黄伟岗,刘华林,刘兆龙. 第32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20)论文集, 2020
  • [3]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D]. 叶桢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4]油水过渡带发现整装油藏的启示——以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西南部排691块为例[J]. 王学忠,乔明全. 非常规油气, 2019(05)
  • [5]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蚀变作用特征及成因模式[D]. 杨彦波.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6]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大气田气水分布与开发对策[J]. 贾爱林,唐海发,韩永新,吕志凯,刘群明,张永忠,孙贺东,黄伟岗,王泽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6)
  • [7]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J]. 蔚远江,杨涛,郭彬程,詹路锋,许小溪,杨超. 地质学报, 2019(03)
  • [8]南海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及其应用研究[D]. 王红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8(01)
  • [9]基于正演模拟的目的层段成像及其精度分析[D]. 王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沁水盆地南部深煤层煤层气地质特殊性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D]. 陆小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标签:;  ;  ;  ;  ;  

过渡带地震勘探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