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引资亮点

上海招商引资亮点

一、申城引资亮点纷呈(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董正[2](2019)在《找准定位再出发,聚集人气展实力——国际品牌服装ODM供应链峰会暨2019河南服装大会举行》文中研究表明日前,国际品牌服装ODM供应链峰会暨2019河南服装大会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工信厅、信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主办,河南省服装设计协会、郑州时装周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同期活动也是精彩纷呈,不仅有本届大会,还有27日举行的"发展纺织服装,振兴县域经济"论坛、主要嘉宾见面会,28日举行的

缪国庆[3](2018)在《浦江畔,好大的“上海阳台”》文中认为黄浦江,浩浩荡荡,从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浚治的传说中奔流而来,从明永乐年间20万河工胼手胝足的开凿中奔流而来,流成了一条镌满着历史经典的河,流成了一条孕育着上海城市文明的河,流成了一条见证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河,流成了一条承载着上海走向世界的时代使命的河。城以水而活,城以江而兴。黄浦江两岸,布满了上海各个历史

叶颖[4](2018)在《戏剧主义修辞观之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促使我国政府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创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而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传播活动,但现有情况表明,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尚待提高。随着互联网媒体日益表现出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互联网对外传播也逐渐走到外宣舞台中央,以汉译外为必要手段、以网络外文报道为表现形式的互联网媒体新闻外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理想途径,并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也成为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不过,纵观国内外现有的新闻翻译研究,多数网媒新闻外译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并未充分体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开展新闻外译的差异,也未能将传播与翻译这两个新闻外译的必经过程紧密结合,而本研究不仅将探讨新闻外译过程,也将探究承载译文的平台及译文传播效果。在理论支撑方面,与传播学和翻译学都密切相关的新修辞学虽已进入外宣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但其与新闻外译直接结合的研究仍相对匮乏。至于研究方法,当前翻译研究中“人文派”论证方法与“科学派”实证方法都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考察传播效果所高度依赖的调查分析法在当前的新闻外译研究中仍较为少见。最后,就研究成果而言,目前新闻翻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该领域的平衡发展,但互联网新闻外译领域尚未有成果能够综合互联网站的翻译机构、译文载体和传播媒介三种属性,多角度展示互联网新闻外译,这对该领域本身的理论提升与研究进步形成一定掣肘。鉴于现有的新闻翻译研究成果表明新修辞学在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与新闻外译结合的研究又相对稀少,研究者梳理了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及现有的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发现新修辞学与外宣翻译高度契合,应能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伯克修辞思想大大拓展了传统的修辞观念,其应用范围更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扩大,适用于本研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也有利于跨学科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托。初步明确研究对象与支撑理论后,研究者逐层拆解与框定“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与“戏剧主义修辞观”这两个核心术语,以利于伯克的核心修辞概念“戏剧主义”随着研究问题的呈现而在三个层面上促进“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的研究。在厘定核心术语的内涵之后,研究者依据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归纳出现阶段对外传播的要求与目标,并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从学者观点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对外新闻翻译应当遵循的原则与策略,结合互联网对外传播的独特性揭示当前互联网新闻外译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受众研究应获得更多关注;二是开展受众研究则应切实践行分众化研究,以提升其有效性。依据这一结论,同时考虑到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基于对外传播中较为可行的“直接受众-间接受众”传播模式及国际传播对于上海的重要性,研究者选取“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为个案,首先针对客居上海、使用英语的外国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以下发现:(1)多数受访者有意将上海网作为在沪期间的主要消息来源,但许多受访者在填写问卷之前对其一无所知;(2)相对于政治要素显着的硬新闻,受访者更青睐题材与内容相对轻松、文化性突出的软新闻;(3)部分新闻标题表意不清,削弱了读者的阅读兴趣;(4)图片虽是受读者青睐的报道支持手段,新闻本身是否提供了客观、真实、具体的新闻事实更为受众所关注;(5)受众并未因所谓“负面新闻”而表现出对上海或中国的负面印象,这既表明受众对中国的理解在加深,也说明平衡报道确有必要。针对上述发现,本研究对“上海网新闻英译”进行了“戏剧主义五位一体”分析,在宏观效果上指出作为修辞者的上海市对外传播部门仅以“行为者”和“行为”为修辞动机,而未能以戏剧主义五要素中的“目的”为修辞动机,这就割裂了五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片面凸显行为者与行为的重要性,其实质是要求行为者主要依照修辞者的意志开展行为而不考虑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目的。这一发现本质上强化了前文所总结的对外新闻翻译工作原则与策略的必要性,初步表明译者作为“行为者”的核心角色,也提醒对外传播有关部门应将受众意识提升到政策高度,为“行为者”创造良好的客观行为条件。明确宏观效果不佳的情况及其原因后,本研究在中观层面上利用伯克的戏剧主义语篇理论——即“篇章是基于五要素的内在关系而形成的统一体而非表面上的词句组合”——分析了作为修辞行为的原文篇章与译文篇章。中观层面的研究发现,由缺失、受众、修辞局限构成的修辞情境是修辞行为的直接场景与决定因素,译者作为新闻外译的首要行为者,要顺应各种修辞局限,以解决特定修辞情境的分歧为目标,针对受众需求发挥“辞屏”作用,通过合理的认同手段达成使受众认同于译文的目的,然而译者行为的外在环境缺陷制约了“辞屏”作用的发挥,使“认同”不易达成。由于这样的译者行为涉及多种社会因素,是典型的社会实践,与修辞批评形影相随的批评话语分析也成为认识这一行为的理想方法,其中“再情景化”概念又恰恰符合翻译是“从原文修辞情境向译文修辞情境的转化”这一事实。据此,本研究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二元再情景化”分析模式,并规定了各个步骤的分析内容。遵循全文以“戏剧主义五要素”为基础的写作逻辑,借助中观层面的分析成果,本研究对新闻标题、硬新闻、软新闻和图片新闻英译四类文本展开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原文与译文五要素分析,必要时指出修辞动机;(2)寻找特定修辞情境的“分歧”,明确其对译者运用“辞屏”及认同策略的影响;(3)利用“二元再情景化”分析具体文本,以深化对译者行为的认识并依据分析结果适时改进这一模式。通过微观文本分析可见,译者会依据其所理解的翻译修辞情境分歧调用“辞屏”、采取“基于同情的认同”和“无意识认同”等内容认同手段与“规约形式”等形式认同手段,促使受众认同于译文,力求填补修辞情境的缺失;“二元再情景化”模式则揭示了文本之外的更多译者行为场景要素,丰富了对网媒新闻外译完整过程的认识,而具体文本分析中的新发现也促进了对原有模式的调整与改善。鉴于本研究三个层面的分析均表明“场景”这一要素的重要性最为显着,贯穿网媒新闻外译的全过程,本研究将提升网媒新闻外译质量的核心策略归纳为:始于场景、忠于场景、成于场景。“始于场景”是指主管网媒新闻外译的相关政府部门应以受众需求为本,主要在新闻外译团队的决策自由度、目标受众调查研究、新闻原文质量把关三个方面为网媒新闻外译创造有利的宏观条件,这是顺利开展后续的翻译与译文展示工作的必要前提。“忠于场景”则指译者的行为与决策需要以三种“场景”为基本导向:一是承载核心信息的原文;二是原文修辞情境与译文修辞情境及两者的差异所造成的翻译修辞情境“分歧”;三是展现最终译文的特定网络媒体及其传播需求与条件。最后,“成于场景”指的是包括编辑、外籍专家和网站技术人员在内的新闻外译团队应尽力配合译者,使译文的标题、配图、正文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易于为受众所接受,为译文传播创造理想的网络环境,必要时也不妨尝试用超链接提供新闻背景等创新手段,力求从各个方面使新闻译文达成预期的传播效果,进而逐渐提升网媒新闻外译的整体质量,为对外传播大局贡献力量。综合以上内容可见,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修辞学、尤其是肯尼斯·伯克的修辞思想在新闻外译领域的应用,强化了修辞学与外宣翻译之间的学科联结;同时,基于批评话语分析构建“二元再情景化”模式也进一步提升了翻译研究、尤其是新闻外译研究的跨学科性;此外,个案研究方式既助推上海自身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也为其他同类网站的新闻英译提供了研究路线指引,相关研究结果也可能得到进一步推广,以促进互联网对外传播效果的全面提升。

池景生[5](2015)在《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地域性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体育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必然有着较明显的差别。悠久的历史,天然的地理条件,300年的山庄文化底蕴,为承德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速对区域体育产业化建设,通过区域体育产业化推动区域体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结合区域特点发展体育产业;如何发挥区域体育产业优势,促进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承德市八县三区和一个高新区的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承德市体育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承德区域体育产业SWOT分析,针对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承德市体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承德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影响承德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体育文化氛围薄弱、体育场地利用率低,缺少有品牌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对于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旅游胜地优势,体育产业应借助这些优势,紧紧的与旅游相结合,与承德避暑山庄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相融合,促进具有承德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配合承德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定位,休闲体育产业将引领承德体育产业,成为承德体育产业新亮点,新的发展方向。建议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首先通过高水平赛事、学术交流等方式要进行体育文化氛围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现有场馆要加大使用力度,对居民开放,提高场馆的使用率,促使居民参与体育、关注体育;针对承德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定位,承德的体育产业也以休闲体育产业为主,通过旅游带动经济,通过体育旅游促进经济增长,通过休闲体育旅游促进体承德体育产业的发展;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如避暑山庄特色体育产业、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承德皇家休闲体育产业,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形成品牌,突显承德“皇家、佛教、生态、民族”等区域特色。通过本论文的调查研究,对承德市区域体育产业进行梳理、研究,以其为承德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帮助和支持,同时也为承德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倪尧[6](2013)在《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资源在城际间流动迅速,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多数城市开始寻求营销型策略来实现城市的“再发展”。城市重大事件因其在城市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显着加速助推效应,成为新时代各大城市发展青睐的有效战略工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市场化相融合,城市间竞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因此,对重大事件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助推效应大多与城市土地利用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利用其综合影响力,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优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在对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中,从微观层面,特别是城市内部辖区尺度上,探讨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建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的新视角,从而为城市经济转型、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重大事件在全球化和城市发展转型中的重要推动效应,并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具体架构。根据背景和意义分析,本文确立的研究框架为: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测度,研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浅层”和“深层”的影响效应,并深入探讨影响发生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揭示我国在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实证研究中的不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点,但在城市发展新阶段,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围绕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两圈两维”的分析框架,即直接影响圈、间接影响圈;经济环境效应维度、政治社会学的机理分析维度。第三章,首先分析了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中经济增长、政府管理、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明确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改变大部分都源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次,分析了开埠、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特别市设立、浦东开发等历史重大事件在上海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效应。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典型案例——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概况及对城市的综合影响,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形态拓展,以及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张与人口分布变化等。第四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世博会的直接影响圈(世博园区)内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业、仓储、居住用地的置换迅速,尤其是大量工业、仓储用地转向城市绿地、商业、商务和文化用地等;土地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增大,均衡度有所提高,用地形状更加规则,集聚度明显增大。第五章,以重点用地类型——工业用地为对象,采用景观指数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世博园区的间接影响圈(中心城区)内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具有缓慢增长到某一点后又不断减少(先增后减)、向外迁移、多核心集聚的特征;工业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在世博背景下包括级差地租、交通运输、集聚效益和政策规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第六章,在城市扩张及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从区县尺度来分析世博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世博期间,园区选址与建设,基础设施、人口与产业郊区化、产业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影响了上海市域的城市空间结构;各区县人均经济差异与地均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且伴随各区县用地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与环境耦合规律。第七章,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世博会影响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研究表明:政权力、资本力和社会共治力构成了城市演化的主要力量,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是三方合力共同形成的。上海世博会影响土地利用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直接体现在政治号召“举国体制”下的各方配合和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举国体制确保“后墙不倒”的前提下,城市政府协调、规划让步、社区单位与居民理性配合等实现了各方利益的非零和博弈。第八章,提出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城市在选择重大事件作为战略措施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与之对应。事前要进行科学评估、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尤其是要将重大事件的定位与城市发展相契合;事中主要落实执行因重大事件而产生的规划调整,改变“大拆大建”思路而发展“2.5产业”,推动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调整;在事后,要突破经济窘境,寻求文化、生态功能转型的新路径。

刘永贤,王兴筑,肖文兴,赵开舟,吴轩,任萍,贾长远,黄登贵,李必兴,彭松,郭富莹[7](2012)在《贵阳文化建设巡礼》文中认为南明:强产业展魅力南明区是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既是落实省委战略决策的必须,也是发挥区域经济龙头带动作用的必然。"十二五"规划期间,南明区文化产业要从现在占GDP比重的3.6%提升到6%,年均需增长0.5%,由于全区基数较大,实际增长额度将达到1.5亿每年。为此,南明区将围绕四个方面抓文化产业的发展。

安慧[8](2009)在《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旧城更新是当今城市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大潮下旧城普遍采取的拆迁改造的方式不但使旧城历史风貌逐渐丧失,并不能够解决旧城面临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问题,另一方面这种拆迁方式也给旧城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当下的旧城更新亟待一些新的理念来改善这一局面;创意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创意产业从业者并不拥有雄厚的资本,同时他们需要多样化、宽松、独特的环境,而择地新建的创意产业基地不仅不能为创意人员创造适合的条件,还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因此改造利用旧城空间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本文在分析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指出: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之间有着极其深刻的互动性影响。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彼此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空间发展、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五个方面。从经济方面,两者的结合可以促进两者的经济增长,促进旧城产业结构升级;从文化方面指出两者结合可以传承本土文脉,弘扬创意文化,提升大众尤其是旧城居民的文化品位;从空间方面,指出两者结合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美化旧城景观空间;从社会方面,两者结合可以为社会注入活力,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从土地利用方面,两者的结合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地价和便宜的租金,并使旧城土地低效利用的现象得到了改善。通过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提出创意产业在旧城更新中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对创意产业在旧城更新中的发展包括创意产业基地的规划布局提出了一些策略,并总结出四种具体的发展模式,为旧城发展创意产业类型提供多种选择。文章还针对产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不同特点研究了旧城与创意产业空间的适应性,指出旧城不同建筑类型分别适合发展何种类型的创意产业。同时对创意产业基地的选址、土地利用及功能布局等进行了大体的分析,将创意产业落实到了城市规划布局层面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案例分析结合,本文对如何促进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的良性互动,更好的发挥它们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旧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及建议。

韩可胜[9](2008)在《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自美国着名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首次提出CBD的概念以来,CBD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历经八十余年,主要集中在CBD的特征、内涵、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CBD概念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各地相继掀起了CBD建设的热潮,于是CBD区位、土地利用、系统的内外动力等等涉及规划、建设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议题成为各相关领域共同关注和普遍探讨的热门命题。众所周知,由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原因,从实践上看,国外CBD的形成过程是市场经济自然选择为主、政府适当推动的结果;从理论上看,国外更加重视CBD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而我国在CBD的建设中,政府的推动力显得十分突出。我国政府的推动力体现在城市形态规划和城市产业规划方面,即为CBD的产生预先做好“设计”,然后以强有力的政府指令、政府措施、政府行为推动CBD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甚至不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此在对CBD经济结构进行充分了解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政府的作用进行合理的界定、规范和定位,这也是CBD中国特色的实践层面十分迫切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研究者长期具体工作实践和国外相关着名案例的实地调研,基于深入的理论思考,归纳CBD建设的理论和国内外的建设实践,总结CBD的特征、功能与空间形态,通过研究国际化城市CBD功能定位的演化、CBD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的作用和政策等,重点剖析CBD的经济结构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对国际着名CBD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中国CBD的发展机遇和战略目标。在实证层面,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核心区(陆家嘴中心区以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劣势所在,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核心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明确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取向,提出跨越发展的战略步骤和具体对策。全文共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篇章结构、特色与创新等内容,并对CBD研究的着名理论流派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CBD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CBD演化的一般阶段和CBD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三章为CBD的特征、功能与空间形态,归纳了CBD的六大特征、五大功能,并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CBD的空间形态;第四章为CBD的经济结构,通过对国际着名CBD的分析得出CBD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从内容要素和环境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CBD经济结构的要素,从聚集力、排斥力、郊区的吸引力三个角度诠释了CBD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并提出了基础性机制、强动力型机制、功能性机制等三种动力机制;第五章为CBD的主导产业,主要从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商业、会展旅游业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对CBD规模的推算给出了一个数理公式。第六章为CBD的政府管理模式,分别介绍了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CBD发展经验和模式,并引入了一种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都市更新模式——商业改善区;第七、八章为上海陆家嘴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回顾了中国和上海CBD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上海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制约上海陆家嘴CBD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上海陆家嘴CBD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①重新认识了CBD。CBD的表现是城市形态和空间聚集。CBD的实质却是某些特别的经济要素的高度聚集。本文揭示了CBD内部的经济结构,以及其内涵、比重和作用,将影响CBD经济发展的要素划分为内容要素和环境要素,从而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其中,内容要素指CBD的发展要求聚集的经济要素,如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流;而环境要素指CBD发展需要的帮助实现规模交易和高效交易的平台(硬环境)和交易环境条件(软环境)。②对经济结构的研究中采用了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并根据不同特点,对国际着名CBD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纽约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伦敦的强化职能、共同参与模式;东京的功能细分、系统管理模式;新加坡的公私合作、政府规范模式。同时,前瞻性地引入商业改善区的概念,为构建上海的CBD管理模式提供基础。③提出中国可以在不同城市发展规模不同、等级不同的CBD。CBD不是不可以发展,关键是要对产业导向和重点发展产业、功能分区和空间开发模式、管理取向和融合各方力量进行定位,不同的城市发展不同等级的CBD。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北京、上海、香港三地不同主题的CBD,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完成以北京、上海、香港为CBD核心圈,包括各层次CBD在内的功能网络建设,使之成为21世纪全球CBD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本文特别强调,CBD建设要顺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可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各地建设CBD从理论上指明方向。④提出“以纽约模式为框架,以新加坡模式为参照,同时融入商业改善区的自我管理机制”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核心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以政府推动、规范引导为起始动力,以企业活力、市场运作为持续动力,以公私合作、自我管理为保障动力,从而,依靠政府力量明确CBD区域的产业走向,依托骨干企业带动CBD区域的产业成长,借助自我管理实现CBD区域的产业整合。同时,在本人2006年率先提出上海陆家嘴CBD东扩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陆家嘴金融城东扩并向南延伸,建设五个组团,利用20年时间基本形成完整的陆家嘴金融城的思路,从而完成陆家嘴CBD建设。因此,本文将第一个对陆家嘴的CBD规模、形态和发展节奏进行初步的界定。

王燕霞[10](2008)在《CIS理论在小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普遍的关注,小城镇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目前部分小城镇的形象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果形象(本文的“形象”涵盖了物质形态、精神理念、人的行为三方面,是广义的形象)平庸,可能就会错失发展的良机。二是矫枉过正,“面子工程”,贪大求洋,造成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尝试将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理论导入小城镇形象设计中,导入后的理论称为TIS(Townlet Identity System),即小城镇形象识别系统。文章从TIS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到该理论的应用都做了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分析总结,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范围、论文框架做了阐释。第二章是基本概念的界定,本章的重点是通过对企业CIS、城市CIS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小城镇TIS的定义、构成三要素(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导入契机、导入原则与导入程序,文章的框架组织就是按照导入程序安排的。第三章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城镇概况与调查研究,即现状调查部分。在对融水县概况进行了简要描述后,重点分析了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了解到本地人、外地人对融水的评价与期望,该问卷调查的结果对融水TIS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章是地域性研究以及地域文化的图式化过程,从融水县的建筑要素及表达、村寨布局、礼仪民俗、节庆文化中提炼出能反映融水县地域性、民族性的要素,用以指导小城镇MI、BI、VI的建设。第五章是TIS理论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运用的实例探索。

二、申城引资亮点纷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申城引资亮点纷呈(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戏剧主义修辞观之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新闻翻译及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研究
        2.1.1 研究对象
        2.1.2 理论支撑
        2.1.3 研究方法
        2.1.4 研究成果
    2.2 外宣翻译研究的西方修辞视角
    2.3 肯尼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思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心概念释义
    3.1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3.1.1 翻译何为?
        3.1.1.1 “翻译”的多义性
        3.1.1.2 翻译的语言学属性
        3.1.1.3 翻译的传播学属性
        3.1.1.4 翻译的方向性
        3.1.1.5 小结
        3.1.2 “对外新闻翻译”之界定
        3.1.3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界说
        3.1.4 小结
    3.2 戏剧主义修辞观
        3.2.1 “戏剧主义”:解码修辞动机
        3.2.1.1 行为与动作
        3.2.1.2 辞屏
        3.2.1.3 五位一体
        3.2.2 “修辞情境”:从分裂走向凝聚
        3.2.3 “认同”:修辞所归,取效之径
        3.2.4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全景与焦点
    4.1 现阶段对外传播的要求与目标
        4.1.1 对外传播:定义与范畴
        4.1.2 对外传播:探索中进步
        4.1.3 对外传播:时代的要求
        4.1.4 小结
    4.2 对外新闻翻译:原则与策略
        4.2.1 对外新闻翻译工作原则
        4.2.2 对外新闻翻译工作策略
        4.2.3 小结
    4.3 互联网对外传播的发展与特点
    4.4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外译的新趋势
第五章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之戏剧主义初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宏观效果分析
    5.1 个案选取缘由
    5.2 个案实证调查操作
        5.2.1 调查核心内容
        5.2.2 调查形式设计
        5.2.3 调查结果呈现
    5.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1 问卷调查结果的五位一体分析:理据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五位一体分析:过程
        5.3.3 问卷调查结果的五位一体分析:发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戏剧主义修辞观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中观概览
    6.1 基于戏剧主义的语篇理论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的契合点
    6.2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之戏剧主义五要素透视:从原文到译文
        6.2.1 新闻原文与译文戏剧主义五要素解析
        6.2.1.1 新闻原文戏剧主义五要素解析
        6.2.1.2 新闻译文戏剧主义五要素解析
        6.2.1.3 小结
        6.2.2 戏剧主义修辞观视角下的新闻译者
    6.3 基于修辞情境的“二元再情景化”模式初探
        6.3.1 “再情景化”发端
        6.3.2 “再情景化”、话语及翻译
        6.3.3 翻译研究的“再情景化模式”
        6.3.4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的“二元再情景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戏剧主义修辞观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微观细探
    7.1 新闻标题英译:“意”“趣”为上,须论“长短”
    7.2 新闻正文英译:“软”“硬”相异,“认同”有别
        7.2.1 硬新闻英译:调整修辞动机,传递认同信息,切忌场景扭曲
        7.2.2 软新闻英译:提炼故事精要,提升认同手段,提起阅读兴趣
    7.3 图片新闻英译:图文相系,认同共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回顾与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1.1.2 承德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任务
        1.3.1 对承德市体育产业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3.2 对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进行探索研究
        1.3.3 探索突出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途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
        1.4.2 相关政策法规
        1.4.3 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
        1.4.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体育产业的研究
        1.4.5 区域体育产业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承德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1 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2 承德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
        3.1.3 承德市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现状
        3.1.4 承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
        3.1.5 承德市体育旅游产业现状
        3.1.6 承德市体育彩票市场现状
    3.2 承德区域体育产业SWOT分析
        3.2.1 承德区域体育产业优势
        3.2.1.1 承德区位优势
        3.2.1.2 承德自然优势
        3.2.1.3 承德政策优势
        3.2.1.4 承德人文优势
        3.2.1.5 承德旅游优势
        3.2.1.6 承德场地优势
        3.2.2 承德区域体育产业劣势
        3.2.2.1 承德市经济
        3.2.2.2 承德市体育文化氛围
        3.2.2.3 承德市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3.2.2.4 承德市体育赛事情况
        3.2.3 承德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机会
        3.2.3.1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
        3.2.3.2 休闲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
        3.2.3.3 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打造
        3.2.3.4 承德宜居城市
        3.2.4 承德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2.4.1 周边城市的体育资源
        3.2.4.2 绿色休闲的挑战
        3.2.4.3 体育产业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
    3.3 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
        3.3.1 承德避暑山庄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
        3.3.2 承德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
        3.3.3 承德区域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3.3.4 承德区域皇家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
        3.3.4.1 承德皇家冰雪体育产业
        3.3.4.2 承德皇家狩猎
        3.3.4.3 承德皇家营地(驿站)
        3.3.4.4 承德皇家养生养老体育产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以休闲体育旅游促进承德体育产业发展
        4.2.2 加大场馆利用率
        4.2.3 加强承德体育文化氛围培养
        4.2.4 突显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形成品牌
5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关于问卷问题设置的专家评价表
附件2 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件3 论文问卷最终设计框架
附件4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研究调查问卷
附件5 专家访问提纲

(6)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新阶段
        1.1.2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助推器的效应愈发明显
        1.1.3 我国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1.1.4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日渐深入
        1.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架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架构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进展
        2.1.1 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2 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的综合影响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
        2.2.1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3 土地利用理论的研究进展
    2.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3.1 对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的影响
        2.3.2 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2.3.3 重大事件对土地经济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与研究切入点
    2.5 本章小结
3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城市发展背景特征
    3.1 作为城市重大事件的世界博览会
        3.1.1 世界博览会概况
        3.1.2 世博会的影像作用
    3.2 上海市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2.1 上海开埠:租界的缘起与发端
        3.2.2 太平天国运动:难民潮下的“华洋混居
        3.2.3 设立上海特别市:动荡中的“大上海计划”
        3.2.4 浦东开发:改革开放的“东进战略”
    3.3 作为新世纪影响上海的重大事件——上海2010年世博会
        3.3.1 上海世博会概况及其影像
        3.3.2 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土地系统的综合影响
        3.3.3 世博会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4.1 “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4.1.1 上海世博园区概况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 世博园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结构分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分析
        4.2.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5.2.1 上海中心城区概况
        5.2.2 数据方法
    5.3 指标测算和Logistic回归结果呈现
        5.3.1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
    5.4 讨论
        5.4.1 上海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
        5.4.2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
        5.4.3 世博会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世博期间上海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环境效应分析
    6.1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与职究单元划分
        6.1.2 研究数据和方法
    6.2 世博期内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6.2.1 建成区扩张
        6.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3 世博期内市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分析
        6.3.1 人均经济差异分析
        6.3.2 地均经济差异分析
        6.3.3 环境效应分析
    6.4 城市土地经济产出和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6.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4.2 2006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6.4.3 2010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
    6.5 结论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7.1 城市重大事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机理
        7.1.1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利用类型的影响
        7.1.2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7.1.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7.2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行为分析
        7.2.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划分
        7.2.2 城市社会因素的行为分析
    7.3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冲突与博弈分析
        7.3.1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的行为冲突
        7.3.2 征地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策略
        7.3.3 上海世博会视角下的三种力量博弈策略
        7.3.4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博弈解决策略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选择
    8.1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
    8.2 因势利导:特定时代与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2.1 重大事件是城市在特定阶段的决策
        8.2.2 重大事件是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3 扬长避短:基于重大事件的土地利用策略分析
        8.3.1 科学评估重大事件的效用
        8.3.2 明确重大事件的战略目标
        8.3.3 重大事件定位要与城市发展相契合
        8.3.4 推动“2.5产业”的发展
        8.3.5 准确借鉴发展经验
    8.4 城市更新:基于重大事件的后续利用视角
        8.4.1 场馆后续利用面临窘境
        8.4.2 以文化生态功能转换寻求突破
        8.4.3 土地利用管理的选择导向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
        1.1.1 创意产业的兴起
        1.1.2 当前我国旧城更新的发展
    1.2 相关学术背景
        1.2.1 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的发展
        1.2.2 国内外旧城更新理论研究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2.1 创意产业
        2.1.1 相关概念
        2.1.2 分类
        2.1.3 产业特点
        2.1.4 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2.2 旧城更新
        2.2.1 旧城更新的内容与特征
        2.2.2 旧城转型期面临的问题
        2.2.3 原有旧城更新规划设计方法的不足
        2.2.4 对旧城更新的认识
    2.3 小结
3 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的互动关系
    3.1 创意产业与旧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1 促进经济增长
        3.1.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1.3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2 创意产业与旧城文化发展的关系
        3.2.1 传承本土文脉
        3.2.2 弘扬创意文化
        3.2.3 提升文化品味
    3.3 创意产业与旧城空间发展的关系
        3.3.1 优化空间结构
        3.3.2 美化景观空间
    3.4 创意产业与旧城社会发展的关系
        3.4.1 调整人口结构,注入社会活力
        3.4.2 促进社会和谐
        3.4.3 增加就业
    3.5 创意产业与旧城土地利用的关系
        3.5.1 创意产业的用地类型
        3.5.2 创意产业与旧城土地利用规划的矛盾及其应变策略
    3.6 旧城更新过程中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与存在的问题
        3.6.1 旧城更新过程中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
        3.6.2 旧城更新过程中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7 小结
4 对旧城更新中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
    4.1 创意产业在旧城更新中的发展原则
        4.1.1 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4.1.2 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原则
        4.1.3 有机更新的原则
        4.1.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1.5 布局规划先行的原则
    4.2 创意产业在旧城更新中的规划发展策略
        4.2.1 发掘旧城历史建筑空间的特色
        4.2.2 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配套
        4.2.3 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作用
        4.2.4 进行多层次的规划研究
    4.3 创意产业带动下旧城更新的发展模式
        4.3.1 产业建筑更新模式
        4.3.2 民用建筑改造模式
        4.3.3 高品质商业商务区模式
        4.3.4 旅游景区模式
    4.4 创意产业在旧城中的空间适应性
        4.4.1 产业建筑空间对应的创意产业类型
        4.4.2 民用建筑空间对应的创意产业类型
        4.4.3 旧城中保留较完整的旧街坊对应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类型
    4.5 旧城更新规划中对创意产业的适应与安排
        4.5.1 城市定位
        4.5.2 产业定位
        4.5.3 区位选择
        4.5.4 土地利用规划与功能布局
        4.5.5 创意环境的营造
    4.6 小结
5 面向创意产业的旧城更新案例分析
    5.1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创意产业聚集区
        5.1.1 黄桷坪旧城特点分析
        5.1.2 黄桷坪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5.1.3 黄桷坪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模式及规划布局
        5.1.4 黄桷坪创意产业发展与旧城更新互动性分析
        5.1.5 推进黄桷坪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5.1.6 小结
    5.2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旧城河涌沿线城市设计
        5.2.1 小榄镇特征
        5.2.2 小榄镇旧城区发展创意产业的SWOT 分析
        5.2.3 项目概况与意义
        5.2.4 旧城河涌沿线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方案构想
        5.2.5 推进小榄镇旧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5.2.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理论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CBD的演化历程和发展现状
    一、CBD的演化历程
    二、CBD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CBD的特征、功能与空间形态
    一、CBD的特征
    二、CBD的功能及其特性
    三、CBD的空间形态
第四章 CBD的经济结构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
    一、CBD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二、影响CBD经济结构的要素
    三、CBD经济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 CBD的主导产业
    一、金融业
        (一) 金融业概述
        (二) 金融体系的构成
        (三) 金融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
        (四) 金融业成为CBD内的主导产业
        (五) CBD与金融中心的关系
    二、专业服务业
        (一) 专业服务业概述
        (二) CBD内的专业服务业
    三、商业
    四、会展旅游业
    五、由四大主导产业所做的CBD规模分析
第六章 CBD的政府管理模式:国际经验
    一、纽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
        (一) 曼哈顿CBD发展概况
        (二) 曼哈顿CBD发展中的政府机构
        (三) 政府推动CBD发展的举措
    二、伦敦:强化职能、共同参与模式
        (一) 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概况
        (二) 金融城(City of London) 的政府体系
        (三) 通过保持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来确保世界级CBD的地位
    三、东京CBD:功能细分、系统管理模式
        (一) 东京CBD的发展概况
        (二) 政府在东京CBD发展中的作用
    四、新加坡CBD:公私合作、政府规范模式
第七章 上海陆家嘴CBD发展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一、上海CBD的建设和发展
    二、陆家嘴CBD的构建
        (一) 选择浦东
        (二) 陆家嘴中心区规划的演变
        (三) 陆家嘴CBD
    三、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
        (二) 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的现存问题
    四、陆家嘴CBD发展之国际比较
        (一) 上海与世界着名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比较
        (二) 陆家嘴CBD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八章 优化上海陆家嘴CBD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陆家嘴CBD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步骤
    二、陆家嘴CBD政府管理模式的选择
    三、优化上海陆家嘴CBD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二) 加快上海陆家嘴CBD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 努力塑造新型金融产业链
        (四) 优化软环境与硬件设施
本文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10)CIS理论在小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问题的提出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小结:城市CIS 的误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总结
        1.3.2 实证研究和实践探讨
        1.3.3 调查研究
    1.4 研究范围
    1.5 论文框架
2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小城镇
    2.2 形象
    2.3 小城镇形象
    2.4 小城镇TIS 概念的得出
        2.4.1 企业CIS 系统
        2.4.2 城市CIS 系统
        2.4.3 小城镇TIS 系统
3 融水苗族自治县城镇概况与调查研究
    3.1 融水苗族自治县城镇概况
        3.1.1 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
        3.1.2 经济发展水平
        3.1.3 城镇人口
        3.1.4 城镇建设
        3.1.5 历史人文
    3.2 融水苗族自治县城镇形象调查及分析
        3.2.1 调查对象属性分析
        3.2.2 整体印象的差异调查及分析
        3.2.3 城镇特色的差异调查及分析
        3.2.4 重点发展的产业调查及分析
    3.3 小结:融水现状资源的优劣势分析及对TIS 的指导意义
        3.3.1 融水现状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3.3.2 调查结果对TIS 的指导意义
4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域性研究及图式化过程
    4.1 地域性研究
        4.1.1 生活文化
        4.1.2 节庆文化
        4.1.3 民间文化活动
        4.1.4 礼仪文化
        4.1.5 文学艺术
        4.1.6 信仰与禁忌文化
    4.2 地域文化与TIS 的关系
    4.3 地域文化要素的提炼
        4.3.1 设计思想的延续
        4.3.2 设计手法的借鉴
        4.3.3 设计元素的提炼
    4.4 地域文化元素的图式化
        4.4.1 建筑构件
        4.4.2 其他符号
        4.4.3 地域文化的浓缩——融水苗族自治县标志设计
5 TIS 理论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运用
    5.1 理念识别(MI)的导入
        5.1.1 地位识别
        5.1.2 定位识别
        5.1.3 历史人文识别
        5.1.4 警语及口号
    5.2 行为识别(BI)的导入
        5.2.1 政府行为识别
        5.2.2 城镇民众群体行为识别
        5.2.3 城镇群众个体行为识别
    5.3 视觉识别(VI)的导入
        5.3.1 基本要素设计
        5.3.2 应用要素设计
        5.3.3 视觉识别系统
后记
附录:融水县城形象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申城引资亮点纷呈(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找准定位再出发,聚集人气展实力——国际品牌服装ODM供应链峰会暨2019河南服装大会举行[J]. 董正. 中国纺织, 2019(07)
  • [3]浦江畔,好大的“上海阳台”[J]. 缪国庆. 东方剑, 2018(07)
  • [4]戏剧主义修辞观之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为个案[D]. 叶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5]承德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D]. 池景生. 首都体育学院, 2015(09)
  • [6]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倪尧. 浙江大学, 2013(12)
  • [7]贵阳文化建设巡礼[J]. 刘永贤,王兴筑,肖文兴,赵开舟,吴轩,任萍,贾长远,黄登贵,李必兴,彭松,郭富莹. 当代贵州, 2012(10)
  • [8]创意产业与旧城更新的互动关系研究[D]. 安慧. 重庆大学, 2009(12)
  • [9]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D]. 韩可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CIS理论在小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探索[D]. 王燕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标签:;  ;  ;  

上海招商引资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