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

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

一、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静[1](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的今天,人们对健康问题越发关注,对于提升肿瘤检测及时性和准确率的希望也越发迫切。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卷积神经网络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将其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领域,帮助医生对肿瘤做出高效而准确的诊断,这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于不同身体部位和不同检查方式中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形态,本文针对核磁共振成像的脑胶质瘤进行了分割模型的研究,并搭建Web系统使医生可以方便的直接使用模型,系统还加入了病人影像浏览标记、诊断结果打印、系统留言等功能,方便医生在临床上直接使用该系统进行医疗工作。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本文研究了脑胶质瘤MRI分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基于CNN的U-Net模型和V-Net模型的研究,结合BraTS19数据集进行分析,设计了针对BraTS19数据集的预处理过程并提出了基于V-Net的分割模型BraTS19-3DVNet。实验证明本文的BraTS19-3DVNet模型表现优异,能够满足大部分场景和环境下对脑胶质瘤分割速度和精度的需求。2、本文结合医生在临床中的诊断过程,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确认了系统的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软件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方案,主要将系统分为身份认证、系统管理、病人数据管理、病人影像分析、诊断管理和留言管理六大功能模块。本文使用Spring Boot作为系统实现框架,根据每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完成系统功能实现和测试,并对系统整体进行性能测试,最终实现一个高效、可靠、便捷的Web系统。医生可通过该系统对病人的脑胶质瘤的形状、大小和边界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此外,系统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宋永见[2](2017)在《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讨论各相关因素与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关联程度,运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提出相应治疗方案,以降低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收集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9月-2016年12月行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手术患者共183例,筛选出患者性别(男/女)、年龄(≤14岁14-59岁≥60岁)、术前有无癫痫史(有/无)、肿瘤的大小(<3cm 3-5cm>5cm)、肿瘤的部位(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其他)、有无瘤周水肿(无<2cm>2cm)、手术入路(额叶入路颞叶入路顶叶入路额颞部入路额顶部入路其他)、术后肿瘤切除程度(全切次全切部分切除)、术后瘤腔有无出血(无点状出血血肿形成)、病理级别(GradeⅠ-Ⅱ级GradeⅢGradeⅣ)、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是/否)、术后是否行抗癫痫治疗(是/否)等为自变量,癫痫发作为因变量。运用SPSS 19.0软件,单因素分析绝对变量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独立样本行t检验;多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83例脑胶质瘤患者中,其中继发术后早期癫痫发作18例,癫痫发生率为9.84%。其中全身性大发作4例,占22.22%;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占44.44%;单纯部分性发作6例,占33.34%。1、具体如下:(数字=术后早期发生癫痫病例数/患者病例数,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性别:男性患者11/115,9.57%;女性患者7/68,10.29%。年龄:≤14岁0/1,0%;14-59岁患者13/132,9.85%;≥60岁患者5/50,10.00%。术前有无癫痫史:术前有癫痫史患者10/42,23.81%;术前无癫痫史患者8/141,5.68%。肿瘤的大小:术前检查肿瘤直径<3cm患者7/71,9.86%;3-5cm患者8/82,9.76%;>5cm患者3/30,10%。肿瘤的部位:额叶3/44,6.82%;颞叶6/51,11.76%;顶叶5/15,33.33%;枕叶0/4,0%;其他(额颞叶2/22;额顶叶2/13、颞顶叶0/11、颞枕叶0/9、顶枕叶0/7;脑室0/5)4/69,5.80%。有无瘤周水肿带:无水肿患者7/97,7.22%;水肿带<2cm患者7/52,13.46%;>2cm患者4/34,11.76%。手术入路:额部入路3/44,6.82%;颞部入路4/27,14.81%;顶部入路2/8,25.00%;额颞部入路5/46,10.87%;额顶部入路2/17,11.76%;其他(枕部入路0/3;颞顶部入路1/17;颞枕部入路1/12;顶枕部入路0/6;脑室入路0/3)2/41,4.88%。肿瘤切除程度:全切8/151,5.30%;次全切6/23,26.09%;部分切除4/9,44.44%。术后瘤腔有无出血:无出血10/160,6.25%;点状出血4/12,33.33%;血肿形成4/11,36.36%。病理级别:GradeⅠ-Ⅱ级13/66,19.70%;GradeⅢ级3/70,4.29%;GradeⅣ级2/47,4.26%。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预防癫痫治疗6/137,4.38%;未预防癫痫治疗12/46,26.09%。术后是否行抗癫痫治疗:抗癫痫治疗14/171,8.19%;未抗癫痫治疗4/12,33.33%。2、运用SPSS 19.0软件,处理上述数据,单因素分析绝对变量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独立样本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术前癫痫病史(P=0.002),肿瘤的位置(P=0.030),切除肿瘤的程度(P=0.000),术后瘤腔有无出血(P=0.000),病理级别(P=0.001),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P=0.000),术后是否行抗癫痫治疗(P=0.020)为术后早期癫痫发作为相关因素。而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瘤周水肿带范围,手术入路与术后早期癫痫发作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是相关因素。进一步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有无癫痫史,肿瘤的部位,肿瘤切除程度,术后瘤腔有无出血,病理级别为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而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术后是否行抗癫痫治疗为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9.84%,比率较高。2、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有无瘤周水肿带,手术入路不是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3、术前有无癫痫病史,肿瘤的部位,切除肿瘤的程度,术后瘤腔有无出血,病理级别,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术后是否行抗癫痫治疗与术后早期癫痫发作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为相关因素。4、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有癫痫史,肿瘤靠近皮层,切除不完全,术后瘤腔出血,低级别胶质瘤为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术后抗癫痫治疗为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保护性因素。

余宏,毛明伟,林檬[3](2016)在《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并对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肿瘤大小、类型、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病变级别等CT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诊断出星形细胞瘤26例,少枝胶质瘤7例,3例室管膜瘤以及2例髓母细胞瘤。其中低级别胶质瘤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32例。11例患者出现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4例伴有脑内出血现象者。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诊断过程中,够清楚地显示出胶质瘤发育形态、大小,还能够确诊出胶质瘤类型和阶段,以及其侵犯周期组织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刘建国[4](2014)在《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比性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瘤样脱髓鞘病(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及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TDL与PCNSL及胶质瘤的鉴别与诊断能力。研究方法:对60例病理证实的TDL(最大病灶的最长直径≥2cm)、30例PCNSL及65例胶质瘤的临床症候、实验室免疫指标及头颅CT、头颅MRI平扫与增强扫描与’H-MRS等影像学特点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1)发病年龄:PCNSL组的发病年龄最大(55.4±14.5岁),其次为胶质瘤组(41.9±18.8)岁,最小的是TDL组(35.5±12.7)岁;(2)胶质瘤组的构成: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5例(23.1%)、大脑胶质瘤病7例(10.8%)、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7例(41.5%)、胶质母细胞瘤14例(21.5%)、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3.1%);按WHO分级:胶质瘤Ⅱ级22例(占33.9%),Ⅲ级29例(占44.6%),Ⅳ级14例(占21.5%);(3)首发症状:TDL组以头痛最为多见15例(占25.0%);PCNSL组以认知功能障碍7例(23.3%)及头痛5例(16.7%)最为多见;胶质瘤组以头痛15例(23.1%)与癫痫13例(20.0%)最为多见;(4)临床症候:TDL组以偏身肢体无力32例(53.3%)、认知功能下降31例(51.7%)及情感淡漠23例(38.3%)最多见;胶质瘤组以偏身肢体无力24例(36.9%)、头痛与癫痫各17例(各26.2%)多见;PCNSL组则以认知功能下降18例(60.0%)、偏身肢体无力6例(53.3%)、言语障碍14例(46.7%)居多;(5)实验室指标:TDL组的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异常、寡克隆区带(myelin basic protein,OB)阳性构成比显着高于胶质瘤组与PCNSL组;2、影像学特点:(1)受累部位:与TDL组及胶质瘤组相比,PCNSL组更易累及颞叶、丘脑、脑干、胼胝体;胶质瘤组枕叶受累较少,中线结构移位29例(44.6%)突出,较TDL3例(5.0%)与PCNSL7例(23.3%)显着(P均<0.05);(2)头颅CT扫描结果:TDL组除2例为等密度外,均为低密度;胶质瘤组高密度39例(60.0%)、等密度7例(10.8%)、低密度19例(29.2%);PCNSL组高密度25例(83.3%)、等密度4例(13.3%)、低密度1例(3.5%);(3)头颅CT高密度形态学特点:胶质瘤组以病灶周边高密度环居多16/39例(41.0%),而PCNSL组以弥漫高密度影多见14/25例(56.0%);(4)TDL组按病灶形态分类:弥漫浸润样病灶31例(51.7%)、环样病灶24例(40.0%)、同心圆样病灶11例(18.3%)、大囊样病灶2例;病灶直径(取最大病灶的最长径)为2.1~8.5mm,平均4.5+2.2cm;(5)TDL组MRI平扫病灶均呈长T1、长T2信号;T2WI扫描中,23例病灶呈云片状(38.3%),19例(31.7%)病灶周边可见短T2边缘,4例(6.7%)病灶内可见密集排列的扩张静脉影;(6)TDL组按临床分期影像学特点:①急性期(发病2周内):17/18例头颅MRI可见不同程度强化[斑片与结节样状强化12/17例(70.6%)、闭合环形3例(16.7%)、开环形强化4例(23.5%)、“梳齿状”扩张静脉血管影3例(17.7%)];18/18例DWI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②亚急性期(发病3-6周):52/54例头颅MRI均显示不同程度强化【“开环样”18例(34.6%)、闭合环形14例(26.9%)、不规则边缘强化18例(34.6%,其中,环绕侧脑室旁强化4例)、斑片状21例(40.4%)、结节样8例(15.4%)、病灶内密集排列的“梳齿状”扩张静脉影25例(48.1%,多数垂直于侧脑室壁)、条索状1例],52/54例DWI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除6例为环形外,余均为片状);③慢性期(发病7周后):13/28例头颅MRI仍可见增强病灶[浅淡斑片样8/13例(61.5%)、闭合环形或“开环样”强化6/13例(46.1%)],8/28例DWI仍呈高信号;(7)胶质瘤组病灶囊变、坏死的构成比显着高于PCNSL组与TDL组,并随病理分级升高发生率递增;(8)增强MRI:胶质瘤组44例(67.7%)不同程度强化[团块状或结节样21例(32.3%)、环形或边缘强化14例(21.5%)];而PCNSL组主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化(90.0%),形态学上以“缺口征”、“尖角征”的表现更具诊断特异性;(9)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I)特点:胶质瘤组呈高信号33例(50.8%)、低信号8例(12.3%)、混杂信号17例(26.2%);PCNSL组均为高信号;(10)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特点:胶质瘤组19例显示占位效应(29.2%),TDL组与PCNSL组(仅2例)一般不表现为占位效应;(11)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特点:三组均可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部分可见乳酸(Lac)峰升高,但胶质瘤组与PCNSL组的Cho/NAA多≥2,尤以PCNSL组为高,可达7以上;TDL组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β,γ-Glx)峰升高(9.5%)及PCNSL组高大的脂质(Lip)峰对于疾病的诊断特异性较高。结论:(1)PCNSL的起病年龄显着高于TDL与胶质瘤,前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而TDL则以中青年居多;(2)与胶质瘤一样,TDL也多以头痛起病,而PCNSL则以认知功能下降首发最为多见,若以癫痫为首发应首先考虑为胶质瘤;(3)枕叶病变以TDL多见,胶质瘤与PCNSL少见;(4)TDL的头颅CT均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胶质瘤与PCNSL多为高密度,特别是后者更为显着;(5)TDL的病灶形态学主要以弥漫浸润样、环形及同心圆样为主,大囊样病灶少见;(6)TDL的MRI平扫以T2WI“云片状”病灶具有一定特异性,且病灶长轴多垂直于侧脑室;(7)TDL的MRI增强扫描的病灶形态可随TDLI临床分期按一定规律演变:①急性期,以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为主;②亚急性期,则逐步演变为“开环样”、闭合环样或花环样,同时也可合并斑片状强化;③慢性期除仍可表现为开环或闭合环形,原有增强信号逐渐变淡呈斑片状或消失;(8)胶质瘤的占位效应显着大于PCNSL与TDL,若中线结构发生移位或MRA提示占位效应,应高度提示胶质瘤的可能;(9)若病灶发生坏死、囊变或出血,高度提示为高级别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但不能除外PCNSL的可能;(10)PCNSL与胶质瘤MRS的Cho/NAA多≥2,尤以前者为高;TDL组的β,γ-Glx峰升高(9.5%)及PCNSL组高大的Lip峰对于疾病的诊断特异性较高。(11)经随访,DWI若信号持续升高高度提示胶质瘤或PCNSL;(11)特殊征象的识别对于三者的鉴别大有裨益:①垂直于侧脑室的密集排列的扩张静脉影是TDL的显着影像学特征;②桥脑的“基底动脉包绕征”高度提示胶质瘤;③胼胝体肿胀增厚多见于胶质瘤,淋巴瘤也可见到,TDL少见;④病灶的均匀强化或呈现“缺口征”、“握拳样”、“尖角征”的病灶提示PCNSL;(12)结合多种成像技术,动态观察病灶的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特征对于TDL的诊断与鉴别的临床价值更大;(13)激素的使用对于TDL、胶质瘤及PCNSL的活检确诊率影响很大,特别是后者,对于病理不典型的应进行临床与影像的随访,动态观察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二、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
        1.2.2 基于像素分类的方法
        1.2.3 基于特定理论的方法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介绍
    2.1 数据增强的方法
    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目标分割
        2.3.1 U-Net网络
        2.3.2 V-Net网络
    2.4 系统技术介绍
        2.4.1 Spring框架
        2.4.2 Spring Boot框架
        2.4.3 Mybatis框架
        2.4.4 MySQL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脑胶质瘤分割模型研究
    3.1 模型设计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集介绍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数据增强
    3.3 实验与结果
        3.3.1 模型训练
        3.3.2 评价指标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需求分析
    4.1 业务需求分析
    4.2 用户需求分析
        4.2.1 用户角色分析
        4.2.2 用例分析
    4.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4.4.1 系统稳定性
        4.4.2 系统易用性
        4.4.3 系统可维护性
        4.4.4 系统可扩展性
        4.4.5 系统安全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2.2 身份认证模块
        5.2.3 系统管理模块
        5.2.4 病人数据管理模块
        5.2.5 病人影像分析模块
        5.2.6 诊断管理模块
        5.2.7 留言管理模块
    5.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5.3.1 概念结构设计
        5.3.2 逻辑结构设计
    5.4 系统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实现环境与工具
        6.1.1 实现软硬件环境
        6.1.2 系统实现工具
    6.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6.2.1 身份认证模块的实现
        6.2.2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6.2.3 病人数据管理模块的实现
        6.2.4 病人影像分析管理模块的实现
        6.2.5 诊断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6.2.6 留言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测试
    7.1 系统功能测试
        7.1.1 身份认证模块的测试
        7.1.2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7.1.3 病人数据管理模块测试
        7.1.4 病人影像分析模块测试
        7.1.5 诊断管理模块测试
        7.1.6 留言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7.2 系统性能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资料
    2.3 病理分级及分型
    2.4 治疗情况
    2.5 数据处理与方法
3、结果
    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 多因素分析结果
4、讨论
    4.1 术前癫痫病史
    4.2 肿瘤位置
    4.3 肿瘤切除程度
    4.4 瘤腔有无出血
    4.5 肿瘤病理级别
    4.6 术中是否行静脉使用德巴金预防癫痫
    4.7 术后抗癫痫治疗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常用中英文名词缩写对照表
致谢

(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咯词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
五、结论
六、意义
七、创新点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分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分析[D]. 宋永见. 苏州大学, 2017(04)
  • [3]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分析[J]. 余宏,毛明伟,林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10)
  • [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对比研究[D]. 刘建国.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标签:;  ;  ;  ;  

脑胶质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