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护理工作特点

ICU病房护理工作特点

一、ICU病房护理工作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蔡洪伟[1](2021)在《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因为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流行病学显示COPD的疾病负担居国内第二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AECOPD)是指在COPD病变基础上的急性发作,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因难、支气管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目前主要通过行机械通气来改善其临床症状,但是持续机械通气容易造成患者谵妄的发生。目前,针对谵妄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两种方式。药物干预包括镇痛镇静药物以及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两大类;非药物干预主要包括噪音控制策略、音乐治疗、物理治疗、认知刺激活动、家属探视、强光治疗等。家属提供的关怀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先前的研究提出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可能会改善患者的谵妄持续时间。但是,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于ICU病房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调查ICU病房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探究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患者和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山东省某三甲医院ICU病房的94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每天0.5小时的家属探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延长3小时家属探视时间,于17点至20点之间进行,主要干预内容包括床旁交谈0.5h,辅助床上肢体活动1.0h,辅助床旁坐起1.0h,辅助轮椅坐起0.5h,干预持续至患者从ICU病房转出;本研究招募入住ICU病房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AECOPD的101名,7人拒绝参加,共纳入94名患者,其中干预组45名,对照组49名,在实际研究中干预组死亡3人,对照组死亡7人,根据剔除标准排除在外,最终84名患者完成本研究。结局指标包括: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相关感染指标、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抑郁水平。评估工具主要包括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患者进入ICU和转出ICU时进行数据收集。采用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析)对完成所有实验方案的参与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意向性分析(ITT分析)对至少参与一次干预及数据收集的参与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X2检验进行干预效果的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谵妄持续时间:对照组的谵妄持续时间为4.00(1.00,5.25)天,干预组的谵妄持续时间为2.00(0.00,4.00)天,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谵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2.谵妄发生率:对照组共有36例患者发生谵妄,发生率为85.70%;干预组共有26例患者发生谵妄,发生率为61.90%,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谵妄的发生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机械通气时间: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79.00(52.00,141.85)小时,干预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5.00(40.00,92.00)小时,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4.ICU住院时间:对照组的ICU住院时间为7.00(4.00,8.25)天,干预组的ICU住院时间为4.50(3.00,6.25)天,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ICU获得性感染:对两组的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变量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以上指标的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并没有增加院内感染。6.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抑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SAS、SDS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干预组家属的SAS、SDS得分也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氧合指数与二氧化碳分压:干预结束时,对照组的氧合指数为188.75(134.00,249.12)mm Hg,干预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为222.50(197.78,301.25)mm Hg,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为78.00(70.50,82.00)mm Hg,干预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为44.00(41.75,55.50)mm Hg,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0.05)。8.患者的一般资料中纳入组的年龄为73.64±9.71,剔除组患者年龄为82.70±5.03,与纳入组相比,剔除组患者的年龄大于纳入组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组的APACHEⅡ评分为22.15±5.66,剔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为27.20±2.04,与纳入组相比,剔除组患者的APACHEⅡ大于纳入组的APACHEⅡ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延长家属探视时间能够降低ICU病房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并且缩短谵妄的持续时间。2.延长家属探视时间能够缩短ICU病房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3.延长家属探视时间能够降低ICU病房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以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水平。4.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并未增加ICU获得性感染的机率,说明本干预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秦锦钰[2](2020)在《中美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空间设计比较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医院是以诊治疾病,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其各项设施应该尽可能改善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条件。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下文简称ICU)作为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是综合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ICU的管理和建设标准尚未完善,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因此对ICU进行空间设计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综述了ICU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确定了研究ICU空间的可行性;其次对中美两国ICU设计的影响因素整理比较,包括社会背景、医疗保障体系、使用人群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基本依据;接着,通过对ICU的位置规划、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各功能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ICU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然后从大量国内案例中选取不同布局模式的典型医院,对其ICU的活动行为和环境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记录数据的对比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述空间设计与行为环境的相关性,并且总结出利于环境和医护行为的空间布局模式;接下来以30家美国和30家中国ICU为研究对象,从单元空间布局、病房设计、工作区域设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做出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分析中美两国ICU设计趋势以及差异,并为中国ICU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基于两国趋势及对比的差异,总结美国可以借鉴的要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优化策略。全文约7.5万字,图99幅,表15个

邓智骁[3](2020)在《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和住院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医院的室内噪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病人和医护人员投诉的热点。病房作为住院病人接受治疗和康复的主要场所,保障其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应成为现阶段医院工作者和设计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声环境的研究积累非常有限,噪声对住院病人康复和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导致病房声环境的设计与管理依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恶劣的声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定量研究病房声环境对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健康与舒适的综合影响,论文以我国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声学测量、主观问卷调查和生理参数采集,探讨了在真实的住院环境中,声环境指标与使用者主观评价、生理指标这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1)结合客观声环境测量与问卷调查,揭示了综合医院多个科室不同病房的声环境现状,包括室内噪声级、噪声源特征,以及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研究发现在没有声学处理的情况下,床位越多的病房平均吸声系数((?))越大,混响时间(T30)也更低。ICU病房的主要噪声为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噪声和警报声,其它科室普通病房的噪声主要是病人、陪护和访客的“说话声”。相比ICU病房,我国综合医院普通病房噪声问题更加突出,其昼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医院的同类型病房平均高出12.6 d BA和8.9 d BA,夜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平均高出6.0 d BA和5.6 d BA。(2)针对现阶段病房声环境的存在问题,结合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的具体需求,对医院两个科室的病房、走廊和护士站区域实施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隔声和吸声处理措施。同时借助室内声场模拟软件,评估了安装不同吸声吊顶对病房与护士站声场的影响。研究发现铺设降噪系数NRC 0.5的微穿孔金属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各区域的低频(125-250 Hz)混响时间,但对语言传输指数(STI)的提升不明显(5%-8%)。而更换降噪系数NRC>0.7的纤维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中高频(500-4k Hz)混响时间,且对STI的改善更加显着(9%-15%)。(3)通过声环境实地测量,明确了改造前后的室内各项声学指标变化。研究发现各区域声场变化情况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安装吸声吊顶后各区域混响时间改善明显。吸声吊顶通过降低背景噪声级,提高STI,降低了护士站区域医护人员的说话音量。有效改善了改造前因背景噪声过大而提高说话音量,造成对声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病房安装隔声门窗有效抑制了走廊和户外噪声传入病房室内,病房空场条件下的昼夜声压级相比改造前分别降低了14.6d BA(Leqday=38.5d BA)与6.1d BA(Leqnight=31.2d BA),使病房昼夜噪声级达到现行规范(GB50118-2008)中的高要求标准。而在实际使用(住满病人)的情况下,病房声环境会受室内声源活动的影响,改造前后的昼间噪声级相差不大,但夜间噪声级在改造后有显着下降(5.7d BA),可为病人创造了更加安静的睡眠环境。(4)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声学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主观评价差异。发现改造后病人对走廊噪声源的感知比例明显下降,有近一半(48.5%)的医护人员对改造前后的声环境变化有所感知。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有显着提高(p<0.01)。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静音病房(经声学处理)组病人认为噪声对其“休息”(p<0.05)、“情绪”(p<0.05)和“睡眠”(p<0.01)的影响更低。医护人员也认为改造后噪声对其“交谈”(p<0.05)和“工作效率”(p<0.05)的影响也有显着降低。(5)通过临床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住院病人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与各项基础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初步建立了病房声环境指标与病人主观评价和心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相比昼间时段,夜间时段的噪声级对病人的影响程度更大。病人对病房吵闹度的评级仅与病房的夜间等效声压级(Leqnight)呈显着正相关(p<0.01),当Leqnight低于45d BA时,病人会认为病房整体声环境偏安静,而Leqnight超过50d BA时,病人则认为病房声环境偏吵闹。当Leqnight达到52d BA时,病人会觉得噪声对自己“休息”和“情绪”影响较大。更安静的夜间环境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静音病房病人的睡眠时间比普通病房病人平均多出14分钟(0.23小时),并且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更高(p<0.05),睡眠期间受噪声的干扰程度更低(p<0.01),因噪声觉醒的频率也更低(p<0.01)。静音病房组病人的心率指标(总数心搏、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更低(p<0.01),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相比普通病房病人更高(p<0.01)。且病房噪声级始终与病人的心率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1)。整体上,病房昼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6bpm,夜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7bpm。当病房声压级超过70d BA时,会给病人的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此时Leq10min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1.1bpm。说明病人在相对安静的住院环境中,其心脏耗氧量更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更加平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人的休息和康复。

尉伟[4](2020)在《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当代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意识障碍型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往往漫长且复杂,需要经历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救治疗期、意识障碍恢复期和神经功能康复期三个不同的治疗阶段。在患者从ICU急救治疗期向意识障碍恢复期过渡治疗中,普遍发生“ICU滞留性医疗”现象,但目前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尚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及相应的伦理分析。本文通过两条途径对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系统回顾性调查分析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来自中国某城市不同区域四所综合性公立医院共108名意识障碍型ICU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51名发生ICU滞留性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段、病种、居住地、分流去向、滞留住院日、滞留医疗费用及支出项目等资料进行统计学整合与分层分析,以期初步揭示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的现状特点、易感人群、过度治疗与否、分流去向的内在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1)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是一种被动型过度医疗,其平均滞留期为36天,滞留性医疗总费用是非滞留性医疗费用的4倍;(2)市区医院是发生ICU滞留性医疗的重灾区;(3)自发性脑出血、70-90年龄段、居住地为农村的患者人群是发生ICU滞留性医疗的主要群体。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ICU滞留性医疗相关问题,对ICU医生、非ICU医生和患者授权代理人进行不同人群的问卷调查,揭示出造成ICU滞留性过度医疗的相关伦理学因素包括:(1)ICU医生对患者授权代理人知情权的保留;(2)患者授权代理人同意权的滥用;(2)现行医院管理考核体制对非ICU医生在收治意识障碍型脑卒中患者方面造成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弱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是现行公立性医院医疗管理体制下值得重视的一种被动型过度医疗现象,导致社会医疗资源严重浪费。对于该类患者,需要进一步探讨更好的、合乎伦理的医疗管理干预模式,其中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急救治疗期的DRGs付费管理模式可能有助于预防ICU滞留性医疗的发生。

吴静[5](2019)在《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对三甲医院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多中心合作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较大样本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儿科ICU护理组织的结构、过程、结果特征以及护理工作环境现状。方法第一部分:翻译、改编原版“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小组会议修订问卷,并进行内容效度评价,最终形成中文版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系列调查问卷。第二部分:运用形成的中文版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系列调查问卷,综合采用方便抽样、整群抽样,对国内16省市2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1个儿科ICU及1414名儿科ICU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SPSS20.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翻译并改编的中文版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系列调查问卷内容效度为0.96。2.护理组织结构特征:(1)受调查的26所医院包括15所儿童专科医院、5所妇产儿专科医院、6所综合性医院,51个儿科ICU包括26个PICU、16个小儿CICU、9个小儿SICU,开放床位总数达1219张,注册护士总人数达1910名。华北、华东和华南共80%的医院设有小儿CICU,53.3%的医院设有小儿SICU,西北、西南和东北共36.4%的医院设有小儿CICU,9.1%的医院设有小儿SICU。49%的儿科ICU开展ECMO技术,56.9%开展CRRT技术。(2)96.1%实行护士能级管理制度,54.9%采用8小时护士排班制度,31.4%的儿科ICU要求聘入ICU的新进护士具备本科学历。(3)儿科ICU床护比平均为1:1.61,护患比平均为1:2.88。儿科ICU护士职称以护师为主,占48.4%;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7%;ICU工作年限以3-5年为主,占30.5%;不同地区护士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构成不同(P<0.01)。(4)21.5%的儿科ICU护士通过国际PALS培训认证,5.5%的儿科ICU护士通过国际ACLS培训认证。19.6%的护士通过了省市级ICU专科培训,8.8%通过了省市级儿科护理专科培训,12.7%通过了省市级高级生命支持培训。(5)62.7%的儿科ICU设置了临床护理专家岗位,33.3%的儿科ICU配备营养师,11.8%配备呼吸治疗师。3.护理组织过程特征:62.7%运用电子化的护理记录单,45.1%的儿科ICU应用标准化沟通模式,49%应用了流程化的清单管理。4.护理组织结果特征:(1)患者结果:儿科ICU患者病死率平均为1.88%,ICU住院天数平均7天。(2)护士工作满意度各条目得分(3.29±0.49)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医院所在地、月收入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护理工作环境正向预测护士工作满意度(R2=0.731,P<0.01)。5.护理工作环境: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得分(93.14±15.23)分,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最高是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3.12±0.45)分,最低的是充足的人力物力(2.83±0.64)分。结论1.翻译并改编成的中文版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系列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2.护理组织结构特征:(1)三甲医院儿科ICU建设已日趋完善,但国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小儿外科ICU配置不完善。(2)儿科ICU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床护比和护患比配置不足,年轻护士居多,护士的学历构成和工作年限构成尚能满足ICU需求。(3)儿科ICU护士还需加强儿科和ICU专科培训认证。(4)儿科ICU的护理岗位及其他医疗支持岗位设置逐渐丰富。3.护理组织过程特征:大部分的儿科ICU护理工作流程正逐步科学性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4.护理组织结果特征:三甲医院儿科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医院所在地、月收入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但护理工作环境是最主要的预测变量。5.护理组织环境:三甲医院儿科ICU护理工作环境尚可,具备一定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但人力物力不足。

项建红[6](2019)在《重症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重症ICU病房护理风险进行防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重症ICU患者66例,分析所有患者护理风险,提出有效防范方法,观察实施效果。结果经护理风险分析,防范方法实施,66例患者未出现不良事件,但2例患者病情复发,发现及时并得到救治,无生命危险。与护理前护理人员业务熟练度、服务态度、沟通能力、责任心及应用能力相比,护理后更为优异(P <0.05)。结论给予重症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的条件上,实施针对性防范方法,减少临床护理风险,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冯朝霞[7](2018)在《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刍议将风险管控措施应用于ICU病房护理中的效果以及影响。方法随机抽选于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ICU病房顺利收治的80例重症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实验组(n=40)应用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n=40)应用一般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将两组的护理成效、护理质量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 (1)两组的护理质量情况:实验组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工作责任心、护理操作等多个项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2)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实验组的用药错误、导管滑脱、管路堵塞、皮肤压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将风险管控措施应用于ICU病房护理中,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另一方面可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对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燕真[8](2018)在《心理护理干预对ICU病房意识清醒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ICU病房意识清醒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ICU病房意识清醒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不良情绪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经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ICU病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9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显着(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ICU病房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黄莉瑶[9](2018)在《小群体传播视角下生命末期患者的治疗决策研究》文中指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但是面对和选择死亡的过程却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掣肘,与古老社会推崇“油尽灯枯”的自然死亡相比,现代社会人的死亡与仪器、针管紧紧缠绕。伴随现代医疗观变革和医疗技术的普及,ICU病房成为一个重要的死亡场所。在这里,医生、家属、患者等人轮番上演着对生命的审判,是否治疗、如何治疗等决策“裹持”众人,这一过程也成为不同决策参与者文化立场和力量差异的一面反射镜。本研究基于小群体传播视角,采用深度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ICU病房里22位末期疾病患者家属进行访谈;与此同时分析“选择与尊严”贴吧中110篇真实故事。最后,综合以上材料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发现,被决策者通常是老年人,医生、患者子女、配偶和兄弟姐妹是主要的决策者。在沟通阶段,对生命末期患者的治疗决策权存在流动,其中患者子女与医生角色举足轻重;经济的、情感的、风险的、对病情的知晓程度、以及患者的病痛折磨感都会影响家属的决策。医生考虑更多的是风险,患者则是求生欲和病痛折磨感。至于决策完成是一个存在博弈的过程,从信息的获取(医生引导),到讨论、评估、冲突和最后形成,决策权会在患者、家属及医生之间流动。决策角色参与权的平等性影响意见领袖的形成。决策权平等(个体参与决策机会平等)的情境下,交际能力是意见领袖从群体中得以分离的主要原因。在决策权不平等(个体参与决策机会不平等的)情境下,群体中个体与患者的强弱关系、血缘情况、经济能力、知识技能、威望年龄是意见领袖成型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对治疗决策的讨论中,意见领袖的形成由过去的“意见被追随”演化为“意见不反对”和“态度被追随”。

符杨[10](2018)在《探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9月我院ICU收治的9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ICU病房监护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ICU病房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控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护理操作、护理文书和责任心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风险管控措施的应用,能有效管控ICU病房管理中的风险因子,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二、ICU病房护理工作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U病房护理工作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COPD与 AECOPD的现状
        1.2.2 谵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2.3 干预方案
    2.3 研究工具
    2.4 质量控制
    2.5 不良事件
    2.6 伦理原则
    2.7 资料收集以及分析
        2.7.1 资料收集
        2.7.2 数据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方案的实施情况
    3.2 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
        3.2.1 患者一般资料的ITT分析
        3.2.2 患者一般资料的PP分析
        3.2.3 家属资料的ITT分析
        3.2.4 家属资料的PP分析
    3.3 主要结局指标
        3.3.1 延长探视时间对谵妄持续时间的影响
        3.3.2 延长探视时间对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3.4 次要结局指标
        3.4.1 延长探视时间对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3.4.2 延长探视时间对ICU住院时间的影响
        3.4.3 延长探视时间对患者ICU获得性感染的影响
        3.4.4 延长探视时间对患者氧合指数的影响
        3.4.5 延长探视时间对患者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3.4.6 延长探视时间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影响
        3.4.7 延长探视时间对家属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影响
    3.5 敏感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谵妄发生率以及持续时间的干预效果分析
    4.2 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干预效果分析
    4.3 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患者ICU住院时间的影响
    4.4 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患者ICU获得性感染的影响
    4.5 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患者和家属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4.6 敏感性分析
    4.7 不良事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优点和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以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中美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空间设计比较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症监护单元(ICU)是综合医院体系的重要部分
        1.1.2 我国ICU建设发展迅速
        1.1.3 现有ICU设计发展存在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危重症医学
        1.5.2 重症监护单元(ICU)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重症监护单元(ICU)设计影响因素及要点分析
    2.1 中美医院ICU建设背景分析
        2.1.1 中美社会背景
        2.1.2 中美医疗保障体系
    2.2 中美国ICU设计影响因素
        2.2.1 收治标准差异
        2.2.2 人员配置差异
        2.2.3 探视制度差异
    2.3 设备配置要求
    2.4 重症监护单元(ICU)规划与建筑设计原则
        2.4.1 ICU规划设计
        2.4.2 ICU建筑设计
    2.5 重症监护单元(ICU)位置
        2.5.1 ICU和医院其他部门的关系
        2.5.2 ICU与相关科室密切度分析
        2.5.3 重症监护单元(ICU)的位置选择
    2.6 重症监护单元(ICU)分区和流线组织
        2.6.1 功能分区
        2.6.2 洁污分区
        2.6.3 流线组织
    2.7 重症监护单元(ICU)功能用房设计要点
        2.7.1 病房区
        2.7.2 医疗辅助区
        2.7.3 办公生活区
        2.7.4 污物区
    2.8 重症监护单元(ICU)内部物理环境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典型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实地调研分析
    3.1 典型医院ICU病区概况
        3.1.1 江苏省人民医院
        3.1.2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
        3.1.3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1.4 调研医院现状对比
    3.2 空间布局分析
        3.2.1 规模及位置
        3.2.2 功能分区
        3.2.3 流线组织
    3.3 空间环境分析
        3.3.1 办公生活区
        3.3.2 病房区
    3.4 人群行为分析
        3.4.1 患者
        3.4.2 医护人员
        3.4.3 家属及探视人员
    3.5 优缺点总结及设计建议
        3.5.1 设计合理性
        3.5.2 存在问题
        3.5.3 设计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重症监护单元(ICU)空间设计趋势研究
    4.1 中国ICU空间设计趋势
        4.1.1 床位数变化
        4.1.2 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4.1.3 病房设计研究
        4.1.4 员工工作区域设计研究
        4.1.5 中国设计趋势总结
    4.2 美国ICU空间设计趋势
        4.2.1 床位数变化
        4.2.2 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4.2.3 病房设计研究
        4.2.4 员工工作区域设计研究
        4.2.5 美国设计趋势总结
    4.3 中美ICU空间设计对比
        4.3.1 护理单元设计对比
        4.3.2 病房设计对比
        4.3.3 员工工作区域设计对比
    4.4 对中国ICU的设计思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中美对比的重症监护单元(ICU)设计优化策略
    5.1 ICU物理环境设计优化
        5.1.1 声环境优化
        5.1.2 空气环境优化
    5.2 ICU人性化设计优化
        5.2.1 病房空间人性化
        5.2.2 医护空间人性化
        5.2.3 家属等候区人性化
    5.3 ICU位置及规模优化
        5.3.1 病区选位合理
        5.3.2 规模定位适应医院需求,预留发展空间
    5.4 ICU病房设计优化
        5.4.1 病房形式选择
        5.4.2 病房设计要点
    5.5 ICU改建
        5.5.1 改建设计策略
        5.5.2 南医大二附院改建实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实地调研
        6.1.2 发展趋势
        6.1.3 优化策略
    6.2 贡献和不足
        6.2.1 贡献
        6.2.2 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ICU调研表
附录二 ICU工作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规范与设计导则
        1.3.1 WHO
        1.3.2 北美与加拿大
        1.3.3 英国与欧洲
        1.3.4 中国
        1.3.5 小结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医院噪声水平和主要噪声源
        1.4.2 噪声的影响
        1.4.3 声环境干预措施
        1.4.4 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现状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地测量
        2.1.3 问卷调查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病房室内声场
    2.3 病房室内噪声级
    2.4 主要噪声源
        2.4.1 声源位置
        2.4.2 声源种类
        2.4.3 声源特性
    2.5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影响
        2.5.1 噪声对病人的影响
        2.5.2 噪声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2.6 我国综合医院病房的声环境问题及原因
        2.6.1 病房声环境存在的问题
        2.6.2 相关原因
    2.7 本章小结
3 病房声学改造研究
    3.1 声学改造区域确定
        3.1.1 心内科住院部
        3.1.2 肿瘤科住院部
    3.2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室内声场优化方案分析
        3.2.1 改造空间基本信息
        3.2.2 改造方案
        3.2.3 声学模型建立
        3.2.4 模拟参数设置
        3.2.5 模拟结果分析
    3.3 隔声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4 声学改造工作计划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客观实测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4.1 实验方案
        4.1.1 混响时间测量
        4.1.2 连续声压级测量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场对比
    4.3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压级对比
        4.3.1 昼夜声压级
70dBA)的出现次数'>4.3.2 高噪声事件(SPL>70dBA)的出现次数
        4.3.3 声压级随时间的变化
        4.3.4 频谱声压级
    4.4 改造前后的主要噪声源对比
        4.4.1 噪声来源
        4.4.2 噪声源种类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使用者主观评价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卷设计
        5.1.3 问卷统计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整体评价
    5.3 改造前后噪声对病人和医护的影响
        5.3.1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交谈的影响
        5.3.2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情绪的影响
        5.3.3 噪声对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
        5.3.4 噪声对病人睡眠的影响
        5.3.5 噪声对病人康复的影响
    5.4 其他因素对声环境主观评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6.1 实验设计
        6.1.1 实验场地
        6.1.2 实验对象
        6.1.3 评价量表设计
        6.1.4 主要生理参数确定
        6.1.5 实验设备
        6.1.6 实验流程
        6.1.7 病人基本信息
        6.1.8 数据统计分析
    6.2 病房声环境整体评价
        6.2.1 病房噪声级实测结果的组间对比
        6.2.2 病人对病房主观吵闹度评价的组间对比
        6.2.3 病房噪声级与主观吵闹度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6.3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心理指标的影响
        6.3.1 病房噪声对病人心理指标影响的组间对比
        6.3.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心理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6.4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夜间睡眠的影响
        6.4.1 病人夜间睡眠时间的组间对比
        6.4.2 噪声对病人夜间睡眠影响的组间对比
    6.5 声环境对病人生理指标的影响
        6.5.1 病人各项生理指标的组间对比
        6.5.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5.3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疾病特征和流行病学调查
    1.2 国内外脑卒中的社会医疗负荷现状
    1.3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治疗及其伦理困境
第2章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医院的选择
        2.2.2 研究人群及样本量
    2.3 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图
    3.1 研究方案
    3.2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现状研究
    4.1 ICU意识障碍型脑卒中患者研究人群概况
        4.1.1 概念:“ICU 滞留性医疗”与“ICU 非滞留性医疗”
        4.1.2 研究人群入选标准
        4.1.3 研究人群的一般特点
        4.1.4 ICU滞留性医疗与非滞留性医疗概况分析
    4.2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与非滞留性医疗比较分析
        4.2.1 ICU滞留性医疗与非滞留性医疗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4.2.2 ICU滞留性医疗与非滞留性医疗患者区域性比较分析
        4.2.3 ICU滞留性医疗与非滞留性医疗患者分流与去向分析
        4.2.4 ICU滞留性医疗患者费用分析
        4.2.5 ICU非滞留性医疗患者费用分析
        4.2.6 ICU滞留性医疗与非滞留性医疗费用比较
    4.3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现状及相关伦理问题思考
第5章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KAP问卷研究及伦理学分析
    5.1 KAP调查问卷
    5.2 KAP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5.3 KAP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1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ICU 滞留性医疗现状
        5.3.2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对患者的影响
        5.3.3“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ICU 滞留性医疗”费用增加因素
        5.3.4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的主要因素
        5.3.5“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ICU 滞留性医疗”的社会影响调查
        5.3.6“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ICU 滞留性医疗”患者授权代理人知情同意权
        5.3.7“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ICU 滞留性医疗”相关伦理学认知
    5.4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伦理学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之处
    6.4 预防“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ICU 滞留性医疗”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KAP调查表(ICU医生问卷)
附录B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KAP调查表(非ICU医生问卷)
附录C 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KAP调查表(患者授权代理人问卷)

(5)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对三甲医院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中文版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调查问卷的形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3 研究结果
3 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现状的横断面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对儿科ICU护理管理的建议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6)重症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护理风险评估
        1.2.2 防范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2.2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分析
3 讨论

(7)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护理质量情况
    2.2 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3 讨论

(8)心理护理干预对ICU病房意识清醒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不良情绪比较
    2.2 2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3 讨论

(9)小群体传播视角下生命末期患者的治疗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局限性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小群体传播视角下的决策沟通
        2.1.2 群体决策及其运作机制
        2.1.3 群体内的人际传播与博弈
    2.2 文献综述
        2.2.1 影响患者治疗决策的疾病治疗观与死亡观
        2.2.2 不同角色的治疗决策影响归因
        2.2.3 医疗决策模式探讨
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取
        3.3.1 质化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3.3.2 量化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4 研究发现
    4.1 生命末期患者的治疗决策传播特征图景
        4.1.1 治疗决策的人际传播特征
        4.1.2 各决策因素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图景
    4.2 生命末期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
        4.2.1 医生为主的决策引导
        4.2.2 治疗决策讨论:患者缺位
        4.2.3 经由多方讨论的评估
        4.2.4 基于不同因素考虑的冲突
        4.2.5 决策结果:决策权的流动
    4.3 决策规范:权力决定意见领袖
        4.3.1 存在权力差异的决策情况
        4.3.2 平等关系的决策情况
    4.4 群体思维:忽视患者感受的决策倾向
        4.4.1 “好死不如赖活观念”
        4.4.2 倾尽所有式治疗观
        4.4.3 死亡观念的影响
        4.4.4 依赖类似经验
        4.4.5 畏惧医生的专业权威
    4.5 无声力量的反抗与博弈
5 结论讨论与反思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生命末期患者治疗决策中意见领袖的分化
        5.1.2 生命末期患者治疗决策中的群体极化
        5.1.3 生命末期患者治疗决策中权力的流动与博弈
    5.2 研究反思
        5.2.1 辩证看待医生权威,理解医学并非万能
        5.2.2 关注信息获取的充分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资料转录稿(节选)
附录三:资料分析过程(节选)

(10)探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四、ICU病房护理工作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延长家属探视时间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影响的研究[D]. 蔡洪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美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空间设计比较及优化策略研究[D]. 秦锦钰.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3]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D]. 邓智骁. 重庆大学, 2020(02)
  • [4]意识障碍型脑卒中ICU滞留性医疗问题研究[D]. 尉伟. 清华大学, 2020(01)
  • [5]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对三甲医院儿科ICU护理组织特征的调查研究[D]. 吴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重症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方法[J]. 项建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02)
  • [7]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及效果分析[J]. 冯朝霞. 智慧健康, 2018(22)
  • [8]心理护理干预对ICU病房意识清醒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分析[J]. 陈燕真. 基层医学论坛, 2018(18)
  • [9]小群体传播视角下生命末期患者的治疗决策研究[D]. 黄莉瑶. 武汉大学, 2018(06)
  • [10]探讨ICU病房护理中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影响[J]. 符杨. 卫生职业教育, 2018(06)

标签:;  ;  ;  ;  ;  

ICU病房护理工作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