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研

统计学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研

一、统计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学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拓锋[1](2021)在《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动态与空间格局分析》文中认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祁连山天然次生林的旗舰种,也是维系祁连山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功能乃至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种。研究该种群的数量动态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能够揭示其种群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有助于预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动态,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进而能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森林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基于10.2 ha青海云杉动态监测样地数据,首先,以胸径代替年龄,通过静态生命表,龄级结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4个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分析青海云杉种群动态特征,并利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其数量动态。其次,并采用点格局方法,通过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对不同年龄阶段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种群的年龄结构近似于倒“J”型,幼苗和小树储量丰富;(2)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表现为稳定型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都在第2、8龄级出现高峰期;(3)生存率曲线呈下降趋势,累计死亡率曲线呈上升趋势,死亡密度曲线缓慢下降,而危险率曲线逐渐上升,该种群的生长特点为前期减少、中期趋于稳定、后期出现衰退;(4)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0,表明该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Vpi’>0且趋近于0,则表明该种群接近于稳定型;(5)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青海云杉种群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4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小尺度(<15m)上呈聚集分布,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趋向随机分布;较小年龄的个体常呈聚集分布,而随着年龄增大,也趋向于随机分布。(2)青海云杉大树个体在小尺度(<4 m)范围内与其他年龄阶段个体都呈负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加,大树与幼树表现出正关联且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而与小树、中树则表现为无关联或者微弱的负关联;年龄阶段相近的个体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或无关联,随着个体年龄间差距增大,空间关联性转变为无关联或负关联。

马瑞[2](2021)在《国内杰出科研人员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以经济学和计算机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女性科研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但杰出科研人员中女性数量却仍处于较低水平。性别是贯穿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家职位晋升、学术产出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科学家参与科研活动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其中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成为相关学者探讨的主要问题。当前国内外关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性别差异的研究多从科研人员学术产出、机构流动等单个角度出发,存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单一等不足,从多角度出发对科研人员性别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经济学、计算机学科领域杰出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杰出科研人员成长轨迹与关键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情况,为探究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提供建议。本文选择国内经济学和计算机学科领域杰出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杰出科研人员简历信息的筛选及收集,获取科研人员教育信息(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获取时间)、职称晋升信息(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晋升时间)、学术产出信息(获得博士学位-晋升副高级、晋升副高级-晋升正高级论文产出)、成长轨迹信息(博士后经历、海外留学经历、访问学者经历、社会兼职经历、行政职务经历、机构流动经历)。首先本文依据学者履历明确其进入学术界时间点,利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方法绘制学者晋升副高、正高过程的生存函数图,结合生存函数图解释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各阶段职称晋升速度的性别差异及其现实意义。进一步,本文从学术产出角度出发,通过绘制本科-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副高级、副高级-正高级、正高级-至今四个阶段科研人员学术产出变化图,结合科研人员职称晋升所需年限对比分析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科研人员学术产出与职称晋升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本文从各学科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利用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性别科研人员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学科内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性别差异出现的原因,探索科研人员关键影响因素的学科差异,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提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经济学和计算机学科领域杰出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由生存函数图可见,女性晋升速度明显慢于男性晋升速度,且女性学者与男性学者晋升所需年限差距随着职称晋升由副高级职称到正高级职称的转变而逐渐扩大,职称晋升过程中不同性别科研人员之间存在马太效应;由科研人员学术产出变化曲线图可知,男性科研产出总体多于女性,由职称晋升年限图可知,男性晋升年限少于女性,科研人员在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阶段学术产出与职称晋升年限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由Cox回归分析可知,经济学和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杰出科研人员在晋升正高级职称中关键影响因素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其中经济学男性科研人员关键影响因素为海外留学经历、行政职务经历,经济学女性科研人员关键影响因素为海外留学经历、机构流动经历;计算机学男性科研人员关键影响因素为访问学者经历、社会兼职经历、行政职务经历,计算机学女性科研人员关键影响因素为博士后经历、行政职务经历。在各关键影响因素中,机构流动呈显着负相关,会减缓经济学女性科研人员职称晋升速度,其余关键影响因素均呈显着正相关,促进科研人员职称晋升。

姜雪娇[3](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施浩宇[4](2020)在《男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风险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泌尿外科肿瘤,根据2018年调查结果全球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十位,但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于第六位,在女性肿瘤中位于第十五位之后。对于相同分期的膀胱肿瘤男性患者的预后要比女性患者好。由此可见膀胱癌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膀胱癌中最为常见的首诊类型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NMIBC的治疗金标准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 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而在术后由于膀胱癌多中心,易复发的特点,给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目前针对单一性别的膀胱癌研究较少,现通过研究男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为进一步诊治男性患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评价其预后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初诊为膀胱肿瘤患者,筛选出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临床信息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分别对患者的吸烟史、肿瘤大小、肿瘤形态、肿瘤T分期、肿瘤病理类型、前列腺体积、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进行Kapaln-Meier法对其无复发生存期进行分析,得出其对膀胱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剖析影响男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风险因素。结果:115名男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42个月,发生肿瘤复发的患者共有23名(20.0%),其中1年、3年、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分别为为88.7%、81.2%、76.8%。复发时间最短的为3个月,最长的为51个月。计算前列腺体积、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e,NLR)这些连续变量与膀胱癌复发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2、0.653、0.509和0.513及他们的最佳截断值。对于单一因素与男性NMIB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膀胱肿瘤大小(P=0.046)、数目(P=0.007)、病理分期(P=0.008)、分级(P=0.000)及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P=0.003)与肿瘤术后复发相关,将上述变量带入COX多因素分析利用向后瓦尔德法发现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P=0.034)及病理分级为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P=0.033)为影响男性NMIB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男性NMIBC患者中,病理分级以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为最常见,肿瘤T分级以Ta期患者最为常见。2.患者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肿瘤的大小、数目、病理分级、T分期是影响男性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3.年龄、前列腺体积大小并非男性NMIBC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因素,NLR、PLR对于预测男性NMIB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价值不大。4.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和肿瘤病理分级为影响男性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5.术前尿常规红细胞计数≥200个/μ L以及病理分级为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更高,对于此类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严谨的手术,加强术后的随访力度,规律膀胱内灌注治疗,积极复查必要时二次手术治疗。

宫小雯[5](2020)在《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性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为当前环境和能源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新兴产业的认识落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缓慢给交通领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电动汽车受限于电池容量限制导致续驶里程相对传统燃油汽车来说略显不足;其次,驾驶员对电动汽车电池性能认识不足导致不合理的充放电行为,影响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及充电效率,加剧驾驶员的里程焦虑,影响电动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张。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电池耗电估计预测,对充电时间的不稳定性缺少必要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实际大规模充电数据,分析过度充电、频繁充电和剩余功率极低等充电习惯对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合理的充电行为。根据日本爱知县473辆纯电动汽车13个月的GPS数据,本文使用生存分析中的分层Cox模型、参数生存模型、脆弱模型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因素。生存时间定义为电荷状态(SOC)增长1%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这有助于使用生存模型分析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最终结果表明,充电状态、驾驶员充电行为选择和车辆类型三类共11个变量对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和普通充电的充电效率有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充电方式和电荷状态下,驾驶员需采取不同的充电行为以达到效率最优。

植欢[6](2019)在《P2P网贷平台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2P网络借贷行业借助互联网金融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个人投资理财意愿和小微企业借款难的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发展至今已有12年,由于监管缺位和行业不规范,滋生出许多借着P2P网贷的名义进行自融和旁氏骗局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倒闭造成了居民财富的减少和社会的不稳定,许多人并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目前,P2P行业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政策要求,进行合规检查。有报道指出2019年下半年,部分发达地区将试点P2P平台备案工作,行业监管即将步入正轨,落实P2P行业信息中介定位。其实,早在2017年底,监管方面就提出了P2P平台备案的思路,但是由于P2P行业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具体监管措施的推进需要当地部门的配合,各地进展不一。部分地区监管部门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针对地方的监管措施。鉴于P2P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目前P2P行业风险有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单个平台的研究上,本文通过爬取网贷之家数据,以停业或转型的P2P网贷平台为研究对象,运用扩展Cox模型,将每个平台的运营时间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注册资本、注册地分布、平台背景、是否上线银行存管、是否加入行业协会、是否有第三方保障模式和债权转让业务共七个平台特征解释变量,以及货币供给、物价指数、汇率、股指、房地产景气情况共五个宏观经济金融环境解释变量对P2P平台的影响。通过理论、数据和实证分析得出P2P平台存在一定发展趋势和前景,同时需要做好风险的应对和预警。平台特征解释变量方面,注册资本并不是越高越好,更需要关注实缴资本;注册地的互联网经济状况和P2P行业竞争情况会影响P2P平台发展,因此,中部地区注册的P2P平台,风险高于东部平台;加入行业协会和上线银行存管能显着提升P2P平台的生存时间,而第三方保障模式和债权转让业务需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宏观经济金融变量方面,经济繁荣时期的货币供给增加、房地产市场景气时期、人民币升值时,反而容易催生劣质标的和借款人,提高风险。而通货膨胀引起的债务贬值和股市上涨引起的投资成本提高,有利于P2P平台吸引投资理财者,并降低逾期风险,这些因素都需要引起P2P平台的重视。

张欣业[7](2019)在《P2P网贷平台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这些年来,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结合,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它降低了交易时间和融资成本,使得交易过程更为简单和便捷。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融资难且贵的问题,对传统信贷存在的借贷缺口做出了弥补。但在P2P网贷平台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平台自身质量良莠不齐及风险控制能力匮乏,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家和相关监管部门缺乏完善的监管和管理方案等,网贷平台风险与日俱增,平台问题层出不穷,平台倒闭风潮也随之爆发,极大的威胁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使得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信用危机和风险。本文通过python网络爬虫技术,爬取“网贷之家”和“网贷天眼”两个P2P网贷平台上相关平台特征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初步得到各分类变量的不同分组对应的样本平台的生存概率具有显着差异。然后利用Lasso变量选择方法,筛选出对P2P平台风险有显着性影响的变量,建立Cox模型,定量给出每个变量对P2P平台发生问题风险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除了综合收益率变量外,平台背景、标的类型数量、投资期限、债券转让、标的期限是否是有超过12月及以上、监管协会、银行存管、保障措施、之家考察、实体店照片、提现评分、推荐人数比例均属于保护因素,这几类指标变量越大,P2P平台越不容易发生问题;并估计平台生存率,设置临界值,对平台进行预测分类;最后建立生存树模型,可以直观的看到模型对变量的分类依据和过程,并与Cox模型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生存树预测模型比Cox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好。本文通过将生存分析模型引入P2P网贷平台风险研究中,可以量化各因素对平台风险的影响程度,还可以给出每个时刻的平台生存率,并对平台做出分类预测。希冀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一是为广大投资者判别平台的风险程度提供一个参考方法;二是为平台经营者识别和防止P2P网贷平台发生问题提供一个预警手段,提高平台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帮助监管者制定监管政策提供参考,规范网络借贷行业,防控网贷行业风险。

刘传起[8](2019)在《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由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组成的混合交通流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是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共享单车的增加导致非机动车在混合交通流中的比重增加,进而影响到城市道路网络节点的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的概率。据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交通的特点,以城市道路中的非机动车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选取西安市的7个信号交叉口,通过视频拍摄共采集了1 654个骑行者过街忍耐时间的样本,利用Kapian-Meier分析法对包括删失数据在内的所有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的分布规律。同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交叉口非机动车网络,提出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的传播模型。通过python程序进行模拟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结构和不同的传播率下,得到了非机动车违规过街的行为趋势,进而利用外向度与传播率两个指标来表征从众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潜在影响因素构建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行为的Cox风险回归模型,从从众心理、骑行者特性、自然环境状况、交通环境状况、道路环境状况等方面对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受到从众心理(外向度与传播率)、骑行者性别、骑行者年龄、非机动车类型、温度、红灯时长、机动车流量、穿越车道数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运用二项Logit模型对模型效果进行验证,拟合优度表明Cox风险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最后对机动车流量、红灯时长、传播率、外向度等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应用,并根据应用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改善非机动车过街行为的规范策略。本文的研究充实了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层面的现有研究,能够为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配套设施设计方案以及交通管理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郑伟娟[9](2019)在《10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病例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2007至2017年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BP的临床发病特点,了解BP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中医治疗概况,探讨影响BP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今后中西医治疗本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也为今后提高BP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的104例住院BP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疾病、中西医治疗方案、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还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疾病预后,总结并分析影响BP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104例住院患者中男性61例(占58.7%),女性43例(占41.3%),男女比例为1.4:1。平均发病年龄70.85±14.18岁,60岁以上的患者有88例(占84.6%),不同性别之间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初发皮损主要为红斑、丘疹、水疱或大疱,首发部位以四肢为主,皮损分布部位以躯干、四肢为主,10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伴或不伴有疼痛。3.27例患者有黏膜受累情况(占26%),其中4例以口腔黏膜糜烂为首发皮损表现。有黏膜受累的BP患者病情比无粘膜受累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5例合并有其他疾病(占72.1%),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其他皮肤病、恶性肿瘤及肾脏病,所占比例分别为51.9%、25.0%、23.1%、20.2%、5.8%、5.8%。合并有恶性肿瘤是影响B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共6例合并有恶性肿瘤,其中5例均为中医肺系相关的恶性肿瘤,中医“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相关理论,为解释BP与呼吸系统及肠道恶性肿瘤的内在联系可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5.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型、脾虚湿蕴型为主。中医处方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化湿药为主。6.中西医结合治疗102例(占98.0%),纯中医治疗1例(占1.0%),纯西医治疗1例(占1.0%),有效率达96.2%。西医治疗方案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组间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最大剂量、累计剂量、平均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严重程度越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最大剂量、累计剂量以及平均剂量越大。7.本研究共收集病历资料104份,至随访结束,总计随访到BP患者74例,失访率 28.8%。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卧床状态、胸部影像学结果异常是影响BP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卧床状态、胸部影像学结果异常和合并恶性肿瘤可能是BP患者一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BP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之间无差异,且多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系统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居多。2.有黏膜受累的BP患者病情比无粘膜受累的严重;病情越严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初始剂量、最大剂量、累计剂量以及平均剂量越大。3.湿热蕴结、脾虚湿蕴是BP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治疗以健脾、补虚、清热、祛湿为主。4.对于年龄大,卧床状态,胸部影像学结果异常的BP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筛查肿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张帅[10](2017)在《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学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各界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中国不断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政策,越来越多的海外学术人才在政策鼓励下回国发展,高层次学术人才海归现象已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人才迁移理论等为指导,以中国青年学术人才海归的现状展开研究,着重分析中国青年学术人才回流的学术特征。具体而言,以1-4批“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入选者为研究样本,以履历分析法为样本采集基础,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批次青年千人的博士学位授予地情况、在海外任职情况、其在海外任职单位学科排名情况以及所拥有的学术联系情况等,初步分析青年学术人才回国的动因;进一步采用生存分析中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学术能力”因子和“学术联系”因子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性别下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术能力因子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决策的影响具有双重特征,其中在世界Top100任职的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比较强烈,但在海外进入终身职位序列或者获得终身职位的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并不强,且年龄越大的学术人才回国意愿越弱;学术联系因子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决策影响不具有显着性,也就是说回国后是否回到其本科/博士毕业单位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影响并不大,但相对于女性青年学术人才来说,拥有学术联系的男性青年学术人才更倾向于回国发展。第二,在中国大陆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术人才并不倾向于回国发展,一般的学术人才中年龄越大回国意愿越强。第三,性别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影响并不具有显着性,在海外进入终身职位序列或获得终身职位、在中国大陆获得博士学位以及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但影响青年学术人才海归的因子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学术水平越高的男性青年学术人才越不倾向于回国,而拥有广泛学术联系的男性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更强烈,但是女性青年学术人才并没有类似效应。虽然高学术能力的青年人才留在海外是其理论最优选择,但是海外学术人才引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与海外市场的收益差异,在吸引高层次青年学术人才全职回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统计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学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计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学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动态与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资助项目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1.2.2 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性研究进展
        1.2.3 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群落学调查
        2.2.2 青海云杉种群龄级划分
        2.2.3 静态生命表编制
        2.2.4 种群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和消失率曲线绘制
        2.2.5 生存分析方法
        2.2.6 种群数量动态量化方法
        2.2.7 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2.8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2.9 空间关联性分析
第三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数量动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青海云杉种群年龄结构
        3.1.2 青海云杉种群静态生命表
        3.1.3 青海云杉种群存活曲线、死亡曲线以及消失率曲线
        3.1.4 青海云杉种群生存分析
        3.1.5 青海云杉种群动态指数
        3.1.6 青海云杉种群时间序列预测
    3.2 讨论
        3.2.1 青海云杉种群的结构特征
        3.2.2 青海云杉种群的生命表和生存状况
        3.2.3 青海云杉的种群数量动态
        3.2.4 青海云杉种群的保护与恢复策略
第四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性
    4.1 结果和分析
        4.1.1 青海云杉种群及其群落的年龄结构
        4.1.2 不同年龄阶段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4.1.3 青海云杉种群不同年龄阶段个体间的空间关联
    4.2 讨论
        4.2.1 青海云杉种群的年龄结构
        4.2.2 青海云杉种群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4.2.3 青海云杉种群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2)国内杰出科研人员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以经济学和计算机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杰出科研人员
        1.2.2 成长轨迹
        1.2.3 性别差异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
    2.1 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规律的相关研究
    2.2 科研人员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2.3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第3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设计
    3.1 基础理论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数据
        3.4.1 数据来源
        3.4.2 样本特征选择及编码
        3.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职称晋升视角的杰出科研人员性别差异研究
    4.1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速度研究
    4.2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速度研究
    4.3 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速度学科差异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学术产出视角的杰出科研人员性别差异研究
    5.1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学术产出性别差异分析
    5.2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学术产出性别差异分析
    5.3 杰出科研人员学术产出学科差异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学术产出与职称晋升对比视角科研人员性别差异研究
    6.1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研究
        6.1.1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对比研究
        6.1.2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相关性研究
    6.2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研究
        6.2.1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对比研究
        6.2.2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相关性研究
    6.3 杰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关键影响因素视角的杰出科研人员性别差异研究
    7.1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7.1.1 经济学男性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7.1.2 经济学女性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7.1.3 经济学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7.2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7.2.1 计算机学男性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7.2.2 计算机学女性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7.2.3 计算机学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7.3 杰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男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随访结果
    3.2 对于影响男性NMBIC复发单因素分析
    3.3 对于影响男性NMBIC复发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膀胱癌危险因素及预后现状及研究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性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3.2 电动汽车充电研究现状
        1.3.3 生存分析在交通领域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充电数据收集和充电行为分析
    2.1 数据采集与清洗
    2.2 数据处理
    2.3 充电行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电动汽车充电特性分布规律
    3.1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分布规律
        3.1.1 生存分析概述
        3.1.2 生存分析基本概念及函数
        3.1.3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3.1.4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总体分布规律
    3.2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分布规律
        3.2.1 不同电池容量的充电效率分布
        3.2.2 不同充电地点的充电效率分布
        3.2.3 不同车辆类型的充电效率分布
        3.2.4 不同充电时段的充电效率分布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参数型生存模型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持续时间分析
    4.1 生存分析模型
        4.1.1 半参数型Cox比例风险模型及其扩展形式
        4.1.2 参数型生存模型
        4.1.3 加速失效时间模型
        4.1.4 生存分析的拟合优度检验
    4.2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分层Cox模型分析
    4.3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参数模型分析
        4.3.1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Exponential分布模型
        4.3.2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Weibull分布模型
        4.3.3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Lognormal分布模型
        4.3.4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Loglogistic分布模型
        4.3.5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广义Gamma分布模型
    4.4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最优参数分布模型
        4.4.1 不同参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4.4.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考虑个体异质性的电动汽车普通充电效率分析
    5.1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参数脆弱模型
    5.2 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最优脆弱模型
        5.2.1 不同参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5.2.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P2P网贷平台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P2P借贷市场的产生及优势研究
        2.1.2 P2P用户行为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平台特征因素影响研究
        2.2.2 宏观经济对平台的影响研究
        2.2.3 监管政策对平台的影响研究
        2.2.4 P2P网贷市场发展的作用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P2P行业发展的风险及优势理论
    3.1 平台风险理论分析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金融脆弱性
        3.1.3 羊群效应理论
    3.2 平台优势理论分析
        3.2.1 互联网金融理论
        3.2.2 普惠金融理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2P平台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建立模型
        4.1.1 风险函数
        4.1.2 比例风险模型和扩展Cox模型
    4.2 研究假设、变量及数据来源
        4.2.1 平台特征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4.2.2 宏观经济解释变量及研究假设
        4.2.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4 变量及说明
    4.3 描述性分析
        4.3.1 解释变量统计分析
        4.3.2 寿命表分析
        4.3.3 K-M分析
    4.4 P2P平台运营时间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的构建
        4.4.2 回归结果及解释
        4.4.3 模型的检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P2P网贷平台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介绍
        一、P2P网贷平台相关介绍
        二、生存分析概念
    第二节 Cox比例风险模型
        一、Cox模型中的基本函数
        二、Cox模型的基本形式
        三、Cox模型参数估计
        四、Cox模型生存率估计
    第三节 基于Cox模型的Lasso变量选择方法
        一、Lasso方法理论
        二、Lasso-Cox模型
    第四节 生存树模型理论
        一、树模型的构建
        二、生存树方法的优缺点
第二章 P2P网贷平台风险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一、数据来源
        二、区域分布特征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处理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基于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对各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二、总体生存曲线分析
        三、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
第三章 P2P网贷平台风险影响因素和生存状态预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Lasso-Cox模型选取变量
    第二节 基于Cox模型的P2P平台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一、Cox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生存率的估计
        三、模型检验
    第三节 基于生存树模型对P2P平台生存状态的预测分析
        一、生存树模型的构建
        二、生存树模型预测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指标体系说明
    附录B 论文程序
致谢

(8)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违规过街行为研究现状
        1.2.2 生存分析在交通中的应用
        1.2.3 复杂网络理论在交通中的应用
        1.2.4 相关文献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非机动车过街的交通特性
        2.1.1 过街方式特性
        2.1.2 过街行为特性
        2.1.3 骑行速度特性
    2.2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2.3 生存分析相关理论
        2.3.1 生存分析数据
        2.3.2 生存时间函数
    2.4 生存分析相关模型
        2.4.1 Kapian-Meier分析法
        2.4.2 Cox风险回归模型
    2.5 模型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调查与忍耐时间分布
    3.1 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调查方案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样本量确定
        3.1.4 调查时间与地点
    3.2 非机动车过街行为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有效数据的处理
        3.2.2 过街行为数据
        3.2.3 骑行者特征数据
        3.2.4 自然环境数据
        3.2.5 道路环境数据
        3.2.6 交通环境数据
        3.2.7 从众行为数据
    3.3 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的整体分布
        3.3.1 考虑删失数据时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分布
        3.3.2 不考虑删失数据时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分布
    3.4 单因素影响下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的过街忍耐时间分布
        3.4.1 不同性别影响下忍耐时间分布
        3.4.2 不同年龄影响下忍耐时间分布
        3.4.3 不同非机动车类型忍耐时间分布
        3.4.4 不同温度环境影响下忍耐时间分布
        3.4.5 不同用地性质影响下忍耐时间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存分析的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行为建模
    4.1 非机动车过街从众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1 非机动车网络构建
        4.1.2 非机动车违规传播模型
        4.1.3 传播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4.2 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协变量的选取
        4.2.1 协变量的选取
        4.2.2 协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非机动车过街等待时间的Cox风险回归模型建立
        4.3.1 累计生存函数
        4.3.2 COX风险回归模型
        4.3.3 模型拟合结果检验
    4.4 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Cox风险回归模型的验证
        4.4.1 二项Logit回归模型
        4.4.2 模型对比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机动车过街行为研究模型应用及规范策略研究
    5.1 各协变量对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的影响分析
        5.1.1 骑行者特性
        5.1.2 自然环境因素
        5.1.3 交通环境因素
        5.1.4 道路环境因素
        5.1.5 从众心理
    5.2 非机动车过街忍耐时间的Cox风险回归模型应用
        5.2.1 冲突方向单位机动车流量
        5.2.2 非机动车信号红灯时长
        5.2.3 从众心理
    5.3 非机动车过街行为规范策略研究
        5.3.1 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
        5.3.2 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5.3.3 宣传教育措施
        5.3.4 其他相关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10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病例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2 诊断及临床评估方法
        1.1.3 西医治疗
    1.2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2.1 病因病机
        1.2.2 辨证分型与治疗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疾病严重程度参考标准
        2.2.6 疗效判定标准
    2.3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
    2.4 采集及分析的内容
    2.5 统计分析
        2.5.1 数据管理
        2.5.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描述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3.1.2 发病季节、节气
        3.1.3 住院时间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3.2.1 既往史
        3.2.2 初发皮损及皮损首发部位
        3.2.3 皮损分布部位
        3.2.4 黏膜受累情况
        3.2.5 自觉症状
        3.2.6 疾病严重程度
        3.2.7 误诊情况
        3.2.8 实验室检查结果
        3.2.9 合并疾病
        3.2.10 舌象脉象
        3.2.11 中医证型
    3.3 中西医治疗方案
        3.3.1 中西医治疗类别
        3.3.2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3.3.3 外用糖皮质激素
        3.3.4 免疫抑制剂及其他药物治疗
        3.3.5 中药频次统计
    3.4 疾病转归
    3.5 生存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生存曲线图
        3.5.3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回顾
    4.2 临床资料分析
        4.2.1 临床症状
        4.2.2 舌脉象、中医证型及中医治疗用药
        4.2.3 实验室检查
        4.2.4 合并疾病
        4.2.5 西医治疗用药
    4.3 预后与生存因素的相关分析
    4.4 结论
    4.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学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中国学术“海归”的特征结构
        1.2.2 中国高层次学术“海归”的动力机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预期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基本理论与假设提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2.1.2 学术“海归”的概念与特征
    2.2 基本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激励理论
        2.2.3 人才迁移理论
    2.3 假设提出
        2.3.1 学术能力与青年学术“海归”
        2.3.2 学术联系与青年学术“海归”
        2.3.3 青年学术“海归”的性别差异
3 研究设计:方法、模型与样本
    3.1 方法
    3.2 模型的设定
    3.3 样本选择
        3.3.1 样本选择依据
        3.3.2 样本数据来源
4 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统计分析
    4.1 青年千人博士授予地统计分析
    4.2 青年千人在海外获得终身职位统计分析
    4.3 青年千人回国前任职单位学术排名统计分析
    4.4 青年千人返回本科/博士毕业院校统计分析
5 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效应分析
    5.1 青年学术“海归”的Kaplan-Meier分析
        5.1.1“学术能力”对青年千人“海归”的生存函数
        5.1.2“学术联系”对青年千人“海归”的生存函数
    5.2 青年学术“海归”的Cox分析
        5.2.1 青年千人海归动力的Cox回归模型
        5.2.2 青年千人海归动力性别差异的Cox回归模型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四、统计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学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动态与空间格局分析[D]. 拓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国内杰出科研人员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以经济学和计算机学科为例[D]. 马瑞.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男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风险分析[D]. 施浩宇. 山东大学, 2020(02)
  • [5]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性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 宫小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P2P网贷平台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研究[D]. 植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P2P网贷平台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D]. 张欣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研究[D]. 刘传起. 长安大学, 2019(01)
  • [9]10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病例临床回顾性分析[D]. 郑伟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学术特征研究[D]. 张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标签:;  ;  

统计学应加强生存分析的教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