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石山人工天然混交林定向栽培技术

东晋石山人工天然混交林定向栽培技术

一、晋东石质山人工天然混交林的定向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洋洋[1](2016)在《敖汉旗低效林固碳效应及其更新改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森林的面积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扩大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的质量能有效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减缓温室效应。我国人工林在栽植初期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多数林分难以成材,形成低效林。低效林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严重影响了林业整体的效益水平,降低了林分的固碳效应。因此,对低效林进行研究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低效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低效林分与正常林分的林分特征差异,估算了低效林的碳密度,并结合固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敖汉旗低效林的树种进行了结构优化,并提出改造措施。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敖汉旗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低效林的林分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低效林分在树高、冠幅、郁闭度、林分密度及年平均生长量5个生长指标上均显着低于正常林分(p<0.05)。(2)本研究对低效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8种典型低效林各层次碳密度特征表现为:土壤层碳密度>乔木层碳密度>灌木层碳密度>草本层碳密度>凋落物层碳密度;各径级结构的碳密度普遍表现为:中径级>大径级>小径级。(3)低效林分与正常林分的碳密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低效林分与正常林分在各层次的碳密度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正常林分在乔/灌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显着高于低效林分,而草本层相反,两种林分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乔/灌木层。(4)在兼顾固碳、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低效林现有比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小叶杨纯林(Populus simonii)与油松纯林(Pinus tabuliformis)分别是优化前的0.33倍和0.45倍;白榆纯林(Ulmus pumila)、山杏纯林(Prunus sibirica)、沙棘纯林(Hippophae rhamnoides)、小叶锦鸡儿纯林(Caragana microphylla)、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混交林(Populus simonii+Caragana microphylla)与油松+沙棘混交林(Pinus tabulaeformis+Hippophae rhamnoides)分别是优化前的8.48倍、46.78倍、5.33倍、2.05倍、14.65倍和13.81倍。(5)根据低效林的分布特征、立地类型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对正常林分造林模式的调查,提出了调整改造、抚育改造、更替改造与复壮改造4种改造措施。

曾凡顺,曲艺,尤文忠,冯健[2](2015)在《辽宁林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文中认为通过对辽宁林业发展现状的多方位、宽领域调研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辽宁林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对辽宁林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推动辽宁林业的发展、建设美丽辽宁提出对策与建议。

吕大勇[3](2011)在《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篌竹的主要分布区—重庆梁平县为试验区,研究了篌竹出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篌竹生物量结构及竹阔斑块混交经营模式下不同类型篌竹林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为探索篌竹的科学、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篌竹出笋时间始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笋期结束,历时近一个月。整个出笋过程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三个阶段,呈偏正态分布。出笋盛期在5月5日~5月13日,这一时段出笋数量占全期出笋量的78.26%,而初期和末期则分别占4.95%和17.18%。篌竹的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篌竹退笋率为71.5%,虫害为退笋最主要原因,占总退笋的61.07%。引起篌竹退笋的主要害虫有竹笋泉蝇和金针虫。2)篌竹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秆(53.53%)>鞭(17.67%)>枝(8.6%)>根(7.98%)>叶(7.77%)>篼(4.44%)。平均含水率大小排列顺序为:叶(54.89%)>枝(44.23%)>秆(43.31%)>篼(37.57%)>竹鞭(36.95)>根(22.21%)。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69.91%,地下部分占30.09%。秆生物量与胸径和全高关系密切,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为:地上部分生物量,W1=0.412+0.01D2H+5.813E-5×(D2H)2;秆生物量,W2=0.384+0.004D2H+7.253E-5×(D2H)2;枝生物量:W3=0.072D0.501h0.555;叶生物量:W4=-0.521+0.117D+0.060H-0.025h。3)对两种林分(林分类型Ⅰ:山顶有阔叶林的篌竹林;林分类型Ⅱ:篌竹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林分类型Ⅰ相比林分类型Ⅰ,其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总体上比林分类型Ⅱ略大,土壤养分状况包括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高于林分类型Ⅱ,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也都大于林分类型Ⅱ。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指标综合评价得分值(IFI)的大小排序为:类型Ⅰ上坡(4.75)>类型Ⅰ下坡(1.25)>类型Ⅱ上坡(0.65)>类型Ⅰ中坡(0.58)>类型Ⅱ中坡(-1.73)>类型Ⅱ下坡(-5.50)。

王新凯[4](2011)在《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被称为“城市之肺”的城市森林,在美化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显着功能日益突出,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贵州省贵阳市地处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地带,喀斯特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5.0%。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为国家首个森林城市,成为喀斯特地貌上的“绿色奇迹”。对喀斯特城市森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界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在贵阳市选择了9种森林类型,对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量结构特征、林分生产力及碳贮量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1.林地土壤为黄壤。pH 4.68—5.33,属酸性土壤;容重为0.92—1.16g·cm-3;自然含水率为22.94%—40.87%;总孔隙度为56.16%—65.17%;有机质含量25.12—32.95 g·kg-1;表明贵阳市森林土壤,酸碱度适中,土壤疏松,结构良好,土层湿润,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于植物生长。2.3种林分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为,杨树林2.140,刺槐+梓木混交林1.528,灌木林1.9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杨树林2.361,刺槐+梓木混交林2.285,灌木林0.118;Simpson多样性指数,杨树林0.839,刺槐+梓木林0.888,灌木林1.000;均匀度指数,杨树林0.802,刺槐+梓木林0.920,灌木林0.042;生态优势度,杨树林0.161,刺槐+梓木林0.111,灌木林0.086。p多样性指数,刺槐+梓木林和灌木林(0.345)>杨树林和灌木林(0.286)>杨树林和刺槐+梓木林(0.200)。3种林分中,杨树林和刺槐+梓木林,乔木层结构简单,优势种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高,优势种不突出,分布均匀;灌木林木本植物种类及个体丰富,多样性较高,草本植物种类少,均匀度高。不同林分间的p多样性均不高,而空间异质性较高。3.林木单株生物量,樟树(16年生)为7.99 kg、杨树(25年生)189.49 kg、梓木(38年生)43.97 kg、刺槐(38年生)58.82 kg、亮叶桦(10年生)9.54 kg、意杨(10年生)7.03 kg、马尾松(8年生)5.56 kg、麻栎(38年生)173.21 kg、红枫(11年生)1.98 kg、日本晚樱(5年生)5.13 kg;林分生物量为樟树林15.18 t·hm-2、杨树林105.36 t·hm-2、刺槐+梓木林83.65 t·hm-2、亮叶桦+意杨林4.03 t·hm-2、马尾松林2.60 t·hm-2、麻栎林129.04 t·hm-2、红枫林4.95 t·hm-2、日本晚樱林12.82 t·hm-2;6种林分中,林下灌木层生物量为1288.56—7264.14 kg·hm-2、其中地上部生物量占54.77%—83.51%,地下部分生物量占16.49%—39.73%;林下草本层生物量为556.49—9494.98 kg·hm-2;林地死地被物生物量为946.17—9672.29 kg·hm2;基本上存在由未分解层向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迁移的趋势。林分生产力为樟树林2.862 t·hm-2·a-1、杨树林12.124 t·hm-2·a-1、刺槐+梓木林11.548 t·hm-2·a-1、亮叶桦+意杨林0.988 t·hm-2·a-1、马尾松林0.325 t·hm-2·a-1、麻栎林9.379 t·hm-2·a-1、红枫林1.696 t·hm-2·a-1、日本晚樱林5.526 t·hm-2·a-1。在喀斯特环境条件下,营造的人工林是成功的。4.自然生长的灌木林林分生物量为12461.00 kg-hm-2,生物量在组成物种的分配上存在不均匀状态,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地上部分多分枝的茎与近地的树冠生物量为8420.27 kg·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67.57%,地下部分盘根错节的根系生物量为4040.74 kg·hm-2,占32.43%;林下草本植物种类仅6种,生物量为3745.14 kg·hm-2,占灌木林总生物量的23.11%;死地被物层生物量6597.11 kg·hm-2,未分解层己向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迁移。灌木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5.喀斯特城市主要树种碳平均含量分别为:樟树585.72 g·kg-1、杨树533.90 g·kg-1、马尾松483.46 g·kg-1、麻栎544.54 g-kg-1、梓木547.71g-kg-1、刺槐521.21 g·kg1、亮叶桦549.07 g-kg-1、意杨553.43 g-kg-1、红枫492.54 g·kg-1、日本晚樱524.94 g·kg-1。林下灌木层碳平均含量分别为:樟树林538.80 g-kg-1、杨树林528.08g·kg-1、马尾松林519.55 g-kg-1、刺槐+梓木林516.44 g·kg-1、麻栎林520.27g·kg-1、亮叶桦+意杨林522.90 g-kg-1、灌木林512.31 g·kg-1。林下草本层碳平均含量分别为:樟树林388.07 g·kg-1、杨树林335.14g·kg-1、马尾松林432.09 g·kg-1、麻栎林451.63 g·kg-1、刺槐+梓木林408.84g·kg-1、亮叶桦+意杨444.06 g·kg-1、灌木林465.59 g-kg-1。林下死地被物层碳平均含量为:樟树林、杨树林、马尾松林、麻栎林、刺槐+梓木林、亮叶桦+意杨林、灌木林,分别为518.98、562.17、410.78、376.26、451.67、394.97、370.43 g·kg-1。6.8种林分乔木层的碳贮量樟树林8.94 t·hm-2、杨树林59.84 t·hm-2、马尾松林1.27 t·hm-2、麻栎林71.60 t·hm-2、刺槐+梓木林46.36 t·hm-2、亮叶桦+意杨林2.26 t·hm-2、红枫林2.47 t·hm-2、日本晚樱林6.78 t·hm-2。7种林分林下灌木层碳贮量樟树林、杨树林、马尾松林、麻栎林、刺槐+梓木林、亮叶桦+意杨林、灌木林分别为0.72、3.93、0.79、1.06、2.41、3.11、6.37 t·hm-2。林下草本层碳贮量樟树林、杨树林、马尾松林、麻栎林、刺槐+梓木林、亮叶桦+意杨林、灌木林分别为0.32、0.19、1.26、1.07、4.32、1.59、1.73 t·hm-2。林下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死地被物层碳贮量,杨树林为3.27t·hm-2、樟树林0.50 t·hm-2、马尾松林3.90 t·hm-2、麻栎林1.96 t·hm-2、刺槐+梓木林1.15 t·hm-2、亮叶桦+意杨林1.05 t·hm-2、灌木林2.56 t·hm-2。土壤层碳贮量中杨树林、樟树林、马尾松林、麻栎林、灌木林、刺槐+梓木林、亮叶桦+意杨林分别为121.26、115.37、122.69、74.91、77.68、111.00、112.15t·hm-2。7.7种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樟树林125.85 t·hm-2、杨树林188.49t·hm-2、马尾松林129.91 t·hm-2、麻栎林150.60 t·hm-2、刺槐+梓木林165.24t·hm-2、亮叶桦+意杨林120.16 t·hm-2、灌木林88.34 t·hm-2。各森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各组成层的碳贮量大小排序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贵阳市8种森林的年净固碳量为23.866 t·hm-2·a-1、其中樟树林为1.676 t·hm-2·a-1、占7.02%,杨树林6.473 t·hm-2·a-1、占27.12%,马尾松林0.157 t·hm-2·a-1、占0.66%,麻栎林5.107 t·hm-2·a-1、占21.40%,红枫林0.835 t·hm-2.a-1、占3.50%,日本晚樱林2.901 t·hm-2·a-1、占12.16%,刺槐+梓木林6.172 t·hm-2·a-1、占25.86%,亮叶桦+意杨林0.545 t·hm-2·a-1、占2.28%。森林年净固碳量与林分年龄、生产力及生物学特性紧密相关。8.喀斯特贵阳市森林面积据不完全统计约187228.80 hm2(不含经济果品类面积)总碳储量为2243.59万t,其中樟树林为10.31万t,占0.46%,杨树林20.53万t,占0.92%,马尾松林1073.03万t,占47.82%,麻栎林91.06万t,占4.06%,刺槐+梓木林371.59万t,占16.5%,亮叶桦+意杨林81.93万t,占3.65%,灌木林595.14万t,占26.53%。表明在喀斯特地区典型的城市森林地段,碳吸存功能在维持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李翠翠[5](2010)在《京郊典型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内景观质量评价对于风景游憩林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北京市郊区典型的风景游憩林——侧柏林和油松林做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了142个典型样地,最后经过照片筛选,采用目前比较通用的景观评价方法——美景度评价法,对110张景观要素不同的林内景观照片进行了评判,深入的研究了典型的群落景观要素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旨在为风景游憩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评价结果表明,林内景观美景度与林分透视距离、枝下高、灌草总盖度、灌木高度和盖度成显着的相关性,而且树种组成对林内景观也有显着影响,混交类型不同美景度不同,总体上说混交林的美景度要高于纯林。本文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1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项目层,22个指标层,68个类目,尽可能的涵盖了能够反映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主要特征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得出各项目层对林内景观的贡献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林内美学指标>森林健康指标>林分结构指标>地被层特征指标>林木测树指标。在所有的指标中,对林内景观美景度贡献较大的有枯枝落叶、层次对比度、枯树倒木、水平透视距离和色彩丰富度等,而林木测树指标中树木平均高、平均胸径和平均枝下高等贡献度相对较低。本文还采用赋值的方法,得出北京市典型侧柏和油松风景游憩林,其评价得分值分别为40.30和42.19,说明北京郊区侧柏风景游憩林和油松风景游憩林的林内景观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高岗[6](2009)在《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人工林结构单一,难以起到高效发挥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为此,需要对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人工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有效地发挥高水源涵养的功效。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境内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入手,着重讨论了林分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对流域内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着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原则筛选出影响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林分外在表现因子和辅助因子,针对流域及流域周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的特点提出低功能林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定向更新技术措施;尝试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提出了该流域内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人工林的目标林分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种森林类型合理面积的配置和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调整建议和目标结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邻体干扰模型研究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等林分结构得到,林分干扰指数与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树冠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林木的高径比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林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的邻体干扰半径,即丘陵小叶杨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混交林、浅山小叶杨纯林、平原小叶杨林带杨树邻体影响半径分别为3m、5m、6m;油松纯林邻体影响半径为5m;华北落叶松邻体影响半径为3m。(2)通过树干解析资料,对流域内主要乔木树种小叶杨、白榆(Ulmus pumila)、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遵循3次多项式曲线;同时各树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原因除受立地环境尤其是水分因子的限制外,也与林分密度有关;小叶杨、白榆、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树种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4a,20a,13a,17a。(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角度,对流域境内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量化指标变动范围为1.95~8.91,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在该流域内表现较好,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桑(Morus mongolica)杏(Prunus sibirica )灌木混交林、柠条灌木纯林水源涵养功能较低。(4)通过对枯落物层、土壤层涵蓄水分因子与林分表现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14项林分表现因子对涵蓄水分因子典型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为树高、胸径、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等8项因子,依此可运于划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高低的林分指标因子。(5)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典型判别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等级进行判别,并对功能等级属于第Ⅳ类的低功能林分列出划分技术参数。(6)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敖汉旗以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的森林植被类型组成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结构组合为针阔叶林21.78%,杨树林21.54%,油松针叶林为20.97%,山杏林12.28%,柠条林11.8%,经济林果11.63%;区域目标规划森林覆盖率为47.86%,流域规划森林覆被率为69%。(7)通过综合效果测度对研究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混交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种乔木树种达到适生要求,其中杨树和榆树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柳树、油松成为当地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的主栽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沙棘、柠条、杨柴;乔木树种混交中,阔叶树混交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针阔叶树种混交表现出强的适宜性、其次是乔灌混交。(8)根据低功能林分布的特点、立地条件和所处的龄级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调查、规划、改造等步骤稳步推进杨树、油松、华北落叶松和灌木低功能林分的更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林分更新改造模式。

夏尚光,梁淑英[7](2009)在《皖东丘陵区森林健康问题及可持续经营对策》文中认为对皖东丘陵区森林健康问题进行剖析,阐述其实施森林健康计划的必要性,探讨适合皖东丘陵区森林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红霞[8](2009)在《赤峰市大五家流域低效林更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大五家流域内的林分作为研究对象,确定流域内低效林的判定指标,并分析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层以及地表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根据质量标准和效益标准的依据,确定流域内低效林的判定指标为郁闭度和密度以及林木个体质量。(2)小叶杨柠条锦鸡儿低效林更新改造为小叶杨和山杏纯林,林分的水文生态效益下降。(3)小叶杨低效林(平缓)更新改造为山杏和油松纯林,山杏纯林枯落物的水文生态效益好,但改良土壤的效果不明显;油松纯林的水文生态效益好,涵养水源功能强。(4)柠条锦鸡儿低效林更新改造为小叶杨纯林,使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益降低;在沙地中柠条锦鸡儿的水文生态效益好于小叶杨。(5)小叶杨低效林(阳缓坡)更新改造为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油松纯林和桑杏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生态效益好;油松纯林改良土壤效果好;桑杏混交林的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生态效益下降。(6)油松低效林更新改造为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生态效益好于油松纯林。

王海龙[9](2007)在《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定向调控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护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良好生存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建设,既保护水源区以维护该区饮用水安全,又防止泥石流及其他形式的土壤侵蚀危害人类生命及生产安全,同时华北土石山区北京山区的防护林体系作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在防沙治沙和提供优质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目前,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存在诸如布局不合理、林分结构稳定性差和树种单一等问题,导致防护林生态功能较低、林分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低。因此,构筑以生物学稳定保证生态学稳定的防护林系统,建立树种多样性培育技术体系,进行多样性结构合理布局,是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建设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华北土石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密云集水区典型防护林分为研究对象,在林分尺度上,以树种的蒸腾耗水规律和水量平衡为依据,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节水、抗旱型树种选择、树种组成、层次结构、配置方式、合理密度等关键因子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进而根据植被演替方向,确定不同阶段定向调控目标;研究提出防护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技术;衰退、残次、低效防护林健康高效更新修复、改造、功能导向调控技术。针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现有的主要林木树种,选择6种树种,利用茎流计、全自动气象站、露点水势仪、植物效能分析仪等国内外先进仪器和设备,在室内和野外进行多项试验,分析单株林木和典型林分的耗水性。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天然灌丛植被进行分类,分析灌丛植被群落分布特征、坡面灌丛植被生物生产力和灌丛群落的组织水平结构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封育年限灌丛植被种类消长变化、灌丛植被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和灌丛植被组成结构的变化,提出了天然灌丛植被演替趋势和天然植被演替阶段的防护功能。通过系统调查主要乡土树种和引进植物种类,以低耗水、高效调水与净化水质为主要目标,选取17个生理生化及形态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5个树种抗旱特性和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选择栓皮栎等7个不同落叶栎类树种和种源,进行生长特性测定。最终筛选和提出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符合防护林防护功能要求的优良乔灌树种。以选取的主要造林树种为基础,确定山区防护林合理的林分密度、林分的适宜郁闭度和林分的层次结构,以实现山区防护林的稳定林分结构设计。以防护林林地土壤对历年一日出现频率较大(10年一遇)暴雨降雨量的全部蓄留为标准和以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来确定该区最佳防护林森林覆盖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防护林最优植被类型结构进行分析优化,确定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最优植被类型。在对森林植被耗水规律及其分布与演替规律等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研究区的立地条件,并提出稳定林分结构防护林建设的整地、造林密度控制、混交、栽植、造林模式及其幼林抚育等配套综合技术。在分析现有防护林人工植被生长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低功能防护林植被的判别标准,系统提出低质林更新改造技术。并基于近自然林业理论,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现有防护林调整的方向,并建立一套低功能防护林的经营模式系统,提出了3种低功能防护林森林植被更新改造类型及相应的7种经营模式。根据更新改造模式在研究区分别建立了防护林定向调控试验示范区。同时,通过对森林植被水文生态功能分析,表明结构稳定的防护林在水源涵养、土壤侵蚀防止和改善水质等方面具有较强功能。

满慧[10](2006)在《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植被生态恢复与优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生存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尤其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同时促进了森林公园的建设。 森林公园要求以大面积森林为基础,应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对集中。我国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一千多处,但多数建设效果不容乐观,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生态保护和观赏利用效果,缺乏整体性有机联系,甚至某些不当的规划设计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因此,为提高森林公园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对退化森林生态恢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生态恢复方案,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构建与区域气候和环境条件相一致的生态系统,是刻不容缓的。 以连云港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南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森林公园生态恢复研究,主要探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途径,并作理论提升。以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等为理论基础,从森林植被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分析与评价入手,进行锦屏山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方案和景观功能区划研究。 首先对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进行环境背景调查,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植物资源现状,收集锦屏山植被、地形、林班与林相等相关数据和资料,主要对其立地条件、植被现状、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确定环境因子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归纳出制约森林演替的生态因子与各类干扰因素,总结锦屏山森林公园现存问题。 在此全面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锦屏山森林公园生态恢复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具体指导原则;以总体规划的形式提出一套可供利用的生态恢复模式。遵循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适地适树原则,拟定锦屏山生态恢复总体树种选择及配置方案,并针对不同地类进行林相改造。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将整个森林公园划分植物保护核心区、彩叶植物观赏区、动物保护区、生态旅游观赏区、落叶-常绿混交林景观区、红果-绿藤-岩石景观区等部分,并按其功能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区植物配植方案,使各功能区森林植被向满足其功能需要的方向演替。进一步科学地布局道路系统,最终形成安全优化格局。一方面,提高森林植被的质量,保护物种多样性,使其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增加必要的道路和设施,为市民健身、休闲所用。从而,使锦屏山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

二、晋东石质山人工天然混交林的定向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东石质山人工天然混交林的定向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敖汉旗低效林固碳效应及其更新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低效林的研究现状
        1.3.2 森林碳储量的研究现状
        1.3.3 低效林更新配置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气候特征
    2.3 研究区土壤特征
    2.4 研究区植被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人工林分布情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植被类型的确定
        3.2.2 标准地选取
        3.2.3 调查与取样
    3.3 土壤及植被各养分指标的测定方法
    3.4 数据分析
    3.5 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
    3.6 技术路线图
4 敖汉旗低效林的判定
    4.1 敖汉旗低效林判定标准的确定
    4.2 敖汉旗低效林分与正常林分测树因子的对比分析
    4.3 低效林立地类型划分
5 敖汉旗不同土壤类型上主要低效林林分碳密度的研究
    5.1 小叶杨低效林分碳库特征
        5.1.1 小叶杨低效林乔木层碳密度
        5.1.2 小叶杨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1.3 小叶杨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1.4 小叶杨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1.5 小叶杨低效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5.2 白榆低效林分碳库特征
        5.2.1 白榆低效林乔木层碳密度
        5.2.2 白榆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2.3 白榆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2.4 白榆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2.5 白榆低效林林下生态系统碳密度
    5.3 油松低效林分碳库特征
        5.3.1 油松低效林乔木层碳密度
        5.3.2 油松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3.3 油松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3.4 油松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3.5 油松低效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5.4 山杏低效林分碳库特征
        5.4.1 山杏低效林灌木层碳密度
        5.4.2 山杏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4.3 山杏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4.4 山杏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4.5 山杏低效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5.5 沙棘低效林碳库特征
        5.5.1 沙棘低效林灌木层碳密度
        5.5.2 沙棘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5.3 沙棘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5.4 沙棘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5.5 沙棘低效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5.6 小叶锦鸡儿低效林碳库特征
        5.6.1 小叶锦鸡儿低效林灌木层碳密度
        5.6.2 小叶锦鸡儿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6.3 小叶锦鸡儿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6.4 小叶锦鸡儿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6.5 小叶锦鸡儿低效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5.7 混交林低效林碳库特征
        5.7.1 混交林低效林植被层碳密度
        5.7.2 混交林低效林林下草本层碳密度
        5.7.3 混交林低效林林下凋落物层碳密度
        5.7.4 混交林低效林林下土壤层碳密度
        5.7.5 混交林低效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5.8 敖汉旗不同低效林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5.9 低效林分与正常林分碳密度的对比分析
        5.9.1 低效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与正常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对比分析
        5.9.2 低效林分形成原因分析
6 敖汉旗低效林生态系统植被更新改造的研究
    6.1 以固碳功能条件下健康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林分类型结构优化
        6.1.1 低效林主要林分类型结构调整模型建立
        6.1.2 判断矩阵的构造
    6.2 优化后各林分的效益分析及改造措施的研究
        6.2.1 小叶杨林分的改造措施
        6.2.2 白榆林分的改造措施
        6.2.3 油松林分的改造措施
        6.2.4 山杏林分的改造措施
        6.2.5 沙棘林分的改造措施
        6.2.6 小叶锦鸡儿林分的改造措施
        6.2.7 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林分的改造措施
        6.2.8 油松+沙棘林分的改造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1.1 低效林生长状况的研究
        7.1.2 低效林固碳功能的研究
        7.1.3 低效林更新改造的研究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辽宁林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辽东地区存在的问题
        1.1.1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1.1.2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亟需完善
        1.1.3低质低效林改造举步维艰
        1.1.4经济林造林树种单一,经营管理不科学
        1.1.5林业补贴政策不够完善
        1.1.6造林用地面积不足
        1.1.7蚕场改造未纳入退耕还林计划
        1.1.8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实行不尽合理
        1.1.9林业的行业标准相对滞后
        1.1.10基层林业站建设有待加强
        1.1.11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1.2辽西地区存在的问题
        1.2.1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1.2.2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1.2.3国有林场经营困难
        1.2.4山地公益林抚育欠账
        1.2.5经济林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2.6商品用材林资源匮乏
        1.2.7公益林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
        1.2.8林下经济发展处于摸索阶段
        1.2.9集体林权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
        1.2.10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很多难题
        1.2.11科研服务于生产有待进一步加强
    1.3科研体制相对滞后,科研院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1机构设置不合理
        1.3.2科研资源不能共享
        1.3.3考核机制不健全
        1.3.4有的所名应作适当的调整
2加快林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2.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的认知度
    2.2优化森林资源结构,营建多功能生态系统
        2.2.1采用人工造林和现有林定向培育、改造相结合,合理调整优化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2.2.2合理的林种结构是以合理的树种结构为基础,在调整和优化林种结构同时要大力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
    2.3加强种苗工作,提高造林质量
        2.3.1加强和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3.2大力开展引种工作
        2.3.3抓好国有苗圃建设
    2.4进一步完善林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
        2.4.1增加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
        2.4.2商品林放开搞活
    2.5合理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实行分类控制
    2.6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
    2.7林业合作社建设上要有新提升
    2.8提升林业科技水平
    2.9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
        2.9.1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2.9.2建立支持生态公益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
        2.9.3解决国有林场历史遗留问题

(3)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篌竹概况
        1.3.2 竹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1.3.3 竹子纯林及竹阔混交林土壤肥力研究
        1.3.4 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
2 研究地概况
3 篌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笋期调查
        3.1.3 竹笋—幼竹高生长调查
        3.1.4 竹笋—幼竹昼夜高生长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出笋规律
        3.2.2 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规律
        3.2.3 退笋规律
        3.2.4 成竹规律
    3.3 小结
4 篌竹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标准竹的选择与测定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篌竹生物量结构
        4.2.2 篌竹各器官生物量与有关因子相关数学模型
    4.3 小结
5 不同类型篌竹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设置
        5.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3 样品分析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类型林分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5.2.2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
        5.2.3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6 土壤质量评价
    6.1 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6.2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篌竹生物学特性
    7.2 不同类型篌竹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影响及土壤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详细摘要
Abstract

(4)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森林的定义及发展历史
    1.2 喀斯特城市森林
        1.2.1 喀斯特的概念
        1.2.2 喀斯特森林研究内容和意义
        1.2.3 喀斯特地貌上的森林城市—贵阳市
    1.3 城市森林结构特征
        1.3.1 森林生物量
        1.3.2 森林生产力
        1.3.3 城市森林生物量评估模型
    1.4 城市森林养分特征
    1.5 城市森林碳储量
        1.5.1 森林植物碳储量
        1.5.2 森林土壤碳储量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土壤
    3.6 森林植被
4 研究方法
    4.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
        4.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 植物生物量测定
    4.3 重要值和多样性测定
        4.3.1 样地设置及调查
        4.3.2 数据分析
    4.4 植物化学分析样品采集
    4.5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5.2 城市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2.1 各林分的垂直结构及物种组成
        5.2.2 各林分的物种多样性
    5.3 喀斯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
        5.3.1 不同树种单株生物量
        5.3.2 不同林分类型乔木层生物量
        5.3.3 灌木林生物量
        5.3.4 林下植被生物量
    5.4 喀斯特城市森林的生物生产力
    5.5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功能
        5.5.1 不同林分乔木层树种各器官碳含量
        5.5.2 不同林分林下灌木层碳含量
        5.5.3 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碳含量
        5.5.4 不同林分的碳贮量
        5.5.5 灌木林碳贮量
        5.5.6 不同林分林下死地被物层碳贮量
        5.5.7 不同林分本地土壤碳贮量
        5.5.8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空间分布
        5.5.9 不同林分年净碳固定量
        5.5.10 喀斯特城市森林碳总储量
6 结论
    6.1 喀斯特城市森林主要理化性质
    6.2 贵阳市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
    6.3 城市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6.4 灌木林生物量
    6.5 喀斯特城市森林的碳吸存功能
        6.5.1 主要树种碳平均含量
        6.5.2 不同林分的碳贮量
        6.5.3 贵阳市森林碳的年净固定量
        6.5.4 贵阳市森林碳吸存功能
7 创新点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京郊典型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风景游憩林
        1.1.2 林内景观
    1.2 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1 森林美学与景观评价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景观评价学派
        1.2.2.2 景观评价方法
        1.2.2.3 主要研究成就
        1.2.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3.1 风景游憩林类型划分
        1.2.3.2 主要研究成就
        1.2.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问题的提出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重点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1.5 植被概况
    2.2 试验区概况
        2.2.1 西山林场
        2.2.2 十三陵林场
3 研究方法
    3.1 群落调查方法
    3.2 美景度评价方法
        3.2.1 样地照片拍摄
        3.2.2 照片筛选与分类
        3.2.3 评判者的选取
        3.2.4 评判过程
        3.2.5 数据处理
    3.3 层次分析法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3.3 确定层次权重值
        3.3.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3.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3.6 综合权重计算
    3.4 技术路线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林内景观美景度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4.1.1 林内透视距离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4.1.2 枝下高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4.1.3 林下灌草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4.1.4 灌木层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4.1.4.1 灌木高度
        4.1.4.2 灌木盖度
        4.1.5 树种组成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4.1.6 小结
    4.2 风景林林内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1 构建原则
        4.2.1.2 建立评价指体系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层次单排序权重
        4.2.3.1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3.2 权重值分析
        4.2.4 层次总排序权重
        4.2.4.1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2 权重值分析
        4.2.5 典型林分林内景观得分值
        4.2.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改善林内卫生质量
        5.2.2 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
        5.2.3 保护林下灌草,采取合理的割灌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机理研究
        1.2.2 林分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3 土壤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4 森林空间配置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1.2.5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
        1.2.6 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2 低质低效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森林资源概况
    2.4 试验区概况
        2.4.1 自然环境概况
        2.4.2 流域土地利用
        2.4.3 森林资源分布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3.2.2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3.2.3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综合评价
        3.2.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
        3.2.5 流域内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3.3 研究方法
        3.3.1 流域内森林植被状况及生长效应调查
        3.3.2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方法
        3.3.3 流域内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3.3.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方法
        3.3.5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定向恢复与重建技术
    3.4 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
    3.5 研究技术路线
4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4.1 小叶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1.1 小叶杨人工林树种组成
        4.1.2 小叶杨人工林树高分布
        4.1.3 小叶杨人工林直径分布
        4.1.4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关系
        4.1.5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回归模型
        4.1.6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小叶杨林分结构
        4.1.7 小叶杨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2 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2.1 油松人工林树种组成
        4.2.2 油松人工林树高分布
        4.2.3 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
        4.2.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油松林分结构
        4.2.5 油松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3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3.1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林分树种组成
        4.3.2 混交人工林林分树高分布
        4.3.3 混交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
        4.3.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林分结构
        4.3.5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4.4 灌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4.5 小结
5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5.1 流域主要树种生长过程
        5.1.1 小叶杨生长过程
        5.1.2 油松生长过程
        5.1.3 白榆生长过程
        5.1.4 华北落叶松生长过程
        5.1.5 生长过程曲线拟合
    5.2 流域主要林木及林分生物量
        5.2.1 小叶杨柠条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2.2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2.3 油松沙棘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5.3 小结
6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与综合评价
    6.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6.1.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特点
        6.1.2 流域内森林植被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6.1.3 流域不同森林植被林地蓄水量
    6.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6.2.1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6.2.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3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法)
    6.3 森林植被类型涵蓄水功能与林分因子关系的探讨
        6.3.1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3.2 林分因子与土壤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3.3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土壤层综合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6.4 小结
7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
    7.1 低功能林概念的提出
    7.2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因子选择
    7.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3.1 杨树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3.2 油松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
        7.3.3 华北落叶松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评判
        7.3.4 灌木林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7.4 小结
8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8.1 低水源涵养功能类型划分和采取的经营措施
    8.2 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更新改造
        8.2.1 树种结构的调整
        8.2.2 目标林相的选择
        8.2.3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区域森林覆被率确定
        8.2.4 更新改造树种的选择
    8.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8.3.1 杨树林分改造技术
        8.3.2 油松林分改造技术
        8.3.3 华北落叶松林分改造技术
        8.3.4 灌木林分改造技术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赤峰市大五家流域低效林更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效林研究现状
        1.2.2 森林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低效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森林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2.6 水资源概况
    2.7 土地利用现状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调查
        3.2.2 林木生长及林分类型调查
        3.2.3 枯枝落叶调查及现存量的测定
        3.2.4 土壤样品的收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3.2.5 数据处理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大五家流域低效人工林定向更新现状
    4.1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的评判
        4.1.1 判定低效林标准的依据
        4.1.2 低效林判定标准
    4.2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的判定
        4.2.1 低效林分与普通林分主要调查因子的比较
        4.2.2 低效林分的林木个体质量与林分结构
        4.2.3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类型的划分
        4.2.4 大五家流域低效林现状
    4.3 大五家流域定向更新模式及主要技术
5 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效应
    5.1 小叶杨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5.1.1 枯落物的现存量
        5.1.2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5.2 小叶杨低效林(平缓)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5.2.1 枯落物的现存量
        5.2.2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5.3 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5.3.1 枯落物的现存量
        5.3.2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5.4 小叶杨低效林(阳缓坡)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5.4.1 枯落物的现存量
        5.4.2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5.5 油松低效林与更新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能力的比较
        5.5.1 枯落物的现存量
        5.5.2 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5.6 小结
6 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益
    6.1 小叶杨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6.1.1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6.1.2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6.1.3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6.1.4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6.2 小叶杨低效林(平缓)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6.2.1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6.2.2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6.2.3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6.2.4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6.3 柠条锦鸡儿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6.3.1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6.3.2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6.3.3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6.3.4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6.4 小叶杨低效林(阳缓坡)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6.4.1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6.4.2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6.4.3 土壤有机质及全N、P、K 的含量
        6.4.4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6.5 油松低效林与更新林分土壤特性的比较
        6.5.1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6.5.2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差异
        6.5.3 土壤有机质及全 N、P、K 的含量
        6.5.4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6.6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定向调控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防护林林分结构及其生态响应研究进展
    1.1 防护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研究
        1.1.1 林分树种结构的研究
        1.1.2 林分的树木直径分布研究
        1.1.3 林分树高分布研究
        1.1.4 林分林龄分布研究
        1.1.5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2 稳定林分结构的防护林生态功能响应研究
        1.2.1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1.2.2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
    1.3 以高效生态功能为目标的防护林体系林分结构定向调控研究
        1.3.1 高效生态功能的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
        1.3.2 防护林培育技术研究
        1.3.3 防护林经营技术研究
    1.4 防护林林分结构调控与生态功能维护的内涵
        1.4.1 林分结构稳定调控内涵
        1.4.2 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内涵
        1.4.3 我国防护林林分结构稳定调控和功能维护
        1.4.4 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林分结构调控和生态功能维护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地区和试验区基本情况
    2.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2.1.1 北京山区森林资源基本情况
        2.1.2 潮白河流域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概况
    2.2 试验区基本情况
        2.2.1 潮关西沟基本情况
        2.2.2 二道河流域基本情况
        2.2.3 半城子流域基本情况
        2.2.4 土门西沟基本情况
3 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防护林耗水规律研究
        3.2.2 防护林林分分布与演替规律研究
        3.2.3 防护林乔灌树种选择研究
4 防护林稳定林分结构基础研究
    4.1 防护林耗水规律研究
        4.1.1 单株林木耗水特性试验研究
        4.1.2 林分耗水试验研究
    4.2 研究区防护林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
        4.2.1 研究区植被现状分析
        4.2.2 天然灌丛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4.2.3 灌丛植被演替趋势分析
    4.3 小结
5 防护林适宜乔灌树种选择
    5.1 根据苗期抗旱特性选择树种
        5.1.1 苗木各抗旱指标测定
        5.1.2 抗旱能力评价
    5.2 落叶栎类抗旱种源筛选
        5.2.1 落叶栎类生长指标测定
        5.2.2 落叶栎类生理指标测定
    5.3 低耗水规律树种筛选
    5.4 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
    5.5 小结
6 人工防护林稳定林分结构设计及最优植被类型确定
    6.1 防护林林分结构特征
    6.2 人工防护林稳定林分结构设计
        6.2.1 合理林分密度的确定
        6.2.2 适宜林分郁闭度的确定
        6.2.3 林分适宜的层次结构确定
    6.3 防护林最优植被类型确定
        6.3.1 防护林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6.3.2 防护林最优植被类型结构的确定
    6.4 小结
7 防护林的高效生态功能维护与提高
    7.1 结构稳定的防护林体系培育模式
        7.1.1 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
        7.1.2 防护林造林整地
        7.1.3 防护林栽植密度
        7.1.4 防护林混交技术
        7.1.5 防护林栽植技术
        7.1.6 防护林造林模式
    7.2 低功能防护林的结构调整模式
        7.2.1 低功能防护林的判定标准和指标体系
        7.2.2 低功能防护林的结构调整
        7.2.3 低功能防护林林分结构调整的模式
    7.3 结构稳定的防护林生态功能分析
        7.3.1 防护林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
        7.3.2 防护林森林植被的防止土壤侵蚀功能
        7.3.3 防护林森林植被对水质的影响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防护林单株林木与林分耗水规律
        8.1.2 防护林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
        8.1.3 适宜乔灌树种选择
        8.1.4 人工防护林稳定林分结构设计
        8.1.5 防护林最优植被类型确定
        8.1.6 结构稳定的防护林培育
        8.1.7 低功能防护林林分结构的定向调控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植被生态恢复与优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然植被
    1.2 森林植被
    1.3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
    1.4 森林公园
        1.4.1 森林公园的概念
        1.4.2 森林公园发展现状
    1.5 退化生境的森林重建与恢复
        1.5.1 理论基础
        1.5.2 方法
        1.5.3 恢复技术
第二章 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自然状况调查
    2.1 区域自然现状
        2.1.1 连云港自然概况
        2.1.2 人类活动及其与植被、自然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
        2.1.3 连云港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2.1.4 连云港市植物资源
    2.2 锦屏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
        2.2.1 区位与交通状况
        2.2.2 锦屏山地质地貌
        2.2.3 立地条件
第三章 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植被调查与景观分析
    3.1 植物种类及区系
        3.1.1 区系特征
        3.1.2 种类
        3.1.3 分布特征
    3.2 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
        3.2.1 赤松(Pinus densiflora)林
        3.2.2 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
        3.2.3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
        3.2.4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
        3.2.5 次生落叶阔叶林
    3.3 年龄结构
    3.4 演替规律
    3.5 森林景观组成结构与特征
        3.5.1 森林景观要素分类
        3.5.2 森林景观要素组成结构与特征分析
    3.6 景观动态变化
    3.7 锦屏山森林现存问题
        3.7.1 优势树种单一,病虫危害严重
        3.7.2 林分总体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低
        3.7.3 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3.7.4 人为因素影响,植被退化严重
第四章 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4.1 树种规划
        4.1.1 树种规划原则
        4.1.2 树种选择方案
        4.1.3 树种配置方案
        4.1.4 保证树体成活,尽快恢复森林景观的技术与方法
    4.2 林相规划
        4.2.1 中心区林相规划
        4.2.2 西北区林相规划
        4.2.3 西南区林相规划
        4.2.4 东北区林相规划
        4.2.5 东南区林相规划
        4.2.6 孔望山、刘志洲山林相规划
第五章 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功能规划对策
    5.1 功能区划的原则
        5.1.1 自然保护优先原则
        5.1.2 维护生态完整性,实现生态功能最优
        5.1.3 在生态功能最优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
        5.1.4 兼顾社会经济因素原则
    5.2 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功能区划
        5.2.1 锦屏山森林公园的发展目标
        5.2.2 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功能区划方案
    5.3 道路规划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晋东石质山人工天然混交林的定向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敖汉旗低效林固碳效应及其更新改造的研究[D]. 郭洋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2]辽宁林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 曾凡顺,曲艺,尤文忠,冯健. 辽宁林业科技, 2015(01)
  • [3]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 吕大勇.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4]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 王新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5]京郊典型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D]. 李翠翠.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6]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7]皖东丘陵区森林健康问题及可持续经营对策[A]. 夏尚光,梁淑英. 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09
  • [8]赤峰市大五家流域低效林更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研究[D]. 王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9]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林分结构定向调控基础研究[D]. 王海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10]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植被生态恢复与优化发展研究[D]. 满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东晋石山人工天然混交林定向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