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系列微机控制流水线

DS系列微机控制流水线

一、DS系列微机控制装联线(论文文献综述)

吴高华[1](2019)在《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并联AT(Autotransformer)牵引供电系统以其传输功率大、电压损失低、供电距离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在高速铁路供电系统中。其相对复杂的供电结构使得相比较于其他供电方式而言更易于发生各种故障,而其中尤其是短路故障的发生频率最高。为了满足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要求,一旦发生故障后应迅速对故障进行定位,降低因为供电系统停电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全并联AT牵引网发生故障后,进行准确的故障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本文对全并联AT牵引供电网的结构进行介绍,将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处存在的抗雷线圈和供电线考虑进故障测距中。利用广义对称分量法对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加以分析,根据不同故障类型对应的边界条件得出相应的序网络图。通过求解出不同故障的序网络图,得到了全并联AT牵引网的修正测距公式。其次,由于行波法故障测距在电力系统中的成熟应用,将其应用于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测距中。对牵引供电系统应用行波法测距进行理论可行性分析,因为牵引网不是平衡输电线路,根据电压波动方程得出牵引网的相模变换。考虑到牵引网的复杂结构,本文选择双端电压行波测距法。并在电磁暂态专用仿真软件PSCAD/EMTDC中仿真验证了AT自耦变对行波传播过程的影响。再次,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行波波头到达两侧测量点的时刻进行标定,本文选择改进的希尔伯特-黄对行波信号加以处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了架空-电缆线路的故障区段判别式,根据对应的故障区段利用双端行波法得到故障测距结果。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含有抗雷线圈、供电电缆的全并联AT牵引网模型,分别仿真验证了修正的测距算法和行波法测距的有效性。并针对两种测距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对两种算法进行组合得到了优化的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测距。

刘耀巍[2](2017)在《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开关柜作为电力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电气控制与保护设备,承担着关合及开断系统与保护系统的双重功效。开关柜通常采用封闭式结构,工作在大电流、强磁场、高电压环境中,因制造工艺、故障、人为、环境等因素,开关柜内断路器触头或母排连接处易出现过热现象,导致接触电阻增大、机械强度降低、绝缘材料老化等问题,轻则影响正常供电,重则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开关柜无线温度监测、预警与预测系统,对开关柜内易发热点进行温度实时监测,并实现温度的预警与预测。本文的研究对于开关柜的可靠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开关柜中常用的测温方法和原理,对其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鉴于无线测温方法在高压隔离和信号传输方面的优势,设计了基于ZigBee通信的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无线测温模块、协调器和上位机组成。测温模块由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以CC2530芯片为核心的主控单元组成,负责开关柜内的易发热点温度数据采集和传输。协调器由主控单元和外围电路构成,负责创建网络,接收各测温模块的数据并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通过对测温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在Lab VIEW软件中编写的上位机程序,实现了温度在线测量和实时显示。其次,针对测温模块电池供电安全性、需要更换以及电流互感器取电存在死区等问题,本文采用电场取能的供电方式,利用母排与铜片之间耦合电容产生的电势差输出电能为测温模块供电。通过Ansoft软件仿真分析了高压导体周围的静电场分布,并实验研究了铜片与母排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参数以及负载阻抗对输出电压的影响。针对输出电压易受负载电路影响的特点,设计了超低功耗单片机PIC16LF1824控制的同步电荷提取电路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电场能量收集电路基本实现了测温模块能量的自给自足。再次,本文在上位机中计算温度上升率、同类温差、相对温差和温度阈值四种预警值,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了温度故障的早期预警,提高了温度预警的灵敏度。并在获得工作电流、接点温度、室温等相关运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接点温度回归预测模型,实现接点温度变化趋势的预测。通过开关柜温升实验,验证了无线测温系统和温度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并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所建立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了接点温度的预测。结果表明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以及故障的预警与预测。

罗毅[3](2013)在《变电站电气设备温度监控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变电站内的电力设备的自动温度监控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其中,对电力系统中的保护测控装置的运行温升情况做了分析,并对此利用数字温度传感器和单片机开发了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的硬件部分基于单片机控制,PCB板载元件在线采集温度,采用半导体制冷器件可靠控温,同时将分散的温度采集数据进行了传输至监控终端便于实时监控。文章对电力设备电缆及开关接头部分的温度监控则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的测温应用方案。该研究项目提供了对电气二次设备温度监控的相关应用系统设计和测试,有效解决了电力系统分布式安装的单体测控装置运行温升问题。整个应用研究工作包括了完整的实物制作、程序设计和测试部分,为目前保护测控装置存在的运行工作环境温度过高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一次设备的关键测温对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测温系统设计和应用实例。

李蓓[4](2012)在《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友好模型(HistoryFriendlyModel)最早是由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的马莱尔巴教授提出的。这一模型属于正统的演化经济模型,目的在于捕捉那些行业发展中的经验理论,这一理论是有关一些影响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的机制和因素,通常这些理论是由产业经济学、技术变革、商业组织和战略领域的实证学者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提出的。建立一个有关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历史友好模型,无论是对铁路本身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研究还是对当前铁路的技术发展的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从组成上看,中国铁路运输业的技术发展分为机车车辆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两个方面。在文中,我们分析了中国铁路行业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铁路机车技术,无砟轨道技术,牵引供电系统技术,列控技术四个方面回顾了我国铁路关键技术的发展过程。发现了影响我国铁路行业关键技术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和铁道部的主导作用,铁路运营部门的需求,各机车厂和相关科研部门对技术的深入学习和主观能动性。其中特别强调了政府对新技术的选择、所制定的技术政策、提出的发展策略以及对技术的评估等在铁路技术发展中的起到的主导作用,相关铁路机车厂和科研部门对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努力。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希望找到那些促进中国铁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详细介绍了历史友好模型的概念,特征,功能及运行机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等,回顾了国外历史友好模型的相关文献。同时还对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鉴赏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比了其与正统理论的不同,介绍了鉴赏理论在当前的使用领域,为建立历史友好模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文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系统的回顾了我国铁路机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铁路机车按照牵引动力的演化历程,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目前的高速动车组也归入电力机车内阐述。而其他相关技术设计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无砟轨道技术、列车控制系统技术、转向架技术以及铁路服务系统的技术发展。每项技术都根据其核心元件的技术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可以更为系统的了解具体的技术发展过程。最后,分析各个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

黄斌[5](2009)在《SS6B型电力机车逻辑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速度的不断提高,对机车控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像SS3、SS6B电力机车的电气控制还在采用传统的有触点继电器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在机车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引起动静触头的接触不良,引起控制电路的误动作。同时由于机车速度的提高,振动加剧,继电器触点的振动也随之增大,危及行车安全。为了克服继电器控制的不足,改善机车的控制性能,采用LCU(logiccontrol unit,逻辑控制装置)系统代替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成了通行的办法。运用先进的微型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组成逻辑控制单元,从而取代了原有电力机车上的有触点继电器控制,提高了机车运行的安全性。本文以SS6B电力机车为控制对象,分析了该机车电气控制系统,完成输入输出信号的提取,设计了机车的逻辑控制梯形图。并根据该机车逻辑控制和特点,设计了LCU的总体结构。采用基于TMS320F2812+EPM7128AETC144为主控芯片,完成了中央控制板、输入输出板的硬件电路设计与PCB设计。同时运用运用C语言、CCS编译器编写LCU的逻辑控制程序、通信程序、系统故障自诊断功能等的设计。

孙彦胜,张克家,韩辉[6](2007)在《健全制度 规范操作 确保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运行安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该站在安装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以后,建立起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这些规章执行和检查,同时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还研制成功了许多防雷和检修设备,使这套调速设备安全、平稳运行7年,没有发生事故。

王世华[7](2007)在《基于单片机的火炮装药温度实时测量装置设计》文中指出火炮装药温度的准确测量是现代战争中大口径火炮系统对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实现首群覆盖或首发命中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装药温度在火炮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装药温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并对药温实时测定装置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单片机对数字温度传感器及液晶显示器控制原理、控制方法。设计了药温测量装置各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了药温测量装置各功能模块的软件,并编写了上位机软件。制作了药温测量装置原理样机,对样机进行了联机调试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由于本设计中采用的是数字传感器,其难度在于信号采集时序上,主要是软件的编写,所以简化了硬件的设计。本文工作对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火炮、火箭发射药温度实时测量装置工程样机奠定了基础。

姚军[8](2006)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大和系统结构的日渐复杂,对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准同期装置作为一种常用的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并列操作中起重要作用。实际系统中不符合同期条件的并列操作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引起发电机损伤甚至系统崩溃。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和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研究开发新型智能的同期装置也愈来愈迫切。 本文简要介绍了装置的硬件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软件实现方法。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采用模块化和开放性设计思想。集采集、调节、通信、记录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速度快、数据交换能力强和调试方便等优点。

丁彤宇[9](2005)在《基于CAN总线的35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控制芯片的性能大幅度提高,成本不断减少,网络几乎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现场总线为代表的控制网络也在工业及其他控制系统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开始从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过渡。在21世纪,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将会成为控制领域的主流。 本文根据研制开发我厂35kV无人值班开关站工程中的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的过程,针对目前现有产品的缺陷,在研发中采用了目前工控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CAN总线(现场总线)作为本装置的通信总线。另外,在整个装置的软、硬件设计中均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 本文叙述了CAN总线的特点及结构,并运用CAN通信总线的原理,实现各保护单元与系统机的连接。 保护单元采用PHILIPS的P8xC591单片机为基础组成保护系统,主要负责处理A/D转换、保护功能和通讯功能。 运用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分析了电气事故信号的特点,讨论了差分滤波器和正弦余弦正交滤波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数字,该滤波器能从电力系统复杂的事故信号中提取有效的基波信号或各次谐波分量。 最后,根据本装置的实际运行状况,说明了本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周晓燕[10](2005)在《反应釜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反应釜是化工生产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容器,通常其内部化学反应机理复杂,反应系统具有较大的时变性、非线性和时滞性,被控对象繁多,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最优控制难以应用在反应釜的控制上。 本文对反应釜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冷剂流量对反应釜内温度的传递函数,设计了按偏差分档控制的智能控制系统。在控制方法上,采用了基于规则修改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和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步骤和控制算法。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器,采用了目前流行的串行总线——I2C总线和单线总线,构成了多点温度测量系统,并设计了相应的单片机接口电路和软件程序。通过控制执行器及反应釜状态参数达到了对反应釜内温度及其梯度的控制。

二、DS系列微机控制装联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系列微机控制装联线(论文提纲范文)

(1)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高铁及我国发展现状
        1.1.2 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1.2 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测距的研究意义
    1.3 牵引网故障测距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分析及测距修正
    2.1 全并联AT牵引网
    2.2 广义对称分量法
    2.3 广义对称分量法在全并联AT牵引网中的应用
    2.4 基于对称分量法的全并联AT测距修正
        2.4.1 上行接触线T线对地故障
        2.4.2 上行接触线T线对正馈线F线故障
    2.5 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及参数计算
        2.5.1 全并联AT牵引网结构和参数
        2.5.2 牵引供电系统电气参数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法测距可行性研究
    3.1 行波理论
        3.1.1 单导体波动方程
        3.1.2 行波的折反射过程
    3.2 牵引供电系统的相模变换
    3.3 AT自耦变压器对行波的影响
    3.4 牵引网不同故障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3.4.1 不同接地电阻仿真
        3.4.2 不同故障初始相角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牵引网行波法故障测距算法研究
    4.1 EEMD分解算法
        4.1.1 EMD分解过程
        4.1.2 EEMD分解过程
    4.2 基于EEMD的行波波头标定
    4.3 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测距算法
    4.4 考虑线路参数频变的波速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并联AT牵引网测距仿真验证
    5.1 仿真软件PSCAD/EMTDC简介
    5.2 电缆-架空线路故障区段判别仿真
    5.3 全并联AT牵引网测距优化
        5.3.1 全并联AT牵引网修正测距算法验证
        5.3.2 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法测距验证
        5.3.3 全并联AT牵引网测距优化
    5.4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概述
        1.2.1 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开关柜测温系统供电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设备故障诊断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2.1 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系统构成
    2.2 开关柜无线测温通信技术
        2.2.1 无线通信技术对比
        2.2.2 ZigBee通信简介
        2.2.3 ZigBee协议栈简介
        2.2.4 网络设备及拓扑结构
    2.3 无线测温系统硬件设计
        2.3.1 主控单元设计
        2.3.2 测温模块设计
        2.3.3 协调器设计
        2.3.3.1 稳压电路
        2.3.3.3 复位按键电路与指示灯
        2.3.3.4 串口通信模块
    2.4 抗干扰设计
    2.5 无线测温系统软件设计
        2.5.1 软件开发环境
        2.5.2 协调器软件设计
        2.5.3 测温模块软件设计
    2.6 上位机设计
        2.6.1 LabVIEW软件简介
        2.6.2 上位机软件设计
    2.7 实验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场取能供电技术
    3.1 电场能量收集原理
        3.1.1 高压母排电场分析
        3.1.2 平行板电容器特性分析
        3.1.3 平行板电容器输出特性实验
        3.1.4 电路等效阻抗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3.2 能量收集电路设计
        3.2.1 整流电路
        3.2.2 同步电荷提取电路
    3.3 实验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柜温度预警系统设计
    4.1 开关柜温度预警算法
        4.1.1 温度阈值法
        4.1.2 相对温差法
        4.1.3 同类温差比较法
        4.1.5 温度预警的实现
    4.2 温度预警实现
    4.3 实验分析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温度预测
    5.1 支持向量机算法理论
        5.1.1 基础理论
        5.1.2 支持向量机原理
    5.2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温度预测
        5.2.1 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回归预测方法
        5.2.2 温度预测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变电站电气设备温度监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当前国内外电气设备的温度监控研究现状
    1.4 研究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温度综合监控的必要性
    1.5 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二次测控保护设备温度控制系统功能分析及方案选择
    2.1 控温系统总体方案和要求
        2.1.1 基本要求
        2.1.2 主要性能指标
        2.1.3 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2.2 温度采集方案的设计
        2.2.1 温度采集方案
        2.2.2 温度采集方案的选择
    2.3 降温控制方案的设计
        2.3.1 降温控制方案
        2.3.2 降温控制方案的选择
    2.4 温控器单片机芯片选择
    2.5 主控电路方案的选择
第三章 二次测控保护设备控温系统硬件装配设计
    3.1 控温系统电路的设计
        3.1.1 温度采集部分设计
        3.1.2 控制输出电路
        3.1.3 键盘、显示电路
        3.1.4 通讯电路设计
    3.2 抗干扰及总装设计
第四章 二次测控保护设备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测控保护设备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 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第五章 二次测控保护设备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方法
    5.2 标定温值测试及分析
    5.3 动态温控测量及分析
    5.4 系统测试
    5.5 系统调试问题分析
第六章 一次高压设备温度监控设计及方案选择
    6.1 一次高压设备温度监控的基本要求
    6.2 一次高压设备温度采集方式选择
        6.2.1 红外测温
        6.2.2 电信号温度测量
        6.2.3 光纤测温
    6.3 光纤温度传感器的比较与选择
    6.4 光纤光栅温度测温方案及实现方法
    6.5 光纤光栅测温系统工艺要求及性能
第七章 温度监测系统集成设计
    7.1 温度监测系统应用范围
    7.2 温度监测系统上位机结构设计
    7.3 温度监测系统上位机硬件选择
    7.4 温度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1 测控装置温控器主要元器件材料清单
附录2 测控装置温控器主控电路原理图
附录3 测控装置温控器主要软件程序清单

(4)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2.2.3 演化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非正统理论
        2.2.4 鉴赏理论
        2.2.5 正统的演化经济增长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历史友好模型的研究现状
        2.3.2 中国铁路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铁路机车技术发展历程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节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小节
    §3-3 电力机车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小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铁路其他主要技术的发展
    §4-1 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4.1.1 牵引网供电方式的选择
        4.1.2 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牵引供电远动监控系统
        4.1.3 小节
    §4-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4.2.1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4.2.2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4.2.3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4.2.4 小节
    §4-3 无砟轨道
        4.3.1 无缝钢轨焊接技术
        4.3.2 无砟轨道结构型式的选择
        4.3.3 小节
    §4-4 转向架技术
        4.4.1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4.4.2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4.4.3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4.4.4 小节
    §4-5 基于顾客服务感知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4.5.1 客运购票服务感知和货运申请的顾客服务感知
        4.5.2 客运候车服务感知与货运中转的顾客服务感知
        4.5.3 客运乘车服务感知与货运实际运输的顾客服务感知
        4.5.4 小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的建立
    §5-1 情景分析
    §5-2 模型描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SS6B型电力机车逻辑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制逻辑控制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力机车逻辑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电力机车逻辑控制单元的产生
        1.3.1 逻辑控制单元在机车控制系统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1.3.2 逻辑控制单元需要处理的电力机车信号
        1.3.3 不采用 PLC的原因
    1.4 本论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2章 电力机车逻辑控制单元总体方案设计
    2.1 SS6B型电力机车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2.2 逻辑控制单元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
    2.3 逻辑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
    2.4 逻辑控制单元的总体结构设计
    2.5 逻辑控制单元的特点
第3章 电力机车逻辑控制单元的硬件设计
    3.1 基于 DSP芯片的中央控制板硬件设计
        3.1.1 TMS320F2812的主要特征
        3.1.2 DSP外围电路设计
        3.1.3 逻辑控制装置电源设计
        3.1.4 劈相机电压AD采样电路设计
        3.1.5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3.2 基于 CPLD芯片的输入输出板硬件设计
        3.2.1 逻辑控制输入输出电路的设计
        3.2.2 逻辑控制输出电路的设计
第4章 电力机车逻辑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
    4.1 基于 DSP的 CCS软件设计概述
    4.2 中央控制板程序设计
        4.2.1 SS6B型电力机车逻辑控制信号提取
        4.2.2 主程序初始化
        4.2.3 SS6B逻辑控制过程分析
        4.2.4 定时中断程序
        4.2.5 模数转换中断程序
        4.2.6 滤波子程序设计
        4.2.7 串行通断程序
    4.3 输入输出板软件设计
        4.3.1 CPLD的Quartus软件概述
        4.3.2 输入输出板程序设计
第5章 逻辑控制装置的可靠性研究
    5.1 系统故障机理与基本容错技术
        5.1.1 故障机理
        5.1.2 基本容错技术
    5.2 系统的避错技术
        5.2.1 避错技术体系
        5.2.2 抗干扰措施
    5.3 基于双机冗余冷备用的逻辑控制装置主体设计
    5.4 逻辑控制装置主体的可靠性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单片机的火炮装药温度实时测量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做的工作
2 药温实时测量装置概述
    2.1 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2 装置的设计要求及其性能指标
    2.3 器件的选择
    2.4 装药温度的间接测量原理
3 药温实时测量装置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电路的设计
        3.1.1 单片机的功能引脚结构图
        3.1.2 AT89S52基本功能简介
        3.1.3 单片机电路图
    3.2 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3.2.1 传感器的引脚
        3.2.2 传感器的主要特性
        3.2.3 传感器的操作顺序
        3.2.4 传感器的总线信号时序
        3.2.5 温度信号的采集处理
        3.2.6 传感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3.2.7 传感器电路设计中的注意问题
    3.3 显示电路设计
        3.3.1 SED1520的功能引脚
        3.3.2 SED1520的指令
        3.3.3 液晶显示器与单片机的接口
    3.4 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3.5 键盘电路设计
        3.5.1 键盘原理
        3.5.2 键盘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3.6 电源电路设计
    3.7 电路板的制作
        3.7.1 电路板的设计步骤
        3.7.2 电路板布线技巧
        3.7.3 设置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7.4 对设计电路的仿真
    3.8 硬件抗干扰措施
        3.8.1 干扰的来源
        3.8.2 具体抗干扰措施
4 药温实时测量装置软件设计
    4.1 主函数流程图
    4.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2.1 程序设计概述
        4.2.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流程图
    4.3 显示程序设计
        4.3.1 程序设计概述
        4.3.2 程序流程图
    4.4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4.1 单片机串口原理
        4.4.2 传输程序流程图
    4.5 键盘程序设计
        4.5.1 软件消抖动程序
        4.5.2 键盘子程序
    4.6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4.6.1 VB6.0中MSComm控件的原理
        4.6.2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4.7 软件抗干扰措施
5 药温实时测量装置综合调试
    5.1 装置的调试方法
    5.2 装置外形和内部线路图
    5.3 试验结果及讨论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8)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概述
        1.1.1 电力系统的应用背景
        1.1.2 同期并列操作存在的问题
        1.1.3 研制新型准同期装置的意义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新型装置的介绍
        1.2.1 研究内容
        1.2.2 新型装置的介绍
第二章 同期原理及同期装置简介
    2.1 同期系统的分类
        2.1.1 准同期并列
        2.1.2 自同期并列
    2.2 准同期并列条件
        2.2.1 准同期并列的理想条件
        2.2.2 准同期并列条件对同期并列的影响
        2.2.3 准同期条件的现实意义
    2.3 自动准同期系统分析
    2.4 新型自动准同期装置的要求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3.1 嵌入式系统
        3.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3.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1.3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结构
        3.1.4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和模块化设计方法
        3.1.5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3.2 嵌入式系统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特点
    3.3 嵌入式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具体应用
第四章 准同期装置的硬件设计
    4.1 电源单元
        4.1.1 电源选型
        4.1.2 电平转换模块
    4.2 数据采集单元
        4.2.1 模拟信号采集
        4.2.2 数字信号采集
    4.3 中央处理器单元
        4.3.1 微处理器 LPC2292
        4.3.2 实时时钟
        4.3.3 外部数据存储器
        4.3.4 片选电路
    4.4 控制调节单元
        4.4.1 执行机构介绍
        4.4.2 微机控制的实现
    4.5 人机接口单元
        4.5.1 键盘输入
        4.5.2 液晶显示
        4.5.3 LED指示灯
    4.6 通信单元
        4.6.1 以太网简介
        4.6.2 以太网接口的实现
第五章 准同期装置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初始化
    5.3 采集模块
    5.4 计算模块
        5.4.1 基于递推傅氏算法的频率测量原理
        5.4.2 数值计算
        5.4.3 自适应调整采样间隔
    5.5 调节模块
    5.6 合闸控制模块
        5.6.1 同期预测原理
        5.6.2 合闸控制
    5.7 显示及按键操作模块
        5.7.1 键盘处理
        5.7.2 液晶显示
    5.8 通信模块
        5.8.1 人机接口单元与中央处理单元的串行通信
        5.8.2 以太网通信
    5.9 时间任务模块
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9)基于CAN总线的35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由来
    1.2 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及硬件组成
        1.3.1 微机保护装置的特点
        1.3.2 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框图
    1.4 35kV线路微机保护的特点
        1.4.1 三段式电流保护
        1.4.2 三相一次重合闸
    1.5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现场总线
    2.1 现场总线概念
        2.1.1 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2.1.2 CAN总线的特点
        2.1.3 CAN的通信协议
    2.2 CAN总线系统的构成
        2.2.1 CAN总线节点的概念
    2.3 CAN总线系统的拓扑结构
        2.3.1 基于CAN拓扑的概念
3 硬件设计
    3.1 概述
    3.2 硬件总体结构
    3.3 硬件总体设计
        3.3.1 单片机用于微机保护
        3.3.2 P8xC591单片机概述
        3.3.3 电源模块
        3.3.4 输入模块
        3.3.5 输出模块
        3.3.6 主模块
        3.3.7 管理模块
        3.3.8 录波模块
4 微机保护的算法
    4.1 微机保护的算法概述
    4.2 电气事故信号的特点
        4.2.1 电气事故信号
        4.2.2 电气事故信号的频谱分析
        4.2.3 数字式滤波器
        4.2.4 高性能数字式滤波器的研究
5 软件设计
    5.1 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5.1.1 实时操作系统
        5.1.2 嵌入式系统采用RTOS的必要性
    5.2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设计
        5.2.1 单片机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5.2.2 单片机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原理
        5.2.3 任务的编写和配置
        5.2.4 中断的编写和配置
    5.3 保护单元功能软件总体结构
        5.3.1 总体结构
        5.3.2 系统初始化
        5.3.3 保护功能处理流程
        5.3.4 软件抗干扰措施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反应釜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反应釜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1.2 反应釜控制技术的现状
    1.3 反应釜的过程分析
        1.3.1 反应釜的基本结构
        1.3.2 反应釜的工作原理
        1.3.3 反应釜的控制方案
        1.3.4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3.5 搅拌速度对传热的影响
    1.4 反应釜的动态特性
        1.4.1 基本方程
        1.4.2 基本方程的线性化
        1.4.3 有关通道的传递函数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控制器的设计指标
        1.6.1 功能指标
        1.6.2 精度指标
        1.6.3 其他指标
2 控制方案的确定
    2.1 总体控制方案的确定
    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2.2.1 模糊控制器简述
        2.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2.2.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2.2.2.2 精确量的模糊化
        2.2.2.3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2.2.2.3.1 输入输出变量的词集
        2.2.2.3.2 模糊变量的模糊子集
        2.2.2.3.3 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
        2.2.2.4 输出量的模糊判决
        2.2.2.5 基于规则修改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2.3 PID控制方案
        2.3.1 PID控制原理
        2.3.2 常规数字PID控制算法及其缺点
        2.3.3 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
        2.3.4 PID参数的整定
    2.4 搅拌电机的无级调速
        2.4.1 单相电机调速原理
        2.4.2 电压调速方法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系统硬件构成
    3.2 电源电路
    3.3 过零检测电路
    3.4 基于 DS18B20的多传感器测温电路
        3.4.1 DS18B20的性能特点
        3.4.2 DS18B20内部结构简介
        3.4.3 DS18B20温度数据的计算处理方法
    3.5 D/A转换及输出电路
        3.5.1 MAX515与 I~2C总线
        3.5.2 电压放大电路
        3.5.3 V/I转换电路
    3.6 电机控制电路
    3.7 DKZ型直行程比例式电动执行机构
    3.8 单片机人机交互
        3.8.1 键盘接口电路
        3.8.2 显示接口电路
    3.9 硬件电路抗干扰措施
        3.9.1 干扰的来源与抑制方法
        3.9.2 电源抗干扰措施
        3.9.3 接地技术
        3.9.4 PCB板布线抗干扰技术
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设计
    4.2 键盘中断服务子程序
    4.3 定时器1中断服务子程序
    4.4 过零检测中断服务子程序
    4.5 温度采集子程序
        4.5.1 DS18B20温度转换子程序
        4.5.2 读DS18B20温度子程序
    4.6 控制量输出子程序
    4.7 控制算法子程序
        4.7.1 模糊控制算法子程序
        4.7.2 PID控制算法子程序
    4.8 软件抗干扰措施
5 实验与结论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硬件电路总图
附录B DS18B20与单片机的通信子程序
附录C MAX518与单片机的通信子程序

四、DS系列微机控制装联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优化研究[D]. 吴高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开关柜温度在线监测与预测系统设计[D]. 刘耀巍. 福州大学, 2017(03)
  • [3]变电站电气设备温度监控的应用研究[D]. 罗毅. 广西大学, 2013(03)
  • [4]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D]. 李蓓. 河北工业大学, 2012(04)
  • [5]SS6B型电力机车逻辑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实现[D]. 黄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6]健全制度 规范操作 确保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运行安全[J]. 孙彦胜,张克家,韩辉.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2007(03)
  • [7]基于单片机的火炮装药温度实时测量装置设计[D]. 王世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8]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开发研究[D]. 姚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8)
  • [9]基于CAN总线的35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D]. 丁彤宇. 重庆大学, 2005(03)
  • [10]反应釜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D]. 周晓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DS系列微机控制流水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