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 10Gb/s 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解决方案

用于 10Gb/s 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解决方案

一、针对10Gb/s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廖张梦[1](2021)在《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控制、医疗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有大量的嵌入式系统需求,随着实时传感器数据融合、信号大数据在线处理等需求的提高,嵌入式系统架构需要具备更强的实时流处理与数据传输能力。同构的嵌入式CPU、DSP架构往往难以满足复杂流数据处理场景的需求,基于FPGA与CPU结合的异构架构,能够发挥其可灵活定制的优势实现高并发的预处理和复杂数据传输,同时具有功耗低、扩展性好等特点。面向高性能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需求,本文提出一种传输链路规范化、通用化、可灵活重构的多片FPGA加嵌入式CPU的架构。针对该架构,本文着重研究并设计了FPGA的内外部的灵活互联接口,给出FPGA与嵌入式CPU的控制和传输方案,实现了FPGA和嵌入式CPU在实时数据传输层面的协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并实现了FPGA与嵌入式CPU的PCIe链路,然后完成基于DMA的数据传输,采用命令队列的方式来解决流传输过程中由命令处理延时导致的数据间断问题,通过灵活设定采样量来平衡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实时性。2)构建FPGA上的互联基础架构,包括PCIe接口、DMA、以及DDR等模块的互联,该架构可在不改变硬件逻辑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并使用通用接口加中间模块的方式降低模块的耦合深度,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3)完成了一种高效率的AXI协议接口DMA模块,该DMA模块可对命令进行AXI事务拆分,使软件在发送命令时无需考虑协议4K边界的问题。最后构建了测试平台进行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FPGA与嵌入式CPU之间可实现超过3GB/s的数据传输,FPGA之间通过Aurora可实现超过14GB/s的高带宽传输。在嵌入式CPU管理控制下,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流数据传输、缓存、数据回放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处理器单元之间的协同和高效稳定传输,验证了架构和传输方案的可行性。

赵玉宇,程光,刘旭辉,袁帅,唐路[2](2021)在《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及应用综述》文中认为网络处理器作为能够完成路由查找、高速分组处理以及Qo S保障等主流业务的网络设备核心计算芯片,可以结合自身可编程性完成多样化分组处理需求,适配不同网络应用场景.面向超高带宽及智能化终端带来的网络环境转变,高性能可演进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设计是网络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融合不同芯片架构优势、高速服务特定业务,使得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具备分组处理性能加速、动态配置硬件资源和服务应用智能化的特点.对利用新型可编程技术、面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以及针对新型高性能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设计方案与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下一代网络处理器的工业化进程做了介绍;提出了高性能可演进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体系架构,通过软硬件协同分组处理流水线、多级缓存与分组调度、资源管理及编程接口等方面给出了架构设计细节,研制了原型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明确了自主可控的网络处理器体系架构的发展方向和智能化应用场景,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隆胜[3](2020)在《面向5G移动前传的数字与模拟光纤传输关键技术》文中认为2018年,3GPP Release 15的冻结标志着第一个可商用的5G标准正式确立。随后,于2020年冻结的Release 16进一步丰富了5G应用场景,加快了全球5G部署进程。传统分布式无线接入网(D-RAN)基于宏基站组网,基站具有完整的基带处理功能。为节省无线接入网建设与运维成本,5G独立组网对集中化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进行了重构,基带处理功能被解耦并分配到中央单元(CU)、分布单元(DU)和射频单元(RU),其中DU与RU之间的数据传输由光纤前传链路(fronthaul)承载。“5G部署,承载先行”,前传需提供大容量、高谱效率、低时延与高保真的传输性能且保持低成本,是5G组网中极具挑战的关键环节。前传解决方案可分为基于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或演进版CPRI(e CPRI)的数字传输、模拟光载无线电(Ro F)传输以及数字模拟集成传输三类技术。本文围绕前传传输性能需求,针对上述三类前传技术方向开展了研究,其关键问题、主要学术贡献及创新点如下:一、面向CPRI数字前传的跃变四电平幅度调制技术基于下一代无源光网络(NG-PON)承载的CPRI链路中,低成本、低带宽器件的使用会造成高带宽信号的畸变,且PAM4等高阶调制格式的引入也会导致链路抗噪声能力降低。CPRI对传输链路的10-12误码率要求给NG-PON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跃变四电平幅度调制(T-PAM4)的光调制格式以提升高速PON传输的可靠性与功率预算并满足CPRI的严苛误码率要求。T-PAM4符号由工作在2倍过采样的数模转换器(DAC)结合特殊设计的电平映射产生,接收端基于2倍过采样对T-PAM4进行二维判决以提升信号的抗噪声性能。实验验证了T-PAM4相较PAM4有5-d B的灵敏度提升。此外,该方案具有较低的硬件实现成本与计算复杂度。二、面向e CPRI数字前传的弹性量化技术相较于CPRI标准,5G前传最新标准e CPRI中传输的数据主要为量化后的频域无线IQ信号,具有更低的带宽开销。然而,采用e CPRI将导致前传数据量随无线网络负载的波动而动态变化。在满足前传峰值请求速率的前提下,过大的负载波动将导致前传带宽部署的冗余,影响了传输效率。此外,无线信道具有时变与频率选择性的功率衰落,加剧了上行IQ信号的量化噪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理论分析了频域IQ信号量化后的数据冗余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弹性量化精度方案以缓解e CPRI前传流量的动态特性,减少冗余带宽部署。利用e CPRI功能划分的优势,该方案根据IQ信号的无线信号质量与前传实时负载,自适应地调整IQ信号的量化精度。本工作主要贡献为搭设了符合3GPP标准的无线接入仿真系统,其结果为方案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系统实现了Low-MAC层与物理层基带功能及无线信道的传输,实验实现了前传IQ信号数据通过光链路的传输。结果表明仅以满载时牺牲1.2~1.9%的终端速率为代价,方案降低了~40%的前传峰值速率,提升了传输效率并节约了链路带宽。此外,本方案基于5G前传广泛部署的e CPRI,比基于CPRI的传输与压缩技术更具实际应用价值。2)理论分析了无线信道衰落对e CPRI前传量化噪声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利用无线系统已有的信道估计结果或解调参考信号对IQ信号进行补偿的方案。该方案在低计算复杂度的基础上能够抑制前传量化噪声高达6.5 d B,可显着提升e CPRI对无线信号的保真度,该效果优于现有针对CPRI的时域补偿方案。三、基于模拟前传的片段时分复用传输技术相较于数字前传,模拟Ro F前传具有更高的传输谱效率。将多路无线IQ信号合并为单路高速模拟信号的复用技术是模拟前传中的关键问题,其中低复杂度的模拟TDM技术是备受业界青睐的候选方案。综合考虑5G多天线(MIMO)场景与低时延要求,TDM方案可采用MIMO信号采样点交织排列的技术以缩短复用时延。该技术依靠大量保护间隔时隙和变频结构来消除光纤传输后采样点间的干扰,分别导致链路传输效率的下降和复杂度上升。本文相应工作如下:1)理论分析了模拟TDM光纤传输对MIMO信号损伤,并针对MIMO交织TDM中采用过多保护时隙导致传输带宽浪费的问题,提出以信号片段为时分复用粒度的改进方案(Se-TDM)。该方案拥有低复杂度的系统结构,在传输谱效率与时延性能间取得平衡。在等效162-Gbps CPRI速率的模拟TDM传输实验中,该方案将传输谱效率提升21%,且支持的QAM阶数从64提升至256。2)提出了一种无变频操作的MIMO交织方案,进一步简化了前传复用结构,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了该方案能够实现相同于现有技术的干扰消除效果。该方案直接复用基带IQ信号,更易于减小复用后的信号带宽,提升频谱效率。四、面向数字模拟集成传输的频谱零点填充技术单波长集成共传数字、模拟信号能够实现二者优势互补。集成传输面临硬件结构复杂、谱效率低和信号参数不兼容行业标准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如下研究:提出了频谱零点填充的集成传输方案,其创新点在于利用56-Gbps PAM4信号在28 GHz处固有的频谱零点,插入5G毫米波射频信号以实现无频谱间隔的高谱效率集成传输;方案中数字信号只需低成本低精度DAC产生,且数字和模拟射频信号分别遵从NG-EPON和5G标准;理论推导了光纤色散对集成传输系统中模拟射频信号质量的影响,并实验演示了频段选择策略以最大化模拟信号传输带宽;基于首次提出的发射机结构,实现了56-Gbps PAM4叠加10×400-MHz模拟射频信号的25-km传输,为目前报道的强度调制直检集成传输方案中最高的容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仿真与实验验证对前传传输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促进光纤承载的5G移动前传演进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

李海鹏[4](2020)在《增强型MSTP在佛山地铁传输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在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投入,而地铁作为一种主要的城市交通方式,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相应地,人们对地铁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地铁对各项新技术的应用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传输系统是地铁通信系统中的骨干系统,需能够精准、及时、安全地传送地铁各项业务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传输系统应采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便于维护的光纤数字传输设备组网,构成具有承载语音、数据和图像等各种信息的多业务传输平台,并具有自愈环保护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佛山地铁2号线工程实际,比对了地铁传输系统常见的六种技术,并确定了佛山地铁2号线采用基于增强型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的地铁传输系统方案。根据佛山地铁2号线的功能需求和各站点实际设置确定了地铁传输系统的组网形式;通过对佛山地铁2号线传输系统的业务需求统计及容量需求分析,在满足各个系统带宽配置的基础上,讨论并设计了传输系统的设备选型、以太网结构、环网保护方式以及整个传输系统时钟同步,并对本传输系统的TDM(时分复用技术)业务、以太网业务、环网保护和网络时钟同步的功能实现过程进行了探讨。本传输系统采用华为增强型MSTP光纤数字传输系统Optix OSN7500II(应用在湾华控制中心)+Optix OSN580(应用在全线车站、车辆段、停车场)设备进行两纤双向环网组网,所有节点配置40Gbit/s混合线卡和软件许可授权,根据业务带宽不同需求,提供不小于40Gbit/s线网传输带宽。针对传输系统不同的业务功能,通过不同类型的接口实现TDM业务和以太网业务的接入,为确保地铁通信的传输和交换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湾华控制中心设置一套华为大楼综合定时供给设备BITS(大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作为区域基准时钟,为湾华控制中心的2号线、3号线以及后续线路的交换、传输等设备提供同步时钟源设计。论文对该传输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了测试,包括TDM业务、以太网业务和环网保护,并通过模拟传输光纤断裂、车站传输节点故障、湾华控制中心传输节点故障等引起传输光纤环路中断的情况,对佛山地铁2号线传输系统进行测试,并对传输系统组网结构设计、设备选型及功能、环网保护倒换等做了验证,可以实现地铁各项业务功能,在链路出现故障后,可以快速倒换到备用链路,确保各项功能不中断,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王富[5](2020)在《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多维多域光网络带宽资源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流媒体、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的出现,终端用户对光通信网络的带宽、时延和信号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光网络不仅需要增加传输带宽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容量,更需要提高光网络带宽的灵活性来提高带宽的效率。而目前光网络分为接入网、城域网、核心网,以及即数据中心网。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迈进了50G/100G无源光网络(PON)阶段,所以如何提高PON带宽分配灵活性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城域网速率上已经实现单载波百G光信号的百公里传输,如何增加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灵活性并完成毫秒级的光路重配,是城域网络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数据中心网(DCN)中,面对DCN的大规模、高能耗、大带宽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DCN网络灵活配置和全光交换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主题之一。而随着软件定义网(SDN)的出现,光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采用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的架构可以大幅提高了网络管控的效率。随着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概念的提出,目前该领域已经成为光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然而,SDON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不足,很多光网络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论文在基于软件定义光网络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定义的方法来增加光网络的灵活性,进而实现对光网络各个领域的带宽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本论文对接入网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光分组交换端口冲突解决方案,以及数据中心负载平衡算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接入网中基于软件定义的动态波长-带宽联合分配算法论文研究了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TDM-PON)中的波长和时隙的带宽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可以实现波长调度的多子PON架构,并且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分配时隙和波长的动态调度算法。该算法可以对时隙和波长进行二维带宽分配,并且支持业务分级来保证高等级业务的服务质量。该方法采用光线路终端(OLT)对光带宽分配周期中的时隙实现动态分配,并通过软件定义网的控制器来实现波长的分配,在二维资源调度空间中实现更灵活的资源调度。论文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研究。2.软件定义的频谱灵活光网络(EON)中基于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论文研究了以EON为框架的路由和频谱分配算法,提出了一种多层拓扑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连贯度和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算法。基于论文提出的多层拓扑模型及频谱连贯度统计方法,将提出的算法与现有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目前已有算法,论文提出的算法可以降低5%以上的光路建立的阻塞率,提高链路利用率,并且减少频谱碎片的产生。3.DCN中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全光交换机的分组冲突解决方案及负载平衡方案论文研究了基于快速光交换和流控制(Flow Control)的DCN中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和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轮询的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并基于OPSquare的DCN架构为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实验和仿真研究。结果证明了论文提出的混合轮询方案能有效降低丢包率,提高吞吐量,并降低平均时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DN的负载平衡方案。通过仿真,将提出的方案与现有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可以提高吞吐量,并降低丢包率。

颜光[6](2018)在《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也快速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的浮现,同时支持新技术的硬件设备也渐渐的普及。国内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校园网络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大量新的应用不断呈现,早期建设的校园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在师生对网络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给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本课题拟为某高职院校打造一个高速、安全、便捷、绿色的校园无线网络以及对有线网络进行千兆接入更新。无线校园网络与学校有线网络相融合,在网络管理、校园网认证上均实现了统一,校园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网络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包括访问速度以及效率等。根据对该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进行调查分析,我们着重对该高职院校的整体网络架构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规划。主要选择了更加合适的三层网络结构,对核心网络也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同时对核心设备进行了升级,如交换机,防火墙等。通过改造促进了校园网络中新设备与老设备的兼容性更加合理。随着学校新的应用系统出现,各服务器的运维变的很困难。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课题研究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改造的方案,充分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且使数据得到了更可靠的保障。为解决光纤管网覆盖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了满足网络、视频监控等系统建设要求的骨干光纤管网方案。随着设备越来越多,原有机房已经无法满足使用的需要,本文论述了校园网的现状、分析了校园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升级改造方案,详细阐述了相关主要设备的选型标准。为了满足全校师生对无线网络的需求,本次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新增了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经过高校网络的升级换代,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虚拟化使服务器管理更加科学方便,提高了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双活存储系统使数据安全更加安全;新骨干光纤管网已基本覆盖了校区的重要场所。新的中央机房也为整个校园网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质量上乘,环境稳定。高清晰度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安全与发展。总体而言,本次校园网升级方案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王尧[7](2018)在《基于云的面向广发银行的虚拟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重要数据不断集中,应用系统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设备以及服务器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同时,商业银行的机房规模不断扩大,机房的维护费用持续增长,但是设备的性能却无法被充分利用。所以,更好的利用软硬件资源,精简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基础架构,提高商业银行网络和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各种资源的良好管理,减少信息化系统基础架构的扩张,用较少的成本投入来实现高效的产出,已经成为所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首先介绍了云计算环境下广发银行一级分行虚拟化设计与实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广发银行一级分行的现有基础架构,通过分析和研究虚拟化技术实现原理和关键技术,搭建数据中心私有云平台。本文通过VMware vSphere虚拟化技术设计了快速有效而且具有可扩展性的服务器资源池架构,该资源池具备资源管理、用户管理、HA管理、迁移管理、克隆和模板管理、备份和还原管理等功能;同时通过Cisco的虚拟交换技术和虚拟防火墙技术设计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网络底层架构,该网络架构主要包含VSS虚拟交换机统一管理和Active/Active防火墙故障切换。项目设计从广发银行一级分行现有架构出发,以节省资源、节约成本、增强可用性为设计原则。

赖旭杨[8](2020)在《400Gbps以太网发送端PCS关键模块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大数据等新兴业务的出现,用户对更高带宽和规模的网络需求日益提升。为了应对数据中心等核心网络对高速率和网络负载能力快速增长的需求,以太网正向着更高速率的方向发展。随着新一代400Gbps以太网(400GbE)标准IEEE 802.3bs的颁布,下一代移动网络的转型时刻已经到来。与此同时,高速信号的传输也给以太网物理编码子层(PCS)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功能模块的增加使得设计难度增大了。本文详细研究了IEEE关于400GbE的标准IEEE802.3bs,分析了各种实现方案、功能模块的定义和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25Gbps×l6架构设计了400GbE发送端PCS的关键模块,并进行了FPGA仿真和验证。论文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基于Verilog HDL实现了PCS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64B/66B编码,FIFO缓冲器,256B/257B转码,扰码,对齐标志映射与重插入,FEC预交织,RS编码以及内嵌的激励器,进行了仿真和验证。为了提高电路性能,设计中针对扰码模块运用了并行技术和流水线技术进行优化,降低了电路的延迟。预交织模块采用寄存器实现,在完成数据交织功能的同时,实现了不同时钟域信号的衔接。为便于FPGA实现,两路RS编码器各由64个编码模块组成,它们并行工作以实现400Gbps的处理速率。本文的设计已在Xilinx FPGA上实现,论文给出了综合后的电路图和仿真波形,并给出了整个PCS实现后的时序报告和资源利用率。仿真和实现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PCS电路功能正确,时序满足要求,最高时钟频率达到415MHz,总速率可达425Gbps,满足400GbE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可应用于超高速以太网通信,对我国高速有线通信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闫柳[9](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命名数据网内容路由数据检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规模的爆炸式增长,雾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加速了由“通信信道”向“数据处理平台”的角色转变。在此情况下,一种以网内缓存为特色、面向通信内容的新型互联网架构——命名数据网,于2010年被提出并迅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命名数据网各领域的研究尚有大量技术瓶颈需要解决,特别是其内容路由器转发平面,仍然面临着诸如快速检索差异化名称数据、高效存储转发信息、有效支持名称匹配机制、兼容内容路由器其他工作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基于神经网络的命名数据网内容路由数据检索研究。论文从更高效的数据映射模型出发,研究符合名称数据索引需求的索引结构,设计命名数据网路由表存储结构和名称数据检索算法,以促进命名数据网转发平面的完善与发展,为未来命名数据网的应用与部署奠定基础。首先,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映射模型Learning Tree。该模型通过使用神经网络学习映射内容在存储器中的分布情况,实现更均匀的数据映射,提高内存利用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误判概率低于1%的条件下Learning Tree所需映射位置总数仅为传统哈希函数的约25%,且运行速度与哈希函数处于同一量级。其次,研究了基于Learning Tree的转发平面索引结构LNI,在满足低内存占用、高吞吐量等基本需求的同时,提升应对差异化名称数据、兼容内容路由器特殊工作需求的能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误判概率低于1%的条件下LNI存储消耗仅为53.13 MB,且吞吐量达到每秒查找177.37百万次,远优于其他对比的索引结构。最后,设计了基于LNI的学习型转发信息库L-FIB整体方案,以快速检索名称数据、高效存储名称路由表、有效支持最长名称前缀匹配机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误判概率低于1%的条件下L-FIB片内存储消耗仅为58.26 MB,能够部署于高速存储器SRAM上;L-FIB实际吞吐量达到每秒11.64百万数据包,可以满足当前命名数据网对快速数据包处理的要求。

忻海云[10](2019)在《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信号检测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通信网络的作用从单纯的传递信息逐渐融入了内容型,个性化服务。在此趋势下,数据中心将会迎来大规模发展,用户侧各类终端设备的接入带宽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光纤通信作为整个通信网络的基础,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需要可靠的高速光互连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移动承载网接入系统和固网接入系统中,大量终端的宽带接入也需要依托更先进的高速光传输技术。以上两种应用场景传输距离不长,均属于短距离光传输的范畴。可见,高速短距离光传输技术的成熟发展,对新一代通信网络的建设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围绕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号检测和处理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论文首先开展了高速IM-DD光传输系统中信号损伤补偿的算法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影响高速信号传输性能的限制因素在于系统的带宽和严重的非线性损伤。本文提出了三种先进的均衡算法:(1)部分响应信号能够压缩信号频谱,提高对带限效应的容忍度。本文提出了编码型MSLE均衡算法,用于部分响应信号的解调,来解决传统MLSE引发的差错传播问题,降低误码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波段直调直检的传输系统,100 Gbps PAM-4信号能够实现硬判决门限下(HD-FEC)15-km传输。(2)反馈均衡算法对于带限效应引起的损伤有良好的补偿效果。本文提出了基于Volterra级数的判决反馈均衡算法(Volterra-DFE),来抑制信号的非线性损伤。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波段直调直检系统,60 Gbps PAM-4信号能够实现SD-FEC门限下80-km的传输。(3)THP编码可以看做发射端的DFE均衡算法。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线性THP编码的预反馈均衡算法,基于C波段外调直检系统,分别实现了84 Gbps PAM-4和107 Gbps PAM-4在HD-FEC下的80-km和40-km传输。其次,开展了双偏强度调制光传输系统中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提出了基于KK检测算法和新型双偏PAM调制的方案,既降低了硬件和运算复杂度,又保证了高性能KK检测。解偏振复用需要恢复光场信息,本文采用基于KK检测的偏振复用接收机结构来实现光场信息恢复,与传统相干接收相比硬件复杂度明显降低。同时为了实现高性能的KK检测,本文提出载波抑制的PAM-4调制方案,保证接收机侧有稳定的的载信比,并且此方案不需要接收端的载波相位恢复,降低了对激光器线宽的要求。最后,按照PON系统下行传输需求进行了演示实验,验证了100 Gbps PDMPAM-4信号的20-km和40-km传输,结果表明,根据2.4×10-2的SD-FEC要求,可得到29dB的功率预算。同时,开展了数字移动前传光传输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新型PAM调制和采样比特优化映射的方案,来提升移动信号的传输质量。理论分析表明,不同权重采样比特出现误码时对移动信号带来的失真不同。基于此,本文的思路是,给高阶采样比特好的传输条件,让误码集中于低阶采样比特部分。对于信噪比受限的光传输链路,分别提出了基于非均匀PAM-4调制,和基于混合PAM-2/PAM-4调制的方案。对于受限于非线性损伤的光传输链路,如啁啾效应严重的DML和EML系统,提出了比特交织的方案。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方案与传统PAM-4调制相比,都能显着降低移动信号失真。最后,开展了模拟移动前传光传输技术研究,研究了与低成本IM-DD兼容的并行信号检测方案,来解决传统模拟传输不支持上行多点到点连接的问题。另外,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WSS)和波导阵列光栅路由器(arrayed waveguide gratting router,AWGR)的结构,来支持光传输层资源共享。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并行信号检测和所设计的系统结构,传输性能可以满足模拟移动前传对信号性能的要求。

二、针对10Gb/s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对10Gb/s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处理架构
        1.2.2 嵌入式系统总线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相关技术
    2.1 FPGA及其资源简介
        2.1.1 FPGA的基本结构
        2.1.2 GTH收发器
    2.2 相关协议
        2.2.1 AMBA_AXI4协议
        2.2.2 PCIe协议概述
    2.3 DDR SDRAM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面向实时处理的嵌入式整体架构
    3.1 系统硬件架构
        3.1.1 处理器单元
        3.1.2 DDR大容量缓存
        3.1.3 FMC数据源接口
        3.1.4 系统扩展
    3.2 整体功能与接口方案
        3.2.1 整体功能
        3.2.2 接口方案
    3.3 数据传输方案
        3.3.1 基于DMA的数据传输
        3.3.2 实时流数据传输
        3.3.3 高速数据流缓存
        3.3.4 多类型数据组包上传
        3.3.5 数据回放
    3.4 本章小结
4 FPGA内部架构及接口实现
    4.1 FPGA内部架构
        4.1.1 IP integrator及 AXI互联核心
        4.1.2 基于AXI的系统互联
        4.1.3 时钟与带宽
    4.2 PCIe接口
        4.2.1 AXI Bridge for PCIe配置
        4.2.2 PCIe地址映射
        4.2.3 PCIe中断方案
        4.2.4 MSI-X中断实现
    4.3 DMA模块
        4.3.1 DMA命令获取
        4.3.2 DMA数据传输模块
        4.3.3 DMA的软件复位
        4.3.4 DMA仿真
    4.4 DDR缓存模块
    4.5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4.5.1 系统控制寄存器
        4.5.2 算法寄存器
    4.6 Aurora传输模块
    4.7 本章小结
5 测试与验证
    5.1 DDR缓存测试
    5.2 DMA模块测试
    5.3 PCIe接口测试
        5.3.1 MSI-X中断测试
        5.3.2 数据传输测试
    5.4 Aurora传输测试
        5.4.1 速度和正确性测试
        5.4.2 流量控制测试
    5.5 整体传输测试
        5.5.1 测试平台
        5.5.2 数据源生成和校验
        5.5.3 实时流数据传输
        5.5.4 高速数据流缓存
        5.5.5 多数据类型组包上传
        5.5.6 数据回放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及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处理器基本概念
    1.1 网络处理器基本架构
    1.2 网络处理器发展以及挑战
2 利用新型可编程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
    2.1 基于ASIC芯片的NGNP设计
    2.2 FPGA加速辅助的NGNP设计
    2.3 利用P4等高级语言的NGNP
3 面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
    3.1 服务SDN的NGNP
    3.2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中的NGNP
    3.3 NGNP与Smart NIC的功能推拉
4 针对新型高性能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
    4.1 精确网络测量
    4.2 基于metadata的Qo S保障
    4.3 NP的处理优化以及应用加速
5 下一代网络处理器的工业化及评测
    5.1 网络处理器的工业化
    5.2 部分主流网络处理器的性能评测
6 未来发展趋势
    6.1 高性能可演进下一代网络处理器架构
    6.2 软硬件协同分组处理流水线
    6.3 多级缓存与分组调度
    6.4 编程接口及进程实现
    6.5 基于HPENP的在线智能测量及应用
    6.6 HPENP原型系统构建与测试
7 总结

(3)面向5G移动前传的数字与模拟光纤传输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承载的无线接入网研究背景
    1.2 光纤前传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可靠CPRI数字传输与压缩技术
    2.1 基于跃变PAM4 调制格式的低误码传输技术
    2.2 基于椭圆滤波重采样的前传数据压缩
    2.3 CPRI前传FPGA系统仿真及时延验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针对e CPRI数字前传的弹性量化精度技术
    3.1 针对无线信号质量多样性的灵活量化精度技术
    3.2 负载自适应的链路弹性容量方案
    3.3 基于无线衰落补偿的量化噪声抑制技术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承载MIMO信号的模拟光纤传输技术
    4.1 基于片段时分复用的模拟前传传输技术
    4.2 无中频变换的基带MIMO交织时分复用方案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数字与模拟前传集成传输
    5.1 零点填充技术原理及信号质量分析
    5.2 实验系统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增强型MSTP在佛山地铁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任务需求
    1.2 地铁传输系统发展过程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佛山地铁2号线传输系统设计
    2.1 带宽需求与容量设计
    2.2 传输系统设备选型设计
    2.3 传输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2.3.1 传输系统组网设计
        2.3.2 传输系统保护方案比选与设计
        2.3.3 网络时钟同步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佛山地铁2号线传输系统方案比选
    3.1 佛山地铁2号线概况
    3.2 地铁传输系统技术概述
        3.2.1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技术
        3.2.2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传输系统)技术
        3.2.3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技术
        3.2.4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技术
        3.2.5 MSTP(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多业务传输)技术
        3.2.6 增强型MSTP技术
    3.3 传输系统技术方案选择
        3.3.1 OTN传输技术方案
        3.3.2 增强型MSTP传输方案
        3.3.3 PTN技术方案
        3.3.4 技术方案对比与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山地铁2号线传输系统功能实现
    4.1 设备构成
    4.2 多业务传输承载功能
        4.2.1 以太网业务承载功能
        4.2.2 TDM业务功能
    4.3 传输系统保护功能
        4.3.1 TDM业务保护功能
        4.3.2 以太网业务保护功能
    4.4 网络同步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山地铁2号线增强型MSTP传输系统测试
    5.1 传输系统功能测试
        5.1.1 TDM业务测试
        5.1.2 以太网业务测试
        5.1.3 保护倒换测试
    5.2 模拟与测试实验
        5.2.1 破坏及恢复一段光纤链路
        5.2.2 同时破坏及恢复不相邻的两段光纤链路
        5.2.3 模拟正线车站节点故障
        5.2.4 模拟湾华控制中心节点故障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多维多域光网络带宽资源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的发展概述
        1.1.1 光网络架构
        1.1.2 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光传送网络
        1.1.3 无源光网络架构及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1.1.4 基于频谱灵活城域光网络的路由及频谱分配技术
        1.1.5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及交换技术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动态带宽分配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频谱灵活光网络的架构及路由-频谱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全光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SDN的WDM/TDM-PON中波长-时隙联合分配算法研究
    2.1 基于SDN的WDM/TDM-PON架构及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2.1.1 WDM/TDM-PON架构
        2.1.2 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2.2 基于波长分组的软件定义WDM/TDM-PON的波长-时隙联合分配方案
        2.2.1 基于波长分组的软件定义WDM/TDM-PON组网架构
        2.2.2 基于软件定义的波长-时隙联合分配技术
        2.2.3 实验和结果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域网中基于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方案研究
    3.1 EON中多层虚拟拓扑模型及路由与频谱分配技术
        3.1.1 频谱灵活光网络与路由-频谱分配算法
        3.1.2 基于多层虚拟拓扑的软件定义EON架构
        3.1.3 RSA问题的启发式算法总结
    3.2 基于蚁群优化的路由与频谱分配方案研究
        3.2.1 频谱连贯性指数的统计方法
        3.2.2 基于蚁群优化的最小邻接-备选链路对连贯度损失RSA算法
        3.2.3 基于蚁群优化的最小连贯度损失RSA算法
    3.3 数值仿真和结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网中基于混合轮询的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研究
    4.1 快速光交换技术中的光分组冲突问题
    4.2 基于FOS的OPSquare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4.3 基于混合轮询的光分组冲突解决方案
    4.4 快速光分组交换的架构性能优化
    4.5 光交换原型机中HPACR算法的实验验证
    4.6 DCN中HPACR算法的数值仿真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中负载均衡方法研究
    5.1 数据中心网负载均衡技术
    5.2 基于ECMP的OPSquare路由技术
    5.3 基于软件定义的概率路由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5.4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附录1: 缩略语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园网研究现状
    1.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概况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5 本章总结
第二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研究
    2.1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
    2.2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网络结构问题、主干核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
        2.2.2 服务器管理以及数据的安全
        2.2.3 光纤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2.2.4 中央机房较陈旧
    2.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升级改造总体需求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网络升级改造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3.1 多核心结构
    3.2 VLAN技术
    3.3 防火墙
    3.4 三层交换技术
    3.5 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
    3.6 双活存储技术
    3.7 VPN技术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4.1 校园网建设需求
    4.2 网络改造实施的基本原则
    4.3 校园网改造的总思路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升级方案的设计
    5.1 校园网建设的组网技术规范
    5.2 无线场景建设
    5.3 网络分层设计思想
    5.4 校园网骨干网络的总体设计
        5.4.1 核心层的设计
        5.4.2 汇聚层的设计
        5.4.3 接入层设计
        5.4.4 校园网无线覆盖的总体设计
        5.4.5 综合布线
    5.5 校园网络IP地址以及VLAN的规划
        5.5.1 Vlan简介和功能
        5.5.2 Vlan的规划
        5.5.3 IP地址规划
    5.6 校园网安全系统设计
        5.6.1 校园网安全建设依据
        5.6.2 安全体系架构的设计
        5.6.3 校园网主要安全设备的指标
    5.7 数据中心设计
        5.7.1 建设原则
        5.7.2 项目规划设计
        5.7.3 设备采购数量
    5.8 校园网主要设备的选型及清单
    5.9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7)基于云的面向广发银行的虚拟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研究技术概述
    2.1 虚拟化技术
    2.2 服务器虚拟化
        2.2.1 Vmware vSphere虚拟化平台
        2.2.2 基于OpenStack开源云平台技术
        2.2.3 Vmware与OpenStack对比
    2.3 网络虚拟化
        2.3.1 虚拟防火墙技术
        2.3.2 虚拟交换技术
        2.3.3 SDN网络虚拟化
        2.3.4 传统网络虚拟化技术与SDN网络虚拟化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发银行一级分行虚拟化分析与设计
    3.1 项目需求分析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项目需求概述
    3.2 总体架构设计
        3.2.1 服务器虚拟化
        3.2.2 网络虚拟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发银行一级分行虚拟化实现
    4.1 服务器虚拟化实现
        4.1.1 部署步骤
        4.1.1.1 VMware ESXi安装及配置
        4.1.1.2 创建vCenter Server数据库
        4.1.1.3 vCenter角色分配
        4.1.2 系统测试
        4.1.2.1 运维管理
        4.1.2.2 虚拟机管理
        4.1.2.3 监控管理
        4.1.2.4 备份与恢复
        4.1.2.5 高可用性设置
        4.1.2.6 服务器虚拟化平台测试
        4.1.3 效果分析
    4.2 网络虚拟化实现
        4.2.1 Active-to-Active防火墙
        4.2.1.1 网络搭建
        4.2.1.2 防火墙虚拟化功能测试
        4.2.2 VSS交换机虚拟化
        4.2.2.1 网络搭建
        4.2.2.2 交换机虚拟化功能测试
        4.2.3 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400Gbps以太网发送端PCS关键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以太网发展概况
        1.2.1 以太网技术概况
        1.2.2 400G以太网技术及应用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400GBE标准
    2.1 IEEE802.3bs标准
        2.1.1 400GbE物理层规范的命名方式
        2.1.2 400GbE标准的物理层特性
    2.2 400GbE物理层体系结构
    2.3 FEC与交织
        2.3.1 纠错码简介
        2.3.2 BCH码和RS码
        2.3.3 交织
    2.4 RS(544,514)码
        2.4.1 码型介绍
        2.4.2 编码电路
第3章 400GBE PCS工作原理
    3.1 400GbE PCS概述
        3.1.1 PCS的主要功能
        3.1.2 PCS的工作原理
    3.2 64B/66B编码原理
    3.3 扰码原理
    3.4 256B/257B转码原理
    3.5 对齐标志生成、映射与插入
    3.6 FEC预交织
    3.7 PCS的符号分发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400GBE发送端PCS的 RTL设计
    4.1 整体方案设计
    4.2 64B/66B编码器
        4.2.1 判决器
        4.2.2 控制器
        4.2.3 同步头和块类型域生成器设计
        4.2.4 编码数据生成器
    4.3 数据缓冲模块
    4.4 转码模块
    4.5 扰码模块
    4.6 对齐标志插入与预交织
    4.7 RS编码器设计
    4.8 激励器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400GBE发送端PCS的 FPGA设计
    5.1 FPGA设计流程
    5.2 PCS的综合与仿真
        5.2.1 64B/66B_top模块
        5.2.2 FIFO缓冲模块
        5.2.3 扰码模块
        5.2.4 转码模块
        5.2.5 RS编码模块
    5.3 发送端PCS整体模块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神经网络的命名数据网内容路由数据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命名数据网的诞生与发展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命名数据网内容路由数据检索研究现状
        1.2.2 机器学习应用于转发和索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命名数据网及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2.1 命名数据网概述
        2.1.1 命名数据网体系结构
        2.1.2 命名数据网命名准则
        2.1.3 命名数据网转发平面工作流程
        2.1.4 命名数据网转发平面名称匹配机制
    2.2 神经网络概述
        2.2.1 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2.2.2 神经网络分类
        2.2.3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映射模型Learning Tree
    3.1 数据映射模型概述
    3.2 Learning Tree原理、结构与训练算法
        3.2.1 Learning Tree基本原理
        3.2.2 Learning Tree具体结构
        3.2.3 Learning Tree训练算法
    3.3 Learning Tree参数选择
    3.4 Learning Tree性能评价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earning Tree的转发平面索引结构LNI
    4.1 命名数据网转发平面索引结构概述
    4.2 LNI索引结构与索引算法
        4.2.1 LNI索引结构
        4.2.2 LNI索引算法
    4.3 LNI性能评价
        4.3.1 实验设置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LNI的学习型转发信息库L-FIB
    5.1 命名数据网转发信息库概述
    5.2 L-FIB存储结构与数据检索算法
        5.2.1 L-FIB存储结构
        5.2.2 L-FIB数据检索算法
    5.3 L-FIB性能评价
        5.3.1 实验设置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信号检测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纤传输历史中IM-DD系统的技术积累
        1.1.2 面向下一代通信系统的短距离光纤传输发展需求
    1.2 短距离光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面临问题
        1.2.1 几种实现高速传输方案的选择
        1.2.2 IM-DD光传输系统中高速信号的损伤问题
        1.2.3 双偏IM光传输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1.3 移动前传短距光传输的技术现状和特有问题
        1.3.1 移动前传系统的概述
        1.3.2 数字接口方案下的光传输面临的问题
        1.3.3 模拟接口方案下的光传输面临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先进均衡算法的IM-DD短距光传输技术
    2.1 IM-DD短距光传输系统中高速信号的损伤分析
        2.1.1 无啁啾IM-DD系统中高速信号损伤分析
        2.1.2 直调DD系统中啁啾效应对高速信号损伤产生的影响
        2.1.3 IM-DD短距光传输系统信号损伤解决方案的现状
    2.2 基于编码型MLSE均衡算法的部分响应信号解调
        2.2.1 部分响应信号解调与传统MLSE问题分析
        2.2.2 与MLSE均衡算法结合的编码原理
        2.2.3 实验装置介绍
        2.2.4 实验结果分析
    2.3 基于Volterra级数的反馈均衡算法
        2.3.1 基于Volterra级数的反馈均衡算法原理
        2.3.2 实验装置介绍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基于非线性THP编码的预反馈均衡算法
        2.4.1 非线性THP编码技术原理
        2.4.2 实验装置介绍
        2.4.3 参数优化步骤
        2.4.4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新型双偏PAM和 KK检测的短距光传输技术
    3.1 双偏系统中的基于KK检测算法的接收机研究
        3.1.1 KK检测算法的原理简述
        3.1.2 双偏系统中单边带信号的构建问题
        3.1.3 基于KK检测的接收机与外差接收机的异同
    3.2 双偏PAM调制系统中信号处理算法设计
        3.2.1 信号损伤分析
        3.2.2 双偏强度调制系统中接收端信号处理流程
    3.3 基于新型双偏PAM-4 的高性能KK检测
    3.4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3.4.1 实验装置介绍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新型PAM调制的数字移动前传光传输技术
    4.1 数字移动前传光传输系统的分析
        4.1.1 数字前传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4.1.2 基于PAM-4 的数字移动前传光传输系统
    4.2 光传输中采样比特误码对移动信号质量的影响
    4.3 基于非均匀PAM-4 调制的采样比特优化映射
        4.3.1 非均匀PAM-4 调制及采样比特映射方案介绍
        4.3.2 理论与仿真分析验证
        4.3.3 实验装置介绍
        4.3.4 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混合PAM-2/-4 调制方案下的采样比特优化映射
        4.4.1 混合PAM-2/-4 调制及采样比特映射方案
        4.4.2 方案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4.4.3 实验装置介绍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结合高速光传输非线性损伤特性的比特优化映射
        4.5.1 DML调制系统中PAM-4 信号的非线性损伤特性分析
        4.5.2 EML调制系统中PAM-4 信号的非线性损伤特性分析
        4.5.3 实验装置介绍
        4.5.4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并行信号检测的模拟移动前传光传输技术
    5.1 模拟移动前传光传输层资源共享的技术现状
        5.1.1 波分复用模拟移动前传系统中光传输层资源共享需求
        5.1.2 模拟移动前传光传输中接收机共享的研究现状
    5.2 基于并行信号检测的多点对点光传输与资源共享实现结构
        5.2.1 并行信号检测原理
        5.2.2 资源共享实现结构
    5.3 下行光传输性能验证
    5.4 基于WSS的并行信号检测与上行光传输性能验证
    5.5 基于AWGR的并行信号检测与上行光传输性能验证
        5.5.1 AWGR的路由特性介绍
        5.5.2 基于AWGR的并行信号检测原理
        5.5.3 上行光传输性能验证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中英文对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四、针对10Gb/s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D]. 廖张梦. 浙江大学, 2021(01)
  • [2]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及应用综述[J]. 赵玉宇,程光,刘旭辉,袁帅,唐路. 软件学报, 2021(02)
  • [3]面向5G移动前传的数字与模拟光纤传输关键技术[D]. 李隆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增强型MSTP在佛山地铁传输系统中的应用[D]. 李海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软件定义网的多维多域光网络带宽资源优化技术研究[D]. 王富.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颜光.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7]基于云的面向广发银行的虚拟化设计与实现[D]. 王尧.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8]400Gbps以太网发送端PCS关键模块设计[D]. 赖旭杨. 东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神经网络的命名数据网内容路由数据检索研究[D]. 闫柳. 天津大学, 2019(01)
  • [10]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信号检测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忻海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用于 10Gb/s 线卡应用的灵活接口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