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正义批判:马克思和哈耶克

分配正义批判:马克思和哈耶克

一、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学[1](2021)在《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的主旨在于提炼自由主义的共识,分析和比较自由主义的三种具体历史形态,用它们来识别历代主流经济学派在意识形态类型上的差异;展示这些意识形态类型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与之对应的政策倾向、理论结构及其特设。这些学派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辩护者,脱胎于各自时代的历史困境。它们的理论既受相应的自由主义类型的影响,本身又是构成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以古典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哲学基础,喊着"自由放任"的口号,赞美私有财产、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为资本冲破阻碍其自由发展的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而摇旗呐喊。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派,举着实现"积极自由"的旗帜,力图改革自由资本主义,解决自由巿场内生的贫富悬殊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力图回归"消极自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广泛的干预,倡导最小政府,力主"重塑自由巿场"。这些学派都曾对西方社会的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有其自身的限度,既因为经济理论与政治实践存在天然的差距,也因为理论自身存在内在缺陷。

薛军宇[2](2021)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董拥迪[3](2021)在《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中的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之文本解读》文中研究说明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让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方政治哲学重新焕发了活力,由此,围绕罗尔斯及其“正义”问题,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鸣,随之一大批优秀学者及其重要着述纷纷问世。桑德尔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就是其中较为醒目的一部。全书肇始于对罗尔斯的挑战,目的是证明其正义理论实存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不仅来源于外部,更在于理论本身,即罗尔斯对正义理论的证明无法支持自己的观点。书中,桑德尔从道德主体脱离历史环境、主体概念、分配正义原则和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认出自由主义的理论缺陷所在。在近代西方社会,“分配正义”的话题由来已久,先后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古典共和主义与古典功利主义的理论流变。20世纪70年代后,又呈现出新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学派林立、争讼纷呈的热闹场景。功利主义以“福利最大化”为目的,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本体”是根本立足点,而以桑德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则主张“道德应得”,目的是促进美德,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是“团结”。本文在系统梳理分析国内外关于桑德尔正义理论相关文献基础上,以《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为核心文本,紧扣“分配正义”这一中心命题,通过一种与原作者的对流式解读与互文性对话,分析了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思想渊源与主要特质。同时,借助与罗尔斯、柯亨、马克思对比中所呈现的学思镜像,重塑了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特质。最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原则,对其理论价值、局限和实践启迪作了简要研判。第一章梳理了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20世纪美国社会所面临的全方位性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等是其现实动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第二章分析了《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的结构和内涵。该文本是第一部专门批判罗尔斯正义观的着作,也是一部展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重大理论分歧的代表性作品。桑德尔不仅开启了对自由主义的社群主义批判,而且明确使用社群主义的诸多原则来表示与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不同选择。桑德尔从道德主体脱离历史环境、主体概念、分配正义原则和“原初状态”下的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出罗尔斯自由主义存在的理论缺陷。第三章总结了桑德尔分配正义的主要特质。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桑德尔与马克思、柯亨(内含着罗尔斯)之间的理论分歧,如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原则是生产方式合乎正义,柯亨的分配正义原则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是公平和正义与“差别原则”,而桑德尔的分配原则是以“道德应得”为基础,通过诺齐克的资格理论和对比业绩原则与“差别原则”的方式,来批判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同时,再对比桑德尔分配正义与罗尔斯、马克思、柯亨的正义观之本义原像,说明其差异所在。第四章审视了桑德尔分配正义的理论得失与现实启迪。一方面,它促使人们思考道德在分配中的作用,加强了对国家中立观的研究和发现,促进了东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有关正义和分配的讨论与思考。但另一方面,它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停留在理论层面,希望通过道德和善的追求来挽救当下社会的危机,归根到底依旧是为了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孟桢[4](2021)在《马克思历史观视域中的权利正义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权利正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人们对权利正义命题的追问穿越时空,从对权利神授论的顶礼膜拜到对天赋人权说或自然权利论的极致推崇,权利正义逐渐成为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被当作资产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永恒不变的真理。然而,无论是权利神授论还是天赋人权说或自然权利论,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中都是一种非历史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真理的意义。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权利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正义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权利正义同样是一个历史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权利正义是一个复合概念,它虽然有抽象的方面,但是不能仅仅诉诸抽象的理解。权利正义并非一般的正义,而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有根的存在和特殊的存在,是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规范性范畴,这种规范性范畴所表达的是一种应当的、合理的价值取向或要求,它既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要求,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要求。人从天然的自然界分离出来,作为人存在,他实际上就有一定的作为人存在的权利。人的权利既表现在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中,表现在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中,也表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们经常谈到的所谓认识的权利、劳动的权利、交往的权利、经济的权利、政治的权利、道德的权利、宗教的权利,以及近代商品经济以来讼争不休的个人权利、社会权利、国家权力等等,实际上不过是人的权利在各个不同活动领域的不同表现形式。人的权利的具体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因而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权利就会有不同的特性。在自然的领域中,人的权利要受到人的活动能力的约束,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的权利的发展还要受到阶级利益与法律、风俗、习惯等社会历史性因素的影响。在自然领域中,人的权利突出的表现为对外部自然力的打破与占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的权利则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对过去活动的超越与自己活动权利的扩充之中。因此,我们在考察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权利时,需要注意和澄清的问题是人的权利与社会规范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域中,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物,作为马克思所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人的世界必然面对和遭遇的权利正义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权利产生中的正义,二是权利分配中的正义,三是权利享有中的正义,四是权利保障中的正义。当权利正义问题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时,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凝固僵死的存在,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从而在归根究底的意义上,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革新、运动着的。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着不同的权利正义关系,在以贵族为主的等级社会阶段是等级权利正义,在商品经济阶段是形式权利正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才能达到真正的实质权利正义。从而,权利正义的本质属性现实地表现为历史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方面。因此,权利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奋斗,斗争与权利正义具有历史共生性。由于,权利正义范畴是社会规范价值的反映,既有规范的功能,又有评价的功能,因而,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就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在历史合理与否的问题上,民粹主义的、道德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历史观都不能作为评价历史合理与否的尺度,在马克思历史观看来,衡量一种正义价值是否具有合理性、进步性的根本尺度与参照坐标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历史观视域中的权利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抵制西方自由主义侵蚀的思想武器;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指南,特别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实践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利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有利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四是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五是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权利文化。

高景柱[5](2020)在《哈耶克视野中的自由与平等:一个批判性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耶克以坚守古典自由主义理念而着称,针对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他坚持高扬自由的价值,为了实现自由,牺牲平等也在所不惜。针对哈耶克的观点,我们认为:第一,哈耶克不能以自然的不平等为依据来否认分配正义;第二,社会正义的实现并不像哈耶克所认为的那样必然有赖于中央指导计划的制度的存在和侵犯自由;第三,哈耶克为了论证自由的至上性而提出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具有很大的争议性。虽然自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由是一种至上的价值,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平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董晓丽[6](2020)在《诺奇克的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政治哲学中,诺奇克素以思想的深刻、严密的论证和犀利的批判而着称。理论批判是诺奇克理论的显着标志,而理论建构则是其理论的隐性特征。如果以正义理论作为参照点,诺奇克的理论建构就显得更为重要和明显。当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社会正义,而有着明确正义理论的思想家并不多见。除了罗尔斯的平等正义、古典的应得正义以及需要的正义之外,诺奇克的资格正义在当代政治哲学的思想谱系中占据独特的理论位置。资格正义以“权利的边界约束”为道德基础,重申和扞卫了自由的绝对价值。在理论形态上,资格正义与分配正义所主张的平等价值尖锐对立。自此之后,当代西方正义理论如果要以恰当的理论形态反映启蒙以来的自由和平等价值,它们只能是在诺奇克的绝对自由和罗尔斯的实质平等之间寻找自己合适的理论位置。本文分为五章来分析和解释诺奇克资格正义的思想构成、内在逻辑、理论特征及其理论意义。第一章,通过权利来确定正义的边界。由于对正义的认知和秉持的观念不同,每个哲学家在思考正义理论时都会寻求相应的理论起点和能够为之辩护的道德理由。诺奇克把正义理论的基石建立在权利上,并通过对权利信念的扞卫,为其整个政治哲学思想和基本立场辩护。诺奇克的权利具有否定性、绝对性和彻底性特征,它是一种“道德的边界约束”原则。诺奇克本人并没有赋予权利体系化的道德理论,而是通过对权利功利主义的批判,对康德“人是目的”原则的批判性吸收,把“生活的意义”理论作为权利的道德基础。第二章,批判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指出所有的分配正义与权利原则都严重冲突。依据权利原则,任何形式的分配正义都是不合法的。诺奇克指出分配正义不是“中性”的理论,是目的-结果原则的体现,是罗尔斯理论设计和理论剪裁的结果;分配正义以“模式化”为运作方式,是一种单一性、任意性和不注重生产的分配方式,为了维持模式化而必然会侵犯人们的自由;分配正义以国家再分配为政治实践方式,而再分配是对个人财产权的严重侵犯,违反了权利的边界约束原则。第三章,建构资格正义理论。诺奇克以“持有正义”指代自己的正义理论。持有正义由获取的正义、转让的正义和矫正正义三个正义原则构成。由于三个正义原则的核心都是“资格”,因而持有正义即为“资格正义”。资格正义的理论论证并非尽善尽美,但是,资格正义的目的鲜明,它以极端自由主义的立场来扞卫自由的绝对价值、扞卫个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宣示了义务无强加的坚决态度。资格正义与分配正义在正义的目的、实现途径和程序正义观念上都完全对立。第四章,分析和批判资格正义依赖的自我所有基础。自我所有权是权利原则的体现形式,也是资格正义直接的理论基础。资格正义的首要原则即获取的正义原则其逻辑支撑点在于“自我所有”,它也是个人财产权得以辩护的形而上学基础。只有批判自我所有原则,才能动摇诺奇克的极端自由主义立场。以平等为价值坐标,本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两种批判路径。科亨以共同所有批判自我所有,为社会主义的平等开辟理论空间;克里斯特曼区分控制所有权和收入所有权,在权利自由主义的立场中寻求平等的理论向度。第五章,分析资格正义与平等理念的一致和区别。资格正义的目的是扞卫自由,但是也承认一定程度的平等。权利平等是资格正义在平等理念上的体现,也是诺奇克对待平等的真实态度。诺奇克反对罗尔斯式的实质平等(财富和收入的平等),仅承认一种形式的机会平等即自然的自由。不平等是一种不幸,但不能说是不正义;相反,不平等同个人选择相关,个人应该承担责任。诺奇克的平等观念对自由主义者德沃金、社群主义者沃尔泽和社会主义者科亨的平等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诺奇克的资格正义不是为不平等而立论,而是为绝对的自由而立论。诺奇克同自由主义者的区别不在于权利和自由本身,而在于权利和自由的边界在何处。在基本的权利和基本的自由方面,诺奇克同自由主义者、社群主义者、共和主义者以及新功利主义者们不会有实质性的差别,都承认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人的意义;真正的差别在于正义是否仅限于基本的权利和基本的自由。分享社会利益和福利、每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是否是人应有的权利和自由,诺奇克在晚年以“人道”和“团结”作为正义应该构成的部分而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诺奇克在极端自由主义立场上的退步为平等留下了理论空间,但是,“人道”和“团结”如何能融贯地嵌入到资格正义之中也是诺奇克留给人们继续思考的理论课题。

黄雪彬[7](2020)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者的分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以分配从属于生产为逻辑起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并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分配是关乎民生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研究背景,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文的第二部分,首先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来源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者的分配思想;其次论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四个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体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第四部分主要通过整理数据资料,指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和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同时从体制和市场等方面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当前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和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在坚持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化建议。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旨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周四丁[8](2020)在《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文中研究表明好国家是治理出来的,坏国家也是治理出来的。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者借助德治、法治等等手段进行国家整治的活动。要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问题,我们应该首先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深入系统地探究和认知“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国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抽象实体,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国家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它们也具有某些共同性;国家治理是所有国家形态获取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根本途径。国家治理不仅是一个实然意义上的政治问题,还是一个应然意义上的伦理问题。将国家治理视为一个伦理问题,这不仅意指人类的国家治理活动需要伦理的价值导航和护航,而且意指国家本身内含伦理精神。历史地看,人类创建国家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或者说,人类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善创建国家的。国家的主要功能是分配社会资源,因此,分配正义往往是国家治理旨在实现的目的善。由于公配正义与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视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为了实现分配正义,国家治理者往往诉诸德治与法治手段,这说明国家治理还内含工具善。德治强调治国理政者的道德素质与榜样示范作用。法治不仅要依法而治,还要依良法而治。法治之善是指法律应基于人性而不是完全顺应人性。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现代政党政治中,国家治理需要由执政党来实施,因此,执政党党德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执政党党德是通过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状况和执政党党员的美德状况得到体现的。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公正性,执政党党员应该培养奉献、忠诚、廉洁等等美德。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的党德建设。国家治理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公民道德状况基础之上。公民道德状况的好坏,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水平,而且会对执政党的国家治理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在当今中国,我们党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其理由之一是要通过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同时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价值支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走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驾齐驱的道路。国家治理不仅涉及国内事务,而且涉及国际事务。当国家治理活动延伸到国际领域的时候,它应该受到国际伦理的规约。国际伦理要求世界各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要求世界各国以合乎伦理的方式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民族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具有深厚的国际伦理意蕴,它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国际正义、人类文明等等进行伦理认知所达到的国际伦理境界。

刘海军[9](2020)在《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唯物史观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开启了分配正义的唯物史观叙事,使其思想体系以"生产方式还原"的形式得以历史呈现。在基本要件上,马克思实现了对分配正义的科学解剖,揭示了自由时间、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制度正义之于分配正义的重要意义;在评判标准上,马克思开辟了根植于生产方式的历史判断路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阶级关系之于分配正义的内在联系得以解蔽;在实现策略上,马克思实现了道德批判向社会批判的转向,并揭示了实现分配正义的直接动力与根本策略;在实践旨归上,马克思挖掘了分配正义所内蕴的人类解放旨趣、所涵养的教育公平意蕴与所彰显的自由个性理念;在历史形态上,马克思透视了"虚假的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跃迁轨迹及其内在规律。

穆紫晴[10](2020)在《经济金融化背景下分配正义的困境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显着,金融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逐年增加,各类金融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景象也隐藏着金融财富严重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问题,这不由得令人产生对金融与分配正义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首先,为了探究本文的理论基础——分配正义的哲学内涵,笔者首先对分配正义和金融化分别进行了概念区别与界定,随后从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中寻求对两者关系的阐述。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信用逻辑和金融化的本质批判,可以发现金融的产生与发展集中体现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造成金融资本无限扩张,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最终会导致财富集中与资本主义垄断的兴起。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金融化本身具有分配不公正的倾向。随后本文引入以诺奇克、罗尔斯与柯亨等人的分配正义思想作为理论补充,探索几种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别利用几人的分配正义理论观点对金融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金融化带来分配结果符合诺奇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分配正义思想;(2)金融化带来的分配结果不符合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罗尔斯的差异原则;(3)金融化带来的分配结果完全不符合柯亨的正义原则。笔者认为柯亨的分配正义观点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他的分配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对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要求。尤其是依据柯亨的“可得优势平衡”理论,能够深入揭示金融的资本主义逐利性本质,最终导致分配不公正的结果。经过分析笔者提出理论假设:金融化趋势加深会导致社会资产集中,贫富差距拉大,同时降低弱者的经济地位,即导致分配正义难以实现。为了证明该理论假设,笔者通过对中国金融化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财富之间变动关系的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证明了高收入阶层在金融化加深过程中取得了更多的金融财富,低收入阶层在这一过程中获利较少,正是由于金融资产收益在金融化过程中呈现的此种规律,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拉大了贫富差距,从而证明了前文的理论假设。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1)经济建设应回归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脱虚向实”;(2)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市场非理性的引导制约作用,构建服务社会的普惠金融体系,鼓励金融创新;(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在对国外经典分配正义思想进行理论梳理的同时,将传统分配正义理论置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解读,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分析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核,并对比了西方经典分配正义理论如罗尔斯的正义论、诺奇克的自由至上主义与柯亨的可得优势平等理论,并将他们的理论核心与金融化逻辑相结合,以找到适应金融化发展趋势的分配正义衡量标准。(2)将哲学理论与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目前现有学者研究方向大多基于两类。一类是经济学家将金融化趋势与基尼指数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在于金融化趋势是否与贫富差距拉大有相关性;另一类是哲学家的探讨,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下两级分化趋势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由于经济哲学是经济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故本文尝试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金融化是否带来分配不均的现象,并使用分配正义的哲学理论进行解读,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本文的不足主要有:一是由于数据收集方面的不足,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第二,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哲学理论缺乏对金融化与分配正义相互关系的充分解释,而本人由于学识有限,对金融对分配正义的具体影响机理与影响深度分析不够到位。

二、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论文提纲范文)

(1)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与学说分类
    (一)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
    (二)基于思想“血缘”关系的分类图解
    (三)基于“意识形态”的分类
    (四)经济学中不同类型自由主义的分类和识别问题
二、自由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
    (一)概说
    (二)自由主义的共识
    (三)古典自由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新古典自由主义
三、《国富论》:设置为参照点的解释
四、古典经济学(1750—1870)与“自由放任”
    (一)自由放任
    (二)重农主义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 边沁:功利主义与“幸福计算”
        2.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贫困陷阱
        3. 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优势原则和自由贸易
        4. 萨伊定律
        5. 约翰·穆勒:综合与折衷主义
五、新古典经济学(1871—1930)与“自由放任”
    (一)英国学派
    (二)洛桑学派
    (三)奥地利学派
        1. 门格尔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2. 庞巴维克
六、“积极自由”与凯恩斯主义阵营
    (一)“自由放任”的终结与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二)凯恩斯
    (三)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
    (四)后凯恩斯主义
    (五)新凯恩斯主义
    (六)最新的趋势:“新兴的新古典综合”?
七、“消极自由”与自由市场经济学阵营
    (一)芝加哥学派
        1. 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
        2. 卢卡斯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 科斯与产权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分支)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学派
    (三)新奥地利学派
        1.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温和派
        2. 以米塞斯为代表的激进派
    (四)弗莱堡学派(4)(freiburg school):一种变异的新古典自由主义?
八、重商主义:国家主义经济学
九、国家主义与德国历史经济学派
十、余论
    (一)理念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二)理念的阴暗面
    (三)执念与政策方案的倾向

(3)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中的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之文本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自由主义在美国社会的危机
        一、经济环境
        二、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二节 思想背景: 古典政治哲学的启发和社群主义
        一、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启发
        二、社群主义的产生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挑战
第二章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的结构和内涵
    第一节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的创作
        一、创作背景: 生活时代和文化环境
        二、素材来源: 罗尔斯《正义论》及其批评者
    第二节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的主要结构
        一、义务论、契约论批判:桑德尔对罗尔斯自由主义的批判
        二、自由主义和正义具有局限性: 桑德尔对自由主义批判的成果
    第三节《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主体批判:道德主体脱离了历史环境
        二、分配原则: “差别原则”批判和“道德应得”为基础
        三、社会契约: “原初状态”、“无知之幕”
第三章 比较视域中的“他像景观”与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特质
    第一节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原则: 生产方式合乎正义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 分配正义原则实现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阶段的按劳分配和尊重平等与差异的按需分配
    第二节 柯亨的分配正义原则: 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
        一、优势平等: 社会主义平等原则
        二、世界资源所有权: 世界资源共有
    第三节 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思想原色: 以“道德应得”为基础
        一、“应得”的涵义
        二、“道德应得”和价值平等: 以自治和公民美德为核心的社群主义价值体系
        三、批判的武器: 诺齐克的资格理论
        四、对比业绩原则和“差别原则”: 表达自己立场和方法途径
    第四节 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特质再现: “差异性”再比较
        一、“共同的财富”及人与天资之间的关系: 桑德尔和罗尔斯分歧
        二、优势获取平等和价值平等: 柯亨和桑德尔对平等的追求不同
        三、资本主义共同体制度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的按需分配: 马克思与桑德尔
第四章 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多维评价
    第一节 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理论得失
        一、学术价值
        二、理论局限
    第二节 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分配正义诸问题
        二、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对中国的实践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马克思历史观视域中的权利正义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一)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难点与创新
        (一) 论文的难点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权利问题及其相关范畴
    一、权利的产生
        (一) 权利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 权利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权利的内涵与特征
        (一) 中西权利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二) 当代权利概念的中西比较
        (三) 权利的基本特征
    三、权利的类型
        (一) 从权利主体的角度对权利的划分
        (二) 从存在形态上对权利的划分
        (三) 从权利活动客体视角对权利的划分
    四、权利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权利与利益
        (二) 权利与自由
        (三) 权利与资格
        (四) 权利与权能
第二章 正义问题及其相关范畴
    一、正义的产生
        (一) 正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 正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正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 中西正义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二) 当代正义概念的中西比较
        (三) 正义的基本特征
    三、正义的类型
        (一) 形式正义
        (二) 实质正义
    四、正义与权利的关系
        (一) 权利与正义的同一性
        (二) 权利与正义的差异性
        (三) 权利与正义的统一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观中权利正义问题和内容
    一、权利产生中的正义
        (一) 权利正义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二)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是权利正义的前提
    二、权利分配中的正义
        (一) 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不正义
        (二) 分配原则的正义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权利享有中的正义
        (一) 享有的权利是否应得
        (二) 应得的权利是否享有
    四、权利保障中的正义
        (一) 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二) 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章 权利正义的历史演变和实现途径
    一、权利正义的核心问题
        (一) 权利和权力的中英文辨析
        (二) 西方思想家对权利与权力关系的界定
        (三) 马克思对权利正义的内在规定和评价尺度
    二、权利正义的历史演变
        (一) 等级社会的等级权利正义
        (二) 商品经济社会的形式权利正义
        (三)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权利正义
    三、斗争在权利正义实现中的作用
        (一) 斗争与权利正义的历史性共生
        (二) 斗争的作用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三) 斗争的价值在于缓解历史分娩的阵痛
第五章 马克思历史观中的权利正义论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权利正义论的理论意义
        (一) 抵制西方自由主义侵蚀的思想武器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指南
    二、权利正义的实践意义
        (一) 有利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 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 有利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四) 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五) 有利于社会主义权利文化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哈耶克视野中的自由与平等:一个批判性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哈耶克语境中的自由与平等之真义
二、能否以自然的不平等为据来否认分配正义?
三、对分配正义的追求会伤害自由吗?
四、自由是一种至上的价值吗?
五、结论

(6)诺奇克的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正义与权利:分配正义的边界
    第一节 权利作为“道德的边界约束”
    第二节 权利与“功利主义怪兽”
    第三节 边界约束与意义理论
    第四节 权利与国家的边界
第二章 分配正义批判
    第一节 分配正义与目的-结果原则
        1.非“中性”的分配正义
        2.解释原则与目的性
        3.原初状态与平等的理念
        4.无知之幕与剪裁作用
    第二节 分配正义与模式化
        1.历史与模式化
        2.自由与模式化
        3.分配正义与模式化“魔咒”
    第三节 再分配与财产权
        1.家庭与财富分配
        2.模式化与再分配
        3.再分配与所有权
第三章 资格正义及其诸原则
    第一节 劳动占有与获取原则
        1.劳动占有与所有权
        2.占有与劳动价值论
        3.占有的限度
    第二节 自愿交换与转让原则
        1.转让原则的重要性
        2.自愿与强迫
        3.转让与限制
    第三节 程序正义与矫正原则
        1.矫正原则与历史正义
        2.矫正原则与边界约束
        3.矫正原则与程序正义
    第四节 资格正义与分配正义的对照
第四章 自我所有:资格正义的基础
    第一节 自我所有:权利的形而上学基础
        1.所有权与自我所有
        2.自我所有与意志所有
        3.自我所有与资格正义
    第二节 自我所有与共同所有
        1.自我所有与正义
        2.自我所有与自由
        3.自我所有还是共同所有
    第三节 控制所有与收入所有
        1.自我所有与财产权
        2.控制所有权与自主
        3.收入所有权与分配平等
第五章 资格正义与平等
    第一节 资格正义与权利平等
        1.平等的理由批判
        2.反对实质平等
        3.坚持权利平等
    第二节 权利平等与不平等之再考察
        1.不平等的原因
        2.不平等与责任
        3.不平等原因之再考察
    第三节 平等思想的影响
        1.资源平等
        2.复合平等
        3.优势平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分配
        2.1.2 正义
        2.1.3 分配正义
    2.2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来源
        2.2.1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正义思想
        2.2.2 古典政治经济学者的分配正义思想
    2.3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3.1 分配和生产理论
        2.3.2 批判资本主义分配非正义
        2.3.3 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原则
        2.3.4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3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创新
    3.1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3.1.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1.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3.1.3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3.2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
        3.2.1 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3.2.2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2.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4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困难
    4.1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4.1.1 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4.1.2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4.1.3 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4.2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2.2 税收调节政策不到位
        4.2.3 收入分配法律不完善
        4.2.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4.2.5 市场秩序不规范
        4.2.6 区域及个体差异性
第5章 推进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深入发展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1.1 坚持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5.1.2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2 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5.2.1 改革税收调节制度
        5.2.2 健全收入分配法律
        5.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2.4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5.3 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5.3.1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5.3.2 整顿垄断行业高收入
        5.3.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5.3.4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8)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人类伦理价值诉求的关联性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批判
        二、国家内部的伦理关系
        三、国家向个人提出道德要求的权力
    第二节 人类进入国家状态的善目的
        一、人类创建国家的最初愿望
        二、国家发展与国民的获得感
        三、人类对理想国家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国家之善与善治之善
        一、国家治理的核心伦理问题
        二、善治对国家之善的增进作用
        三、恶治对国家之善的破坏作用
第二章 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目的善
        一、分配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善
        二、分配正义与公民权利的相通性
        三、分配正义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第二节 国家治理的工具善
        一、国家治理对工具善的依赖性
        二、德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善
        三、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另一种工具善
    第三节 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的关系
        一、国家治理目的善与工具善的相互依赖关系
        二、国家治理目的善与工具善的相互制约关系
        三、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三章 执政党党德对国家治理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一节 执政党党德的价值特性
        一、执政党党德的先进性
        二、执政党党德的民族性
        三、执政党党德的人民性
    第二节 执政党党德的制度伦理之维
        一、执政党制度与执政党党德
        二、执政党制度的人民性
        三、执政党制度:国家治理的价值保障
    第三节 执政党党德的党员美德之维
        一、执政党党员美德与党德
        二、执政党党员的核心美德
        三、执政党党员美德:国家治理的价值榜样
第四章 公民道德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社会公德培育与国家治理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二、社会公德与国家文明
        三、社会公德建设与国家发展
    第二节 职业道德培养与国家治理
        一、职业道德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二、职业道德的核心:工匠精神
        三、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家庭美德建设与在国家治理
        一、家庭伦理与家庭美德
        二、爱:作为家庭美德的核心
        三、家庭美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一致性
    第四节 个人品德塑造与国家治理
        一、个人品德在公民道德中的重要性
        二、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
        三、个人品德建设与国家道德建设
第五章 国家治理向国际领域延伸的伦理规约
    第一节 国家治理问题与国际伦理问题
        一、国际社会:超越国家的伦理实体
        二、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的价值边界
        三、国际伦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主权与国家的国际道德责任
        一、国际伦理的内涵与要义
        二、主权国家的国际伦理建设责任
        三、主权国家参与国际伦理建设的路径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意蕴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提出的伦理动因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内涵与内容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国际伦理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经济金融化背景下分配正义的困境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经济金融化趋势明显
        1.1.2 中国当前分配不公问题严重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全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文献梳理法
        (2)计量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分配正义
        2.1.1 分配正义的概念界定
        2.1.2 分配正义的理论发展现状
    2.2 金融化
        2.2.1 金融化的概念界定
        2.2.2 金融化对分配正义影响研究梳理
    2.3 研究评述
3 经典分配正义理论探析
    3.1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涵
        3.1.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批判
        3.1.2 马克思对金融的阐释
        3.1.3 金融化违背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
    3.2 诺奇克的自由至上主义
        3.2.1 诺奇克的自由至上分配正义观
        3.2.2 金融化分配结果符合诺奇克分配正义观
    3.3 罗尔斯的正义论
        3.3.1 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观
        3.3.2 金融化不完全符合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观
    3.4 柯亨的分配正义观:可得优势平衡
        3.4.1 柯亨对罗尔斯差异原则的批判
        3.4.2 柯亨对诺奇克自由至上主义平等观的批判
        3.4.3 可得优势平衡思想
        3.4.4 分配正义完全不符合柯亨的分配正义思想
    3.5 本章小结
        (1)金融运行起点存在机会不公平
        (2)金融运行后导致结果不公平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金融化指数的构建与变动描述
        4.1.2 家庭金融财富的构建与变动描述
        (1)各省的平均家庭金融财富
        (2)省际间家庭金融财富差距拉大
    4.2 实证分析
        4.2.1 实证模型建构
        4.2.2 变量选取和说明
        4.2.3 数据来源
        4.2.4 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
        (1)相关性检验
        (2)实证结果
        4.2.5 稳健性检验
    4.3 数据分析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3.2 实证分析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论文参考文献)

  • [1]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J]. 杨春学.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03)
  • [2]《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D]. 薛军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中的桑德尔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之文本解读[D]. 董拥迪. 扬州大学, 2021(09)
  • [4]马克思历史观视域中的权利正义论[D]. 孟桢.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哈耶克视野中的自由与平等:一个批判性的考察[J]. 高景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05)
  • [6]诺奇克的正义观研究[D]. 董晓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D]. 黄雪彬.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5)
  • [8]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D]. 周四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9]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唯物史观重构[J]. 刘海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0]经济金融化背景下分配正义的困境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D]. 穆紫晴.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分配正义批判:马克思和哈耶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