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合闸供电线路中的应用

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合闸供电线路中的应用

一、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闭及贯通电力线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霞[1](2021)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交通系统作为用能大户,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高铁作为中长途运输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高铁用电构成中,牵引用电占比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高铁运营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深度绿色交通,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以优化高铁用能结构,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铁牵引负荷不同于生活、工业用电负荷,具有分布广、冲击性强、随机不稳定、功率大、时段特征显着、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牵引供电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难度。在前期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高铁牵引负荷的特征、新能源发电出力特征及高铁沿线新能源分布情况等因素,在高铁沿线分段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使之与沿线大电网一同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规划、容量配置以及后期运行调度展开研究,最后对高铁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安全是高铁运行的前提条件。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铁运行的唯一动力来源,在高铁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高铁牵引供电风险分析和新能源发电并网影响的角度出发,确定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风险因子;然后,结合风险因子、高铁牵引供电和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条例,建立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最后,根据安全测评体系,提出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为后续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优化研究奠定基础。(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高铁牵引功率、新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特征,确定新能源发电采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AT所的方式并入牵引供电系统。其次,综合高铁牵引网络分布特性及沿线风光分布情况,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局部微电网、全国高铁微电网互联、区块链技术做监督、大电网做安全保障”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解决了传统微电网供电范围与高铁路网分布广的冲突。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间电能互传互济,有效平抑不稳定新能源带来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与沿线大电网相联,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保障高铁牵引供电安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首先,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牵引供电安全作为微电网定容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采用多目标均衡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通过有效整合高铁线可用空闲土地面积、风光分布情况及相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装机等资源,实现互联新能源微电网新能源装机及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其次,采用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IQGA)对模型求解,结果发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具有较好的新能源消纳潜力。(4)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首先,以牵引供电安全、优先消纳新能源电力为指导,提出了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安全调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牵引负荷特征,在牵引供电安全的约束下,对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调节,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可提高互联微电网各环节能量综合利用率、牵引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最后,采用IQGA对模型进行求解,发现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低于不互联模式。

王子龙[2](2021)在《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关系到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相较于故障分析法精度更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行波故障测距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其故障定位的精度,保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提出了非接触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可根据输电线路下方空间电磁场来采集三相合成行波;对小波变换中模极大值点混叠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结合分布式测量方法,提出了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并对架空线、电缆混合的铁路贯通线的故障情况进行了分析解决。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基于空间电磁场采集的非接触行波测量方法和分布式测量方法,并结合两者提出了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分布式布置非接触行波测量装置,采集三相合成故障行波,以求取行波到达时刻;确定故障区段后,根据分布式测量原理动态求取故障段波速,最后采用双端测距法确定故障点位置。经仿真验证,此测距方法测距精度高、可靠性好、安全性强,对各种线路情况都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避免了常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中装置复杂的安装维护过程。(2)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点混叠的研究行波信号有较多邻近突变点或小波基选取不当都会产生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点混叠现象,导致小波变换的适应性较差。本文提出根据突变点后信号的单调性和小波变换的波峰波谷位置判断模极大值点所在的方法,经仿真验证,此模极大值点混叠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波变换的适用性,降低行波故障测距的误差。(3)铁路贯通线的非接触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的研究铁路贯通线独特的电气特征使其无法直接应用常规行波故障测距方法,故本文提出等值折算的方法对架空线、电缆混合的铁路贯通线进行处理,将混合线路统一折算成架空线路,然后通过基于非接触行波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对其进行故障定位。经实际10kV铁路贯通线故障的建模仿真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方法有很高的测距精度,且相比传统行波故障测距方法有一定优势。

关韶玉[3](2020)在《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铁路供电系统由牵引供电系统、负荷式供电系统两类为主。铁路供电系统是维系铁路运行的核心驱动机构,其保证与铁路用电相关的一切事物,例如车站运行、供水运行、用电荷载运行等。基于此,文章对铁路供电系统特性进行分析,并对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

白晓明[4](2020)在《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1年广珠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之后,广州供电段管内该线路的接触网因雷击跳闸逐年上升,给集团的运输秩序带来了越发严重的影响,同时威胁着旅客的人身安全。在这些雷击造成的接触网跳闸中,大部分是由于雷击后造成接触网绝缘部件闪络接地故障引起。本文简单介绍了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的组成、供电方式及特点,以及广珠城际铁路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及线路情况,并对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自开通运营以来遭受雷击跳闸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当前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线路的运营经验及国内外相关技术,提出在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上架设避雷线来降低雷击跳闸次数,提高广珠城际铁路的防雷能力,稳定铁路运输秩序。通过使用滚球法计算,得出接触网避雷线的架设高度,并经过施工改造进行优化。在经过比较分析架设避雷线前后广珠城际接触网的跳闸数据,得出了该方法效果显着的结论,为我国铁路接触网的防雷措施优化积累了经验,也为将来在相关高速铁路设计阶段规范防雷措施提供了参考。

张仰顺[5](2020)在《电力电缆故障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铁路建设正在飞速发展,铁路运行逐渐向高速度,高密度的方向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电缆敷设于地下或者电缆沟内,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也不容易受到外力破坏因此得到铁路供电系统的广泛应用。但是电缆线路在制作和敷设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缺陷,再加上运行环境复杂,长期接触潮湿土壤等恶劣环境,常常会导致电缆的绝缘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电缆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供电设备的跳闸,甚至影响行车。电缆多埋在地下,故障查找起来就十分困难,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找到电缆出现故障的原因,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对减少电缆故障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对电缆故障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故障树建模与仿真,本文首先对电缆的类型结构和敷设方式进行详细介绍,重点阐述了故障树建模的优点、表达式以及构建程序等内容。其次,针对电缆各组成部分,分别对电缆的本体,终端头,中间头以及接地系统的故障进行分析,找出造成电缆各部分故障的环境、元件和人为等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电缆各组成部分的故障树模型,分析每种因素对电缆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第三,采用有限元电场仿真软件ANSOFT/Maxwell建立电缆缺陷处电场仿真模型,对典型的电缆缺陷进行分析,并从电缆的制作工艺,敷设环境,日常维护等方面制定预防措施减少其故障发生的概率,保证电缆运行的稳定。

雷云涛[6](2020)在《铁路电力贯通线暂态行波特征与故障测距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电气化铁路建设如火如荼,旅客在习惯铁路快捷、高效出行的同时对铁路电力网安全和可靠性的要求“水涨船高”,因此以电力贯通(自闭)线为代表的线缆混合输电线路成为保障运行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铁路线地处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故障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架空线和电缆混连的接线形式更加大了排查故障的难度。为了快速查找故障点,降低故障引发的事故损失,使得确定一种适用于电力贯通线的混合线路故障测距算法成为加固最后一道防线的根本之策。首先确定以行波法研究故障测距,定位精度高,不受线路不对称度、互感器变换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研究故障测距的不二之选。针对关键的故障特征—暂态行波波头的识别,提出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变分模态分解(VMD)和小波变换对行波信号分解噪声、实现奇异性检测和波头时间判定的可行性。通过对比信噪比(SNR)、相对均方误差(RMSE)、时域分解波形图三种评价标准确定应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含噪电压行波信号进行分解处理,并用模极大值判断初始暂态行波波头。其次,在分析了常用的故障测距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模拟故障点映射法。该方法利用模拟故障点与实际故障点在故障发生时刻上的一致性,通过模拟故障距离—时间特性曲线与实际故障距离—时间特性曲线的映射关系,求得故障距离。结合电力贯通线特点搭建10k V混合线路Simulink仿真模型,在过渡电阻、故障初相角和故障类型的变量下,研究变量对暂态行波传输的影响,并验证了故障测距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最后,在既有实验设备下,构建了混合线路故障测距的硬件部分,并配合基于Lab VIEW的软件系统组成了混合线路故障测距系统,完成了行波波速的测定和模拟故障点映射法的实验验证,效果良好。

朱明轩[7](2020)在《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及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电力配电系统为高速铁路车站和沿线的全部非牵引电气负荷承担供电任务,是铁路信号系统的唯一供电电源,关系到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对其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高速铁路配电系统发展水平不一,其故障诊断与故障定位方法还比较传统,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发展智能高铁的宏伟蓝图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当前高速铁路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通过调研分析与总结现有高速铁路配电系统存在的不足,借鉴电网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与电力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为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提供一套比较全面的故障诊断与故障定位方法。本文首先构建了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总体架构,并以西成高速铁路为例,分析了剑门关10k V配电所的实际电气主接线结构与继电保护投入方式;根据广元至剑门关区段综合贯通线的实际运行工况,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两配电所间的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模型各组成部分的特点与运行参数,并进行贯通线运行工况的仿真研究。针对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元件的确定,本文研究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故障元件诊断方法。根据高速铁路配电所的实际电气接线结构,结合继电保护配置,抽取母线、变压器、线路等关键电气元件,构建基于故障元件的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实际算例,在Ge NIe Modeler平台上推理计算贝叶斯网络故障模型中各节点的故障概率,分析确定故障元件,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本文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求取故障电流模分量极大值的高速铁路贯通线故障类型识别方法,采用相模变换推导各类故障工况下的模故障分量特征判据,在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上进行不同故障距离、故障接地电阻、故障初相角条件下的仿真分析,通过分析仿真数据验证与修正了故障类型识别判据。针对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故障位置的确定,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改进贯通线电缆分支箱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该方法仅能将贯通线故障定位在接近3km的故障区段;为实现贯通线故障的精确定位,本文研究了基于D型行波测距法的贯通线故障定位方法:比较了A型与D型行波测距法的原理与特点,深入分析了D型行波测距法可能产生的测距误差。分别研究了采用小波变换(WT)、Hilbert-Huang变换(HHT)及变分模态分解与Teager能量算子结合(VMD+TEO)三种对故障行波信号进行检测与提取的方法。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验证采用D型行波测距法与三类信号检测方法相结合进行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故障测距的有效性,并在测距精度、故障类型与过渡电阻的适应性及抗噪声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类方法均可实现对贯通线路故障的精确测距,其中基于VMD+TEO的D型行波测距法在噪声环境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测距精度,是高速铁路贯通线故障测距的优选方案。

郭海清[8](2019)在《基于行波法的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故障定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自闭贯通线路在铁路电力系统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为铁路沿线的自动闭塞信号及车站的负荷提供电源,是电力系统的经济命脉。当线路发生故障后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能够精准的实现故障定位,及时的排除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对铁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行波法作为自闭贯通线路故障的定位方法。首先,根据行波的传播规律分析了其折反射特性,采用相模变换的方法消除三相线路之间的耦合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A型和D型两种常用测距方法的定位原理。在此基础上针对行波波速不确定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波速处理方案。行波测距的理论多年前已经提出,但是对于波头的准确识别是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小波变换作为信号处理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次,本文利用小波变换的奇异性检测理论来确定行波信号的突变点,提取故障行波波头。先搭建了单一线路的仿真模型,采用与波速无关的单端测距法,在理论上避免了波速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测距误差,研究了故障类型、过渡电阻、故障电压初相角三种不同的因素对行波故障定位的影响。为了验证测距方法的可靠性,每种情况给出了多组测距结果。然后对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采用波速度单一化的双端测距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取得了良好的定位效果,测距精度较高。然后,以MATLAB中的GUI界面为平台,完成了故障定位系统的界面设计。当有故障发生时,该界面上可以将所测得故障距离,测距绝对误差等故障信息显示出来,方便用户直观的掌握线路上发生故障的情况。最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做了单相接地故障模拟试验。

于晖[9](2019)在《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铁路线架设的电力贯通(自闭)线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架设环境复杂,地形多变,贯通线多采用架空线与电缆混合方式,由于架空线路的暴露性和电缆线路设备老化问题,在运行期间难免发生故障。一旦出现故障,铁路信号装置将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因此,当故障发生时,应尽快掌握故障信息,并排除故障。目前,针对铁路贯通线路并没有成熟的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本文在原铁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能够直观显示线路状态和故障情况的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对提高铁路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西北某铁路局的实际需求出发,该区段内的贯通线由架空线和电缆组成,全长63.017km。根据线路的实际参数和结构特点,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 10kV线-缆混合线路仿真模型,并仿真了不同工况下的故障情况,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故障测距方案的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根据混合线路波速度不统一的特点,本文在双端测距方法的基础上,推导了多段混合线路的测距公式,并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方法来获取奇异点,并标定波头位置,实现故障测距。在不同故障条件下进行仿真测试,并分析了故障初始相角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故障测距,误差距离均维持在500 m以下,相对误差最大为0.967%。基于所研究的故障测距方法,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系统由VB.NET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并以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结构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负责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继电器输出控制,软件部分包括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和系统功能实现,主要负责线路状态的监测显示、故障数据的处理、开关的操作与控制,相关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报告的生成与打印。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在现场试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界面简单直观,功能丰富流畅,并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符合铁路电力贯通线监控调度运行习惯。目前,系统已在配电所正式使用。

彭建[10](2019)在《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故障查找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以及电气化的改造,铁路局管辖的供电线路幅员辽阔,线路沿线分布非常繁杂。其中,10k V电力线路为铁路线路沿线的行车信号灯、办公场所、甚至附近的相关供电提供了电源。铁路运输关系民生,事关重大,设备运行得可靠、稳定至关重要,对应的供电系统的稳定可靠也相当关键,即对供电系统的故障查找、排除的要求非常高。供电线路一旦发生故障,会引起行车信号灯失去电源,无法正常工作,影响机车的正常行车,甚至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与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铁路供电系统的巡线、故障查找、故障迅速排除、恢复正常供电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铁路电力故障处理现状,在分析铁路供电系统各类型故障特点和故障特征的基础上,针对铁路电力贯通线特点,设计了以铁路专用故障指示器为基础,应用于铁路供电系统的故障定位系统。本文仔细研究了铁路专用故障指示器、配套通信管理终端、接地检测的动态注入的信号源装置和主站系统工作原理,线路一旦发生短路、接地故障后,铁路专用指示器通过电场、磁场感应线路正常负荷、过流突变电流、线路失电来判断短路故障,通过检测特殊的方波信号判断接地故障,并将故障信息传给附近配套的通讯管理终端,终端启动故障检测与判断,转换成对应的短路、接地故障报文,发送到主站系统,由主站系统将故障信息结合供电系统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故障区段。完成了整个故障定位系统的施工设计、安装调试后,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对故障定位系统和设备自投装置的配合、故障指示器启动定值进行了适用性改进,以提高系统定位的准确性。整个系统经几年的运行,有效提高了铁路供电系统的故障查找效率,缩短了事故的处理时间,增加了铁路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二、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闭及贯通电力线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闭及贯通电力线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铁供电安全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3.3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定容研究现状
        1.3.4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高铁供电理论
        2.1.1 高铁供电系统基本架构
        2.1.2 牵引供电原理
    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
        2.2.1 可行性及必要性
        2.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的特殊性
        2.2.3 重点研究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牵引供电安全理论
        2.3.2 定容优化理论
        2.3.3 调度优化理论
        2.3.4 多目标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
    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
    3.2 风险识别
        3.2.1 历史电力机车故障分析
        3.2.2 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影响
        3.2.3 风险因子
    3.3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
        3.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
        3.3.2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并入方式
        4.1.1 特征分析
        4.1.2 并入方式的选取
    4.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
    4.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基本架构
    4.4 建立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4.4.1 能源互联网技术
        4.4.2 区块链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
    5.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5.1.1 新能源发电预测
        5.1.2 牵引负荷预测
    5.2 “源-源-储”互动调节机制
    5.3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
        5.3.1 MOPEC模型框架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基于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求解
        5.4.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2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3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流程
    5.5 算例仿真
        5.5.1 输入数据
        5.5.2 参数设置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
    6.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的基本原则
        6.1.1 高铁“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机制
        6.1.2 情景分析
    6.2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模型求解
    6.3 算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本理论
        7.2.1 模糊神经网络
        7.2.2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7.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模型评价过程
    7.4 算例仿真
        7.4.1 数据预处理
        7.4.2 模型求解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与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行波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1.2.1 行波信号的获取
        1.2.2 行波信号的处理
        1.2.3 行波故障测距在铁路贯通线中的研究现状
    1.3 行波故障测距的现状总结与现存问题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第2章 非接触式行波测量方法
    2.1 非接触行波测量的行波采集方法
        2.1.1 电流行波的采集
        2.1.2 电压行波的采集
        2.1.3 三相合成行波的采集对突变点提取的影响仿真分析
    2.2 三相合成行波的传输对突变点提取的影响分析
        2.2.1 行波的传输过程
        2.2.2 相模变换
        2.2.3 三相合成行波的传输对突变点提取的影响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3.1 非接触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3.1.1 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3.1.2 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3.1.3 非接触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的流程
    3.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点混叠的研究
        3.2.1 小波基的选取
        3.2.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点混叠现象
    3.3 建模仿真分析
        3.3.1 输电线路故障仿真模型的建立
        3.3.2 仿真结果分析与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贯通线的非接触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研究
    4.1 铁路贯通线的电气特征
    4.2 混合线路的等值折算
    4.3 铁路贯通线故障建模仿真
        4.3.1 10kV铁路贯通线仿真模型构建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3 误差对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铁路供电系统特性分析
    第一,供电系统接电模式简便。
    第二,供电结构单一。
    第三,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2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2.1 集中控制
    2.2 分布控制
    2.3 集成式控制
    2.4 自动化检测
3 结束语

(4)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铁接触网防雷现状
        1.2.2 当下国内高铁接触网防雷研究情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接触网简介及广珠城际接触网特点
    2.1 接触网概述
        2.1.1 接触网的基本组成
        2.1.2 接触网要求
        2.1.3 弓网关系特性
    2.2 铁路牵引供电方式
    2.3 高速铁路接触网组成
        2.3.1 接触悬挂形式
        2.3.2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概述
3 雷电机理及对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的影响
    3.1 雷电形成的机理
    3.2 电气化铁路防雷原理
    3.3 接触网雷击跳闸率
    3.4 雷击对广珠城际铁路的影响
        3.4.1 广珠城际铁路未进行防雷改造前雷击跳闸情况
        3.4.2 广珠城际铁路雷击跳闸典型案例
4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
    4.1 广珠城际铁路既有防雷情况
        4.1.1 避雷器设置地点
        4.1.2 接地的相关要求
        4.1.3 原设计存在问题
    4.2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进方案
        4.2.1 避雷线高度架设计算
        4.2.2 避雷线型号确定
        4.2.3 架空避雷线的架设形式
        4.2.4 接地方式
5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施工及效果
    5.1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施工方案
        5.1.1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5.1.2 施工技术方案
        5.1.3 保证施工的措施
        5.1.4 安全保证制度
        5.1.5 安全保证措施
    5.2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成效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电力电缆故障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电缆故障研究情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电力电缆的基本情况
    2.1 电缆分类
        2.1.1 按照电压等级分类
        2.1.2 按照绝缘材料分类
        2.1.3 按照结构特性分类
    2.2 XLPE电缆基本结构
    2.3 电缆线路敷设方式
        2.3.1 直埋敷设
        2.3.2 顶管敷设
        2.3.3 电缆沟敷设
        2.3.4 隧道敷设
    2.4 电缆常见故障问题
    2.5 电缆故障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故障树分析法内容
    3.1 故障树分析法应用研究
    3.2 基本概念和符号
    3.3 故障树的基本表达式
    3.4 故障树分析法主要内容
        3.4.1 故障树的构建
        3.4.2 故障的定性分析
        3.4.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4.4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缆故障类型及其故障树模型的建模
    4.1 电缆本体故障及其故障树模型的建模
        4.1.1 外护层故障
        4.1.2 电缆金属套故障
        4.1.3 主绝缘故障
        4.1.4 电缆本体故障树的建立
        4.1.5 典型故障分析
        4.1.6 预防措施应用
    4.2 电缆中间接头故障及其故障树的建模
        4.2.1 绝缘老化
        4.2.2 密封不良
        4.2.3 导体连接故障
        4.2.4 应力锥制作不良
        4.2.5 沿面放电
        4.2.6 过热
        4.2.7 中间接头故障树的建立
        4.2.8 典型故障案例
        4.2.9 预防措施应用
    4.3 电缆终端头故障及其故障树模型的建模
        4.3.1 电缆终端头绝缘老化及倾斜故障
        4.3.2 电缆终端头过热故障
        4.3.3 导体连接故障
        4.3.4 应力锥制作不良
        4.3.5 终端头漏油(漏气)及沿面放电
        4.3.6 电缆终端头故障树的建立
        4.3.7 故障分析
        4.3.8 预防措施应用
    4.4 电缆接地故障及其故障树的建模
        4.4.1 高压电缆线路的接地方式
        4.4.2 接地线连接不良
        4.4.3 接地线环流异常以及接地箱故障
        4.4.4 护层保护器故障
        4.4.5 交叉互联换位失败故障
        4.4.6 电缆绝缘破损
        4.4.7 电缆接地系统故障树的建立
        4.4.8 典型故障案例
        4.4.9 预防措施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缆故障的电场仿真分析
    5.1 仿真工具的选择
    5.2 电缆故障的建模与仿真
        5.2.1 电缆主绝缘气隙故障建模与仿真
        5.2.2 电缆终端头划伤故障建模与仿真
        5.2.3 电缆中间接头含杂质故障建模与仿真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铁路电力贯通线暂态行波特征与故障测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行波法测距原理
        1.2.2 行波信号提取与信息处理
        1.2.3 其他测距方法的应用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论文课题背景
第二章 暂态行波传输特性分析
    2.1 暂态行波基本理论
        2.1.1 故障行波产生原理分析
        2.1.2 无损单线路的波过程
        2.1.3 有损单线路的波过程
    2.2 三相线路模态分析
        2.2.1 三相线路的波过程
        2.2.2 对称分量相模变换
        2.2.3 凯拉贝尔相模变换
        2.2.4 克拉克相模变换
        2.2.5 改进的相模变换
    2.3 行波的传输特性
        2.3.1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2.3.2 行波的衰减和色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暂态行波奇异点检测方法研究
    3.1 小波变换的基础理论
        3.1.1 小波变换的基础
        3.1.2 多分辨率分析
        3.1.3 Mallat算法
        3.1.4 小波奇异性检测
    3.2 变分模态分解与经验模态分解
        3.2.1 经验模态分解的基础理论
        3.2.2 变分模态分解的基本原理
    3.3 小波变换与VMD和 EMD的分解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缆—架空线路故障测距算法研究及仿真
    4.1 电缆—架空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
        4.1.1 单端模量波速差值法
        4.1.2 双端分段时间差值法
        4.1.3 波速归一化算法
        4.1.4 模拟故障点映射法行波故障测距
    4.2 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仿真模型的构建
        4.2.1 仿真模型特点分析
        4.2.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4.3 基于模拟故障点映射法的测距仿真
        4.3.1 过渡电阻仿真分析
        4.3.2 故障初相角仿真分析
        4.3.3 故障类型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波故障测距模拟实验
    5.1 电力贯通线故障测距系统实验设计
        5.1.1 实验步骤及主要目的
        5.1.2 总体设计方案
        5.1.3 实验设备选型
        5.1.4 基于LabVIEW的程序设计
    5.2 故障测距系统模拟实验
        5.2.1 行波波速的测量实验
        5.2.2 模拟故障点映射法测距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及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概况
        1.1.2 高速铁路配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电力线路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高速铁路配电所结构与贯通线仿真模型
    2.1 西成高速铁路概况
    2.2 高速铁路配电所结构
        2.2.1 电气主接线
        2.2.2 继电保护投入方式
        2.2.3 主要电气元件关系简化示意
    2.3 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建立
        2.3.1 各组成部分特点及参数
        2.3.2 系统仿真模型
    2.4 高速铁路贯通线工况分析
        2.4.1 正常工作状况下仿真分析
        2.4.2 各类故障状况下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3.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3.1.1 贝叶斯定理
        3.1.2 贝叶斯网络概述
    3.2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与故障诊断流程
        3.2.1 贝叶斯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2.2 高速铁路配电所贝叶斯网络结构
        3.2.3 贝叶斯网络故障诊断流程
    3.3 故障诊断算例分析
        3.3.1 模型建立与推理过程
        3.3.2 各故障模型诊断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铁路贯通线故障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4.1 小波分析理论
    4.2 故障类型识别判据
        4.2.1 相模变换
        4.2.2 模故障分量特征
    4.3 故障类型识别仿真分析
        4.3.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示例
        4.3.2 不同运行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4.3.3 故障类型识别判据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波测距理论与行波信号检测技术
    5.1 一种贯通线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5.2 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5.2.1 输电线路行波产生机理
        5.2.2 行波测距法分类
        5.2.3 D型行波测距法误差分析
    5.3 暂态行波信号检测技术
        5.3.1 小波变换信号检测方法
        5.3.2 Hilbert-Huang变换信号检测方法
        5.3.3 VMD+TEO信号检测方法
    5.4 高速铁路贯通线D型行波法故障测距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铁路贯通线行波测距算法仿真
    6.1 仿真模型与仿真参数
    6.2 故障测距仿真分析
        6.2.1 WT方法的仿真分析
        6.2.2 HHT方法的仿真分析
        6.2.3 VMD+TEO方法的仿真分析
    6.3 三种测距方法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行波法的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故障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铁路自闭贯通线的简介
    1.3 铁路自闭贯通线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行波法故障定位的理论分析
    2.1 行波的基本概念
        2.1.1 行波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2.1.2 行波的折反射特性
        2.1.3 线路上行波的描述
        2.1.4 三相线路相模变换
    2.2 行波定位的基本理论
        2.2.1 行波法的发展
        2.2.2 行波定位的原理分析
    2.3 行波波速的处理方案
        2.3.1 不受波速影响的行波故障定位法
        2.3.2 实测线路的行波波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
    3.1 小波分析基本概念
        3.1.1 小波变换数学基础
        3.1.2 常用的小波
        3.1.3 小波母函数的选择
    3.2 多分辨分析与Mallat算法
        3.2.1 多分辨分析
        3.2.2 Mallat算法
    3.3 小波变换的奇异性检测理论
        3.3.1 信号奇异性的基本定义
        3.3.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与信号奇异性检测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闭贯通线路系统仿真研究
    4.1 MATLAB/Simulink软件简介
    4.2 自闭/贯通线路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自闭/贯通线路参数
        4.2.2 故障行波检测信号的选择
        4.2.3 选择线模分量实现定位
        4.2.4 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单一架空线的故障定位仿真分析
        4.3.1 不同故障类型的仿真
        4.3.2 不同过渡电阻的仿真
        4.3.3 不同故障初相角的仿真
    4.4 混合线路的故障定位仿真分析
        4.4.1 实测线路波速
        4.4.2 混合线路的故障定位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机界面设计及模拟试验
    5.1 MATLAB/GUI图形界面简介
    5.2 MATLAB/GUI界面的实现
        5.2.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步骤
        5.2.2 故障定位系统GUI界面与仿真模型的交互
    5.3 模拟试验
        5.3.1 试验简介
        5.3.2 试验测试
        5.3.3 故障定位系统GUI界面与实测数据的交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1.2.2 故障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线路仿真模型
    2.1 贯通线与自闭线概述
        2.1.1 供电方式
        2.1.2 结构特点
    2.2 贯通线仿真模型搭建
    2.3 贯通线仿真分析
        2.3.1 正常运行仿真
        2.3.2 故障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行波法的混合线路故障测距
    3.1 行波测距原理
        3.1.1 波过程
        3.1.2 行波的折反射
        3.1.3 行波测距方法
    3.2 小波变换方法
        3.2.1 小波变换基本概念
        3.2.2 信号的奇异性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
        3.2.3 小波基的选取
    3.3 混合线路测距方法实现
        3.3.1 相模变换
        3.3.2 混合线路测距公式
    3.4 仿真分析
        3.4.1 仿真计算
        3.4.2 故障初始相角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开发
    4.1 系统整体架构
        4.1.1 系统开发环境
        4.1.2 系统总体结构
        4.1.3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硬件设计
        4.2.1 DAM-3208D采集卡
        4.2.2 DAM-3200C继电器控制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结构设计
        4.3.2 逻辑结构设计
        4.3.3 数据库的维护
    4.4 人机界面设计
        4.4.1 用户登录界面
        4.4.2 监控主界面
        4.4.3 线路设置界面
        4.4.4 系统管理界面
        4.4.5 记录查询界面
        4.4.6 打印报告界面
    4.5 系统功能实现
        4.5.1 数据通信
        4.5.2 图形显示
        4.5.3 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
        4.5.4 VB.NET与MATLAB的混合编程
        4.5.5 数据导出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现场试验
    5.1 系统测试
    5.2 现场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故障查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2章 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研究
    2.1 配电网系统概述
    2.2 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
        2.2.1 系统描述
        2.2.2 系统构成
    2.3 系统工作原理
    2.4 相间短路故障检测原理
        2.4.1 相间短路故障特点
        2.4.2 故障指示器工作原理
    2.5 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原理
        2.5.1 单相接地故障特点
        2.5.2 信号注入法原理
        2.5.3 常见原理对比
        2.5.4 信号注入法优点
第3章 贯通线路故障定位系统研究
    3.1 贯通线路系统概述
    3.2 贯通线路故障处理机制
    3.3 传统故障定位系统改进
        3.3.1 故障定位系统原理的技术突破
        3.3.2 故障定位相关设备改进
第4章 实践应用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系统设备描述
        4.2.1 故障指示器
        4.2.2 通信终端
        4.2.3 信号源
        4.2.4 主站系统
    4.3 系统安装流程
        4.3.1 安装故障指示器
        4.3.2 安装通信终端
        4.3.3 安装信号源
    4.4 故障实际动作过程
        4.4.1 短路故障动作过程
        4.4.2 单相接地动作过程
    4.5 应用效果分析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闭及贯通电力线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D]. 田立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非接触测量的分布式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D]. 王子龙. 山东大学, 2021(12)
  • [3]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J]. 关韶玉. 电子测试, 2020(17)
  • [4]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研究[D]. 白晓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电力电缆故障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应用[D]. 张仰顺.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铁路电力贯通线暂态行波特征与故障测距方法研究[D]. 雷云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7]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及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D]. 朱明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基于行波法的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故障定位研究[D]. 郭海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1)
  • [9]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D]. 于晖.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故障查找技术研究[D]. 彭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高压自动开关在铁路自合闸供电线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