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对骶骨肿瘤疗效评价

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对骶骨肿瘤疗效评价

一、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对骶骨肿瘤的作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孙洋洋[1](2021)在《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髂骨钉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创伤骨科及脊柱外科的多种疾病需要脊柱-骨盆固定治疗,旨在重建脊柱骨盆的稳定,如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骶骨‘H’或‘U’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等因素导致)、复杂的骶骨粉碎性骨折、伴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骶骨肿瘤、下腰椎骶骨结核、重度腰椎滑脱等。髂腰固定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式之一。Kach等首次报告了 5例骶骨不稳定纵向垂直剪切骨折(Denis Ⅱ或Ⅲ型骨折)的患者采用L5椎弓根钉与髂骨钉联合固定治疗,随访获得满意的疗效,内固定牢靠。Schildhauer等提出将脊柱-骨盆固定系统联合横向骶髂螺钉固定的三角固定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三角固定技术能够进一步增加脊柱骨盆的稳定性,增强固定的强度。在脊柱-骨盆固定系统中,钉棒连接更加灵活方便,髂骨螺钉可以放置在更多的位置和方向,也可以放置多个螺钉,增强固定效果。回顾文献资料显示,髂骨螺钉存在多个置入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嵴、髂后上棘上24mm至髂前下棘下缘、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髂后下棘至髂前下棘等均有研究报道。目前髂骨钉置入位置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探讨不同通道的双侧单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在脊柱骨盆不同区域的疾病特殊情况下,髂腰固定中双侧双髂骨钉固定比双侧单髂骨钉固定更有优势,因为它在脊柱-骨盆固定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更强的固定。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在压缩载荷和扭转载荷下具有较高的结构刚度。Yu等进行双侧双髂骨钉与双侧单髂骨钉在髂腰固定中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指出双髂骨钉同时位于髂骨下柱比单髂骨钉、双髂骨钉同时位于髂骨上柱或分别位于髂骨上柱和髂骨下柱时表现出更强的垂直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Yilmaz等通过解剖学、放射学、尸体形态学等研究多枚髂骨螺钉安全置入方式,该学者认为,第一枚髂骨钉通道是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第二枚髂骨钉最佳通道应该是在髂后上棘与髂后下棘之间,同时指出第二枚髂骨钉具体通道位置需要进一步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上研究都没有明确第二枚髂骨钉的具体置入位置,同时也没有比较髂骨下柱的不同通道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本课题研究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髂腰固定中不同髂骨钉通道CT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通道形态,为更好选择髂骨钉通道提供影像依据;第二部分研究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的髂骨钉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为明确最佳的单髂骨钉通道提供依据,并深入探究双髂骨钉固定最佳组合置入位置;第三部分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髂骨钉(双侧单髂骨钉固定及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固定方式应力分布情况。本研究旨在分析髂腰固定的生物力学机制,确定最佳髂骨钉置入方案,为临床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髂腰固定中不同髂骨钉通道影像学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分析髂腰固定中不同髂骨钉通道的CT影像资料,比较不同通道形态,为更好选择髂骨钉通道提供依据。方法在山东省立医院及我院CT室影像数据库中随机选取40例国内正常成人的骨盆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男28例,女12例;年龄29~50岁,平均41.2岁。选择位于髂骨下柱的三种髂骨钉通道:A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B通道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C通道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测量每种通道的总长度、通道中第二狭窄处的骨板宽度、进钉点至第二狭窄处的长度等影像参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三种通道总长度:A通道总长度(130.1±7.5mm)与B通道总长度(114.8±10.3 mm)、C通道总长度(110.7±8.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研究表明A通道在这三种通道中最长。B通道与C通道总长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道中第二狭窄处的骨板宽度:A通道宽度为(11.2±1.4mm)小于B通道和C通道的宽度(分别为12.2±1.7 mm、13.6±1.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通道第二狭窄处宽度与C通道第二狭窄处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通道第二狭窄处宽度在三种通道中最宽。③进钉点至第二狭窄处的长度:A通道的长度(79.3±6.3mm)大于B通道的长度(70.5±7.5mm)和C通道的长度(63.8±4.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通道进钉点至第二狭窄处的长度与C通道进钉点至第二狭窄处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明A通道进钉点至第二狭窄处的长度最长。结论国人髂骨下柱的三种髂骨钉通道均能满足临床上常用型号髂骨钉的置入。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总长度最长、髂骨板最窄,能够容纳细长的髂骨螺钉;通道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通道和通道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的总长度短,髂骨板厚,能够容纳短粗的髂骨螺钉。第二部分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的髂骨钉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建立髂腰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标本模型:(1)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研究不同通道双侧单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为明确最佳的单髂骨钉通道提供依据;(2)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研究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双髂骨钉固定最佳组合置入位置。方法选取10具甲醛溶液处理的成人尸体骨盆标本,保留L3椎体至双侧股骨近端10cm,将肌肉、脂肪等组织剔除,保留骨盆完整的骨性、韧带结构和髋关节及周围韧带结构,主要包括:耻骨上韧带、耻骨弓状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髂后韧带、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髋关节附属韧带等。将骨盆标本固定在美国Instron E 10000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消除蠕变后,力学测试完整骨盆标本并将结果作为实验对照组。制作不稳定Tile C1型骨盆损伤模型(耻骨联合分离和左侧骶骨Denis II型骨折)。采用五孔重建钢板固定耻骨联合。采用髂腰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第一部分随机选取5具骨盆标本进行三种通道双侧单髂骨钉固定:A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B通道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C通道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分析比较三种通道单髂骨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包括轴向垂直压缩测试和轴向旋转测试);第二部分其余5具骨盆标本进行三种不同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A通道+B通道、A通道+C通道、B通道+C通道,分析比较双侧双髂骨钉置入位置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1)髂腰固定中三种通道双侧单髂骨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①轴向垂直压缩载荷结果:在500N垂直压缩载荷下,三种通道单髂骨钉固定的骨盆标本垂直位移均大于完整骨盆标本的垂直位移(为1.852±0.1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为2.054±0.248mm)小于A通道和C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分别为2.153±0.175mm、2.37+0.167mm),但B通道与A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与完整骨盆标本的垂直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与完整骨盆标本的垂直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通道单髂骨钉固定的轴向刚度均小于完整骨盆的轴向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通道固定轴向刚度(246.15±27.85N/mm)大于A通道和C通道固定轴向刚度(分别为233.43±18.5N/mm、211.79±14.58N/mm),B通道固定轴向刚度与A通道固定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轴向旋转载荷结果:在6N·m轴向旋转载荷下,三种通道单髂骨钉固定的骨盆标本扭转角度均大于完整骨盆标本的扭转角度(为2.419±0.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为2.708±0.280°)小于A通道和C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分别为2.973±0.274°、3.411±0.197°),B通道与A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与完整骨盆扭转角度差异物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通道单髂骨钉固定的扭转刚度均小于完整骨盆的扭转刚度(为2.491±0.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通道的扭转刚度(为1.764±0.101N·m/°)小于A通道和B通道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通道扭转刚度(为2.032±0.187N.m/°)与B通道扭转刚度(为2.234±0.223N·m/°),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髂腰固定中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①轴向垂直压缩载荷结果: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在500N垂直载荷下标本垂直位移均小于完整骨盆标本的垂直位移(为1.846±0.06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通道+C通道固定的整体垂直位移(为1.648±0.05mm)小于A通道+B通道固定和B通道+C通道固定的整体垂直位移(分别为1.721±0.045mm和1.741±0.04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通道+B通道固定和B通道+C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轴向刚度均强于完整骨盆的轴向刚度(为271.09±9.76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通道+C通道固定轴向刚度(为303.55±9.2N/mm)大于A通道+B通道固定轴向刚度和B通道+C通道固定轴向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通道+B通道轴向刚度(为290.73±7.76N/mm)与B通道+C通道轴向刚度(为287.34±7.17N/mm)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轴向旋转载荷结果:三种组合的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在6N·m扭转载荷下标本的扭转角度均小于完整骨盆标本的扭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通道+B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及扭转刚度(为2.097±0.105°,2.866±0.139 N·m/°)、A通道+C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及扭转刚度(为2.122±0.111°,2.834±0.152 N·m/°)、B通道+C通道固定的扭转角度(为2.209±0.181°,2.732±0.235N.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扭转刚度均强于完整骨盆标本的扭转刚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腰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骨盆标本生物力学测试,(1)三种通道的双侧单髂骨钉固定(A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B通道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C通道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均能有效恢复重建骨盆的稳定性。B通道固定与A通道固定的整体结构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通道固定的整体位移及扭转角度均小于A通道固定整体位移及扭转角度,表明B通道更加接近正常生物力学传导,C通道固定的结构刚性最小、稳定性最差。建议在临床应用髂腰固定时,优选髂骨钉通道为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2)三种组合的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整体结构刚性均强于完整骨盆的整体结构刚性,双髂骨钉固定能够提供更高的固定强度、更好的稳定性。A通道+C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及轴向刚度优于A通道+B通道固定和B通道+C通道固定的垂直位移及轴向刚度。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扭转角度及扭转刚度结果相似。因此建议双髂骨钉的最佳组合固定:第一枚钉在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第二枚钉在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第三部分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髂骨钉对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髂腰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有限元模型:(1)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探究不同通道的双侧单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2)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探究双侧双髂骨钉固定对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招募国内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1名。通过CT扫描,得到腰椎、骨盆及股骨的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21.0,Geomgic studio软件制作有限元模型。应用Pro/Engineer 5.0和Hypermesh12.0软件绘制髂骨钉、椎弓根钉、纵向棒、连接器、横连杆及重建钢板、螺钉等,设置材料属性及特性、杨氏模量等,设置模型韧带结构。将L4-骨盆-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椎弓根螺钉、髂骨钉等导入Ansys13.0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实验研究。本研究制作骨盆Tile C1型损伤模型(耻骨联合分离、左侧骶骨Denis II型骨折)模拟5孔重建钢板固定耻骨联合和髂腰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手术。第一部分有限元方法分析探究双侧单髂骨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分ABC三种通道固定方式:A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B通道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C通道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第二部分有限元方法分析探究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A通道+B通道,A通道+C通道,B通道+C通道。模拟人体站立状态,在双侧股骨端设置边界条件。施加500N垂直向下载荷于L4椎体上表面,同时施加10N-m不同方向的扭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工况,通过有限元软件分别获得内固定的钉棒系统、椎体及髂骨的应力云图、位移云图、变形云图,比较不同方式固定模型的整体位移、整体应力分布、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最大值及变形。结果(1)髂腰固定中三种通道双侧单髂骨钉固定的有限元结果:三种通道髂骨钉在直立工况下的位移程度从腰4、腰5、骶骨依次递减,A通道固定模型的总体位移(为2.02mm)小于B通道和C通道固定的整体位移(分别为2.4mm,2.78mm),C通道的总体位移最大。在旋转工况下,右旋转位移范围比左旋转位移范围大,右侧旋转的整体位移大于左侧旋转的位移。在位移程度上,A通道固定模型左旋转位移(为2.11mm)要小于B通道固定和C通道固定模型左旋转位移(分别为2.49mm,2.97mm)。在整体应力方面,三种单髂骨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均表现在内固定物的表面上,髂骨钉、连接器、纵向棒均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并以髂骨钉钉尾和连接器周围更为明显。B通道固定在直立、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左旋转、右侧弯等工况下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分别为213.98MPa,338.96MPa,100.63 MPa,297.06MPa,200.95MPa,284.75 MPa)均明显小于 A 通道固定和C通道固定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在直立工况下,B通道内固定最大应力值是A通道内固定最大应力值的71.4%;在左旋转工况下,B通道最大应力值仅为A通道最大应力值的65.9%。表明B通道固定内固定最大应力值最小,抗疲劳性强,越不容易出现断钉情况。椎体及髂骨应力方面,在各种工况除后伸外,椎体应力最大值:A通道固定<B通道固定<C通道;在直立、前屈、左侧弯、右旋转工况下:A通道固定髂骨应力最大值>B通道固定>C通道固定,结果显示B通道固定模型的整体应力分布更加合理。(2)髂腰固定中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的有限元结果:A通道+B通道固定模型在各种工况下整体位移与A通道+C通道固定的整体位移结果相似,B通道+C通道固定的整体位移最大。在整体应力方面,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模型最大应力同样均表现在内固定物的表面上,髂骨钉、连接器、纵向棒均存在应力集中,但同侧上、下两枚髂骨钉的应力分布较为分散。A通道+C通道固定模型在直立、后伸、右侧弯工况下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90.52MPa,76.29MPa,288.55MPa)均明显小于其他两种组合固定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除右旋转工况外其他工况下,A通道+C通道固定模型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均小于A通道+B通道固定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椎体及髂骨应力方面,A通道+B通道固定模型在各种工况下椎体及髂骨应力最大值与A通道+C通道固定的椎体及髂骨应力最大值结果相似。结论建立髂腰固定治疗骨盆不稳定性损伤的有限元模型:(1)在三种通道双侧单髂骨钉固定:通道髂后上棘下1cm、偏内侧1cm至髂前下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整体应力分布更合理,内固定物的最大应力值小,具有抗疲劳性强,不易出现断钉等情况。在各种工况下,三种单髂骨钉固定模型的应力均主要集中在髂骨钉钉尾与连接器周围,是临床上较易发生内固定断裂的位置。(2)三种组合双侧双髂骨钉固定:通道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与通道髂后上棘下2cm至髂前下棘的组合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内固定物承受应力最大值较小,同侧上下两枚髂骨钉的应力分布较为分散。

尚家一[2](2020)在《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骶骨肿瘤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较为少见,其中包括原发性骶骨肿瘤和继发性骶骨肿瘤。相较于后者,原发性骶骨肿瘤更多地采用外科手段进行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多起病较隐匿,部分患者初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已较大。该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旦确诊后应尽快采取及时且规范的治疗手段,以阻止并扭转疾病的进程。骶骨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与盆腔脏器相邻,与骶神经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且手术方式也较为多样。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原发性骶骨肿瘤治疗方式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需兼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骶神经的保留情况、术中出血量的大小以及骨缺损重建后的稳定性,这些进而会影响到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术后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水平、疾病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等。从原始社会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再到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人类对于医学的认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公开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该模式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单一的生物学过程。对于肿瘤性疾病,躯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同等重要。尤其是对于骶骨肿瘤术后患者,常面临来自疾病本身以及术后骶神经功能异常带来的种种困扰,有时会出现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我们临床上更多地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而较少关注患者的内心深层感受和心灵需求。“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要不畏直面疾病的险恶,也要关注患者内心的脆弱。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术后骶神经功能状态以及术后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及探讨影响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状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外科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收集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术前主要症状及体征,既往病史,病理诊断结果(术前活检/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手术用时、出血量,手术方式,术中骶神经保留水平,术后短期/长期并发症情况等。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骶神经功能评价及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其中骶神经功能评价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出的骶骨肿瘤患者骶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疾病构成比、性别年龄特征、临床特征、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概述。对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不同的患者之间骶神经功能得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分别以SAS和SDS评分为因变量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骶神经保留情况、术后是否出现感染、随访时长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出影响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共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4-77岁(47.64±15.417岁),术前骶神经功能评分为18-27分(23.81±2.193分),手术至末次随访时间8-66个月(31.83±19.17月)。脊索瘤19例,骨巨细胞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4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1例,尤文肉瘤1例,畸胎瘤3例,骨软骨瘤1例。35例患者于术前诉骶尾部疼痛感,20例患者曾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症状,1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4例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单纯后入路肿瘤切除术19例,后入路肿瘤切除、内固定术21例,后入路肿瘤切除、定制骶骨假体重建术9例,后入路肿瘤切除、钛网骨水泥重建术1例,单纯前入路或前后联合肿瘤切除术3例。手术时长1.5-13h(5.71±3.014h),术中出血量100-13000ml,平均术中出血量2177.36ml。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并行二次清创术者12例,其中2例存在骶尾部长期窦道及渗液。2.本研究中5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骶神经功能评分为19.74分,其中最高为27分,最低为3分。以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与骶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作为行和列,制作交叉表,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作差异显着性检验,得到p=0.000。据表可见,骶神经根全部保留的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接近正常水平,仅离断S4-S5神经根的患者评分稍有降低,而离断单侧或双侧S3神经根者评分降幅较大,离断双侧S2神经根及全部离断者评分极低。3.本研究中5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SDS标准分均值为44.96±7.14分,SAS标准分均值为40.62±7.30分,与国内相应常模相比,p=0.00(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骶神经根保留水平、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感染、病理类型是否为脊索瘤、手术是否行定制假体重建均为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因素(p<0.05);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骶神经根保留水平、年龄、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结论1.原发性骶骨肿瘤较少见,包含多种病理类型,且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手术方式多样,应持续规范诊疗标准,重视个体化治疗。2.手术中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不同的患者之间骶神经功能评分存在显着差异。总体上,骶神经根保留水平越高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越差,其中S3神经根的保留与否对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有较重要的影响。临床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要兼顾到安全的切除范围与重要骶神经根的去留。3.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患者手术中骶神经根保留水平、年龄和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注,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王祎[3](2020)在《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髂腰固定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健康成人的骨盆CT资料,应用三维重建和有限元技术建立髂骨腰椎联合内固定数字化模型,探讨髂腰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最优钉道,分析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骨盆及腰椎螺旋CT扫描(电压120 k V,层厚0.625 mm,矩阵为512×512),获得二维CT数据,并以医学数字成像和交互(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进行存储。将采集的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以STL文件格式存储。根据既往实验设计的钉道路径,确定腰4、腰5椎弓根和髂骨安全区螺钉置入“几何钉道”,再利用平移、旋转工具生成一条符合手术要求的任意钉道,即“自由钉道”。根据螺钉、连接棒的几何尺寸及力学参数,通过Solidwoks 2012软件(Dassault Systemes,美国),建立髂骨腰椎联合内固定钉棒系统实体化模型,设定椎弓根螺钉直径5.5mm,长度50.0 mm,髂骨螺钉直径6.0mm,长度130.0 mm,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Geomagic公司,美国)软件中进行光顺及去噪处理。将三维模型导入Abaqus 6.13(Simulia公司,美国)软件中进行装配,完成网格化和材料赋值等处理。建立内固定系统模型后,施加500N轴向压缩载荷,均匀分布于L4椎体的顶面,模拟髂腰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和右旋六种工况,测量von Mises应力分布,分析和比较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生成几何钉道固定系统的应力应变分布图,并计算各工况下两种钉道的相应力学参数,得出在各工况尤其是后伸和旋转工况下几何钉道模型系统总体位移、椎体所受应力和螺钉所受应力均小于自由钉道模型系统。骨盆最大应力均在固定螺钉表面。腰髂固定模型显示出高的抗压缩刚度,连接骶骨与椎体的折弯处是应力集中区域,最大von Misses应力出现在纵向杆上部和L4-L5椎弓根螺钉。结论:通过有限元分析证实,双椎体和双侧长螺钉固定为髂腰固定的有效方式,通过数字化分析确定的钉道可能更符合生物力学。

吕兆睿[4](2020)在《3D打印定制悬挂分体式全骶骨假体在骶骨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描述一种新型的3D打印定制悬挂分体式全骶骨假体设计制造方法,探讨其在骶骨骨巨细胞瘤保留双侧S1-3神经分块切除后重建中的初步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肿瘤科5例累及高位骶骨(S1和S2)和中线的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在保留双侧S1-3神经的情况下行全骶骨分块切除术,用一种新型的3D打印定制悬挂式分体式骶骨假体进行重建。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平均42.2岁(介于31-53岁)。5例患者均因下腰部或骶尾部疼痛来我院就诊,其中疼痛放射至臀部、会阴部或单侧或双侧下肢2例,单侧下肢无力1例,鞍区感觉减退1例,骶尾部可以扪及肿块4例,经直肠指检在骶前部扪及肿块4例,进行性骶神经压迫症状1例,大小便困难1例。经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平片,CT和MRI检查,以确定肿瘤的形态,位置和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5例病人的肿瘤均侵及S1且过中线,2例累及S1-S3,3例累及S1-S4,肿瘤体积最大者为10.0cm*8.0cm*6.0cm,最小者为6.0cm*4.0cm*3.0cm,4例有骶前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内均无明显钙化,均未越过骶髂关节侵犯髂骨,均表现为为溶骨性破坏。5例患者术前均行CT引导下骶骨肿瘤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明确为骶骨骨巨细胞瘤。术前应用Denosumab治疗两次。舐骨假体根据患者特定的结构设计,将病人术前CT图像进行3D重建,在确定截骨平面后,根据骨缺损的形状使用3D设计软件设计假体,假体由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带有锯齿状套管装置连接,由螺钉锁定,两个翼状部分的末端形成倒U形结构,钩住双侧髂嵴并通过两个松质骨螺钉固定。假体背面有两个万向螺钉头,可通过连接钛棒与腰椎连接。假体由三个骨-假体界面组成,包括连接到L5椎体下终板的中心部分的近端表面和假体与双侧髂嵴和髂嵴的截骨平面相匹配的外侧表面。骨-种植体界面具有多孔结构以促进骨长入,并使用锁定螺钉和/或松质骨螺钉通过预留的钉道固定。假体背面周缘的小孔设计用于软组织缝合固定。通过金属3D打印机制备假体。根据髂骨截骨位置骨骼表面形态、克氏针固定位置和角度设计制作截骨导板,使用腹主动脉球囊减少手术失血。分析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内固定装置状态以及局部肿瘤控制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行一期后路骶骨骨巨细胞瘤分块切除3D打印定制假体重建术,假体按照术前设计安装在骨缺损处,连接髂骨和腰椎,连接假体的钉棒系统固定至L4-5水平。平均手术时间为502分钟(360-640分钟),平均手术失血量为4400毫升(3000-7000毫升),未发生术中死亡和术中严重并发症,均成功保留双侧S1-3神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巨细胞瘤,与术前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一致。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平均24.8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刀口愈合不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患者恢复良好,疼痛症状逐渐缓解,最早在术后4周即可下地行走,无肿瘤复发,无肺部转移发生,大小便功能正常,无步态紊乱,无内固定机械装置故障,在CT上发现骨-假体界面骨融合良好。结论:虽然技术上极具挑战性,高位骶骨骨巨细胞瘤保留骶神经切除后应用这种新型的3D打印定制悬挂、分体式全骶骨假体重建是的可行且安全的。这种假体在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骶骨肿瘤的切除后重建。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精心的术前设计、丰富的手术经验、多学科合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罗永[5](2019)在《垂直与水平三角固定治疗DenisⅠ型骶骨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观察垂直三角固定与水平三角固定在DenisⅠ型骶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差异,为临床治疗DenisⅠ型骶骨骨折提供了生物力学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正常成年人1名,通过三维CT扫描第三腰椎层面到骨盆出口层面(坐骨结节下缘),影像资料以医学数字成像与交互(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保存。将获取的影像资料导入Mimics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等处理,建立DenisⅠ型骶骨骨折的腰椎骨盆三维模型。通过UG10.0软件制作骶髂螺钉(Iliosacral screw,ISS)、张力带钢板(Tension band plate,TBP)、髂腰固定钉棒等内固定模型,将其导入Mimics软件并与DenisⅠ型骶骨骨折模型组装。在Mimics和3-matic11.0中对组装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有限元前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模型导入ANSYS18.0软件中,模拟人体静息站立状态,约束两侧髋臼,在第5腰椎终板面施加500N和800N的载荷,分析DenisⅠ型骶骨骨折模型的应力、应变、位移分布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垂直三角固定与水平三角固定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结果:1、两组内固定物都能重建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传导路径,并且两组内固定物固定骨盆骨折时,骨盆的应力在骶骨翼周围较大,健侧骶骨翼的应力较患侧骶骨翼大。2、两组模型加载500N和800N载荷时,垂直三角固定模型在6个测试点的应力值均小于水平三角固定模型,并且水平三角固定模型平均应力比垂直三角固定模型分别高出27.5%和28.1%。水平三角模型最大应力比垂直三角模型分别高出67.9%和68.3%。3、两组模型加载500N和800N载荷时,水平三角固定模型中内固定物与腰椎骨盆的最大应力差,比垂直三角固定模型高58.4%和58.5%。4、两组模型加载500N和800N载荷时,两组模型中内固定物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在38.1976.64Mpa之间。5、两组模型加载500N和800N载荷时,水平三角固定模型最大垂直位移比垂直三角固定模型分别高28.7%和28.4%。水平三角固定模型最大位移比垂直三角固定模型分别高32.7%和32.7%。6、两组模型加载500N和800N载荷时,水平三角固定模型中内固定物最大应变值比垂直三角固定模型分别高出82.8%和158.6%。结论:垂直三角固定术和水平三角固定术均能有效固定DenisⅠ型骶骨骨折。与水平三角固定术相比,垂直三角固定术对骨折固定的力学稳定性更好,尤其是限制骨折垂直位移,并且垂直三角固定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甘浩然[6](2019)在《骶髂空心螺钉治疗DenisⅡ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组合式骶髂空心螺钉治疗骶骨Denis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提供更具有可信的螺钉使用数量的依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自愿者,对其骨盆行三维CT断层扫描成像。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经骶孔纵行的骶骨骨折模型,赋值韧带条件属性并模拟骶髂关节间软骨和耻骨间软骨,经长度统一为85mm,直径为7.3mm的骶髂空心通道钉进行四种不同的排列方式进行DenisⅡ型骶骨骨折的固定,拟为在骶骨骶一椎体进行单节段单枚螺钉固定(记为S1),骶骨骶一椎体采用两枚螺钉固定记为(S1*2),双节段第一骶椎和骶骨骶二椎体各采用一枚螺钉固定记为(S1S2),双节段第一骶椎两枚螺钉联合骶骨骶二椎体单枚螺钉固定记为(S1*2S2)。分别对正常骨盆模型和四个固定后骨折模型第一骶椎上终版面施加一个600N的轴向压缩载荷,计算出固定后骶骨相对髂骨最高点的位移、骨折断端横向骨折缝隙分离值、螺钉所受最大应力,并进行其四种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比较。结果:五种骨盆模型轴向力传导的方向均由骶骨经骶髂关节传至双侧髂骨再传达到双侧髋臼顶部边缘,正常骨盆的骶骨相对于髂骨最高点的位移为0.0723786mm,整体骨盆最大应力为13.99MPa。单节段第一骶椎进行一枚螺钉固定的骨盆模型骶骨相对于髂骨最高点的位移为0.118247mm,螺钉位移为0.132mm,螺钉最大应力为24.07MPa,骨盆最大应力为18.90MPa。骨折断端横向骨折缝隙分离值根据固定方式从小到大依次排序为S1*2、S2(4.653-3)<S1S2(4.685-3)<S1*2(6.624-3)<S1(9.297-3)。单节段第一骶椎进行两枚螺钉固定的骨盆模型骶骨相对于髂骨最高点的位移为0.110131mm,螺钉位移为0.120mm,螺钉最大应力为21.55MPa,骨盆最大应力为17.10MPa。骨折断端横向骨折缝隙分离值根据固定方式从小到大依次排序为S1*2、S2(1.636-2)<S1S2(1.778-2)<S1*2(6.406-2)<S1(6.861-2)双节段第一骶椎和第二椎体进行各一枚螺钉固定的骨盆模型骶骨相对于髂骨最高点的位移为0.0812962mm,螺钉位移为0.083mm,螺钉最大应力为17.35MPa,骨盆最大应力为13.03MPa。骨折断端横向骨折缝隙分离值根据固定方式从小到大依次排序为S1*2、S2(0.3681-1)<S1S2(0.3868-1)<S1*2(1.111-1)<S1(1.196-1)双节段第一骶椎采用两枚螺钉第二骶椎采用一枚螺钉固定的骨盆模型骶骨相对于髂骨最高点位移为0.0794934mm,螺钉位移为0.083mm,螺钉最大应力为15.45MPa,骨盆最大应力为13.05MPa。骨折断端横向骨折缝隙分离值据固定方式从到大依次排序为S1*2、S2(0.4974-1)<S1S2(0.0563-1)<S1*2(1.459-1)<S1(1.549-1)结论:单节段固定无论是采取单枚螺钉固定还是两枚螺钉固定稳定性都比正常骨盆稳定性相差较大,双节段两种固定方式稳定性均与正常骨盆相似,但双节段三枚螺钉固定方式在螺钉抗疲劳程度方面优于双节段两枚螺钉固定,且在骨折端的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均优于其他所有固定方式。因此坚强的螺钉固定不仅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锻炼,还可减少骨不连、异位骨化、畸形愈合、延期神经症状及晚期骨性炎症导致的下腰痛等疾病。

孙祥水[7](2018)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骨盆的功能是传导躯体的重量和参与构成髋关节。骨盆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变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常为肿瘤、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引起破骨活动增强的结果,皮质骨或松质骨均可受累。由于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因而此处肿瘤常具有病理组织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例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多数见于个案报道。由于骨盆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盆腔内脏器重叠等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很难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改变。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相结合是诊断骨质破坏的基础。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多数病例术前难以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得到正确诊断,漏诊及误诊时常发生。儿童骨盆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坐骨、耻骨及骶骨也有累及。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毗邻,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一直是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难点。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类型,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打印的骨肿瘤实体模型、个性化手术导板和个体化仿真金属植入体能够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对骨肿瘤治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借助3D打印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骨科医师能够在术前直观地观察到骨盆肿瘤侵袭的范围,从而确定肿瘤的界限,把握病变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事先规划手术过程,进行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及手术设计,尽可能避免手术失误的发生。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借助3D打印的解剖模型,探索其应用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价值。第一部分 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髂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32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下肢跛行8例,髋部疼痛伴低热6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为5.2±2.2岁;病变累及部位:左侧髂骨11例,右侧髂骨19例,双侧体骨2例。病程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6±4.3天。32例患儿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28例行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18例患儿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骨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发生在髂骨翼29例,髋臼3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病灶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13例)。10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4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4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8例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伴低热为首发症状3例,髋部疼痛2例,下肢跛行2例,臀部包块1例。男6例,女2例;年龄3岁~13岁,平均为9.4±3.2岁;病变累及部位:坐骨4例(左侧坐骨3例,右侧坐骨1例),耻骨2例(左侧耻骨1例,右侧耻骨1例),右骶骨1例,累及左髂骨及左骶骨1例。病程为7天~1个月,平均为16.2±6.2天。8例患儿均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及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骨质不同形态的破坏,发生在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混合性骨质破坏(2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模糊(6例)。2例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共有5个病种: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结论:儿童耻骨、坐骨及骮骨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伴低热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例骨盆肿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8±3.8岁,右侧4例,左侧2例。按照Enneking和Dunham骨盆肿瘤部位分型,累及骨盆范围:Ⅰ型3例,Ⅱ型1例,Ⅳ型2例。术前经活检或病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骨盆尤文肉瘤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髂骨软骨瘤1例,髂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前进行32排CT连续扫描骨盆,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ST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3D打印机,采用树脂及石膏材料打印出1:1骨盆物理模型,分析骨盆解剖、术前评估并进行术前模拟,结合三维重建数据,在3D打印骨盆模型指导下行精准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及骨盆3D打印,3D打印骨盆模型能清晰显示骨盆及病灶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骨盆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准确计算病灶体积等。6例患儿均精准切除病灶,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骨盆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前规划出合理的手术方式,能精准切除病灶及骨盆重建。

郭卫,尉然[8](2018)在《中国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文中研究说明骶骨肿瘤为少见肿瘤,其中原发肿瘤更为少见。骶骨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中以脊索瘤最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及骶骨部位的神经源性肿瘤;同时,骶骨亦为继发性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主要为转移癌[1]。骶骨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骶骨解剖结构复杂,同时其与大血管、重要脏器毗邻,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风险高。由于在骶骨部位难以达到广泛切除边缘,因而,骶骨肿瘤术后的局部复发

孔金海,钱明,钟南哲,肖辉,赵剑,杨兴海,魏海峰,孙正望,严望军,刘铁龙,肖建如[9](2017)在《3D打印模型辅助骶骨脊索瘤整块切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骶骨脊索瘤整块切除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31例经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完整切除的骶骨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0例;年龄2667岁,平均(49.2±12.5)岁。术前3D打印模型包括累及骶骨的肿瘤组织及周围血管、神经,并根据模型进行完整切除减压内固定重建。结果 31例随访时间1941个月,平均(29±6.8)个月。31例均行整块切除肿瘤组织,其中单纯后路26例,前后路联合5例;手术平均时间为(275.0±58.1)min,平均失血量(3 250.0±1 304.4)ml。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39分,平均(5.6±1.9)分;术后(2.0±1.5)分,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分级C级13例,D级11例,E级7例;术后C级5例,D级6例,E级20例,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时,临床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功能评分629分(20.0%96.7%),平均(19.8±5.8)分,其中优8例,良14例,可5例,差4例。2例因为肿瘤包绕单侧S1-2神经给予牺牲神经根的肿瘤完整切除后,大小便功能障碍,余29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前伴有会阴部感觉障碍的有明显改善;术中2例脑脊液漏患者,行腰大池引流术后顺利拔管。1例坠积性肺炎经抗炎后治愈;1例术前有膀胱造瘘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经积极有效膀胱冲洗,全身抗炎,局部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皮肤因术前血管栓塞后缺血坏死,术后半个月行皮瓣转位,3个月后恢复。1例术后15个月出现局部肿瘤复发,给予相应部位肿瘤切除。结论术前3D打印技术有助于安全而有效地辅助术中完整沿边界切除骶骨脊索瘤,减少毗邻的大动、静脉及周围神经组织损伤,值得推荐。

庄新明[10](2016)在《骶1双皮质椎弓根钉单点矫正和三维固定在腰骶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骶骨固定广泛用于腰椎-骨盆固定融合,是治疗脊柱畸形、腰椎滑脱、骶骨肿瘤、感染等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老龄化加剧,使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不断增多。骶1(S1)椎弓根钉则是腰椎-骨盆固定手术首选的远端固定点。尽管S1椎弓根钉在矫正畸形和稳定重建方面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主要表现在螺钉的断裂、松动或拔出等形式。目前S1椎弓根钉大多采用双皮质固定。双皮质S1椎弓根钉置入方向的准确性和在合适区域的骶前方皮质锚定对其获得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强度和降低骶前血管损伤风险至关重要。由于切口深在、腰骶腱膜和多裂肌等软组织的推挤以及髂后上棘骨性结构的遮挡,S1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易于内倾不足从而脱离导向孔穿透至S1孔上方皮质,发生“脱轨”现象,往往通过术中透视发现。此种情形易发生万向椎弓根螺钉和骨质疏松骶骨上。为了获得有效的固定强度和避免骶前重要血管的损伤,往往需要术中即刻退出矫正。潜意识上,调整螺钉方向,增加了螺钉的有效锚定长度和使其固定在更高骨密度区的骶前皮质会挽回螺钉固定强度的丢失。在胸腰椎,其固定“力核”在椎弓根,而骶骨固定在于骶前、后皮质和富含松质骨的“椎弓根”。调整螺钉会破坏钉-骨界面的完整性,而且骶前皮质的固定强度明显受骨质疏松程度的影响,均会影响螺钉的固定强度。因而有必要评价矫正后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如何,为临床决策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因此,我们做了不同骨质状态下矫正脱轨S1双皮质椎弓根钉对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过此研究结果发现在骨质薄弱状态下对于脱轨的S1双皮质椎弓根钉单点矫正无效。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固定点,如骶骨侧翼钉、骶2(S2)钉或髂骨钉等,可以增强腰椎-骨盆尾端固定强度,但是临床报道仍然存在内固定失败。骶前、后皮质固定对S1双皮质椎弓根钉固定起主要作用,骨质疏松却使皮质变薄易导致固定失效。而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腰骶部应力集中、骶骨骨质薄弱和椎弓根不典型等因素是此处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因而强化单点,单点到多点的传统固定模式不能有效增强骶骨固定。因此,我们提出固定由点扩散到面,并通过“锁定”增强其不典型椎弓根实现骶骨的“三维”固定。因此,我们做了进一步生物力学实验,设计了锁定型骶骨椎弓根钉-板系统(骶骨三维固定器械),并进行了锁定型骶骨椎弓根钉-板系统对腰骶固定结构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S1椎弓根钉单点矫正和三维固定在腰椎-骨盆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期望获得腰骶固定结构远端的最佳骶骨固定方式。方法:1.收集18具新鲜冰冻人体腰椎-骶骨标本用于本实验。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评价腰椎L1-4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BMD值将标本分为骨质正常组(大于0.8g/cm2)和骨质疏松组(小于0.8g/cm2)。切除完整骶骨后,在同一骶骨标本的S1右侧椎弓根按标准双皮质S1椎弓钉固定技术置入一枚螺钉(对照组);于其对侧椎弓根,按照标准双皮质S1椎弓根钉的置钉方向制备导向孔,然后减少内倾,螺钉尖指向骶前孔的垂直上方旋出骶前皮质(脱轨S1椎弓根钉),然后退出并探查钉道状况,矫正方向沿原导向孔置入并穿透前方皮质获得双皮质固定(矫正组)。加载于MTS材料实验机,对螺钉尾部进行30250N的疲劳载荷2000次。然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下沉位移和轴向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利用11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腰椎-骨盆标本,DEXA测定评价腰椎L1-4的BMD值。分别置入L3、4、5、S1、S2和髂骨钉(iliac screw,IS)。每一标本均先行L3-S1固定(对照组)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试完后,建立三种长节段腰椎-骨盆固定结构。A组:L3-S2固定;B组:L3-S1-髂骨固定;C组:取下S1、S2钉,选择锁定型骶骨椎弓根钉-板系统(locked sacral pedicle screw-plate system,LSPS)并使用配套的锁定型S1椎弓根钉、S2钉和S1侧翼钉,然后行L3-S1-LSPS固定。A组、B组和C组要顺序性建立并测试。在MTS材料实验机上,给腰椎-骨盆重建结构均分别施加5个循环的0800N轴向压缩载荷和-7 Nm7 Nm扭转载荷的测试,记录并计算L3-骨盆固定结构在压缩载荷下的下沉位移以及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并以对照组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在骨质正常组,对照组和矫正组的下沉位移分别为0.40 mm和0.33 mm;对照组和矫正组的最大拔出力分别352 N和364 N。矫正组的下沉位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在最大拔出力方面,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标本两组下沉位移差值(ΔS)比率和最大拔出力差值(ΔP)比率与BMD值无显着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系数R2分别为0.01和0.06。(2)在骨质疏松组,对照组和矫正组的下沉位移分别为0.74 mm和1.16 mm;对照组和矫正组的最大拔出力分别249 N和161 N。在此种骨质状态下,矫正组的下沉位移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其最大拔出力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标本两组下沉位移差值(ΔS)比率和最大拔出力差量(ΔP)比率均与BMD值成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系数R2值分别为0.78和0.77。2.(1)轴向压缩载荷下,A组、B组和C组压缩刚度分别为对照组的116.4%、150.9%和141.7%,A组、B组和C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显着高于A组(P<0.05)。对照组、A组、B组和C组的压缩载荷下的下沉位移分别为3.41 mm、2.97 mm、2.31 mm和2.46 mm,其中B组和C组间的下沉位移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小于对照组和A组(P<0.05)。(2)在扭转测试中,A组、B组和C组扭转刚度分别为对照组的113.4%、144.6%和120.3%,A组、B组和C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的扭转刚度最高,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而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质正常状态下,矫正脱轨S1双皮质椎弓根钉可以获得同等固定强度,然而,在骨质疏松状态下,试图矫正无法有效阻止螺钉固定强度的丢失,此时,应优先考虑追加强化固定技术或增加固定点。对于长节段腰椎-骨盆固定,增加S2钉或髂骨钉可以增强固定结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而应用锁定型骶骨椎弓根钉-板系统不但能使之获得与采用髂骨钉的腰椎-骨盆固定结构同等的固定强度,还能抑制S1椎弓根钉下沉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切割所致的松动。

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对骶骨肿瘤的作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对骶骨肿瘤的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髂骨钉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髂腰固定中不同髂骨钉通道影像学的比较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的髂骨钉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髂骨钉对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2)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髂腰固定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骶骨骨折的解剖、分型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4)3D打印定制悬挂分体式全骶骨假体在骶骨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5)垂直与水平三角固定治疗DenisⅠ型骶骨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三角固定模型的应力
    3.2 两组内固定物模型的最大应力
    3.3 两组三角固定模型最大Von Mises应力
    3.4 两组三角固定模型6个测量点的垂直位移
    3.5 两组三角固定模型的最大位移
    3.6 两组三角固定模型6个测量点的垂直应变
    3.7 两组内固定物模型的最大应变
第4章 讨论
    4.1 有限元理论基础
    4.2 有限元软件建立腰椎骨盆模型的意义
    4.3 Denis骶骨骨折分型
    4.4 骶骨骨折常用内固定方法
    4.5 三角固定术对骨盆后环生物力学影响
    4.6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骶髂空心螺钉治疗DenisⅡ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第一部分 正常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收集材料
        1.2 扫描CT机
        1.3 扫描范围
        1.4 扫描条件
        1.5 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9.0
        1.6 数字化处软件:3-Matic
        1.7 曲面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1.8 三维模型设计软件:UG
        1.9 自动划分网格有限元软件:Hypermesh14.0
        1.10 有限元素法软件:Abaqus
        2 研究方法
        2.1 图像采集
        2.2 骨盆三维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结果
        1 应力分布
        2 正常骨盆位移云图
    第四节 讨论
        1 有限元的优点
        2 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意义
        3 三维有限元模型发展趋势
        4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组合式骶髂空心钉固定治疗DenisII型骶骨骨折三维有限元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收集材料
        1.2 扫描CT机
        1.3 扫描范围
        1.4 扫描条件
        1.5 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9.0
        1.6 曲面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1.7 三维模型设计软件:UG
        1.8 自动划分网格有限元软件:Hypermesh14.0
        1.9 有限元素法软件:Abaqus
        2 研究方法
        2.1 图像采集
        2.2 骨盆三维模型的建立
        2.3 骨盆骨折骶髂空心通道螺钉的制备
        2.4 四种固定方式有限元模型的装配
        2.5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2.6 四种螺钉固定后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加载和约束
        2.7 三维有限元评价指标
    第三节 结果
        1 四种组合螺钉固定骨盆后骨盆骨折端位移情况
        2 五种三维有限元骨盆模型的应力情况
        3 五种三维有限元骨盆模型的髂骨最高点距骶骨第一终板上表面位移情况
        4 四种方式螺钉应力分布及形变情况
    第四节 讨论
        1 四种不同组合螺钉固定骶骨的三维有限元比较
        2 四种内固定治疗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安全性
        3 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4 三维有限元分析法(FEM)在骶骨骨折生物力学中的优势
        5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作者简介

(7)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骼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简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10)骶1双皮质椎弓根钉单点矫正和三维固定在腰骶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骶1双皮质椎弓根钉单点矫正的临床及研究意义
        1.1.2 骶骨单点固定到三维固定的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1.4 骶骨三维固定的可行性分析
    1.2 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不同骨质状态下矫正脱轨骶1双皮质椎弓根钉对其锚定强度的生物力学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标本制备
        2.2.3 实验分组
        2.2.4 矫正脱轨双皮质S1椎弓根钉模型的建立
        2.2.5 包埋固定
        2.2.6 生物力学测试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标本的骨密度值
        2.3.2 骨质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的下沉位移值和最大拔出力值
        2.3.3 骨质正常组的下沉位移值和最大拔出力值分析
        2.3.4 骨质疏松组的下沉位移值和最大拔出力值分析
        2.3.5 骨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间比较
        2.3.6 骨密度值与ΔS比率和ΔP比率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锁定型骶骨椎弓根钉-板系统对腰骶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标本制备
        3.2.3 腰椎、骶骨和髂骨固定点置入螺钉
        3.2.4 顺序性建立四种腰椎-骨盆固定模型
        3.2.5 生物力学测试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标本的一般资料及骨密度值
        3.3.2 肉眼和X线评价
        3.3.3 结构压缩刚度
        3.3.4 结构扭转刚度
        3.3.5 线位移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
        3.3.6 角位移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对骶骨肿瘤的作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髂腰固定中不同通道髂骨钉对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孙洋洋. 山东大学, 2021(11)
  • [2]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D]. 尚家一. 山东大学, 2020(02)
  • [3]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髂腰固定有限元分析[D]. 王祎.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3D打印定制悬挂分体式全骶骨假体在骶骨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D]. 吕兆睿. 山东大学, 2020(09)
  • [5]垂直与水平三角固定治疗DenisⅠ型骶骨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D]. 罗永. 南华大学, 2019(01)
  • [6]骶髂空心螺钉治疗DenisⅡ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 甘浩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D]. 孙祥水. 苏州大学, 2018(04)
  • [8]中国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J]. 郭卫,尉然.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04)
  • [9]3D打印模型辅助骶骨脊索瘤整块切除[J]. 孔金海,钱明,钟南哲,肖辉,赵剑,杨兴海,魏海峰,孙正望,严望军,刘铁龙,肖建如. 中华骨科杂志, 2017(10)
  • [10]骶1双皮质椎弓根钉单点矫正和三维固定在腰骶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D]. 庄新明. 吉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对骶骨肿瘤疗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