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学“现代管理”教学改革新探

成人大学“现代管理”教学改革新探

一、成人高校《现代管理学》教学改革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洪成文,郑承军,周满生,宋亦芳,朱红,刁元园,米淑兰,吴晓川[1](2020)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文中认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年会在成都召开。此次大会以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聚焦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及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代表、学者30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成都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由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本刊编辑部特此记录整理论坛专家的主题报告,本期按照发言先后顺序刊发"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分论坛专家的部分主题报告,以飨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赵哲[2](2019)在《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辽宁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基础雄厚,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优越,拥有数量众多的省属本科高校和大批工程类专业,培养规模庞大的高等工程人才。本研究立足于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存量与增量并驾齐驱的现实局面和战略情势,围绕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旨问题,基于战略管理的研究视角,把教育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与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管理问题”两个原本割裂的学术版块进行充分匹配,将“质量问题”升华为“战略管理问题”,理性建立了一种质量与战略及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指向明确、特色鲜明和思路清晰的质量战略及其战略管理的逻辑体系与框架结构,重点提出了战略管理要解决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基本内容。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基本内涵。首先对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概念定义和嫁接应用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对“质量论”进行概念演进解读和拓展应用,其中,“质量论”经历了“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全面质量—标准质量”的持续演变,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是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范式的集合定义和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推论,而“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作为质量特性共同组成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随后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进行理性分析,其中,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表现为必然性和紧凑性,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具有结构性、建构性、全面性、差异性和接续性等五类显着特征。最后从战略环境、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及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之间的要素契合关系。分析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环境和战略基础。引入PEST经典模型分析了影响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四类外部环境。通过定量研究全面掌握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基础情况,即对省内18所省属高校的31种工程类专业的260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针对省内5所省属高校和5家企业的136人运用半结构化方式的深度访谈,最终为战略制定提供定性的问题探查与分析判断。明确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战略愿景在于将工程导向作为始终标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支点,将国际化培养作为长效动能;重点路径在于从高校主体维度出发,围绕“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的始终质量特性诉求,提出专业、课程、教师、载体和模式等方面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战略重点选择。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战略实施的高校内部具体发力点在于战略领导、战略执行、战略目标、战略组织和战略资源等“五力”的持续共同作用,即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提高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结构调适力,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战略保障的主要途径是立足政府和社会双重视角的完善政府外部治理体系与建构社会长效驱动系统。

许力双[3](2016)在《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高职院校凭借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功能,在社会的强劲需求中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这种发展态势在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层面均达到了崭新的高度。高职院校的价值在于通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撑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其自身的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功能指向性,而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鉴于此,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国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信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多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这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失衡、模式僵化、载体分散、内容断裂、环境干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结合中国高职院校的现实语境进行研究,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创造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出发,围绕选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沿革、基本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回应和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力求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具体而言,全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为论文选题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研究基础。第二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这一部分内容是基础性研究。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与基本要素进行界定,进而阐述高职院校范畴、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及基本要素的功能。接着,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西方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第三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这一部分内容为实践性归纳研究,主要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为主线,分别从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与曲折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以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规范时期三个阶段考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而探寻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与现实参考。第四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部分为特征分析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走访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从而加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第五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这一部分为问题导向性研究,首先客观总结归纳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重要成就。然后着眼于当前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任务,概括其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为探索解决路径提供具体标的。第六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是探索性路径研究,主要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分别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赵志鲲[4](2015)在《大学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关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的水平,也关系着大学这个学术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行为既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理想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安心学术,乐于教书育人,从容进行科学研究。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大学教师管理工作中却常常呈现出另外一种情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大学教师为发表论文而研究,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教师管理制度本应有的激励功能未能充分有效地释放出来,学术组织的特殊性被漠视,激励工作背离大学教育和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大学教师激励制度不但没能很好地发挥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功能,反而导致教师的行为偏离其应有的轨道,远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加上多重因素的影响,激励工作背离其本真的追求,大学教师激励中出现诸多问题,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大学教师激励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来自大学外部的影响,也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因素: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与困惑,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逻辑原则不同程度地主宰着学术领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如行政权力对教育对学术的过度干预、政府资源配置的错位、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大学教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加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倾向加剧等。大学教师激励中的问题不容小视,它反映出在教师管理过程中工具理性彰显,价值理性趋弱,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日趋式微,大学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下降,久而久之,导致大学教师精神压力加大,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出现职业危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激励出现问题是大学教师管理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当前条件下,探索解决大学教师激励问题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激励问题和激励异化现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基于学术组织的特性,借鉴国内外大学管理的有益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大学教师管理改革,较好地解决大学教师激励中的问题。一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去除大学浓厚的行政化管理色彩,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二是要尊重大学教师的劳动,基于大学教师职业的特点,推进大学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分类评价的理念,完善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淡化量化管理模式;三是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坚持适度、公平、分类和有效激励的原则,处理好学校事业发展与大学教师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教学与科研、教师与行政人员、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重视大学教师个体的发展与教师团队建设,构建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环境,使大学回归学术与大学教育功能本位,让教师在“理想”的大学里实现大学的“理想”。

鲍勇[5](2014)在《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复杂、内容繁多,高校要不断推进管理学教学创新,有效提高管理学教学改革水平,就不仅要分清教育对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且要科学把握其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即管理学教学改革要融入现代管理学特点、借鉴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成果、充分反映我国政府和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并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科体系服务。

屈文建[6](2012)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资源(以下简称高教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引出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下简称高教资源配置)的需求,也引发了高教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在高教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各种配置主体(如政府,高校,个人等),各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目标,并且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了高教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和竞争关系。然而政府是高教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其利益目标决定着高教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如何揭示高教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使公平性与效率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统一,以达到高教资源配置的均衡,这是本文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教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效率这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利用系统科学与系统演化的思想,并结合博弈原理,分别从高教资源配置系统中主体与客体两种不同的维度入手,探讨高教资源配置的均衡性问题。一方面从多配置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出发,探讨高教资源配置均衡是否可能实现以及均衡实现的条件。另外一方面从客体出发,探索各种资源要素增长与教育政策之间的耦合性,并证实了该耦合性对高教资源配置均衡具有促进作用,也透析出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还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分析产生不均衡的原因,探索改进高教资源配置的方法。文章指出了“均衡不意味着一定有效,因为均衡分为有效均衡与无效均衡,当高教资源配置达到均衡之后,还需要对其配置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只有当公平性与效率达到某种统一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为:(1)从高教资源配置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出发,阐明了高教资源配置系统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性质,并将资源配置效率的Pareto原则与公平性准则相结合,构建了高教资源配置的均衡目标,界定了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含义及相关概念,归纳总结了以往关于公平性以及效率分析的方法的特点,寻找恰当的分析计算方法,并从计算中找出高教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2)在分析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决策主体的偏好及其特性,即主体偏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演化性。本文认为,在高教资源配置中,多个配置主体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利益冲突,除了资源是稀缺的因素之外,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偏好不一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偏好的差异才导致了主体之间的不合作或合作程度低。因此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偏好是均衡实现的前提条件。但是,又由于偏好具有演化性,因此多决策主体通过模仿学习的反复博弈演化过程能够提高公平性偏好程度,使得合作的倾向得以改善。本文在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设计了一个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反复演化模拟证实了上述结论。(3)高教资源配置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除了要提高各决策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偏好的一致性程度之外,还必须依赖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平性并非唯一的均衡准则,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政府决策者的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这与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在很多场合下可能是不一致的。在行为主体的偏好多样性的情形下,如何协调多元偏好,实现高教资源配置政策的统一选择,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重要条件。而由个体理性转化为集体理性,需要有合适的公平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本文为寻找解决的办法,在阐述一般高教资源管理机制的含义、意义及设计合理性的同时,设计了一种实现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论证了它的有效性。(4)采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思想与方法,分析了资源要素的功能特性(包括功能制约性、能动性、互补性)和高教资源配置系统随资源要素功能变化而变化的系统演化与涨落过程;构建了系统动力模型并结合我国高教资源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伴随高教资源增长与积累过程的制度政策性因素,同时,从我国高教资源增长的实际路径与客观规律中发现我国高教资源增长和积累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并研究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手段在高教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5)研究了高教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模型,以我国各地区普通高校实际数据为依据,对其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既分析了相对无效的现象,又分析了产生相对无效的原因,分离出了相对有效和相对无效的地区。为了找出产生相对无效的原因,对于那些相对无效的地区,进一步分离出了哪些地区是因为投入过度造成的相对无效,哪些地区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相对无效。(6)如何协调好高教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性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高教资源配置中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总结归纳了以往在高教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的不同观点,确认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这一关系会因时间、空间和讨论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政府在高教资源配置过程中,总是以“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偏好。根据这一判断,我们采用了概念格的思路来描述决策过程,并且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了实际调查,然后进行实证分析。(7)在总结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实现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政策建议。

张立军[7](2012)在《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体制,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也是随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涉及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新世纪伊始,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变革局势,研究与完善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对于科学引导民族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按需培养民族人才、践行高等教育公平、巩固国家民族团结、构建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以及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皆凸显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某种教育思想往往要通过制度化的形态——教育体制,才能长期地、实际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实践。本研究打破以往单一体制的研究视角,将“高等教育体制的多维发展”与“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凸显“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多维变迁”的研究新意。以史为鉴,史海钩沉,改革创新,自然彰显其非凡的研究意蕴。本研究总体上采用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多维立体研究”:从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多维研究视角,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阐释与探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导论部分。阐释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等前提性的问题,界定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其中,研究现状的综述较为翔实,从“民族”到“民族教育”、从“教育体制”到“高等教育体制”、从“民族教育体制”到“民族高等教育体制”,逐步地深入到研究主题。第一章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和“直接动因”两个方面,分析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史动因,明确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政治经济发展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第二章翔实阐释了自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梳理了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6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且对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性、原因及动力趋向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第三章梳理了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详细分析了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因素、历史归因、改革目标与内容,阐明了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特色。第四章总结了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发展沿革的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民族高等教育经费特殊扶持政策及创建民族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相关问题。第五章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四个阶段的演变历程,分析论述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与探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径。第六章宏观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大历史时期的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变迁历程,同时微观回顾了60年来民族院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发展脉络,并结合N民族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之案例研究,探讨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第七章是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思变,盘点成就,积累经验,聚焦问题,筹划策略。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进行较为深入的历史反思和理论反思,同时合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体制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高等教育新体制。最后是结语部分,在对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总结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规律。同时结合中国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诉求,探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

竟明亮[8](2012)在《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不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中的突出方面,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研究课程结构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广泛搜集有关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方面的调查数据、访谈资料、研究结论,结合本人对成人高等教育和云南大学职继院正在开展的夜大学、函授大学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再通过对学分制下课程结构的学习和借鉴,进行逻辑分析、论证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包括近十年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文献研究资料综述、有关课程结构的成人学习心理及特点分析、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的要求等,最终设计出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参考国内外大学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实例、以社会科学类三年制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为对象的课程结构总体构想。这些内容前后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影响并形成了目标明确、结构灵活、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课程结构设计方案。在本文的课程结构总体构想结论部分,提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总体构想,基本思路是将课程结构分成多个可以灵活配置又严密有序的单元模块,分别为素质基础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学位课程模块,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兼顾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分申请学位者与不申请学位者,增加选修课、实践课和综合课比例。课程结构总体构想一方面充分考虑学分制的全面、有效实施和学分制下辅修专业、个性发展的选择灵活性;另外一方面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区别个性差异和个人基础的不同,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宋亦芳[9](2011)在《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成人教育的现状出发,以成人教育、开放教育和管理学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当前成人高校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指出了影响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队伍素养等,论述了其与教学管理效能的相互关系,并探索了提高教学管理效能的若干方法。

谢能重[10](2011)在《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以广西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正式启动。十年来,该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运行中也出现了目标不突出、运行动力不足、协调不深入、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了计划的长效运行,因此构建一个长效的运行机制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围绕如何构建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的原因和意义进行分析。计划的实施,是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人才需求和转变东西部高校发展失衡的局面的要求,为西部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促进东西部高校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合作共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经过不断实践完善,高校对口支援已成为我国帮助落后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其次,从目标管理理论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入手,以广西“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为案例,着重调研分析广西大学对口支援钦州学院的运行现状,查找计划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从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第一,目标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对口支援双方高校及受援高校所在地政府(以下简称地方政府)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将目标从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层层分解,突出重点。第二,动力机制。建立“高校对口支援专项基金”,引导对口支援双方高校明确工作重点和合作项目,经申请同意,由“基金”给予专项支持。鼓励对口支援双方高校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他们彼此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为高校对口支援注入动力。第三,协调机制。对外,协调诸多相关政策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地方政府与“政府-支援高校-受援高校”系统的关系,寻求更多的支持;对内,进一步完善“重心下移”和现有协调机制,促进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到学科(项目)对学科(项目)的对口支援,减少协调环节,保证高校对口支援运行顺畅,提高效率。第四,约束机制。建立督导和评估机制,加强对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监督。建立责任落实和奖惩机制,在“政府-支援高校-受援高校”系统内将高校对口支援目标分工到户、层层落实。综合以上,本研究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对口支援双方高校为主体,高校对口支援专项基金为导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的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

二、成人高校《现代管理学》教学改革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高校《现代管理学》教学改革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教育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化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一、何谓现代化:从不同角度理解
    二、国际化如何助力教育现代化
教育国际化创新应从生活世界着手
    一、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二、创新的政策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政策背景
        (二)理论来源
    三、创新从生活世界着手之案例———“中澳千禧计划”
    四、教育国际化创新从生活世界着手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教育创新必须联结生活世界
服务贸易背景下,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服务贸易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二、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时代特点
        (一)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从以区定位为主开始向以市定位为主过渡
        (三)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从引进来开始走出去
        (四)“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
        (二)要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
        (三)民办国际学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四)要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
        (五)要强调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
        (六)要开放办学,密切与社区特别是与家长的联系
        (七)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国际化
区域成人高校构建终身教育大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什么是区域成人高校
        (二)为什么会学校变平台
        (三)终身教育大平台的内涵
        (四)大平台理念形成的过程
    二、区域成人高校构建终身教育大平台的探索
        (一)前期研究
        (二)相关实践
        (三)主要成效
    三、进一步思考
        (一)如何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
        (二)如何对接终身教育现代化战略
        (三)如何发挥区域成人高校平台优势
基于学生发展倡导基于传统文化的大生涯教育理念
    一、倡导大生涯教育的缘起
    二、大生涯教育是什么
    三、大生涯教育实现生命经验到生命智慧的转换
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发展与再出发
    一、对学习型城市认识与定位的再聚焦
        (一)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趋势
        (二)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三)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目标
    二、成都学习型城市的新发展
        (一)持续出台政策
        (二)完善办学机构
        (三)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四)发展老年教育
        (五)扩大公众参与
        (六)深度参与国际交流
    三、成都学习型城市的再出发
        (一)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
        (二)落实学习型城市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三)建立完善学习型城市的监测指标
        (四)加大对社会各方的动员与整合力度
对习近平关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论述的研究
    一、研究的实施过程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三个分课题
        (二)强调课题中的“重视”
    三、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从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认识
        (二)从国际发展潮流角度认识
        (三)从教育改革角度认识
        (四)从习近平学习型政党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体现认识
        (五)结合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四、课题主要成果
        (一)为宣传贯彻十九大相关精神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强化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战略信念
        (三)拓展了对学习型政党建设论述的系统认识
        (四)启示了教育改革向学习革命的必然发展
        (五)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积累了重要学习资料
未来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结构特征
        (二)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改革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将被颠覆
        (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能力培养和培训空间将极大拓展
        (三)人工智能科技正推动从“教育1.0”转向“学习2.0”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成为指导者和协助者
        (五)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主流
        (六)人工智能应用将成为学校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联动的关键,加快形成终身教育共同体格局
    三、未来推进我国城市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路径和策略
        (一)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个人学习
        (二)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团队学习
        (三)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组织学习
        (四)不断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进入较高阶段

(2)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师: 实用知识的驾驭者与工业革命的先驱者
        1.1.2 工程人力资源: 国家经济赶超与持续竞争力获取的战略要素
        1.1.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诉求
        1.1.4 围绕质量的战略管理: 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研究总体评述
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内涵解析
    2.1 理论基础: 战略管理的诠释与定义
        2.1.1 战略—战略规划—战略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样态变迁谈起
        2.1.2 环境、资源、要素: 战略管理的整合逻辑
        2.1.3 知识多样性: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充实和拓展
        2.1.4 战略管理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质量论”的解读及拓展应用
        2.2.1 何为质量: 概念演进与认知深化
        2.2.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
        2.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性: 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
    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分析
        2.3.1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理解
        2.3.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特征归纳
    2.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要素契合
        2.4.1 对质量与战略分析的系统说明
        2.4.2 对质量与战略选择的机理论述
        2.4.3 对质量与战略实施及保障的主体认知
    2.5 本章小结
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分析
    3.1 战略环境: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PEST分析
        3.1.1 政治: 质量行动规约的根本保证
        3.1.2 经济: 质量发生及发展的恒久基础
        3.1.3 社会: 质量意识唤醒与变化的常态变量
        3.1.4 技术: 质量加速进化的驱动工具
    3.2 战略基础: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状况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访谈过程
        3.2.3 统计分析
        3.2.4 结果诊断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
    4.1 专注质量的战略愿景厘定
        4.1.1 坚守工程导向: 追求质量卓越的动力引擎
        4.1.2 升级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达到质量平衡的关键支点
        4.1.3 增添国际化措施: 促进质量提升的长效动能
    4.2 高校工程专业任务调整战略
        4.2.1 回归工程专业的市场导向设置逻辑
        4.2.2 转变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4.2.3 提升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实质等效水平
    4.3 高校工程课程体系优化战略
        4.3.1 综合设计极具活力的工程专业课程
        4.3.2 搭配类型丰富的工程创新创业课程单元
        4.3.3 推动工程课程要素的国际化渐进变革
    4.4 高校工程教师素质提升战略
        4.4.1 运用“刚性”制度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4.2 应用“柔性”机制释放创新创业教师的质量进阶动力
        4.4.3 通过“内外”发力加快教师的国际化建设步伐
    4.5 高校工程教育载体实效强化战略
        4.5.1 打造产学相互支撑的实践基地动态发展格局
        4.5.2 建立实虚并存的创新创业多种服务平台
        4.5.3 提供多样的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机会
    4.6 高校工程教育行动模式拓展战略
        4.6.1 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契合的“大工程”机动培养模式
        4.6.2 营建文化、改革与管理联合推动的创新创业素质养成模式
        4.6.3 建立研究与规划并驾齐驱的国际化提质增效支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
    5.1 政府外部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完善
        5.1.1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备性和落实性
        5.1.2 突出制度供给体系的选择性和调控性
        5.1.3 营造生态环境体系的协调性和优质性
    5.2 高校内部关键要素的活力激发
        5.2.1 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
        5.2.2 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
        5.2.3 凝聚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
        5.2.4 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有效调适力
        5.2.5 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
    5.3 社会长效驱动系统的理性建构
        5.3.1 建构企业的身份认同及全程化参与机制
        5.3.2 健全社会组织机构的评估制度和监测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访谈方案
附录B: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2.2.1 高职院校的范畴界定
        2.2.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功能
    2.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3 西方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第3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3.1.1 起点与曲折时期(1949—1977)
        3.1.2 确立与发展时期(1978—1998)
        3.1.3 改进与规范时期(1999年至今)
    3.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3.2.1 经济决定性规律
        3.2.2 政治主导性规律
        3.2.3 文化共融性规律
        3.2.4 动态多变性规律
    3.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
        3.3.1 国家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需要
        3.3.2 高职院校推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3.3.3 高职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
        3.3.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第4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4.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4.1.1 认知水平不齐
        4.1.2 个体心理失衡
        4.1.3 责任意识缺失
        4.1.4 目标需求多元
    4.2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特点
        4.2.1 结构组成多样化
        4.2.2 角色定位双重性
        4.2.3 职业素养层次性
    4.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4.3.1 灵活性教育与多层次认知水平的协调
        4.3.2 一致性教育与多样化心理需求的匹配
        4.3.3 内化性教育与外化性培养目标的统一
        4.3.4 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培养模式的融合
第5章 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
    5.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5.1.1 政策导向的引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提高
        5.1.2 科研向度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更细致
        5.1.3 教育实践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
    5.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主客体失衡:教育主体性不突出
        5.2.2 模式僵化:教育模式单一陈旧
        5.2.3 载体分散:教育载体未形成合力
        5.2.4 逻辑断裂:教育内容片面不完整
        5.2.5 环境干预:教育环境优化不及时
    5.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反思
        5.3.1 主客体互动错位: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
        5.3.2 工具理性的扩张: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
        5.3.3 信息通联的弱化:教育平台的有限利用
        5.3.4 感性经验的遗忘: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5.3.5 思潮混合的庞杂: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
第6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6.1 主客体回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6.1.1 提高党政团干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6.1.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6.1.3 强化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
        6.1.4 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6.2 模式重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6.2.1 强化主体性教育模式
        6.2.2 突出素质教育模式
        6.2.3 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模式
        6.2.4 注重文化育人教育模式
    6.3 载体联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6.3.1 创新课堂教育载体
        6.3.2 强调网络教育载体
        6.3.3 关注手机教育载体
        6.3.4 注重实践教育载体
        6.3.5 营造文化教育载体
    6.4 逻辑平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6.4.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6.4.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6.4.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
        6.4.4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
        6.4.5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
    6.5 环境去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6.5.1 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6.5.2 创设文化育人的学校环境
        6.5.3 创建制度规范的网络环境
        6.5.4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6.5.5 塑造身心和谐统一的自我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大学教师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四、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可能创新之处
    五、关于论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大学教师激励概述
    第一节 激励与激励理论
        一、激励的涵义
        二、动机与人性的考察
        三、激励理论的主要观点
        四、激励理论对大学教师激励的启示
    第二节 大学教师激励解读
        一、大学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大学教师激励遵从的原则
        三、大学教师激励的主要方式
        四、大学教师激励制度的内容
第二章 大学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大学教师激励方式不妥
        一、外部激励为主,教师自我激励缺失
        二、强调行政认可,缺少专业学会认同
        三、重视物质激励,缺乏精神使命召唤
        四、关注成果数量,忽视学术研究质量
    第二节 大学教师激励强度不当
        一、物质激励过多,教师无序流动加剧
        二、教学激励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三、激励科研为主,打破与教学的平衡
    第三节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一、职称评聘制度激励作用弱化
        二、薪酬制度激励效果不明显
        三、考核评价制度陷入量化管理误区
    第四节 大学教师激励异化现象凸显
        一、异化解读
        二、大学教师激励异化的内涵
        三、大学教师激励异化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 大学教师激励问题的归因
    第一节 社会转型进程中大学教师管理面临困境
        一、社会转型带来大学管理问题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缓慢
    第二节 大学办学中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袭
        一、追求大学排名与办学政绩的负面作用
        二、功利主义影响下大学教师行为的迷失
    第三节 大学管理行政化倾向加剧的影响
        一、学术权力的内涵
        二、大学行政化的解读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
    第四节 大学教师激励偏离学术组织管理的轨道
        一、激励中忽视学术组织的特殊性
        二、大学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关注不够
第四章 大学教师激励的改革策略
    第一节 国外大学教师激励的经验
        一、发达国家大学教师激励的主要做法
        二、国外大学教师激励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大学教师激励的探索
        一、我国大学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
        二、国内大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
    第三节 大学教师激励的改革举措
        一、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二、改革大学人事管理分配制度
        三、构建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环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1. 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对象
    2. 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要求
二、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三、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 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要融入现代管理学特点
    2. 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要借鉴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成果
    3. 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要反映我国政府和企业管理的新变化
    4. 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要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科体系服务

(6)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
    1.3 研究特色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步骤
    1.5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高教资源及资源要素概念
    2.2 高教资源配置及其相关概念
        2.2.1 高教资源配置内涵及其本质特性
        2.2.2 高教资源配置公平性与效率内涵
        2.2.3 高教资源配置中的效用与偏好
        2.2.4 高教资源配置的政策选择
    2.3 高教资源配置系统及其目标与均衡
        2.3.1 高教资源配置系统及系统要素
        2.3.2 高教资源配置系统的目标
        2.3.3 高教资源配置系统均衡与均衡准则
    2.4 理论基础
        2.4.1 集体行动与公共选择原理
        2.4.2 政策制度的博弈原理
        2.4.3 系统结构功能关系原理
    2.5 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方法
        2.5.1 传统方法的分析
        2.5.2 现代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及特点
        2.5.3 博弈均衡方法
        2.5.4 本文的方法选择
    2.6 本章小结
3. 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内在机理及激励与约束机制
    3.1 影响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主要因素
        3.1.1 产权制度及制度变迁
        3.1.2 高教资源配置的主体力量及其分化
        3.1.3 高等教育市场有限性与政府调控失效
        3.1.4 高校内部组织利益及领导的能力
    3.2 实现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前提条件
        3.2.1 公平性偏好是均衡的必要前提
        3.2.2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均衡的重要条件
        3.2.3 公平竞争与约束机制使均衡成为可能
    3.3 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形成过程
        3.3.1 演化博弈基础
        3.3.2 高教资源配置过程的演化与均衡的形成
    3.4 高教资源配置均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4.1 高教资源管理机制的内涵
        3.4.2 配置均衡激励与约束机制及其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配置主体与制度的互动奠定了均衡的基础
    4.1 高教资源配置主体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
        4.1.1 主体偏好决定的行为特征与行为合力的作用
        4.1.2 制度力与制度弹性及其对配置过程的作用
        4.1.3 高教资源配置主体偏好行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
    4.2 高校配置主体合力与制度力的共生演化
        4.2.1 高校主体力量与制度力量的平衡模型
        4.2.2 两种力量增长的平衡点及稳定性
        4.2.3 两种力量增长速度关系的相轨分析
    4.3 两种力量的互动促进均衡实现的实证分析
        4.3.1 模型离散化
        4.3.2 假设前提与实验步骤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激励约束政策与资源增长的耦合性驱动了均衡实现
    5.1 高教资源配置中政策特征与资源要素的功能特征
        5.1.1 伴随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资源配置政策特征
        5.1.2 系统资源要素的功能特征
        5.1.3 不同政策约束的高教资源增长与积累特征
    5.2 高教资源增长与教育政策的耦合关系
        5.2.1 高教资源增长与高校规模增长的关系
        5.2.2 高教资源增长与政府政策的耦合性
    5.3 耦合性对均衡实现有驱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5.3.1 因果关系分析
        5.3.2 流图分析
        5.3.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层次序性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条件
    6.1 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与实践
        6.1.1 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
        6.1.2 公平与效率关系实践
    6.2 公平和效率关系测度分析
        6.2.1 公平与效率关系函数
        6.2.2 相关的数学概念
        6.2.3 高教资源配置决策偏好的序性质
        6.2.4 高教资源配置决策偏好的层次概念格性质
    6.3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配比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6.3.1 模型
        6.3.2 数据调查与假设
        6.3.3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均衡基础上的高教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7.1 高教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原理
        7.1.1 高教资源要素关系原理
        7.1.2 高教资源配置的效用原理
        7.1.3 高教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方法
    7.2 区域高教资源配置相对效率实证分析
        7.2.1 区域高教资源配置的效率概念与方法选择
        7.2.2 DEA评价方法及相关概念
        7.2.3 区域高教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表格数据

(7)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一) 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之声与治本之举
        (二) 当代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诉求
        (三) 研究者的志趣所向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民族教育的研究
        (二) 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研究
        (四) 关于外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研究
    三、 概念界定
        (一) 体制
        (二) 民族高等教育
        (三) 教育体制与民族教育体制
        (四) 高等教育体制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
    四、 研究价值
        (一) 正本清源,体制研究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根本路径
        (二) 以史为鉴,有助于指引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
        (三) 理论延展,弥补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历史研究之不足
        (四) 探索创新,立体化研究为民族教育史开拓新的领域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四)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史动因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根本动因
        一、 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转型
        三、 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 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二、 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模式追随
        三、 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嬗变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49—1956)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56—1966)
        三、 “文革”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66—1976)
        四、 历史转折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77—1984)
        五、 全面改革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85—1997)
        六、 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98—2009)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一、 初步确立期(1949—1958)
        二、 调整受挫期(1958—1976)
        三、 恢复重建期(1977—1985)
        四、 改革进取期(1985—1998)
        五、 深化发展期(1998—2009)
    第三节 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解析
        一、 “以史为鉴”——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归因
        二、 “源头活水”——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三、 “上下求索”——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动力和趋向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轨迹
        一、 新旧体制转换期(1949—1955)
        二、 初步发展期(1955—1966)
        三、 遭受破坏期(1966—1976)
        四、 恢复重建期(1977—1985)
        五、 改革深化期(1985—2009)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解析
        一、 办学体制问题溯源与阐释
        二、 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 办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四、 办学体制的民族特色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嬗变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沿革
        一、 计划经济下的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1949—1978)
        二、 经济转型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1979—1998)
        三、 市场经济下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多元化(1999—2009)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解析
        一、 投资关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扶持与政策解析
        二、 史海钩沉——投资体制变迁的历史反思与问题剖析
        三、 思忖探究——民族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创建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的沿革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
        一、 新旧体制转化期(1949—1951)
        二、 “统招统分”时期(1951—1983)
        三、 “双向选择”过渡时期(1984—1992)
        四、 “并轨招生”与“自主择业”时期(1993—2009)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解析
        一、 优惠政策——凸显招生就业体制的民族特色
        二、 谋公平、求发展——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诉求
        三、 探索与发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路径探析
    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 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
        一、 新中国伊始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肇端(1949—1978)
        二、 改革开放后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迁(1978—2009)
        三、 新中国民族院校领导体制历史沿革脉络追溯
    第二节 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以“N 民族大学”为例
        一、 N 民族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简介
        二、 N 民族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解析
        三、 探寻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
    小结
第七章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思变
    第一节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反思
        一、 成就盘点——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成绩斐然
        二、 经验累积——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中反思求变
        三、 问题聚焦——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瓶颈透视
        四、 举措筹划——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策略
    第二节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理论反思
        一、 历史归因——影响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要素解析
        二、 特色发展——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独特之处
        三、 突破与创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革故鼎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成人高等教育
        (二) 学分制
        (三) 课程结构
    四、文献综述
        (一) 有关论着方面
        (二) 有关论文方面
第二章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课程结构要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 成人学习的特点
        (二) 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
    二、课程结构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 课程结构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
    三、课程结构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 课程结构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三章 学分制下课程结构设计的实例分析
    一、哈佛大学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
        (一) 背景
        (二) 内容及过程
        (三) 结果分析
        (四) 对本文课程结构设计的启发
    二、云南大学职继院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
        (一) 背景
        (二) 内容及过程
        (三) 结果分析
        (四) 对本文课程结构设计的启发
第四章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结论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总体构想
        (一) 课程结构的总体构想情况
        (二) 各分模块课程情况
    二、对本文研究成果及后续研究计划的说明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9)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现状与问题分析
    1. 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2. 教育技术实效性不佳
    3. 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
二、影响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的归因分析
    1.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效能的前提
        第一, 建立现代教学观
        第二, 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
    2.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效能的基础
    3. 灵活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效能的策略
    4. 良好的队伍素养是提高效能的关键
        第一, 形成开拓的管理队伍
        第二, 培育敬业的教学队伍
        第三, 营造协调的组织氛围
三、提高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的方法探索
    1. 以一体化课程安排实施合并教学
    2. 以个性化时间管理推行分时教学
    3. 以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互补教学

(10)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以广西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对口支援的研究
        1.2.2 关于教育对口支援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对口支援的研究
        1.2.4 对以往研究的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内容的创新
        1.4.2 视角的创新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高校对口支援
        2.1.2 运行机制
    2.2 构建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
        2.2.1 目标管理理论
        2.2.2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结构探索
第三章 宏观分析:高校对口支援政策
    3.1 实施的原因
        3.1.1 国家战略导向
        3.1.2 东西部高校发展失衡
    3.2 实施的意义
        3.2.1 现实意义
        3.2.2 理论意义
    3.3 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概况
        3.3.1 实施进程
        3.3.2 实施成效
第四章 案例分析:广西"高校对口支援计划"
    4.1 实施缘起
        4.1.1 广西"高校对口支援计划"
        4.1.2 广西大学对口支援钦州学院
    4.2 实施成效
        4.2.1 首批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成效
        4.2.2 广西大学对口支援钦州学院成效
    4.3 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4.3.1 目标不突出
        4.3.2 运行动力不足
        4.3.3 协调不深入
        4.3.4 约束机制缺失
第五章 构建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
    5.1 目标机制
        5.1.1 构建政府、对口支援双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工作体系
        5.1.2 从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完善目标层次,突出重点
    5.2 动力机制
        5.2.1 以专项基金为导向,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5.2.2 完善激励制度,平衡支出与收益不相称的矛盾
    5.3 协调机制
        5.3.1 对外:多方协调互动
        5.3.2 对内:进一步"重心下移",完善现有协调机制
    5.4 约束机制
        5.4.1 建立督导与评估机制
        5.4.2 建立责任落实与奖惩机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研究调研提纲
附录2 广西大学钦州学院对口支援协议书
附录3 关于实施广西高校首批"结对子"帮扶计划的通知
附录4 关于开展广西本科高校第二批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
附录5 关于深入开展广西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若干意见
附录6 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
附录7 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
附录8 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目录

四、成人高校《现代管理学》教学改革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教育现代化[J]. 洪成文,郑承军,周满生,宋亦芳,朱红,刁元园,米淑兰,吴晓川.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08)
  • [2]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赵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许力双. 吉林大学, 2016(08)
  • [4]大学教师激励问题研究[D]. 赵志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6)
  • [5]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 鲍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6]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研究[D]. 屈文建.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
  • [7]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D]. 张立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研究[D]. 竟明亮. 云南大学, 2012(11)
  • [9]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效能研究[J]. 宋亦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11(21)
  • [10]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以广西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为例[D]. 谢能重. 广西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成人大学“现代管理”教学改革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