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与翻译策略

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与翻译策略

一、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及翻译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邓茹蓝[1](2021)在《对外汉语教材动物文化词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文中提出

徐奕君[2](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语是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多年以来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动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一枚璀璨明星,在成语中有一部分成语中具有动物词,也具有一部分动物文化含义。这些动物成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动物成语的研究和全面讲解,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还能够让留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本文首先对成语概念进行阐述,确定成语的具体概念,阐明成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再点明成语教学的重要性,论述成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词语教学和语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针对成语教学的意义引申出动物成语研究,第三、四、五章节主要论述动物成语的相关内容,例如:探讨汉语动物成语的特点、研究动物成语中的动物词与国外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中动物词的意义差异,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由于中外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动物成语在教学中会肯定会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习得偏误、教学困等难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的重点,在最后一章进行了阐述,具体研究针对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方法当中,采用适用于当下课堂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故事讲授法、视听展示法、对比教学法、训练强化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虽适用于各种词语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文化的角度再进一步的结合动物文化的具体意义进行成语选择和具体备课。动物成语有别于其他种类的成语,因此从文化差异地视角下进行对外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策略的研究,在确定了教学对象的基础下,研究教学原则、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最终确定适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全面地进行动物成语教学。本文通过以上关于动物成语的教学研究,希望能为今后的对外汉语动物成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阿迪力江·阿布力米提,冯瑞[3](2020)在《汉维文化动物词喻义分析及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文化动物词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文化的差别使不同民族对动物词语的意识不同,并在语言社交中经常出现错误的理解。丰富的文化动物词在汉维两种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文化构建模式的角度对汉维文化动物词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翻译要领。

阿列克谢(Oleksii Bylinskyi)[4](2020)在《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文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然离不开对相应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乌克兰人,笔者本人在本国学习汉语时及来中国留学期间,常常会面对跨文化的障碍。和其他学习汉语的乌克兰学生一样,笔者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一大难点是对汉语成语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习得。常常在面对熟悉的汉字组成的成语时,并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因而会造成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偏误。汉语成语大多是四字格形式,数量很多。中国的生肖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反映在成语上就出现了大量动物文化成语。其中仅与狗”相关的成语就有很多,这些成语承载着中国独特的狗文化。而处于亚洲的中国文化和处于欧洲的乌克兰斯拉夫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在词汇的构成上同样有所体现。比如与“狗”相关的这些动物文化词汇,在乌克兰语中多是中性或褒义的。而在汉语中有不少是贬义的,尤其是大量的“狗”相关成语,常常造成乌克兰学生理解和使用上的偏误。因此笔者尝试以“狗”相关的成语作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乌克兰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希望可以在相关内容上对两国的汉语教师的教学及乌克兰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所启示。论文主体内容大致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乌克兰学生学习“狗”相关成语习得偏误调查的具体说明。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乌克兰学生面对以熟字生词形式出现的“狗”相关成语的词义、文化内涵、褒义贬义的掌握及对包含相关成语句子的翻译能力。通过对乌克兰汉语学习者和两国汉语教师的访谈,总结出了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的问题和教师在进行狗相关成语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并尝试去找到解决方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的偏误类型及原因。通过对比中国和乌克兰狗文化的差异,以及汉语和乌克兰语中“狗”相关的成语,总结出了乌克兰汉语学习者使用“狗”相关成语时出现偏误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是对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时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并对教师相关内容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上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是结语。

宋阳[5](2019)在《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学习调查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文化词汇包含着悠久且深厚的汉民族文化信息,因此,对中亚留学生而言,汉语文化词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中华文化。词汇教学中,文化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始终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来华留学生若能精准地理解并使用汉语文化词,便可以使他们的汉语表达更精准、表达内容更丰富、更有深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中亚留学生很少使用文化词,仍是以一般词汇作为日常交际的首选。鉴于此,本论文主要从第二语言学习角度出发,以文化词本体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作为理论指导,通过梳理文化词本体理论和及汉语文化词汇研究成果,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新疆师范大学中、高级汉语水平的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中亚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词学习情况,初步梳理了中亚留学生在汉语文化词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的词义理解明显要好于语境中的词语使用;第二,高级汉语水平的中亚留学生文化词学习效果明显要优于中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第三,从正确率来看,心态文化词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其他类别的文化词学习。从整体上来看,中亚留学生对汉语文化词的学习效果还有待提升。其学习特点为:对文化词词义理解度低;文化词词语使用能力差;文化词学习主动性欠佳。

于成琛[6](2019)在《汉语动物类词汇对外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中的狗、鱼、马、鸡、牛、相关词语为例》文中提出在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理解与运用汉语中的动物类词汇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在思维习惯、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动物的文化象征义可能存在差异,那么与之相关的动物类词语的使用也不同,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影响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Ⅰ和Ⅱ两本教材为研究样本,对教材中出现的动物类词语进行统计,选取其中的“狗”、“鱼”、“马”、“鸡”和“牛”五种动物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围绕相关汉字的字形和动物类词语的语义文化,从部首教学法出发,探求相关汉字的字形教学方法;从隐喻映射角度,研究动物类词语的语义文化教学方法,试图引导学习者建立自己的第二语言隐喻机制,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方式,构建学习者自己的汉语知识理解与运用体系,希望对今后的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正文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范围及其意义,从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本体研究、对比研究、教学研究三方面分析了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首先说明了选取《发展汉语高级综合》这一教材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然后对动物类词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之后分别对教材Ⅰ和Ⅱ当中出现的动物类词语进行统计与分类,最终选取“狗”、“鱼”、“马”、“鸡”和“牛”这五种动物。第三部分对“狗”、“鱼”、“马”、“鸡”和“牛”这五种动物的本身字形和相关的动物部首“犭(犬)”、“鱼”、“马”、“隹”和“鸟”、“牛”进行了论述,并选取其中的“犭(犬)”部字进行汉字教学示例。第四部分是对“狗”、“鱼”、“马”、“鸡”和“牛”这5个动物的动物类词语进行语义文化的分析,并对《发展汉语高级综合》中出现的相关动物类词语展开对外汉语教学示例,希望对学习者学习汉语和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五部分是围绕教材、学生和教师三方面,说明了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在今后的对外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中,这类情况能有所改善。

李慧明,徐志杰[7](2018)在《动物名称在中俄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外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更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正确把握词语的内涵意义显得尤其重要。在处理动物词语及准确表达其内涵意义的过程中,直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必要的翻译策略。

侯雯雯[8](2018)在《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语义文化比较阐释》文中认为在历史上,我国蒙古族主要是从事畜牧业,汉族则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两个民族所操语言分属于阿尔泰语系黏着型语言和汉藏语系词根型语言。但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的功能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它的词汇及其词的结构方式所贮存和传承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马文化”就蕴藏在以“马”作为成词语素所组成的一系列词语和短语方面,研究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揭示其文化意义,是认识两个民族思维联想方式、民族心理特质和文化观念,走进民族心灵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全文由引言、结语和三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一章,对“马族词”的界定、“马”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语法功能等做一个简要说明。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是对蒙、汉两种语言中的“马族词”的组成及其语义内涵进行对比研究。将收集的蒙、汉语言中的“马族词”进行分类整理,分别进行语义范畴归纳以及语法结构分析,并观察蒙汉“马”词群的消长情况,探讨其消长原因;第三章,主要是对蒙、汉两种语言中的“马族词熟语”进行对比研究;对蒙汉“马族词”的隐喻方式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是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对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进行文化层面的解析;结语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和总结。以马为喻的崇高精神,鼓舞和润泽着人们的心灵,“马”的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内驱力。这一切都深深地蕴含在蒙、汉两种民族语言之中,并且作为这种精神文化的载体,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激励着人们为美好、幸福的未来披荆斩棘,战斗不息。

郭美霞[9](2017)在《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的教育资源库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日益频繁的全球化跨国交流,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力、跨文化适应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动物的理解和认识即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但是目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动物词汇内涵的研究中动物词汇少,国家个数少,跨文化理解不足,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为了实现跨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国际视野,减少文化交流时的偏见、误解、冲突,本文研究建设跨文化动物词汇理解的教育资源库,为以后建设跨文化常识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教育技术学科的视角出发,把跨文化动物词汇的理解视为跨文化教育资源,以对资源设计、资源采集、资源入库、资源利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的过程为研究思路,构建跨文化教育资源库。一、对资源的内容进行设计,是本研究的重难点之一,从动物词汇的理解出发,构建跨文化动物词汇理解的理论模型,作为资源采集的目标,此模型从“理解”——“解释”的认知过程,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学习者架构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流程,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二、对资源的采集过程进行设计,是本研究的重难点,查阅文献、发放问卷和开展访谈三者相结合收集资源,对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来华留学生展开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83份,调查国家38个,调查动物72个,并对其中来自13个不同国家的5名预科生、1名本科生、5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开展深度访谈,力图找到制约跨文化动物词汇理解的因素,并按着制约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资源;三、在建构主义和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将整理后的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素材存储到数据库中,并建设相应的展示网站,形成跨文化理解的教育资源库。网站实现了动物词的分级、动物词汇的检索及多级关联功能,实现对内容管理,用户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动物词理解进行评论与交流,并对资源库的使用满意度与资源库的教育意义进行评价。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10](2017)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概念体系中。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用某一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或说明另一不熟悉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隐喻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是文化的沉淀和载体。动物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类别,是人们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动物各种特点的感知和体验来认知和理解其他概念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动物隐喻表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对同类动物的理解和体验或多或少有着共性;但同时,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动物形象的认知必然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使得各个语言中都出现了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维特点、数量丰富的动物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的真实意义,对于本族语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面对不熟悉的目的语动物隐喻时,缺少对这种文化的特别体验,不具备相似的思维方式的二语学习者很难正确地理解该隐喻所隐含的意义。他们往往会凭借母语文化的生活经验图式或者母语习惯来处理目的语隐喻表达,而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对隐喻的误解。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加工过程的特点,寻找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理解困难的途径,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来说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调查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状况,找出并分析他们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揭示影响他们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为二语隐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促进目的语动物隐喻的习得。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对俄汉语动物隐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认知对比分析,描述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阐释了俄汉语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然后,在跨文化对比和隐喻差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俄汉语动物隐喻的一些异同点设计了问卷,并针对俄、汉学习者分别进行了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调查。接着,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目的语动物隐喻意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解策略以及导致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最后,我们探讨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全文共分为6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要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以及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从语料库和词典中收集的俄汉语动物隐喻语料按照概念域的不同映射关系做了分类整理,对每一组映射关系所包含的动物隐喻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找出了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这部分研究结果为调查设计所用。第三章是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本章对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异同状况作了全面的总结,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对俄汉语动物隐喻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该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跨文化的比较深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物隐喻,同时也为理解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阐明了设计思路及执行调查程序,分析和对照了俄汉语两项调查的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总结了影响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导致理解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加工过程。第五章是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章从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状况入手,发掘了当前二语隐喻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点,讨论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并从隐喻意识的形成、隐喻思维训练和文化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俄汉语动物隐喻教学的一些适宜的教学途径。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本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二、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及翻译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及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概述及其意义
    2.1 成语的概念
    2.2 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2.3 成语教学的意义
        2.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3.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 动物成语的特点及中外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3.1 动物成语的来源
    3.2 动物成语的特征
        3.2.1 动物成语的结构特点
        3.2.2 动物成语的褒贬义特点
第四章 动物成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
    4.1 文化内容理解偏误
    4.2 感情表达理解偏误
第五章 动物成语习得偏误的成因
    5.1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5.1.1 语义和感情色彩理解不当
        5.1.2 语法运用不当
        5.1.3 文化背景不同
    5.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2.1 教学内容相对薄弱
        5.2.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5.2.3 教学方法单一
第六章 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6.1 教学方法
        6.1.1 故事讲授法
        6.1.2 视听展示法
        6.1.3 对比教学法
        6.1.4 训练强化法
    6.2 教学策略
        6.2.1 教学方案的设计
        6.2.2 教学内容的选择
        6.2.3 教学原则的设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留学生习得汉语成语的研究
        1.3.2 关于中欧动物词汇文化对比的研究
        1.3.3 汉语及汉英对比中的“狗”相关词语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乌克兰学生“狗”相关成语习得偏误调查与教师访谈
    2.1 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2.2 调查问卷设计
    2.3 问卷调查结果
    2.4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2.4.1 访谈对象与访谈目的
        2.4.2 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章 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偏误类型及原因
    3.1 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偏误类型
        3.1.1 容易从字词面上而非整体上理解熟字生词
        3.1.2 对成语褒义贬义的区分不清
        3.1.3 在特定语境中的理解和使用错误
        3.1.4 翻译时容易忽略文化义和引申义
    3.2 乌克兰学生系习得“狗”相关成语偏误产生的原因
        3.2.1 中乌文化的巨大差异
        3.2.2 教师在相关内容教学上的欠缺
        3.2.3 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不充分
        3.2.4 教材编写中相关内容的不足
第四章 对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的教学思考和建议
    4.1 对教师教学上的思考和建议
    4.2 对学生学习上的思考和建议
    4.3 对教材编写上的思考和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学习调查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文化词本体研究
        1.3.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词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学习现状调查
    2.1 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整体学习掌握情况调查分析
        2.1.1 中高级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的文化词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2.2 中亚留学生文化词分类调查分析
        2.2.1 物态文化词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2.2 制度文化词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2.3 行为文化词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2.4 心态文化词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3 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学习差异相关因素分析
        2.3.1 性别与汉语文化词学习显着性分析
        2.3.2 汉语水平与文化词学习之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3 文化词语学习特点分析
    3.1 中亚学生文化词学习还处于理解阶段
    3.2 中亚留学生掌握较好与较差的文化词
4 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学习现状成因分析
    4.1 客观原因
        4.1.1 文化差异较大
        4.1.2 汉语文化词词义复杂
        4.1.3 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4.2 主观原因
        4.2.1 学习动机的影响
        4.2.2 学习策略的影响
        4.2.3 与目的语人群接触频度低
5 文化词教学建议
    5.1 对教师教授文化词的建议
    5.2 对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文化词的建议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发展汉语》文化词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汉语动物类词汇对外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中的狗、鱼、马、鸡、牛、相关词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本体研究
        (一) 汉语动物类词汇的来源研究
        (二) 汉语动物类词汇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研究
        二、中外动物类词汇的对比研究
        (一) 中外动物类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二) 中外动物类词汇的隐喻对比研究
        (三) 中外动物类词汇的翻译研究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物类词汇的教学研究
        (一) 汉语动物类词汇习得与偏误研究
        (二) 汉语动物类词汇教学设计研究
    第三节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选择和动物类词汇的概说
    第一节 选择《发展汉语高级综合》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
    第二节 动物类词汇的概念界定
        一、基本动物名称词语
        二、以基本动物名称为语素构成的词语
    第三节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动物类词汇概述及分类
第二章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汉字形体分析和教学
    第一节 “狗”字形体和犭(犬)部字
    第二节 “鱼”字形体与鱼部字
    第三节 “马”字形体与马部字
    第四节 “鸡”字形体和隹部、鸟部字
    第五节 “牛”字形体和牛部字
    第六节 “狗、鱼、马、鸡、牛”汉字和相关同部首教学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
    第一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狗”
        一、“狗”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二、“狗”的概念意义和转义
        三、以“狗”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第二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鱼”
        一、“鱼”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二、“鱼”的概念意义与转义
        三、以“鱼”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第三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马”
        一、“马”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二、“马”的概念意义和转义
        三、以“马”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第四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鸡”
        一、“鸡”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二、“鸡”的概念意义与转义
        三、以“鸡”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第五节 《发展汉语》中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文化分析——“牛”
        一、“牛”的文化象征义分析
        二、“牛”的概念意义与转义
        三、以“牛”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示例
    小结
第四章 动物类词汇教学相关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教材编写中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学生学习方面的相关问题及示例
        一、文化误读
        二、汉字偏误
        三、混淆问题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一、轻视动物类词汇及其文化教学
        二、未因材施教
        三、讲解不充分
        四、练习不充分
        五、教师素养不高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二、教学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语义文化比较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词义概说及“马族词”浅析
    第一节 词义概说
    第二节 “马族词”的界定
    第三节 蒙汉两种语言中“马”的文字解析及其语义探究
第二章 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对比研究
    第一节 古代汉民族对“马”的命名及相关词语分析
    第二节 蒙古族对“马”的命名及相关词语分析
    第三节 蒙、汉语言中“马族词”语义消长的原因
第三章 蒙汉语言“马”族熟语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语“马族词”中熟语研究
    第二节 蒙古语“马族词”中熟语研究
    第三节 跨文化视域下蒙汉“马”族词隐喻对比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的教育资源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趋势
        二、跨文化交流融入社会生活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动物词汇跨文化研究现状
        二、教育资源库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跨文化
        二、跨文化教育
        三、教育资源库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
第三章 跨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的需求分析及设计理念
    第一节 跨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一、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需求
        二、跨文化主题资源的需求
        三、跨文化常识数字化学习的需求
    第二节 跨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的教育意义
        一、跨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的教育目标分析
        二、跨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的意义
    第三节 跨文化教育资源库设计研究
        一、跨文化教育资源库设计理念
        二、跨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第四章 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教育资源库的资源采集
    第一节 资源采集目标分析
    第二节 教育资源采集的内容设计
        一、教育资源库采集的原则
        二、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的特殊性
    第三节 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的资源收集过程
        一、查阅文献
        二、发放问卷
        三、开展访谈
    第四节 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的资源整理
第五章 跨文化教育资源库设计
    第一节 网站需求分析
        一、用户分析
        二、功能需求分析
    第二节 系统结构设计
        一、目标设计
        二、项目规划
        三、用户管理
    第三节 开发环境配置
    第四节 网站功能模块的实现
        一、用户使用界面
        二、后台管理界面
    第五节 跨文化常识网站使用情况评价
        一、调查设计
        二、评价结果分析
        三、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代表性文献研究的动物词汇汇总
附录B:文化动物词调查问卷
附录C: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D:跨文化常识网站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10)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3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1.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2.1 俄汉动物隐喻的类型分类
    2.2 动物域映射人的外貌域
        2.2.1 从动物到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2.2.2 从动物到人的生理状态与年龄
        2.2.3 从动物到人体的机能特征
        2.2.4 从动物到个人风格特点
    2.3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内在特征域
        2.3.1 从动物到个人品德特点
        2.3.2 从动物到人的性格特点
        2.3.3 从动物到个人才智
    2.4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社会角色特征域
        2.4.1 从动物到人的职业和职业特性
        2.4.2 从动物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4.3 从动物到社会评价
        2.4.4 从动物到人之间的亲昵称谓
        2.4.5 从动物到詈语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
    3.1 地理环境与动物分布
    3.2 文化背景的影响
        3.2.1 宗教信仰的影响
        3.2.2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3.2.3 古典文学的影响
        3.2.4 民俗传统的影响
    3.3 语言因素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
    4.1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4.1.3 调查过程与数据统计
    4.2 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4.2.1 汉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2 俄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3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比较
    4.3 俄、汉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模型构建
        4.3.1 基于已有相关单语者隐喻理解模型的讨论
        4.3.2 基于本研究结果的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隐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5.2 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研究现状与特点
    5.3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对二语隐喻教学的启示
    5.4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教学途径
        5.4.1 针对俄汉语学习者的动物隐喻教学的基本原则
        5.4.2 培养俄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能力的教学策略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
    6.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俄语动物隐喻
附录二:汉语动物隐喻
附录三:汉语调查问卷
附录四:俄语调查问卷
致谢

四、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及翻译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教材动物文化词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D]. 邓茹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D]. 徐奕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汉维文化动物词喻义分析及翻译策略[J]. 阿迪力江·阿布力米提,冯瑞.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0(01)
  • [4]乌克兰学生习得“狗”相关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阿列克谢(Oleksii Bylinskyi). 安徽大学, 2020(07)
  • [5]中亚留学生汉语文化词学习调查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宋阳.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汉语动物类词汇对外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中的狗、鱼、马、鸡、牛、相关词语为例[D]. 于成琛. 苏州大学, 2019(04)
  • [7]动物名称在中俄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策略[J]. 李慧明,徐志杰. 家庭生活指南, 2018(10)
  • [8]蒙汉两种语言的“马族词”语义文化比较阐释[D]. 侯雯雯. 青海民族大学, 2018(04)
  • [9]动物词汇跨文化理解的教育资源库研究[D]. 郭美霞. 天津大学, 2017(10)
  • [10]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D].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与翻译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