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分析

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分析

一、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雷莹,孟华[1](2021)在《飞行人员疾病谱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探讨》文中认为采用文献回顾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我国飞行人员近30年常见疾病谱的种类,总结疾病谱的变化特点,以及目前对飞行人员的健康及慢病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健康体检人员、住院人员、飞行不合格或停飞人员三个类别人群疾病的构成比情况,归纳总结多发疾病的系统类别,发现飞行人员的疾病谱特点与其职业特点、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的不足有密切的关系,总体认为对于飞行人员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

刘琳,苏芳,张莉莉,张晓丽,姚钦,张雁歌[2](2020)在《2003—2016年空军和陆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3—2016年空军和陆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特点,为进一步做好航卫保障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整群抽取2003—2016年空军和陆军医学停飞档案和病案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归纳、核查。从机种、停飞年龄、飞行时间等不同维度分析各类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特点。结果共纳入762例医学停飞飞行人员。导致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的前10位疾病依次是精神与行为障碍(12.47%)、头痛(10.63%)、颈腰椎疾病(8.53%)、高血压(7.74%)、眼底病变(3.41%)、屈光不正(3.28%)、眩晕(3.28%)、心脏疾病(3.15%)、加速度耐力不良(3.02%)、膝关节病(3.02%)。精神与行为障碍在运输(轰炸)机和直升机飞行人员中的构成比均显着高于歼(强)击机飞行员(χ2= 13.711、4.326,P<0.05 );头痛在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中的构成比显着高于歼(强)击机飞行员(χ2=4.599,P<0.05 );颈腰椎疾病在歼(强)击机飞行员中的构成比显着高于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χ2=7.572,P<0.01 );加速度耐力不良仅见于歼(强)击机飞行员,其他疾病在不同机种停飞人员中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飞行人员停飞年龄高峰为36~ 40岁,直升机飞行人员在26~30岁的停飞人数构成比显着高于歼(强)击机飞行员(χ2=6.641 ,P<0.01 )和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χ2 =17.530,P<0.01 );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在41~ 45、46~ 50岁的停飞人数构成比显着高于歼(强)击机飞行员(χ2=8.512、38.453,P<0.01)和直升机飞行人员(χ2=14.600、18.079,P<0.01 );飞行人员停飞飞行总时间高峰为1 501~2 000 h,歼(强)击机和运输(轰炸)机飞行员停飞飞行时间高峰均为1 501~ 2 000 h,直升机飞行人员停飞飞行时间高峰为≤500 h。直升机飞行人员在≤500 h、501~1 000 h的停飞人数构成比显着高于歼(强)击机飞行员(χ2=17.222、7.873,P<0.01 )和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χ2=31.448、14.459,P<0.01)。结论因精神与行为障碍、头痛、颈腰椎疾病、高血压而停飞的人数在各机种飞行人员停飞疾病中均排位靠前,但位次有所不同。加速度耐力不良主要见于歼(强)击机飞行员。直升机飞行人员医学停飞年龄高峰出现较早,飞行时数偏少。

涂钒[3](2020)在《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在诉讼规则之上的证据证明是一个主观的“心路历程”,是对历史事实遗留在主观印象与客观物质中的信息进行回溯、挖掘、拼贴出重要片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专家证据发挥着重要功能。可采性研究为专家证据是否被法庭接纳设立标准,对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之观察将从专家证人的资格、专家证言与报告样式、专家证据的客观性、成文的可采性规则、及与大陆法系和中国特色分别比较归纳出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独有特色及反思五个方面展开。第一章是美国专家证人的适格性探讨,这是可采性研究的第一步。对比普通证人不难发现,二者证言范围区别明显,可采性规则赋予了专家意见广阔收集信息的自由与作出结论的空间,不似普通证言对意见性与推断性描述的严格排除。与易被混淆的法庭之友比较相似之处与实质区别时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在庭审中扮演的角色、参与庭审的方式和阶段、提供的专业知识在庭审中的分量等方面来说,二者都截然不同。此外,以科学证据为对象,运用科学经验进行逻辑推演的法庭科学家,是近年来占专家证人比重越来越大的重要群体,法庭科学家的概念与科学证据的定义亦值得探讨。依此综合描述成为法庭认可的专家证人的适格性标准与其独有特征。需强调的是,专家证人作出的证据有两种方式,不仅包括证人证言这类直接言词证据,还包括专家报告这类书证。口头证言与书面证据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作出,分别受到不同规则的挑战与约束,它们面对的可采性审查是同中有异的。将专家证言与专家报告分篇而立,依据专家从成为专家证人到参与完整的诉讼程序为逻辑动线,独立探讨可采性是十分必要的。由此也引出第二章的内容,针对这两种专家证据的内容及样式展开可采性研究。第二章讲述美国专家证据的内容及形成,包括专家证言的主要内容及样式、专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样式。第一节与第二节针对专家证言展开。专家证言是获得专家身份的证人坐上证人席位后,在诉讼中回答律师的主询问与交叉询问的口头证据。与普通专家言论对比观察出,二者在发生场景、获取方式、提供信息内容之间的差异十分清晰,并且专家证言自有其语言特点,以描述类语言、说明类语言及分析类语言为框架展开分析。第三节与第四节针对专家报告展开。该部分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报告形成的过程对法庭科学专家的报告进行重点分析,二是对报告主要内容和样式格式的介绍。作为最重要的专家证人群体,以科学经验进行推理演绎的法庭科学家们参与诉讼的频率很高,他们的报告基础是法庭科学,作出的专家证据也称为科学证据。有三个领域的科学证据在庭审中被采纳的概率较高、裁判庭认可的证明力较强。一是回答“罪犯是谁”,认定个体的法庭科学证据。二是回答“如何犯罪”,重建犯罪现场和犯罪方式的法庭科学证据。三是回答“法定能力如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的科学证据。以此为据,重点介绍了回答第一个问题的“DNA证据”,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枪弹痕迹鉴定证据”和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法医精神病鉴定”的鉴定原理、鉴定方式、运行状态及应用中的前沿问题,还介绍了中国和美国其他法庭科学的应用问题,并在前三个主要科学证据章节末附上了典型争议案例的中文编译。对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样式格式的介绍在专家证人报告的篇末。综合分析了包括宣誓书、对某个证据作出的专家意见、综合性报告等真实案件资料,发现了英国填空式的“法官友好型”范式和美国任意性较大的“专家友好型”范式。结合相关法律、行业规范和司法实践总结出撰写报告的基本原则,包括简明扼要直击重点、避免使用猜测性或过度自信的表述、始终体现中立地位、采用客观方法,以及理性陈述意见。末尾附上目前为止所阅较为规范详尽的一篇美国专家报告的中文编译,以供参考。第三章对专家证据的客观性展开研究。即便专家证人、证言及报告的内容形式都满足可采性要件,专家证据也不必然可采,还应具备的客观性要件。客观性的满足由法律提供的客观制度保障与专家中立立场的主观保障共同实现。制度上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庭前开示制度,指在案件开庭审理之前,当事人获得各方所掌握证据资料之信息的法定程序。对此,英国与美国在民事与刑事诉讼领域的开示程度、开示内容都有些许不同,英国有着成文的开示规则,美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权利并非由宪法直接赋予,而是通过最高法院对第五和第十四条修正案争当程序条款的解释实现的。但开示规则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充分保障对抗力量均衡的功能。有开示就有例外,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赋予了四个特权,作为不用开示的法定例外。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这些例外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典型如专家证据的开示规定,由当做例外限制开示演变为弱化限制主张开示,这也形成了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一大特色。制度是显明的,证人的主观思想是隐蔽的。因而本章第二节开启了科学证据鉴定面对的重大伦理挑战,即“对抗同盟”现象的探讨。专家证人从作为雇主的“雇佣枪手”到与雇主暗自达成“对抗同盟”等一系列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外化的表现。美国与英国都作出了各自的改革尝试,但似乎成效一般。因为证据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被正确解读,专业证人的职业必然在以独立的、审慎的眼光分析证据的同时,又无法抛开证据与它所处的情境、待证事实之间需要建立合理联系的现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法庭科学家这类重要的专家证人,身兼科学的研究者与法律的证明者,在科学真实与法庭真实之间游走,法庭中的科学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追求既统一又各异。它们都是客观真实的一部分,都重视因果关系的认定,都无法实现绝对真实。但法庭中的科学致力于发现真相,法庭中的法律也从不以探究真相为目的。第四章是美国专家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专家证言并不会因为作出主体的权威性而自动为法庭认可,因而第一节对弗莱伊案、多伯特案、锦湖轮胎案三个标志性先例作出了介绍与分析。弗莱伊案设立的普通接受原则既有进步意义和必然性,也有被取代的可能与局限性。多伯特案设立的强调科学方法鼓励法官审查的可采性规则是对普通接受原则的进步,但它带来的争议并不比簇拥的呼声小,也没有在全美范围内对弗莱伊规则全面取代。湖锦论坛案的到来结束了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争议,将规则扩展到非科学证据领域,肯定经验与技能同样适用多伯特规则。每个规则都附上了该案案由、裁判依据、裁判结果的中文编译概览,以供参考。同时,实践中的可采性规则不是生搬硬套的打勾式应用,除了满足成文法证据规则中的条款要求,依据标志性先例及其他判例设立的不成文规则,还需同时满足关联性、可靠性和可接受性标准。第二节对三个规则展开讨论。这三个规则都没有在证据法中明文体现,实际设定了准入性标准的门槛,并不是每个案例必定讨论的必要性规则,却可以成为降低证据可信度,甚至是排除证据的事由之一。第五章对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特色的剥离与反思。第一节通过与大陆法系比较,观察到美国对专家证据的对抗式审查模式的依赖、不似大陆法系依靠中立专家证人来矫正偏见、以及为法官心证的形成设立了独特的规则指引的三个特点。在与中国特色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处于专家证据应用的起步阶段,美国经历了专家证据开示从限制到宽松、由只关注相关性到愈加关注可靠性标准、专家证人道德标准从低至高的三个独特演变阶段,可为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些许思路。第二节讲述了庭审中法官与陪审团眼中的专家证据,发现实践中法官对物证的依赖十分严重,并且专家证据是否可采不仅与法官如何适用规则完成守门人角色相关,甚至受到法官本人的影响。陪审团对于专家报告的看法与采纳标准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经过研究发现陪审团并没有使用什么高大的逻辑判断,而是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分辨技能。陪审员首先以自我认知对证据进行阅读并尝试理解,初次探查是否存在认知范围内的谎言,接着通过开庭陈述、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巩固或降低对专家评估的可信程度。一旦遇到复杂的科学证据,陪审团将直接摒弃这些逻辑,转而依靠外围信息判断证据可靠性的“独眼龙裁判”,譬如专家本人的个人魅力、作证经历、行业履历和着作数量等。第三节是对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反思。观察发现实践中对专家证据过度依赖,导致“垃圾科学”与“冒牌专家”混于庭上,诉讼费用过高与诉讼延迟现象屡见不鲜,专家过失与渎职行为和任何行业领域一样普遍存在,都令被告不公平的承担了专家证据不可靠的证明责任与超出合理范围的诉讼成本。此外,缺乏统一标准的实验室实践等漏洞,使“甜点抗辩”等伪科学登堂入室不断干扰着司法正义的实现,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还发现专家证人作证风险逐渐增加,以雇佣方当事人主张损害赔偿责任与侵权责任等民事诉求的概率显着提升,而司法判决对此类主张也愈加支持,甚至是鼓励。从医疗事故诉讼中的执业医生到没有尽到预防措施义务的精神病学家,还有对潜在受害者未履行道德范围内告知义务的专家证人和未尽到照顾义务的职业过失的专家证人,都成为了追诉的被告。第四节是对我国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的启示。在回应我国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的政策背景下,司法鉴定人改革顺利推进的历史契机下,专家辅助人制度已箭在弦上。统揽美国经验与教训,初步探索了三个方面的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要求。一是明确了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规则设立的必要性,有利于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有利于构建鉴定意见可采性规则、有利于推进裁判文书规范化。二是初步设想了成文可采性规则,包含专家适格性的形式审查,专家出庭口头意见审查,及未出庭专家撰写的专家报告的审查标准。三是对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客观性提出三个要求,对专家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对专家证据可靠性的审查,以及对专家证人道德的经常性审查。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概念不能直接拿来,国内理论扎实地鉴定人概念也无法直接套用,应属于司法辅助人项下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为其单独构建序列,并从培养去伪存真的逻辑思维、选择稳定可靠的科学理论、秉持客观公正的科学立场的专家入手,防范美国已发生与生在快速变化的风险,推动我国证据制度、鉴定制度、司法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谢蒙蒙[4](2020)在《EGCG对帕金森模型果蝇的性状干预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绿茶中茶多酚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可通过抗氧化等机制对人体施加健康调节作用,是绿茶实现其营养效应的关键作用物质。帕金森病作为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而研究表明EGCG可以对帕金森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由于之前有报道称与健康人群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会发生改变,同时EGCG又具有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效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EGCG对帕金森病的修复效应是否通过对体内肠道菌群的重构而实现,并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脑肠轴作用途径。方法:我们利用果蝇分别构建帕金森病的遗传(PINK1基因突变或敲低)和环境致病模型(鱼藤酮暴露)作为EGCG的干预对象。首先将果蝇在含不同剂量的EGCG的食物中培养20天,通过对果蝇的行为学和形态学等指标进行检测确定EGCG的修复效果。确定修复效果后,通过16S r RNA测序研究EGCG对菌群结构的改变,并以抗生素干扰实验探究菌群结构对EGCG干预效应的介导作用。之后通过菌种特异的定量PCR手段研究在所述干预过程中起到关键调节作用的菌株。为进一步探究关键的脑肠轴介导分子,我们利用转录组学解析并筛选可能参与EGCG改善途径的基因,将筛选出来的基因与模型果蝇重组后形成共干扰模型,并通过行为学以及形态学分析确定介导上述脑肠轴途径的关键分子。结果:1)0.5 mM EGCG的摄入可以在果蝇出生后20天有效改善遗传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帕金森模型果蝇的各种表型(其中攀爬指数从15.33±0.60降低到8.55±0.27;蹦跳指数从4.20±0.49上升到8.35±0.76;PPL1区的神经元数量由8.00±0.26上升到9.33±0.42;神经元中包含异常线粒体形态的比例从27.22%±3.91下降为15.97%±2.18等),说明EGCG能够在所用模型条件下实现改善效应,其对帕金森病的挽救效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抗生素干扰可以消除EGCG对帕金森病模型果蝇的挽救效果,说明EGCG的挽救效果是通过影响果蝇的肠道菌群结构实现的;3)从果蝇肠道分离得到四株细菌,并通过不同条件下的相对丰度分析和单菌的干预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KJ01(LP KJ01)是影响EGCG效应的关键菌,且这一机制不仅存在于遗传性帕金森病模型果蝇中,在环境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病模型中同样适用;4)转录组学分析发现1615个基因因PINK1突变而发生表达变化,而29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则随EGCG的加入发生进一步改变。受EGCG调节的路径多与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关;5)通过路径分析和q PCR验证,我们发现TotM、Miro、mt:ATPase6、P32、CG4908和m Rp L55六个基因随疾病模型建立和EGCG干预呈现出相适应的变化特征,因此成为介导所述脑肠轴途径的候选分子;6)在PINK1B9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敲低相应目标基因构建出共干扰模型。通过行为学和形态学检测发现,特异性敲低TotM表达量可以减弱EGCG的修复效应,且特异性敲低后EGCG与LP KJ01均失去了对疾病表型的干预能力,说明TotM是参与EGCG-肠道菌群-疾病表型这一通路的关键基因。结论:EGCG可以通过降低果蝇肠道中LP KJ01的相对丰度改善帕金森病症状,而肠道微生物-TotM通路在EGCG的神经保护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介导作用。本研究首次从肠道菌群角度探究了EGCG对帕金森病的改善机制,有助于全面了解EGCG的健康调节路径,并可为相应精神疾病的干预提供有益的分子和微生物靶点。

齐建林,于东睿,刘佳佳,王进[5](2019)在《2004—2016年度停飞飞行员抑郁障碍临床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4—2016年度停飞军事飞行员精神疾病疾病谱和中美抑郁障碍医学鉴定标准异同,促进我军军事飞行员抑郁障碍的医学鉴定标准制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年1月—2016年12月停飞的760例飞行员精神疾病疾病谱进行分析,并对抑郁障碍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中美军事飞行员抑郁障碍医学鉴定标准。结果因精神疾病停飞的飞行员占比为13.03%,其中抑郁障碍为66.67%,年龄相对较轻。美军针对不同岗位军事飞行员制定了详尽的抑郁障碍医学鉴定标准。我军抑郁障碍鉴定标准临床操作性不强,特许指南仍是空白。结论军事飞行员医学停飞中精神疾病居首位的仍然是抑郁障碍,且停飞年龄相对较轻。在抑郁障碍鉴定标准和特许指南制定中应充分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尽快实现由经验模式向标准化和科学化模式的转变。

贺静[6](2019)在《不同身体练习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疲劳的消除,免疫系统的恢复、整合,以及记忆的巩固,而长期睡眠问题会降低认知功能、食欲和免疫功能,对情绪和葡萄糖代谢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发现,从事规律性运动可以有效地刺激相关睡眠因子的分泌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因睡眠问题而引起的身体疾病。但已有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多以小群体的现状调查为主,缺少在大样本的支持下探讨体力活动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有关睡眠的运动干预实验研究方面,多采用结果性评价,缺乏全程监测;睡眠质量评价方面,以单一测量工具较多,采用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此外,力量练习、耐力练习以及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待进一步讨论,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的单次运动时长以及时间段尚存争议。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寻求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较佳的身体练习形式、运动时长和运动时间段,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运动干预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睡眠生理机制、影响因素、运动干预研究以及测量工具进行阐述,初步确定了研究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七大地理分区1680名大学生(男698;女973)睡眠质量的调查,发现存在主要睡眠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进行不同运动干预的实验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由此筛选出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过较佳的身体练习形式、时长和时间段。研究结果:1、对我国七大地理分区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PSQI得分≥8的人数高达633人(37.88%),男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7.36±2.57,女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7.17+2.36。PSQI各因子得分排名前三的是: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状态焦虑(0.596)(29)人际关系(0.546)(29)健康与适应情况(0.216)(29)受惩罚(0.160)(29)亲友与财产丧失(0.104)(29)其它(0.099)(29)三十到五十九分钟的运动(0.066)(29)中等强度的运动(0.065)。2、经过一次性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耐力组男、女大学生睡眠效率显着性增加(P(27)0.05),力量组女大学生睡眠潜伏期和夜间清醒次数、组合组男大学生的夜间清醒时间在实验前后均显着性下降(P(27)0.05);三个运动实验组男大学生的褪黑素和皮质醇以及女大学生的皮质醇分泌水平均显着性增加(P(27)0.05),运动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变化值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3、经过八周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后,三个运动实验组男、女大学生上床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早起感觉、夜间觉醒时间均显着性下降(P(27)0.05),睡眠效率及睡眠时间显着性增加(P(27)0.05),实验组男、女大学生褪黑素、皮质醇显着性增加(P(27)0.05)。且各组别以上指标变化值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与耐力组和力量组相比,力量与耐力组合组大学生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褪黑素以及皮质醇变化幅度较大。4、经过八周不同时长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之后,三个运动实验组大学生上床时间显着性提前(P(27)0.05),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夜间清醒次数、夜间觉醒时间和早起感觉得分显着性下降(P(27)0.05),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着性增加(P(27)0.05),褪黑素、皮质醇分泌水平显着性增加(P(27)0.05),各个组别以上指标变化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与30MIN组、60MIN组相比,45MIN组大学生睡眠时间、夜间觉醒时间、褪黑素以及皮质醇的变化幅度较大。5、经过八周不同时间段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之后,运动实验组大学生上床时间、起床时间显着性提前(P(27)0.05),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早起感觉得分和夜间觉醒时间均显着性下降(P(27)0.05),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均显着提高(P(27)0.05),褪黑素、皮质醇在实验前后均显着增加(P(27)0.05),各组别指标变化值差异显着(P(27)0.05)。下午组大学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夜间觉醒时间变化均值与早晨组和晚上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并且下午组的变化幅度较大。结论:1、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严重,其主要睡眠问题主要有:睡眠时间过短、入睡时间过长和日间功能障碍;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状态焦虑、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健康与适应情况、受惩罚、亲友与财产丧失)、运动(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等。2、一次性不同形式的身体练习(力量、耐力及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均可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睡眠效率,缩短入睡时间。但是,身体练习形式不同,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也不一样。3、八周不同形式的身体练习均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使大学生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提前,减少入睡时间和夜间清醒次数,增加睡眠时间,促进精力恢复,提高睡眠效率,其中,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较佳。4、不同时长(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均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其中,45分钟的运动时长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较佳。5、不同时间段(早上、下午和晚上)45分钟的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均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其中,下午进行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较佳。

马川川[7](2019)在《中国汉族人群TRPM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探索和基因的功能性突变的研究一直是精神疾病学科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精神类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许多的不便,会造成认知功能和运动行为方面的功能障碍。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和医生都认为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是由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处于各类假说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个假说能够完整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遗传学的角度上来说,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基因、多基因、线粒体遗传和染色体遗传疾病,对于确定遗传机制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使用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探索。精神疾病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生活的不便,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由于没有明确的量化的生理生化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分类是根据精神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来认定的。神经信息的传导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神经回路形成起重要影响。神经信息的传导最近被认为是CNS发展的关键调节剂,但是其中各种基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精神病疾病研究的障碍之一是难以动态分析人类大脑的状态。而由于胚胎的发育,视网膜的动态变化被认为可以近似于大脑的动态变化,它被认为是脑部疾病诊断与研究的重要参考部位。其中,认知障碍的原因可能是由视觉障碍引起的,TRPM1基因与视觉光反应的缺陷有关。此外,研究者曾报道显着相关的证据表明TRPM1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并且TRPM1蛋白在离子通道这一生物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黑色素的合成中也发挥作用。虽然有文献报道TRPM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但是有部分GWAS文献却提供了相反的结果,为了论证TRPM1基远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是否有关联,我们建立了本次研究。本研究在1248例精神分裂症、1056例重度抑郁症、1344例双相情感障碍和1248例健康对照样本中对TPM1基因的8个标签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了这些SNP的易感性。关联分析表明TRPM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没有相关性。同时,我们选用了五篇往期报导来进行rs10162727与精神分裂症的荟萃分析,得出的荟萃分析结论同样是TRPM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没有显着性关联关系。

叶佳波,钟方虎,张霞,贺青,马月欣,于丽,雍伟,郑媛憬,赵东升[8](2018)在《空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了解空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的疾病谱分布及变化规律,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航卫保障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系统收集1987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期间,空军航空兵部队医学停飞的飞行人员档案资料。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双录入核查,保证数据录入的质量。用Excel 2003和SPSS 11.5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①1987—2002年空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停飞年龄为52岁,平均33.42岁;62.98%的人年龄≤35岁,13.89%的人>40岁。②1987—2002年导致空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人数最多的疾病为神经精神疾病,是排名第12位的血液系统疾病的164.61倍。③1987—2002年空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单病种疾病谱前10位分别为头痛、晕厥、神经衰弱、胃肠溃疡、病毒性乙型肝炎、高血压病、慢性胃肠炎、耳聋、耳气压功能不良和屈光不正;前10位疾病的疾病构成比达58.24%;前3位的疾病均为功能性疾病。结论空军医学停飞人员年龄偏低,停飞疾病谱功能性疾病构成比偏高,应引起飞行人员和航卫保障人员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加强医学干预。

张立杰[9](2018)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rs4680位点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儿茶酚胺氧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rs4680)与强迫症的关联性。方法:以山东汉族人群中的400例强迫症患者和459个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 ARRAY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技术对COM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4680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强迫症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有无差异。然后,将强迫症患者按性别、发病年龄分层,比较各强迫症组和相应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有无差异。结果:强迫症组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分布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098,df=1,P=0.754),对照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015,df=1,P=0.902);男性强迫症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058,df=1,P=0.810),男性对照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583,df=1,P=0.445);女性强迫症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0416,df=1,P=0.838),女性对照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558,df=1,P=0.455);早发强迫症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118,df=1,P=0.731),晚发组中COMT rs4680位点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008,df=1,P=0.931),结果显示各组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该研究入组的样本的群体代表性较好。COMT rs4680位点等位基因(c2=0.108,P=0.742)和基因型频率(c2=0.131,df=2,P=0.937)在强迫症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发病年龄分层后,早发强迫症组和对照组COMT rs4680位点等位基因(c2=0.212,P=0.645)和基因型频率(c2=0.258,df=2,P=0.879)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强迫症组和对照组COMT rs4680位点等位基因(c2=0.001,P=0.981)和基因型频率(c2=0.008,df=2,P=1.000)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强迫症组和男性对照组COMT rs4680位点等位基因(c2=0.562,P=0.453)和基因型频率(c2=0.694,df=2,P=0.707)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强迫症组和女性对照组COMT rs4680位点等位基因(c2=0.168,P=0.682)和基因型频率(c2=0.596,df=2,P=0.742)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rs4680位点任一等位基因是发生强迫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多态性(rs4680)与强迫症可能不存在关联。COMT有多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如rs4680、rs6269等,其中rs4680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一个位点。本研究仅对COMT rs4680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虽然结果未发现COMT rs4680位点多态性和强迫症之间存在关联,但也不能断言COMT rs4680位点多态性在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中不起作用,单独一个位点对于强迫症发病方面的影响可能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是也有可能这一位点同其它多态性位点相互作用,共同的作用导致了强迫症的易感性,还种可能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COMT基因与强迫症的相关性研究有待于今后扩大样本量、更严谨的设计加入量表更好的保证研究对象的同质性、更多的多态性位点来深入探讨该基因与强迫障碍的关系。

王广云,孔德文,王佳,崔丽,张凌[10](2018)在《中美军事飞行人员疾病谱主要疾病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索中、美军事飞行人员疾病谱统计数据,分析我军飞行人员的主要疾病分布情况,并与美军飞行人员的主要疾病对照,为今后我军航空医学保障研究及航空医学风险评估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CHKD、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及美国空军航空医学特许管理示踪数据库系统(the USAF Aeromed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aiver Tracking System,AIMWTS)获取相关统计数据。结果检索飞行人员疾病谱数据来源文献70余篇,引用文献23篇,制作图表11张。我军飞行人员前10位疾病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骨与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耳鼻喉疾病、泌尿系疾病、皮肤疾病、眼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及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美军前10位依次为眼疾病、耳鼻咽喉疾病、精神与神经疾病、消化道疾病、骨与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疾病、皮肤病、呼吸及胸部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虽然我军消化系统疾病排位第1,与美军眼科疾病排位第1不同,但排位居前的其他系统疾病有高度的相似性(骨与关节、心脏与血管、耳鼻喉疾病均在疾病谱的前5位)。结论通过中、美飞行人员疾病对照分析,反映出我军飞行人员的主要疾病也是当前军事飞行人员的职业共患疾病。提示当前我军飞行人员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高,心血管疾病仍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颈、腰椎病、关节病、背痛等疾病的患病率与飞行职业相关度高,屈光不正的中、美发病率差异大,鼻窦炎、变异性鼻炎等鼻科疾病中、美病种相似,肾结石患病率均较高。

二、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飞行人员疾病谱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谱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
2 本文分析所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3 飞行人员健康体检人群中检出疾病的种类和疾病谱
4 飞行人员住院人群中的疾病种类和疾病谱
5 飞行人员中不合格和停飞的人员疾病种类和疾病谱
6 飞行人员疾病谱的特点分析
7 飞行人员的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8 对飞行人员进行健康管理的策略

(3)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理论意义与研究期待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专家证人的适格性
    第一节 与普通证人比较:美国专家证人的资格
        一、专家证人的适格标准
        二、专家证人与其他证人的比较
        三、专家证据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美国专家证人在法庭实践中的职业义务
        一、豁免与追责:专家证人的职务义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家证据的内容与形成
    第一节 专家证言的内容
        一、普通专家言论与专家证言
        二、联邦证据规则中的重要条款
        三、对专家证言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专家证言的样式
    第三节 专家报告的内容
        一、法庭科学:专家报告的主要客体
        二、科学方法的科学性:专家报告可靠性的依赖
    第四节 专家报告的样式
        一、专家报告的基本范式
        二、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家证据的客观中立
    第一节 庭前开示:客观上的制度保障
        一、专家证据的庭前开示:
        二、专家证据开示的功能
        三、专家证据开示的例外
    第二节 矫正偏见:主观上的中立立场
        一、中立专家的制度基础
        二、矫正专家证人偏向性的措施
    第三节 法庭中的科学真实与法律真实
        一、法庭中科学与法律在追求真实中的统一
        二、法庭中科学与法律在追求真实中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
    第一节 :最重要的三个判例
        一、延迟新兴科学采用的普遍接受原则:Frye v.United Stated(1923)
        二、强调科学方法鼓励审查: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1993)
        三、结束“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争论:Kumho Tire Co.v.Carmicheal(1994)
    第二节 其他可采性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二、可靠性规则
        三、可接受性规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特色与反思
    第一节 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特色
        一、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二、与中国特色的比较
    第二节 法官与陪审团眼中的专家证据
        一、法官眼中的专家报告
        二、陪审团眼中的专家报告
    第三节 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反思
        一、对专家证人的过度依赖
        二、法庭科学证据的不当司法运用
    第四节 对我国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构建的启示
        一、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标准设立的必要性
        二、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之构建
        三、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客观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附录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案例举要
索引

(4)EGCG对帕金森模型果蝇的性状干预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EGCG
        1.1.1 EGCG的结构特性
        1.1.2 EGCG的生理活性
    1.2 帕金森病
    1.3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1.4 果蝇与人类疾病研究
        1.4.1 模式生物果蝇
        1.4.2 UAS/GAL4 系统
        1.4.3 果蝇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EGCG对帕金森病模型果蝇的改善
    2.1 实验材料
        2.1.1 果蝇品种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给药处理
        2.2.2 攀爬能力的测定
        2.2.3 跳跃/飞行能力的测定
        2.2.4 生命周期测定
        2.2.5 免疫组化
        2.2.6 线粒体形态观察
    2.3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EGCG对帕金森病遗传模型果蝇运动能力的影响
        2.4.2 EGCG对帕金森病遗传模型果蝇寿命的影响
        2.4.3 EGCG对帕金森病遗传模型果蝇神经元数量和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2.4.4 EGCG对帕金森病肌肉模型果蝇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2.4.5 EGCG对帕金森病肌肉模型果蝇运动能力的影响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EGCG对帕金森病模型果蝇的改善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果蝇品种及来源
        3.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相关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给药处理
        3.2.2 攀爬能力的测定
        3.2.3 跳跃/飞行能力的测定
        3.2.4 免疫组化
        3.2.5 线粒体形态
        3.2.6 果蝇重组方案
        3.2.7 果蝇肠道菌群的提取
        3.2.8 微生物组分析
        3.2.9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2.10 聚类分析
        3.2.11 果蝇肠道菌群分离方法
        3.2.12 菌种保存
        3.2.13 果蝇总蛋白提取
        3.2.14 果蝇总RNA的提取
        3.2.15 RNA反转录实验(Reverse Transcription)
        3.2.16 荧光定量PCR
        3.2.17 ROS水平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GCG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4.2 抗生素干扰对EGCG修复效应的影响
        3.4.3 果蝇肠道中主要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3.4.4 EGCG对四种菌的相对丰度影响
        3.4.5 单菌对果蝇运动能力的影响
        3.4.6 单菌对果蝇神经元数量和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3.4.7 环境模型验证LP KJ01 介导EGCG的修复效应
        3.4.8 联合环境和遗传模型验证LP KJ01 介导EGCG的修复效应
        3.4.9 EGCG对帕金森病果蝇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4.10 定量PCR验证EGCG对筛选基因的表达量影响
        3.4.11 基因重组对果蝇的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
    3.5 讨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2004—2016年度停飞飞行员抑郁障碍临床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停飞情况分析
    2.2 不同病种停飞年龄分析
    2.3 抑郁障碍医学鉴定标准对比分析
3 讨论

(6)不同身体练习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睡眠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1.1.2 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1.1.3 规律性运动是睡眠改善的良好助剂
        1.1.4 睡眠质量运动干预研究彰显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睡眠生理调控机制研究
        1.3.3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1.3.4 睡眠质量运动干预实验研究
        1.3.5 睡眠质量测量工具应用研究
        1.3.6 文献总结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框架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3.1.1 我国大学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1.2 我国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各因子得分
        3.1.3 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排序
        3.1.4 小结
    3.2 一次性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2.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2.2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2.3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2.4 小结
    3.3 八周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3.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3.2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日记测量指标变化
        3.3.3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3.4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3.5 小结
    3.4 不同时长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4.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4.2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日记测量指标变化
        3.4.3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4.4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4.5 小结
    3.5 不同时间段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5.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5.2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日记测量指标变化
        3.5.3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5.4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5.5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创新、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创新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国汉族人群TRPM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常用缩写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精神疾病概述
    1.2 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因与研究位点的选取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基因分型
3. 结果
    3.1 tag SNP分析结果
    3.2 rs10162727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的荟萃分析结果
4. 结果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rs4680位点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强迫症组
        1.1.2 对照组
    1.2 主要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1.2.1 主要实验试剂
        1.2.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试剂盒DNA提取
        1.3.2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1.3.3 MALDI-TOF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SNP
        1.3.3.1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1.3.3.2 SAP酶处理
        1.3.3.3 单碱基延伸反应
        1.3.3.4 产物纯化
        1.3.3.5 SNP识别与判读
    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吻和度检验
    2.2 各组COMTrs680 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10)中美军事飞行人员疾病谱主要疾病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人员类别
    2.3 前3位疾病
3 讨论
    3.1 疾病分布
    3.2 主要疾病
    3.3 疾病对照
    3.4 提示
    3.5 数据来源局限性

四、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飞行人员疾病谱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探讨[J]. 雷莹,孟华. 中国医药, 2021(03)
  • [2]2003—2016年空军和陆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分析[J]. 刘琳,苏芳,张莉莉,张晓丽,姚钦,张雁歌.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02)
  • [3]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D]. 涂钒.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4]EGCG对帕金森模型果蝇的性状干预及机理研究[D]. 谢蒙蒙.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2004—2016年度停飞飞行员抑郁障碍临床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J]. 齐建林,于东睿,刘佳佳,王进. 空军医学杂志, 2019(06)
  • [6]不同身体练习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D]. 贺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国汉族人群TRPM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分析研究[D]. 马川川.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1)
  • [8]空军飞行人员医学停飞疾病谱调查与分析[J]. 叶佳波,钟方虎,张霞,贺青,马月欣,于丽,雍伟,郑媛憬,赵东升.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Z1)
  • [9]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rs4680位点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D]. 张立杰. 青岛大学, 2018(03)
  • [10]中美军事飞行人员疾病谱主要疾病荟萃分析[J]. 王广云,孔德文,王佳,崔丽,张凌. 空军医学杂志, 2018(04)

标签:;  ;  ;  ;  ;  

飞行人员神经精神疾病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