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蕾,范星,石玉,杨佳杰,蒋涛[1](2021)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及其改性技术,结合目前研究重点方向,改性纳米纤维膜可分为表面改性的纳米纤维膜与复合纳米纤维膜。归纳汇总了近年来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发现经过改性之后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在膜分离、吸附、光催化等水处理技术中更具优势,解决了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高能耗、二次污染以及处理材料不可重复使用等问题。同时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废水处理领域中仍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海霞[2](2021)在《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缺乏,同时水污染又日益严重,因此利用有效的方法处理水至关重要。膜分离技术作为水处理方法中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亲水膜强度低、易污染,疏水膜疏水性差等问题阻碍了膜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重点以改进膜工艺及膜改性为突破点,从本质上提高膜性能,制备出综合性能优良的分离膜。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聚砜(PSF)为制膜材料,通过相转化法,以聚合物浓度、铸膜液温度、空气浴时间以及凝固浴温度设计四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来优化制膜工艺,以膜强度、膜孔、膜通量为响应指标,利用极差及均值分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并对此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明显不同,综合考虑,平衡各性能的优劣,最终得出膜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聚合物浓度为22%,铸膜液温度为60℃,空气浴时间为150 s,凝固浴温度为25℃;并通过验证发现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备的膜各项性能均优于正交实验所制备膜性能的平均水平。2、利用改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400)以及蔗糖脂肪酸酯(SE)对最佳工艺参数下聚砜膜亲水改性,研究各改性剂对膜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亲水改性结果表明,三种改性剂对膜亲水性能均有改善,其中SE最明显,在SE添加量为0.4%时,接触角从86°降低到54°,亲水性能明显增强。同时,SE的添加对聚砜膜的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在添加量为0.2%时,断裂伸长率达到180%。3、通过研究不同分子量的聚偏氟乙烯(PVDF)以及非溶剂中乙醇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制备疏水性能优良的聚偏氟乙烯膜并与其他商用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PVDF所制备的膜,其结构、疏水性能、以及孔径分布均相差较大,机械性能差异较小,在相同聚合物浓度下,型号为PVDF-6020的膜材料配制的铸膜液黏度相比PVDF-1015更小。非溶剂中乙醇浓度对膜性能影响较大,随着非溶剂中乙醇浓度的增加,膜疏水性明显增强。在乙醇浓度为99%时,膜接触角达到144°,但因膜孔径较大,不利于实际应用;在乙醇浓度为75%时,膜接触角为138.9°,孔径适宜;通过与商用膜对比可知,本研究中以75%乙醇为非溶剂时所制备的膜,疏水性能更好。

任静,刘状,郭淑娟,李剑锋,程芳琴[3](2021)在《亲水/疏水复合膜强化膜蒸馏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工业废水中通常含有多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及表面活性剂,传统疏水微孔膜用于膜蒸馏处理工业废水的过程中,这些污染物容易沉积在膜表面引发膜污染和膜润湿,导致膜蒸馏过程的低效甚至失败。亲水/疏水复合膜是一种表层亲水而底层疏水的非对称膜材料,可通过在膜表面形成水合层减缓污染物的吸附累积,同时保留疏水基底膜对污染物的高截留率,用于膜蒸馏过程可有效强化其处理复杂工业废水的效果。本文概述了构筑亲水/疏水复合膜的仿生学原理与表面润湿理论,介绍了复合膜常用的制备方法,重点分析了多种亲水材料改性制备的复合膜用于膜蒸馏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强化效果及强化机制,认为复合膜表面形成的亲水层可有效抑制工业废水中疏水性污染物与膜表面的疏水-疏水相互作用,减轻膜污染及膜润湿倾向,提高污染物截留效率,而氧化石墨烯等亲水物质可加速水分子通过,提升膜蒸馏产水通量。最后指出未来亲水/疏水复合膜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污染物在复合膜中的传递模型,进一步探究复合膜对工业废水处理过程的强化机制,通过优化调控复合膜结构,提升复合膜对工业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截留率和抗污染性能,实现膜蒸馏抗污染性、截留率和产水通量的同步提升,并通过开展中试研究验证复合膜用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经济性和长期稳定性。

周玲[4](2021)在《软模板法制备多级孔道水滑石及其吸附强化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别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模板,通过加入特定化学试剂水杨酸(SA)使其形成蠕虫状线性聚集体,以此作为导向剂诱导金属盐与碱液的沉淀过程,实现水滑石在三维网络线性聚集体上的原位合成,从而得到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镁铝水滑石新材料。在多级孔道水滑石材料制备过程中,详细考察了制备条件(如金属盐溶液的浓度、镁铝摩尔比、表面活性剂浓度,陈化时间、陈化温度等)对材料表面形貌、比表面积以及物相结构等的影响,并通过磺化褐煤的吸附实验考查了新材料对于油田污水中强稳定难降解有机大分子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主要结论如下:当表面活性剂(CTAB-SA)浓度为2.8%,金属盐溶液的浓度为0.9 mol/L(镁铝的摩尔比值为2)时,通过水热合成法(160℃,6 h)可制备出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镁铝水滑石(2.8%CB-0.9MLDH-160℃)。SEM显示该材料具有玫瑰花状形貌;XRD分析表明其具有水滑石的一系列特征相;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普通水滑石(0.9MLDH-160℃)和多级孔道镁铝水滑石的比表面积分别是51.9103和126.3137 m2/g,孔体积分别是0.2039和0.3040 cm3/g,因此所制备的多级孔道水滑石具有比普通水滑石更优异的孔结构。吸附实验表明,多级孔道水滑石吸附磺化褐煤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且具有自发的放热的性质。在25℃,溶液初始p H为中性时,多级孔道水滑石对磺化褐煤的最大吸附量高达1014.20 mg/g。经过三次吸附再生,该吸附剂对磺化褐煤的吸附量仅降低32.1 mg/g。主要的吸附机制为多级孔道水滑石和磺化褐煤之间的静电吸引和表面吸附。当表面活性剂(CTAC-SA)浓度为2%,镁铝的摩尔比值为2(金属盐溶液的浓度为0.9 mol/L)时,通过水热合成法(160℃,6 h)可制备出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镁铝水滑石(2%CB-Mg2Al-LDH)。XRD分析表明新材料具有水滑石的一系列特征相;SEM表明其形貌规整,纳米片沿着胶束界面交错生长;且多级孔道镁铝水滑石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比普通水滑石(Mg2Al-LDH)高出146.0759 m2/g、0.2557 cm3/g,因此它能提供更多的活性吸附位点。吸附实验表明,多级孔道水滑石吸附磺化褐煤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且是自发的放热过程。在25℃,溶液初始p H为中性时,多级孔道水滑石对磺化褐煤的最大吸附量可达854.70 mg/g。经过三次吸附再生,该吸附剂对磺化褐煤的吸附量降低了47.7 mg/g。吸附机制包含静电吸引、离子交换作用等。当表面活性剂(CTAB-SA)浓度为2.8%,镁铝的摩尔比值为3(金属盐溶液的浓度为1.2 mol/L)时,通过共沉淀法(65℃,24 h)可制备出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镁铝水滑石(2.8%CB-Mg3Al-LDH-24h)。XRD分析表明该材料具有水滑石的一系列特征相;SEM显示其粒径均匀,具有较高的分散性;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普通水滑石(Mg3Al-LDH)和多级孔道镁铝水滑石的比表面积分别是39.4882和214.1746 m2/g,孔体积分别是0.2149和0.7349 cm3/g,因此多级孔道水滑石具有比普通水滑石更优异的孔结构。吸附实验表明,多级孔道水滑石吸附磺化褐煤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且是自发的放热过程。在25℃,溶液初始pH为中性时,多级孔道水滑石对磺化褐煤的最大吸附量可达507.61 mg/g。经过三次吸附再生,该吸附剂对磺化褐煤的吸附量仍达293.0mg/g。吸附机制包括静电吸引、离子交换作用等。

闫秋羽[5](2021)在《修饰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吸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零价铁(nZVI)具有低毒性、低成本和高的还原能力(Fe2+/Fe0,EH0=-0.447V)的性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包括重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卤代有机物、药物、酚类化合物以及染料等多种常见污染物的材料,但由于容易发生团聚和被氧化,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如何避免纳米零价铁粒子的团聚、提高其反应活性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CS)、多孔负载支撑材料硅藻土(DA)、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作为nZVI制备过程中的稳定修饰剂、负载剂和表面改性剂,制备了壳聚糖稳定修饰的纳米零价铁(CS/nZVI)、硅藻土负载的壳聚糖修饰的纳米零价铁(CS/DA/nZVI)、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改性的壳聚糖修饰的纳米零价铁(SDBS/CS/nZVI)3种吸附材料,并将其分别应用于盐酸四环素(TC)、刚果红(CR)、结晶紫(CV)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壳聚糖(CS)为稳定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CS修饰的nZVI,将其用于去除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盐酸四环素TC的研究。考察了CS和nZVI的质量比,p H、溶液初始浓度等单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拟合分析。结果表明:CS可以阻止nZVI的团聚,当CS与nZVI的质量比为1:7、吸附剂用量50mg、溶液初始浓度60 mg/L时,60 min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8.31%和117.97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计算所得初始速率为93.31 mg·g-1·min-1,高于nZVI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iu等温方程式,预示复合材料表面活性未定能量不同,同时该过程是一个放热的、熵减少的自发过程。机理分析显示,由于CS的稳定作用,复合材料对TC的去除主要通过静电引力、氢键以及nZVI的降解作用完成,同时由于CS的引入提高了nZVI的长效稳定性,120天后仍然具有86.23%的去除率,远远高于nZVI(56.65%)。(2)以壳聚糖(CS)为稳定剂,硅藻土(DA)为负载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CS/DA/nZVI复合材料,将其用来去除阴离子染料刚果红(CR)。单因素考察结果是:吸附剂用量40 mg、溶液初始浓度100 mg/L时,60 min时CS/DA/nZVI(1:7:7)对CR的去除就达到平衡,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8.85%和247.14 mg/g。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S/DA/nZVI(1:7:7)对CR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通过热力学参数分析可知,CS/DA/nZVI(1:7:7)对CR的吸附是一个放热、熵增加的自发过程。复合材料对不同阴离子、阳离子染料吸附结果显示静电吸引和与含有-NH2和-SO3-官能团之间氢键的存在会提高去除能力。(3)采用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木质素磺酸钠(SL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CS/nZVI(1:7)进一步改性,然后去除溶液中的阳离子染料结晶紫(CV)。根据去除率的高低确定了0.2 g SDBS作为改性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SDBS/CS/nZVI。通过SEM和BET分析,nZVI在CS的稳定和SDBS的改性修饰下得到良好的分散,粒径变得更小,比表面积增大了一倍。单因素研究显示298 K下,当吸附剂用量50 mg、溶液初始浓度100 mg/L时,SDBS/CS/nZVI对CV的吸附去除在30 min时就达到了平衡,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8.35%和196.69 mg/g。在p H为3~11的范围内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动力学研究表明,SDBS/CS/nZVI对CV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则符合准二级还原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符合Liu吸附等温线模型,热力学研究参数拟合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个放热、熵减少的自发过程。由于SDBS的引入,复合材料表面带有负电荷,静电吸引和nZVI的降解作用是高吸附率的主要原因(4)考虑到工程实践应用,对CS/nZVI(1:7)去除TC、CS/DA/nZVI(1:7:7)去除刚果红和SDBS/CS/nZVI去除结晶紫分别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各自最佳的工艺条件,其结果如下:在蠕动泵转速为100 r/min,吸附剂投加量为0.2 g,溶液初始浓度为5 mg/L时,CS/nZVI(1:7)对TC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4.53%和7.09 mg/g。蠕动泵转速为100 r/min,吸附剂投加量为0.2 g,溶液初始浓度为15 mg/L时,CS/DA/nZVI(1:7:7)对CR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7.00%和21.83 mg/g。蠕动泵转速为100 r/min,吸附剂投加量为0.2 g,溶液初始浓度为15 mg/L时,SDBS/CS/nZVI对CV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0.23%和20.30 mg/g。可以看出,与静态实验相比,在满足高去除率的前提下,动态吸附实验需要更多的吸附剂用量,适用于处理初始浓度更小的污染物,且达到吸附平衡用时更多。

李凯杰[6](2021)在《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研发一种通用的新方法来合成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M@HMSNs或MxOy@HMSNs),并将所合成的材料应用于染料的双氧水降解和氯酚的催化加氢脱氯反应中。研究表明:采用过渡金属离子与多齿配体以及双嵌段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含金属离子胶束为模板来沉积二氧化硅可制备一系列M@HMSNs 或MxOy@HMSNs。所合成材料的中空结构以及限域在空腔中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可以增加催化活性组分与反应物有效碰撞的机率,抑制活性组分的流失,从而提高反应的催化活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MxOy@HMSNs(M:Co、Ni、Cu、Fe、Mn以及Zn)的合成及其在染料双氧水降解中的应用。本论文创新性地发明了一种以新型胶束为模板来合成MxOy@HMSNs的新方法。过渡金属离子与双齿配体(L2E04)配位络合形成带负电的络合物链,再与带正电的双嵌段聚合物(P2MVP128-b-PEO477)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自组装形成含金属离子的胶束,并以此胶束为模板沉积二氧化硅,后续焙烧制备了一系列MxOy@HMSNs。TEM、XRD、EDS、BET以及HAADF-STEM等表征证明:MxOy@HMSNs具有大量微孔和介孔,且活性金属纳米颗粒分散在中心空腔中,纳米反应器的整体平均尺寸在25.7-35.7 nm之间,中空平均尺寸在12.5-19.3 nm之间,比表面积在277-510 m2/g之间,孔容在0.74-0.95 cm3/g之间,平均孔径在11.7-16.8 nm之间。所合成的MxOy@HMSNs在多种染料的降解反应中展现了优异性能。结果表明:CoxOy@HMSNs具有最好的降解效果;并且与负载型的CoxOy/SiO2相比,CoxOy@HMSNs在降解速率上要快3-6倍;CoxOy@HMSNs在循环四次后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循环后溶液中钴离子含量只有1 ppm,表明CoxOy@HMSNs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以及防止金属流失的能力。(2)M@HMSNs或MxOy@HMSNs的通用合成。上述双齿配体对贵金属离子络合能力较弱,并不适用于制备含贵金属的纳米反应器。本部分工作通过将双齿配体(L2EO4)更换成了配位能力更强的三齿配体(L3),从而将这种方法的适用性进一步扩展到了贵金属、镧系金属、碱土金属以及双金属上。紫外光谱以及光散射等表征手段表明:使用三齿配体可以形成络合物网络,增强了配位的稳定性。本工作合成了不少于21种的M@HMSNs或MxOy@HMSNs,如 Pd、Pt、Cu、Co、Ce、La、Sn、PtCu 和 PdCu 等,表明该方法对各种金属离子具有普遍适用性。(3)Pd@HMSNs在氯酚的催化加氢脱氯中的应用。Pd@HMSNs对多种含氯苯酚都展现出了优异的加氢脱氯性能,在常温、常压和对氯苯酚与钯摩尔比497/1条件下,40 min内对氯苯酚的转化率为100%,苯酚的选择性为100%。并且在稳定性试验中,催化剂经过6次对氯苯酚催化加氢脱氯反应后,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循环后的反应液中并没有检测出钯离子的存在。与负载型催化剂相比,Pd@HMSNs展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以及防止活性组分流失的能力。

翟世民[7](2021)在《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炭的制备成本低、孔隙率高、官能团丰富,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应用前景广阔。以废弃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并将其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印染废水的处理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然而,由于废弃生物质中的无机组分占比较高,造成制备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比常规活性炭低,且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普通生物炭往往只对带特定电荷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普适性差;另外,生物炭使用后进行堆积或填埋处理,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上述原因限制了废弃生物质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此,本论文以制革污泥和竹子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调控热裂解条件、引入活性官能团和负载金属氧化物等方式制备了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生物炭,研究所制备生物炭材料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改变制备条件调控生物炭(BCs)的比表面积和Zeta电位电势,然后在BCs表面引入酰胺基和氰基等官能团,制备改性生物炭(MBCs),提高MBCs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普适性。研究发现BCs仅对阳离子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中BC50用量为10 g/L时对100 mg/L的Cr(Ⅵ)最大去除率为43.5%,8 g/L的BC50对活性红X-3B、直接黄RS、阳离子蓝X-GRL和酸性蓝2GL(200mg/L)的去除率分别为0.1%、17.9%、99.1%和0.05%;在BCs表面引入酰胺基和氰基等官能团后,MBCs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普适性明显提高,在上述相同条件下MBCs对Cr(Ⅵ)、活性红X-3B、直接黄RS、阳离子蓝X-GRL和酸性蓝2GL的最大去除率均可达到98%以上,且被吸附污染物在模拟环境中未出现明显的脱附现象;在MBCs表面负载Fe3O4粒子后,在磁场作用下可以实现MBCs从水中的快速分离,提高了生物炭的实际应用性能。为实现生物炭的循环使用,研究以Fe粉和竹粉为原料,通过热裂解制备生物炭Fe-BC,然后在Fe-BC多孔结构上负载TiO2、Mg O和Zn O,得到具有吸附-催化功能的生物炭复合材料(TiO2@Fe-BC和Mg O/Zn O/TiO2@Fe-BC),将其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和乙酸作用下,TiO2@Fe-BC(0.1 g)对Cr(Ⅵ)(10 m L,25 mg/L)的最大去除率为93.29%,而Mg O/Zn O/TiO2@Fe-BC对Cr(Ⅵ)的去除率为79.97%;在紫外光照射下,0.8 g/L的Mg O/Zn O/TiO2@Fe-BC可以实现50 mg/L亚甲基蓝(MB)的100%脱色,且Mg O/Zn O/TiO2@Fe-BC循环使用4次后,其对MB的去除率仍在80%以上。将竹片经水热碳化得到生物炭微球(BMs),采用溶胶凝胶法在BMs表面包覆Mg O-Zn O和TiO2-Ag,制备金属氧化物包覆生物炭球复合材料(DSMs),氧化煅烧去除BMs,得到内层为非光敏催化材料Mg O-Zn O、外层为光敏催化材料TiO2-Ag的中空催化微球(HCMs),以提高催化材料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HCMs对亚甲基蓝(MB)的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HCMs对光的最大吸收波长拓展到了可见光范围(580 nm);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Xe灯,150W),HCMs在水中可以产生·O2-、e-和·OH等活性物质,当HCMs使用量为0.01 g时,可以将100 m L浓度为5 mg/L的MB催化降解,HCMs循环使用5次后对MB的去除率仍然可达到80%,与所制备的生物炭多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Mg O/Zn O/TiO2@Fe-BC)、商品级锐钛矿和金红石相比,HCMs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催化降解能力更高。为拓展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以腈纶纤维为骨架,在纤维表面包覆沉积Mg(OH)2,分别在纤维间填充竹粉或制革污泥,经模板压制成形和高温无氧煅烧,制备生物炭饼光热转化材料,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热能转化效率高、亲水性强的生物炭饼光热转化材料(BC3-0和BC3-1)。研究BC3-0和BC3-1对活性红X-3B废水的净化效果表明,BC3-1对光能的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78.98%;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通过太阳能-蒸汽-冷凝水的界面转化,可以去除活性红X-3B废水(10 g/L)中绝大部分污染物,其中利用BC3-0收集到的净化水中活性红X-3B、COD、TOC、TC和IC浓度分别为4.67 mg/L、17.52 mg/L、34.33mg/L、46.94 mg/L和12.61 mg/L,可以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直接排放的要求。

刘辉[8](2021)在《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迅速发展,大众消费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购物,从而带动了瓦楞纸箱需求量上升。瓦楞原纸和箱板纸的生产原料几乎都是来自回收的废旧箱板纸(Old Corrugated Container,OCC)。但由于纸张在抄造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添加大量的碳酸钙填料以及胶黏剂。废纸造纸废水同时面临微细胶粘物沉积和Ca2+浓度高造成厌氧颗粒污泥钙化两大难题。废水在进入厌氧处理系统前,高浓度Ca2+通过预处理手段使其浓度降低,适当的Ca2+浓度可以提高厌氧消化效率,从而解决颗粒污泥钙化。本文在改变环境条件微细胶黏物中溶解与胶体物质(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ubstance,DCS)与Ca2+生成难溶性物质的基础上,研究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Ca2+的效果,最佳处理条件下不同污染物对厌氧反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在OCC制浆过程中,大量的DCS聚集并附着在纤维表面。DCS成分复杂,主要来源是树脂、木质素、粘合剂、涂料固定剂和填料。Ca2+和Na+均会影响CS的稳定性。当Ca2+和Na+同时加入时,体系的失稳程度介于Ca2+加入和Na+单独加入之间。Ca2+在影响CS稳定性方面起主导作用,Na+在吸附位点上相互竞争。(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可以同时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而物理法、化学法、生物酶法难以实现同时去除。采用Al作为阳极材料优于Fe和Mg电极,最优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为115 A/m2,电絮凝时间60 min,电极板间距5 cm,COD和Ca2+去除率分别为75.33%、64.53%,浊度和DCS含量降低了97.1%、43.68%,絮凝体粒径由1.68μm增大到31.97μm,絮凝体含量由0.18 g/L增大到0.78g/L。分析得到絮体中Al和Ca2+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3)微细胶黏物和Ca2+协同危害显着高于单独添加微细胶黏物和高浓度钙离子,废水经过电絮凝处理会降低对厌氧颗粒污泥(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An GS)的危害。电絮凝预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为92.4%,出水COD浓度为192 mg/L,活/死细胞比例最高,钙离子截留率明显降低,未出现钙沉积,污泥表面平滑,抑制颗粒污泥钙化。同时厌氧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ota和Methanosaeta优势菌属得以富集,改善了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能,延缓颗粒污泥钙化。

白晓玉[9](2021)在《表面活性剂及活性炭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发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蜜酒精废水是以糖蜜为原料在生产酒精过程中,粗馏塔提取酒精后排出的废液,具有pH低,色度和有机物含量高,排放量大且难处理的特点,此外,与其他废水不同的是糖蜜酒精废水的粘性较大。厌氧消化(AD)技术可以同时实现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废物处理的要求,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添加剂对废水厌氧发酵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关于利用添加剂改善污泥粘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增加有机物溶解度,以及活性炭具有吸附和导电能力的特点,在糖蜜酒精废水处理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活性炭以及活性炭与陶片联用,研究其对废水处理的影响,以降低污泥粘度,延长污泥使用时间,优化处理工艺。本研究分别投加了不同浓度的烷基糖苷(APG)、鼠李糖脂(RL)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三种表面活性剂,以及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和活性炭与陶片组合,通过检测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氨氮含量、挥发性脂肪酸(VFA)、脱色率和甲烷含量等指标来观察对废水处理的影响;对不同组别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和电镜观察来分析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和结构产生的变化,从有机物去除效率及污泥结构改变两方面得到结果,主要结果如下:(1)添加表面活性剂SDS对COD去除率有负面影响。APG和RL均能降低污泥粘度,最多分别降低了10.5和15.5 m Pa·s。APG的最佳投加量为100 mg/L,使COD和BOD去除率最多分别提高了4.93%和6.83%,还可以降低氨氮含量、提高脱色率和碱度。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APG组污泥中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增加了Family_Ⅺ、Anaerolineaceae、Desulfovibrionaceae和Methanosaetaceae的丰度。加入50和100 mg/L的RL均对COD去除率、脱色率、甲烷含量有积极影响,但100 mg/L的RL使总固体(TS)和粘度降低更多。在此条件下,RL组污泥的古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较CK提高,其中Family_Ⅺ、Anaerolineaceae、Dysgonomonadaceae、Family_Ⅲ有所增加,Methanosarcinaceae明显增加。(2)添加活性炭和陶片的污泥粘度均低于CK,最多分别降低了19.7和20 m Pa·s。添加10 g/L的活性炭可使COD去除率提高4.28%,甲烷含量达最高,硫酸盐含量降低了40 mg/L,对脱色也有积极作用。陶片组中单独加入陶片的COD去除率最高,加入后第一个水力停留时间(HRT)显着增加了3.10%,氨氮最低,反应结束时降低了92.11 mg/L,甲烷含量最高。在最佳投加量下,活性炭和陶片的加入均能提高古菌丰富度,并富集Christensenellaceae、Synergistaceae和Bacteroidetes_vadin HA17等水解细菌。不同的添加剂会对处理效率、污泥特性造成不同影响,总的来说,投加100 mg/L的APG、100 mg/L的RL、10 g/L的活性炭和单独加入陶片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加深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及活性炭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发酵影响的了解,为废水处理中添加剂的选择提供参考,对降低污泥粘度,改善废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王远英[10](2021)在《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的水质特征,采用絮凝沉降、离子去除、污泥调质等工艺处理压裂废液,开展预处理除油、絮凝剂优选、离子去除剂优选、石英过滤器适应性分析及参数优化、污泥调质剂优化等工作,实现了压裂废液处理后回注或回用的目标,并开展了现场应用。1.对絮凝剂种类及浓度进行优化筛选实验并经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浓度梯度的絮凝剂包括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Al2(SO4)3、Fe Cl3筛选实验,筛选出30%的PAC混凝效果最佳,实验处理后压裂废液含油从47mg/L下降到7.2mg/L以下,悬浮固体(SS)从182mg/L降至14mg/L以下。通过采用优选试剂方案处理后的10口井压裂废液水样含油均<10mg/L,SS(悬浮固体)<10mg/L,现场水质检测结果均达标。2.对离子去除剂和废液处理配方优化筛选试验并经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将Na2CO3和NaOH的复配体系、Na2CO3、NaOH对Ca2+、Mg2+的去除效果做对比,优选出配比1000:800的复配体系不仅加药量和经济成本有效降低,且去除效果更优,对废液中腐蚀产物、悬浮物、微生物的去除能力也非常好。(2)对Fe3+的去除,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后文简写EDTA)和NaOH对Fe3+都有较好的去除能力,从经济性考虑,NaOH的加药量远低于EDTA和柠檬酸,成本也小很多,因此最终确定用NaOH钠作为Fe3+控制剂,其优选的加药量为120mg/L。(3)对B3+离子的去除,采用不同配比的三乙醇胺和葡萄糖对处理后压裂废液进行处理后配胶试验,考虑成本等问题选用三乙醇胺和葡萄糖复配比2:8,最佳加药量为20mg/L。优化后的压裂废液处理剂配方为30%PAC(1200mg/L)+分子量为1200的CPAM(15mg/L)+碳酸钠(1000mg/L)+氢氧化钠(800mg/L)+葡萄糖/三乙醇胺(20mg/L)+柠檬酸,对10口现场试验井压裂废液处理后进行压裂液配制试验,配胶成功率达95%以上,离子去除效果达标。3.通过对压裂废液处理试验,确定了适合于压裂废液处理现场的“预处理+混凝+过滤+污泥脱水”的处理流程,结果表明:(1)优选斜管除油装置作为预处理除油单元,可作为单井压裂废液含油量≤100mg/L时的预处理除油装置,可使废液含油量在混凝前降低至20mg/L以下,满足过滤进水含油指标要求。(2)优选石英砂滤池作为过滤装置,并对其进行了现场测试,得到其最佳过滤速度为8-10m/h,过滤周期为40小时,反冲洗强度为15L/m2·s,反冲洗时间大于或等于3min,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最高。(3)优选板框压滤机作为单井井场废液处理中污泥处理装置,优选出PAC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作为污泥的调质剂,并确定其最佳加量分别为PAC300-500mg/L,CPAM 80-120mg/L,通过现场处理试验确定调质后的污泥经板框压滤机处理,出泥含水为60%-70%,达到标准要求。

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
    1.1 静电纺丝的装置及原理
    1.2 静电纺丝技术的影响参数
        1.2.1 聚合物溶液参数
        1.2.2 工艺参数
        1.2.3 环境参数
2 纳米纤维膜的改性
    2.1 纳米纤维膜的表面改性
    2.2 复合纳米纤维膜
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3.1 膜分离
    3.2 吸附
    3.3 光催化
4 总结和展望

(2)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发展历程
        1.2.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1.2.3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3 制膜材料
        1.3.1 含氟聚合物
        1.3.2 聚砜类
    1.4 制膜技术
        1.4.1 制膜方法
        1.4.2 膜改性方法
    1.5 相转化法制备膜影响因素
        1.5.1 聚合物浓度
        1.5.2 溶剂的种类
        1.5.3 添加剂的种类
        1.5.4 制备工艺参数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膜制备及表征
        2.2.1 平板膜制备
        2.2.2 测试手段
3 基于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制备聚砜平板膜
    3.1 正交实验设计
    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2.1 膜微观结构分析
        3.2.2 各因素对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2.3 各因素对膜孔的影响
        3.2.4 各因素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
        3.3.1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选择
        3.3.2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膜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聚砜平板膜亲水改性
    4.1 改性剂PVP对聚砜膜的影响
        4.1.1 PVP对膜强度的影响
        4.1.2 PVP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1.3 PVP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1.4 PVP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1.5 PVP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2 改性剂PEG-400对聚砜膜的影响
        4.2.1 PEG-400对膜强度的影响
        4.2.2 PEG-400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2.3 PEG-400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2.4 PEG-400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2.5 PEG-400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改性剂SE对聚砜膜的影响
        4.3.1 SE对膜强度的影响
        4.3.2 SE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3.3 SE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3.4 SE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3.5 SE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聚偏氟乙烯平板膜制备
    5.1 PVDF分子量对膜性能影响
        5.1.1 PVDF原料参数分析
        5.1.2 分子量对PVDF膜性能影响
    5.2 非溶剂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5.2.1 非溶剂对膜结构的影响
        5.2.2 非溶剂对膜机械性能影响
        5.2.3 非溶剂对膜孔径及水通量的影响
        5.2.4 非溶剂对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5.2.5 膜性能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亲水/疏水复合膜强化膜蒸馏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水/疏水复合膜的构筑原理
    1.1 仿生学原理
    1.2 表面湿润理论
2 亲水/疏水复合膜的制备
    2.1 喷涂沉积法
    2.2 表面接枝法
    2.3 静电纺丝法
    2.4 相转化法
    2.5 其他方法
3 亲水/疏水复合膜对膜蒸馏处理工业废水的强化作用
    3.1 增强膜表面抗污染性能
    3.2 提高污染物截留率
    3.3 提升膜蒸馏产水通量
4 结语与展望

(4)软模板法制备多级孔道水滑石及其吸附强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钻井废水
    1.2 磺化褐煤的性质及处理现状
    1.3 水滑石及多级结构水滑石材料的概述
        1.3.1 水滑石的结构特点
        1.3.2 水滑石的性质
        1.3.3 多级结构水滑石材料的制备
        1.3.4 多级结构水滑石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选题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TAB-水杨酸胶束模板水热制备多级孔道水滑石及其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测试和表征
        2.2.3 多级孔道结构水滑石的制备
        2.2.4 磺化褐煤吸附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结构分析
        2.3.2 多级孔道结构水滑石形成过程研究
        2.3.3 吸附中影响因素考察
        2.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2.3.5 吸附等温模型分析
        2.3.6 吸附热力学分析
        2.3.7 再生利用分析
        2.3.8 吸附前后的表征分析
        2.3.9 吸附机理探讨
        2.3.10 吸附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TAC-水杨酸胶束模板水热制备多级孔道水滑石及其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多级孔道结构水滑石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结构分析
        3.3.2 多级孔道结构水滑石形成过程研究
        3.3.3 吸附中影响因素考察
        3.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3.3.5 吸附等温模型分析
        3.3.6 吸附热力学分析
        3.3.7 再生利用分析
        3.3.8 吸附前后的表征分
        3.3.9 吸附机理探讨
        3.3.10 吸附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AB-水杨酸胶束模板共沉淀制备多级孔道水滑石及其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多级孔道水滑石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4.3.2 材料结构分析
        4.3.3 吸附中影响因素考察
        4.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4.3.5 吸附等温模型分析
        4.3.6 吸附热力学分析
        4.3.7 再生利用分析
        4.3.8 吸附前后的表征分析
        4.3.9 多级孔道水滑石形成及吸附机理探讨
        4.3.10 吸附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不同材料吸附能力对比
    5.2 结论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修饰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吸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现状及处理技术
        1.2.1 抗生素污染
        1.2.2 染料污染
        1.2.3 水环境有机物污染处理现状
    1.3 纳米零价铁在水环境污染处理中的研究
        1.3.1 纳米零价铁降解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3.2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1.3.3 纳米零价铁的改性研究
    1.4 天然有机高分子壳聚糖在水环境污染处理中的研究
    1.5 硅藻土在水环境污染处理中的研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壳聚糖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对盐酸四环素的吸附降解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吸附材料的制备
        2.1.3 吸附实验内容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材料吸附性能比较
        2.2.2 材料的结构与表征
        2.2.3 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2.4 动力学研究
        2.2.5 吸附热力学
        2.2.6 COD
        2.2.7 吸附机理研究
        2.2.8 长效性与稳定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藻土负载壳聚糖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对刚果红的吸附降解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吸附材料的制备
        3.1.3 吸附实验内容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材料吸附性能比较
        3.2.2 材料的结构与表征
        3.2.3 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2.4 与其他去除刚果红文献比较
        3.2.5 动力学研究
        3.2.5.1 吸附动力学
        3.2.5.2 降解动力学
        3.2.6 吸附热力学
        3.2.7 COD
        3.2.8 复合材料去除不同染料的实验研究
        3.2.9 吸附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壳聚糖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对结晶紫的吸附降解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吸附材料的制备
        4.1.3 吸附实验内容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CS稳定的nZVI
        4.2.2 材料的结构与表征
        4.2.3 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4 吸附动力学
        4.2.5 降解动力学
        4.2.6 吸附热力学
        4.2.7 Tafel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材料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动态吸附研究
    5.1 CS/nZVI(1:7)去除盐酸四环素的动态吸附应用
        5.1.1 蠕动泵转速的影响
        5.1.2 投加量的影响
        5.1.3 初始浓度的影响
    5.2 CS/DA/nZVI(1:7:7)去除刚果红的动态吸附应用
        5.2.1 蠕动泵转速的影响
        5.2.2 投加量的影响
        5.2.3 初始浓度的影响
    5.3 SDBS/CS/nZVI去除结晶紫的动态吸附应用
        5.3.1 蠕动泵转速的影响
        5.3.2 投加量的影响
        5.3.3 初始浓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催化剂的概述
    1.2 纳米反应器的概述及分类
        1.2.1 含金属介孔纳米反应器
        1.2.2 中空介孔纳米反应器
        1.2.3 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纳米反应器
    1.3 含金属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制备方法
        1.3.1. 微乳液法
        1.3.2 反相微乳液法
    1.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制备方法
        1.4.1 微乳液
        1.4.2 反相微乳液法
        1.4.3 硬模板法
        1.4.4 软模板法
        1.4.5 自模板法
    1.5 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方法
        1.5.1 反相微乳液
        1.5.2 气泡模板法
        1.5.3 硬模板法
        1.5.4 软模板法
        1.5.5 吸附还原法
    1.6 纳米催化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1 染料废水处理的概述
        1.6.2 现有化学法对于染料废水的处理
        1.6.3 纳米催化剂在染料降解中的应用
        1.6.4 氯酚类化合物处理的概述
        1.6.5 现有氯酚类化合物处理技术
        1.6.6 纳米催化剂在氯酚类化合物的催化加氢脱氯中的应用
    1.7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需药品
        2.1.1 M_xO_y@HMSNs合成所需药品
        2.1.2 Co_xO_y@HMSNs在染料降解实验中所需药品
        2.1.3 M@HMSNs或M_xO_y@HMSNs的合成所需药品
        2.1.4 Pd@HMSNs在氯酚类化合物催化加氢脱氯中所需药品
    2.2 实验所需仪器
    2.3 材料表征所需仪器及介绍
        2.3.1 实验所需表征
        2.3.2 TEM表征
        2.3.3 EDS表征
        2.3.4 XRD表征
        2.3.5 ICP-OES分析
        2.3.6 BET表征
        2.3.7 FT-IR分析
第三章 含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及其在染料降解中的应用
    3.1 实验背景
    3.2 实验原理
    3.3 M_xO_y@HMSNs合成的具体实验过程
        3.3.1 M_xO_y@HMSNs的合成
        3.3.2 Co_xO_y/SiO_2的合成
    3.4 M_xO_y@HMSNs的各种表征
        3.4.1 TEM表征
        3.4.2 XRD以及EDS表征
        3.4.3 HAADF-STEM表征
        3.4.4 氮气的吸脱附曲线表征
    3.5 M_xO_y@HMSNs在处理染料废水中的实验背景
    3.6 M_xO_y@HMSNs在处理染料废水中的实验原理
    3.7 M_xO_y@HMSNs进行染料降解的实验过程
        3.7.1 M_xO_y@HMSNs对亚甲基蓝的降解
        3.7.2 不同反应条件Co_xO_y@HMSNs和Co_xO_y/SiO_2对亚甲基蓝的降解
        3.7.3 Co_xO_y@HMSNs和Co_xO_y/SiO_2在酸性染料中的降解
        3.7.4 Co_xO_y@HMSNs和Co_xO_y/SiO_2在中性染料中的降解
        3.7.5 Co_xO_y@HMSNs和Co_xO_y/SiO_2在碱性染料中的降解
        3.7.6 Co_xO_y@HMSNs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
        3.7.7 Co_xO_y@HMSNs对亚甲基蓝降解的稳定性试验
    3.8 M_xO_y@HMSNs在染料降解中的结果与讨论
        3.8.1 染料浓度与紫外吸收峰线性关系以及染料稀释倍数的确定
        3.8.2 M_xO_y@HMSNs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
        3.8.3 不同反应条件,Co_xO_y@HMSNs以及Co_xO_y/SiO_2对亚甲基蓝的降解
        3.8.4 Co_xO_y@HMSNs以及Co_xO_y/SiO_2在不同类型染料中的降解
        3.8.5 Co_xO_y@HMSNs在亚甲基蓝降解的稳定性实验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对于金属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来合成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
    4.1 实验背景
    4.2 实验原理
    4.3 M@HMSNs或M_xO_y@HMSNs的合成
        4.3.1 含贵金属或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
        4.3.2 含镧系金属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
        4.3.3 含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
        4.3.4 含主族金属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
        4.3.5 含碱土金属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
        4.3.6 含双金属或其氧化物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
    4.4 M@HMSNs或M_xO_y@HMSNs的表征
        4.4.1 紫外和光散射表征
        4.4.2 TEM、XRD以及EDS表征
        4.4.3 HADDF-STEM表征
        4.4.4 FT-IR表征
        4.4.5 氮气吸脱附曲线以及孔径分布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d@HMSNs在氯酚类化合物催化加氢脱氯中的应用
    5.1 实验背景
    5.2 实验原理
    5.3 Pd/SiO_2的合成和Pd/SiO_2、Pd@HMSNs在氯酚催化加氢脱氯的实验过程
        5.3.1 Pd/SiO_2的合成
        5.3.2 不同转速下Pd@HMSNs的对氯苯酚催化加氢脱氯
        5.3.3 不同种类碱Pd@HMSNs的对氯苯酚催化加氢脱氯
        5.3.4 不同氢氧化钠量Pd@HMSNs的对氯苯酚催化加氢脱氯
        5.3.5 Pd@HMSNs和Pd/SiO_2对各种氯酚的催化加氢脱氯
        5.3.6 Pd@HMSNs在对氯苯酚催化加氢脱氯反应中的稳定性
    5.4 Pd/SiO_2以及Pd@HMSNs催化加氢脱氯的结果与讨论
        5.4.1 对氯苯酚催化加氢脱氯反应条件的确定
        5.4.2 Pd/SiO_2的TEM表征以及颗粒统计
        5.4.3 Pd/C、Pd/SiO_2以及Pd@HMSNs在各种氯酚催化加氢脱氯
        5.4.4 Pd/SiO_2和Pd@HMSNs在各种二氯苯酚的催化加氢脱氯
        5.4.5 Pd/SiO_2和Pd@HMSNs的稳定性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7)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概况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1.2 印染废水的危害
        1.1.3 印染废水的治理
    1.2 生物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1.2.2 生物炭材料的改性研究
        1.2.3 生物炭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炭材料比表面积和官能团的调控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响应面的因素与水平设计
        2.2.4 污泥/竹材生物炭(BCs)的制备
        2.2.5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建立
        2.2.6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验证
        2.2.7 生物炭(BCs)的活化
        2.2.8 官能团改性生物炭(MBCs)的制备
        2.2.9 磁性生物炭(Fe_3O_4-MBCs)的制备
        2.2.10 生物炭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2.11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试验
        2.2.12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试验
        2.2.13 吸附机理研究
        2.2.14 生物炭上被吸附污染物的脱附风险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2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验证与补充
        2.3.3 生物炭材料的表征
        2.3.4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
        2.3.5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
        2.3.6 吸附机理研究
        2.3.7 生物炭上被吸附污染物的脱附风险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炭多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生物炭多孔材料BC的制备
        3.2.4 生物炭复合材料TiO_2@Fe-BC的制备
        3.2.5 生物炭复合材料MgO/ZnO/TiO_2@Fe-BC的制备
        3.2.6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3.2.7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催化还原试验
        3.2.8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试验
        3.2.9 吸附及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炭材料的表征
        3.3.2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催化还原
        3.3.3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
        3.3.4 生物炭的吸附及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生物炭金属氧化物中空催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生物炭微球(BMs)的制备
        4.2.4 金属氧化物包覆生物炭球材料(CSMs和 DSMs)的制备
        4.2.5 中空催化微球(HCMs)的制备
        4.2.6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4.2.7 微球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试验
        4.2.8 HCMs对 MB的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球样品的表征
        4.3.2 微球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催化降解
        4.3.3 模拟太阳光下HCMs对 MB的催化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净化处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
        5.2.4 光照条件下材料的热能转化
        5.2.5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5.2.6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照条件下生物炭材料的热能转化效果
        5.3.2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表征
        5.3.3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净化效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展望
致谢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二:部分缩略词对照表

(8)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及钙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1.2.1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
        1.2.2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的研究进展
    1.3 DCS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技术
        1.3.1 DCS的来源、危害
        1.3.2 DCS的控制技术
    1.4 电絮凝技术
        1.4.1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
        1.4.2 电絮凝技术的原理
        1.4.3 电絮凝技术的特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旧箱板纸DCS特性分析及无机盐对其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拟废水的基本性质
        2.3.2 OCC成浆SEM分析
        2.3.3 形态分析
        2.3.4 Py-GC-MS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电荷特性
        2.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8 Ca~(2+)、Na~+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对CS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 Ca~(2+)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3.3.2 电极材料的影响
        3.3.3 电流密度的影响
        3.3.4 时间和电极距离的影响
        3.3.5 絮体分析
        3.3.6 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S和 Ca~(2+)协同作用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反应装置及启动运行
        4.2.2 实验材料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ASB厌氧反应器启动
        4.3.2 厌氧颗粒污泥性能分析
        4.3.3 颗粒污泥EPS组成分析
        4.3.4 厌氧颗粒污泥对钙离子截留的影响
        4.3.5 颗粒污泥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4.3.6 颗粒污泥表面死/活细胞分析
        4.3.7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表面活性剂及活性炭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糖蜜酒精废水
        1.1.1 糖蜜酒精废水的来源
        1.1.2 糖蜜酒精废水的特点
        1.1.3 糖蜜酒精废水的危害
        1.1.4 糖蜜酒精废水的处理工艺
    1.2 表面活性剂在厌氧发酵中的研究进展
        1.2.1 定义及作用机理
        1.2.2 应用
    1.3 活性炭在厌氧发酵中的研究进展
        1.3.1 定义及作用机理
        1.3.2 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厌氧发酵糖蜜酒精废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装置
        2.1.2 发酵原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污泥驯化
        2.2.2 装罐步骤
        2.2.3 实验阶段
        2.2.4 各项参数的检测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出水pH
        2.3.2 COD去除率
        2.3.3 出水氨氮的含量
        2.3.4 出水VFA的含量
        2.3.5 脱色率
        2.3.6 碱度
        2.3.7 甲烷含量
        2.3.8 BOD
        2.3.9 硫酸盐含量
        2.3.10 TS
        2.3.11 粘度
        2.3.12 污泥形态
        2.3.13 微生物多样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厌氧发酵糖蜜酒精废水中添加活性炭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装置
        3.1.2 发酵原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污泥驯化
        3.2.2 装罐步骤
        3.2.3 实验阶段
        3.2.4 各项参数的检测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出水pH
        3.3.2 COD去除率
        3.3.3 出水氨氮的含量
        3.3.4 出水VFA的含量
        3.3.5 脱色率
        3.3.6 碱度
        3.3.7 甲烷含量
        3.3.8 BOD
        3.3.9 硫酸盐含量
        3.3.10 TS
        3.3.11 粘度
        3.3.12 污泥形态
        3.3.13 微生物多样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常用废液处理方法
        1.1.2 长庆油田压裂废液处理技术
    1.2 压裂废液的组成及主要危害
        1.2.1 压裂废液对油藏储层的危害
        1.2.2 压裂废液对各类水体的危害
        1.2.3 压裂废液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危害
        1.2.4 压裂废液对原油集输系统的危害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压裂液及压裂废液特征
    2.1 压裂液及添加剂
        2.1.1 压裂液的发展及功能
        2.1.2 压裂液的分类
        2.1.3 压裂液添加剂的分类
    2.2 压裂废液水质特点
第三章 压裂废液处理剂配方优化
    3.1 絮凝剂优选
    3.2 离子控制剂优选及加量优化
        3.2.1 Ca~(2+)、Mg~(2+)的去除
        3.2.2 Fe~(3+)的去除
        3.2.3 B~(3+)的去除
    3.3 压裂废液再利用
        3.3.1 优化后处理配方
        3.3.2 再利用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裂废液处理工艺优化
    4.1 预处理除油工艺
        4.1.1 处理工艺流程
        4.1.2 预处理除油装置应用
    4.2 废液过滤工艺
        4.2.1 油田常用过滤器介绍
        4.2.2 常用过滤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4.2.3 石英砂过滤器试验
    4.3 污泥处理技术
        4.3.1 压裂废液处理产出污泥特性
        4.3.2 板框压滤机进泥指标
        4.3.3 调质剂对污泥SRF的影响
        4.3.4 调质剂对污泥CST的影响
        4.3.5 污泥SRF与 CST的相关性
        4.3.6 污泥脱水工艺优化
        4.3.7 设备配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现场应用
    5.1 现场主要设备
    5.2 现场试验效果
    5.3 废液处理方式经济分析
技术总结和展望
    一、技术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陈蕾,范星,石玉,杨佳杰,蒋涛. 广州化学, 2021(06)
  • [2]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D]. 王海霞.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01)
  • [3]亲水/疏水复合膜强化膜蒸馏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J]. 任静,刘状,郭淑娟,李剑锋,程芳琴. 化工进展, 2021(11)
  • [4]软模板法制备多级孔道水滑石及其吸附强化作用研究[D]. 周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修饰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吸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闫秋羽.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反应器的合成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李凯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7]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翟世民. 江南大学, 2021(01)
  • [8]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D]. 刘辉. 广西大学, 2021(12)
  • [9]表面活性剂及活性炭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发酵的影响[D]. 白晓玉. 广西大学, 2021(12)
  • [10]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王远英. 西北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