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DNA分子标记研究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

花生DNA分子标记研究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

一、花生DNA分子标记的研究 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金星娜[1](2021)在《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优质牧草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寻找优质高产的牧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作为一种优质饲草,提高饲草产量也是其主要育种目标之一。而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择表型良好的亲本杂交培育获得优良小黑麦品种,工作量较大且选择具有盲目性。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是小黑麦重要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饲用型小黑麦273个单株构成的RIL群体F6代为试验材料,观测了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等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表型值,开展了该群体的表型分析,并结合课题组构建的小黑麦RIL群体分子图谱,进行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浅析了小黑麦饲草产量的遗传机制,为小黑麦高产遗传改良提供了研究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RIL群体中饲草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鲜重(64.10%)、分蘖数(45.05%)、穗下节间长(34.29%)、株高(14.85%)、旗叶长(10.59%)和旗叶宽(9.68%),RIL群体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均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特点;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与单株鲜重的相关系数由小到大依次为:穗下节间长<旗叶长<株高<旗叶宽<分蘖数,各性状指标间株高、穗下节间长均与分蘖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穗下节间长与株高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性,穗下节间长与旗叶宽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可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0.81%。(2)对RIL群体表型变异较大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分蘖数、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共检测出16个QTL位点分布于7个连锁群,其中检测到5个与株高相关的QTL,4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3个与穗下节间长相关的QTL,4个与单株鲜重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两种饲用型小黑麦杂交后的273个单株构成的F6代RIL群体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并结合小黑麦该群体分子图谱,以此为基础共检测出16个与饲草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

崔乐乐[2](2020)在《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种分析及SN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文中指出苜蓿是重要的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具有产量高,再生性强,适口性好和保持水土等多种优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等特点。目前对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定株杂交及其后代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首先以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配置两个杂交组合,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之后采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了杂种真伪性,进而对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变异情况进行了探讨。最后,采用SuperGBS测序,对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基于SNP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为苜蓿杂种遗传变异分析、数量性状QTL定位以及分子标记铺助育种奠定基础,对苜蓿目标性状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系与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进行杂交,获得大量杂交种。组合I正、反交结荚率分别为88.68%和65.45%,正交高于反交。两者分别获得460和202个杂交种子,371和188个饱满杂种,饱满杂种率分别为80.65%和93.07%。组合II正、反交结荚率分别为73.87%和52.22%,两者分别获得279和174个杂交种子,228和154个饱满杂种,饱满杂种率分别为81.72%和88.51%。2、在两个杂交组合中,组合I的正、反交杂种F1的出苗率分别为58.76%、82.98%,反交高于正交。经过温室越冬后,组合I的正、反交分别获得80个和48个F1代植株,杂种越冬率分别为36.70%、30.77%,介于双亲之间。组合II的正、反交杂种F1的出苗率分别为67.11%、49.35%,正交高于反交;越冬后分别获得15个和6个F1代植株,杂种越冬率分别为9.80%、7.89%,略高于双亲。3、对两个杂交组合越冬返青的杂交后代进行真伪杂种鉴定,结果表明有3对SSR引物可用于两个组合杂交后代鉴定真伪性。经SSR分子标记鉴定认为两个组合杂交后代均为真杂种。4、杂种及亲本单株生长速度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生长趋势,分枝前期的生长速度呈缓慢上升,分枝后生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到现蕾前期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生长速度又减慢;对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两个组合杂交后代株高、分枝数、茎粗、株型、花序数、种子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发生了较大变异,有部分杂种植株在上述不同表型指标上具有超亲优势;对两个杂交组合的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两个杂交组合中干重与株高、主茎节数存在极显着相关性,且与株高相关性最强。株高与主茎节数、株型存在极显着相关性。5、本研究通过采用Super GBS测序技术对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及亲本进行了基因分型,获得了大量的SNP分子标记,经过SNP calling并过滤,共获得15221个SNP位点,478个INDEL位点(其中包含插入位点205个,缺失位点273个)。6、本论文对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两个组合的亲本及杂种F1代进行SuperGBS基因分型研究,结果表明,SuperGBS测序技术能准确鉴定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的杂交种之间及杂种与亲本的遗传差异,可以作为苜蓿杂种及亲本分子鉴定的重要研究手段。杂种及亲本基于SNP变异的系统进化树表明,两个黄花苜蓿亲本P1、P3之间遗传距离很远,遗传基础差异很大,但两个紫花苜蓿亲本之间遗传基础差异较小,遗传距离较近,这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充分肯定了Super GBS测序技术在苜蓿杂种分析应用上的可靠性。每个组合的杂种及其亲本基本单独聚为同一类,同一个组合正反交杂种F1植株穿插聚类,没有明显的规律性。7、对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交组合I的亲本及杂种F1代进行基于SNP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构建,获得了包含32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上图标记的SNP数目460个,上图位置数目394个,连锁群总长度1192.067 cM,覆盖度89.74%,标记间的平均间距2.59 c M。研究结果为杂种及亲本的表型差异及复杂性状的遗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依据。

王思雨[3](2020)在《花生栽培种与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异染色体系创制、鉴定及遗传分析》文中认为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消费市场的变化,对花生的农艺、抗性和品质性状提出了新的改良需求。由于花生栽培种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的基因资源有限,而在自然界的长期选择过程中花生野生种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抗病抗虫性,蕴含丰富的品质性状变异,为花生栽培种优良性状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利用远缘杂交,将野生种有益基因渗入花生栽培种,创制种质资源,有利于拓宽花生遗传基础,进行高效地育种改良。A.duranensis是花生栽培种的两个祖先野生种之一,具有较好的抗逆性状。四粒红早熟、抗逆性差、一荚多粒。本实验室前期利用四粒红(Slh)和A.duranensis进行杂交,得到种间杂交F1,并且利用秋水仙素加倍成功得到染色体条数为60的异源六倍体花生Am1210。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栽培种Tifrunner和野生种A.duranensis参考基因组序列,通过MISA程序分析,从A.duranensis和Tifrunner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135529和512900个SSR位点。结果显示SSR基序在基因组中分布不均,SSR类型、重复次数、SSR长度等参数存在差异。利用已鉴定的SSR侧翼序列,设计出37027对A.duranensis的SSR引物,占总的SSR位点的28.41%。经过电子PCR对SSR引物在Tifrunner和A.duranensis全基因组序列上的扩增分析,获得能够在A.duranensis基因组上产生特异扩增位点的引物对。从A01至A10号的染色体上分别挑选出30个特异性SSR标记,共计300个,在Tifrunner和A.duranensis基因组DNA上进行扩增和电泳验证。最终筛选到了61个A.duranensis特异性SSR标记,占20.3%。此外,对实验室所保存的997个花生SSR分子标记筛选,也获得了25个A.duranensis特异性分子标记。这些标记最终用于四粒红和A.duranensis杂交后代染色体鉴定,用于追踪外源染色体变异系。利用Am1210与四粒红进行连续回交得到BC2F1,利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观察对花生杂种一代(BC2F1)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17个染色体变异系,其染色体数目为39-45条之间。将BC2F1自交获得BC2F2,然后利用设计的A.duranensis特异性SSR标记分析BC2F2群体,发现152个系包含外源染色体。继续将群体推进,获得BC2F3和BC2F4群体。利用重复序列寡核苷酸探针、A.duranensis和A.ipa?nsis基因组DNA的探针、和染色体特异单拷贝探针库对BC2F3和BC2F4进行顺序FISH/GISH鉴定。共鉴定出1个二体添加系、5个染色体添加系以及12个性状发生改变的潜在的易位系或渐渗系材料,为今后研究发掘A.duranensis有益基因和花生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此外,研究还对四粒红、种间杂种F1和异源六倍体花生Am1210进行了田间网斑病接种鉴定,发现杂种F1和异源六倍体花生Am1210均表现为高抗网斑病,抗性较四粒红均显着提高,该研究表明异源六倍体花生Am1210是潜在的网斑病抗性资源。总的来说,本研究开发和筛选了一批能够有效用于追踪和鉴定四粒红和A.duranensis杂交后代中外源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获得了一批包含A.duranensis染色体的染色体添加系、易位系和渐渗系材料,发现了A.duranensis基因组渐渗系高抗网斑病,为研究A.duranensis染色体效应及利用其有益基因奠定了基础。

吴钰滢[4](2019)在《二倍体月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部分观赏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月季是世界上着名的观赏植物之一,因其种类繁多、形态丰富、适应性强而深受大众喜爱。同时,也因其具有连续开花和花香等特异的园艺性状,逐渐成为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为了解析月季连续开花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窄叶藤本月季花’和中国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及其F1群体为实验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解析了月季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SNP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进行QTL分析,挖掘与重要观赏性状紧密关联的分子标记,以期为月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以’窄叶藤本月季花’为母本、’月月粉’为父本杂交获得F1群体,共872株,对其中400株作图群体的24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其中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4.40%~62.36%,变异广泛,广义遗传力为46.84%~94.71%;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676~1.378,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开花习性与雄蕊瓣化分别符合7:9和1:1的分离比。株高与节间长、刺量、小叶数、复叶长宽、顶叶长呈极显着正相关,花径与花瓣数量、花瓣外延程度、花瓣长、花瓣宽呈极显着正相关。(2)杂交亲本的花色均为粉色,杂交后代群体花色分离广泛,分为5个色系:白色系、粉色系、红色系、红紫色系、墨色系。整理了各色系的参数分布范围,建立了杂交群体色系与色差仪CIELab表色系统L*、a*、b*值的对应关系,实现对花色的定量描述。(3)通过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确定了杂交群体18个性状的遗传模型,株高、节间长、生长习性、嫩枝显色程度、刺量、顶叶叶基形状和花色的遗传模型为1MG-AD(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复叶长、复叶宽、顶叶长、顶叶宽、顶叶形状、顶叶叶尖形状和花色的遗传模型为OMG(微效多基因控制),花瓣长、花瓣宽和花瓣形状的遗传模型为2MG-ADI(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花瓣数量的遗传模型为2MG-AD(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4)在杂交后代中随机挑选400个单株组成作图群体,通过RAD-seq测序,获得558.96G数据量,碱基质量Q30比例达到89.27%,子代平均覆盖度为25.56%,平均测序深度为2.47X,亲本平均测序深度为41.30X。开发了 4,018,334个多态性标记,最终上图标记45,006个,分布于7个连锁群,总图距840.05cM,标记间平均距离0.019cM,构建了二倍体月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目前作图群体最大、上图标记最多、标记间平均距离最小的蔷薇属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与月月粉基因组有很好的共线性关系。(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与R/qtl软件检测到与14个性状相关的QTLs位点210个。各性状效应最大的QTLs的LOD值在4.26~15.19之间,解释表型变异率在1.10%~19.87%之间。控制株高、复叶长、花径和花色的主效QTLs的解释表型变异率均大于10%,分别为13.66%、11.57%、19.87%和19.62%。本研究获得的QTLs可为月季表型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赵璇[5](2019)在《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文中认为绿豆(Vigna radiata)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同种皮颜色的绿豆在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差距较大;选取种皮颜色这一典型的性状进行研究,对绿豆的育种选择、品种鉴定等意义深远。本研究选取不同种皮颜色的6个品种“冀绿9号”(黑色)、“晋绿豆3号”(绿色)、“白绿10号”(绿色)、“BIS 9805”(绿色)、“资源330”(黄色)和“资源331”(黄色)为亲本配置7对杂交组合,验证SSR标记鉴定F1真假杂种的可行性;再通过后代种皮颜色分离比进行了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同时选择亲本为“冀绿9号”和“晋绿豆3号”的杂交组合,通过SSR标记和BSA混池法,筛选出与种皮颜色基因连锁的标记,对种皮颜色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绿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00对SSR引物对6个亲本进行初筛,获得32对具有多态性引物。挑选其中的5对SSR引物对F1代真假杂交进行分子鉴定,并统计F1和F2田间种皮颜色,通过形态标记验证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鉴定结果一致,证明利用SSR标记鉴定绿豆F1代真假杂种是可行的。2、通过对绿豆不同种皮颜色的杂交组合后代进行种皮颜色的统计分析发现,绿豆种皮颜色符合单基因控制的特点,还存在显性上位和细胞质遗传的作用。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符合3:1的分离比,亲本黑色种皮,黑色为显性;亲本没有黑色种皮的,绿色为显性性状;并且绿豆杂交组合的反交F1代种皮颜色,出现了黑偏绿、黄绿色的颜色变化。3、利用461对SSR引物对亲本“冀绿9号”和“晋绿豆3号”进行初筛,得到52对引物,并对F2群体的单株根据种皮颜色进行选择,构建了黑色种皮DNA混池和绿色种皮DNA混池;通过初筛得到的52对引物对混池进行扩增,筛到SSR标记sy-36。通过标记sy-36对F2群体进行扩增,通过基因型与种皮颜色进行对照,验证了该标记与种皮颜色基因的连锁关系,将种皮颜色基因定位在绿豆第7号染色体上。

王亮,杨鑫雷,GETAHUN Addisu,崔顺立,穆国俊,刘立峰,李自超[6](2017)在《栽培种花生AFLP标记体系的优化及多态性引物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并优化适合花生的EcoR Ⅰ和Mse Ⅰ内切酶组合的AFLP标记技术体系,本试验对花生基因组DNA大样提取方法、双酶切反应、连接体系、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等影响因素进行反复调试与优化,并对适合花生AFLP分析的引物组合(E/M)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表明,高质量的模板DNA提取采用改进的SDS-CTAB法,DNA样品的浓度在150200 ng·μL-1,37℃双酶切3.0 h,接头浓度为50pmol·μL-1,T4-DNA连接酶浓度为10 U·μL-1,16℃连接10 h。以2×Es Taq MasterMix(含有Es Taq DNA Polymerase,3 mmol·L-1MgCl2和400μmol·L-1d NTP)作为PCR反应原料,其中,预扩增反应体系为50μL,预扩增引物(E00和M00)的浓度为50 ng·μL-1,预扩增产物最适稀释倍数为20倍;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为20μL,扩增产物中加入10μL Loading Buffer,经95℃变性10 min后,立刻转移到冰浴中冷却备用。最终,从225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稳定且多态性丰富的42对引物组合,可用于后期作图群体基因型检测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构建花生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崔虎亮[7](2016)在《基于综合性状分析的牡丹油用优良单株筛选》文中指出牡丹(Paeonia Sect.Moutan)隶属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历史悠久,栽培广泛,品种繁多。近年来发现,牡丹种子产量高,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α-亚麻酸含量较高,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木本油料作物。由于牡丹长期作观赏栽培和药用栽培,因此目前鲜见有牡丹种子产量、含油量、油脂特性、油用优良种质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常见牡丹种质为供试材料,对不同品种的牡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初步探讨牡丹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同时广泛收集牡丹种子样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建立牡丹种子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并利用紫斑牡丹(P.rockii)不同基因型个体205株组成育种群体,在连续3年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开展关联分析,剖析重要性状的等位遗传变异,为油用牡丹种质创新和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优良种质,为油用牡丹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R语言对30份不同牡丹品种(种)的产量、枝叶、花部、果实形态和油脂含量等38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变异系数CV为3.48%~1 11.00%,其中产量和冠幅等变异程度较高,而油脂相关性状变异程度较小,其中紫斑牡丹(P.rockii)和凤丹(P.ostii)的种子产量明显高于中原品种、日本品种等品种类型,而欧美品种和滇牡丹(P.delavayi)完全败育。对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进一步的通径分析表明,影响牡丹单株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为单株果实重、单株有效果实数和出籽率。(2)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建立牡丹种子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技术,共收集115份小样品量种子(~20g)和447份单粒种子分别进行小样品量模型和单粒模型的构建。总体来看,前者建模效果好于后者。其中亚麻酸(C18:3)小样品量模型精度最高,范围误差比(RPD)>3,可用于牡丹种子亚麻酸含量的快速检测,其去皮种子样品最佳预处理方法为多元散射矫正(MSC),完整种子样品最佳预处理方法为MSC+一阶导数。而单粒模型由于预测精确度普遍较低,仅亚麻酸(C183)和亚油酸(C18:2)可用于牡丹种子的初步检测。建立了牡丹种子小样品量模型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快速准确的预测方法,说明NIRS可应用于油用牡丹高油优良种质筛选。(3)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评价是开展关联分析的前提。本研究利用102个多态性SSR标记对紫斑牡丹育种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STRUCTUR分析群体结构,确定群体的亚群数K=2;利用SPAGeDi1.5估算供试群体内两两个体间的kinship值,其中kinship=0的个体占51.65%,kinship>0.3的个体仅占1.44%。然后利用TASSEL分别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关联检测,结果表明GLM模型共有32个性状与70个标记的232个关联组合在不同年份间重复检出,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化范围0.0381~0.2804;MLM模型共有产量和油脂等7个性状与19个标记的21个关联组合在不同年份间能够重复检出,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化范围0.0030~0.1295。最终在GLM和MLM两种模型且在不同年份间能够重复检测到6个性状与17个标记的19个关联组合;等位变异表型效应分析表明共83个等位变异,其中效应一致的有72个,增效38个,减效34个。与产量关联的标记有ps207、ps328和ps356,解释率0.0065~0.0216,与亚麻酸关联的标记是ps345,解释率0.0928。(4)进一步从205株紫斑牡丹育种群体中筛选优良种质。确定单位冠幅产量(K1)、单位冠幅果实重(K2)、单位冠幅有效果实数(K3)、百粒重(K4)、出籽率(K5)、出油率(K6)和亚麻酸含量(K7)等7个经济性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关联度大于0.65时,选出编号为ZB025、ZB050、ZB016、ZB002共4个优良单株,单位冠幅产量分别为 329.07 g/m2、338.79g/m2、346.40 g/m2 和 356.50 g/m2。

李英杰[8](2016)在《栽培种花生株高、分枝数及荚果性状QTL定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栽培品种79266(P1)与其变异后代D893(P2)杂交建立的包含151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群体为材料,利用2011-2015年泰安和济宁两个地区共7个种植环境的表型数据,对10个花生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与栽培种两个祖先野种A.duranensis和A.ipaensis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共线性分析,对包含多环境重复检测到的QTL标记区间进行了物理图谱DNA长度的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构建了一张栽培种花生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包含23个连锁群、231个SSR标记、总长度905.18c M、标记间平均距离3.92c M、标记间最小距离为0.1c M。采用QTL Ici Mapping V4.0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QTL定位,LOD≥2.5的条件下,共检测到96个QTL,包括主茎高QTL 11个、侧枝长QTL 16个、分枝数QTL 13个、果长QTL 7个、果宽QTL 6个、果壳厚度QTL 9个、单果重QTL 14个、单仁重QTL 7个、出仁率QTL 6个、单株生产力QTL 7个,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5.66%-28.05%。在3个及3个以上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的QTL有8个,包括1个主茎高QTL、2个侧枝长QTL、1个分枝数QTL、1个果宽QTL、1个果壳厚度QTL、1个出仁率QTL、1个单株生产力QTL。在连锁图谱上共发现23个QTL聚集区域,其中6个区域与3种或3种以上性状相关。ARS203AHS1413标记区间检测到侧枝长位点Qllb-11-1(5个环境),DNA长度为44.7kbp;Seq3D09ARS535-1标记区间检测到分枝数位点Qtbn-17-1(3个环境),DNA长度为92.6kbp;ARS376Seq4G02标记区间检测到主茎高位点Qmsh-14-3(5个环境),DNA长度为6.87Mbp;GM1901SEQ2G031标记区间包含控制果宽、果壳厚度、单果重和出仁率的多个QTL位点,DNA长度为0.6Mbp;GM2289p PGPseq4E10标记区间包含控制果壳厚度、单果重和出仁率的多个QTL位点,DNA长度为0.8Mbp;AHGS2244AHTE0839标记区间包含控制果宽、分枝数、单果重和单仁重的多个QTL位点,DNA长度为2.2Mbp;AHGS1986seq19D09标记区间包含控制分枝数和果壳厚度的多个QTL位点,DNA长度为2.4Mbp;ARS120GM1901标记区间包含控制果宽、果壳厚度和出仁率的多个QTL位点,DNA长度为4.5Mbp;AHGS2635AHTE0915标记区间包含控制主茎高、侧枝长、果壳厚度和单株生产力的多个QTL位点,DNA长度为9.7Mbp。研究结果为花生产量相关性状QTLs的精细定位、功能基因图位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参考。

王辉[9](2015)在《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番茄斑萎病毒和叶斑病抗性QTL的定位》文中认为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花生早斑病(Cercospora raachidicola)、花生晚斑病(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均是花生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利用寄主植物本身的抗性、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在可持续农业条件下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而同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花生生产的需求增大,传统的花生育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新品种的需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采用现代基因组工具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来促进花生对主要病害的抗性研究的基础。为了寻找与抗病性连锁的标记,本研究以杂交组合“Tifrunner×GT-C20”的F2群体和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构建了花生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结合多年份多环境对花生叶斑病和TSWV抗病性的调查结果进行QTL分析,以期能获得与抗性连锁的QTL,用于抗病育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来自中国、印度和美国三个国家的79份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显示,79份花生种质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使用1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72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标记4.25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80和0.429。通过比较三个国家之间遗传多样性发现,中国的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比较3个国家5个育种群体的花生种质的结果显示,来自中国河南农科院的花生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利用DARwin6绘制的聚类图结果显示,79份花生种质被分成2个大组G1和G2, G2接着被分成5个小组。大多数的花生的分组是根据它们的地理来源,而且跟花生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所有被聚在G1的花生均为Spanish类型。PCA分析以及Structure分析的结果跟系统树分析的结果都是类似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杂交中亲本的选育提供参考,从而可以拓宽栽培种花生育种的遗传背景。2、通过单粒传法获得了包含94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最后形成包含248个家系的叶斑病和TSWV抗性重组自交系群体。F1真假杂种的鉴定,在育种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体构建过程中,我们利用SSR引物对24份亲本材料配置的22个杂交组合进行了F1杂种鉴定。田间鉴定F1杂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F1都能通过表型准确鉴定。利用40对SSR引物对24个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显示,不同组合亲本间多态性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两亲本中多态性引物的比例为65%。运用多态性引物对92个F1单株进行了杂种真伪鉴定。结果鉴定出49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比例为53.3%。而田间表型鉴定出62个单株为真杂种,与标记鉴定差异较大。结果证实利用标记鉴定真假杂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群体构建完成,在不同年份分别以F2群体和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基础,运用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首先以包含94个单株的F2代群体为材料,采用5152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318个SSR标记,21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674.4cM,平均间距为5.3 cM的遗传图谱。以包含248个家系的F9群体为基础,构建了包含426个SSR标记,20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980.8cM,平均间距为4.6 cM的遗传图谱,该图谱是世界上单个图谱含SSR标记最多的图谱。将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与花生二倍体野生种的物理图谱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F9遗传图谱与二倍体花生的物理图谱具有共线性。4、2009年到2013年在多个地点多个环境连续种植该群体,调查该群体单株对叶斑病(早斑病和晚斑病)、番茄斑萎病毒(TSWV)以及蓟马的抗性,所有的抗性数据作为该研究的表型数据。5、运用构建的F2和F5遗传图谱(Qin et al., 2012),结合多年来对病害的田间抗性调查数据,对花生叶斑病和TSWV抗性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在两个图谱中总共检测到77个抗性QTL,其中3个与蓟马抗性相关、24个与TSWV抗性相关、50个与叶斑病抗性相关。在F2图谱上共检测到54个QTL,其中2个与蓟马抗性相关、15个与TSWV抗性相关、37个与叶斑病抗性相关,其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14%~19.43%、4.40%~34.92%和 6.61%~27.35%;在 F5 图谱中共检测到 23 个 QTL,包括1个蓟马抗性QTL、9个TSWV抗性QTL和13个叶斑病抗性QTL,分别可解释15.86%、5.20%~14.14%和5.95%~21.45%的表型变异。79个QTL中,共检测到15个一致性QTL,这些QTL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中可以检测到,其遗传贡献率明显高于非一致性QTL。 F5图谱中检测到的QTL的数量和遗传贡献率明显低于F2图谱中检测到的QTL。6、运用F9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49个与TSWV、早斑病和晚斑病抗性相关的QTL,可解释6.26%~15.54%的表型变异。其中14个早斑病抗性QTL, 22个晚斑病抗性QTL, 11个TSWV抗性QTL。49个QTL中,13个为主效QTL,其中早斑病7个,晚斑病5个,TSWV 1个。同时还检测到4个一致性QTL区域。LGa05是早斑病和晚斑病共同的抗性基因富集连锁群。论文中关于蓟马和TSWV抗性相关的QTL研究在世界上均是首次,该研究筛选鉴定出的QTL位点和相应的分子标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为接下来QTL的精细定位和抗病基因的克隆以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张宁[10](2015)在《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用兼食用经济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青枯病是花生最重要的土传性细菌病害,严重影响了花生的生产,目前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因此解决青枯病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培育抗病品种。国内外对花生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甚少,对控制青枯病的抗性基因数目、作用机制、花生-青枯菌互作的机理还不清楚,使培育抗青枯病高产优质品种进程缓慢。因此本研究通过筛选抗性种质资源,分离和鉴定花生抗青枯候选基因,为研究其抗青枯的分子机制,促进花生抗青枯分子育种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前期以高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粤油92和高感青枯病的花生品种新会小粒为亲本,构建了抗青枯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本研究对F9代RIL群体的300个家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考查,通过大田接种青枯菌进行了抗青枯性状鉴定。结果表明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果数、单株饱果数、单株果重等六个农艺性状观察值呈连续分布,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RIL群体对青枯菌的抗性表现差异显着,且存在超亲优势。花生青枯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且与分枝数、单株果重等性状间连锁关系不紧密。根据病情指数进行筛选,群体中抗青枯病的材料有58份,高感青枯病的材料有125份。通过比较筛选出了 10个高抗青枯病的家系(16,108,130,131,251,261,336,362,475,646)和 10 个高感青枯病的家系(4,13,35,151,161,265,287,317,463,552)。结合实验室前期抗黄曲霉抗性鉴定的结果,从中选出了 3个兼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的家系(16,251,475);其中2个家系(475,251)是单株产量(单株果重分别为38g,43g),黄曲霉和青枯病抗性都比较高的综合优良材料,可作为优异种质进行研究。2.NBS-LRR类抗病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最大家族。本研究在对花生抗青枯QTL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与抗青枯分子标记SNP79紧密连锁的NBS-LRR类基因AhqBW3,该基因在抗病品种粤油92中受青枯菌诱导下调表达4倍,通过RACE获得了其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2,998bp,编码85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NBS-LRR类保守结构域,在洋葱表皮细胞瞬间表达其与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荧光定量分析AhqBW3受青枯菌侵染后的表达模式显示,在抗青枯花生品种粤油92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新会小粒中先上调表达后略下调表达。ABA、ET、JA等激素诱导下,AhqBW3在抗青枯花生品种粤油92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新会小粒中上调表达。该基因在本氏烟草叶片瞬间超表达能引起过敏性反应。超表达AhqBW3感青枯病烟草品种红大对青枯菌的抗性明显增强。深入研究AhqBW3超量表达的转基因烟草在接种青枯菌后一系列防御反应相关基因NtH1N1,NtHSR515,NtPR1b,NtPR2,NtPR4,NtPR1ak,NtNPR1 和 NtAcs6发现,这些基因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都能够明显上调表达。推测AhqBW3可能参与花生对青枯菌的防御反应,并且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复杂的调控网络实现的。AhqBW3基因的获得对于研究花生抗青枯病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花生抗青枯病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二、花生DNA分子标记的研究 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DNA分子标记的研究 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黑麦研究进展
        1.1 小黑麦概述
        1.2 小黑麦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小黑麦中的应用
        2.1 DNA分子标记
        2.2 分子标记类型
        2.3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中的应用
    3 分子图谱
        3.1 作图群体的选择与建立
        3.2 作图群体杂交亲本
        3.3 适当的分离群体类型
        3.4 群体大小
        3.5 统计方法及阀值
    4 分子标记选择
        4.1 ISSR分子标记技术
        4.2 禾本科分子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5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5.1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5.2 禾本科QTL定位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2.2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3.2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小黑麦RIL群体的表型鉴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 QTL定位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RIL群体表型正态分布
        2.2 小黑麦RIL群体分子图谱特点
        2.3 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2.4 控制小黑麦株高的QTL分析
        2.5 控制小黑麦分蘖数的QTL分析
        2.6 控制小黑麦穗下节间长的QTL分析
        2.7 控制小黑麦单株鲜重的QTL分析
    3 讨论
        3.1 本研究材料的应用价值
        3.2 DNA提取
        3.3 小黑麦杂交亲本和作图群体选择
        3.4 小黑麦的分子图谱
        3.5 小黑麦连锁群饲草产量相关QTL分布
        3.6 小黑麦QTL位点的重叠性
        3.7 影响QTL检测的因素
        3.8 QTL的应用
    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种分析及SN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苜蓿概况
        1.1.1 苜蓿概况及苜蓿育种研究的重要性
        1.1.2 我国苜蓿育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苜蓿的杂交及其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研究
    1.3 苜蓿杂交后代真伪杂种鉴定
    1.4 苜蓿的遗传特性
    1.5 用于苜蓿育种研究的分子标记概述
    1.6 GBS技术在植物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6.1 GBS技术在重要作物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6.2 GBS技术在牧草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交及杂种真伪鉴定
    2.1 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交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杂交结果统计
    2.2 两个杂交组合出苗及返青
    2.3 杂交后代真伪性检测
        2.3.1 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引物筛选
        2.3.4 PCR反应和程序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染色与显色
        2.3.7 凝胶成像的条带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NA质量检测结果
        2.4.2 SSR引物初步筛选
        2.4.3 杂交后代群体鉴定
    2.5 讨论
第三章 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交亲本及F1代农艺性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艺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3.2.2 亲本与杂交后代株高性状研究
        3.2.3 亲本与杂交后代茎粗聚类分析
        3.2.4 亲本与杂交后代分枝数聚类分析
        3.2.5 亲本与杂交后代株型聚类分析
        3.2.6 亲本与杂交后代按花序数分类分析
        3.2.7 亲本及杂交后代按种子数分类分析
        3.2.8 亲本及杂交后代多叶率分析
        3.2.9 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苜蓿杂交亲本及杂种SUPERGBS测序结果分析及基于SNP的遗传图谱构建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DNA检测
        4.2.3 GBS文库构建流程
        4.2.4 信息分析流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始数据质控
        4.3.2 标准分析
        4.3.3 高级分析
        4.3.4 遗传图谱构建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花生栽培种与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异染色体系创制、鉴定及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生远缘杂交研究现状
        1.1.1 花生基因库分类及杂交亲和性关系
        1.1.2 花生种间杂交不亲和现象及克服途径
        1.1.3 花生种间杂交的研究与应用
    1.2 外源染色体系研究现状
        1.2.1 外源染色体系的作用
        1.2.2 外源染色体系的鉴定方法
        1.2.3 外源染色体系在花生中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间杂交与胚拯救
        2.2.2 根尖细胞(RTC)中期染色体制片
        2.2.3 花生室内种植与消毒
        2.2.4 网斑病抗性鉴定
        2.2.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2.2.6 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
        2.2.7 染色体库
        2.2.8 分子标记的设计与验证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A.duranensis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
        3.1.1 A.duranensis、Tifrunner基因组序列SSR位点的鉴定
        3.1.2 A.duranensis、Tifrunner染色体上SSR位点的分布
        3.1.3 A.duranensis中 SSR标记的开发
        3.1.4 A.duranensis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电子PCR
        3.1.5 A.duranensis特异性分子标记的验证
        3.1.6 分子标记筛选
    3.2 四粒红与双二倍体Am1210回交杂种(BC2F1)鉴定
        3.2.1 回交杂种一代(BC2F1)细胞学鉴定
        3.2.2 回交杂种一代(BC2F1)分子标记鉴定
    3.3 花生回交杂种二代(BC2F2)的分子标记鉴定
    3.4 花生回交杂种三代和四代(BC2F3、BC2F4)的鉴定
        3.4.1 花生杂种(BC2F3、BC2F4)的细胞学鉴定
        3.4.2 花生杂种(BC2F3、BC2F4)的表型鉴定
    3.5 网斑病抗性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开发A.duranensis特异性分子标记追踪外源染色体
        4.1.2 染色体系的细胞学鉴定
        4.1.3 染色体系应用
        4.1.4 网斑病抗性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二倍体月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部分观赏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蔷薇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1.1.2 分子标记技术在蔷薇属研究中的应用
        1.1.3 蔷薇属植物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1.4 蔷薇属植物主要性状的定位
    1.2 遗传图谱的构建
        1.2.1 作图群体的构建
        1.2.2 遗传图谱标记的选择
        1.2.3 遗传图谱的数据分析
    1.3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QTL)
        1.3.1 QTL定位原理
        1.3.2 QTL定位常用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月季重要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杂交
        2.1.3 表型测定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作图群体的建立
        2.2.2 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
        2.2.3 质量性状的频率分布
        2.2.4 花色表型分析
        2.2.5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2.2.6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2.3 讨论
        2.3.1 杂交亲和性
        2.3.2 月季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2.3.3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2.4 小结
3 二倍体月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作图群体的构建
        3.1.2 DNA提取
        3.1.3 亲本多态性检测
        3.1.4 RAD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3.1.5 原始数据质控
        3.1.6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1.7 SNP、InDel标记的挖掘
        3.1.8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检测
        3.2.2 亲本多态性检测
        3.2.3 RAD-seq结果统计及基因分型
        3.2.4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5 遗传连锁图谱评估和共线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作图群体构建
        3.3.2 RAD-seq测序技术的应用
        3.3.3 月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3.4 小结
4 月季重要性状的QTL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作图群体
        4.1.2 表型测定及数据分析
        4.1.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4.1.4 QTL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4.2.2 重要性状QTL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皮颜色的研究进展
        1.1.1 绿豆种皮颜色的研究进展
        1.1.2 其他作物种皮颜色的研究
    1.2 遗传标记
        1.2.1 形态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物化学标记
        1.2.4 分子标记
    1.3 分子遗传图谱
        1.3.1 分子遗传图谱
        1.3.2 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的应用
        1.3.3 绿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1.4 质量基因定位
        1.4.1 遗传图谱分析法
        1.4.2 近等基因系分析法
        1.4.3 分离集团混合分析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亲本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和配法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DNA的提取
        2.2.3 多态性引物筛选
        2.2.4 杂种鉴定
        2.2.5 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2.2.6 绿豆种皮颜色基因初步定位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SSR标记鉴定绿豆F1代真假杂种试验
        3.1.1 SSR引物亲本初筛结果
        3.1.2 F1 真假杂种鉴定
        3.1.3 田间表型鉴定
    3.2 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3.2.1 种皮颜色的分离结果
        3.2.2 绿豆种皮颜色的其他遗传作用
    3.3 绿豆种皮颜色基因初步定位
        3.3.1 遗传分析结果
        3.3.2 SSR引物初筛选结果
        3.3.3 种皮颜色基因遗传连锁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SSR分子标记鉴定绿豆F1代真假杂种
    4.2 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4.3 绿豆种皮颜色的基因初步定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栽培种花生AFLP标记体系的优化及多态性引物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DNA提取、纯化与检测
    1.4 AFLP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4.1 双酶切反应
        1.4.2 接头的连接
        1.4.3 预扩增
        1.4.4 选择性扩增
    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6 银染及引物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改良版SDS-CTAB方法的验证
    2.2 AFLP体系优化
        2.2.1 酶切
        2.2.2 连接
        2.2.3 预扩增
        2.2.4 选择性扩增
    2.3 AFLP引物 (E/M引物组合) 筛选
3 讨论
4 结论

(7)基于综合性状分析的牡丹油用优良单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牡丹育种研究进展
        1.1.1 传统方法在牡丹育种中的成就
        1.1.2 SSR分子标记在牡丹育种中的应用
        1.1.3 油用牡丹研究现状及展望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现状
        1.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
        1.2.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
    1.3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1.3.1 关联分析策略
        1.3.2 关联分析在油料作物及木本经济作物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牡丹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2.1.3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牡丹种质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2.2.2 牡丹种质表型性状综合分析
        2.2.3 牡丹各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2.3 讨论
        2.3.1 牡丹种质资源表型相关性状解析
        2.3.2 供试牡丹品种油用潜力评价
        2.3.3 油用牡丹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的牡丹种子脂肪酸含量模型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近红外(NIRS)光谱采集
        3.1.3 牡丹种子出油率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3.1.4 光谱预处理及建模方法
        3.1.5 外部检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牡丹种子样品出油率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特征
        3.2.2 牡丹种子近红外光谱特征
        3.2.3 小样品种子模型构建
        3.2.4 单粒种子模型构建
    3.3 外部检验
    3.4 讨论与结论
        3.4.1 牡丹种子NIRS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评价
        3.4.2 牡丹种子的NIRS光谱特征
        3.4.3 牡丹单粒种子NIRS应用的技术难点
    3.5 本章小结
4 紫斑牡丹产量等重要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表型性状的测定方法
        4.1.3 SSR标记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2 基于SSR标记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4.2.3 表型性状的正态性检验
        4.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4.2.5 群体结构分析
        4.2.6 群体内个体间亲缘关系估算
        4.2.7 SSR标记位点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4.2.8 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表型效应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供试紫斑牡丹育种群体表型多样性评价
        4.3.2 供试紫斑牡丹育种群体的群体结构分析
        4.3.3 关联分析方法及关联位点的确定
        4.3.4 优异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
    4.4 本章小结
5 油用紫斑牡丹优良单株筛选
    5.1 材料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候选优良单株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
        5.2.2 候选优良单株灰色关联度分析
        5.2.3 初选优良单株SSR标记位点特异组合
        5.2.4 初选优良单株性状比较
    5.3 讨论
        5.3.1 灰色关联度用于油用牡丹优良单株筛选
        5.3.2 初选优良单株的性状优势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8)栽培种花生株高、分枝数及荚果性状QTL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1.1.1 DNA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1.1.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与步骤
        1.1.2.1 遗传标记的选择
        1.1.2.2 亲本组合的确定
        1.1.2.3 建立作图群体
        1.1.2.4 连锁群及标记位点的确定
    1.2 QTL定位原理与方法
        1.2.1 零区间作图法
        1.2.2 单区间作图法
        1.2.3 复合区间作图法
        1.2.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1.2.5 完备区间作图法
    1.3 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现状
    1.4 SSR标记在花生上的应用进展
        1.4.1 SSR在花生栽培种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1.4.2 SSR在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1.4.3 SSR在栽培花生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4.4 SSR在栽培花生指纹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4.5 SSR在花生重要性状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4.6 SSR在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上的应用
    1.5 花生重要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1.5.1 花生抗病性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5.2 花生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1.5.3 花生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1.5.4 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
    2.2 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2.3 花生SSR分析
        2.3.1 SRR引物来源
        2.3.2 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2.3.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2.3.4 8.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 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与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性状和RIL群体性状的分布特征
        3.1.1 主茎高
        3.1.2 侧枝长
        3.1.3 分枝数
        3.1.4 果长
        3.1.5 果宽
        3.1.6 果壳厚度
        3.1.7 单果重
        3.1.8 单仁重
        3.1.9 出仁率
        3.1.10 单株生产力
    3.2 群体性状相关性
    3.3 栽培种花生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3.4 花生株高、分枝数和荚果性状QTL定位
        3.4.1 主茎高QTL定位
        3.4.2 侧枝长QTL定位
        3.4.3 分枝数QTL定位
        3.4.4 果长QTL定位
        3.4.5 果宽QTL定位
        3.4.6 果壳厚度QTL定位
        3.4.7 单果重QTL定位
        3.4.8 花生单仁重的QTL定位
        3.4.9 出仁率QTL定位
        3.4.10 花生单株生产力的QTL定位
    3.5 QTL聚集区域分析
    3.6 主效QTLs及QTL聚集区域对应物理图谱预测
4 讨论
    4.1 亲本间标记多态性分析
    4.2 遗传图谱分析
    4.3 与整合图谱比较
    4.4 与现有QTLs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致谢

(9)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番茄斑萎病毒和叶斑病抗性QTL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花生叶斑病的研究概况
        1.1.1 叶斑病的症状
        1.1.2 叶斑病致病菌的研究
        1.1.3 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1.1.4 花生对叶斑病的抗病机理
    1.2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的研究概况
        1.2.1 TSWV的分布
        1.2.2 TSWV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
        1.2.3 TSWV的生物学特性
        1.2.4 TSWV的传播途径
        1.2.5 TSWV的检测技术及防治
    1.3 花生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1 早期分子标记的发展
        1.3.2 SSR标记在花生上的发展
        1.3.3 SNP标记在花生上的发展
    1.4 花生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1.4.1 运用早期的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1.4.2 利用SSR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1.4.3 利用SNP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1.4.4 复合图谱的构建
    1.5 花生重要性状的标记鉴定以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5.1 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检测
        1.5.2 花生重要性状QTL的定位
    1.6 利用不同花生种质进行性状定位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利用SSR标记分析中国、美国和印度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花生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SSR标记分析
        2.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SR多态性分析
        2.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3 花生品种(系)间遗传距离的分析
        2.3.4 基于系统树的聚类分析
        2.3.5 群体结构分析
    2.4 讨论
        2.4.1 分子标记的多样性
        2.4.2 不同区域的多样性
        2.4.3 群体的结构分析
3. 利用SSR标记鉴定花生F_1真假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DNA提取与鉴定用引物
        3.1.3 SSR标记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F_1田间表型鉴定
        3.2.2 亲本间的SSR标记多态性
        3.2.3 真假杂种鉴定结果
    3.3 讨论
4. 利用F_2代遗传群体构建花生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4.1 材料与引物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所用引物
        4.1.3 试剂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亲本和群体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4.2.2 DNA质量和浓度的检测
        4.2.3 PCR反应体系及PCR反应程序
        4.2.4 电泳程序
        4.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群体多态性分析
        4.3.2 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4.3.3 构建花生分子遗传图谱
    4.4 讨论
5. 利用F_2和F_5遗传连锁图谱进行抗病性QTL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群体的构建
        5.1.2 DNA分离、亲本多态性筛选以及图谱的构建
        5.1.3 花生的抗病性调查
        5.1.4 不同图谱间标记命名的统一
        5.1.5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
    5.2 结果
        5.2.1 两个遗传连锁图谱与其他图谱的比较
        5.2.2 对所有病害抗性的QTL分析
        5.2.3 花生抗蓟马QTL分析
        5.2.4 花生抗TSWV的QTL分析
        5.2.5 花生抗叶斑病的QTL分析
        5.2.6 不同性状间的共同QTL
        5.2.7 两个图谱间的共同的QTL分析
    5.3 讨论
6. F_9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抗病性QTL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所用群体
        6.1.2 DNA提取
        6.1.3 SSR分析
        6.1.4 遗传图谱的构建
        6.1.5 花生叶斑病和TSWV的抗性鉴定
        6.1.6 QTL的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群体SSR多态性分析
        6.2.2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6.2.3 F9遗传图谱与二倍体花生的物理图谱标记的比较
        6.2.4 与早斑病抗性相关的QTL的检测与分析
        6.2.5 与晚斑病抗性相关的QTL的检测与分析
        6.2.6 与TSWV抗性相关的QTL的检测与分析
    6.3 讨论
全文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青枯病的危害
    2 青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2.1 青枯菌的形态、特征
        2.2 青枯菌的分类和鉴定
        2.3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2.4 青枯菌的分泌系统和效应子研究
        2.5 青枯菌基因组的研究
    3 青枯病抗性方面的研究
        3.1 青枯病抗性鉴定
        3.2 青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3.3 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研究
    4 青枯病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5 青枯病的防治
        5.1 农业防治
        5.2 化学防治
        5.3 生物防治
        5.4 培育抗性品种
    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花生RIL群体的抗青枯病鉴定与综合优良材料筛选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材料
        2.2 RIL群体构建
        2.3 田间实验设计
        2.4 农艺性状考查
        2.5 青枯菌接种和病情调查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及RIL群体各性状的变异
        3.2 RIL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RIL群体青枯病抗性的差异性分析
        3.4 RIL群体青枯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5 抗青枯综合性状优良材料的获得
    4 讨论
        4.1 建立无偏态的RIL群体
        4.2 建立抗病RIL群体可以获得高抗青枯病的综合优良新材料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生NBS-LRR类抗青枯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种植
        2.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2.3 RACE技术克隆基因全长序列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表达载体构建
        2.6 亚细胞定位
        2.7 遗传转化烟草
        2.8 瞬间超表达、离子电导率测定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2.9 花生和烟草的青枯菌接种处理
        2.10 植物外源激素处理抗感青枯花生品种
        2.11 qRT-PCR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hpBW3序列全长的获得与分析
        3.2 AhqBW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AhqBW3基因在抗、感青枯花生品种中的序列分化
        3.4 AhqBW3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3.5 AhqBW3的表达模式分析
        3.6 AhpBW3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间超表达能引起HR
        3.7 AhpBW3基因超表达转化烟草的鉴定
    4 讨论
        4.1 AhpBW3是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的NBS-LRR类抗病基因
        4.2 AhqBW3参与植物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
        4.3 AhpBW3过表达可显着提高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花生DNA分子标记的研究 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金星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杂种分析及SN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D]. 崔乐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花生栽培种与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异染色体系创制、鉴定及遗传分析[D]. 王思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4]二倍体月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部分观赏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 吴钰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绿豆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D]. 赵璇. 山西大学, 2019(01)
  • [6]栽培种花生AFLP标记体系的优化及多态性引物筛选[J]. 王亮,杨鑫雷,GETAHUN Addisu,崔顺立,穆国俊,刘立峰,李自超. 核农学报, 2017(11)
  • [7]基于综合性状分析的牡丹油用优良单株筛选[D]. 崔虎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8]栽培种花生株高、分枝数及荚果性状QTL定位分析[D]. 李英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9]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番茄斑萎病毒和叶斑病抗性QTL的定位[D]. 王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 张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花生DNA分子标记研究Ⅰ花生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作图杂交亲本的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