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

利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

一、应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桂梅,黄国林,曾斌,张力,刘洋,李卫东,肖晓玲[1](2020)在《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花种质资源是梅花育种的基础,在梅花的育种、栽培、生理、遗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从梅花的品种多样性、形态与性状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资源开发利用多样性等方面对梅花种质资源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梅花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赵靓[2](2019)在《基于SSR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杂交育种》文中提出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梅花的种质资源研究是梅花育种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148份梅花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筛选出23对适用于该研究的SSR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构建148份梅花品种DNA指纹图谱。同时从148份材料中选取了 12份材料作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利用SSR标记鉴定F1代杂种的真实性,以期为梅花育种、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保护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份梅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98对引物中筛选出23对条带清晰、扩增稳定的多态性引物。用其对148份梅花材料进行扩增,检测到各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数范围为2-18条,共计230个等位位点,观测等位基因数均值为1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为3.8204,Shannon信息指数均值为1.497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6649,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5419,观测杂合度均值为0.6038,多态信息含量均值为0.6360,说明所选标记多态信息含量较高,供试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2)通过对11个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遗传多样性从高到低排列为宫粉品种群>朱砂品种群>单瓣品种群>杏梅品种群>绿萼品种群>玉蝶品种群>垂枝品种群>跳枝品种群>黄香品种群>美人梅品种群>龙游品种群。(3)148个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是0.7588-0.9956;聚类分析将148个样品分为4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4组,通过结构分析获得最佳的群体数目K=3,根据Q值水平对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括39、47和54份材料,另有8份材料归为混合亚群中。(4)采用10对多态信息含量(PIC)最高的引物将148个品种完全区分,并构建了梅花种质资源SSR标记指纹图谱。(5)人工杂交的12个杂交组合共计杂交数为3992朵,获得F1代种子171粒,获得F1代植株60株,对F1代进行表型观测和SSR分子标记鉴定,所选的8对SSR引物中有7对可以鉴定出杂种F1代的真实性,共计真实杂种49株,真杂种率81.67%。

张嘉[3](2016)在《基于SSR的中国芍药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及观赏性状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原产我国的芍药种质(包括257个芍药品种个4个野生芍药)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两年的表型性状测定,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筛选出适合本试验的29对多态性高的标记,获得261份芍药种质的基因型数据,构建了257个芍药品种分子身份证,对芍药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分析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标记/性状的关联分析,探讨与观赏性状显着相关的位点并计算位点对性状的解释率,以期为芍药品种的鉴别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以栽培历史悠久的12个中国芍药品种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与四重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相结合,从111对引物中筛选出29对扩增稳定、多态性高的核心引物。(2)将筛选出的29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应用257份芍药品种上,均得到了很好的扩增。各引物的PIC值变幅为0.19~0.85,平均为0.59(>0.5),采用数字与字母结合排序的方法对芍药品种进行分子身份证构建。(3)将筛选出的29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261份芍药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72个SSR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为9.38个;29对引物在257个中国芍药品种中共扩增出62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扩增出21.4条,各引物多态条带为3-51,扩增片段长91-419。用UPGMA聚类分析,可将261份芍药资源分为2大组,其中组Ⅰ包括4种野生芍药,组Ⅱ包括257个芍药品种,共分成8类。说明SSR标记所反映的芍药种质遗传多样性信息非常丰富,可用于关联分析。(4)通过对257个芍药品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可以将群体划分为3个亚群;29对SSR标记所形成的406个成对组合位点中大部分集中在0-0.2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连锁不平衡。结合上一节分析可知,257个品种构成的群体适宜进行观赏性状与标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5)在分析257个芍药品种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29个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程度的基础上,采用TASSEL 4.3软件GLM和MLM两种模型进行SSR标记与观赏性状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LM分析中,有23个位点与8个质量性状在P<0.05水平上相关,其中,有12个与6个质量性状在P<0.01水平上相关;有4个与3个数量性状在P<0.05水平上相关。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317—0.2755。MLM分析中,有13个与7个质量性状在P<0.05水平上相关,比GLM分析结果少10个。其中,仅Knu39与花色在P<0.01水平上相关。各标记解释率变幅为0.0195—0.1194,低于GLM分析得到的解释率。

张杰[4](2016)在《梅花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部分观赏性状QTL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梅花(Prunus mume Sieb. et Zucc.)是中国传统名花,具有重要的文化及经济价值。培育集合多种优良观赏性状的新品种是梅花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梅花新品种育种工作主要采用传统杂交育种途径,然而木本植物童期较长,此外观赏性状遗传机理复杂,直接找到控制这些性状的关键基因十分困难。通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分析,是找到控制复杂性状的关键遗传因子和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重要方法,但其在梅花中研究较少。为了挖掘控制梅花花色、花型、花瓣数、垂枝等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性状分离良好的‘六瓣’ב粉台垂枝’F1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SLAF-seq技术进行大规模分子标记开发并构建了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然后对F1群体这些观赏性状进行QTL分析及候选基因的挖掘。由于垂枝性状为木本植物特有性状,后续重点对其进行了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梅花杂交试验获得了在株型、花色、花型均有明显分离的F1作图群体‘六瓣’ב粉台垂枝’,该群体大小为387。在此基础上,利用SLAF-seq技术对梅花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分子标记的开发,构建了梅花标记密度最大的一张遗传连锁图谱,共有8条连锁群,包含遗传标记8,007个,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95 cM。其中2号连锁群上标记数量最多为1,722个,遗传距离为263.84cM,6号连锁群上标记数量为698个,遗传距离为142.48cM。总图距为1,550.62 cM,覆盖梅花基因组64.31%,最终图谱上的SLAF标记在F1作图群体中的平均完整度为96%。(2)基于构建的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梅花‘六瓣’ב粉台垂枝’F1群体15个生长、株型、花部相关重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66个QTLs位点,利用梅花基因组注释信息筛选出58个可能的候选基因。(3)对垂枝梅与直枝梅枝条不同部位及发育阶段细胞结构、木材成分以及激素水平3个生理层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垂枝梅与直枝梅在枝条近远轴面细胞排列、木质化程度均存在差异,且在垂枝梅枝条木质部细胞中存在淀粉体的缺失;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直枝梅枝条近轴面木质素含量比远轴面低,垂枝枝条近轴面木质素含量比远轴面高,田间观察发现梅花枝条生长初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垂枝表型,而在木质化过程中垂枝表型越来越明显,推测垂枝性状形成可能与枝条木质化过程的差异有关;采用液相质谱的方法对5个发育阶段垂枝梅和直枝梅枝条不同部位激素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推测GA3可能与垂枝表型形成有关。(4)根据垂枝性状遗传分析结果推测梅花垂枝性状可能由一个主效基因和一个或者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种统计分析方法将垂枝性状定位到梅花7号染色体10.54Mb-11.68Mb区域,同时10个SLAF分子标记被认为与梅花垂枝性状紧密连锁。在前期生理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垂枝候选区域进行候选基因筛选。最终,9个可能与枝条木质化相关,参与细胞壁及纤维素合成与降解的结构基因/酶类,以及9个被预测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的基因被推测与梅花垂枝性状形成相关。本研究构建的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将为后续重要性状的定位奠定基础,15个梅花重要性状QTL分析对指导这些复杂性状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而垂枝性状的精细定位将为后续找到控制垂枝性状的基因奠定基础,同时为木本植物其他重要性状的定位提供一种研究策略。

杨柳燕[5](2013)在《马蹄莲属(Zantedeschia)品种指纹图谱及生殖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马蹄莲属(Zantedeschia)为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全属共7种2亚种。按其习性分为两组:一组为常绿组(Sect.1. Evergreen),另一组为落叶组(Sect.2. Deciduous)。常绿组品种耐寒性、抗病性均较强,常见的仅一种,即:白花马蹄莲(Z.aethiopica);落叶组品种通常称为彩色马蹄莲,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是当前国际流行主栽的品种,已注册的商业品种多达150多个,其中常用品种60多个,多数品种是由美国、新西兰和荷兰等国家的马蹄莲专业公司或科研机构培育和开发的。本研究以马蹄莲属88份品种资源为研究材料,从形态学观测入手,应用ISSR-PCR分子标记、石蜡切片、花粉的生活力测定、品种间杂交等技术方法,开展了品种资源的形态学、DNA指纹图谱分析和生殖生物学研究,详细观察描述了马蹄莲主要的形态特征,找出了马蹄莲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性状,制定出“马蹄莲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提出了基于分子标记结果的品种群分级标准,对马蹄莲属植物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扫描电镜下观测了花粉显微形态特征,进而进行花粉生活力测定萌发试验,验证了花粉的活力和萌发特性以及品种杂交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马蹄莲属品种的叶型有披针形、卵形、三角形和戟形;花色有白色系、黄色系、橙色系、粉色系、红色系、紫色系和双色系等7种类型;佛焰苞从俯视角度分为锐角形、钝角形和圆形三种类型。2.马蹄莲品种性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经形态学性状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来具有良好一致性特征的39个性状,经与UPOV测试指南比较,起草制定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马蹄莲属》,已获准向农业部报批(见附录2)。3.经正交试验设计统计分析,提出了马蹄莲的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即25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0×PCR buffer2.5μl,Mg2+2.0mmol/l,dNTPs0.20mmol/l,Taq酶1.5U,引物0.25μmol/l,DNA模板1.0ng/μl。从96对引物中筛选出了15对适合进行ISSR-PCR研究,共扩增出690个位点,其中435个为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6个位点和29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63.04%。4.运用UPGMA聚类法对ISSR-PC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分析,在相似系数0.15处可将88份材料分为常绿马蹄莲和落叶马蹄莲二组;在相似系数0.29处可将87个落叶马蹄莲品种划分为盆栽品种亚群、切花品种亚群和盆花切花兼用品种亚群,每个亚群内根据花色可分为白花品种、黄花品种、橙花品种、红花品种及紫花品种等,与品种的表型性状相一致。5.筛选出了6对可用于构建马蹄莲品种指纹图谱的核心引物,并绘制了指纹图谱模型。6.研究发现彩色马蹄莲品种‘Majestic Red’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具珠被绒毡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呈直线排列或T型,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大孢子退化,胚囊为单孢子发生的蓼型胚囊发育方式。每花通常有雄蕊2-3个,蝶形花粉囊,每侧由2个小孢子囊构成。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属变形绒毡层类型,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小孢子排列成十字形四分体,成熟花粉为二胞花粉粒。小孢子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致使释放的小孢子不能正常发育。7.经扫描电镜观测,18个马蹄莲品种的花粉大小、形状较一致,为长球体形,畸形率为5.88%~43.59%,花粉极轴长为28.8~39.5μm,赤道轴长为21.9~32.3μm,各品种P/E值范围为1.14~1.43。花粉外壁光滑,纹饰不明显,无萌发沟。8.在25℃恒温培养箱内暗培养条件下,6个马蹄莲品种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在24h内达到最高值,其中尤以9h内生长为主,筛选出附加10%蔗糖和0.01%硼酸的培养基为花粉活力培养检测的最适宜配方。

李庆卫,张启翔,陈俊愉[6](2012)在《基于AFLP标记的野生梅种质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梅Prunus mume是我国原产的名花佳果。为有效保护和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文中采用了AFLP标记技术,结合形态表型特征分析,对65份野梅种质进行试验分析。首先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MseⅠ-EcoRⅠ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 002条多态性条带。按照Nei’72距离系数进行聚类,在Nei’72=0.26处,可区分西山野梅原变种、西山野梅原种、西山毛梅、厚叶梅、南大坪桃梅、嵩明小梅、曲梗常绿梅、蜡叶梅以及匍匐梅,这与形态学上变种或变型的划分一致。群体内变种单株样本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梅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建议今后需要对所有变种与变型进行有效的保护。

张俊卫[7](2010)在《基于ISSR、SRAP和SSR标记的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是原产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集色、香、姿、韵于一身。在7000多年的应用和3000多年的的栽培历史中,形成了众多的梅品种。为合理地对梅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形态学、孢粉学、染色体、同工酶、DNA水平上的特征相继应用于梅的系统分类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以中国梅花研究中心资源圃的135份梅种质为材料,采用ISSR, SRAP和SSR分子标记,对梅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系统演化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ISSR标记的梅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8条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共扩增得到144条谱带,其中11个为种质特异标记,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91.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712。聚类分析表明:真梅品种、杏梅与野梅、美人梅明显聚为3个类群;真梅品种内朱砂品种群、垂枝品种群聚为独立的亚组,而宫粉品种群被分为两个亚组,一个亚组与单瓣品种群聚为一类,一个亚组与绿萼、玉蝶、黄香、跳枝混杂聚在一起。主坐标分析不完全支持聚类分析结果。2、基于SRAP标记的梅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70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得到17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得到124条谱带,其中20个为种质特异标记,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87.5%,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120。聚类分析表明:真梅种质、杏梅与美人梅明显聚为2个类群;真梅种质内野梅、朱砂和垂枝品种群聚为独立的亚组,而宫粉品种群被分为两个亚组,一个亚组与单瓣品种群聚为一类,一个亚组与绿萼、玉蝶、黄香、跳枝混杂聚在一起。主坐标分析不完全支持聚类分析结果。3.基于SSR标记的梅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FIASCO方法从‘雪梅’gDNA中开发SSR引物11对,其中扩增AG基序SSR引物10对,(GT)24(AG)16基序SSR引物1对。从43对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4对引物,共扩增得到177条谱带,其中20个为种质特异标记,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94.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45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真梅品种、杏梅与野梅、美人梅明显聚为3个类群;真梅品种内朱砂品种群、垂枝品种群聚为独立的亚组,而宫粉品种群被分为两个亚组,一个亚组与单瓣品种群聚为一类,一个亚组与绿萼、玉蝶、黄香、跳枝混杂聚在一起。主坐标分析不完全支持聚类分析结果。4.基于ISSR、SRAP及SSR整合数据的梅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SSR与ISSR相似系数矩阵的相关系数为0.8237,匹配良好,而SRAP与SSR、ISSR相似系数矩阵的相关系数低,分别为0.4852和0.5531,匹配性差。三者结合能更好解释梅种质亲缘关系;ISSR聚类分组结果与SSR分析结果基本相同,SSR多态性条带比率和多态性信息含量高于ISSR。

郑泉[8](2010)在《春石斛品种(系)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与转基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Orchidaceae)中最大的属,全球约1500余个野生原种,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原产我国的有70余种,目前在药用和鲜切花、盆花栽培中广泛应用。春石斛(Spring Dendrobium)在园艺上是指石斛兰中花着生于叶腋,主要自然花期在春季的石斛种或者品种,是目前世界兰花市场最重要的热带兰盆栽花卉之一。为了创制更多有观赏价值的春石斛新品种,在生产和研究上都急需完善相关的育种技术体系。但是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春石斛品种间亲缘关系,和建立稳定高效转化体系并通过转化得到符合目的性状新品种的研究目前均较少本研究根据春石斛主要栽培品种的特点,首先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30个主要栽培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并以其中的一个重要栽培品种(’Sanya’)作为受体材料构建了其类原球茎的再生体系,采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诱导法(SAAT)进行CHS和ASACC基因的遗传转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改良的CTAB法,在进行细胞核裂解之前先加入核分离缓冲液,成功提取出高品质的春石斛基因组DNA, OD260nm/OD280nm的比率为1.73-1.85。与试剂盒法和普通CTAB法相比,该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不仅基本排除了春石斛体内多糖及其它次生代谢物质对基因组DNA质量的干扰,得率也较高,完全能满足AFLP等分子生物学试验对DNA质量的要求。2.利用荧光AFLP技术分析了30个春石斛栽培品种(系)的亲缘关系。选择EcoR I/Mse I酶切组合,8对引物组合的选择性扩增共得到110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带占70.6%。利用NTSYS pc Version2.0e软件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用主坐标分析法(PCOA)和算术平均数的加权配对归类法(UPGMA)等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品种间的亲缘分析,30个品种或品系材料可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包含6个品种(系),相似系数在0.70-0.80之间;类群Ⅱ包含3个品种(系),相似系数在0.71-0.76之间;类群Ⅲ包含的品种(系)最多,共13个,其相似系数在0.69-0.84之间;类群Ⅳ包含了7个品种,相似系数在0.68-0.83之间;而类群V仅包含了’Santana Canary’一个品种。3.建立了春石斛品种’Sanya’和’China Doll’类原球茎(PLBs)的再生体系。首先通过盆栽植株的茎尖或腋芽外植体诱导得到无菌苗;再以无菌苗茎基无叶芽茎段为材料,经40KHz超声波预处理10min,接于1/2MS+6-BA0.2mg/L固体培养基上,两个品种分别得到最高10.5%和9%的PLBs诱导率。系列筛选试验表明,采用液体MS+6-BA0.2mg/L两品种的PLBs增殖率均最高,分别为4.57倍/月和4.31倍/月;采用1/2MS+6-BA1.0mg/L+NAA0.2mg/L固体培养基,芽增殖率最高分别为2.90和2.66,这两个春石斛品种的PLBs诱导率与其它品种间存在显着性差异。4.采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SAAT)成功地将CHS和ASACC基因导入春石斛品种’Sanya’的类原球茎中,获得转基因株系。采用农杆菌共侵染60min结合超声波40KHz辅助诱导处理10min,在预培养、共侵染和共培养中均添加100μM AS的处理组合,可使’Sanya’获得最高的转化率。通过Km200mg/L (?)勺筛选,两个基因的转化分别得到63和64个抗性株系,通过GUS、PCR和Southern bolt检测,获得20个转CHS基因株系和10个转ASACC基因株系,最高转化率分别为1.17%和1.04%。经荧光定量RT-PCR检测,其中4个转CHS基因和2个转ASACC基因株系的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未转化对照,且各株系之间也存在差异,转CHS基因的株系A1和转ASACC基因的B3株系表现出最高的目的基因表达效率。

沈玉英[9](2010)在《基于REMAP和IRAP分子标记的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原产中国,是我国着名观赏和加工保健食用的特产树种。其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逆转座子通过RNA为中介进行转座,在植物基因组中分布广,拷贝数多,异质高,在种内和种间表现出较高的序列差异性和丰富的插入多态性,引起稳定突变,基于这些特点开发出的几种分子标记与常规分子标记比较,显示出基因组覆盖面广、多态性丰富的优点。本研究通过表型数量性状分类与DNA分子标记的梅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探讨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今后有效开展种质资源的开发及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重要表型性状数量分类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梅种质资源圃保存的84个梅品种为试材,运用SPSS 11.5对叶花果等31个重要表型性状进行Q聚类和主成分及因子分析,84个梅品种分为5组,其中‘长农17’等13个果梅品种为第一组;‘红梅’等30个果梅品种为第二组;‘重叶梅’等15个花梅品种为第三组;‘银红朱砂’等9个花梅品种为第四组;‘小绿萼’等17个花梅品种为第五组。果梅品种与花梅品种分别聚类。果梅中的‘透骨红’介于花梅和果梅之间。31个表型性状中果实光亮度、果实黄蓝偏差、果实横径、单果重、果实侧径、单核重、花瓣数、花瓣层数、a果、果实纵径共10个性状在梅品种数量分类中起重要作用。2.基于REMAP标记技术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DNA纯化方法、5因素4水平L16(45)的完全随机正交试验、不同浓度PAGE胶、引物3’的碱基等的研究,建立了适合梅REMAP标记的技术体系。体系总体积25μl:基因组DNA40 ng、2.5 mmol/L MgCl2 1.5μL、2.5 mmol/L dNTPs 2.0μL、10×Buffer 2.5μL、TaqDNA聚合酶1.5 U、10μmol/LLTR引物1.0μL、10μmol/L SSR引物1.0 gL,加ddH2O至25μL。以一次裂解,抽提后加RNase获取的DNA质量好;REMAP体系的SSR引物的3’端加碱基明显提高REMAP的扩增效果,但碱基数量无明显影响。浓度为5%的PAGE胶电泳条带数量多、清晰地反映品种间的多态性,且制胶方便,不易碎胶。筛选出5对LTR-SSR引物组合,用于84个梅品种的REMAP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122个多态性位点。5对引物组合的香浓信息指数I在0.3897-0.6364之间,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在0.2395-0.4455之间;对REMAP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在相似系数0.766处,84个梅品种可分为18组,果梅与花梅分别聚类;‘小叶猪肝’与‘大叶猪肝’呈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小叶猪肝’在198 bp和600 bp出现多态性位点。用PopGen32分析梅遗传多样性,推测日本果梅可能引自中国浙江,日本花梅引自中国江苏;花瓣3层是梅花瓣数量引起遗传变异的起点,3-5层间遗传基本稳定,果梅花瓣1层、花梅花瓣5层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品种间的遗传距离,84个梅品种中,最近的是‘双粉垂枝’与‘粉皮宫粉’为0.059,最远的是‘云南红梅’与‘大粒’为0.630;果梅品种中,最近的是‘黄小大’与‘福建白粉’为0.104,最远的是‘四月梅’与‘信侬小梅’为0.487;花梅品种中,最近的是‘双粉垂枝’与‘粉皮宫粉’为0.059,最远的是‘中玉宫粉’与‘云南丰后’为0.556。基因流强度的群体每代迁移数梅品种群最大。3.基于IRAP标记技术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5因素4水平L16(45)的完全随机正交试验、不同浓度PAGE胶等的研究,建立了适合梅IRAP标记的技术体系。体系总体积25μ1:基因组DNA30ng,2.5 mmol/L MgCl2 2.0μL,2.5 mmol/L dNTPs 2.5μL,10×Buffer 2.5μL, Taq DNA聚合酶1.0 U,10μmol/L LTR引物1.0μL,加ddH20至25μL。6%和8%浓度的非变性PAGE胶适于IRAP多态性检测。筛选出6条LTR引物,用于84个梅品种的IRAP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9个多态性位点。6条引物的香浓信息指数I在0.3359-0.5807,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在0.1967-0.3976之间;对IRAP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在相似系数0.766处,84个梅品种聚为41组,果梅的‘长农17’与花梅宫粉型的‘粉皮宫粉’、‘香雪宫粉’、‘云南红梅’、‘小玉宫粉’聚一起,花梅的‘美人梅’与果梅的‘信侬小梅’聚一起,其余都是果梅与花梅分别聚类。日本果梅品种的‘玉英’、‘白加贺’、‘月世界’、‘古城’、‘节田梅’、‘花香实’聚在一起。‘大叶猪肝’与‘小叶猪肝’不聚在一组。应用PopGen32分析了梅遗传多样性,日本、江苏、浙江品种群亲缘关系最近,推测日本果梅引自中国浙江,日本花梅引自中国江苏;花瓣3层是梅花瓣数量变异引起遗传变异的起点,3-5层间遗传基本稳定。84个梅品种的遗传距离,最近的是‘白加贺’和‘月世界’为0.107,也是果梅中最近的,最远的是‘甲州小梅’和‘骨红垂枝’为0.683;果梅品种中最远的是‘东山李梅’和‘横核’为0.588;花梅品种中,最近的是‘香雪宫粉’和‘云南红梅’为0.118,最远的是‘云南丰后’与‘骨红垂枝’为0.663。4.基于REMAP-IRAP分子标记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综合REMAP和IRAP进行梅遗传多样性分析,梅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1.995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887,Nei’s遗传多样性为0.2910,Shannon信息指数为0.4465。UPGMA聚类,84个梅品种在相似系数0.766处被分为30组;在相似系数0.752处,被分成20组。果梅与花梅分别聚类,说明果梅与花梅间基因渗透较少。日本果梅亲缘关系较近的有‘白加贺’、‘月世界’与‘古城’;‘养老3号’与‘莺宿’;‘甲州最小’、‘玉英’与‘花香实’;青梅分组聚一起,但有部分红梅聚在青梅一起,白梅与青梅接近;‘大叶猪肝’与‘小叶猪肝’较远。花梅品种聚类中,朱砂型紧密在一组,垂枝型梅松散聚一组,玉碟型(除‘龙泉玉蝶’)在一组;春后、绿萼类型的品种群分散聚在一起,宫粉型分为3组,表明遗传背景复杂,进化程度不一。PopGen32分析,推测日本果梅品种群引自中国浙江,日本花梅品种群引自中国江苏。梅花瓣数3层为多层明显变化的层数,1、2层的遗传基因与3-5层有明显的不同,3-5层基本稳定。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梅品种中最近的是‘白加贺’与‘月世界’为0.136,最远的为‘丰后’与‘横核’为0.602;果梅品种中,最近的是‘白加贺’与‘月世界’为0.136,最远的是‘横核’与‘东山李梅’为0.464;花梅品种中,最近的是‘粉皮宫粉’与‘香雪宫粉’及‘银红朱砂’与‘南京红须’为0.141,最远的是‘骨红垂枝’与‘云南丰后’为0.508。

李庆卫[10](2010)在《川、滇、藏、黔野梅种质资源调查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文中指出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系中国特产传统名花(梅花)、嘉果。野生梅种质资源蕴含有重要的抗逆性基因,是梅花育种的物质基础。区域试验是育种的重要环节,为了保护和保存这些野梅种质资源和促进梅花北移工作,历时6年完成了川、滇、藏、黔部分地区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对贵州(荔波、三都、赫章、威宁、龙里),云南(洱源西山、南大坪、松鹤、宁蒗、香格里拉虎跳峡),西藏(波密县通麦镇),四川(冕宁、木里、盐源泸沽湖)等14个野梅种源地的4种野梅,9种半野梅的种质资源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首次确定了贵州荔波、赫章、威宁野梅的类型和分布地位;提出川、滇、藏、黔交界的横断山区(含贵州赫章、威宁)是野生梅的分布中心,扩大了野梅分布中心的范围;新发现1个梅的新变种——曲梗常绿梅;采集了调查区内全部野梅类型的标本;借助GPS技术,首次建立了被调查野梅的GPS定位图,为野梅保护、保存打下了基础。2.运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建立了65个野梅样品AFLP-DNA指纹图谱,研究了主要野梅的亲缘关系,运用荧光AFLP技术对主要野梅变种进行了鉴别。3.在前人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基础上,新增大庆、乌鲁木齐、公主岭3个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点,通过多年多点对比试验,在大庆实现了‘燕杏’梅、‘送春’梅、‘淡丰后’梅、‘美人’梅4个梅花品种露地栽培开花,公主岭有‘淡丰后’、‘公主木兰’、‘燕杏’‘美人’梅4个品种能露地栽培开花,在乌鲁木齐有‘燕杏’、‘丰后’2个品种露地栽培开花,使梅花北移超过2000km。在对区域试验点的气象和土壤生态因子分析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梅花品种的抗性及其在不同地区栽培应用要点,首次绘制出了覆盖全国各个省份的中国梅花分布图,对指导梅花应用推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4.对中国野生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抗寒梅花应用提出了建议。

二、应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梅花种质资源调查、整理与保存
2 梅花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2.1 梅花品种多样性
    2.2 梅花形态与性状多样性
    2.3 梅花遗传多样性
    2.4 梅花资源开发利用多样性
        2.4.1 药用价值
        2.4.2 食用价值
        2.4.3 园林造景
3 展 望

(2)基于SSR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杂交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梅花的演化分类和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梅花育种研究进展
        1.2.1 实生选种
        1.2.2 杂交育种
        1.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2.4 其他方法
    1.3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1 常见分子标记
        1.3.2 分子标记在梅花研究中的应用
        1.3.3 SSR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梅花SSR引物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和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DNA浓度与纯度检测
        2.2.3 DNA质量检测
        2.2.4 SSR-PCR引物的合成与扩增
        2.2.5 荧光PCR引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纯度浓度与质量检测
        2.3.2 SSR引物的筛选和多态性检测
    2.4 讨论
        2.4.1 DNA的提取
        2.4.2 PCR扩增
        2.4.3 电泳操作
        2.4.4 SSR引物的筛选
    2.5 小结
3.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荧光SSR-PCR扩增体系的确立
        3.2.3 扩增片段大小的确立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梅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梅花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
        3.3.3 不同品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梅花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分析
    3.4 讨论
        3.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2 亲缘关系分析
        3.4.3 群体结构分析
    3.5 小结
4.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梅花指纹图谱的构建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荧光SSR-PCR扩增体系的确立
        4.2.3 扩增片段大小的确立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选择和片段对应编码的确定
        4.3.2 梅花种质资源指纹图谱的构建
    4.4 讨论
    4.5 小结
5.梅花的人工杂交育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亲本的选择与选配原则
        5.2.2 花粉的采集贮藏与生活力测定
        5.2.3 人工授粉及其管理
        5.2.4 杂交种的播种繁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花粉生活力测定
        5.3.2 梅花的种间杂交
    5.4 讨论
        5.4.1 亲本的选择
        5.4.2 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因素
        5.4.3 人工授粉及播种繁殖
    5.5 小结
6 梅花杂种F1代的鉴定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杂种F1代的形态学性状观测
        6.2.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杂种鉴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杂种F1代的形态学性状观测
        6.3.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F1代杂种鉴定
    6.4 讨论
    6.5 小结
7 研究结果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SSR引物的筛选
        7.1.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1.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梅花指纹图谱的构建
        7.1.4 人工杂交育种与F1代杂种鉴定
    7.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基于SSR的中国芍药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及观赏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芍药品种资源研究现状
    1.2 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进展
        1.2.1 指纹图谱技术及分类
        1.2.2 常见DNA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园林植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1.3 关联分析及研究进展
        1.3.1 关联分析影响因素
        1.3.2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1.3.3 关联分析的程序
        1.3.4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SSR标记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DNA浓度与质量检测
        2.2.3 芍药SSR-PCR扩增
        2.2.4 荧光引物合成
        2.2.5 荧光SSR-PCR扩增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芍药DNA提取与检测
        2.3.2 SSR标记引物的筛选
        2.3.3 荧光标记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2.4 讨论
        2.4.1 DNA的提取
        2.4.2 SSR-PCR扩增
        2.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4 SSR荧光标记引物的筛选
    2.5 小结
3. 基于SSR标记的芍药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荧光SSR-PCR扩增
        3.2.3 芍药SSR等位基因片段大小确定
        3.2.4 数据分析
        3.2.5 分子身份证构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等位基因片段大小测定
        3.3.2 芍药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
    3.4 讨论
    3.5 小结
4. 芍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29对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4.4.2 261份芍药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
    4.5 讨论
5. 我国芍药品种观赏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表型性状测定
        5.2.2 基因型测定
    5.3 数据统计分析
        5.3.1 表型数据分析
        5.3.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5.3.3 连锁不平衡(LD)的衡量
        5.3.4 关联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芍药品种观赏性状及其差异显着性分析
        5.4.2 群体结构分析
        5.4.3 连锁不平衡分析
        5.4.4 观赏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梅花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部分观赏性状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梅花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1.2 梅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1.2.1 转基因技术在梅花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1.2.2 分子标记技术在梅花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1.2.3 梅花主要性状的基因定位
    1.3 分子标记类型及选择
        1.3.1 常见分子标记类型
        1.3.2 RAD-seq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垂枝性状在李属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1 垂枝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1.4.2 垂枝性状生理及分子生物学进展
        1.4.3 垂枝性状的遗传连锁图谱
    1.5 本研究意义、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梅花F1作图群体的构建
        2.1.2 作图群体DNA提取
        2.1.3 DNA的检测与保存
        2.1.4 SLAF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2.1.5 测序数据分组及分型
        2.1.6 梅花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梅花F1作图群体的构建
        2.2.2 SLAF测序及基因分型
        2.2.3 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2.4 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共线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梅花F1作图群体的构建
        2.3.2 利用SLAF-seq策略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2.3.3 梅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2.4 小结
3. 梅花重要性状的QTLs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作图群体
        3.1.2 表型测定及数据统计分析
        3.1.3 QTL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梅花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
        3.2.2 梅花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梅花重要性状的QTLs分析
        3.2.4 梅花重要性状QTL区域候选基因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梅花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3.3.2 梅花数量性状QTLs定位分析
        3.3.3 利用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花部质量性状定位
    3.4 小结
4. 梅花垂枝性状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梅花F1群体垂枝梅和直枝梅生理差异研究
        4.1.3 梅花垂枝性状的精细定位
        4.1.4 垂枝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梅花F1群体垂枝梅和直枝梅生理差异分析
        4.2.2 梅花垂枝性状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筛选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垂枝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的初步探讨
        4.3.2 梅花垂枝性状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马蹄莲属(Zantedeschia)品种指纹图谱及生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观赏植物品种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1.1.1 我国传统花卉品种资源与分类整理进展
        1.1.2 引进观赏植物品种和资源现状
        1.1.3 观赏植物品种多样性研究技术
    1.2 国内外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1.2.1 涉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公约
        1.2.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1.2.3 国内外植物 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的发展状况
        1.2.4 我国观赏植物 DUS 测试指南的编制进展
    1.3 ISSR-PCR 技术在花卉品种研究中的应用
        1.3.1 品种鉴定和种质资源研究
        1.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3 亲缘关系分析
    1.4 观赏植物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
        1.4.2 DNA 指纹图谱
    1.5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的原则和特点
    1.6 植物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进展
        1.6.1 大孢子的发育研究
        1.6.2 小孢子的发育研究
    1.7 马蹄莲属品种资源及生物学研究进展
        1.7.1 马蹄莲属的植物学分类现状
        1.7.2 马蹄莲属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内容及其创新性
        1.8.1 马蹄莲属品种资源特点
        1.8.2 马蹄莲属品种资源基础研究及其意义
        1.8.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马蹄莲属植物形态学研究及新品种 DUS 测试指南的研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主要性状归纳分析
        2.2.2 马蹄莲属品种的一致性分析
        2.2.3 性状稳定性分析
        2.2.4 品种特异性比较
        2.2.5 马蹄莲属 DUS 测定的性状表
    2.3 讨论
        2.3.1 马蹄莲品种主要形态学特征及其应用
        2.3.2 品种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分析
        2.3.3 DUS 性状筛选与特异性判断
    2.4 结论
        2.4.1 马蹄莲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
        2.4.2 马蹄莲品种 DUS 测试性状
        2.4.3 马蹄莲属植物新品种 DUS 测试指南的编制
第三章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品种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 DNA 模板的制备
        3.2.2 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3.2.3 引物筛选
        3.2.4 供试材料的 PCR 扩增与产物检测
        3.2.5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马蹄莲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3.2 马蹄莲 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3.3.3 ISSR 扩增结果与引物多态性分析
        3.3.4 马蹄莲属品种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3.3.5 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3.3.6 核心引物的筛选
    3.4 讨论
        3.4.1 ISSR-PCR 反应中 DNA 质量的保证
        3.4.2 适宜引物的筛选
        3.4.3 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3.4.4 供试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3.4.5 品种分类标准
        3.4.6 品种指纹图谱构建的方法
    3.5 结论
        3.5.1 适合马蹄莲的 ISSR-PCR 反应体系
        3.5.2 适合马蹄莲 ISSR 分析的引物
        3.5.3 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
        3.5.4 聚类结果和马蹄莲属品种类型划分标准
        3.5.5 马蹄莲属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第四章 马蹄莲品种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药壁的发育
        4.2.2 小孢子的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形成
        4.2.3 大孢子的发生及雌配子体的形成
        4.2.4 雌雄蕊的发育对应关系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花粉形态特征与萌发生物学特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电镜观测花粉采集
        5.2.2 电镜观测花粉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5.2.3 花粉萌发率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花粉的形状与外壁纹饰
        5.3.2 6 个品种不同培养时间花粉的萌发情况
        5.3.3 ‘Crowborough’花粉在不同培养基 3h 后的萌发情况
        5.3.4 6 个品种人工授粉结实率与播种发芽率分析
    5.4 讨论
        5.4.1 马蹄莲属品种花粉的显微观察及其意义
        5.4.2 花粉萌发试验及其意义
    5.5 结论
        5.5.1 马蹄莲属品种花粉形态特征
        5.5.2 马蹄莲属品种花粉活力检测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马蹄莲属品种花与叶的形态特征
    6.2 马蹄莲属品种 DUS 测试性状的确定
    6.3 适合马蹄莲的 ISSR-PCR 反应体系
    6.4 适合马蹄莲 ISSR 分析的引物筛选
    6.5 马蹄莲属品种分类标准
    6.6 马蹄莲属品种群间的亲缘关系
    6.7 马蹄莲属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6.8 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6.9 马蹄莲属 18 个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
    6.10 马蹄莲属 6 个品种花粉活力的检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图版说明
图版 I 马蹄莲属原生境状况
图版 II ISSR-PCR 谱带图
图版 III 马蹄莲属品种花粉显微形态特征
附录 1 马蹄莲属品种资源形态学性状及用途一览表
附录 2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马蹄莲属》(报批稿)

(6)基于AFLP标记的野生梅种质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基因组DNA提取、检测、限制性酶酶切及连接
    1.4 引物类型的选择
    1.5 预扩增反应与选择性扩增
    1.6 电泳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野梅AFLP条带多态性结果与分析
    2.2 基于AFLP的野梅种质鉴别
    2.3 主要野梅分类
3 讨论

(7)基于ISSR、SRAP和SSR标记的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梅研究进展
        1.1.1 梅的起源与历史
        1.1.2 梅种质资源
        1.1.2.1 野生、半野生梅
        1.1.2.2 果梅种质资源
        1.1.2.3 花果兼用梅资源
        1.2.2.4 梅品种资源
        1.2.2.5 梅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1.1.3 梅品种分类
        1.1.3.1 形态分类研究
        1.1.3.2 细胞学分类
        1.1.3.3 生化分类
        1.1.3.4 分子标记
        1.1.4 梅繁殖与栽培
        1.1.4.1 扦插、嫁接繁殖
        1.1.4.2 组织培养
        1.1.5 梅品种改良
        1.1.6 梅品种国际登录
    1.2 遗传标记
        1.2.1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
        1.2.2 细胞标记(cytological marker)
        1.2.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
        1.2.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
        1.2.4.1 RFLP
        1.2.4.2 RAPD
        1.2.4.3 AFLP
        1.2.4.4 SSR
        1.2.4.5 SRAP
        1.2.4.6 ISSR
    1.3 SSR标记开发
        1.3.1 传统的文库筛选法
        1.3.2 采用SSR富集步骤的方法
        1.3.2.1 基于PCR技术的分离策略
        1.3.2.2 引物延伸法
        1.3.2.3 选择杂交
        1.3.2.4 选择扩增
        1.3.2.5 序列标签文库
        1.3.3 生物信息学方法
    1.4 本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梅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3 ISSR-PCR分析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梅种质I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3.2 基于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3.3 ISSR标记的主坐标分析
    4 讨论
        4.1 ISSR标记用于系统学研究的可靠性
        4.2 ISSR标记的多态性
        4.3 ISSR标记聚类结果与梅种质其它分子系统学研究比较
第三章 梅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3 SRAP-PCR反应体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梅种质SRAP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3.2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3.3 SRAP标记的主坐标分析
    4 讨论
        4.1 SRAP标记用于系统学研究的可靠性
        4.2 SRAP标记与梅种质研究中分子标记多态性比较
        4.3 SRAP标记聚类结果与梅种质其它分子系统学研究比较
第四章 梅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3 利用FIASCO法开发梅花基因组DNA SSR引物
        2.2.4 SSR-PCR反应体系
        2.2.5 SS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梅花SSR标记的开发
        3.2 梅种质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3.3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3.4 SSR标记的主坐标分析
    4 讨论
        4.1 SSR标记用于系统学研究的可靠性
        4.2 SSR引物开发
        4.3 SSR标记与梅种质研究中分子标记多态性比较
        4.4 SSR标记聚类结果与梅种质其它分子系统学研究比较
第五章 ISSR、SRAP和SSR数据的整合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3 ISSR、SRAP和SSR分析
        2.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5 ISSR、SRAP和SSR标记的比较和整合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ISSR、SRAP和SSR标记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ISSR、SRAP和SSR标记整合数据的聚类分析
        3.3 ISSR、SRAP和SSR标记整合数据的主坐标分析
    4 讨论
        4.1 ISSR、SRAP和SSR标记的多态性水平
        4.2 ISSR、SRAP和SSR标记间的相关性
第六章 讨论
    1 梅种质起源演化途径
    2 不同分子标记对梅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影响
    3 展望
参考文献 REFERENCE
致谢
附录
    1、个人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通过FIASCO 方法开发的梅gDNA SSR 序列

(8)春石斛品种(系)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与转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思路
    2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观赏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1 AFLP技术简介
        1.1 AFLP技术原理
        1.2 AFLP的操作流程
        1.3 AFLP的技术关键
        1.4 AFLP技术的改良进展
        2 AFLP技术在观赏植物品种研究上的应用
        3 AFLP技术在观赏植物辅助育种上的应用
        3.1 基于AFLP技术的观赏植物遗传图谱构建
        3.2 基于AFLP技术的观赏植物的相关基因定位
        4 兰科植物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章 植物乙烯生物合成调控和花色改良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摘要
        1 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1.1 ACC合成酶基因
        1.2 ACC氧化酶基因
        1.3 其它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
        2 植物花色及CHS基因
        2.1 植物花色的形成机理
        2.2 类黄酮生物合成
        2.3 CHS基因家族及CHSA基因
        3 兰花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兰花植物遗传转化研究的必要性
        3.2 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4 超声波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上的应用
        5 荧光定量RT-PCR技术在转基因鉴定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AFLP的春石斛品种(系)间亲缘关系分析
        第一节 春石斛基因组DNA的提取技术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与取样
        1.2 仪器与试剂、缓冲液
        1.3 DNA提取方法
        1.4 提取基因组DNA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和得率
        2.2 荧光AFLP检验
        3 讨论
        3.1 多糖及其他杂质的去除
        3.2 提取方法对DNA质量和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 春石斛品种(系)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筛选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30个春石斛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遗传距离与品种(系)形态的关系分析
        3.2 品种(系)亲缘关系分析对育种的启示
        3.3 采用荧光AFLP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章 春石斛的类原球茎(PLBs)再生与遗传转化研究
        第一节 超声波辅助诱导的春石斛类原球茎再生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步骤与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石斛类原球茎的诱导
        2.2 类原球茎和芽的增殖效率
        3 讨论
        第二节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的CHS基因转化春石斛品种‘Sanya’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CHS基因的表达载体
        1.3 农杆菌介导的类原球茎转化
        1.4 PCR检测
        1.5 Southern blot分析
        1.6 Real-time RT-PCR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2 PCR检测
        2.3 Southern blot检测
        2.4 荧光定量RT-PCR鉴定
        3 讨论
        第三节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ASACC基因转化春石斛‘Sanya’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ASACC基因的表达载体
        1.3 农杆菌介导的类原球茎转化
        1.4 GUS组织化学检测
        1.5 PCR检测
        1.6 Southern blot分析
        1.7 荧光定量RT-PCR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2 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
        2.3 PCR检测
        2.4 Southern blot检测
        2.5 荧光定量RT-PCR鉴定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基于REMAP和IRAP分子标记的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分类的研究概况
        1.1 植物的总分类方法
        1.1.1 人为分类法
        1.1.2 自然分类法
        1.2 植物品种分类方法
        1.2.1 形态学分类法
        1.2.2 形态解剖学分类
        1.2.3 孢粉学分类
        1.2.4 化学分类
        1.2.5 同工酶分类
        1.2.6 分子分类
        1.2.7 多种分类方法的综合分析
    2 基于Ty1-copy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研究
        2.1 基于Ty1-copy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类型
        2.1.1 序列特异扩增多态性
        2.1.2 逆转座子插入位点多态性
        2.1.3 逆转座子内部变异多态性
        2.1.4 逆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
        2.1.5 逆转座子位点间扩增多态性
        2.2 基于Ty1-copy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应用
        2.2.1 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
        2.2.2 遗传作图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
        2.2.3 品种鉴定
    3 梅分类的研究进展
        3.1 人为分类法
        3.2 自然分类法
        3.3 形态学分类
        3.4 形态解剖学分类
        3.5 孢粉学分类
        3.6 数量分类
        3.7 同工酶分类
        3.8 分子分类
    4 展望
第二章 基于重要表型性状数量分类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性状选取
        1.2.2 表型质量性状编码
        1.2.3 表型数量性状测量
        1.2.4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1.2.5 聚类方法
        1.2.6 主成分分析
        1.2.7 因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性状聚类分析
        2.1.2 主成分分析
        2.2 花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 性状聚类分析
        2.2.2 主成分分析
        2.3 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性状聚类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梅REMAP分子标记的技术体系建立
    1 梅基因组DNA的提取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植物材料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3 提取方法及步骤
        1.1.4 DNA检测
        1.2 结果与分析
        1.2.1 DNA浓度与质量检测
        1.2.2 DNA电泳检测
        1.2.3 PCR检测
    2 REM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
        2.1 REMAP分子标记PCR反应技术体系的建立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EMAP分子标记PCR反应技术体系的建立
        2.2.2 REMAP分子标记SSR引物选择性碱基的添加
        2.2.3 检测REMAP-PCR产物多态性的适宜浓度非变性胶技术体系的确定
    3 讨论
        3.1 梅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REMAP分子标记PCR反应技术体系的建立
        3.3 REMAP分子标记SSR引物选择性碱基的添加
        3.4 检测REMAP-PCR产物多态性的适宜浓度非变性胶技术体系的确定
第四章 基于REMAP分子标记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方法
        1.2.1 模板制备
        1.2.2 引物
        1.2.3 PCR反应技术体系与程序
        1.2.4 PCR产物检测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筛选
        2.2 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
        2.2.1 果梅、花梅和梅品种群遗传多样性
        2.2.2 源产地品种群
        2.2.3 花瓣层数品种群
        2.3 聚类分析
        2.3.1 品种群
        2.3.2 不同源产地品种群遗传多样性
        2.4 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分析
        2.5 遗传距离分析
        2.5.1 品种群
        2.5.2 源产地品种群
        2.5.3 花瓣层数品种群
    3 讨论
第五章 梅I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IRAP分子标记PCR反应技术体系的建立
        1.1.2 检测IRAP-PCR产物多态性的适宜浓度非变性胶技术体系的确定
        1.1.3 试剂及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模板DNA的制备
        1.2.2 引物设计和合成
        1.2.3 PCR技术体系
        1.3 PCR扩增及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IRAP分子标记PCR反应技术体系的建立
        2.2 检测IRAP-PCR产物多态性的适宜浓度非变性胶技术体系的确定
    3 讨论
        3.1 IRAP分子标记PCR反应技术体系的建立
        3.2 检测IRAP-PCR产物多态性的适宜浓度非变性胶技术体系的确定
第六章 基于IRAP分子标记的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方法
        1.2.1 模板制备
        1.2.2 引物
        1.2.3 PCR反应技术体系与程序
        1.2.4 PCR产物检测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筛选
        2.2 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
        2.2.1 品种群
        2.2.2 源产地品种群
        2.2.3 花瓣层数品种群
        2.3 聚类分析
        2.3.1 品种群
        2.3.2 不同源产地品种群遗传多样性
        2.4 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
        2.5 遗传距离分析
        2.5.1 品种群
        2.5.2 源产地品种群
        2.5.3 花瓣层数品种群
    3 讨论
第七章 基于REMAP和IRAP分子标记的梅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
        2.1.1 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1.2 源产地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2 聚类分析
        2.2.1 品种群
        2.2.2 源产地品种群
        2.3 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
        2.4 遗传距离分析
        2.4.1 品种群
        2.4.2 源产地品种群
        2.4.3 花瓣层数品种群
    3 讨论
全文讨论
    1 REMAP和IRAP分子标记是分析梅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2 聚类分析
    3 日本果梅引种于浙江、日本花梅引种于江苏
    4 主成分分析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川、滇、藏、黔野梅种质资源调查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梅种质资源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进展
    1.1 我国古代对梅的研究
        1.1.1 梅的历史分布问题
        1.1.1.1 从古书中探究古代梅的分布
        1.1.1.2 从考古发掘报告及其遗存中探究古代梅的分布
        1.1.1.3 从历史气候变迁中探究梅分布
        1.1.2 古文献中对梅变种和品种的记载
        1.1.3 古人对梅生物学特性认识
    1.2 近代和现代对梅的研究
        1.2.1 梅的种质资源研究
        1.2.1.1 梅的植物形态分类学研究
        1.2.1.2 野生、半野生梅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形态分类研究
        1.2.1.3 栽培梅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形态分类研究
        1.2.1.4 梅的细胞学标记研究
        1.2.1.5 梅的生物化学标记研究
        1.2.1.6 梅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1.2.1.7 梅的起源与分布中心
        1.2.2 梅品种选育
        1.2.2.1 育种目标
        1.2.2.2 育种方法
        1.2.2.3 梅的抗寒性室内鉴定研究
        1.2.2.4 越冬梅树的田间鉴定标准
        1.2.3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
        1.2.3.1 区域试验植物表现评价指标的确定
        1.2.3.2 区试数据分析
        1.2.3.3 观赏植物区域试验
    1.3 展望
        1.3.1 种质资源研究展望
        1.3.2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展望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国内外野生梅种质资源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3 技术路线
2.川、滇、藏、黔部分地区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2.1 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2.1.1 准备工作
        2.1.2 外业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2.1.3 内业工作
    2.2 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结果和讨论
        2.2.1 黔、川、滇、藏部分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与野梅分布
        2.2.2 贵州野梅结果与讨论
        2.2.3 横断山区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川、滇、藏、黔野生、半野生梅调查小结
        2.3.1 野生梅主要类型
        2.3.2 半野生梅主要类型
        2.3.3 中国野生梅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保护对策
        2.3.4 野生梅分布规律
3.野生梅种质资源AFLP分子标记研究
    3.1.引言
    3.2. AFLP标记的原理与技术流程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材料
        3.3.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3.3 内切酶及引物的选择
        3.3.4 实验方法
    3.4.结果与讨论
        3.4.1 AFLP引物筛选
        3.4.2 野生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西藏波密县通麦野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3.4.4 主要野梅类型的鉴别
    3.5 小结
        3.5.1 结论
        3.5.2 建议
4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
    4.1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理论基础
        4.1.1 "气候相似性"理论
        4.1.2 生态历史学说
        4.1.3 植物抗寒机理
    4.2 区域试验点的建立
        4.2.1 区域试验点及其品种的选择
        4.2.2 试验点建立的方法
    4.3 区域试验点土壤分析结果与评价
        4.3.1 土壤质地分析
        4.3.2 土壤PH值和含盐量分析
    4.4 区域试验点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新疆乌鲁木齐市梅花区域试验结果与讨论
        4.4.2 黑龙江省大庆市梅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与讨论
        4.4.3 公主岭市梅花区域试验点结果与分析
        4.4.4 兰州梅花区域试验结果与分析
        4.4.5 包头梅花区域试验结果与分析
        4.4.6 内蒙古赤峰梅花区域试验
        4.4.7 其他区域试验点结果与分析
    4.5 结论与建议
        4.5.1 区域试验结论
        4.5.2 建议
5.总结
    5.1 主要结论
        5.1.1 川、滇、藏、黔部分地区野梅调查主要研究结论
        5.1.2 主要野梅的AFLP-DNA指纹图谱的建立
        5.1.3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5.1.4 中国梅的分布图
    5.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野生梅夏季调查记载表(夏季调查用)
附录2:区域试验的部分梅花品种开花情况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1)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2)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3)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4)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5)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6)
附录4 西藏蜡叶梅与西藏野梅15指纹比较
附录5 区域试验点的主要气象资料
附录6 方差分析资料
附录7 缩略语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应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唐桂梅,黄国林,曾斌,张力,刘洋,李卫东,肖晓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20(05)
  • [2]基于SSR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杂交育种[D]. 赵靓.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3]基于SSR的中国芍药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及观赏性状关联分析[D]. 张嘉.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2)
  • [4]梅花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部分观赏性状QTL分析[D]. 张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5]马蹄莲属(Zantedeschia)品种指纹图谱及生殖生物学研究[D]. 杨柳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6]基于AFLP标记的野生梅种质的鉴定[J]. 李庆卫,张启翔,陈俊愉. 生物工程学报, 2012(08)
  • [7]基于ISSR、SRAP和SSR标记的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俊卫.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9)
  • [8]春石斛品种(系)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与转基因研究[D]. 郑泉.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基于REMAP和IRAP分子标记的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遗传多样性分析[D]. 沈玉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川、滇、藏、黔野梅种质资源调查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D]. 李庆卫.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利用AFLP-DNA指纹技术鉴定梅花品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