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泵送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

低强度泵送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

一、低强泵送混凝土试验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洪靖,任虎,张帅琪,覃书豪[1](2021)在《机制砂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使机制砂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机制砂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在保证该混凝土自密实和高强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弹性模量试验和SEM电镜分析,对比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机制砂C30泵送混凝土,测试并分析了最长龄期为360d的长期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机制砂高强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与强度性能优秀,前期水泥水化物更多,强度增长快,后期水化物增长小,力学性能提升幅度小,与机制砂C30泵送混凝土力学性能增长差距明显,两种混凝土后期强度与刚度的相对关系发生显着变化。

盖炳州[2](2019)在《桂北地区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结构力学试验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建筑市场对河砂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河砂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河砂供应量逐年减少引起河砂价格上涨。机制砂作为替代河砂的新型材料,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结构作用机理、非线性本构关系以及设计计算影响都是特别重要的,然而这些机制砂研究技术尚未成熟。本文针对广西北部地区融水至河池高速公路石灰岩机制砂母岩特性、制作工艺、材料物理性能以及配合比设计展开试验研究;对机制砂混凝土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压汞试验以及抗氯离子渗透试验;并且浇筑100mm×100mm×300mm混凝土棱柱体试块,然后开展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试验和探究其破坏机理;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试验曲线,得出适用于机制砂混凝土本构方程;然后结合MATLAB分析软件、运用有限条带法这种编程计算的方法验证本构方程的准确性;最终引入机制砂混凝土本构方程、推导出适用于机制砂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取得成果如下:(1)选用的石灰岩母岩拥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品质优良,并且采用标准化生产方法,最终得到石灰岩机制砂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石灰岩机制砂和河砂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能,完全满足规范要求,适用于实际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制。(2)为了研究机制砂混凝土水化产物化学组成和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结构,探究石粉变化因素在微观层面对机制砂混凝土作用机理,开展了相关试验,发现石灰石粉既能参与水泥水化反应,又能填充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机制砂混凝土宏观性能。(3)开展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探究石灰石粉对其各项宏观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随着石粉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抗压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河砂混凝土抗渗、抗压性能都不如绝大多数机制砂混凝土。这也从宏观角度印证了石灰石粉影响因素在微观结构的作用机理。(4)对机制砂混凝土开展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试验,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破坏形态基本相似,斜裂缝与水平面大约成60度夹角,高强机制砂混凝土试验曲线下降段十分陡峭,破坏形式为脆性破坏,机制砂混凝土延性不如河砂混凝土。(5)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分段有理式表达,拟合结果和试验数据基本一致。通过编程计算验证了机制砂混凝土本构方程的适用性,说明提出的本构模型可以用于设计计算以及实际过程中。(6)推导出机制砂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α、β两个系数比普通混凝土小。

卢连长[3](2017)在《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弹法是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最常用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其通过回弹值及碳化深度两个指标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使推定强度的误差精度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在回弹过程中,影响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及误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回弹仪能量、浇筑面及龄期对其影响比较大,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现场检测的精度,对推广回弹法在泵送混凝土板类构件及长龄期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验直接接取搅拌站泵送混凝土制作成型,采用自然养护模拟实际工况,并对到达龄期的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及预留的长龄期泵送混凝土进行了回弹、抗压、碳化试验,通过对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不同能量回弹仪的回弹特性,给出了不同浇筑面的回弹值修正关系,并提出了几种提高长龄期泵送混凝土回弹检测精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能量的升高,回弹仪适用的泵送混凝土强度不断升高;2.207J回弹仪的适用范围为3060MPa,4.5J回弹仪的适用范围为4070MPa,5.5J回弹仪的适用范围为4087.4MPa;低龄期时,强度增长是影响回弹值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龄期的增长,碳化的影响逐渐增大;(2)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长对浇筑顶面回弹值的影响最大;随着水胶比减小、龄期的升高,三个浇筑面的回弹值差距逐渐缩小;底面回弹值与浇筑侧面回弹值的相关性较好,可以进行回弹值修正增强推定准确度;(3)长龄期泵送混凝土回弹值的升高主要由碳化引起,即“碳化效应”对回弹值增长的影响大于抗压强度;长龄期泵送混凝土可以通过加深碳化修正深度、重新拟合以及系数修正地方曲线的方式提高回弹法的检测精度。

李学勋[4](2017)在《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及低应变波速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的高度和体型持续增加,泵送混凝土大量运用于高层建筑中,如何有效监测与控制泵送混凝土质量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中的重要课题。结构混凝土质量的传统检测方法,大多以按规定取样制作的立方体试件为基础,或通过钻芯取样等方法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只能取结构物的少部分,少量的取样对于大型建筑物来说缺乏代表性,因此,超声波和低应变等检测方法的高效性突显。近年来,混凝土超声检测、基桩低应变检测得到广泛实践运用。而海口地区开展混凝土超声和低应变检测技术相关波速的科研工作甚少,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结构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一方面,建立地方测强曲线研究较少,全国超声回弹统一测强曲线在海口地区的适用性也尚未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桩基低应变检测中波速的取值往往按照经验取值,存在一定的误差。海口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湿度大、含盐量高,泵送混凝土所用原材料也有其特殊性。而超声波声速和低应变波速与混凝土的相关性随着原材料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因此,开展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及低应变波速相关性研究,可以显着提高海口地区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精度。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验证《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 2005)统一测强曲线在海口地区的适用性。验证试验选择工程常用混凝土 C30、C35、C40三个强度等级,对比分析统一测强曲线换算强度与实测抗压强度的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超声回弹统一测强曲线不适用于检测海口地区碎石混凝土强度。(2)以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试验选取地区常用原材料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制作C15-C50强度等级的150mm×150mm×150mm标准试件,测试不同龄期下混凝土试件的超声波声速和抗压强度值,分析各测试数据的变化规律,总结得到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值相关性: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呈非线性关系,且超声波声速对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值的变化反应更为灵敏;与不同龄期混凝土强度-声速(f-v)相关性相比,同龄期混凝土超声波声速与抗压强度具有更好的相关性,f-v回归拟合效果好。因此,分别建立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 7天、28天龄期超声测强曲线。工程验证数据表明:本文所得超声测强曲线在海口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3)基于应力波理论建立超声波与低应变波速之间的关系,以超声波为媒介建立海口地区低应变波速与混凝土强度关系。提出两种计算低应变波速值的方法:①利用超声仪测量混凝土同条件标准立方体试块超声波声速值,然后根据两者数学关系计算得到低应变波速;②基于超声测强回归方程式,通过基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反算超声波声速值,再换算计算低应变波速值。

朱仁旺,詹炳根,胡星宇,完海鹰[5](2016)在《建立回弹法地区测强曲线的试验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文章结合《安徽省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规程》编制的相关试验工作,从测强曲线的精度和误差角度,分析研究了试验设计对建立回弹法地区测强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测强曲线所需要进行的试验有一个最少组数;试件应涵盖各等级强度范围,而且试件组数要均匀;建立回弹法地区测强曲线宜考虑碳化深度的影响。文中所得结论对建立回弹法地区测强曲线和专用曲线具有参考价值。

张豫川,王茂杰,王亚军,辛明静,高志远[6](2014)在《泵送粉煤灰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不同强度等级、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泵送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压、回弹、碳化试验,研究各测试数据随龄期的变化规律,根据常用曲线形式进行测强曲线拟合并分析其与普通混凝土统一测强曲线的区别.试验表明:混凝土各测试数据的发展受粉煤灰影响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掺量高的低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慢,回弹发展快,碳化深度大;而掺量低的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快,回弹发展慢,碳化深度低.该现象的内在原因为掺量低时粉煤灰微集料效应为主,抗压强度提高明显;掺量高时粉煤灰低活性限制抗压强度增长,而回弹值提高明显.各测试数据的发展规律不同造成曲线拟合误差大,分析建议将胶凝材料含量>400kg/m3、粉煤灰掺量≤20%的高强混凝土的回弹值适当增大后拟合,可得到满足地区曲线的精度要求的统一曲线.

王芳利,侯志远,卢水良[7](2013)在《三掺技术在低强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三掺技术在低强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比了粉煤灰、矿粉和减水剂在该技术中的性能,确定该技术用于低强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设计要求指标,并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季孝敬[8](2013)在《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三类流变仪,研究了水泥浆体、砂浆以及混凝土的流变特性。首先,从流变学的角度讨论了颗粒级配对水泥基材料的影响,从而得出了适合制备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的最优配合比以及细集料和粗集料的最优级配曲线。水泥基材料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当粉煤灰与矿粉的质量比为2:1,且总量占胶凝材料总质量的30%时,胶凝材料浆体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与此同时,研究发现一个相对较宽的胶凝材料粒径分布有利于改善浆体的流动性。对砂浆流变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砂适合制备普通大流动度混凝土,然而细度模数小于3.30的粗砂更适合制备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在制备大流动度混凝土时,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注意各粒径范围内的砂粒质量百分比。一般来说,0.315mm以下的砂粒量百分比在15%-30%之间为宜;0.6mm以下的砂粒质量百分比在30%-45%之间为宜;1.18mm以下的砂粒质量百分比在55%-75%之间为宜。粗集料对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粗集料的级配对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影响最大,而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当制备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时,粒径在4.75mm-9.5mm之间的粗集料质量百分比在30%-50%之间为宜;粒径在16mm-19mm之间的粗集料质量百分比在20%-30%之间为宜。在混凝土流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粒径在16mm-19mm之间的粗集料质量百分比可以放宽到10%-40%。在前期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制备了符合工程要求的C60和C80泵送混凝土以及C80自密实混凝土。最后,通过流变仪测试C80泵送混凝土和C80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参数。试验发现,粗集料的砂浆包裹层厚度是引起C80泵送混凝土和C80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当砂浆包裹层厚度大于2mm时,自密实混凝土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密实效果。如果C80泵送混凝土的粗集料的砂浆包裹层厚度超过2mm,C80泵送混凝土也具有一定的自密实能力,但是它的流动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粗集料的最大粒径。

张锦[9](2012)在《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预拌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砂是建筑业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随着建筑业的日益发展,对砂的需求量必然会不断增加。目前建筑上采用的砂绝大多数为天然砂,然而天然砂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正日益减少,这不能满足建筑用砂的需求。因此,迫切要求开采人工砂以替代天然砂在工程上的运用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人工砂的来源绝大多数是由岩石破碎而成的,人工砂的特性是由其母岩决定的。当前在工程上运用比较普遍的是石灰岩机制砂,对石灰岩机制砂的研究较深入,在工程上有较多成功的案例。我国花岗岩的储量也很丰富,但对花岗岩机制砂的研究较少,在工程上运用也不多。泉州位于我国闽南一带,花岗岩岩石丰富,花岗岩岩石的开采为闽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机制砂资源,满足了闽南一带建筑用砂的需求。本文以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为原料,从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的性能比较、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建立与分析这三大主要部分进行试验研究,为该地区花岗岩机制砂在建筑上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试验分别对机制砂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早期收缩变形、抗氯离子渗透性进行测试研究,并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关性能上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用机制砂配出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且不发生离析、泌水;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一致的前提下,用机制砂配出的混凝土和易性明显比用天然砂配出的混凝土和易性好。(2)在相同坍落度下,用机制砂配出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明显高于用天然砂配出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3)早期收缩率在24h到92h内,中低强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大于高强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但这段时间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基本上趋于稳定不变的状态;与天然砂混凝土比较,24h到92h这段时间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大。(4)在抗渗性方面,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越好。针对中强度等级混凝土做比较,天然砂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较好。保持上述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不变,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早期收缩变形、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低强混凝土和易性随石粉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好,高强混凝土和易性随石粉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差。(2)在适量的石粉含量范围内,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是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石粉含量对低强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对中高强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3)在24h到92h内,不同强度等级石粉含量的早期收缩率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4)石粉含量有利于提高中低强混凝土的抗渗性,但对高强混凝土的抗渗性起抑制作用。中低强混凝土抗渗性能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高强混凝土抗渗性能基本上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较小。(5)综合上述试验研究得出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机制砂中石粉的合理含量范围为:中低强在11%14%之间,高强在6%9%之间。本文采用闽南地区花岗岩破碎成的碎石和机制砂作为原材料,制作了非泵送混凝土试块和泵送混凝土试块,分别测试14d、28d、60d、90d、180d、360d混凝土试块的声速值、回弹值、碳化深度值和破损强度值,并选用指定的幂函数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14d360d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进一步用试验建立的测强曲线验证了现场实际工程的混凝土试件。此外,在系统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回弹值、碳化深度值和实测强度值随龄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龄期对回弹法测强曲线使用的影响,并提出了实际工程中28d强度推定值的误差修正值,为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强度非破损检验评定提供可靠的推断依据。

王达剑[10](2010)在《鲍罗米理论在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优选原材料的前提下,尝试采用中低强塑性混凝土所遵循的鲍罗米强度理论为基础设计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该设计避免了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仅依靠不断试配调整的局限性,使设计过程有章可循。并以C6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为例,证实了该法的可行性。

二、低强泵送混凝土试验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强泵送混凝土试验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桂北地区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结构力学试验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筑用砂资源短缺
        1.1.2 机制砂的推广现状
        1.1.3 工程背景
    1.2 机制砂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制砂母岩试验研究
        1.2.2 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1.2.3 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试验研究
        1.2.4 机制砂混凝土水泥水化产物试验研究
        1.2.5 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1.2.6 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试验研究
        1.2.7 机制砂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式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机制砂及机制砂母岩特性研究
    2.1 母岩力学性能
        2.1.1 试验概况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机制砂的制作工艺
        2.2.1 制砂工艺分类
        2.2.2 制砂工艺流程
    2.3 机制砂特性指标
        2.3.1 颗粒级配
        2.3.2 细度模数
        2.3.3 泥块含量
        2.3.4 表观密度
        2.3.5 堆积密度和孔隙率
        2.3.6 压碎值
        2.3.7 石粉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制砂混凝土微观结构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3.1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1 原材料
        3.1.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3.1.3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
    3.2 X射线衍射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仪器及方法
        3.2.3 XRD图谱及水化分析
    3.3 水泥砂浆孔隙结构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仪器及方法
        3.3.3 孔隙率及孔径分布分析
    3.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仪器及方法
        3.4.3 氯离子迁移系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制砂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况
    4.2 破坏形态
    4.3 应力-应变曲线
    4.4 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值参数
        4.4.1 峰值应力
        4.4.2 峰值应变
        4.4.3 弹性模量
    4.5 机制砂混凝土本构方程参数拟合
        4.5.1 国内外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4.5.2 应力-应变本构曲线拟合
        4.5.3 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方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制砂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式研究
    5.1 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形式及过程
        5.1.1 三种配筋梁的破坏特点
        5.1.2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受力阶段
    5.2 机制砂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
        5.2.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5.2.2 机制砂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3 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验证
        5.3.1 有限条带法分析机制砂混凝土梁截面过程
        5.3.2 材料属性
        5.3.3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内容及方法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回弹法基本原理
    2.1 回弹法测试原理
    2.2 碳化原理
    2.3 回归曲线拟合及误差要求
        2.3.1 最小二乘法
        2.3.2 曲线误差
        2.3.3 拟合曲线模型
第三章 试验设计
    3.1 试块制作及养护
    3.2 试验原材料
    3.3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参数
    3.4 试验设备
    3.5 试验测试
        3.5.1 回弹测试
        3.5.2 抗压测试
        3.5.3 碳化测试
        3.5.4 塑性变形测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能量对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影响的研究
    4.1 前言
    4.2 2.207J能量回弹仪回弹特性分析
    4.3 4.5J能量回弹仪回弹特性分析
    4.4 5.5J能量回弹仪回弹特性分析
    4.5 不同能量回弹仪的回弹值影响分析
        4.5.1 试块强度的影响
        4.5.2 碳化的影响
        4.5.3 回弹仪构造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泵送混凝土不同浇筑面回弹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浇筑顶面回弹修正
    5.3 浇筑底面回弹修正
    5.4 不同浇筑面回弹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5.4.1 水胶比的影响
        5.4.2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5.4.3 泵送混凝土振捣及表面处理的影响
        5.4.4 其他因素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龄期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研究
    6.1 前言
    6.2 长龄期泵送混凝土回弹法修正研究
    6.3 长龄期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及低应变波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声测强
        1.1.1 概述
        1.1.2 超声测强研究现状
    1.2 基桩低应变
        1.2.1 概述
        1.2.2 低应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的价值
2 超声测强与基桩低应变原理及两者波速相关性
    2.1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基本依据
    2.2 超声波基本理论
        2.2.1 振动与波
        2.2.2 超声波波动方程
        2.2.3 超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2.2.4 混凝土超声检测中的波速
    2.3 超声测强原理及测试方法
        2.3.1 超声测强原理
        2.3.2 超声测强测试方法
    2.4 低应变反射波法原理
        2.4.1 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本模型
        2.4.2 低应变测试原理
    2.5 超声波与低应变波相关性
        2.5.1 应力波
        2.5.2 超声波速与低应变波速相关性
3 全国超声回弹测强曲线在海口地区验证
    3.1 全国超声回弹统一测强曲线
    3.2 全国超声回弹统一测强曲线验证
        3.2.1 超声回弹压力试验
        3.2.2 误差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相关性试验
    4.1 试验原材料
    4.2 试验配合比设计
    4.3 试件制作与养护
        4.3.1 试件制作
        4.3.2 拌合物坍落度试验
        4.3.3 试件养护
    4.4 试验设备
    4.5 试块测试
        4.5.1 超声试验
        4.5.2 抗压强度试验
    4.6 小结
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1 原始数据记录
    5.2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5.2.1 异常值概念
        5.2.2 格拉布斯法检出异常数据
    5.3 测试数据分析
        5.3.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5.3.2 超声波声速发展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超声波及低应变波速与混凝土强度相关性建立
    6.1 回归分析
        6.1.1 概述
        6.1.2 Origin软件介绍
        6.1.3 Origin拟合回归方程结果评价
    6.2 混凝土强度-声速关系曲线拟合
        6.2.1 不同龄期混凝土f-v曲线拟合
        6.2.2 7天龄期f-v曲线拟合
        6.2.3 28天龄期f-v曲线拟合
    6.3 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
        6.3.1 测强曲线建立
        6.3.2 测强曲线误差分析
        6.3.3 测强曲线验证
        6.3.4 各因素对检测参数的影响
        6.3.5 超声测强曲线适用条件
    6.4 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低应变波速与强度关系
        6.4.1 7天龄期低应变波速
        6.4.2 28天龄期低应变波速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建立回弹法地区测强曲线的试验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件组数对测强曲线的影响
2 强度分布对测强曲线参数的影响
    2.1 设计强度及分布对测强曲线参数的影响
    2.2 强度均匀分布对测强曲线参数的影响
3 碳化深度对测强曲线的影响
4结论

(8)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概述
    1.2 高强泵送混凝土
        1.2.1 高强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1.2.2 高强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1.2.3 实现高强度和大流动性的途径
        1.2.4 高强大流动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1.3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
        1.3.1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
        1.3.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1.3.3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1.3.4 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1.4 大流动度混凝土的流变学原理
        1.4.1 大流动度混凝土的流变性
        1.4.2 大流动度混凝土的触变性
    1.5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目的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粉
        2.1.4 细集料
        2.1.5 粗集料
        2.1.6 外加剂
    2.2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3 胶凝材料颗粒级配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概述
    3.2 试验方法
    3.3 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对水泥基浆体的影响
    3.4 胶凝材料颗粒级配对浆体流动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对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的影响
    4.1 试验概述
    4.2 试验方法
    4.3 连续尺寸砂粒堆积的理论计算
    4.4 利用混料设计试验修正理论计算值
        4.4.1 混料试验的设计
        4.4.2 混料设计基础上的砂浆流动性试验
        4.4.3 混料设计基础上的强度试验
    4.5 不同粒径砂粒对砂浆流变性的影响
        4.5.1 0.315mm 以下的砂粒对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5.2 0.6mm 的砂粒对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5.3 1.18mm 的砂粒对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6 不同粒径砂粒对砂浆触变性的影响
        4.6.1 0.315mm 以下的砂粒对砂浆触变性能的影响
        4.6.2 0.6mm 以下的砂粒对砂浆触变性能的影响
        4.6.3 1.18mm 以下的砂粒对砂浆触变性能的影响
    4.7 大流动度混凝土细骨料的级配
    4.8 本章小结
5 大流动度混凝土粗集料级配的优化
    5.1 试验概述
    5.2 试验方法
    5.3 粗集料级配对大流动度混凝土流变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的制备
    6.1 试验概述
    6.2 试验方法
    6.3 C60 高强泵送混凝土的制备
    6.4 C80 高强泵送混凝土的制备
    6.5 C80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
    6.6 本章小结
7 C80 高强泵送混凝土和 C80 高强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差异
    7.1 试验概述
    7.2 试验方法
    7.3 利用分形理论计算粗集料的比表面积
    7.4 不同级配石子空隙率计算
    7.5 C80 泵送混凝土和 C80 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差异
        7.5.1 C80 泵送混凝土和 C80 自密实混凝土粗集料砂浆包裹层厚度的差异
        7.5.2 C80 泵送混凝土和 C80 自密实混凝土流变参数的差异
    7.6 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
    7.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预拌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课题背景
        1.1.1 矿产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1.1.2 花岗岩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问题
    1.2 人工砂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人工砂的发展简介
        1.2.2 人工砂的来源及其特点
        1.2.3 人工砂的研究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1.2.4 人工砂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3 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1.3.1 工作性能
        1.3.2 力学性能
        1.3.3 变形性能
        1.3.4 耐久性能
        1.3.5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影响
        1.3.6 减水剂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影响
    1.4 机制砂混凝土测强曲线的研究
        1.4.1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1.4.2 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在混凝土测强曲线建立中的运用
        1.4.3 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的影响因素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试验方案设计、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方案设计
        2.1.1 试验方案
        2.1.2 试验配合比设计
    2.2 试验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花岗岩碎石
        2.2.3 砂
        2.2.4 水
        2.2.5 外加剂
        2.2.6 粉煤灰
        2.2.7 磨细矿渣微粉
    2.3 试验方法
        2.3.1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试验
        2.3.2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3.3 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试验
        2.3.4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RCM 法)
        2.3.5 混凝土的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试验
第3章 花岗岩机制砂的性能检测与分析
    3.1 花岗岩机制砂的性能检测
        3.1.1 粗细程度
        3.1.2 颗粒级配
        3.1.3 泥块含量
        3.1.4 MB 值
        3.1.5 石粉含量
        3.1.6 表观密度
        3.1.7 堆积密度
        3.1.8 压碎指标值
        3.1.9 颗粒形貌
    3.2 现有生产状况以及目前存在问题
        3.2.1 现有生产状况
        3.2.2 目前存在问题
    3.3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4章 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性能对比的试验研究
    4.1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试验
        4.1.1 试验结果
        4.1.2 机理分析
    4.2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2.1 试验结果
        4.2.2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4.2.3 机理分析
    4.3 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试验
        4.3.1 试验结果
        4.3.2 机理分析
    4.4 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RCM 法)
        4.4.1 试验结果
        4.4.2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5.1 石粉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的影响
        5.1.1 和易性的试验结果
        5.1.2 石粉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5.2 石粉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5.2.1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试验结果
        5.2.2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5.2.3 石粉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影响的机理分析
    5.3 石粉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5.3.1 早期收缩变形的试验结果
        5.3.2 石粉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影响的机理分析
    5.4 石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4.1 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结果
        5.4.2 石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测强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6.1 试验概况
        6.1.1 试验原材料的选用
        6.1.2 混凝土配合比
        6.1.3 测试仪器的选用
    6.2 试验过程
        6.2.1 试块制作
        6.2.2 试块测试
    6.3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测强曲线的建立
        6.3.1 原始数据的处理
        6.3.2 测强曲线的建立
    6.4 对试验建立的测强曲线进行验证
        6.4.1 针对非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法和综合法测强曲线验证
        6.4.2 针对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法和综合法测强曲线验证
    6.5 回弹测试龄期对混凝土 28d 强度推定值的影响
        6.5.1 针对非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测试
        6.5.2 针对泵送混凝土的回弹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闽南地区回弹法检测非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附录 B 闽南地区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附录 C 闽南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非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附录 D 闽南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鲍罗米理论在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原材料
    1.1 水泥的强度等级
    1.2 掺合料
    1.3 集料
        1.3.1 粗集料的品种及最大粒径
        1.3.2 砂率的选择
2 C6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按鲍罗米强度理论确定初算配合比
        2.1.1 按鲍罗米强度理论计算初算水灰比w/c
        2.1.2 初选水泥用量mc
        2.1.3 确定用水量mw
        2.1.4 确定砂率βs
        2.1.5 计算砂、石用量ms、mG
        2.1.6 初算配合比混凝土的性能
    2.2 调整初算配合比以获得基准配合比
    2.3 调整基准配合比以获得试验室配合比
3 结 语

四、低强泵送混凝土试验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制砂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研究[J]. 洪靖,任虎,张帅琪,覃书豪.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06)
  • [2]桂北地区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结构力学试验及性能研究[D]. 盖炳州. 广西大学, 2019(03)
  • [3]泵送混凝土回弹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 卢连长. 兰州大学, 2017(02)
  • [4]海口地区泵送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声速及低应变波速相关性研究[D]. 李学勋. 海南大学, 2017(06)
  • [5]建立回弹法地区测强曲线的试验因素分析[J]. 朱仁旺,詹炳根,胡星宇,完海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 [6]泵送粉煤灰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特性[J]. 张豫川,王茂杰,王亚军,辛明静,高志远.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7]三掺技术在低强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研究[J]. 王芳利,侯志远,卢水良.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3(11)
  • [8]高强大流动度混凝土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季孝敬. 西南科技大学, 2013(02)
  • [9]闽南地区花岗岩机制砂预拌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锦. 华侨大学, 2012(06)
  • [10]鲍罗米理论在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设计中的应用[J]. 王达剑.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10(03)

标签:;  ;  ;  ;  ;  

低强度泵送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