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阴囊湿疹27例

针灸治疗阴囊湿疹27例

一、针刺治疗阴囊湿疹27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翔[1](2021)在《基于临床类文献探究中医治疗湿疹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湿疹(eczema,ECZ)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属于中医“湿疮”、“血粟疮”等范畴。该病在儿童、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近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病与皮肤屏障受损、免疫机制失调及炎症损伤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其与外感六淫邪气及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多从散外邪调脏腑或扶正祛邪兼顾入手进行辨证论治。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都是中医进行现代化研究的有效手段及方法,数据挖掘擅长将关键信息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出来,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核心药对、新药物组合及疾病治疗核心处方的寻找上。网络药理学研究则擅长从目前已有的药物成分靶点数据库、疾病靶点数据库及基因数据库中寻找出药物治疗疾病的关键成分、靶点及通路。临床试验具有科学性、可重复性及严谨性,故本研究基于临床试验类文献进行了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试图寻找到严谨性及科学性更高的湿疹核心处方,并寻找其治疗湿疹的关键成分、靶点及通路。目的及意义(1)针对具有更高的可重复性、科学性、严谨性的临床试验类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主要平台是古今医案云平台(2.3.5),最终目的是挖掘出基于临床类文献的中医治疗湿疹的核心处方。(2)对数据挖掘中展示的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进行核心处方治疗湿疹一病的主要中药成分、靶点及通路的寻找及探讨。方法1.数据挖掘:在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搜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1月1日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方剂内服治疗湿疹的临床试验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重及整理工作,最终共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36篇,而后对其进行包括病名、药物名称、证候名称及方剂名称在内的数据规范化。将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2.3.5)进行相关信息挖掘。主要内容包括:资料频次分析、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核心处方挖掘,最后对其进行中医理论上的解释与阐述。2.网络药理学:对上一步骤挖掘出的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主要步骤为:(1)在TCMSP及化学专业数据库中寻找OB>30%、DL>0.18的核心处方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2)利用Gene Cards、Drugbank、TTD、OMIM四个疾病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检索,构建核心处方与疾病共同靶点交集图。(3)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并绘制“湿疹相关的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寻找核心处方治疗湿疹的关键中药成分。(4)利用STRING平台进行PPI网络构建,后导入Cytoscape进行拓扑分析,寻找核心处方治疗湿疹的关键靶点。(5)使用Bioconducter软件包,令其在R语言中进行运行分析,得到GO及KEGG分析结果。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资料频次分析结果显示:除自拟方外,除湿饮、清热除湿汤及龙胆泻肝汤是出现频次较高的方剂;湿热证、脾虚湿困证及风湿化热证是出现频率程度高的证候类型;生地黄、白鲜皮、黄芩是该研究中的重要中药,中药主要以寒性、苦味、归肝经药物为主,中药功效主要表现为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及安胎。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用药组合以生地黄为中心。3.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湿疹的常用四组配伍中药为:(1)生地黄、苍术、茯苓、白术、薏苡仁、黄柏(2)地肤子、赤芍、柴胡、防风、当归、蝉蜕、荆芥(3)黄芩、牡丹皮、土茯苓、金银花、茵陈(4)白鲜皮、苦参、栀子、滑石、泽泻、龙胆草、车前子。4.复杂网络分析及核心处方挖掘:经数据挖掘获得治疗湿疹的核心处方,主要组成为:生地黄、黄芩、苦参、牡丹皮、白鲜皮。网络药理学结果:1.通过TCMSP及化学专业数据库的查找,最终获得核心处方活性成分78个,对应靶点214个。2.在Gene Cards、Drugbank、TTD、OMIM四个疾病数据库中共获得湿疹相关疾病靶点1549个,交集映射后共得到核心处方与疾病交集靶点87个。3.导入Cytoscape,对核心处方中药-成分-靶标网络及湿疹相关的成分-靶点网络图进行构建。依据Degree筛选核心处方治疗湿疹的关键成分,得出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核心处方治疗湿疹的关键中药成分。4.构建PPI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分析并获得核心处方治疗湿疹的关键靶点:IL6、AKT1、IL1B等。5.进行GO及KEGG功能富集分析,其中GO-BP分析显示核心处方治疗湿疹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与妊娠有关的乳腺分支、对UV-A的响应及胸腺未成熟T细胞增殖调控等;GO-CC分析表明潜在作用靶点主要位于树突状细胞质、膜小凹及细胞基膜等位置上;GO-MF结果说明分子功能方面主要与RNA聚合酶2转录辅激活子结合、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等有关。KEGG分析得到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在内的413条结果。结论1.基于临床试验类文献挖掘得到的治疗湿疹的核心处方组成是:生地黄、黄芩、苦参、牡丹皮、白鲜皮。2.核心处方可以通过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湿疹疾病作用起到治疗作用。主要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反应、维护皮肤屏障及抗过敏有关。

张尚柔[2](2021)在《195例湿热蕴肤型湿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195例湿疹湿热蕴肤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湿疹湿热蕴肤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皮疹分布、相关因素等,总结和分析临床治疗经验,为指导临床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0月31日到2020年10月31日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195例湿热蕴肤型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疾病相关因素(如发病季节、病程、生活习惯、疾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舌象及脉象、伴随症状、皮损相关情况、严重程度、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中医治疗等进行整理,将研究资料录入Excel制表,运用IBM SPSS 22.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情况:在195例患者中,男性106例(54.36%),女性89例(45.64%),男女比例为1.19:1;年龄18-91岁,平均年龄为61.58±14.2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0余年,平均病程为45.03±73.18月;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多23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2.64±2.60天;发病新发患者46例(23.59%),复发患者149例(76.41%),且发病情况下男女、任何年龄(≥18岁)无差异;住院患者中以退(离)休人员居多,136例(69.74%),其次以职员、无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以及工人为主。2.疾病相关情况:有吸烟史44例(22.56%),饮酒史34例(17.44%),且多见于男性;由于收集的病例时间段局限性以及受疫情影响,春夏季住院患者人数较少,发病季节统计受影响;78例(40.00%)患者发病或加重前自觉有明显诱因,诱因以饮食因素多见;有过敏史的57例,其中以药物过敏多见;123例(63.08%)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史,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见;有44例(22.56%)患者合并其他皮肤病。3.皮损情况:本次研究的195例湿疹住院患者中,皮损最易发生在四肢与躯干部位,131例(62.18%)。皮损形态以丘疹、红斑、融合成片常见。EASI评分治疗前26.9(13.8),治疗后5.2(5),VAS评分治疗前80(0),治疗后20(10),治疗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P<0.05)。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皮损表现在丘疱疹(P=0.001<0.05)和水疱(P=0.000<0.05)的皮损表现上均有显着差异。说明湿重于热患者丘疱疹、水疱的皮损表现较热重于湿患者更典型。4.舌脉:195例患者舌质以舌红(120例,61.54%)为主,舌苔以苔黄腻(74例,37.95%)为主,脉象以滑脉(103例,52.82%)为主。5.自觉症状与伴随症状:自觉症状以剧烈瘙痒为主,有184例(94.36%);灼热、疼痛症状在热重于湿患者表现更典型。有190例患者伴有一种或多种伴随症状,热重于湿患者伴随症状以大便秘、口干、小便黄、口苦、发热、汗出为主,湿重于热患者以大便溏为主。6.热湿偏重与相关因素:本次研究的195例湿热蕴肤型湿疹患者中湿重于热70例(35.90%),热重于湿125例(64.10%)。热重于湿的湿疹患者较湿重于热患者病程短。7.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91例(65.94%),且男性嗜酸升高人数大于女性;肝功异常者139例(71.28%);血糖升高者39例(20.00%);186例(95.38%)患者免疫功能异常;116例(59.49%)患者总IgE>100IU/ml,总IgE升高男性较女性多见,嗜酸粒细胞升高的湿疹患者,其总IgE并不一定高。114例(64.77%)患者食物不耐受存在一种或多种阳性;118例(65.19%)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特殊变应原阳性,且吸入组较食物组过敏原阳性率高。8.治疗:通过描述性分析195例湿热蕴肤型湿疹患者的中药汤剂用药频次,由高到低排名前20味的中药为:生地黄、牡丹皮、甘草片、防风、盐泽泻、黄芩片、荆芥、北柴胡、炒蒺藜、白鲜皮、栀子、苦参、金银花、连翘、茯苓、麸炒白术、当归、关黄柏、薏苡仁、麸炒苍术,为科室自拟清热利湿基础方加入祛风止痒、健脾渗湿、清热解毒功效的药对组合而成。热重于湿患者生地黄(P=0.022<0.05)应用率较湿重于热高,茯苓(P=0.000<0.05)、麸炒白术(P=0.000<0.05)和薏苡仁(P=0.000<0.05)湿重于热患者应用率更高。湿热蕴肤型湿疹中医治则为清热利湿为主,祛风止痒、健脾渗湿、清热解毒为辅。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利湿,袪风解毒止痒;湿重于热治以健脾利湿,清热祛风止痒。9.疗效:本次调查的195例患者,治愈16例,显效16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49%。结论:在本次研究的湿热蕴肤型湿疹患者中:1.湿重于热患者的皮损表现丘疱疹、水疱较热重于湿患者的更典型。2.湿重于热患者较热重于湿患者的病程长。3.湿热蕴肤型湿疹中医治则为清热利湿为主,祛风止痒、健脾渗湿、清热解毒为辅。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利湿,袪风解毒止痒;湿重于热治以健脾利湿,清热祛风止痒。4.中药治疗中生地在热重于湿使用率更高,茯苓、白术、薏苡仁在湿重于热使用率更高。5.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效果显着,有效率达99.49%。

王文颖[3](2020)在《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对称性、复发性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尤其多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阴囊、女阴、肛门等处。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多形损害,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学以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收敛、保护制剂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短时间起效,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并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湿疹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要。导师认为湿邪是引起湿疹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认为湿疹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苋榆洗液为导师临床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方,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并评价导师经验方苋榆洗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将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药氯雷他定片,中药龙胆泻肝汤口服,治疗组给予苋榆洗液湿敷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湿敷治疗,疗程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形态、面积、严重程度(EASI)、瘙痒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及分值,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急性湿疹患者,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和皮疹面积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组内皮损形态、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苋榆洗液和生理盐水对于急性湿疹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皮损面积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苋榆洗液在治疗急性湿疹方面整体疗效优于生理盐水,而对皮疹面积的减轻两者无显着差异。治疗1周后,治疗组29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27例,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苋榆洗液与生理盐水对于治疗急性湿疹均具有疗效,但苋榆洗液疗效更显着,且使用安全,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陈佳群[4](2019)在《紫草油外用治疗脾虚湿蕴型钱币状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复方紫草油外用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钱币状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及复发情况作出评价,予以明确临床使用价值。方法:1.分组:在皮肤科门诊收入60例符合本研究条件的钱币状湿疹患者并将其分别归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复方紫草油外用联合除湿胃苓汤内服治疗;对照组予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联合除湿胃等汤内服治疗。2周为1疗程,于治疗前、第1周、第4周治疗后分别评价疗效。3.观察方法:分别记录治疗组、对照组所有病例初诊及治疗1周、4周后的湿疹皮损严重度(EASI评分)、皮疹面积及瘙痒程度,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于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湿疹皮损严重度的评分(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4.07%;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6.0%。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4周后的E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EASI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4周后的瘙痒程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瘙痒程度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4.两组治疗2疗程后停药进行1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25.0%;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57.89%。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可明显降低复发率。结论:在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情况下,复方紫草油外用治疗脾虚湿蕴型钱币状湿疹的临床疗效与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的疗效相当,但停药后复方紫草油比0.03%他克莫司软膏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李彩彩,李思婷,尹业辉,王少军[5](2018)在《湿疹的发生及针灸治疗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伴有明显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湿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根据部位可分为耳部湿疹、乳房湿疹、手部湿疹、小腿湿疹、女阴或阴囊湿疹、肛门湿疹、头部湿疹、面部湿疹、脐部湿疹、钱币状湿疹。本病男女老少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足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冬季常发。该文就针灸治疗湿疹不同发病阶段及部位做综述。

刘涛[6](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刘琨[7](2017)在《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湿疹是皮肤病中一种常见的临床类型,以局限性皮损为特征,皮肤呈现肥厚、浸润,表面苔藓样变,皮肤粗糙,有时表面有鳞屑、抓痕、结痂,色泽异常,皮色暗红,或色素沉着存在。损美和瘙痒是慢性湿疹患者的两大困扰,慢性湿疹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传统西药治疗,短期可控制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非药物疗法价格高,不能被广泛接受。火针以及针刺治疗慢性湿疹,具有安全、起效快、效果持久的优势,并且经过相关文献及资料查阅,已经找到确凿的临床证据,两者结合,运用毫火针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运用半刺、浅刺的方法,在发挥两者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相得益彰。本研究通过探讨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慢性湿疹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无痛苦的治疗方法,也为临床和科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例,选取2016年05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因慢性湿疹或者其他疾病于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病人,以及部分招募的志愿者,共60人。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和对照组(卤米松乳膏外涂)各30人。观察指标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法、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和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两组治疗频次均为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2周为1疗程,共4个疗程。在治疗前、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4个疗程后均进行EASI、VAS、EPQOLS评分并进行记录,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相应结论。结果:1.治疗组患者痊愈0例,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13.330%,总有效率为93.33%。经统计,两组的有效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差值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第1、2、3、4疗程后与前1疗程EASI评分差值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疗效呈现持续平稳上升的趋势。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2疗程后的EASI评分无显着差异,治疗3、4疗程后,治疗组的EASI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后期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每一疗程较前一疗程VAS下降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个疗程后两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瘙痒的改善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且疗效均呈现持续平稳上升趋势。5.两组治疗前后EPQOL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每一疗程较前一疗程EPQOLS评分下降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相比较,每个疗程结束后EPQOLS评分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生存质量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且随着治疗的进行,生存质量不断提高。6.两组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均有患者慢性湿疹复发,两组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卤米松乳膏外涂的方法,其优势在治疗的后期更加显着,且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瘙痒,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与卤米松外涂均不能有效地控制慢性湿疹的复发。综上所述,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对于皮损临床症状以及瘙痒的缓解均有显着疗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方法远期疗效欠佳,有待于不断改进和完善。

黎民[8](2016)在《自制乌附祛湿膏联合健脾养血汤治疗手部慢性湿疹疗效观察》文中指出手部慢性湿疹是慢性湿疹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中医“鹅掌风”、“瘑疮”范畴,多发于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境界不清,皮损浸润肥厚,常因手指活动而发生皲裂,掌侧亦可发病。因手部经常接触各种外界物质,加之每天或多或少的清洗,故临床上多反复发作,且顽固难治,更因其暴露在外,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目前主要采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角质促成剂或剥脱剂以及润肤剂等治疗,瘙痒严重者配以抗组胺药物等止痒,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近期疗效,但停药后多易复发,且很多患者因长期反复使用这些药物,导致药效逐渐降低,故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或药物来辅助或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手部慢性湿疹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内服药物上,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处方,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在外用药物上,通过不同的配方可以开发出很多新的药物,既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又可以减少耐药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外用自制乌附祛湿膏联合内服健脾养血汤治疗25例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证的手部慢性湿疹患者,观察其皮损(红斑、角化、皲裂、面积)和症状(瘙痒、疼痛)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有效验方和外用药膏。目的观察自制乌附祛湿膏联合健脾养血汤治疗手部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对25例纳入患者进行内服+外涂的治疗:口服健脾养血汤颗粒剂,1次/袋,2次/日;自制乌附祛湿膏外涂于患处,揉按至吸收,2次/日。疗程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记录手部湿疹严重性指数(HECSI)评分和瘙痒、疼痛VAS评分,以及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初次使用自制乌附祛湿膏后,出现灼热、麻木刺激症状,因不愿继续用药而剔除,改予卤米松乳膏后灼热、麻木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其余完成试验的25例患者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完成试验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样本总量的72.0%,女性患者占样本总量的28.0%;31-40岁年龄段患者占样本总量的40.0%,18-30岁年龄段患者占样本总量的32.0%: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达10余年,平均病程为2.78±3.01年;有家族过敏史的患者占样本总量的8.0%,有个人过敏性疾病或药、食过敏史者占样本总量的32.0%。经过治疗4周后,25例患者HECSI总积分与治疗前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改善客观症状的总有效率为76.0%。瘙痒评分、疼痛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改善瘙痒的总有效率为88.0%,改善疼痛的总有效率100%。结论自制乌附祛湿膏联合健脾养血汤能够很好地改善手部慢性湿疹患者的皮损、瘙痒和疼痛,尤其是在疼痛、瘙痒的控制上,效果突出,是治疗手部慢性湿疹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优琴,方霞,周明华[9](2015)在《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提出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确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中医药治疗湿疹与西医药相比,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及中医针灸和饮食护理等。

王国兴[10](2011)在《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火针疗法对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火针疗法对慢性湿疹的作用机理。方法: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制定的诊断标准,共纳入慢性湿疹病例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皮损和肺俞、脾俞,对照组采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搽皮损。两组疗程均为3周,3周后进行疗效评估,并对治愈的患者进行半年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32例完成实验,临床治愈16例(50.0%),显效10例(31.25%),好转3例(9.37%),无效3例(9.37%),愈显率为81.25%,总好转率为90.63%。对照组30例完成实验,临床治愈6例(20%),显效11例(36.7%),好转8例(26.7%),无效5例(16.6%),愈显率为56.7%,总好转率为8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起效时间:治疗组1-2小时25例(78.1%),1周内4例(12.5%),2周内2例(6.3%),3周内1例(3.1%);对照组1周内9例(30.0%),2周内15例(50.0%),3周内6例(20.0%)。两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皮损面积、厚度:两组患者靶皮损治疗后的面积、厚度积分,经统计学比较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组治疗慢性湿疹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说明火针对慢性湿疹临床疗效显着,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针刺治疗阴囊湿疹2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阴囊湿疹27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临床类文献探究中医治疗湿疹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 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2 湿疹的病因病机
        3 湿疹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2 湿疹的分类
        3 湿疹的发病机制
        4 湿疹的诊断
        5 湿疹的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前言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4 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结果
    5 数据挖掘部分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5 网络药理学部分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所用平台及数据库的不足之处
    3 展望与未来
第五部分: 致谢
个人简介

(2)195例湿热蕴肤型湿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对急性湿疹的研究概述
        1 中医对急性湿疹病名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的治疗
        4 现当代名家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
        5 当代中医对急性湿疹的中药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湿疹的研究概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药物治疗
        3 物理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4 病例选择
        5 随机方法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8 疗效评定标准
        9 数据分析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分析
        3 治疗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疗效观察
        3 安全性分析
        4 药物分析
        5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4)紫草油外用治疗脾虚湿蕴型钱币状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现代医学的概述
        1.1.2 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
        1.1.3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1.2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1.2.1 祖国医学的概述
        1.2.2 祖国医学的病因病机
        1.2.3 祖国医学的治疗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疗效评价
        2.2.4 随访情况
        2.2.5 不良反应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基线比较
        2.3.3 结果比较
        2.3.4 复发情况比较
        2.3.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
    2.4 讨论
        2.4.1 一般资料分析
        2.4.2 复方紫草油的用药依据
        2.4.3 疗效分析
        2.4.4 复发情况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湿疹的发生及针灸治疗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 湿疹的分类
3 湿疹的治疗
    3.1 关于湿疹的不同发病阶段针灸治疗初探
        3.1.1 急性期湿疹
        3.1.2 亚急性期湿疹
        3.1.3 慢性期湿疹
    3.2 关于湿疹的不同发生部位针灸治疗初探
        3.2.1 耳部湿疹
        3.2.2 乳房湿疹
        3.2.3 手足湿疹
        3.2.4 小腿湿疹
        3.2.5 女阴或阴囊湿疹
        3.2.6 肛门湿疹
        3.2.7 头部面部湿疹
        3.2.8 脐部湿疹
        3.2.9 钱币状湿疹
4 结语

(6)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1.1.1 概念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辨证分型
        1.1.4 祖国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1.2.1 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1.2.2 慢性湿疹的西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终止、脱落标准
        2.1.6 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案
        2.2.3 操作注意事项
        2.2.4 临床观察项目及相应指标
        2.2.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2.3.2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立题依据
        3.1.1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机理研究
        3.1.2 选穴依据
    3.2 结果分析
        3.2.1 慢性湿疹患者一般特征分析
        3.2.2 研究结果分析
    3.3 结论
    3.4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思路
    3.5 讨论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8)自制乌附祛湿膏联合健脾养血汤治疗手部慢性湿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湿疹的研究进展
        1 湿疹的命名
        2 湿疹的病因病机
        3 湿疹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进展
        1 湿疹的概念
        2 湿疹的诊断
        3 湿疹的病因
        4 湿疹的发病机制
        5 湿疹的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内治
2 中药外治
3 中药内服与外用
4 中医针灸
5 饮食与护理

(10)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调护
        2.5 观察内容和方法
        2.6 临床疗效评价
        2.7 数据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比较
        3.3 对复发性影响的研究
        3.4 不良事件
        3.5 安全性评估
        3.6 典型病案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火针的认识
        4.2 祖国医学对肺俞、脾俞的认识
        4.3 祖国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4 现代医学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
        4.5 中医作用机理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湿疹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近况
    1 中医药治疗
        1.1 内治
        1.2 外治
        1.3 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治疗
        2.1 内治
        2.2 外治
        2.3 物理疗法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典型病案火针治疗前后照片
    临床观察量表

四、针刺治疗阴囊湿疹2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临床类文献探究中医治疗湿疹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刘静翔.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195例湿热蕴肤型湿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尚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D]. 王文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紫草油外用治疗脾虚湿蕴型钱币状湿疹的疗效观察[D]. 陈佳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湿疹的发生及针灸治疗概述[J]. 李彩彩,李思婷,尹业辉,王少军. 辽宁中医杂志, 2018(12)
  • [6]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7]毫火针半刺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刘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自制乌附祛湿膏联合健脾养血汤治疗手部慢性湿疹疗效观察[D]. 黎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张优琴,方霞,周明华. 东南国防医药, 2015(03)
  • [10]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国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针灸治疗阴囊湿疹2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