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脉冲波形分析识别受损的动脉弹性是早期检测内皮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措施

通过脉冲波形分析识别受损的动脉弹性是早期检测内皮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措施

一、Impaired Arterial Elasticity Identified by Pulse Waveform Analysis is a Non - invasive Measur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宇[1](2021)在《血管衰老临床检测技术——重视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与Endo FIND研究启示》文中提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拥有3.3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1]。心脏、脑、肾和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其供应血管发生了结构和功能受损以及血管衰老过程加速,

李晓,郑元义,胡兵,白文坤[2](2021)在《非侵入性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内皮功能障碍通常为血管疾病的早期阶段,检测内皮功能在评估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非侵入性方法,如血流介导性舒张法及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评估内皮功能。本文对非侵入性方法评估内皮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市唯[3](2021)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文中认为

谭胜[4](2021)在《面向动脉血压检测的柔性超声波微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

易丽青[5](2021)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对肺淤血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张荣[6](2021)在《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前期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毒瘀肝络”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强调化瘀通络、解毒散结,以芪术颗粒(黄芪、莪术、白术、丹参等)用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防治。前期研究发现芪术颗粒可减弱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 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Tie-2)、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表达,从而起到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至于芪术颗粒如何影响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毛细血管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临床、整体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完善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弹性纤维值的影响,研究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2.通过体内实验(Wistar大鼠)与体外实验(大鼠LSEC)相结合,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发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03月-2021年0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及消化科病房就诊的18-65岁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芪术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芪术颗粒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弹性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动物实验:雄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40只,其体重约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3ml/kg的剂量每周2次,连续注射4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建模的同进行药物灌胃。造模4周时,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asson及HE染色来评估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造模成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进行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陷窝蛋白-1(Caveolin-1)、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蛋白的表达。3.细胞实验:将Wistar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4周诱导肝纤维化,通过原代分离正常大鼠LSEC及肝纤维化大鼠LSEC。制备正常大鼠含药血清、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正常组(正常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芪术颗粒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芪术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大鼠血清)分别常规培养48h。采用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LSEC,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SEC的窗孔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LSEC表型CD31、SE-1(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整合素α Vβ 3-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R as/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试验(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芪术颗粒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53.53±6.83岁,病程6.23±3.24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值为54.13±6.21岁,病程6.00±2.83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病因均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功能的影响: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和ALT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四项的影响: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 Ⅳ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芪术颗粒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脏弹性值的影响:本研究纳入的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均高于正常水平,早期肝硬化患者给与芪术颗粒治疗后肝脏弹性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芪术颗粒治疗12周后患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肝区(胁肋部)疼痛、气短懒言、胸闷善太息的症状均得到改善(P<0.01),芪术颗粒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其中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状,芪术颗粒明显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P<0.05)。芪术颗粒在缓解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2.动物实验(1)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4周后处死大鼠,取正常组、模型组、芪术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进行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隔形成,表明本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同时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2)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很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显着降低(P<0.05)。(3)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其中模型组肝组织染色强度最强,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中CD31、CD34平均光密度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大鼠肝组织很少表达vWF和Caveolin-1蛋白,vWF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显着增加。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5)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新生MVD的影响:分别用CD31、CD34标记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新生MVD分析,经CC14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VD明显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芪术颗粒或者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处理,大鼠肝组织新生MVD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实验(1)LSEC的观察: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LSEC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模型组LSEC中CD146+细胞和SE-1+细胞的比例均在90%以上。(2)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窗孔的影响:在扫描电镜下,正常LSEC的表面可见许多窗孔,模型组出现LSEC窗孔的减少,肝纤维化LSEC经芪术颗粒药物血清处理后LSEC窗孔增加。(3)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LSEC表达CD31和SE-1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LSEC中CD31和SE-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整合素α Vβ 3-FAK-R 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整合素α Ⅴ β 3/GAPDH比值显着升高(P<0.01),肝纤维化大鼠LSEC给予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LSEC中整合素α Ⅴβ 3/GAPDH比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肝纤维化大鼠LSEC后,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比,芪术颗粒组整合素αV β 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1.芪术颗粒治疗3月后可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降低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2.芪术颗粒可显着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可减少肝纤维化肝组织中CD31、CD34、vWF和Caveolin-1的表达,降低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3.芪术颗粒可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为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窗孔的减少,改善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的表型,同时可调控LSEC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

单晓英[7](2021)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文中提出目的: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联合应用颈部血管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发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组。入选标准: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无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通过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等病史;图像质量欠佳的患者。首先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斑块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CIMT<1.0mm且未见斑块形成)33例、B组(CIMT≥1.0mm且未见斑块形成)27例、C组(颈动脉斑块形成)30例。另外选取29例体健查体者作为对照组。获取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检验指标;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及三维实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行脱机分析,获取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指标: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s)、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晚期二尖瓣前向血流峰值流速比(E/A)、舒张早期二尖瓣峰值流速与二尖瓣环心肌运动峰值速度比(E/e’)、收缩期二尖瓣环心肌运动峰值速度(s)及3D-STI参数指标:左心室三维应变(3D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扭转角度(Twist)及扭矩(Torsion)。对上述参数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各3D-STI参数与二维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研究组GLS的因素,并采用Bland-Altman法检验数据的重复性。结果:(1)A、B、C组及对照组间BMI、SBP、DBP、LDL-c、HDL-c、TG有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三组BMI、SBP、DBP、LDL-c均增高,B组、C组TG增高,C组HDL-c降低;与A组相比,C组HDL-c减低、血糖升高;与B组相比,C组HDL-c减低(P<0.05)。(2)研究组A、B、C三组与对照组间的二维参数存在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及C组的IVSd、LVPWd、RWT、CIMT均增大且E/A减低,B组及C组e’、s均减低;与A组相比,B组及C组E/e’、CIMT均增大,e’均减低,C组IVSd、LVPWd、LAD增大,E/A、s减低(P<0.05)。(3)A、B、C三组及对照组间的三维参数存在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及C组GLS减低且C组GCS、GRS、3DS减低,Twist、Torsion增高;与A组相比,B组、C组GLS减低;与B组相比,C组GLS减低。C组GLS<-18%人数较A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GLS与CIMT、颈动脉斑块、IVS、SBP、DBP中等程度相关(r=-0.56、-0.49、-0.40、-0.51、-0.40,P<0.05),与HDL-c、BMI弱相关(r=0.25、-0.35,P<0.05);GCS与IVSd、CIMT、LDL-c弱相关(r=-0.24、-0.38、-0.27,P<0.05);GRS与CIMT、颈动脉斑块弱相关(r=-0.27、-0.21,P<0.05);3DS与IVSd、CIMT弱相关(r=-0.26、-0.34,P<0.05)。控制SBP、DBP、BMI、TC、TG、HDL-c、LDL-c等参数行偏相关分析示:GLS与CIMT、颈动脉斑块中等程度相关(r=-0.46、-0.43,P<0.05),与IVSd弱相关(r=-0.21,P<0.05);GCS、GRS、3DS与CIMT弱相关(r=-0.33、-0.28、-0.28,P<0.05);GRS与颈动脉斑块弱相关(r=-0.20,P<0.05)(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组CIMT、SBP、LVMI及颈动脉斑块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GLS有影响。(6)Bland-Altman检验:同一检查者与不同检查者间一致性良好,3D-STI技术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1)应用3D-STI技术可以敏感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亚临床收缩功能受损情况。(2)3D-STI技术联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阶段左心室功能改变情况。随着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进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逐渐降低,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后尤为显着。

王曈[8](2021)在《双侧大脑半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吞咽是一项与生俱来的、不随意的生理反射,我们每天重复进行着数百次这样的无意识动作。良好的吞咽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将食物安全地送入食管,而且可以将我们每日分泌的1-1.5L的唾液排出口腔,使口腔中的唾液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含量。吞咽障碍(吞咽困难)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神经发育疾病、脑外伤、脑卒中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即使在没有急性神经系统损害的普通人群中,吞咽障碍也是非常常见的。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 stroke dysphagia,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伴随症状,通常表现为吞咽食物时启动困难、缓慢,咽下后咽喉部有梗阻感,正常一口量食物需要多次吞咽才能完成,进食、饮水时发生呛咳,同时可伴有声音嘶哑,发音费力。已有研究表明,50-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本身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无法享受美食可能会使患者身心受损,其造成的多种并发症,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大多数患者中,吞咽障碍可以自发地得到改善;但仍有大约11-50%的患者会长期存在吞咽困难。治疗吞咽障碍不仅有助于恢复吞咽功能,使患者可以重享进食之愉悦,还可以防止由于误吸、呛咳所导致的各项吞咽困难的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吞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治疗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吞咽障碍的治疗是康复科的一个特色治疗(在康复科中所见到的众多功能障碍中,吞咽困难是唯一一个可能完全康复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小组中医师、护士、治疗师之间分工明确:护士负责住院患者的吞咽功能筛查,医师查体,对吞咽功能障碍或可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这是吞咽障碍检查的“金标准”),治疗师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医师在患者治疗中、后期复查吞咽造影检查,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状况,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决定终止治疗时间。吞咽障碍基于自然恢复的过程是缓慢且长期的,康复治疗师通常会给予患者一些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帮助其吞咽功能进一步恢复。这些治疗手段包括替代喂养方法、代偿措施,如饮食调整、吞咽辅助手法、行为和姿势技术、外周感觉运动刺激技术或主动吞咽训练,用以来加强特定的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群的运动或者是促进吞咽的启动过程。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吞咽患者进食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因极大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尽可能地避免了营养不良的发生。但是,传统康复治疗在达到一定疗效之前常常需要连续几周的持续性治疗,这使得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欠佳。康复科医师有时也会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肉毒毒素治疗,但肉毒素治疗适用范围较小,价格较贵且为有创操作,患者接受度较低。然而,临床观察不难发现,即使运用了以上种种方法,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仍一般,这可能是由于以上所述方法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的。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加速吞咽障碍恢复的进程,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同时节约社会医疗资源。近年来,神经刺激技术因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对患者意识状态和认知水平要求低而被广泛应用于PSD的康复治疗中,目前主要有4种: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咽腔电刺激(pharyg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其中,rTMS和NMES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目前,针对某种方法或两种方法相互比较的临床研究试验较多,但将4种方法放在一起进行荟萃分析,评估治疗的有效性的文章较少,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对将来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以上4种刺激方法中,rTMS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在既往的rTMS应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对于刺激半球的选择,无论选择刺激健侧半球、刺激患侧半球还是刺激双侧半球尚无统一的定论。双侧刺激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只有少数研究可以参考。关于双侧刺激的机制,一些研究表明,未受影响的半球的兴奋性随着损伤侧吞咽网络的破坏而降低,因此双侧刺激似乎是合理的。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比高频rTMS刺激双侧、健侧、患侧大脑半球之间的疗效,所以有必要设计试验观察高频刺激不同大脑半球对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探索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的机制,以求给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本课题拟通过2个部分分别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探讨双侧大脑半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meta分析探索非侵入性神经刺激疗法在吞咽障碍领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将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指导依据。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健侧大脑半球、患侧大脑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无创神经刺激疗法中,rTMS及其它3种治疗方法对促进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对下一步吞咽治疗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提供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本研究共选取了4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双侧刺激组(14例)、健侧刺激组(15例)、患侧刺激组(15例)。三组患者均在rTMS刺激的基础上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在双侧刺激组中,双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给予5Hz rTMS高频刺激(先患侧刺激,再健侧刺激);在健侧刺激组中,先在患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假刺激,再在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Hz高频刺激;在患侧刺激组中,在患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Hz高频刺后,再在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假刺激。三组患者刺激的时间和疗程均相同(20 min/天,5天/周,共连续两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检查,使用渗透-误吸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FD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采用表面肌电检查(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测量患者舌骨上肌群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评估各组患者的肌肉活动功能。通过测量患者健侧半球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来对患者皮层的兴奋性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搜索了截至到2020年4月22日的MEDLINE(Ovid)、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纳入的研究中包括所有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全文进行独立审查。由两名独立评估者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了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偏倚的风险。主要结果指标是在神经刺激治疗之前和之后评估吞咽功能。从提取的数据中计算出效应量,并合并成一个综合的汇总统计量。结果:第一部分:治疗前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RMS值及RMT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组内比较发现,3组患者的PAS评分、F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RMS值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RMT,双侧刺激组和健侧刺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皮层兴奋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刺激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侧刺激组相比,治疗后双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的FDS评分、PAS评分明显降低,FDS差值、PAS差值、RMT差值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刺激组比较,双侧刺激组治疗前后FDS差值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治疗前后PAS差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本研究共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914例脑卒中患者(27个干预组和20个对照组)。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治疗组(rTMS,tDCS,sNMES,and PES)的效果更好(SMD=0.91,95%CI:0.54 to 1.27;Z=4.84,P<0.00001;I2=86%)。在根据刺激类型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中,rTMS的治疗效果看起来更好。在根据临床分期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中,相比之下,在急性期时进行刺激效果可能更好。在根据损伤部位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中,脑干损伤组看起来效果更佳。在基于卒中类型不同的亚组分析中,结果提示单纯脑梗死组效果比脑梗死/脑出血组更好。结论:第一部分:5Hz高频rTMS刺激双侧大脑皮层、健侧大脑皮层、患侧大脑皮层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刺激双侧大脑皮层时治疗效果较为显着,刺激健侧大脑皮层时效果次之。第二部分:无创性神经刺激疗法是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促进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

苗芸菁[9](2021)在《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运动想象分类算法研究》文中提出脑机接口是一种可以直接测量与用户意图相关的大脑活动,将其转换为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外部设备的系统。运动想象作为脑机接口的一种范式,它是人的一种想象运动意图而没有实际运动输出的思维方式,即大脑想象而不产生收缩肌肉的过程。研究表明,运动想象可以产生与真实运动相同的感知运动节律变化。在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系统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想象特定的动作来控制外部设备完成康复训练。运动想象能持续刺激受损的运动皮质,使受损细胞周围的运动神经细胞重新活跃,从而部分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目前,深度学习算法在脑机接口系统中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领域受到广泛地关注。针对患者脑电信号采集的过程容易出现动作、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和数据标注成本较高,影响大规模数据集的构建,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被限制。本文中,采用深度迁移学习方法来解决此问题,迁移学习的目的是将从一个任务中学习到的知识或模式应用到其他不同但相关的任务中。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EEGNet模型的端到端模式的迁移学习方法来识别不同的运动想象任务。在个体内和个体间两种数据探讨深度迁移学习;使用多个卷积神经网络来解码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脑电数据;引入迁移学习中的微调技术对模型进行改进,并将改进的模型用于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中;探讨各个神经网络模型的复杂度,得出EEGNet模型在降低算法复杂度的同时分类结果也得到提高,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同时,本文又提出一种基于VGG16模型的迁移学习方法来识别不同的运动想象任务。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脑电信号进行去噪处理;采用小波变化将三个通道的脑电信号转换成灰度时频特征图,作为预训练模型的输入;引入迁移学习技术对VGG16模型分类性能进行评估,此方案最终获得较好的分类结果;并且将提出的框架与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等传统分类器和原网络VGG16模型之间进行分类结果对比,效果最优。本文设计一种基于脑卒中患者的脑电范式。熟练掌握对脑电采集装备的使用,设计一套合理的实验采集方案,积累实验数据,为脑卒中患者的脑电信号分析和处理打好基础。

邴方博[10](2021)在《吸入超细锌颗粒对HFpEF大鼠心血管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空气质量恶化已成为全球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小粒径污染颗粒由于其有机化学物质含量高和氧化能力强的性质,对心血管的危害更大。因此雾霾中的超细颗粒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成分之一。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上升。受污染空气中存在的超细颗粒更容易从人们的呼吸道直接进入血液,对血管内皮造成累积性伤害,发生血管狭窄、其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然而,目前针对超细颗粒吸入对HFp EF患者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盐敏感大鼠(Dahl salt sensitive,DSS)是研究高血压诱导HFp EF的良好实验模型。本课题以高盐喂养的DSS大鼠吸入超细锌颗粒作为逻辑起点,结合生物流体力学计算,探寻大气污染导致HFp EF恶化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本文(1)实验部分,以7周龄的盐敏感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低盐组、高盐组和高盐吸霾组,在相同环境中饲养7周,其中高盐吸霾组在最后4周进行定时定量的超细锌颗粒吸入。体外实验中,通过多普勒超声设备测量左心室、腹主动脉、颈动脉的形态及血流速度,在Vevo LAB软件中计算左心室的应变、应变率及位移变化;体内实验中,利用血流及压力传感器测量动脉血流、血压及左心室室内压;在组织学层面,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管壁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变化。基于Windkessel模型,计算各组大鼠颈动脉、腹主动脉的血管顺应性、外周阻抗和脉搏波脉冲速度;通过Womersley公式,再现颈动脉和腹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剖面图,并计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对超声图像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到高盐组和高盐吸霾组大鼠的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应变、应变率相对于低盐组大鼠的变化;基于体内血流量、血压的测量,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心输出量、心室压力、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血压的变化等。通过编程计算,可以得到超细锌颗粒的吸入对HFp EF大鼠外周血管阻抗、血管顺应性、脉搏波脉冲速度的影响,揭示其增加血管硬度的内在机制。最终验证本研究的猜想,即吸入超细锌颗粒会进一步恶化HFp EF大鼠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障碍和外周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本研究将对揭示空气污染引起心血管损伤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Impaired Arterial Elasticity Identified by Pulse Waveform Analysis is a Non - invasive Measur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paired Arterial Elasticity Identified by Pulse Waveform Analysis is a Non - invasive Measur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衰老临床检测技术——重视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与Endo FIND研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生命周期血管衰老管理———“首钢血管健康管理模式”
2 血管健康及衰老检测适用人群
3 血管衰老的评价指标
    3.1 血管内皮功能评估
        3.1.1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评估
        3.1.2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
        3.1.3 外周动脉张力(peripheralarterialtonometry,PAT)检测
    3.2 脉压
    3.3 利用超声技术评估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反映血管衰老
    3.4 动脉硬化的评估
        3.4.1 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评估
        3.4.2 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vascularindex,CAVI)检测
        3.4.3 中心动脉压(centralaorticpressure,CAP)测量
    3.5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的检测
    3.6 桡动脉脉搏波形分析
    3.7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arterycalcification score,CACS)
    3.8 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
    3.9 血管衰老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检测
    3.1 0 基因遗传学评估
4 中国血管健康综合评估系统的建立———北京血管健康分级综合评价血管衰老
5 EndoFIND的启示与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的应用前景
6 智能化血管衰老的管理策略实施和助力“健康中国2030”

(2)非侵入性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无创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
    2.1 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
    2.2 测定外周动脉张力(peripheral arterial tonometry, PAT)
3 分析血管内皮结构
    3.1 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
    3.2 测定心外膜脂肪厚度(epicardial fat thickness, EFT)
4 评估血管弹性
    4.1 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
    4.2 测定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及趾肱指数(toe-brachial index, TBI)
5 小结与展望

(6)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 肝穿活检病理学
        2. 影像学检查
        3. 血清学
        4. 肝静脉压力梯度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1. 肝脏的结构
        2. 肝窦内皮的结构与功能
        3.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
        4.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调控机制
        5.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四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性
不足
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参数比较
    2 常规二维超声参数比较
    3 3D-STI整体应变参数比较
    4 原发性高血压3D-STI整体应变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GLS的影响因素
    6 重复性检验
讨论
    1 高血压引起血管损害的机制及病理改变
    2 高血压致心脏损害的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3 3D-STI技术在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4 3D-STI 技术早期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功能评价及相关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双侧大脑半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终止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1.2.2 rTMS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3.1 吞咽造影检查(VFSS)
        1.3.2 渗透-误吸量表(PAS)
        1.3.3 功能性吞咽功能量表(FDS)
        1.3.4 表面肌电图检查(s EMG)
        1.3.5 皮层兴奋性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患者PAS评分结果比较
        2.3 三组患者FDS评分结果比较
        2.4 三组患者表面肌电结果比较
        2.5 三组患者皮层兴奋性结果比较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比较: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1.前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研究局限性
    6.结论
    7.声明
    8.参考文献
综述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运动想象分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难点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系统
    2.1 脑机接口系统概述
        2.1.1 脑机接口系统组成
        2.1.2 脑机接口系统的分类
        2.1.3 脑机接口系统控制信号的类型
    2.2 脑电信号的生理基础与特点
        2.2.1 脑电信号产生的机理与特点
        2.2.2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特点
    2.3 深度学习简介
    2.4 迁移学习概述
        2.4.1 迁移学习定义
        2.4.2 迁移学习分类
        2.4.3 深度迁移学习介绍
    2.5 深度迁移学习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EGNet模型的迁移学习方法
    3.1 EEGNet模型的原理及结构
        3.1.1 模型的基本原理
        3.1.2 模型的结构
        3.1.3 网络层介绍
    3.2 基于EEGNet模型的运动想象分类识别算法
        3.2.1 脑电数据
        3.2.2 信号预处理
        3.2.3 微调技术
        3.2.4 具体步骤
        3.2.5 EEGNet提取特征的可解释性
        3.2.6 其它CNNs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个体内与个体间的分类结果
        3.3.2 方法比较
        3.3.3 算法复杂度
        3.3.4 实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VGG16模型的迁移学习方法
    4.1 算法介绍
        4.1.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4.1.2 小波变换
        4.1.3 VGG16模型的结构
    4.2 基于EEMD-WT和VGG16模型的运动想象分类识别算法
        4.2.1 整体思路
        4.2.2 预处理
        4.2.3 特征提取
        4.2.4 模式识别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分类结果
        4.3.2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4.3.3 实验总结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脑卒中患者的脑电范式设计
    5.1 方案背景及意义
    5.2 实验设计
        5.2.1 脑电采集的仪器
        5.2.2 整个脑电采集的过程
        5.2.3 EEG信号的检查与处理
    5.3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卒中康复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吸入超细锌颗粒对HFpEF大鼠心血管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1.1.2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概述
        1.1.3 超细颗粒影响心力衰竭的机制
    1.2 研究现状
        1.2.1 临床及实验研究
        1.2.2 Windkessel弹性腔理论模型
        1.2.3 Womersley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测量及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流程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体外超声测量
        2.2.3 血流及血压波的测量
        2.2.4 组织学实验
    2.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2.3.1 基于超声图像的后处理及计算方法
        2.3.2 基于血流和血压波的后处理及计算方法
        2.3.3 基于共聚焦显微图像的后处理及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弹性腔模型分析方法
        3.2.1 Windkessel模型简介
        3.2.2 Windkessel模型的计算方法
    3.3 Womersley理论分析方法
        3.3.1 Womersley理论简介
        3.3.2 Womersley理论的计算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引言
    4.2 吸入超细锌颗粒对HFpEF大鼠心脏的影响
        4.2.1 基于超声图像的心脏形态学指标对比
        4.2.2 基于超声图像的心肌力学分析对比
    4.3 吸入超细锌颗粒对HFpEF大鼠血管的影响
        4.3.1 动脉血管壁面切应力的对比
        4.3.2 动脉血流速度剖面图的对比
        4.3.3 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对比
    4.4 吸入超细锌颗粒对HFpEF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4.4.1 细胞形态及密度的对比
        4.4.2 血管中膜胶原纤维含量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及结论
    5.2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四、Impaired Arterial Elasticity Identified by Pulse Waveform Analysis is a Non - invasive Measur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衰老临床检测技术——重视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与Endo FIND研究启示[J]. 王宏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05)
  • [2]非侵入性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进展[J]. 李晓,郑元义,胡兵,白文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10)
  • [3]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D]. 李市唯.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面向动脉血压检测的柔性超声波微传感器研究[D]. 谭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对肺淤血的影响研究[D]. 易丽青. 南华大学, 2021
  • [6]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张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心室功能[D]. 单晓英. 青岛大学, 2021
  • [8]双侧大脑半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D]. 王曈. 青岛大学, 2021
  • [9]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运动想象分类算法研究[D]. 苗芸菁.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10]吸入超细锌颗粒对HFpEF大鼠心血管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D]. 邴方博. 北京大学, 2021

标签:;  ;  ;  ;  ;  

通过脉冲波形分析识别受损的动脉弹性是早期检测内皮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