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伤寒监测及流行因素

南通市伤寒监测及流行因素

一、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1](2021)在《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第二章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为了解扬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类食品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掌握扬州市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于2019—2020年对扬州市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高危食品类别及有害因素污染水平,为有关部门实施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1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9—2020年扬州市各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病例生物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同时对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2020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9504例,病例集中于第三季度(36.92%);≥66岁年龄组的人群发病率最高(20.82%);病例职业中农民的发病率最高(26.32%);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可疑食品类别以肉与肉制品为主。共采集病例生物样本2040份,总阳性率为10.39%;共检出4种病原微生物,分别为诺如病毒(5.00%)、沙门氏菌(3.82%)、副溶血性弧菌(1.5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05%);病原体在6~15岁年龄组人群中检出率较高(16.81%),且以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为主,副溶血性弧菌在16~25岁年龄组人群中检出率最高;病原体在第一季度检出率最高(18.37%),且均为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有病原体检出病例对应的最可疑食品类别为乳与乳制品(24.06%)。沙门氏菌的主要型别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5.90%),诺如病毒以Ⅱ型为主(83.33%)。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起,累计发病人数175人,病死率0.57%(1/175)。在致病因素明确的9起暴发事件中,33.33%的暴发事件是由亚硝酸盐引起,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22.22%)、变形杆菌(11.11%)、副溶血性弧菌(11.11%)、砷化物(11.11%);暴发时间集中于第三季度(53.85%);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46.15%);原因食品主要是调味品、肉与肉制品。结论:2019—2020年扬州地区的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具有各自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应特征采取适宜的防控措施,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 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扬州市6个县市区内进行食品样品的采集,参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相关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检测。结果:2019—2020年共监测5大类398份食品样品,总不合格率为8.04%(32/398),其中4类11份食品样品检出卫生指示菌指标超标,超标率为4.55%(11/242),具体表现为肉与肉制品、餐饮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超标,粮食制品中霉菌,乳与乳制品中碱性磷酸酶超标,各自的超标率分别为1.67%(1/60)、4.08%(4/98)、4.17%(2/48)、11.11%(4/36)。3类23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6%(23/326),共检出5种25株致病微生物,其中蜡样芽胞杆菌、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6.05%、10.42%,主要污染的是粮食制品和餐饮食品;粮食制品、肉与肉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17%和4.86%,粮食制品中主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肉与肉制品中主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便利店/零售店、农贸市场、超市的食品致病微生物污染较严重,检出率分别为23.08%、11.11%、5.19%。结论:扬州市粮食制品、肉与肉制品、餐饮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食源性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克罗诺杆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较为零散。3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状况,确定风险因子的可能来源及分布,为食品安全防控工作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依据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扬州市辖区内采集食品样品,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对样品中的相关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并采用点评估法对食品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2019—2020年共检测9大类389份食品样品101个指标,样品合格率为93.32%;其中5大类26份食品样品中共9个指标超标,样品超标率为6.68%。不合格指标为水产动物中的镉元素,鸡蛋中的甲硝唑、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金刚烷胺和灭蝇胺,鸡肉中的金刚烷胺,辣椒中的氯氟氰菊酯、油条中的含铝添加剂、小麦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点评估的结果显示蔬菜中的百菌清、苯醚甲环唑、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谷物和水产动物中的镉,小麦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带来的膳食暴露风险不可接受。结论:扬州市部分食品中存在化学污染物超标现象,且部分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较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高凌云[2](2018)在《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探讨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如皋市传染病疫情年报资料,数据以病例发病日期统计,报告的病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共39种传染病。人口资料来源于如皋市统计局提供的2010-2017年统计年鉴。采用Excel 2003、SPSS16.0、ArcGISDesktop1 0.2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汇总分析及图表制作工作,定性变量采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时间、地区、性别的人群常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流行概况:2010-2017年如皋市共报告传染病25种25 358例,死亡40例,年均发病率为221.9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5/10万。其中,男性15 317例,平均发病率为268.61/10万,女性10 041例,平均发病率为175.38/10万。发病年龄以0~4岁组为主,占50.35%。病例中散居儿童9 939例,占39.19%;农民7 779例,占30.68%;幼托儿童3 757例,占14.82%;学生1 581例,占6.23%。2.流行病学特征: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人数每年1、2月逐渐上升,5、6月为发病高峰(5 563例),8、9月为发病次低点,11、12月出现发病次高峰(4 694例)。全市14个镇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排名前5位的乡镇分别为如城街道(345.33/10万)、城北街道(316.57/10万)、城南街道(287.73/10万)、长江镇(248.22/10万)和搬经镇(196.67/10万)。3.传染病发病情况: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12 427例)、肺结核(4909例)、梅毒(2 396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466例)、病毒性肝炎(1 367例),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8.99%,手足口病发病率8年中均居全市传染病首位。4.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分析:报告病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59.91%,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26.15%。肠道传染病年发病率为92.53/10万~165.0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32.93/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发病率为46.30/10万~79.79/10万,年均发病率为58.03/10万。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近年发病率呈上下波动态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总病例数的13.39%,年发病率波动于18.39/10万~49.45/10万,年均发病率为29.71/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近6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76,P<0.001)。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年发病率为0.28/10万~0.98/10万,年均发病率为0.53/10万。另外,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分别报告80例、1例。5.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呼吸道传染病居前5位的为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麻疹;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居前5位的为梅毒、淋病、乙肝、艾滋病、丙肝。结论:1.2010-2017年,如皋市传染病发病率呈现上下波动态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呈上下波动态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总体呈上升态势。2.在将手足口病、肺结核、梅毒、流行性感冒等作为防治重点的同时,长抓新发传染病和罕见传染病的防控,加强监测、干预、宣教、治疗工作,防止暴发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全民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断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

姚建香,马焰,钱程[3](2016)在《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为制定全市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江阴市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发病高峰在4—10月,具有春、夏发病高峰趋势,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以04岁组最高,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工人为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病原谱以伤寒沙门菌为主(100%),血培养分离菌株阳性率(0.39%)高于粪便培养(0.25%)。药敏分析利福平(100%)和杆菌肽(91.67%)耐药率高,其次为萘啶酸(73.91%)、复方新诺明(72.73%),多重耐药率为50%。结论江阴市伤寒疫情呈下降趋势并稳定在较低水平,副伤寒疫情有可能面临上升的可能,需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加强疾病监测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来进一步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

刘亚华[4](2014)在《2004—2013年南通市通州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丁晓艳[5](2009)在《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分析江苏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其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为江苏省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2)了解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以对江苏省消除麻疹进程实施监控;(3)监测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鉴别病毒的来源,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科学地阻断其传播;(4)建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预测2008-2012年期间历年江苏省麻疹发病数;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估算2008-2012年期间历年的基本再生数(R0);判断能否在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研究内容:(1)江苏省麻疹疫情及流行病学特点;(2)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3)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4)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消除麻疹可行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江苏省麻疹病例的三间分布;(2)采用定量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3)用Vero-SLAM细胞从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0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鉴定病毒亚型。用Bio-Edit软件进行遗传变异距离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4)以1952-2007年江苏省麻疹发病资料建立模型,以2008年的发病资料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考核样本。并预测2009-2012年期间历年麻疹发病数;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运用常微分方程的方法来进行求解,计算2008-2012年期间历年的R0值。研究结果:(1)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双向移位现象比较明显,发病高峰已由5-9岁年龄段儿童转向<1岁儿童,25-30岁年龄段也出现一个发病高峰;麻疹病例的地区分布已由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转向流动人口较多的苏南地区;麻疹病例的时间分布仍以3-5月为主。(2)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麻疹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段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分析显示:0-7月、8月-2岁、10-14岁、15-19岁、30-39岁、≥40岁等几个年龄组地区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8月-2岁年龄段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作比较,接种疫苗组总体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未接种组。(3)2003-2008年江苏省共分离211株麻疹野病毒,同属于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2003-2008年麻疹毒株组内遗传距离为1.79%;不同年份内麻疹毒株代表株间核苷酸的遗传距离在1.59%(2008年)-2.64%(2007年)之间;不同年份间麻疹毒株代表株间的遗传距离在1.19%-2.84%之间;(4)通过模型推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江苏省麻疹发病数逐年减少,但仍保持在4000以上;2008年R0估计值约为2.58-3.39,且全局稳定,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未来的易感者被接种疫苗的比例提高到92%时,R0的大小将接近于1(流行阈值)。结论: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株的绝对优势基因亚型为H1a,与我国大陆其他省份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相同。以目前的发病数和免疫策略预测,2012年不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应提高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并开展防控麻疹的应用型研究,以解决<8月龄和成人麻疹发病增多的问题。

王新生[6](2003)在《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报告了黄海之滨的如东县监测点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该县 1997~ 2 0 0 1年累计报告伤寒 619例 ,年均发病率 10 99/ 10万 ,显着高于全市平均发病率 (χ2 =10 1 0 7,P <0 0 1) ,4月和 10月为发病高峰 ,二峰病例数之比为 1 82∶1,春峰 (4月份 )是当今沿海地区伤寒主要发病高峰。对住院两周以上、病后三个月的临床痊愈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开展带菌率调查 ,带菌率分别为 13 0 4%和 11 11%。沿海地区伤寒主要流行因素为生食海产品及食用不洁凉拌菜、卤菜 ,OR值分别为 17 19、45 13和 14 62。

林玫,董柏青,唐振柱,龚健,李翠云,王鸣柳,曾竣,权怡,吴兴华[7](2006)在《20012004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监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20012004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了解监测工作的效果,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桂林市8个高发县(区)作为监测地区,监测内容包括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病后带菌者、暴发点、外环境和病原学等,资料按规定上报、汇总和反馈。结果:8县(区)疑似病人血培养和粪便培养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0·08%和0·24%,病原分离的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高,占菌株总数的94·59%,肥达氏平均阳性率23·45%;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和密切接触者带菌率分别为1·26%、0·14%和0·81%;水体、食品和其它外环境标本阳性率分别为0·10%、0%和0%;共发生较大暴发疫情22起,95%由甲型副伤寒引起,罹患率在2·07%35·10%之间,发生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学校占81·82%,传播途径以水型传播为主(占90·91%)。结论:该市伤寒副伤寒流行优势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染源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严峻;监测区内开展伤寒副伤寒的主动监测对于提高病人确诊率、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曾竣,张杰,梁大斌,王鸣柳,赵日秀,李翠云,邓曼玲,麦浩[8](2005)在《2002年桂林市区伤寒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伤寒主要流行菌型变化动态和传染源。方法:在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7个县开展伤寒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病人病后带菌调查;水体及疫点环境调查。选取桂林市10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结果:2002年8个监测点发病数为2371例,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6.17%,发病率为0.066%。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3724份标本,分离出阳性菌382株,阳性率10.26%,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5.29%,伤寒沙门氏菌仅占4.45%。监测点血培养总阳性率14.83%,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7.64%,伤寒沙门氏菌占2.36%;粪培养总阳性率0.76%,均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该地区流行的主要菌型仍然以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主,传染源仍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提示防控策略应从过去的接种伤寒疫苗为主转向加强监测,有效控制传染源,提高饮食、饮用水安全。

王新生[9](2000)在《沿海地区伤寒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许滋宁,蔡波[10](2000)在《南通市199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南通市 1999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现状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总发病率为 193 .0 9/ 10万 ,与 1998年相比 ,1999年下降的病种有霍乱、痢疾、伤寒、百日咳、流脑、出血热和乙脑 ;上升的有肝炎、淋病、梅毒、麻疹、猩红热、狂犬病、疟疾和肺结核 ;1999年发生新生儿破伤风 1例 ,1998年无病例发生 ;全年无白喉、脊灰病例发生。结论 :肠道传染病持续下降 ;计免相关疾病控制在较低水平 ;狂犬病、性病、肺结核发病数上升较快

二、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1.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
        1.1.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研究现状
        1.1.4 课题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本项目的难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食源性疾病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2.2.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
        2.2.3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2.3 讨论
        2.3.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2.3.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2.3.3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结果分析
        2.3.4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样品构成情况
        3.2.2 微生物检出情况
    3.3 讨论
        3.3.1 卫生指示菌监测情况分析
        3.3.2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情况分析
        3.3.3 寄生虫监测情况分析
        3.3.4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总况
        4.2.2 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类别的检出及超标情况
        4.2.3 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4.3 讨论
        4.3.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总况分析
        4.3.2 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类别的检出及超标情况分析
        4.3.3 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4 食品中化学物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9年扬州市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种类及其项目
附录二:2019年扬州市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种类及其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分析
    2.4 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三、讨论
    3.1 如皋市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3.2 如皋市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3.3 如皋市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3)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历年伤寒副伤寒疫情
    2.2 流行强度与趋势
    2.3 流行特征
        2.3.1 季节分布
        2.3.2 地区分布
        2.3.3 人群分布
    2.4 监测结果分析
        2.4.1 病例监测
        2.4.2 重点人群监测
        2.4.3 菌株耐药性监测
3 讨论
作者声明

(4)2004—2013年南通市通州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历年伤寒副伤寒疫情
    2.2 伤寒副伤寒分型
    2.3 季节分布
    2.4 地区分布
    2.5 人群分布
    2.6 流行因素调查
    2.7 伤寒带菌调查
3 讨论

(5)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江苏省麻疹疫情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二部分
    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第三部分
    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部分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消除麻疹可行性预测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疫情监测
    2.2 人群带菌率
    2.3 病原学监测
    2.4 流行因素1∶1配比调查
3 讨论
    3.1 控制重点人群发病是当今伤寒防治的重点
    3.2 控制流行因素降低伤寒发病率
    3.3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以降低病后及接触者带菌
    3.4 根据病原监测与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7)20012004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的确立
    1.2 监测内容
    1.3 监测方法
    1.4 疑似病人的诊断标准
    1.5 资料的统计和处理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2 监测点疑似病人的监测
    2.3 带菌者的监测
    2.4 外环境监测
    2.5 暴发点监测
3 讨论

(8)2002年桂林市区伤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设立哨点医院:
    1.3 监测点:
    1.4 监测内容:
    1.5 监测方法:
    1.6 诊断与检测方法: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
    2.2 哨点医院:
    2.3 监测点:
    2.4 病后及密切接触者带菌调查:
    2.5 环境、水体监测:
    2.6 药物敏感试验:
3 讨 论

(9)沿海地区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与趋势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2.2 季节分布
        2.2.3 性别、年龄分布
        2.2.4 职业分布
    2.3 局部流行与暴发疫情
3 讨论
    3.1 控制重点地区发病是当今伤寒防治的重点
    3.2 控制季节发病高峰是伤寒防治的关键
    3.3推广Vi菌苗接种, 降低职业人群发病率

(10)南通市199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基本发病情况
    2.2 各种传染病流行特点
        2.2.1 肠道传染病
        2.2.2 计免相关疾病
        2.2.3 性病
        2.2.4 肺结核
        2.2.5 其它
3 讨 论
    3.1 防治对策和效果
    3.2 建议

四、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D]. 郭娟. 扬州大学, 2021(08)
  • [2]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D]. 高凌云. 苏州大学, 2018(04)
  • [3]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姚建香,马焰,钱程. 职业与健康, 2016(20)
  • [4]2004—2013年南通市通州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J].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 2014(20)
  • [5]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D]. 丁晓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09(03)
  • [6]南通市伤寒监测与流行因素研究[J]. 王新生.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 [7]20012004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监测[J]. 林玫,董柏青,唐振柱,龚健,李翠云,王鸣柳,曾竣,权怡,吴兴华. 现代预防医学, 2006(10)
  • [8]2002年桂林市区伤寒监测结果分析[J]. 曾竣,张杰,梁大斌,王鸣柳,赵日秀,李翠云,邓曼玲,麦浩.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05)
  • [9]沿海地区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王新生. 实用预防医学, 2000(05)
  • [10]南通市199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 许滋宁,蔡波.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03)

标签:;  ;  ;  ;  ;  

南通市伤寒监测及流行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