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与分析

中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与分析

一、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大珍[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高中生群体不仅需要应对自身的发展冲突,更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一阶段是人生的关键节点,也更易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好在国家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正在引起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迫切需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达成其心理健康目标也一直进行积极探索。本文以解决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研究切入点,试图为促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落实化并寻找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论部分文本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提出应从介绍论述研究学术背景、论述科学研究工作现状、进行研究概念意义界定、阐述理论研究工作意义、说明论述研究工作方法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展开。第二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三部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笔者进行的实际观察访谈情况,明确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优化策略理论探究,该理论部分主要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入手,探索在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中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整体发展的优化教育策略。

曾利梅[2](2020)在《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一新生处在一个自身身心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渡阶段,教育中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并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为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两个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1200名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设计了“新起点计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了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上良好,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六个因子上状态良好,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四个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心理健康在性别和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更容易出现敌对、抑郁和焦虑症状;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城乡、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总水平相对较高。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城乡与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女生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水平,来自城镇的高一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均分上得分显着高于自我评价一般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3.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中韧性、希望、乐观因子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基于PCI设计的“新起点计划”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维度及其总体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缓解高一新生情绪不稳定及学习压力感。

杨林[3](2020)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进步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处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影响,承受着思想与现实的沉重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在调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基础上,研究融入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回顾。本部分剖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背景,梳理了具体的实践历程,将其分为起步初探、快速发展、规范化发展和战略提升四个阶段。第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本部分通过解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两者的契合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传统,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第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本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寻找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所在,并从高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困境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是针对第三部分的困境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主要从高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角度切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丁秀荣[4](2019)在《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急剧变化加大了人们生存生活压力,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心理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及时释放,往往引发心理障碍,重症患者表现为心理疾病。高中生竞争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心智不成熟,因而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自杀身亡者不绝于耳,缓解学生的心理症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除了学校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外,科任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学科抽象、深奥,加之学生学习紧张,实践机会少,部分教师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政治学科兴趣不大。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心理咨询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是双向的。心理咨询是一项技能型活动,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咨询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和重合性,因此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也有利于充实学科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起政治学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文章在研究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澄清了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突出了班级社团等团体咨询在心理咨询融入中的功效,并通过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运用。

梁春凤[5](2019)在《关于学校心理咨询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从高中生普遍存在观念障碍,认为病人才需要心理咨询;盲目崇拜心理咨询师;期待值过高,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将心理咨询程序简单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倾诉与倾听的过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心理咨询在学生群体中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陈慧琴[6](2019)在《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学段,已经进入了青春初期。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之间的转换,还有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学习要求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学生还要面对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各种变化和以及对自身形成地影响。所有这些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让学生疲于应对。本文尝试设计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的形式,连贯体系的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在相对的时间里能最大面积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提升。同时也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素材和实施借鉴。本文在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定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还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以及教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通过活动、体验、讨论、训练、讲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其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能有效的应对来自学习、生活、人际的各种状况,顺利的渡过青春期的健康心理的教育活动。鉴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教材和实施标准”,“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等现状,本文对当地中小学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的自编网络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足,在学习、情绪、人际和青春期等方面的需求较高,心理教师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和管理人员以应对考核为开展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本文结合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依据《指导纲要》要求,对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开发和实施。课程以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积极品质塑造的要求,结合心理咨询会团体辅导的心理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开发,遵循设计原则,明确设计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交往情况、学习情况和自律情况等确定课程的主题,以及每节课要塑造的关键心理品质。对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确定课程将围绕“学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人际和学会自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课程开发将以“体验——交流——探索——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设计,兼顾趣味性、体验性、启发性等原则,将收集到学生发展“问题”的素材进行整理,开发一套科学合理、连贯体系的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开发的课程在当地学校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确保课程符合七年级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检验课程设计的适用性。通过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本文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所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重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透或结合。

周丽[7](2019)在《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作为成人的大部分功能,但心理上却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懵懂状态。近年来,不同主体的调研数据均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心理问题者持续增多。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倡学校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本研究以Y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者俞国良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的划分,将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分为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四个部分,通过对Y中学服务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进行调研,以了解中学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开展现状。笔者将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在Y中学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Y中学部分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发现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心理健康档案未实现数据化管理;毕业班心理健康课时数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对象未包括教职工;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制度不健全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间未形成合力等。通过对Y中学现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以及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有限,这些客观上都阻碍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可见,Y中学作为在同类学校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较为领先的学校,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个性见共性,在本研究的最后,笔者以Y中学为参照,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促进系统间合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宋杨萍[8](2019)在《X中学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文中提出校园欺凌现象已成为威胁中学校园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该现象产生的严重后果已不言而喻。近年,针对该项问题,国家及地方相继下发有关文件并逐步推动欺凌行为的治理“入法”,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保障来构建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体系。在此背景下,应着力于破解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及密切联系起学生周围的支持力量,使其成为减少欺凌行为的助燃剂,共同促进校园欺凌防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中学校园欺凌行为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解决策略应尽可能顾及到多数人的能力大小和利益需求,其核心是减少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和弥补中学校园欺凌行为造成的伤害。本研究以中学校园欺凌行为本身为着力点,以社会支持理论为研究视角,探寻该行为与其周围个体或群体发生的关系,以及在欺凌发生后,社会支持如何发挥效用等,从社会支持角度对欺凌行为进行解剖分析并从预防和治理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采取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方法作为把握X中学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现状及社会支持状况的主要手段,以质性研究方法作为解释该行为的原因分析工具,最大程度还原和抓住该校校园欺凌问题的本质。以社会支持理论作为支撑,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在欺凌行为发生过程中,学生所受到的社会支持不足;第二,学生所受到的社会支持不足,则更容易遭受到校园欺凌行为。可见,社会支持与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这一结论将促使人们更为重视社会支持在欺凌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以研究结论作为划分点,即欺凌行为发生前,社会支持不足是导致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在欺凌行为发生后,来自家庭、同伴及教师的支持不足,无法为欺凌行为参与者(主要包含欺凌者与受欺凌者)提供情感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补偿性措施。因而要全面解决欺凌问题,不仅要抓“预防”,还应从“治理”层面对欺凌行为的相关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达到“全面预防,重点治理”X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目的。

王旭辉[9](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各界对中考的日益重视,中考学生群体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自身、家长、和学校各方方面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学生对自己成才的渴望,学校方面对升学率的追求,致使中考学生在学习中紧绷着一根成绩的弦,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初三学生普遍表现出疲惫不堪的状态,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其无力感、无助感日益加强,个别同学甚至出现的抑郁倾向。本文是基于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的实务研究。研究发现,通过整合学校已有的心理咨询师、初三班主任团队,融合小组工作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开展压力疏导服务,有助于有效缓解中考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学业压力疏导的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依托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中考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类型及其成因进行有效分析,得出中考学生由于受自身因素、家长、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导致考前压力徒增。其中,个人对考试认知不足、缺乏合理释压方法技术成为中考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整合“心理咨询师+班主任”人力资源后,通过融合“小组工作+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形成以社会工作者为核心,以社会工作方法为“灵魂”的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并通过该模式为C学校504名初三学生开展压力疏导服务。依据前期问卷调查、结合随机访谈和中考学生满意度调查,最终得出社工介入下的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中考学业压力,巩固同伴间支持网络,提升学生自我压力疏导的能力。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文献概述以及研究设计,主要介绍论文的理论支持、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依据前期问卷和访谈,对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的成因、类型和表现作出相应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于“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班主任”模式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的模式分析。第四部分是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新模式在C学校的应用情况。第五部分是对于实践后的社会作工介入学业压力疏导模式进行的优劣分析。第六部分则是本文的总结以及相关建议。

张超[10](2019)在《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获得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三方面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分析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和建议。方法:以天津市初中生家长为研究对象,以SCL-90量表为核心编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状况量表以及主观问题。于2016年4月~2016年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并展开调查,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共有5项干预措施,学校至少选择两项干预措施进行。(1)通过家长会,介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介绍心理健康知识;(3)向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品;(4)通过校讯通,向家长发送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心理问题;(5)学校通过官方微信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照组保持校方常规健康教育。于2016年4月~2016年12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2017年1月~2017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对回收的问卷采用双人平行输入方式录入,程序软件设置逻辑纠错功能,保证问卷录入的准确性。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调查例数为11689例,干预后调查例数为11549例,失访率为1.20%。1.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异常的总检出率为28.3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焦虑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4%、15.95%和9.82%。男性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家长(χ2=9.165,P=0.002),抑郁的检出率低于女性家长(χ2=14.552,P<0.001)。2.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拟合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50~岁组(OR=1.322,95%CI:1.013-1.725)、离异/丧偶(OR=1.224,95%CI:1.010-1.482)是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可能危险因素,女性(OR=0.894,95%CI:0.815-0.980)、文化程度为高中(OR=0.716,95%CI:0.595-0.862)和本科(OR=0.521,95%CI:0.419-0.647)是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可能保护因素;女性(OR=1.288,95%CI:1.155-1.435)、离异/丧偶(OR=1.339,95%CI:1.086-1.652)、与孩子关系为爷爷奶奶(OR=2.589,95%CI:1.322-5.070)和姥姥姥爷(OR=2.381,95%CI:1.043-5.436)、职业为教师(OR=1.716,95%CI:1.078-2.731)是家长抑郁的可能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为初中(OR=0.812,95%CI:0.669-0.985)、高中(OR=0.575,95%CI:0.471-0.703)和本科(OR=0.466,95%CI:0.368-0.591)是家长抑郁的可能保护因素;离异/丧偶(OR=1.574,95%CI:1.239-1.999)是家长焦虑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35~岁组(OR=0.022,95%CI:0.535-0.952)、文化程度为初中(OR=0.744,95%CI:0.595-0.930)、高中(OR=0.521,95%CI:0.413-0.657)、本科(OR=0.366,95%CI:0.278-0.481)、硕士及以上(OR=0.463,95%CI:0.241-0.888)、居住在郊区(OR=0.851,95%CI:0.737-0.984)是家长焦虑的可能保护因素。3.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人际关系敏感:χ2=6.564,P=0.010;抑郁:χ2=12.379,P<0.001;焦虑:χ2=24.933,P<0.001)。干预组干预后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人际关系敏感:χ2=56.083,P<0.001;抑郁:χ2=29.097,P<0.001;焦虑:χ2=6.841,P=0.009),对照组干预后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也低于干预前(人际关系敏感:χ2=46.338,P<0.001;抑郁:χ2=5.361,P=0.021)。结论: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异常的总检出率为28.3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焦虑三方面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4%、15.95%和9.82%。男性家长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家长,抑郁的检出率低于女性家长。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三、有助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四、有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不完备
    二、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准确
    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系统
    四、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支持引导 教师积极自我提升
    二、反馈交流 师生共同改进完善
    三、围绕教学素材 设计教育专题
    四、基于学生心理 选用专业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2.1.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1.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2 积极心理资本
        2.2.1 积极心理资本的由来
        2.2.2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结构
        2.2.3 积极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2.2.4 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2.3 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心理辅导
        2.4.1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2.4.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2.4.3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假设
5.研究一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5.1 方法
        5.1.1 被试
        5.1.2 研究工具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5.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5.2.3 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性分析
        5.2.4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5.2.5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5.3 结果讨论
        5.3.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5.3.2 各研究变量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3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5.3.4 积极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6.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研究工具
        6.3.3 实验设计
        6.3.4 数据统计分析
    6.4 研究材料与实施程序
        6.4.1 研究材料
        6.4.2 实施程序
    6.5 结果
    6.6 结果讨论
7.建议与对策
    7.1 立德树人,发挥德育对培育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导向作用
    7.2 创设情境,由外而内推进正能量
    7.3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的及时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
    7.4 建立并完善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体系
    7.5 强化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8.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附录B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后记

(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回顾
    (一)实践背景
    (二)实践历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传统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表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高校:完善育人体系,健全融入保障
    (二)教师:统筹教学要素,创新融入过程
    (三)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增强融入自觉
    (四)家庭:转变教育观念,筑牢融入基础
    (五)社会:发挥教育合力,改善融入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后记

(4)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
        (二) 不足
第一章 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二) 学科融入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二、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二)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 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四)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和现状
    一、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 目标一致
        (二) 内容相通
        (三) 功能互补
    二、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一) 问卷调查
        (二)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受阻的主体原因
第三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
    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一) 学校重视
        (二) 教师提高咨询技能
        (三) 学生加强学习
        (四) 家长密切配合
    二、学科内容融入
        (一) 学科知识的融入
        (二) 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
    三、情境教学法融入
        (一) 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二) 训练辨析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凸显价值引领功能
        (三) 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
        (四) 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程
第四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二) 实践性原则
        (三) 引导性原则
        (四) 自觉性原则
    二、注意事项
        (一) 加强修养
        (二) 分清主次
        (三) 保密安全
        (四) 自然适度
第五章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5)关于学校心理咨询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分析
    2.1 学生普遍存在观念障碍,认为病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2.2 盲目崇拜心理咨询师
    2.3 期待值过高,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2.4 将心理咨询程序简单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倾诉与倾听的过程
3、结语

(6)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1.3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
第2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的目的
    2.3 研究的方法
    2.4 研究意义
    2.5 研究方案
第3章 信丰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工具
    3.4 调查过程
    3.5 调查结果
    3.6 讨论与分析
第4章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设计
    4.1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4.2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依据
    4.3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选择依据
    4.4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的
    4.5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第5章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5.1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素材采集
    5.2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5.3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5.4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馈
第6章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6.1 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6.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6.3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望
附录
    问卷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卷)
    问卷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专兼职心理教师卷)
    问卷三: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已引起社会关注
        (三) 学校正在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转变
        (四) 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时代趋势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心理健康
        (二) 心理健康服务
        (三)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论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二) 协同论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三) 人本主义理论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
第二章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 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二) 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三) 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期
        (四) 推进、繁荣期——20世纪末期至今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演变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出台
        (三) 现阶段出台的心理健康服务文件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转化
        (一) 医学模式
        (二) 教育模式
        (三) 服务模式
第三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以Y中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工具
        (四) 调查实施
    二、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
        (一) 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
        (二) 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
        (四)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第四章 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 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
        (二) 心理档案尚未实现数据化管理
        (三) 课程的课时数与授课内容缺乏保障
        (四) 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定位不准确
        (五) 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不完善
        (六) 心理健康服务内部系统未形成合力
    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所存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
        (二) 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三) 校领导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有限
第五章 对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一)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
        (二) 建立双重经费保障机制
        (三) 建立师资队伍人员保障机制
    二、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
        (一) 健全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制度
        (二)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三) 拓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
        (四) 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的网络化建设
    三、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间形成合力
        (一) 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间组建数据链
        (二) 心理测评与心理危机预警形成网络化
        (三) 心理健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X中学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相关成果述评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五) 社会支持理论
    (六)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方法工具
一、X中学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调查
    (一) 调查背景
        1. 研究对象
        2. 数据编码
    (二) X中学学生欺凌行为的现状
        1. 整体情况
        2. 重要特征
        3. 中学生应对欺凌行为的方式
        4. 中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
        5. 中学生产生欺凌行为后的心理变化
    (三) 中学生遭受欺凌的社会支持现状与影响因素
        1. 社会支持整体状况
        2. 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四)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1.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欺凌行为的相关分析
        2.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欺凌行为的回归分析
    (五)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及社会支持的研究结论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原因
    (一)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机制
    (二) 社会支持对欺凌行为产生的影响
    (三) 中学生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1. 认知偏差
        2. 能力不足
        3. 教育不良
        4. 管理欠缺
三、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措施
    (一) 有效构建预防性社会支持网络
        1. 倡导“规范与教化”结合的文化支持
        2. 鼓励“教育与提升”兼顾的教师支持
        3. 推进“和谐与平等”兼具的家庭支持
        4. 加强“约束与感染”互补的同伴支持
    (二) 积极完善共治性社会支持系统
        1. 弘扬“惩罚与保护”并举的文化支持
        2. 发展“关注与帮扶”并行的教师支持
        3. 强化“鼓励与引导”并用的家庭支持
        4. 实施“接纳与关爱”并立的同伴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访谈提纲
致谢

(9)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现状
    第一节 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的特点
        一、中考学生学业压力存在普遍化
        二、中考学生学业压力来源多样化
    第二节 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的类型
        一、学习型
        二、发展型
        三、考试型
        四、复合型
    第三节 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的表现
        一、厌学
        二、焦虑
        三、偏科
    第四节 中考学生学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中考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二、中考学生家长方面的原因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分析
    第一节 模式概述
        一、传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
        二、社工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的模式
        三、传统模式与社工介入模式的对比
    第二节 社工介入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及特点
        二、服务对象及特点
    第三节 社工介入模式的运行
        一、服务的提供方式
        二、模式的运行
    第四节 社工介入模式的特点
        一、主体角色的互补性
        二、服务方式的创新性
        三、运作过程的灵活性
    第五节 社工在模式中的角色
        一、领导者
        二、协调者
        三、策划实施者
        四、资源链接者
        五、倡导者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的项目实施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项目简介
        二、项目背景
    第二节 项目的前期准备
        一、确立服务方式和服务目标
        二、人员的分工与协调
        三、团队培训
    第三节 项目实施
        一、服务流程
        二、服务中的分组情况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四节 项目成效评估
        一、压力释放情况评估
        二、学生的活动满意度与参与度评估
        三、学生对于学业压力的认识
        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
        一、社工介入模式下资源整合上的优势
        二、社工介入模式下角色互补上的优势
        三、社工介入模式下实务经验上的优势
        四、社工介入模式在预防作用上的优势
    第二节 劣势分析
        一、社工介入模式下缺乏协同运作的管理经验
        二、社工介入模式下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
        三、社工介入模式下缺乏转介机制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考生学业压力疏导项目服务成效显着
        二、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具有整合性
        三、社工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模式的不足
    第二节 对该模式的反思建议
        一、反思
        二、建议
    第三节 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
        一、宏观层面:政府扩大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
        二、中观层面:学校引入社工人才,驻校社工介入学校工作
        三、微观层面:驻校社工直接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关于初三毕业生学业压力问题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学生和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活动反馈表
    附录四:活动照片和反馈表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抽样及分组方法
    2.研究方法
        2.1 调查内容与研究工具
        2.2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录入和分析
结果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心理异常检出率
    3.影响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3.1 性别
        3.2 年龄
        3.3 居住区域
        3.4 民族
        3.5 婚姻状况
        3.6 与孩子关系
        3.7 职业
        3.8 文化程度
        3.9 主观问题
    4.影响心理健康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5.中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的分析
        5.1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比较
        5.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比较
        5.3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比较
        5.4 不同干预手段对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效果评价
        5.5 主观感受分析
讨论
    1.研究方法
        1.1 测量工具
        1.2 研究方法
    2.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异常检出率
    3.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3.1 人口-社会学特征
        3.2 主观问题分析
    4.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
    5.改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5.1 正视自己
        5.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3 重视家校合作
        5.4 提高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5.5 和孩子一起成长
        5.6 调整对子女的期望
    6.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D]. 万大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D]. 曾利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杨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心理咨询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 丁秀荣. 扬州大学, 2019(06)
  • [5]关于学校心理咨询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分析[J]. 梁春凤. 知识经济, 2019(25)
  • [6]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D]. 陈慧琴.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D]. 周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8]X中学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D]. 宋杨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社会工作介入中考学生学业压力疏导的模式研究[D]. 王旭辉.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天津市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 张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