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

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

一、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乐[1](2021)在《甘南藏族传统酒歌“勒”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勒”在藏语中被译为“歌”,但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指“酒歌”或“酒曲”。甘南藏族传统酒歌作为一种藏族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作为藏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藏族民歌不但有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拥有较强的艺术性。藏族民歌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其中将藏民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都融入到其中,形成了拥有藏族特色的民族音乐,并且得到了广泛流传,使藏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大大促进了藏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原生态民歌之中,藏族民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地位,也有重要音乐价值。本研究共四个版块,绪论部分主要陈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本研究的现状和思路。第一部分为甘南藏族传统酒歌“勒”的历史渊源,从甘南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氛围以及酒歌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勒”之所以产生和传承的根源;第二版块关注的是“勒”的艺术特征,包括其唱词内容、曲式结构和旋律形态等;第三版块对“勒”的演唱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种传统酒歌的在演唱实践中的特点。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甘南藏族酒歌“勒”艺术特征及演唱实践进行了反思,指出“勒”是一种生活化、情感化同时也是审美化的艺术形式。特定的表演空间、演唱时机和歌曲情感是“勒”与当地社会文化、观念意识相契合的重要因素。

董玫[2](2019)在《新中国初期藏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以1950年代藏族民歌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建构,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内忧外患条件下"独立富强"之追求。但中华民族由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转变的"共享"观念,并不因其出现而被广大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众所接受。相对而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成为广大藏族民众的自觉意识。1950年代的藏族民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藏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形成的动力。

银珠桑毛[3](2019)在《安多弹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安多弹唱艺术是藏族民歌、民间器乐以及当代音乐、外来乐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由对藏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个体行为发展为目前以安多牧区为主要传播地兼及各个藏区的音乐形态。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传播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乐人群体和受众群体以及与之关联的音乐生活和话语表达。作为一种区域性传统音乐形式,安多弹唱在整个安多方言区有着广泛流布;作为一种热门的当代音乐形式,安多弹唱在整个藏族聚居区有着相当数量的受众,甚至在内地许多城市的餐饮娱乐场所也能看到安多弹唱的表演并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进入新世纪后,通过以广播电视、声像制品、微信等媒介为载体,使安多弹唱艺术得到了迅速而广泛传播并作为藏族流行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安多弹唱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华尔贡等弹唱名家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在传统曲目的传承方面,还是编创曲目的传播方面,以及对年青一代弹唱艺人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兼及藏族当代音乐文化的独特形式之一,对安多弹唱音乐文化特质的研究非常必要。本论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旨在明确课题的来源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的梳理以及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的等。第一章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揭示自然环境、生存状态、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对安多弹唱艺术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安多弹唱主要以操安多方言特别是牧区为主的区域流传,核心区域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体现出以游牧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特征。第二章阐释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从口口相传到基于场域和形态、媒介的传播活动以及基于游牧文化特质的音乐审美特征即局内人的审美观—具有佛教内涵的音乐教化功能,身心需求的娱乐功能和区域认同的凝聚功能等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第三章解析安多弹唱艺术的本体特征。从乐曲来源看,既包含了对藏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也不乏新的创作;从曲式特征上看,安多弹唱音乐基本上是多歌重一个基本曲常的分节歌形式;安多弹唱的唱奏形态与安多方言以及地方性语音特色相关联,其装饰性演唱方式独具特色,其伴奏形态由唱的形态衍生,主要变化体现在左右手技巧和节奏和节拍的变化上;安多弹唱的歌部分体现出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在内容上多以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相关联的话语表达为主。第四章研究弹唱名家在安多弹唱艺术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文化英雄”的研究,揭示安多弹唱艺术发展中个体做出的贡献。第五章解析安多弹唱的嬗变和回归。在全球化语境和文化变迁中,安多弹唱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体现在技之变、人之变和乐之变三方面,同时亦出现了与“嬗变”相对应的“回归”现象。结语是对安多弹唱保护和传承的思考及展望。

格桑旺姆[4](2019)在《论江孜酒歌青稞之精》文中研究指明长居在世界之巅的藏族人们由于自古以来能歌善舞,所以有相关了解者们称藏族为歌舞的海洋,而且该论断真情实理绝无半点夸张之意,继承传统文化,推广现代文明脚步日益高涨的今天,收集和归纳民间文化的事业也蓬勃发展,收集酒歌一面得到无可厚非的作用,尤其是近期艺术创作者和从事民间文学工作者行走西藏各地做田野调查,在调查和研究,以大量收集民间优雅的酒歌,与酒有关的故事,以及与酒息息相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推广内容丰富多彩的现代酒歌,与酒相关的故事及其谚语,说明藏民族的酒文化不仅是祖先们为我们所留下的那无价之宝,它更是我们中华文化花园中最为璀璨而亮丽的一朵鲜花,所以,初于继承和完善传统文化,本人特意将对仪式歌中的别类“酒歌”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论江孜酒歌·青稞之精,这篇论文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主要依据,文学理论与文学息息相关的审美学理论做辅助理论,通过理论与本人的实地调查对江孜酒歌进行了研究且得出了藏民族酒歌的基本定律,内涵,它所具备的特点等对酒歌的基本框架有了大致的认识和摸索。其本论文分三个章节进行了论述,第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酒歌文化的宏观内容,第一个章节依次讲述了“酒歌”的词义和内涵,文学理论中对该名词的起源和发展史,以及参考相关历史书籍来对民间仪式歌这一名词进行了调研,并归纳各学者和先人们对该名词所持的观点与见解,同时定下了本人的小结论。第二章,酒歌的起源与发展里,自原始宗教中酒歌的诞生及酒歌的产生先要有酒与歌为主要前提,后来在藏族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酒歌,如:赞普时期的酒歌,分散时期的酒歌,到后来甘丹颇彰时期的酒歌,以及现代的酒歌等分四个时期来讲述藏族酒歌的历史发展,第二章里主要按江孜酒歌所涵盖的内容来分为:特殊内涵,艺术特征,所含价值,以及江孜酒歌创作的时空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大致研究来略讲了自己的观点。第三章,结合文学艺术、民间文艺的重要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大概的分析了江孜酒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张敬[5](2017)在《青海藏族民歌中的藏传佛教及其功能》文中研究表明青海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的传布,悄然渗透入青海藏族民歌之中,不仅成为民歌的重要内容,还影响着民歌的叙事方式,强化其社会道德规劝的功能。但,青海藏族民歌并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也反作用于藏传佛教,起到了促进藏传佛教民间化、大众化的作用,更成为藏传佛教自身道德建设的一面镜子。

格桑曲杰[6](2015)在《论区域文化架构下的西藏传统音乐风格区》文中研究指明自燃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具有直接、明显的影响,对不同区域人的观念、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等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养育了伟大的藏民族和博大精深的藏文化,成就了闻名于世的藏民族传统音乐,同时也生成了丰富多彩和风格各异的区域性音乐文化。本文依据西藏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性文化为架构,探讨了在此架构下形成的西藏音乐的不同的风格区域,划分出中部河谷平原农区音乐风格区(即卫藏风格区)、藏北羌塘牧区音乐风格区(藏北羌塘风格区)、东部三江峡谷音乐风格区(藏东康巴风格区)、中南部林区音乐风格区(工布绿林风格区)、南部边境低谷音乐风格区(绒区风格区)五大音乐风格区和各风格区中的准风格区或亚风格区,论述了各个音乐风格区音乐的地域分布、音乐风格与形态特征、具体音乐品类以及相关的问题。依此达到从横向的不同区域音乐风格、特点的了解与比较中整体地认知和把握西藏传统音乐文化之目的。

燕仲飞[7](2014)在《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及传承保护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甘肃的有回、藏等16个少数民族。甘肃甘南藏族属于安多藏区范围,藏语中"安"是发音字,"多"是"下部""末尾"的意思。甘肃甘南藏族弹唱在整个安多藏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人物,如华尔贡、勒格加等,这种弹唱音乐文化原始古朴、内容丰富,是当地藏族同胞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本文主要对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及传承保护意义进行了论述,通过传承和发展揭示其古老神秘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并对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这一独特民族的传统文化信息及弹唱音乐可持续发展。

闵冬梅[8](2010)在《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文中指出藏族果卓这种民间歌舞形式已有千年历史。甘肃省舟曲藏族果卓,以其独具特色的原生形态被完整地继承、保留下来,它独有的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引起了专业艺术创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朴恩真[9](2008)在《韩藏情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民间文艺学和歌谣学为切入点和基本理论支撑,同时参照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相关成果,将文献法和田野作业法、比较法相结合,以青海省天峻县、共和县、同仁县为主要田野调查地点,以参与法和访谈为主,兼以对韩国民谣和藏族拉伊的文献资料及相关论文的整理和翻译,通过对韩藏情歌句法、结构、比兴及演唱程式等异同的比较,从生活方式、口承习惯和信仰、传统、历史及个性等方面挖掘韩藏文化个性,探求情歌在文化空间的深层内涵。受藏传佛教影响很深的以半农半牧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族拉伊,其演唱讲求安多语发音中的押韵与对称美,以藏族民众生活有关的东西和事物作为爱情的象征,是草原儿女歌颂美好生活,表达圣洁爱情,交流情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主题思想是重视青年男女的感情,尊重他们的自由恋爱,同时对父母或他人干预自由恋爱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和鞭打。而依托于农耕文化而生成的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韩国民歌,其中劳动歌居多,在劳动中表达着情人间的相思和依恋,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多数不讲究押韵与对称。尽管藏族拉伊和韩国民歌由于历史的、民族的、环境的或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诸多差异性,但民歌作为在民众中集体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演唱文艺形式,二者均是以口头语言作为传达相思之情或减缓劳作时的枯燥和辛苦,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口传心授”作为民歌生存和展现的方式,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民歌的演唱得到了传承和扩布,成为了民众表达爱情的一种载体。鉴于韩国民歌目前所处的衰微的现状,其保护措施对于实现藏族拉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保护将是一个借鉴。全文共分三章和绪论、结论等五个部分,共约四万两千字。

崔玲玲[10](2004)在《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吉乃尔蒙古人的音乐文化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支,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人生仪礼中的仪式及音乐,不仅体现了台吉乃尔蒙古人丰富的民俗和多彩的音乐,也体现了蒙古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台吉乃尔蒙古人从新疆地区的卫拉特蒙古部落迁至青藏高原,与当地的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汉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杂居。多民族的居住环境形成了文化间的交流、趋同与融合。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交通相对较闭塞,这对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又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对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的仪式及其音乐的考察研究,我们既可以看到蒙古族古老文化的遗存,也可看到文化的变迁过程。本文借鉴民俗学中有关人生仪礼的研究理论,以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仪式音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其传统观念,尝试着制作一个研究模式图,进行分析、解释。即将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的总体,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圆圈,从中间分开,上半部分为人们由生到死的过程中的仪礼,称其为生活仪礼;下半部分为人的由死到生的轮回过程中的仪礼,称其为信仰仪礼。这两部分仪礼的总和,体现出一个台吉乃尔蒙古人传统观念中完整的人生仪礼的过程。全文分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旨在介绍目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全文的资料来源,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范围、对象,使用的研究方法、理论,以及笔者所进行的田野工作与论文整体的纲要。第二章叙述了青海蒙古族、人生仪礼和音乐的概况。主要对青海地理环境、青海蒙古族及台吉乃尔蒙古人的迁徙史、文化概况、,人生仪礼、音乐种类与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第三章的重点,是对台吉乃尔蒙古人最重要的四种人生仪礼做翔实的个案实录。本章每一节的个案描述,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归纳资料中的人生仪礼内容,实录人生仪礼,总结对比。通过三个方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的融合、变迁的趋势。第四章主要是对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中的仪式音乐做形态方面的分析。文中介绍、分析了人生仪礼音乐中所使用的各类歌曲。并对人生仪礼中整体音乐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本章中将青海藏族和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音乐与台吉乃尔蒙古人的音乐做比较分析。还借用了专业音乐理论中的曲式结构概念对每一个人生仪礼及音乐做仪式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解释。第五章从文化阐释的角度,解释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仪式音乐。主要内容有,对人生仪礼中的隐性仪礼--信仰仪礼的分析,阐释其与生活仪礼的关系;同藏族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生仪礼文化方面的比较中,找出文化传承与文化趋同的脉络;人生仪礼及音乐对于社会生活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最后,笔者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模式分析方法,分解仪式音乐中的核心层次、中介层次和外围层次,用以剖析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固定因素与非固定因素。

二、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甘南藏族传统酒歌“勒”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甘南藏族传统酒歌“勒”的历史渊源
    (一)甘南酒歌“勒”的生态土壤
    (二)甘南藏族文化背景及生活习俗
    (三)酒歌文化与甘南藏族的关系
二、甘南藏族酒歌“勒”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题材内容
    (二)乐段结构
    (三)唱词意境
    (四)旋律形态
三、甘南藏族酒歌“勒”的演唱特点分析
    (一)甘南藏族酒歌“勒”的演唱衬词
    (二)甘南藏族酒歌“勒”的独特唱腔
        1.以长调为引
        2.真假声的交替使用
        3.大量装饰音的使用
    (三)甘南藏族酒歌“勒”自由换气分析
四、对甘南藏族酒歌“勒”艺术特征及演唱实践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安多弹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主要研究文献
        二、相关研究文献
        三、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一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安多方言区
        二、安多弹唱主要分布范围
    小结
第二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传播形态
        一、传播与音乐传播及其相关概念
        二、安多弹唱音乐传播活动
        三、安多弹唱传播场域变异的利弊
    第二节 审美取向
        一、以游牧文化作为根基的审美观
        二、安多弹唱审美特征
    第三节 教化功能
        一、佛教内涵
        二、基于佛教内涵的音乐教育观念和行为
    第四节 娱乐功能
        一、参与性
        二、消遣性
        三、娱乐性
    第五节 凝聚功能
        一、认同与凝聚
        二、区域凝聚力
    小结
第三章 安多弹唱音乐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乐曲来源
        一、基于民间音乐性质
        二、基于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性质
        小结
    第二节 音乐形态
        一、曲常类型
        二、曲式类型
    第三节 唱奏形态
        一、唱的形态
        二、奏的形态
        小结
    第四节 唱研究
        一、歌内容
        二、歌形态
        小结
    第五节 乐器研究
        一、扎念
        二、曼陀林
        小结
第四章 安多弹唱主要艺人研究
    第一节 华尔贡
        一、初识
        二、从艺历程
        三、个人贡献
    第二节 德白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贡献
    第三节 道瑞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成就
    小结
第五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嬗变与回归
    第一节 嬗变
        一、技之变
        二、人之变
        三、乐之变
    第二节 回归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论江孜酒歌青稞之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6)论区域文化架构下的西藏传统音乐风格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
    (一)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五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二、西藏传统音乐的五个风格区域
    (一)音乐风格一词的诠释
    (二)西藏传统音乐的五个风格区域
        1. 中部卫藏河谷平原农区音乐风格区(即中部卫藏风格区):
        2. 藏北羌塘牧区音乐风格区(藏北羌塘风格区):
        3. 西藏东部康巴三江峡谷音乐风格区(藏东康巴风格区):
        4. 中南部工布林区音乐风格区(中南部工布风格区):
        5. 南部边境绒区低谷音乐风格区(南部绒区风格区):
    (三)五个风格区各自的音乐品类
三、西藏藏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性、统一性
    (一)载歌载舞的歌舞音乐形式
    (二)音乐形式、文学歌词的统一性
    (三)宗教音乐形态基本相统一
    (四)卡尔乐音乐文化带
结语

(7)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及传承保护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目的与意义
二、甘肃甘南藏族弹唱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繁荣的途径
三、甘南藏族弹唱音乐传承保护的意义

(8)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舞蹈特点。
    2.音乐节奏、调式及歌词内容。
    3.服装样式。

(9)韩藏情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学术与文化背景
    二、韩藏情歌研究的学术历史
    三、采用的理论、方法、材料
    四、本文的学术目标
第一章 韩藏情歌的文化空间
    第一节 生活方式
    第二节 信仰、传统、历史及个性
    第三节 口头传统
    第四节 韩藏情歌的生存状态
    小结
第二章 韩藏情歌的文化个性比较
    第一节 句法程式个性
    第二节 内容类别个性
    第三节 比兴模式个性
    第四节 演唱方式个性
    小结
第三章 韩藏情歌与民族文化异同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共同性
    第二节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第三节 民族情歌的文化功能
    第四节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10)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范围、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来源
    第四节 田野工作与论文纲要
第二章 青海蒙古族、台吉乃尔蒙古人概况
    第一节 青海蒙古族历史
        一、 蒙古人统治青海的开端
        二、 蒙古人第一次向青海迁移
        三、 蒙古人第二次向青海的迁移
        四、 蒙古人第三次向青海迁移
    第二节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迁徙史
    第三节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概况
        一、 生产生活方式
        二、 蒙古语言文字
        三、 蒙古族民间文学
        四、 民俗
        五、 宗教信仰及寺院教育
    第四节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概况
    第五节 青海蒙古族传统音乐概况
        一、 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述
        二、 青海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述
        三、 台吉乃尔蒙古人音乐概述
第三章 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的资料与实录
    第一节 郭勒木德乡台吉乃尔蒙古人诞生仪礼及仪礼音乐的资料与实录
        一、 郭勒木德乡背景资料
        二、 1949年以前台吉乃尔蒙古人洗礼习俗
        三、 资料中的洗礼习俗
        四、 洗礼及仪礼音乐实录
        五、 洗礼资料对比
    第二节 乌图美仁乡台吉乃尔蒙古人剪头仪礼及仪礼音乐的资料与实录
        一、 图美仁乡背景资料
        二、 剪头礼习俗
        三、 剪头仪礼及仪礼音乐实录
        四、 剪发礼资料对比
    第三节 婚礼仪式及仪礼音乐的资料与实录
        一、 蒙古族婚礼概况
        二、 台吉乃尔蒙古人的婚礼仪式前状况
        三、 台吉乃尔蒙古人正式婚礼仪式状况
        四、 格尔木市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及仪礼音乐实录
        五、 查嘎乌苏大队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仪式及仪礼音乐实录
        六、 婚礼资料对比
    第四节 格尔木市台吉乃尔蒙古人丧葬仪式的资料与实录
        一、 蒙古族丧葬概况
        二、 青海蒙古族丧葬习俗
        三、 台吉乃尔蒙古部落的丧葬习俗
        四、 格尔木市台吉乃尔蒙古人丧葬仪式实录
        五、 葬礼资料对比
第四章 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中的音乐
    第一节 人生仪礼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一、 内蒙古蒙古族的仪式音乐
        二、 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音乐
    第二节 人生仪礼音乐的类别与分析
        一、 长调仪式歌
        二、 短调仪式歌
        三、 蒙古语祝辞
        四、 其他民族歌曲
    第三节 人生仪礼音乐的形态与特征
        一、 人生仪礼音乐的形态特征
        二、 人生仪礼中祝辞音乐形态特征
    第四节 人生仪礼音乐的比较与研究
        一、 台吉乃尔蒙古民歌与藏族山歌
        二、 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比较
        三、 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祝辞比较
    第五节 人生仪礼音乐的结构与分析
        一、 诞生礼仪式与音乐、祝赞词的结构与分析
        二、 剪发礼仪式与音乐、祝赞词的结构与分析
        三、 婚礼仪式与音乐、祝赞词的结构与分析
        四、 葬礼仪式与经文的结构与分析
        五、 人生仪礼整体仪式与音乐的结构与分析
第五章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人生仪礼中的隐性仪礼--信仰仪礼
        一、 人生仪礼中的生活仪礼和信仰仪礼的关系
        二、 生活仪礼和信仰仪礼中宗教因素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的文化比较
        一、 与藏族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文化的关系
        二、 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文化比较
    第三节 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的文化功能
        一、 社会功能
        二、 教育功能
        三、 艺术功能
        四、 娱乐功能
        五、 审美功能
    第四节 人生仪礼及仪式音乐的文化传承
        一、 蒙古族文化传承
        二、 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及音乐的文化传承
    第五节 人生仪礼及仪礼音乐的文化变迁
        一、 人生仪礼仪式的变迁
        二、 人生仪礼仪式音乐的变迁
        三、 人生仪礼仪式音乐文化模式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南藏族传统酒歌“勒”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特点研究[D]. 杨乐. 兰州大学, 2021
  • [2]新中国初期藏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以1950年代藏族民歌为中心的考察[J]. 董玫. 青海民族研究, 2019(03)
  • [3]安多弹唱艺术研究[D]. 银珠桑毛. 西藏大学, 2019(01)
  • [4]论江孜酒歌青稞之精[D]. 格桑旺姆. 西藏大学, 2019(09)
  • [5]青海藏族民歌中的藏传佛教及其功能[J]. 张敬. 青海民族研究, 2017(01)
  • [6]论区域文化架构下的西藏传统音乐风格区[J]. 格桑曲杰. 西藏艺术研究, 2015(02)
  • [7]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及传承保护意义[J]. 燕仲飞. 音乐大观, 2014(09)
  • [8]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J]. 闵冬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9]韩藏情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 朴恩真. 青海师范大学, 2008(06)
  • [10]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D]. 崔玲玲. 中央音乐学院, 2004(01)

标签:;  ;  ;  ;  ;  

安多地区藏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