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浦山3~#煤矿顶板坠落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金浦山3~#煤矿顶板坠落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谭[1](2020)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地质构造条件也日趋复杂,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频繁发生且日趋严重。地质构造对动力灾害的发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甚至起主要作用。其中,煤层冲刷带是煤矿常见的地质构造,其附近煤-岩系统除受构造应力作用外,还将受到由硐室爆破、巷道掘进及工作面回采等工程活动引起的循环加卸载作用。煤-岩系统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必然会引起损伤,降低煤-岩结构体的承载能力,导致巷道、煤柱发生失稳破坏。鉴于此,本文以煤层冲刷带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实践等方法,对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煤-岩结构体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能量演化特征及失稳破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科学评价煤-岩系统稳定性,防止煤矿动力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煤层冲刷带内煤-岩结构特征,建立了煤-岩结构体的力学模型,对不同岩性及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煤-岩结构体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建立煤层冲刷带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冲刷带边坡倾角、不同煤-岩高度比、不同煤-岩强度比及不同围压强度对煤层冲刷带内积聚能量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2)对煤-岩高度比分别为1:3、1:2、1:1、2:1及3:1的煤-粗砂岩结构体、煤-细砂岩结构体和煤-泥岩结构体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结构体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及冲击能量指数变化特征。将煤-岩结构体的峰值强度与煤、岩单体的峰值进行比较分析,煤-岩结构体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介于煤单体和岩石单体之间,但更接近于煤单体峰值强度,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大,结构体峰值强度也随之增强。(3)对煤-岩高度比分别为1:3、1:2、1:1、2:1及3:1的煤-粗砂岩结构体、煤-细砂岩结构体和煤-泥岩结构体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的结构体在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并将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峰值强度与单轴压缩作用下的峰值强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CT影像、AE系统和DVC系统对煤-岩结构体在循环加卸载过程的裂纹发展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岩性和不同煤-岩高度比对结构体起裂应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4)研究了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煤-岩结构体能量演化规律和声发射特征。分别用耗散能量法和声发射法对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煤-岩结构体的损伤变量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两种计算结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合损伤变量计算法。通过联合损伤变量计算法得到的损伤变量敏感程度较高,与结构体实际劣化过程相吻合,更好地反应了结构体在载荷作用下裂隙的发育、扩展情况。(5)对煤-岩高度比为1:3、1:2、1:1、2:1及3:1的煤-粗砂岩结构体进行了围压强度分别为3MPa、6MPa和9MPa的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结构体在三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力学特征、能量演化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得到了不同围压强度和煤-岩高度比对结构体力学特性、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并通过联合损伤变量计算法得到不同围压强度下结构体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围压强度和不同煤-岩高度比对结构体破坏形态的影响。(6)根据工作面前方能量储存的特点,从能量释放角度提出了判断系数(Q)的概念,利用能量判断系数对工作面在煤层冲刷带推进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微震监测法和钻屑法验证了能量判断系数的可靠性,为预测冲击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东辉[2](2019)在《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提出Kaiser效应合理的加载模式及峰值载荷,并建立其地应力测试方法。然后基于Byerlee-Anderson理论,分析矿井应力积累水平。运用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建立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结合实测地应力回归模型,研究主应力偏转和重复采动下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并针对矿井强矿压在分析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其防治技术,最终形成矿井开采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再加载方向相对偏转角y小于10°时,微裂纹临界载荷相对值为0.9~1.1,Kaiser效应不存在方向独立性;γ在10°~60°之间时,Kaiser效应存在方向独立性。岩石内存在较大微量包裹气体膨胀能,应力解除后,封闭在其内部的众多微细流体包裹体随时间而渗流、移动和相变,产生更多微裂纹,导致再加载时微裂纹开裂所需临界载荷更小,Filicity比FR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2)揭示了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提出了 AE-DRA法合理加载模式。当首循环峰值载荷σp较大于先前最大应力σhmax时,高应力使岩石进一步产生损伤劣化积累,导致Kaiser效应不同于σhmax记忆,FR变化较大;当σp小于或稍大于σhmax时,岩石内部微元体产生变形失稳,但不会改变岩石裂纹尺寸,对之后循环Kaiser效应影响不明显。不同循环路径实质是通过首循环σp对岩石应力记忆产生影响。AE-DRA法采用载荷与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模式,首循环σp小于Kaiser效应点应力值,之后循环σp不超过扩容点应力值。三轴加载岩石Kaiser效应对应的差应力与围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加,FR呈减小趋势;围压较低时,可直接采用单轴加载进行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3)建立了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并进行工程应用,获得了钻孔及附近应力场特征。将Kaiser效应测试值与空心包体法、ASR法和水力压裂法现场实测值对比,误差均在工程合理范围之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4)分析了煤层覆岩应力积累水平,建立了其应力状态评价指标。布尔台矿和保德矿区域断层摩擦系数平均0.3,远小于断层发生走滑型滑动的下限,应力积累水平整体较低。利用强度应力比指标对两矿进行评价,前者属中—高地应力场,后者属中等地应力场,与现场比较符合,验证了指标的可靠性。(5)主应力偏转对顶煤、基本顶主应力大小分布影响不明显,对方向影响较大。σ1随偏转角度增加而增大,σ3则相反。沿工作面走向,采空区上方形成应力壳结构,高度为90m左右。受上覆煤层开采影响,煤柱和采空区下工作面超前剧烈影响范围内基本顶σ1大小和方向相差均较大。主方向旋转和σ1增加、σ3减小均可导致顶板裂隙的扩展。(6)上下煤层同采、采空区侧动静载叠加和开采工艺参数等工程效应与覆岩关键层复合破断构成了布尔台矿复杂的开采条件。同时侏罗系砂岩普遍结构松散,胶结程度差,导致巷道大变形、片帮严重等强烈矿压显现。针对强矿压危险区域,采用卸压爆破、水压致裂超前预裂主控岩组等技术,可减缓强矿压显现。针对爆破堵塞研制的炮眼堵塞器能够实现多级缓冲胀裂,延长爆生气体作用时间,增强堵塞效果。基于实测地应力,建议开采400m水平时,将盘区大巷轴向布置在NS~N30°E,并对开采顺序和强度提出优化措施。

邹文[3](2016)在《模糊综合评价在朱集井田煤层顶板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煤层顶板稳定性的问题十分重要,其稳定性分析评价对煤矿高效生产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因素众多,合理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着重对淮南朱集井田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分析。应用模糊数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重点对采矿区煤层顶板的地质构造特性以及顶板的稳定性综合评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采矿区煤层顶板的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主要从研究区地质构造行迹的特点,主要的构造样式,构造层次,系统的总结出研究区的构造特点及发育规律。本篇文章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各个因素,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评判的方法,建立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的模糊评价模型。最后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则确定煤层顶板稳定性。

范军富[4](2015)在《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为多自由面爆破,岩石台阶炮孔孔底自由面的存在对爆破台阶高度、爆破孔网参数、炸药单耗、起爆方法等关键技术参数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既要保证采空区岩石台阶上作业人员、设备安全,又要保证采空区岩石台阶的爆破效果,使得研究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分析了武家塔露天煤矿开采境界内小煤窑的采煤方法以及可能形成的采空区特征,利用地质雷达物探探测方法圈定疑似采空区区域,提出了利用爆破钻机钻探确定采空区跨度、采空区高度等空间特性的工程探测法,采用三角孔网,缩小孔网控制范围,提高了对采空区的控制精度;通过分析采空区高度对上覆岩石台阶作业设备、人员的安全的影响程度,提出“采空区临界高度”概念,并确定了武家塔露天煤矿12m剥离台阶时采空区的临界高度;通过对多种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充分考虑了炸药性质、岩层性质、爆破孔网参数等影响上覆岩层安全厚度因素的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计算方法;首次提出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台阶高度”概念,明确了安全台阶内涵,运用所建立的采空区跨度与上覆岩层安全厚度的关系模型,确定武家塔露天煤矿不同跨度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台阶高度值,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爆破台阶高度;运用LS-DYNA软件建立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模型,优化了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参数;提出采空区相邻台阶提前并段与相邻台阶一致并段的爆破方案,并依据优化后的爆破参数进行多组爆破工业试验,确定了采用相邻台阶提前并段、孔底反充填、中间起爆的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技术,在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中得以成功应用。

范苑[5](2014)在《国投大同塔山煤矿近距离特厚煤层的开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国投塔山煤矿3-5号煤层的开采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力学实验、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近距离特厚煤层的回采工艺、采区巷道布置以及煤柱留设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采高综放回采工艺是国投塔山煤矿3-5号煤层最为经济合理的开采方法,工作面的合理长度为180m,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设计为15000kN,合理采高为44.5m,回采巷道的布置要尽量避开2号煤层残留煤柱影响区,当区段煤柱宽度为25m时,技术经济效果最优。论文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特厚煤层开采方法的理论基础,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

黄玉玺[6](2013)在《复杂赋存条件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王坪井田内所采5号煤层地质条件复杂,沿煤层底板掘进时顶煤难以控制,容易发生冒顶事故,对工作面顺槽、切眼掘进与支护、工作面初采造成较大影响,在系统研究围岩应力与位移变化规律、火成岩墙的形成及对生产带来的影响及工作面设备失稳的原因,针对超高大断面切眼(超出支架高度2.5m),开发了工作面人造假顶初采工艺技术;运用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工作面伪斜值为综放工作面伪斜调采成运输巷超前回风巷6m,并提出了采前预掘小断面取岩巷道的综放工作面穿越火成岩墙开采技术,实现了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伪斜推进;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东I5802综放工作面围岩应力与位移变化规律,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79.5m,周期来压步距18-24m;针对影响东I5802综放工作面安全生产的自然发火、瓦斯、煤尘、坚硬顶板等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形成了一套复杂赋存条件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

曹小刚[7](2012)在《新型骨料似膏体胶结充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充填采矿法作为一种与当今采矿技术水平、装备发展层次、经济能力和环保承受能力相适应的采矿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甚至包括煤矿。为安全合理地开发华泰矿业“三下”资源,设计采用似膏体充填法进行开采,以控制地压,保证地下开采及地表建构筑物安全。由于矿区所产煤矸石大部分用于制砖,无法满足井下大量充填需求。经过详细评价研究,创新性的以莱芜本地的一种废料为主要充填骨料,同时需要考虑制砖剩余煤矸石及“储量”较多的钢渣作为充填骨料的可能性。经过室内试验,确定了以上三种充填组合的最优配比。根据水泥、粉煤灰等的胶凝作用,揭示了新型骨料、煤矸石和钢渣胶结充填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新型骨料以及煤矸石、钢渣胶结充填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充填制备站总图设计和充填料贮存与输送工艺方案设计。完成了井下管道输送系统的方案设计。经过工业试验证明,建成的似膏体充填制备与输送系统运行平稳、可靠。生产能力满足120m3·h-1的要求,推荐配比新型骨料、煤矸石和钢渣似膏体最大允许充填倍线分别为5.06、4.01和4.63,直接材料成本为34~57元·t-1。应用该技术可以充分回收“三下”煤炭资源,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此种废料作为似膏体充填骨料在华泰矿业首次得到成功应用,为今后公司的“三下”资源开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且为大量堆放的废料提供了廉价、合理的处理途径,其易存储,易运输及价格低廉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荆德祥[8](2004)在《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文中认为分析了采场老顶来压规律及其对采场冒顶事故的影响,针对冒顶事故的发生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荆德祥[9](2004)在《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文中指出分析了采场老顶来压规律及其对采场冒顶事故的影响,针对冒顶事故的发生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煤-岩结构体力学模型及能量理论分析
    2.1 煤-岩结构体力学模型
    2.2 煤-岩结构体能量理论分析
    2.3 数值分析
    2.4 影响因素敏感怔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岩结构体单轴压缩试验及变形破坏特征
    3.1 煤及岩石单体单轴压缩试验
    3.2 煤-岩结构体单轴压缩试验
    3.3 裂纹演化及破坏特征
    3.4 煤-岩结构体与煤、岩单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5 结构体冲击能量指数演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煤-岩结构体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变形破坏特征
    4.1 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案
    4.2 煤-岩结构体力学特性
    4.3 强度对比分析
    4.4 裂纹演化及破坏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煤-岩结构体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能量演化及损伤特征
    5.1 煤-岩结构体的能量计算
    5.2 煤-岩结构体能量演化规律
    5.3 联合损伤变量计算
    5.4 结构体弹性能量指数的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煤-岩结构体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变形破坏特征
    6.1 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案
    6.2 煤-岩结构体力学特性
    6.3 煤-岩结构体能量演化特征
    6.4 联合损伤变量计算
    6.5 煤-岩结构体的破坏形态
    6.6 本章小结
7 工程应用与效果
    7.1 煤层冲刷带冲击危险的能量判据
    7.2 工程概况
    7.3 煤层冲刷带能量分布特征分析
    7.4 现场应用效果监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分布规律综述
        1.2.2 岩石Kaiser效应试验研究现状
        1.2.3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研究现状
        1.2.4 地应力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Kaiser效应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案设计
    2.1 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
        2.1.1 基于Griffith模型的微裂纹临界载荷
        2.1.2 再加载方向偏转对Kaiser效应影响
    2.2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与多期性
        2.2.1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机理
        2.2.2 Kaiser效应多期性探讨
    2.3 Kaiser效应试验方案
        2.3.1 单轴加载试验方案
        2.3.2 古地磁岩芯定向方案
        2.3.3 三轴加载试验方案
    2.4 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Kaiser效应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不同循环路径下Kaiser效应研究
        3.1.1 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
        3.1.2 多次等幅循环下Kaiser效应特征
    3.2 不同循环峰值载荷下Kaiser效应研究
        3.2.1 循环峰值载荷与Kaiser效应应力水平关系
        3.2.2 Kaiser效应存在的应力水平
        3.2.3 合理的循环加载模式
    3.3 不同加载速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4 不同含水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5 不同埋深下Kaiser效应研究
    3.6 不同围压下Kaiser效应研究
        3.6.1 双周期循环加卸载中的Kaiser效应
        3.6.2 岩石三轴与单轴Kaiser效应关系
        3.6.3 围压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力状态指标
    4.1 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
        4.1.1 试样选制与测试方法
        4.1.2 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计算
        4.1.3 古地磁岩芯定向技术
    4.2 布尔台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2.1 工程地质概况
        4.2.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2.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2.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3 保德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3.1 工程地质概况
        4.3.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3.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3.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
        4.4.1 应力积累水平分析
        4.4.2 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估算
        4.4.3 基于岩芯分级的GSI研究
        4.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
        4.4.5 工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应力实测的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1 布尔台矿地应力场反演
        5.1.1 反演方案设计
        5.1.2 数值模型构建
        5.1.3 反演结果分析
        5.1.4 顶板初始应力状态评价
    5.2 主应力偏转下顶板应力场特征
        5.2.1 数值模型构建
        5.2.2 主应力大小分布
        5.2.3 主应力方向分布
        5.2.4 顶板应力路径
    5.3 重复采动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3.1 数值模型构建
        5.3.2 主应力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煤层开采矿压显现与强矿压防治技术
    6.1 布尔台矿矿压显现分析
        6.1.1 矿井开采条件
        6.1.2 22煤层矿压显现
        6.1.3 42煤层矿压显现
    6.2 工作面强矿压主控因素分析
        6.2.1 开采工程效应
        6.2.2 覆岩主控岩组作用
    6.3 工作面强矿压防治技术
        6.3.1 无煤柱开采
        6.3.2 顶板预裂爆破
        6.3.3 顶板水压致裂
    6.4 布尔台矿开采方案优化
        6.4.1 采掘布置评价
        6.4.2 开采顺序和强度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模糊综合评价在朱集井田煤层顶板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历史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朱集矿区域地质和井田地质
    2.1 井田位置、交通
    2.2 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经济状况
    2.3 区域地质特征
        2.3.1 区域地层
        2.3.2 区域构造
    2.4 井田地层
    2.5 本章小结
3 朱集煤层顶板构造研究
    3.1 顶底板基本类型分类
    3.2 朱集井田构造展布特点
        3.2.1 褶曲构造
        3.2.2 断层
    3.3 构造样式
        3.3.1 挤压构造样式
        3.3.2 伸展构造样式
    3.4 构造层次
    3.5 本章小结
4 煤层顶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4.1 岩石物理力学实验
    4.2 测试结果
5 模糊综合评判在煤层顶板稳定评价中的应用
    5.1 模糊评价
        5.1.1 评价
        5.1.2 综合评价
    5.2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2.1 模糊的概念
        5.2.2 模糊集合
        5.2.3 模糊集的表示方法
        5.2.4 隶属函数
    5.3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5.3.1 因素集的建立
        5.3.2 评价集的建立
        5.3.3 单因素模糊评判法则
        5.3.4 权重模糊集的建立
        5.3.5 模糊综合评判法则
        5.3.6 评价指标的处理
    5.4 朱集矿煤层顶板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
        5.4.1 因素集的建立以及因素对顶板稳定的影响
        5.4.2 评价集的建立
        5.4.3 影响因素隶属函数的构造
        5.4.4 指标集和权重系数的确定
        5.4.5 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评判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采空区探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探测
    2.3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上覆岩层爆破台阶高度确定
    3.1 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3.1.1 采空区上覆岩层临界厚度分析
        3.1.2 采空区上覆岩层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3.2 影响露天开采的采空区临界高度研究
    3.3 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数值模拟
        3.3.1 采空区域作业设备动载特性分析
        3.3.2 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数值模拟
    3.4 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厚度数值计算
    3.5 采空区上覆岩层安全台阶高度的确定
    3.6 采空区上覆岩层爆破台阶高度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参数优化
    4.1 露天矿台阶爆破理论分析
    4.2 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机理分析
    4.3 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参数优选
        4.3.1 炮孔孔口充填长度
        4.3.2 起爆位置及孔底反充填长度
        4.3.3 炸药单耗与炮孔排距
    4.4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试验与效果分析
    5.1 爆破现状分析
    5.2 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试验
    5.3 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解危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5)国投大同塔山煤矿近距离特厚煤层的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近距离煤开采的矿山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1.2.2 厚煤开采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的研究现状
    1.3 还存在的主要难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1.5.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及煤岩力学性质分析
    2.1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2.1.1 矿理概况
        2.1.2 矿区质概况
        2.1.3 煤情况分析
        2.1.4 矿生产现状分析
        2.1.5 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2.2 煤岩力学性质分析
        2.2.1 煤岩体岩石力学参数定
        2.2.2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2.2.3 煤岩力学性质分析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特厚煤层的回采工艺及技术装备选型
    3.1 特厚煤层的回采工艺研究
        3.1.1 采煤工艺的选取原则
        3.1.2 回采工艺的比较分析
    3.2 工作面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3.2.1 合理割煤高度的确定
        3.2.2 工作面合理长度确定
        3.2.3 工作面合理推进长度
        3.2.4 采煤截深的确定
    3.3 工作面主要技术装备选型研究
        3.3.1 支架工作阻力确定
        3.3.2 主要技术装备选
    3.4 本章小结
4 近距离特厚煤层开采的采区巷道布置
    4.1 煤柱载荷对底板的作用力分析
        4.1.1 煤柱支承压力的分布式
        4.1.2 支承压力在板传播式
        4.1.3 煤柱板应力简模
    4.2 已采煤层煤柱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分析
        4.2.1 国投塔山煤矿 2 号煤煤柱留设情况
        4.2.2 数值模拟计算模的建立
        4.2.3 煤柱对板破坏深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4.2.4 数值模拟分析小结
    4.3 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研究
        4.3.1 确定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原则和本思路
        4.3.2 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4.3.3 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巷帮侧向煤体完整区的确定
        4.3.4 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方案设计
        4.3.5 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大采高综放开采的技术经济分析
    5.1 大采高综放回采工艺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
        5.1.1 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分析
        5.1.2 国投塔山煤矿产品市场预
    5.2 大采高综放面煤柱留设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
        5.2.1 大采高综放面煤柱留设的技术合理性分析
        5.2.2 大采高综放面煤柱留设的济合理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复杂赋存条件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综采放顶煤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2 综放采场矿山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井田概况
        1.4.1 地层
        1.4.2 地质构造
        1.4.3 水文条件
        1.4.4 煤层与煤质
2 综放工作面顺槽、开切眼支护及初采技术研究
    2.1 巷道支护理论
        2.1.1 锚杆支护理论
        2.1.2 锚索支护原理
        2.1.3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分析
        2.1.4 其它支护构件作用
    2.2 支护参数设计方法及现场工作面顺槽、开切眼支护方式
        2.2.1 支护参数设计方法
        2.2.2 工作面顺槽及开切眼支护技术
    2.3 切眼支护数值模拟
        2.3.1 FLAC基本原理与简介
        2.3.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2.3.3 边界条件和载荷条件确定
        2.3.4 模拟结果分析
    2.4 工作面初采技术
        2.4.1 设备稳装
        2.4.2 工作面初采技术
3 工作面伪斜开采技术研究
    3.1 概况
    3.2 工作面设备稳定性分析
    3.3 工作面伪斜开采技术
        3.3.1 工作面伪斜值确定方法
        3.3.2 工作面伪斜回采方法参数确定
        3.3.3 伪斜回采应注意的问题
        3.3.4 伪斜开采及实施效果
4 工作面过岩墙技术研究
    4.1 工作面采用预掘岩巷过岩墙数值模拟
        4.1.1 FLAC~(3D)软件简介
        4.1.2 模型建立
        4.1.3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4.1.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 工作面过岩墙技术研究
        4.2.1 预掘岩巷时的掘进支护研究
    4.3 工作面预掘岩巷过岩墙技术效果分析
5 工作面矿压特征及顶煤活动规律研究
    5.1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5.1.1 综放采场支架载荷
        5.1.2 综放采场动载系数
        5.1.3 综放采场前方支承压力
        5.1.4 综放工作面顶煤活动规律
    5.2 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数值模拟
        5.2.1 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简介
        5.2.2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3 数值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5.3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
        5.3.1 模型建立及模拟内容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工作面顶板现场观测分析
6 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6.1 综放工作面自燃火灾防治
        6.1.1 自燃的原因及特点
        6.1.2 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措施
        6.1.3 工作面外因火灾防治
        6.1.4 工作面内因火灾防治
    6.2 工作面瓦斯防治技术
        6.2.1 瓦斯防治技术
        6.2.2 工作面瓦斯防治措施
    6.3 工作面防尘
        6.3.1 煤尘的危害
        6.3.2 防尘措施
        6.3.3 工作面煤体注水防尘
        6.3.4 洒水、喷雾防尘
    6.4 坚硬顶板处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新型骨料似膏体胶结充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现状
        1.1.2 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1.3 煤矿充填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难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开采现状与充填方案
    2.1 拟充填采区开采技术条件
        2.1.1 三采区开采现状
        2.1.2 采区对应地表概况
        2.1.3 煤层技术条件
    2.2 充填方案
        2.2.1 充填范围和充填采煤方式
        2.2.2 充填系统工作能力
        2.2.3 充填输送方式
第三章 胶结机理研究
    3.1 水泥胶凝作用机理
    3.2 粉煤灰简介
        3.2.1 粉煤灰性质和分类
        3.2.2 粉煤灰主要利用途径
        3.2.3 粉煤灰的胶凝性能
    3.3 水泥、粉煤灰、骨料胶凝作用机理
        3.3.1 胶结充填体能谱分析
        3.3.2 胶结充填体微观结构分析
    3.4 水泥、新型骨料胶凝作用机理
第四章 新型骨料似膏体充填配比参数试验研究
    4.1 配比试验方法与质量测试原理
        4.1.1 主要充填材料
        4.1.2 充填材料各性能测定方法
        4.1.3 配比选择依据及试验过程
        4.1.4 质量测试原理
    4.2 新型骨料充填配比优化选择
        4.2.1 新型骨料充填性能定性分析
        4.2.2 新型骨料充填配比参数优化
    4.3 煤矸石充填配比优化选择
        4.3.1 煤矸石物化性能评价
        4.3.2 煤矸石充填配比参数优化
        4.3.3 推荐煤矸石料浆技术参数
    4.4 其他骨料充填配比优化试验
        4.4.1 其他骨料胶结充填探索性试验
        4.4.2 推荐钢渣料浆的技术参数
第五章 充填料浆制备及管道输送方案设计
    5.1 充填工艺流程
        5.1.1 新型骨料充填工艺流程
        5.1.2 煤矸石充填工艺流程
    5.2 充填料浆制备与管道输送方案的设计原则
    5.3 充填站站址选择
    5.4 充填制备系统方案设计
        5.4.1 充填材料消耗量计算
        5.4.2 主要设施
        5.4.3 主要设备
        5.4.4 总图方案设计
    5.5 井下管路输送方案
第六章 采煤工作面充填方案设计
    6.1 试验工作面充填采煤方案选择
        6.1.1 各方案特点
        6.1.2 方案选择
    6.2 工作面采煤设计
        6.2.1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选择及设备选用
        6.2.2 回采工作面月生产能力
        6.2.3 采煤工作面片帮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6.2.4 似膏体充填、排水系统
        6.2.5 工作面通风设计
        6.2.6 附采煤工作面仰采倾角与煤层走向的关系
    6.3 现场工业试验
第七章 似膏体胶结充填技术经济分析
    7.1 环境评价
    7.2 制备系统可靠性分析
    7.3 管道输送系统可靠性分析
    7.4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D]. 李谭.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杨东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3]模糊综合评价在朱集井田煤层顶板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邹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4]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岩石台阶爆破关键技术研究[D]. 范军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5]国投大同塔山煤矿近距离特厚煤层的开采方法研究[D]. 范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5)
  • [6]复杂赋存条件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 黄玉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7]新型骨料似膏体胶结充填技术研究[D]. 曹小刚. 中南大学, 2012(02)
  • [8]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J]. 荆德祥.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12)
  • [9]晋普山3#煤采场冒顶事故浅析及防治对策[A]. 荆德祥.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金浦山3~#煤矿顶板坠落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