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自燃风险评价指标

煤自燃风险评价指标

一、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1](2020)在《基于随机森林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文中提出瓦斯爆炸灾害对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害了矿井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针对煤矿灾害的措施大多以预防为主,而本文根据灾害系统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模型性能测试和实例分析,为准确预控瓦斯爆炸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将煤矿灾害系统分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3个子系统进行研究,并通过三大子系统确定瓦斯爆炸发生的原因,将子系统最终导致灾害发生的特征作为风险评价二级指标,考虑煤矿瓦斯爆炸特点,运用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最终选择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三级指标。(2)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依据随机森林算法原理,通过Bootstrap抽样得到复数独立的决策树,再随机选取属性子集进行节点分裂,通过投票给出结果,完成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构建,并对模型参数Mtry和Ntree进行优化,完成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划分,确定预测误差和重要度打分算法。(3)结果对比和案例分析。选取20个煤矿作为初始样本集,使用建立的风险评价模型对测试集煤矿样本进行分类,将基于随机森林的瓦斯爆炸风险评价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结果对比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对预测集的评价结果准确率为100%,模型误差为0.1308,SVM模型结果准确率为75%,模型误差为0.2156,发现随机森林模型误差更小,预测精度更高,并且随机森林模型还能对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量化,其中煤层自燃发火期的重要性最高,平均准确性下降0.1995、平均基尼不纯度下降1.514,并将所建模型应用于贵州某矿的风险评价并给出针对性意见,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在煤矿瓦斯爆炸灾害的风险评价上有很高的可行性。经过本文分析论证,将煤矿作为灾害系统进行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是科学合理的,建立的基于随机森林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可以处理大量输入变量,在模型内部对误差进行无偏估计,并在完成分类的同时评估变量的重要性,也为之后煤矿其它灾害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连瑞锋[2](2020)在《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大量遗煤存在于采空区中,致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成为煤自燃灾害的主要频发地点。准确判别与划分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以及建立相应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对于复合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阳煤一矿81303综放面采空区为研究背景,采用实验室实验、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创建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对81303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程序升温炉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实验得出在干空气条件下煤体自燃氧化过程中的气体产物及其氧化活性变化规律。2)通过采空区埋管取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气样中各组分气体浓度,回归分析得到采空区各测点气体浓度的分布规律,科学划分81303综放面采空区的自燃“三带”和瓦斯爆炸区域及瓦斯与煤自燃的复合灾害区域。3)由于81303综放面采空区与相邻老采空区之间小煤柱仅为8米,老采空区对81303综放面的开采构成了瓦斯与自燃双重威胁,因此,在小煤柱上建立观测系统,分析得出在81303综放面回采过程中老采空区内的气体浓度和温度变化规律。4)基于81303综放面的供风量变化和受采动影响小煤柱渗透率的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小煤柱渗透率对81303综放面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危险性大小影响的演化规律。5)将数量化理论Ⅲ引入到采空区瓦斯与自燃危险性大小的评价中。以采空区遗煤厚度与邻近采空区煤柱厚度为定性评价指标,以采空区复合灾害区域氧气浓度、复合灾害区域瓦斯浓度、漏风量、工作面日平均推进距离、相邻老采空区氧气浓度和相邻老采空区温度为定量指标,建立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针对阳煤一矿81303综放工作面的采空区及其隔离小煤柱复合灾害危险性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效果良好。6)构建81303工作面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遗煤自然防治体系和瓦斯治理措施,其中煤自燃防治体系又分为均压系统优化方案、建立小煤柱与相邻老采空区动态实时检测系统与安全保障措施、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工作面合理配风量;瓦斯治理措施主要有风排瓦斯和无机防灭火材料封堵加固煤柱。通过对相邻小煤柱内部注入无机防灭火材料的效果验证,有效封堵小煤柱内部因采掘活动而产生的原、新生裂隙,抑制了相邻老采空区遗煤自燃,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44幅,表20个,参考文献80篇。

沈云鸽[3](2020)在《矿井火灾时期人员逃生环境风险及逃生路径优选》文中提出矿井火灾是煤矿事故的主要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猛、易造成次生灾害和伤亡人数大的特点。井下巷道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产生高温烟流和有害气体,高温烟气通过井下巷道通风网络传播,烟气中携带的高温热量、有毒有害气体和因烟气造成的巷道低能见度都会阻碍井下人员逃生。因此需要对矿井火灾时期的巷道环境风险以及人员在环境风险下优选的逃生路径进行研究,文章从这两点出发,采用资料调研、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以指标优选法分析了火灾期间巷道中的环境风险以及火灾期间环境危险性下的人员优选逃生路径。主要有以下内容:(1)针对矿井火灾时期人员逃生危险性初步建立了人员逃生环境危险性指标体系,并基于原因分析原则和逃生受阻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因素分为烟气因素、巷道情况、巷道通风、火源情况4个一级指标和温度、巷道长度、巷道风量、火源大小等17二级指标,从人员逃生角度对环境危险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专家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得到了优化后的环境危险性指标体系。将优化后的环境风险指标中分类成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并用FDS对动态指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分析动态烟气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确定了最终指标,为人员逃生路径的优选提供了前提条件。(2)基于火灾期间人员逃生的紧急性和环境危险性指标建立了人员逃生路径选择的模型结构图,确定了巷道影响因子的选择方法,并基于Dijkstra算法的原理,将火灾期间巷道中的动态环境因素引入逃生路线的选择中,以FDS模拟得到的巷道温度、CO浓度和能见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巷道是否可行,以巷道当量长度的长短作为依据选择最佳逃生路径,建立了人员逃生最优路径计算模型。(3)以招贤矿1307工作面为例进行了火灾期间人员逃生路径优选的实际运用。利用FDS软件模拟了工作面发生火灾时巷道CO浓度、温度和能见度在工作面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该规律对人员逃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当量长度和最优路径计算模型算出可通行巷道的当量长度,得到了进、回风侧的最优逃生路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根据火灾期间的动态烟气因素获取实时的灾情信息,快速判断人员在任一条逃生巷道与将前往的下条巷道的安全性,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通往安全出口的最佳路线,对于人员紧急避险和安全疏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31幅,表32个,参考文献57篇。

翟小伟,张伟霞,王凯,王博[4](2020)在《基于SEM的矿井煤自燃危险性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为确定多因素耦合对煤自燃危险性的影响程度,结合系统工程原理构建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煤自燃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文献研究,综合煤自燃事故的特点,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确定影响煤自燃的危险性因素,建立评价煤自燃危险性的指标体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指标体系对宁夏某矿井煤自燃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和煤矿实际煤自燃危险性程度相一致,说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矿井煤自燃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阮猛[5](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煤炭自然发火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对自然发火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对煤炭自然发火的危险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势在必行。因此,本文运用组合权重—突变理论对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煤炭自然发火特性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煤炭自然发火事故案例进行剖析,通过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和安全系统工程研究,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从技术因素、煤层因素、安全管理因素、人员因素及火灾处理能力5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三层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赋值,再利用熵值法对指标客观权重进行赋值,引入欧氏距离函数,构建优化决策模型,使得2个权重与偏好系数保持一致性,得到更理想的组合权重,避免传统单一权重分配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以合理确定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突变评价法中的假设、突变形态、分歧方程、归一处理等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模型,明确了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结果表示及分析方法:求得自然发火危险性突变级数值,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自然发火危险性等级。利用所构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对山西省某矿山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煤矿的自然发火危险等级为“比较安全”,与该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判定其自然发火危险等级的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苏楚涵[6](2019)在《红庆梁矿投产初期过断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红庆梁首采面为例,建立FAHP-TOPSIS模型对不同测点的标志性气体进行评价,得到理想贴近尺度,判断测点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对具有危险性的测点进行钻孔注阻化剂预防自然发火。通过热重实验确定红庆梁3-1煤层煤样的自然发火特性参数,确定其氧化活性较强,且在采空区自燃起到关键作用,需要加强措施,以保证采空区不发生自然发火的情况:分析采空区CO监测数据,并进行红庆梁煤样的标志性气体检测实验,红庆梁3-1煤层自燃标志性气体C2H4、C2H6、C2H2、C3H8生成初温为86.0℃、116.4℃、177.5℃、86.0℃;借助束管监测系统对首采11301工作面有无过断层期间采空区遗留煤氧化与气体观测,靠近J10断层附近,遗留煤的厚度增大,在煤当量耗氧的情况下,遗留煤的厚度越大,遗留煤越多,产生CO的绝对量越多,随漏风流回流的CO浓度很高,过大断层这一阶段采空区遗留煤厚度可达1.6m;过大断层期间丢下盘顶煤1.5m,导致采空区局部遗留煤更多,造成采空区自燃的危险性;基于现场实测数据,通过建立标志性气体预测FAHP-TOPSIS模型,构建标志性气体评分表,求得理想贴近尺度,以此判断测点的自然发火危险性的程度;针对具有自然发火危险性的测点,对煤壁钻孔定点向采空区注阻化剂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对采空区注氮方法及时机。该模型预测采空区测点自然发火危险性及钻孔注入阻化剂预防自然发火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红庆梁煤矿,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煤矿,对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该论文有图16幅,表8个,参考文献55篇。

张伟霞[7](2019)在《基于SEM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煤炭生产行业仍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隐患仍然比较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煤自燃灾害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预先确定影响采空区煤自燃的主要因素,掌握煤自燃事故发生的危险程度,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降低煤矿火灾的危害程度,同时也可以控制事故发生后的影响范围。本文基于对煤自燃事故发生的机理和采空区煤自燃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确定出对煤自然发火产生严重危害的主要因素:煤自燃倾向性、煤层地质结构、开采工艺设计、防灭火技术措施。具体分析每个影响因素对煤自燃危险性的作用方式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基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22个假设,并建立了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结合国内外对问卷调查量表研究和已经建立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指标编制调研问卷,确定了43个调研题项,并运用于宁夏某矿井,进行现场实际调查,对调研回收的问卷选取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研数据的信效度都符合标准,可以对概念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结合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和调研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详细的阐释,构建初始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模型。引入SEM(结构方程模型),将建立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初始预判模型进行检验,选取最大似然法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拟合、评价,通过修正确定最接近实际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模型。基于模型拟合修正后的结果,确定每个指标对煤自燃危险性的作用途径和作用程度,并对所有指标的权重进行一体化处理,并依据调研问卷对每个指标的评分,从而综合判定宁夏某煤矿的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的危险性,研究结果符合煤矿现场实际情况。本研究给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的预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此研究结果对降低我国煤炭生产行业煤自燃事故危险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周亮[8](2018)在《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灾害并存,采空区遗煤自燃会引发采空区残余瓦斯燃烧,当采空区瓦斯浓度在爆炸极限内时,甚至会引发瓦斯爆炸,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威胁。本文通过实验、智能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瓦斯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建立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模型,确定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指标,并采用多指标综合预警方法建立了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模型,开发出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系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分析了瓦斯对松散煤体自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气流中CH4体积分数相同时,O2体积分数减少,则煤样的交叉点温度与临界温度增高,同等温度时出现的氧化产物越少;混合气流中02体积分数相同时,CH4体积分数增加,则煤样的交叉点温度与临界温度增高,同等温度时出现的氧化产物减少。此外,煤样内吸附的瓦斯含量增加,其交叉点温度与临界温度增高,同等温度时出现的主要氧化产物CO减少。在进行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时,不能仅以新鲜风流条件下煤自燃特性为依据,需综合不同气体组分混合气流条件下的实验结果。(2)通过文献调查、现场调研与专家访谈,分析得到21个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因素,将直觉模糊集理论融入DEMATEL&ISM分析模型,对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模糊DEMATEL&ISM分析、专家评定法、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模型,并采用变权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评价模型。(3)通过实验及文献分析,研究得出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指标与区域预警指标,确定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特征信息的采集方法及采集点的布置参数;将退火算法与粒子群算法融合入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中,建立了基于退火-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模型;根据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预警指标,对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厚度分布、氮氧比分布、氧浓度场、温度场、瓦斯浓度场进行耦合,确定采空区区域预警模型;采用多指标预警方法,建立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综合预警模型。(4)根据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模型与综合预警模型,开发了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系统软件。该软件集成了采空区遗煤自燃评价、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与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三项功能,可从总体上把握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危险情况,可了解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也可实现对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的实时预警。在刘庄矿151305工作面采空区布置信息采集点,用该软件对采集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软件运行稳定,软件中的采空区遗煤自燃评价、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与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均达到了预期效果。本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采空区遗煤自燃预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图[51]表[53]参[210]

李树国[9](2017)在《同忻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斯事故和火灾事故是煤矿事故中最为严重的两种,因此,瓦斯事故和火灾事故是我国煤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煤矿瓦斯、火灾事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遏制住重大瓦斯、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设计和实践应用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煤矿瓦斯与火灾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理论方法,研究辨识、预警模型及预警技术,并分析研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煤炭自燃火灾事故的特点,设计出了针对两种事故进行辨识与预警的指标体系。针对它们分别建立的指标体系各自包含了三种指标类型:静态指标、动态指标和重点监测指标,利用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对煤矿瓦斯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与预警的模型,该模型不仅对瓦斯涌出进行预测,而且对特定时期瓦斯浓度可接受的危险等级进行预测,因而避免了对危险等级界限进行单一地、静态地界定,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更加准确、实用;同时,采用灰色理论预测方法设计建立了针对煤炭自燃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预警的模型,本模型兼顾了影响煤炭自燃的固有因素、实时监测指标与重点因素,较好地对该类重大危险源进行了辨识,并通过静态预警与动态预警相结合的方式,完整、准确地发布预警信息。最后,结合两种预警模型,设计了同忻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并在同煤集团同忻矿进行现场应用,该预警系统在工作面自燃、瓦斯涌出、瓦斯爆炸等方面进行静态、动态、重点监测指标评分,辨识准确、预警及时,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煤矿企业实践。

董春游,张斌斌[10](2014)在《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传统评价方法在处理某些指标时不能同时反映其模糊性和随机性及在数据融合时无法兼顾数据之间冲突关系的缺陷,提出基于云的定性与定量互换模型和D-S证据理论的冲突证据合成方法的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煤的自燃倾向性、持续漏风供氧条件和聚热散热条件,建立采空区自然发火评价指标体系,对梁家煤矿4110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克服上述缺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森林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瓦斯爆炸与随机森林算法相关理论基础
    2.1 瓦斯爆炸原理
    2.2 灾害系统理论
    2.3 风险评价理论
    2.4 随机森林算法相关理论
        2.4.1 决策树——随机森林基分类器
        2.4.2 Bagging算法介绍
第三章 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煤矿灾害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3.1.3 基于粗糙集属性约简的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3.2 各子系统的三级指标选取
        3.2.1 致灾因子子系统
        3.2.2 孕灾环境子系统
        3.2.3 承灾体子系统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随机森林的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4.1 随机森林的瓦斯爆炸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1 建模步骤
        4.1.2 随机森林算法的构建过程
        4.1.3 随机森林算法实现
    4.2 模型优化
        4.2.1 参数优化
        4.2.2 优化后的算法流程
    4.3 瓦斯爆炸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划分
    4.4 模型误差和指标重要性的度量
        4.4.1 误差分析
        4.4.2 基于平均准确率下降的指标重要性分析
        4.4.3 基于平均基尼指数下降的指标重要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评价和算例分析
    5.1 随机森林在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5.1.1 煤矿样本数据导入
        5.1.2 煤矿评价训练模型的确立
        5.1.3 煤矿评价模型参数寻优
    5.2 模型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2.1 支持向量机的概述
        5.2.2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构建
        5.2.3 模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5.3 模型评价指标重要性量化结果
        5.3.1 煤矿灾害系统中的指标重要性分析
        5.3.2 灾害子系统中的指标重要性分析
    5.4 案例分析
        5.4.1 案例煤矿概况
        5.4.2 案例煤矿的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
        5.4.3 结果分析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煤自燃特性实验分析及其氧化活性研究
    2.1 煤自燃氧化特性的研究
    2.2 煤自燃氧化反应活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判定及相邻老采空区危险程度划分
    3.1 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划分
    3.2 观测孔数据分析相邻老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分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小煤柱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数值模拟研究
    4.1 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流场与氧气和瓦斯浓度场的数学模型建立
    4.2 工作面采空区流场及氧气和瓦斯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量化理论Ⅲ的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数量化理论Ⅲ的模型建立
    5.2 采空区复合灾害评价指标分析
    5.3 采空区复合灾害典型情况评判
    5.4 高危险情况的确定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预防措施研究
    6.1 遗煤自燃防治措施
    6.2 采空区瓦斯治理措施
    6.3 防治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矿井火灾时期人员逃生环境风险及逃生路径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矿井火灾烟气扩散过程
    2.1 火灾过程
    2.2 矿井火灾时期风流紊乱
    2.3 烟气致灾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人员逃生环境风险指标与动态参数选择
    3.1 指标选取
    3.2 指标优化
    3.3 灾变环境危险性指标优化结果
    3.4 动态参数选取
    3.5 本章小结
4 矿井火灾人员逃生环境危险判断及优选路径模型
    4.1 模型构建思想和原则
    4.2 基于Dijkstra算法的最优路径模型结构和具体步骤
    4.3 逃生优选路径模型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SEM的矿井煤自燃危险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1.1 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确定
    1.2 研究假设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量表设计
    2.2 样本统计分析
    2.3 样本信效度分析
3 模型验证
    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3.2 模型设定
    3.3 模型拟合修正
4 综合评价
    4.1 权重确定
    4.2 评价结果
5 结论

(5)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
    2.1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
    2.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指标选取基础
    3.3 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方法
    4.1 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评价法
    4.3 煤炭自然发火突变评价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应用实例
    5.1 矿井概况
    5.2 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5.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5.4 提高自然发火安全性的措施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危险性因素检查表
附录2 危险性影响因素检查表的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红庆梁矿投产初期过断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矿井首采煤层自燃特性研究
    2.1 热重分析的实验原理
    2.2 实验设备
    2.3 煤样制作与实验过程
    2.4 热重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井首采煤层自燃指标气体生成规律
    3.1 矿井首采层自然赋存及开采概况
    3.2 矿井首采面自燃危险早期预警CO气体指标确定
    3.3 矿井首采面自燃危险烃类气体指标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首采面开采区域内赋存断层对自然发火的影响
    4.1 矿井首采面断层分布情况
    4.2 .采空区束管布置
    4.3 矿井工作面有无断层区域束管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FAHP-TOPSIS模型的自燃危险性预测及防治方案
    5.1 TOPSIS理论
    5.2 建立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3 FAHP-TOPSIS模型建立步骤
    5.4 基于测点标志性气体的矿井首采面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5.5 阻化剂及注氮防灭火工艺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SEM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
        1.2.2 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和预判指标研究
        1.2.3 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和假设模型建立
    2.1 采空区煤自燃影响因素分析和假设
        2.1.1 煤自燃倾向性
        2.1.2 煤层地质结构
        2.1.3 开采工艺设计
        2.1.4 防灭火技术措施
    2.2 煤自燃危险性假设模型构建
    2.3 本章小结
3 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的量表设计
    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3.3 实证研究变量的设计
        3.3.1 煤自燃倾向性的测量
        3.3.2 煤层地质结构的测量
        3.3.3 开采工艺设计的测量
        3.3.4 防灭火技术措施的测量
        3.3.5 煤自燃危险性的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分析
    4.1 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问卷编制
        4.1.1 问卷编制的原则
        4.1.2 调查问卷的结构和评分标准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煤自燃危险性影响因素问卷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模型验证与应用
    5.1 煤自燃危险性结构模型的验证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
        5.1.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评价
        5.1.3 模型的修正
    5.2 结构模型的应用
        5.2.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煤自燃危险性综合指数计算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特性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评价现状
        1.2.3 采空区自燃危险自燃预报与预警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瓦斯作用下松散煤体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2.1 含瓦斯气流松散煤体自燃特性实验设计
    2.2 含瓦斯气流松散煤体自燃特性实验
        2.2.1 实验准备
        2.2.2 实验操作步骤
    2.3 含瓦斯气流松散煤体自燃特性结果分析
        2.3.1 含瓦斯气流对交叉点温度的影响
        2.3.2 含瓦斯气流对升温速率和吸氧速率的影响
        2.3.3 含瓦斯气流对临界温度的影响
        2.3.4 含瓦斯气流对煤低温氧化产物的影响
    2.4 含瓦斯气流对松散煤体低温氧化的影响分析
        2.4.1 含瓦斯气流对煤物理吸附的影响
        2.4.2 含瓦斯气流对煤化学吸附的影响
        2.4.3 含瓦斯气流对煤氧化学反应的影响
    2.5 不同瓦斯含量松散煤体低温氧化特性实验研究
        2.5.1 实验设计与步骤
        2.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
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分析与评价
    3.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指标体系
    3.2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DEMATEL&ISM分析
        3.2.1 DEMATEL&ISM方法概述
        3.2.2 直觉模糊集理论
        3.2.3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DEMATEL&ISM方法
        3.2.4 DEMATEL法计算与分析
        3.2.5 ISM法计算与分析
    3.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研究
        3.3.1 组合赋权理论
        3.3.2 变权理论
        3.3.3 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3.3.4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3.3.5 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
        3.3.6 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
    3.4 实例应用
    3.5 小结
4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指标研究
    4.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理论
        4.1.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预警基础理论
        4.1.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预警机制分析
    4.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指标
        4.2.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温度指标
        4.2.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气体指标
    4.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预警指标
        4.3.1 采空区危险区域常见指标
        4.3.2 氧浓度指标
        4.3.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预警综合指标
    4.4 小结
5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模型
    5.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
        5.1.1 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5.1.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点布置
    5.2 动态预警模型研究
        5.2.1 支持向量机理论
        5.2.2 粒子群理论
        5.2.3 退火-粒子群-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
    5.3 区域预警模型
        5.3.1 遗煤厚度计算
        5.3.2 区域预警建模
    5.4 综合预警模型
    5.5 小结
6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软件研究与应用
    6.1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软件开发
        6.1.1 预警软件的模块
        6.1.2 预警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
        6.1.3 预警软件的实现
    6.2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软件在刘庄矿151305工作面的应用
        6.2.1 工作面概况
        6.2.2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评价
        6.2.3 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点布置
        6.2.4 预警软件试运行及结果
        6.2.5 预警软件应用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同忻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煤矿瓦斯与火灾预警理论
    2.1 煤矿瓦斯与火灾事故的特征分析
        2.1.1 煤矿瓦斯事故特征
        2.1.2 矿井火灾事故特征
    2.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2.2.1 神经网络的特性
        2.2.2 神经网络的分类
        2.2.3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2.3 灰色系统理论
        2.3.1 五步建模的思想与方法
        2.3.2 灰色系统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瓦斯灾害的动态临界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3.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1.2 预警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3.2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2.1 模糊神经元
        3.2.2 网络结构
        3.2.3 补偿模糊推理原理
        3.2.4 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3.3 基于动态临界的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预警模型设计
    3.4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辨识与预警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燃火灾风险评价与预警模型
    4.1 煤矿自燃火灾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体系
    4.2 煤矿自燃火灾事故固有危险性评价
        4.2.1 煤炭自燃火灾事故固有危险性评价表
        4.2.2 煤炭自燃火灾事故固有危险性指数
        4.2.3 煤炭自燃火灾事故固有危险性等级
    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
        4.3.1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算法
        4.3.2 煤炭自燃火灾事故危险性等级判定
    4.4 煤矿自燃火灾事故重大危险源预警
        4.4.1 静态预警
        4.4.2 动态预警
    4.5 本章小结
5 同忻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的开发应用
    5.1 同忻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设计
        5.1.1 系统界面的详细设计
        5.1.2 神经网络预警子系统详细设计
        5.1.3 风险评价预警子系统详细设计
        5.1.4 其它功能模块设计
        5.1.5 系统功能演示
    5.2 同忻矿瓦斯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预警
        5.2.1 瓦斯涌出预测与涌出异常预警
        5.2.2 瓦斯爆炸事故危险等级预警
    5.3 同忻矿自燃火灾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预警
        5.3.1 煤炭自燃火灾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预警
        5.3.2 动态指标监测值预测
        5.3.3 煤炭自燃火灾事故隐患预警
    5.4 同忻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应用情况
        5.4.1 预警系统应用实例
        5.4.2 预测隐患实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2 理论基础
    2.1 云的定量不确定性转化
    2.2 基于证据间距离函数的D-S理论冲突证据合成方法
3 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评价标准的建立
    3.3 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的综合评价流程
4 应用实例
5 结束语

四、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森林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风险评价[D]. 张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D]. 连瑞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矿井火灾时期人员逃生环境风险及逃生路径优选[D]. 沈云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基于SEM的矿井煤自燃危险性综合评价研究[J]. 翟小伟,张伟霞,王凯,王博. 煤炭工程, 2020(02)
  • [5]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 阮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红庆梁矿投产初期过断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研究[D]. 苏楚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7]基于SEM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判方法研究与应用[D]. 张伟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研究[D]. 周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1)
  • [9]同忻矿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D]. 李树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10]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J]. 董春游,张斌斌. 价值工程, 2014(26)

标签:;  ;  ;  ;  ;  

煤自燃风险评价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