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频闪效应

不可忽视的频闪效应

一、不容忽视的频闪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庞云,彭小云[1](2021)在《住宅照明设计依据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未制定专门的住宅照明标准,相关从业人员对住宅照明的认识存在不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与住宅照明应用有关的国内外标准或出版物进行分析,梳理出可供参考或借鉴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与评论,提出了建议。可为住宅照明设计提供一个综合的参考信息源。

张恭铭,王国华,赵建平,罗涛[2](2021)在《北京地区中小学及高校教室照明改造频闪实测研究》文中指出光源频闪是指亮度或光谱随时间波动的光刺激引起观察者视觉感知的变化,也是光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室照明中过度的频闪很容易诱发学生视觉疲劳。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十所学校教室照明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现场监测,使用传统频闪评价指标频闪比MD和目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频闪效应可视度SVM指标对比评估教室照明现状,发现将荧光灯替换为LED灯具后教室照明频闪并未得到显着改善,现场测试LED面板灯频闪性能明显优于LED灯管。频闪对人视力及健康影响不容忽视,而我国教室照明相关标准中对频闪的评价方法及限值处于滞后状态,未来应尽快完善频闪评价体系,明确对灯具频闪的控制要求,以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陈佳宁[3](2021)在《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居全球首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近视人数占比呈逐年上涨趋势,国家当前阶段对于青少年的眼部健康问题越发重视。调查研究发现,引发近视的因素众多,包括用眼习惯、年龄课业量、用眼时间、照明环境质量等,其中照明环境质量的好坏是能否引发近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学者研究证实,照明环境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照明环境不仅可以影响眼部健康、脑部神经系统,还会对人的心理情绪、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随着作业量的增加,晚间家庭学习时间增长,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对眼部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现有学者多围绕教室的自然采光或背景照明展开对学生满意度、眼疲劳及视觉功效的研究,专门针对以混合照明为条件的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展开以混合照明为背景的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的调查研究。首先,选取112户以混合照明为条件的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进行了照明环境参数的测试,发现当前照明环境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学习空间照明环境的完善、优化和设计提供指导。其次,针对调研的112户家庭学习空间的使用者进行满意度问卷的发放,将问卷结果结合实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软件建立照明环境参数与满意度模型,得出混合照明条件下,当照度值为730lx时,满意度最高;由于当下学生使用的台灯色温均可按自身喜好调节,且测试的色温分布较均匀,分析数据得出色温与满意度并无显着相关性;同时在混合照明条件下,照度均匀度和显色指数与满意度之间均呈线性增长关系,即照度均匀度与显色指数越高,满意度越好。最后,针对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展开实验研究,探究照度、色温以及照明方式对眼疲劳及视觉功效的影响。实验得出混合照明(背景照明+局部照明)条件下在缓解眼疲劳、提高视觉功效方面均优于仅有局部照明的情况,且不同照明方式下得出的缓解眼疲劳、提高视觉功效的有利照度值不同;混合照明下,保持背景照明和色温不变,调节局部照明作用在工作面上的照度值,得出照度为500lx-750lx时,有利于缓解眼疲劳、提高视觉功效,这一结论与最佳满意度对应的照度值保持一致,相比较当前学者针对背景照明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来说,混合照明条件下可以缓解眼疲劳、提升视觉功效且满意度最佳的照度值区间相对偏高;同时,在混合照明条件下,保持背景照明和工作面上的照度值不变,调节局部照明的色温,得出低色温有利于缓解眼疲劳,高色温有利于视觉功效的提高,中等色温为既可以缓解眼疲劳,又可以提高视觉功效的最优区间。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对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的设计和改善提供参考。

刘怀陆[4](2020)在《Eu2+/Bi3+掺杂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铝/钨/镓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LED(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新一代照明光源,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当前,WLED的主流实现方案是蓝光LED芯片加YAG:Ce3+黄色荧光粉,由于该方案存在显色指数偏低,色温偏高等缺陷,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照明的需求。而近紫外芯片加不同颜色荧光粉方案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实现高品质照明。然而目前为止,可以完全匹配近紫外激发的荧光粉还没有。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发现能够满足近紫外激发的新型WLED用荧光粉。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有以下几点:(1)发现了Sr4Al14O25:Eu2+是一种可用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青色荧光粉。通过对Sr4Al14O25:Eu2+的发光性能的研究,发现该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与近紫外(360-410 nm)芯片匹配可用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同时也研究了不同Eu2+浓度(0.02%-1%)对Sr4Al14O25:Eu2+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浓度增加其热稳定性逐渐增强,这与通常荧光粉浓度与热稳定性的关系相反。我们认为这一反常现象可能是两个Eu2+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与温度和浓度正相关引起的。此外,还发现了Al N和Si N的掺杂可以分别增强Sr4Al14O25:Eu2+的发光强度和初始余辉强度。(2)发现了四种新型紫外/近紫外激发且无可见区吸收Bi3+掺杂钨/镓酸盐荧光粉。首先,合成了三种新型Bi3+掺杂钨酸盐荧光粉,它们分别为:Li Y(WO4)2:Bi3+,Ca3WO6:Bi3+和La6W2O15:Bi3+。结果表明,它们的最佳激发峰分别位于334 nm,336nm和347nm,激发光谱可分别延伸至390 nm,400 nm和410 nm,且在可见光(VIS)区域均无激发,因此可以避免传统荧光粉的可见光重吸收问题。它们的发射光谱是发射峰分别位于556 nm,576 nm和627 nm的宽带发射,发射光谱从400 nm延伸至800 nm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半高宽(FWHM)分别为170 nm,160 nm和200 nm适合照明。研究发现它们的荧光寿命分别为600 ns,370 ns和1500 ns,均属于Bi3+的特征寿命,因此它们的发光很可能来自Bi3+中3P1→1S0的跃迁。此外,我们还合成了一种Bi3+掺杂的镓酸盐荧光粉:La3Sn Ga5O14:Bi3+。研究发现,该荧光粉只有一个激发带且激发峰位于290 nm。然而发射光谱却存在两个发射峰分别位于356 nm和540 nm的发射带,其中位于可见区域的宽带发射带被认为是与Bi3+相关的异常发光。通过对不同Bi3+掺杂浓度的发射光谱,低温光谱,寿命以及结合MMCT模型计算分析,我们认为其中的可见宽带发光很可能来自Bi3+内部的3P0→1S0的跃迁,而紫外发射带则来自Bi3+的3P1→1S0的跃迁。这对Bi3+掺杂的固体发光材料的深入理解以及Bi3+掺杂荧光粉的研发有帮助。以上表明,本论文所发现的Bi3+掺杂钨/镓酸盐荧光粉在紫外/近紫外激发WLED中具有潜在应用。图46幅,表3个,参考文献182篇。

曾祺安[5](2019)在《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设计》文中指出当今社会,能源问题日益被世界所关注,其中电能的合理利用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方面,而照明用电在全世界的电力消耗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高功率LED由于其节能、高效、绿色、高可靠性、长寿命等特点,作为符合绿色照明概念的一种新型的照明光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现代照明系统出发,本文研究的LED驱动,拥有高功率因数和无频闪这两个主要特点。LED光源的特性决定了其恒流驱动的需求,本文对比了几种主要的恒流驱动方式以及优缺点,并对于当前LED照明驱动中存在的频闪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总结归纳了当前无频闪照明的主要技术,明确了未来LED驱动所要具备的要求。确定了本文所需要设计的方案为以基于Boost拓扑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配合以基于PSR反馈的准谐振式Flyback变换器的两级无频闪方案。在对APFC控制方式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 COT控制的Boost拓扑如何实现PFC功能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基于COT控制提出一种改进型的控制方案,对于COT控制的BOOST存在的缺点进行了优化,大大提高了前级Boost变换器的功率因素与谐波含量。设计主功率参数,搭建仿真模型进行控制方式与功率级验证。分析了后级DC/DC运用中准谐振式Flyback电路的工作原理与恒流控制方式,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 PSR的实现原理。对恒流输出负载调整率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输出电压反馈的方式优化负载调整率。基于SIMPLIS软件对于后级电路进行了环路上的仿真,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基于全文的分析结果,进行实物制作与测试。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测量数据表明,加入有源功率因素校正后,功率因数与谐波含量都得到较好的优化,总机效率与开关机性能较好,同时也解决了输出频闪问题,证明了本文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的可行性。

代学民,张克明,卢颖[6](2018)在《张家口市区夜间照明光污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城市夜间照明光污染的危害、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张家口市区夜间照明光污染现状进行了踏勘,分析了张家口市区照明光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

张继华[7](2018)在《对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照明设计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民用建筑中的照明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与高效性对于建筑物使用性能至关重要。只有将照明设计工作中的各项环节严格按相关规范要求落到实处,才能使民用建筑的照明设计真正起到其应有的效果。本文介绍了照明光源和灯具的选择原则,阐述了电气照明设计的项目及内容和节能措施,探讨了电气照明的技术发展趋势。

牟方园[8](2017)在《民用建筑照明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筑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和人性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的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且在全球建筑能耗中也已经位列第二,在这主张低碳节能的时代,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照明系统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早已成为必然趋势,建筑照明节能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即针对这一趋势,对民用建筑照明节能技术加以研究,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推广节能措施,实现民用建筑照明系统的低碳环保。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研读相关规范,并对其内容加以理解、整合、分析、研究最终完成了这篇以民用建筑照明节能技术的分析和应用为主题的论文,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建筑照明基础理论为切入点,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算法的介绍和分析中探寻照明节能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光度量体系、人的视觉特性和材料的光学特性;其次,分析照度计算方法,阐述照明质量、照明方式、电光源与灯具的基础理论;再次,介绍建筑照明配电的基础理论;其后对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电源种类进行分析;从建筑照明控制方式的研究出发引出节能效果优良的智能照明控制方式;最后提出了照明节能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后文的方案比较提供依据。2、在建筑照明设计基础理论之上结合实际,提出五大可行性较高的民用建筑照明节能技术措施:第一,选择高光效,寿命长且经济性好的电光源,高效率、高流明维持率、高流明利用率的灯具以及低电器损耗量的附件。第二,科学配置电光源与灯具以实现节能,例如提高减光系数和灯具利用系数,提高照明质量,选择恰当的灯具排布方式和照明方式以及使用照明仿真软件辅助设计。第三,照明配电的节能设计要提高电能质量,降低变压器有功损耗,提高照明线路功率因数,降低照明线路损耗以实现节能。第四,应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结合实际采用恰当的节能控制策略减少耗电量。第五,充分利用天然光,将采光口、透光材料、导光管、光伏照明等与建筑结合实现节能。3、以实际工程为案例,将多种照明节能技术措施加以结合,提出符合规范,照明效果优良同时实现节能的方案,利用DIAlux对此方案进行仿真设计,并分析和论证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

袁玲薇[9](2017)在《基于云理论的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增加。其中道路景观直接影响到驾驶人的驾驶状况和驾驶心理,从而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而这一点在山区道路中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开展山区道路景观的行车安全评价研究,探索一种适用于此领域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内外道路景观与道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系统综述,根据我国道路的实际情况,在道路景观对驾驶人行车安全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比分析国内外道路景观与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道路景观安全评价的使用方法,即将基于云理论的云模型和云重心评价法引入到道路景观行车安全评价领域,并对此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其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利用聚类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会内会外法对道路景观构成的各个风险要素进行指标聚类和筛选,并结合构成要素法,构建了融合道路景观的工程景观安全风险因素、自然景观安全风险因素和人文景观安全风险因素三大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微信进行问卷调研,此种问卷调研方法低碳环保,便捷高效,值得利用。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探索使用云模型转换法求取出评价指标权重。此种方法综合考虑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实现了定性概念向定量数据的合理转化。最后,基于已建成的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利用云重心评价法对洛阳龙潭峡地区(石井-红岩寺-龙潭峡)道路景观行车安全风险进行实例分析,并通过定性测评云发生器实现整体以及局部逐级仿真。结果表明:洛阳龙潭峡(石井-红岩寺-龙潭峡)地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水平整体较差,其中,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三项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都为“较差”,但由正态云模型仿真图得出,自然景观的行车安全水平远优于人文景观与工程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形态相较于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对当地行车安全性影响更大。本文通过对道路景观与行车安全的影响关系研究,进而实现对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此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云模型及云重心评价法适用于此领域,期望评价结果对当地的道路景观行车安全水平改善有所进益,同时为交通安全评价领域提供了一种可探索使用的新方法,为道路安全非主体影响因素研究引入一种新手段。

弓成[10](2015)在《华北平原区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了公路沿线及周边自然景观的失调。因此,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并且从生态、景观、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关于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相关理论停留于单一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开展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评价研究,即系统提出关于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为我国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从植物物种、植物配置、景观特征和整体效果四个方面分别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选取华北平原区的京石高速北京段、京石高速河北段、石安高速和廊涿高速进行了实例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生态适应性、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物种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适应性包含耐寒性、耐旱性、耐贫瘠和耐光照4个评价指标;生物学特性包含根系固土能力、抗病虫能力和抗污染能力3个评价指标;综合效益包含观赏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效益4个评价指标。以此对华北平原区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常见的71种植物进行了评价与排序,总体表现为乔木>藤本>灌木>草本;同时,对京石高速河北段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植物做了实例分析。(2)从植物配置结构、植物配置活力和植物配置功效3个方面构建了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植物配置结构包含物种多样性、生活型构成、种间效应和种间联结性4个评价指标;植物配置活力包含植被覆盖度、植被存活状况、植被生长状况和植被健康状况4个评价指标;植物配置功效包含生态功效、安全功效和景观功效3个评价指标。以此对华北平原区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常见的13种植物配置模式进行了评价与排序,总体表现为:Ⅰ级的有侧柏型(Platycladus orientalis)、毛白杨+侧柏型(Populus tomentosa +Platycladus orientalis)、扶芳藤型(Euonymus fortunei)、紫穗槐+野牛草型(Amorpha fruticosa+Buchloe dactyloides)、爬山虎型(Parthenocisus tricuspidata)和天堂草+紫羊茅+小冠花型(Cynodon dactylon C.transadlensis’Tifdwarf’ +Festuca rubra +Coronilla varia),占植物配置模式总数的46.15%;Ⅱ级的有毛白杨型、黄刺玫型(Rosa xanthina)、桧柏+紫薇型(Sabina chinensis +Lagerstroemia indica)型和桧柏+紫叶李型(Sabina chinensis +Prunus cerasifera),占植物配置模式总数的30.77%;Ⅲ级的有桧柏+丰花月季型(Sabina chinensis +Rosa hybrida)、桧柏+紫荆型(Sabina chinensis +Cercis chinensis)和桧柏+木槿型(Sabina chinensis +Hibiscus syriacus),占植物配置模式总数的23.08%。(3)以景观单元为评价对象,从景观特征、景观质量、视觉效果和植被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景观特征包含空间格局、协调性和其特性3个评价指标;景观质量包含完整性、安全性、敏感性和社会人文4个评价指标;视觉效果包含色彩、多样性和视觉吸引力3个评价指标;植被环境包含植被覆盖指数和环境状况2个评价指标。以此将京石高速河北段路体绿化划分为20个景观单元进行了评价,总体表现为:Ⅰ级景观单元4个,占景观单元总数的20%;Ⅱ级景观单元15个,占景观单元总数的75%;Ⅲ级景观单元1个,占景观单元总数的5%。(4)从环境、安全、景观和经济4个方面构建了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整体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包含绿化覆盖率、植物生长状况和绿量率3个评价指标。安全包含防眩能力、固土护坡、视觉引导和舒适度4个评价指标;景观包含景观格局、景观协调性和景观观赏度3个评价指标;经济包含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2个评价指标。以此对京石高速北京段、京石高速河北段、石安高速和廊涿高速路体绿化的整体效果进行了评价,总体表现为京石高速北京段(92.72分)>廊涿高速(85.58分)>石安高速(83.37分)>京石高速河北段(80.02分),即京石高速北京段路体绿化整体效果为优,其他三条高速路体绿化整体效果均为良。

二、不容忽视的频闪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容忽视的频闪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照明设计依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内外标准现状
    1.1 国内标准
    1.2 国外标准
2 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2.1 室内照明
        1) 住宅照明设计标准。
        2) 室内照明相关标准。
    2.2 健康照明
    2.3 特定人群照明
        1) 学习照明。
        2) 老年人照明。
    2.4 电气系统与维护
        1) 电气系统。
        2) 照明维护。
    2.5 照明产品
    2.6 其他
3 结论
4 讨论

(2)北京地区中小学及高校教室照明改造频闪实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LED频闪及评价方法
    1.1 定义及分类
    1.2 频闪产生原因及危害
    1.3 频闪评价及测试方法
2 现场测试及分析
    2.1 测试方法
    2.2 测试结果
3 结论

(3)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概念及基本要求
        1.2.2 照明相关标准
        1.2.3 照明环境相关参数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现状调研
    2.1 调研与实测概况
    2.2 夜间照明环境情况
    2.3 夜间照明环境测试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满意度研究
    3.1 调研概况
    3.2 主观满意度
        3.2.1 基本信息
        3.2.2 照明环境主观感受
    3.3 满意度模型
        3.3.1 分析方法
        3.3.2 照度满意度模型
        3.3.3 照度均匀度满意度模型
        3.3.4 显色指数满意度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眼疲劳及视觉功效的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概况
        4.1.2 眼疲劳及视觉功效评价
        4.1.3 照明环境参数设定
        4.1.4 实验步骤
    4.2 照度对眼疲劳及视觉功效的影响
        4.2.1 照度对眼疲劳的影响
        4.2.2 照度对视觉功效的影响
        4.2.3 眼疲劳、视觉功效与满意度比较
        4.2.4 与现有研究对比
    4.3 色温对眼疲劳及视觉功效的影响
        4.3.1 色温对眼疲劳的影响
        4.3.2 色温对视觉功效的影响
        4.3.3 与现有研究对比
    4.4 照明方式对眼疲劳及视觉功效的影响
        4.4.1 照明方式对眼疲劳的影响
        4.4.2 照明方式对视觉功效的影响
        4.4.3 与现有研究对比
    4.5 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优化建议
        4.5.1 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现状评价
        4.5.2 家庭学习空间夜间照明环境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与展望
        5.2.1 创新点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习空间概况调研与测试数据
附录二:学习空间照明环境问卷调研
附录三:安菲莫夫校字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Eu2+/Bi3+掺杂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铝/钨/镓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WLED)概述
        1.2.1 WLED的发光原理
        1.2.2 不同白光LED实现方案对比
    1.3 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3.1 荧光粉的工作原理及现状简介
        1.3.1.1 稀土激活的荧光粉
        1.3.1.2 非稀土激活的荧光粉
        1.3.1.3 荧光粉商业化的要求及发光改善策略
        1.3.2 荧光粉热稳定性研究现状
        1.3.2.1 荧光粉的热猝灭性简介
        1.3.2.2 不同激活剂对热猝灭性的影响
        1.3.2.3 激活剂的掺杂浓度对热猝灭的影响
        1.3.2.4 荧光粉热退化性的研究进展
        1.3.2.5 荧光粉热稳定性的改善策略
        1.3.3 Bi~(3+)掺杂荧光粉研究现状
        1.3.3.1 作为敏化剂共掺Bi~(3+)增强/调控发光性能的研究现状
        1.3.3.2 作为激活剂单掺Bi~(3+)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3.3.3 利用Bi~(3+)解决可见光重吸收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测试
    2.1 样品原料
    2.2 样品制备仪器及方法
        2.2.1 样品制备仪器
        2.2.2 样品制备方法
    2.3 样品测试表征设备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样品形貌表征(SEM)
        2.3.3 漫反射光谱(DRS)
        2.3.4 荧光光谱及荧光衰减曲线测试
        2.3.5 量子产率测试
    2.4 WLED器件的制备
        2.4.1 WLED所用原材料及制备流程
        2.4.2 WLED原型器件性能测试
第三章 Sr_4Al_(14)O_(25):Eu~(2+)浓度诱导反常热猝灭性
    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3.2 引言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室温下Sr_4Al_(14)O_(25):Eu~(2+)的相和发光特性
        3.3.2 高温下Sr_4Al_(14)O_(25):Eu~(2+)的热猝灭性
        3.3.3 能量传递和Sr_4Al_(14)O_(25):Eu~(2+)反常浓度诱导热猝灭现象机理
        3.3.4 Sr_4Al_(14)O_(25):Eu~(2+)的热退化性
        3.3.5 AlN的引入增强Sr_4Al_(14)O_(25):Eu~(2+)的发光强度以及抗热退化性
        3.3.6 Sr_4Al_(14)O_(25):Eu~(2+)在白光LED器件中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Si_3N_4 的掺杂对Sr_4Al_(14)O_(25):Eu~(2+)发光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i_3N_4对Sr_4Al_(14)O_(25):Eu~(2+)荧光粉的XRD成相影响
        4.3.2 Si_3N_4对Sr_4Al_(14)O_(25):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4.3.3 Si_3N_4对Sr_4Al_(14)O_(25):Eu~(2+)荧光粉热猝灭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LiY(WO_4)_2:Bi~(3+)黄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与表征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样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iY(WO_4)_2:Bi~(3+)最佳制备温度以及掺杂浓度
        5.3.2 LiY(WO_4)_2:Bi~(3+)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发光特性
        5.3.3 LiY(WO_4)_2:Bi~(3+)荧光粉的热猝灭性、量子效率以及色坐标计算
    5.4 小结
第六章 Ca_3WO_6:Bi~(3+)黄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与表征
        6.2.1 样品制备
        6.2.2 样品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a_3WO_6:Bi~(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6.3.2 Ca_3WO_6:Bi~(3+)荧光粉的漫反射以及激发发射光谱
        6.3.3 Ca_3WO_6:Bi~(3+)荧光粉的热猝灭性
    6.4 小结
第七章 La_6W_2O_(15):Bi~(3+)橙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与表征
        7.2.1 样品制备
        7.2.2 样品表征
    7.3 样品制备与表征
        7.3.1 La_6W_2O_(15):Bi~(3+)荧光粉的最佳制备温度及保温时间
        7.3.2 不同Bi~(3+)掺杂浓度La_6W_2O_(15):Bi~(3+)荧光粉的相与发光性能
        7.3.3 La_6W_2O_(15):Bi~(3+)荧光粉的热猝灭性以及色坐标计算
    7.4 小结
第八章 La_3SnGa_5O_(14):Bi~(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
    8.1 引言
    8.2 样品制备与表征
        8.2.1 样品制备
        8.2.2 样品表征
    8.3 结果与讨论
        8.3.1 La_3SnGa_5O_(14):Bi~(3+)的相及晶体结构
        8.3.2 La_3SnGa_5O_(14):Bi~(3+)的发光性能以及荧光寿命
        8.3.3 La_3SnGa_5O_(14):Bi~(3+)的低温荧光光谱
        8.3.4 La_3SnGa_5O_(14):Bi~(3+)中可见宽带发光的起源以及发光机理
    8.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ED驱动电路的研究现状
        1.2.1 LED的电气特性
        1.2.2 LED恒流驱动方式研究现状
    1.3 高功率无频闪照明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照明频闪的研究现状
        1.3.2 LED无频闪驱动照明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前级有源功率因素校正设计
    2.1 控制电路设计
        2.1.1 两种临界模式控制方法的比较
        2.1.2 COT控制下Boost电路模态分析
        2.1.3 一种改进型COT控制方法
    2.2 前级功率因数校正主功率参数设计
        2.2.1 Boost电感设计
        2.2.2 其它功率器件参数选择
    2.3 基于LTspice仿真验证
        2.3.1 LTspice仿真模型搭建
        2.3.2 仿真波形分析与控制方式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级准谐振变换器设计
    3.1 准谐振Flyback变换器的恒流控制设计
        3.1.1 工作模态分析
        3.1.2 基于PSR的恒流控制方法
    3.2 恒流输出的负载调整率优化策略
        3.2.1 负载调整率分析
        3.2.2 一种改善负载调整率的方法
        3.2.3 实验验证
    3.3 后级Flyback主功率参数设计
        3.3.1 变压器设计
        3.3.2 其它功率器件参数选择
    3.4 基于SIMPLIS的准谐振Flyback变换器环路仿真
        3.4.1 SIMPLIS仿真实验步骤
        3.4.2 仿真实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机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4.1 样机制作与实验平台
        4.1.1 技术指标
        4.1.2 样机制作
        4.1.3 实验平台
    4.2 实验分析
        4.2.1 整机关键节点波形
        4.2.2 功率因素与无频闪测量
        4.2.3 整机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张家口市区夜间照明光污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夜间照明光污染的危害
    1.1 照明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照明光污染对经济和能源产生的影响
    1.3 照明光污染对交通的影响
    1.4 照明光污染对夜环境的影响
2 张家口市区夜间照明光污染现状调查
    2.1 大气光污染现象
    2.2 光干扰现象
    2.3 眩光污染
    2.4 频闪效应
    2.5 光误导现象
3 张家口市区照明光污染问题分析
    3.1 张家口市区照明光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3.2 张家口市区照明光污染产生的其他原因
4 张家口市区夜间照明光污染治理措施

(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照明节能发展现状
        1.2.2 国内照明节能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建筑照明设计基础理论
    2.1 建筑光学理论
        2.1.1 光与光的度量
        2.1.2 人的视觉特性
        2.1.3 材料光学特性
    2.2 建筑电气照明基本理论
        2.2.1 照度计算
        2.2.2 影响照明质量的因素
        2.2.3 照明方式
        2.2.4 光源与灯具
    2.3 建筑照明配电
        2.3.1 照明线路电压与负荷等级
        2.3.2 照明线路供电方式与配电系统
        2.3.3 导线截面选择
        2.3.4 功率因数
    2.4 建筑照明控制方式
        2.4.1 照明控制方式
        2.4.2 智能照明控制方式
    2.5 建筑照明系统电源
        2.5.1 照明系统电源种类
        2.5.2 太阳能光伏照明
    2.6 照明节能的政策机制与经济技术分析
        2.6.1 照明节能设计相关机制
        2.6.2 照明节能的经济技术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照明节能措施
    3.1 照明器具的合理选用
        3.1.1 电光源的选用
        3.1.2 灯具的选用
        3.1.3 灯具附件的选用
    3.2 光源与灯具的科学配置
        3.2.1 利用照度计算原理合理配置光源
        3.2.2 提高照明质量降低对照度的依赖
        3.2.3 合理选择灯具排布方式和照明方式
        3.2.4 利用专业仿真计算软件
    3.3 照明配电与节能
        3.3.1 提高电能质量
        3.3.2 降低变压器有功损耗
        3.3.3 提高照明线路功率因数
        3.3.4 降低照明配电线路导体的电能损耗
    3.4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
        3.4.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3.4.2 智能照明节能效果控制策略
        3.4.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和步骤
        3.4.4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节能效果
    3.5 天然光在建筑上的应用
        3.5.1 采光口
        3.5.2 ETFE膜结构建筑
        3.5.3 导光管系统在建筑的应用
        3.5.4 光伏照明系统在建筑照明上的应用
        3.5.5 导光管与光伏照明系统的结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地下车库太阳能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4.1 地下车库工程概况
        4.1.1 建筑工程概况
        4.1.2 电气设计数据
    4.2 工程案例节能措施分析
        4.2.1 合理选择电光源实现节能
        4.2.2 光源及灯具的合理配置实现节能
        4.2.3 利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实现节能
        4.2.4 充分利用天然光实现节能
    4.3 工程的节能和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云理论的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道路景观与交通安全关系
        1.3.2 道路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1.3.3 道路景观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2.1 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评价的特点
    2.2 山区道路景观安全评价方法
        2.2.1 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2.2.2 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
    2.3 云理论和云重心评价法概述
        2.3.1 云理论概述
        2.3.2 云模型
        2.3.3 云发生器
        2.3.4 云重心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道路景观与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3.1.1 高等级公路
        3.1.2 景观与道路景观
        3.1.3 景观评价与道路景观评价
        3.1.4 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安全
        3.1.5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与道路景观安全评价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的和意义
    3.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4 评价指标筛选
    3.5 评价指标说明
        3.5.1 工程景观安全风险
        3.5.2 自然景观安全风险
        3.5.3 人文景观安全风险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指标权重确定
    4.1 借助手机APP完成问卷
    4.2 评价指标权重云模型实现
        4.2.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求取
        4.2.2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求取
        4.2.3 三级评价指标权重求取
    4.3 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验证
    5.1 基于云重心评价法的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综合评价
        5.1.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5.1.2 评价对象综合评价云模型实现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1 总体评价结果仿真分析
        5.2.2 局部逐级评价结果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附录B 评价指标权重问卷表
附录C 行车安全性问卷表

(10)华北平原区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国外研宄进展
        1.2.2国内研究进展
        1.2.3 我国公路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类型
    2.3 土壤成分
    2.4 气候条件
    2.5 植被情况
    2.6 公路交通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立地类型研究
    4.1 概况
        4.1.1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概念与属性
        4.1.2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组成
        4.1.3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立地条件
    4.2 研究方法
        4.2.1试验区选择
        4.2.2气象数据观测
        4.2.3 土壤数据获取
    4.3立地因子分析
        4.3.1气象因子
        4.3.2 土壤因子
    4.4立地类型评价
5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要点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5.2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评价
        5.2.1 数据获得
        5.2.2 综合评价结果
    5.3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立地条件类型适用植物
    5.4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适应性实证评价
6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配置评价
    6.1 路体绿化常见植物配置类型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确定
        6.2.2 评价指标体系
        6.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4 评价分值等级划分
    6.3 路体绿化常见植物配置评价
        6.3.1 结构要素领域评价
        6.3.2 活力要素领域评价
        6.3.3 功效要素领域评价
        6.3.4 常见植物配置整体评价
7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特征评价
    7.1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单元构建
        7.1.1 路体绿化景观单元的概念与划分
        7.1.2 路体绿化景观单元的功能
        7.1.3 路体绿化景观单元的目标系统
        7.1.4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单元评价
    7.2 数据获取
        7.2.1 资料收集
        7.2.2 实地调查
    7.3 评价方法
    7.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1 景观特征(B_1)评价指标
        7.4.2 景观质量(B_2)评价指标
        7.4.3 视觉效果(B_3)评价指标
        7.4.4 植被及环境(B_4)评价指标
    7.5 指标的赋值与量化
        7.5.1 公众调查赋值量化法
        7.5.2 调查处理法
        7.5.3 DELPHI法
    7.6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6.1 调查评判
        7.6.2 构建判断矩阵
        7.6.3 指标权重确定
    7.7 评价分级
    7.8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单元实证评价
        7.8.1 研究路段概况
        7.8.2 景观单元划分
        7.8.3 评价结果
8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整体效果评价
    8.1 评价模型构建基本原则
    8.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2.1 评价指标分析模型
        8.2.2 指标层-准则层指标的确定
    8.3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8.3.1 结构方程方法
        8.3.2 检验结果
    8.4 评价指标体系
    8.5 评价指标分级
        8.5.1 环境领域评价指标(B_1)
        8.5.2 安全领域评价指标(B_2)
        8.5.3 景观领域评价指标(B_3)
        8.5.4 经济领域评价指标(B_4)
    8.6 评价模型构建
        8.6.1 序关系分析法权重分配模型建立
        8.6.2 基于主客观赋权法的组合权重修正模型
    8.7 整体评价方法
        8.7.1 整体评价模型的建立
        8.7.2 指标值数据标准化
        8.7.3 整体评价指数分级
    8.8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整体效果实证评价
        8.8.1 研究路段概况
        8.8.2 数据获取
        8.8.3 数据处理
        8.8.4 权重分配
        8.8.5 评价结果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四、不容忽视的频闪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照明设计依据探讨[J]. 庞云,彭小云. 照明工程学报, 2021(06)
  • [2]北京地区中小学及高校教室照明改造频闪实测研究[J]. 张恭铭,王国华,赵建平,罗涛. 建筑科学, 2021(06)
  • [3]中学生家庭学习空间照明环境研究[D]. 陈佳宁. 浙江大学, 2021(02)
  • [4]Eu2+/Bi3+掺杂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铝/钨/镓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D]. 刘怀陆. 五邑大学, 2020(12)
  • [5]高功率因数无频闪LED驱动电源设计[D]. 曾祺安. 厦门大学, 2019(02)
  • [6]张家口市区夜间照明光污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代学民,张克明,卢颖.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8(02)
  • [7]对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照明设计的探讨[A]. 张继华. 2018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8
  • [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 牟方园. 长安大学, 2017(03)
  • [9]基于云理论的山区道路景观行车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 袁玲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10]华北平原区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评价研究[D]. 弓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不可忽视的频闪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